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皮翻叠机构及肠粉制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52790发布日期:2020-01-21 22:01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粉皮翻叠机构及肠粉制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粉皮翻叠机构及肠粉制作装置。



背景技术:

肠粉制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将粉浆蒸制成粉皮,继而,将馅料添加到粉皮的上表面,继而,将粉皮翻叠,以使粉皮将馅料包裹住。现有技术中,肠粉机的结构如中国专利201210482625.7所公开的方案,该专利说明书【0036】段记载有“通过第一辊轴2和第二辊轴3旋转,带动传送带8并将物料传送进蒸仓4内,其传送带8环设于第一辊轴2和第二辊轴3旋转上,于传送带8下方设有内置有蒸炉的空腔,于环设的传送带8的环内、第一辊轴2与第二辊轴3之间设有两块挡板35,传送带8上方设有仓门10,蒸架100设于传送带8侧面外围;经上述的仓门10、挡板35、蒸架100以及空腔共同围成一个能够形成蒸汽循环的蒸汽通道6,使得蒸汽利用率高升温快速,有利于对温度的调节和控制,更可通过过门对内部进行观察和加料,对肠粉进行二次加工,进而为提升肠粉的品质和口感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该专利中的肠粉机并未设置粉皮翻叠机构,因而,需要通过人工打开仓门10,对粉皮进行二次加工,即对粉皮进行翻叠,该过程需要人工投入,使得翻叠粉皮的过程效率较低,使得肠粉制作的过程整体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粉皮翻叠机构,其能够提高粉皮翻叠的效率,提高肠粉制作的整体效率。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肠粉制作装置,其能够提高粉皮翻叠的效率,提高肠粉制作的整体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粉皮翻叠机构,用于肠粉蒸制机构,所述肠粉蒸制机构包括基座,所述基座设有传送布带,所述粉皮翻叠机构包括调位气缸,所述调位气缸设于所述基座,所述调位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有翻叠电机,所述翻叠电机的转动轴连接有翻叠板,所述翻叠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翻叠板摆动,所述翻叠板的运动方式包括以下两种:

所述翻叠板能摆动至朝出料方向倾斜,且其底边贴靠于所述传送布带的上带段,以供粉皮的局部段沿所述翻叠板的上侧面滑行而爬升,继而,所述翻叠板朝来料方向摆动,以将爬升至所述翻叠板的上侧面的粉皮局部段翻叠至处于所述上带段的粉皮局部段;

所述调位气缸带动所述翻叠板能上移,以避让传送布带所传送的物料。

具体地,所述翻叠板呈长方形的片状,所述翻叠板的底侧的两端均设有连接柱。

具体地,所述翻叠板靠近于出料方向一侧的底部边缘设有避空斜面。

具体地,所述避空斜面与所述翻叠板的侧壁所成的夹角为7°-13°。

具体地,所述翻叠板的底部边缘与所述连接柱的中心轴线共线。

具体地,所述调位气缸的缸体与所述基座固接,所述调位气缸的活塞杆固接有电机安装板,所述电机安装板的横截面呈“l”字型,所述翻叠电机固接于所述电机安装板,所述电机安装板设有通过口,所述翻叠电机的转动轴穿过所述通过口,所述调位气缸的活塞杆移动方向与所述翻叠电机的转动轴的中心轴线相互垂直。

具体地,所述基座设有导向滑轨,所述导向滑轨可滑动地设有滑动座,其中一条所述连接柱与所述翻叠电机的转动轴固接,另一条所述连接柱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滑动座。

具体地,所述基座设有刮出丝条,所述刮出丝条贴靠于所述上带段,所述刮出丝条的直径为0.6mm-2mm,所述刮出丝条比所述翻叠板更靠近于来料方向。

具体地,所述刮出丝条的材料为食品级不锈钢、食品级硅胶和pp塑料其中一种。

肠粉制作装置,包括权所述的粉皮翻叠机构。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调位气缸带动翻叠板移动至翻叠板的底侧边缘贴靠于传送布带的上带段,且其上侧边缘朝出料方向倾斜,在此状态下,当粉皮的局部段被传送布带传送至翻叠板的上侧面时,翻叠板能朝来料方向摆动,以将局部段朝来料方向翻叠,从而实现对粉皮的自动翻叠,提高了粉皮翻叠的效率,从而提高了肠粉制作的整体效率。完成翻叠动作后,调位气缸带动翻叠电机移动至翻叠板离开传送布带的上带段,以使翻叠板不阻碍上带段所传送的物料,使完成翻叠的包裹着馅料的粉皮(即肠粉成品)继续被传送布带输送。

