一种可以调节转速快慢的炒饭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68148发布日期:2019-01-18 23:24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以调节转速快慢的炒饭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食品烹饪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可以调节转速快慢的炒饭机。



背景技术:

在制作炒饭时,用的米饭往往是冷却后的米饭,冷却后的米饭往往是呈团状或者结成块状的,这样,就需要在炒制的时候将饭团抖散,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如果是需要大量的饭一起炒制的话,单单靠人力的话,对米饭进行翻炒就会比较的吃力,而且在炒的过程中,需要人为的对米饭进行不断翻炒,如果中间停了段时间,可能米饭就会糊掉,且时间长了容易消耗大量的体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调节转速快慢的炒饭机。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人工在炒饭时费时费力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包括:包括底座、壳体、传动机构、立柱、螺旋形搅拌弹簧和锅体;所述的壳体设于所述底座的上方,所述的立柱设有两处,分别设于底座上方且分设于所述壳体的前后两侧;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电机、支撑柱、传动主杆和传动副杆;所述的电机设于所述底座上方且设于所述壳体外的左侧,所述的支撑柱设于所述底座上方且设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的支撑柱内设有支撑柱通孔,所述传动主杆一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向壳体内延伸并穿过支撑柱通孔,所述传动副杆的左端设于传动主杆的上方,并与传动主杆传动连接,所述传动副杆的右端向壳体的右侧外部延伸,所述的螺旋形搅拌弹簧设于传动副杆的右端;所述锅体设于底座的右侧且设于螺旋形搅拌弹簧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为无下表面壳体的内部中空结构,所述壳体的左侧面的上部设有第一圆形通孔,所述的圆形通孔的下方设有长条形通孔,所述壳体右侧面的下部设有第二圆形通孔,壳体右侧面的下部向里倾斜,形成斜面。

优选的,所述传动副杆的左端置于壳体左侧面的第一圆形通孔,所述传动副杆的右端穿过壳体右侧面的第二圆形通孔,并向外延伸;所述传动副杆上位于壳体的内外两侧设有第二挡块和第一挡块。

优选的,所述的传动主杆右端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传动主杆固定连接,所述的传动副杆上设有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第三齿轮与传动副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大小相同,所述第三齿轮大于第一齿轮,且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之间设有空隙。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传动主杆与传动副杆为倾斜设计,靠近壳体左侧要高,靠近壳体右侧要低。

优选的,所述的立柱内设有凹槽,所述的凹槽为高处凹槽与低处凹槽两处,所述高处凹槽到低处凹槽连通;所述壳体的两侧设有两处支撑杆,所述的两处支撑杆置于两侧立柱的凹槽内,所述的支撑杆为圆柱形,当壳体两侧的支撑杆位于低处的凹槽内时,传动主杆上的第一齿轮与传动副杆上的第二齿轮啮合,当壳体两处的支撑杆位于高处的凹槽内时,传动主杆上的第一齿轮与传动副杆上的第三齿轮啮合。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前后两侧设有把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一种可以调节转速快慢的炒饭机,它解决了人工炒饭时需要将饭抖散然后再进行炒制的问题,同时由于设置了相关的传动机构能够使电机转速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机器在炒饭的时候能够改变转速以及力量大小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的立柱位于低处凹槽时,齿轮啮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立柱位于低处凹槽时,齿轮啮合的局部a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立柱位于高处凹槽时,齿轮啮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立柱位于高处凹槽时,齿轮啮合的局部b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本发明包括:底座1、壳体5、传动机构、立柱2、螺旋形搅拌弹簧8和锅体7;所述的壳体5设于所述底座1的上方,所述的立柱2设有两处,分别设于底座1上方且分设于所述壳体5的前后两侧;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电机3、支撑柱9、传动主杆4和传动副杆11;所述的电机3设于所述底座1上方且设于所述壳体5外的左侧,所述的支撑柱9设于所述底座1上方且设于所述壳体5内部,所述的支撑柱9内设有支撑柱通孔901,所述传动主杆4一端与所述电机3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向壳体5内延伸并穿过支撑柱通孔901,所述传动副杆11的左端设于传动主杆4的上方,并与传动主杆4传动连接,所述传动副杆11的右端向壳体5的右侧外部延伸,所述的螺旋形搅拌弹簧8设于传动副杆11的右端;所述锅体7设于底座1的右侧且设于螺旋形搅拌弹簧8的下方。

所述壳体5的为无下表面壳体5的内部中空结构,所述壳体5的左侧面的上部设有第一圆形通孔501,所述的圆形通孔501的下方设有长条形通孔502,所述壳体5右侧面的下部设有第二圆形通孔503,壳体5右侧面的下部向里倾斜,形成斜面504。