附图说明

图1为肠粉制作装置和蒸汽发生装置的组合状态视图;

图2为肠粉制作装置、蒸汽发生装置和蛋液输出机构的组合状态视图;

图3为肠粉制作装置和蒸汽发生装置的组合状态视图;

图4为肠粉制作装置的立体视图;

图5为肠粉制作装置局部分解视图;

图6为肠粉制作装置的剖切视图;

图7为图6中a处的局部方式视图;

图8为肠粉制作装置的另一剖切视图;

图9为图8中b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0为浆液暂存机构的分解视图;

图11为肠粉制作装置与蛋液输出机构的组合状态视图;

图12为肠粉制作装置的局部分解视图;

图13为肉片类加料单元及非肉片类加料单元的剖切视图;

图14为肉片类加料单元及非肉片类加料单元的分解视图;

图15为肉片类出料转杆的径向剖切视图;

图16为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7为图16中d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8为肠粉制作装置的局部视图;

图19为肠粉制作装置的另一局部视图;

图20为肠粉制作装置的另一局部视图;

图21为打蛋转盘的立体视图;

图22为图10中e-e剖面在组合状态下的剖切视图。

图中:

11、外罩;111、外侧通过口;112、主罩;113、副罩;114、进料口;12、后辊;13、前辊;14、传送布带;15、蒸汽管道;16、滑盖气缸;17、盖板;18、侧板;181、辊安装滚动轴承;182、内侧通过口;183、布带驱动电机;184、承托滚轮;19、蒸汽发生装置;

21、浆液料斗;211、电磁体;212、滑动杆;213、分隔板;214、粉浆腔;215、蛋液腔;216、粉浆出液缝;217、蛋液出液缝;219、金属块;22、液封滑板;222、蛋液挡闸片;223、连接片;23、蛋液导流槽;231、打蛋转盘;232、搅动片;233、打蛋电机;24、蛋液输出机构;25、压缩弹簧;

31、引导料斗;311、排料缝;32、肉片类加料单元;321、肉片类出料转杆;322、拨料片;323、滑料面;324、铲料面;325、拨料凹槽;33、非肉片类加料单元;331、非肉片类出料转杆;332、容纳槽;34、储料仓;341、出料缝;

41、调位气缸;42、翻叠电机;421、电机安装板;43、翻叠板;431、连接柱;432、避空斜面;44、导向滑轨;45、滑动座;46、刮出丝条;

51、接水箱;511、洗刷电机;512、伸出板;513、限位滑槽;514、出水缝;515、排水管;52、升降气缸;53、淋水筒;531、第一进水口;54、导向块;55、淋水管;551、第二进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肠粉制作装置,包括肠粉蒸制机构。结合图4、图5,肠粉蒸制机构包括基座和外罩11,基座可转动地设有后辊12和前辊13。后辊12和前辊13设有传送布带14(图5中方向a为物料传送方向,以方向a作为前方),后辊12和前辊13将传送布带14适度张紧。后辊12或前辊13均可用于带动传送布带14,即后辊12和前辊13的其中一个作为主动辊,其中另一个作为从动辊。作为替代实施方式,后辊12和前辊13共同带动传送布带14,即后辊12和前辊13均为主动辊,两者转速一致。外罩11罩在传送布带14外,外罩11的侧壁开设有外侧通过口111,外侧通过口111可供蒸汽管道15穿过(结合图2、图3)。在本实施中,蒸汽管道15的进气端连接有蒸汽发生装置19。蒸汽管道15的出气口位于传送布带14的上布带段与下布带段之间(见图5)。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蒸汽发生装置19采用中国专利201220271976.9和中国专利201620132203.0之一所述的技术方案,蒸汽发生装置19所产生的蒸汽通过蒸汽管道15输至进外罩11内(输送至传送布带14的上布带段与下布带段之间)。蒸汽发生装置19的原理及其具体结构并非本专利申请所请求保护的对象。蒸汽发生装置19作为现有技术,并不涉及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的区别技术特征,本实施例不对蒸汽发生装置19的具体结构进行描述,符合《审查指南》的规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参阅上述与蒸汽发生装置19相关的引用专利后,应当能够理解蒸汽发生装置19的原理及功能,因而,本说明书对于蒸汽发生装置19的说明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关于“公开充分”的规定。