所述传动副杆11的左端置于壳体5左侧面的第一圆形通孔501,所述传动副杆11的右端穿过壳体5右侧面的第二圆形通孔503,并向外延伸;所述传动副杆11上位于壳体5的内外两侧设有第二挡块14和第一挡块15。

所述的传动主杆4右端设有第一齿轮10,所述第一齿轮10与传动主杆4固定连接,所述的传动副杆11上设有第二齿轮12和第三齿轮13,所述第二齿轮12、第三齿轮13与传动副杆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12与第一齿轮10大小相同,所述第三齿轮13大于第一齿轮10,且第二齿轮12与第三齿轮13之间设有空隙。

所述的传动主杆4与传动副杆11为倾斜设计,靠近壳体5左侧要高,靠近壳体5右侧要低。

所述的立柱2内设有凹槽,所述的凹槽为高处凹槽201与低处凹槽202两处,所述高处凹槽201到低处凹槽202连通;所述壳体5的两侧设有两处支撑杆16,所述的两处支撑杆16置于两侧立柱2的凹槽内,所述的支撑杆16为圆柱形,当壳体5两侧的支撑杆16位于低处的凹槽202内时,传动主杆4上的第一齿轮10与传动副杆11上的第二齿轮12啮合,当壳体5两处的支撑杆16位于高处的凹槽201内时,传动主杆4上的第一齿轮10与传动副杆11上的第三齿轮13啮合。

所述壳体5的前后两侧设有把手6。

作用原理:本发明在使用时,电机3、传动主杆4、支撑柱9和传动主杆4上的第一齿轮10将保持固定位置不变,以及电机3、传动主杆4和传动主杆4上的第一齿轮10转速也将保持固定不变,所述传动主杆4一端连接于电机3内,传动主杆4的另一端穿过壳体5上的通孔502往壳体5内延伸,由于壳体5内设有一处支撑柱9,支撑柱9上设有一处支撑柱通孔901,传动主杆4的另一端将设于支撑柱9的通孔901内,且传动主杆4的另一端突出于通孔901,用于安装齿轮10,当电机3转动,电机3带动传动主杆4旋转,传动主杆4带动第一齿轮10旋转,由于传动主杆4上方设有传动副杆11,且传动副杆11上设有第二齿轮12与第三齿轮13,默认的状态下,传动主杆4上的齿轮10将会与传动副杆11上的第二齿轮12啮合,此时传动主杆4上的齿轮10带动传动副杆11上的第二齿轮12旋转,传动副杆11随即也将一起旋转,由于传动副杆11尾端设有螺旋形搅拌弹簧8,传动副杆11也将带动螺旋形搅拌弹簧8旋转,以此来达到将锅体7内的饭进行翻炒,当饭量较多时,传动副杆11则需要较大的力才能带动螺旋形搅拌弹簧8旋转,此时,用手将壳体5两侧的支撑杆16置于高处的凹槽201内,由于壳体5的左侧设有长条形通孔502,且由于传动主杆4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这样就可以给壳体5上下移动留出空间,此时,由于支撑杆16与壳体5固定连接,将支撑杆16置于高处凹槽201内,当支撑杆16置于高处凹槽201内时,壳体5也将上移、壳体5上移后,由于传动副杆11的一端置于壳体5的通孔501内,且壳体5外侧的传动副杆11上设有第一挡块15,壳体5内侧的传动副杆11上设有第二挡块14,这样的话,挡块的存在,可以使传动副杆11随着壳体5上移或下移时,传动副杆11在壳体5内不会改变位置,由于传动副杆11上设有第三齿轮13和第二齿轮12,且第三齿轮13和第二齿轮12与传动副杆11固定连接,因此,第二齿轮12将会随着传动副杆11上移,由于传动副杆11尾端设有螺旋形搅拌弹簧8,螺旋形搅拌弹簧8也将随着传动副杆11上移,当壳体5两侧的支撑杆16置于高处的凹槽201内时,传动副杆11上的第三齿轮13刚好与传动主杆4上的第一齿轮10啮合,此时,由于电机3的转速不变,当电机3通过传动主杆4带动齿轮10旋转时,由于此时传动副杆11上的第三齿轮13刚好与传动主杆4上的第一齿轮10啮合,此时,传动主杆4上的齿轮10将带动传动副杆11上的第三齿轮13旋转,传动副杆11的转速稍稍变慢,但扭矩增加,从而能够在倒入的饭量较多时,传动副杆11能够带动螺旋线搅拌弹簧8转动,不会出现搅拌不了的情况,当需要螺旋形搅拌弹簧8的转速变快时,只需将壳体5两侧的支撑杆16往下移,将壳体5两侧的支撑杆16置于低处凹槽202内,此时,传动副杆11的扭矩减少,转速增加,本发明通过调节传动副杆11上的第三齿轮13第二齿轮12与传动主杆4上的齿轮不同的配合方式,从而实现可以调节螺旋形搅拌弹簧8的不同转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