优选地,蒸汽管道15的出气口位于传送布带14的上布带段的中部位置的下侧,当蒸汽从蒸汽管道15喷出后,蒸汽被传送布带14的上布带段阻挡,蒸汽沿传送布带14的上布带段的底侧扩散,并在扩散的过程中穿过上布带段,从而均匀对上布带段所盛有的物料(粉浆及肉片、虾仁等馅料,详见下文)进行蒸煮。由于蒸汽输送至传送布带14的上布带段与下布带段之间,相对高温的蒸汽能够尽可能地保留在上布带段与下布带段之间,不会因打开盖板17(详见下文)而大量流失高温的蒸汽,从而减小热量流失,减小能源浪费。

参考图5,外罩11的横截面呈“匚”字状,外罩11的顶壁设有进料口(图5并未展示此形式的进料口,只供参考),进料口呈长条状,进料口的宽度为4cm-6cm,优选地,进料口的宽度为5cm。外罩11固定设有滑盖气缸16,或者,滑盖气缸16固定设于基座。滑盖气缸16的活塞杆连接有盖板17。盖板17可滑动地设于外罩11的外壁,滑盖气缸16能带动盖板17滑动至封盖进料口(参考图6至图9),以减少外罩11内的蒸汽从进料口溢出。

作为替代实施方式,见图5,外罩11包括主罩112和副罩113,主罩112与副罩113首尾相应地设置,主罩112和副罩113的横截面均呈“匚”字状。副罩113的出料端(图5中方向a为输送方向)与主罩112的来料端之间留有空间,该空间作为进料口114,进料口114的宽度为4cm-6cm,优选地,进料口114的宽度为5cm。盖板17的横截面呈“匚”字状,盖板17与进料口114适配。

见图5,在本实施例中,基座包括两块侧板18,两块侧板18相互平行。后辊12和前辊13均可转动地连接于侧板18,具体地,侧板18的内侧均设有辊安装滚动轴承181,后辊12和前辊13各自的端部均与辊安装滚动轴承181配合。侧板18设有布带驱动电机183,布带驱动电机183的转动轴与后辊12或前辊13连接,布带驱动电机183用于驱动后辊12或前辊13转动。或者,侧板18设置两个布带驱动电机183,分别用于驱动后辊12和前辊13转动,两者转动一致。外罩11罩在侧板18外,侧板18开设有内侧通过口182,内侧通过口182与外侧通过口111位置相应,内侧通过口182可供蒸汽管道15穿过。蒸汽管道15由外至内依次通过外侧通过口111和内侧通过口182,从而伸到传送布带14的上布带段与下布带段之间。

侧板18与传送布带14的侧方环状边缘相适配,侧板18的内侧壁贴近于传送布带14的侧方环状边缘,使得两块侧板18共同将蒸汽尽可能地挡住,减小蒸汽的从传送布带14的两侧外泄的量,并且使蒸汽均匀地散布在上布带段的底侧,继而穿过上布带段,以对物料进行蒸煮。由于从传送布带14的两侧外泄的蒸汽量较小,蒸汽的浪费得到减小,节约了能源。两块侧板18之间的距离与外罩11的宽度方向尺寸相应。外罩11罩在侧板18及传送布带14之外,两块侧板18之间的距离与外罩11的宽度方向尺寸相应,使处于上布带段顶面处的蒸汽被外罩11挡着,减小了蒸汽外泄,使得上布带段顶面与外罩11之间的空间保有足够的蒸汽量,从而能够有效地实现蒸煮。

见图4,侧板18的外侧壁可转动地设有若干承托滚轮184,承托滚轮184的周面托着盖板17的底部边缘,使盖板17的内壁与外罩11的外壁之间留有间隙。结合图6至图9,滑盖气缸16能驱动盖板17滑移至不封盖住进料口114,由于盖板17的内壁与外罩11的外壁之间留有间隙,其两者的摩擦力较小,便于驱动。当需要往粉皮加馅料(肉片、虾仁、冬菇切块等)时,盖板17移离进料口114,使进料口114敞开,由于进料口114呈长条状,进料口114的宽度为5cm,进料口114面积较小,当进料口114敞开时,从进料口114泄出的蒸汽量较小,减小蒸汽损失。

肠粉制作装置包括浆液暂存机构。见图10,浆液暂存机构包括浆液料斗21,浆液料斗21的底部设有出液口(参考图7中的粉浆出液缝216,粉浆出液缝216作为出液口)。浆液料斗21的内部可滑动地连接有封口件(参考图7中的液封滑板22,液封滑板22作为封口件)。浆液料斗21位于传送布带14的上带段的进料端(结合图4)。封口件能移动至堵住出液口,以使出液口形成液密封。封口件能移离出液口,以使出液口开启。

参考图7,浆液料斗21的横截面呈“v”字状,浆液料斗21的开口朝上,出液口为设于浆液料斗21底部的出液缝(参考图7中的粉浆出液缝216)。封口件为液封滑板22,液封滑板22的底侧边缘能堵住出液缝。

结合图10及图22,浆液料斗21的两端均设有电磁体211,电磁体211可滑动地穿设有滑动杆212。滑动杆212的上、下两端均外露于电磁体211。滑动杆212的上端与液封滑板22固接,具体地,液封滑板22的两端均设有连接片223,连接片223沿横向伸出于浆液料斗21的侧壁,连接片223与滑动杆212的上端固接。滑动杆212的下端设有金属块219。滑动杆212的下段套设有压缩弹簧25,压缩弹簧25的两端分别抵着金属块219和电磁体211。当电磁体211不通电时,滑动杆212在压缩弹簧25的弹力作用下处于下极位(如图22所示),使液封滑板22保持堵住出液缝。当电磁体211通电时,电磁体211对金属块219形成磁吸力,从而使滑动杆212上移,使液封滑板22移离出液缝。

结合图6至图9,浆液料斗21内设有分隔板213,分隔板213将浆液料斗21的内腔分为粉浆腔214和蛋液腔215。粉浆腔214的底部设有粉浆出液缝216,蛋液腔215的底部设有蛋液出液缝217。液封滑板22可滑动地设于粉浆腔214内,液封滑板22能堵住粉浆出液缝216。液封滑板22的底部边缘的横截面呈朝下凸出的弧形。当液封滑板22下移至其底部边缘碰触粉浆出液缝216时,由于粉浆腔214的底部截面呈“v”字形且液封滑板22的底部边缘的横截面呈朝下凸出的弧形,液封滑板22的底部边缘与粉浆出液缝216的两个相对内壁均相互紧贴(见图7),使液封滑板22与粉浆出液缝216形成有效的液密封。

结合图1、图2、图4、图6及图10,浆液暂存机构包括蛋液导流槽23,蛋液导流槽23用于接收蛋液,蛋液可以通过人工将蛋磕碎,继而将蛋液倒进蛋液导流槽23。作为替代实施方式,将蛋液导流槽23的输出端连接到蛋液输出机构24,蛋液输出机构24是能够自动磕蛋,并输出蛋液的机构,即能够自动将鸡蛋的蛋壳磕碎,以将蛋液从蛋壳中分离,继而输出。上述替代实施方式中的蛋液输出机构24采用中国专利申请201610629523.1、中国专利201220648641.4和中国专利200820025013.4之一所述的技术方案。需要说明的是,蛋液输出机构24的原理及其具体结构并非本专利申请所请求保护的对象。蛋液输出机构24作为现有技术,并不涉及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的区别技术特征,本实施例不对蛋液输出机构24的具体结构进行描述,符合《审查指南》的规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参阅上述与蛋液输出机构24相关的引用专利后,应当能够理解蛋液输出机构24的原理及功能,因而,本说明书对于蛋液输出机构24的说明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关于“公开充分”的规定。

结合图7及图10,蛋液导流槽23的出液端位于蛋液腔215的开口处,作为替代,蛋液导流槽23的出液端可设于蛋液腔215的内部或蛋液腔215的开口上方。沿蛋液导流槽23的输液方向,蛋液导流槽23朝下倾斜,使蛋液导流槽23所接收的蛋液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蛋液导流槽23流进蛋液腔215。结合图21,蛋液导流槽23的槽底可转动地设有打蛋转盘231,打蛋转盘231的侧壁设有搅动片232。搅动片232环绕打蛋转盘231的侧壁而设,搅动片232呈上、下往复的波纹状,搅动片232沿打蛋转盘231的径向朝外延展。蛋液导流槽23设有打蛋电机233,打蛋电机233的转动轴与打蛋转盘231连接,打蛋电机233用于驱动打蛋电机233转动。液封滑板22固接有蛋液挡闸片222,蛋液挡闸片222比打蛋转盘231更靠近于蛋液导流槽23的出液端,蛋液挡闸片222与蛋液导流槽23的内壁适配。当液封滑板22堵住粉浆出液缝216时,蛋液挡闸片222封堵着蛋液导流槽23(如图7所示)。当液封滑板22朝上移离粉浆出液缝216时,蛋液挡闸片222朝上移离蛋液导流槽23(如图9所示),使蛋液导流槽23导通。蛋液挡闸片222的材料为食品级硅胶,当蛋液挡闸片222封堵着蛋液导流槽23时,蛋液挡闸片222的边缘紧贴蛋液导流槽23的内壁,并产生适度形变,以有效地对蛋液导流槽23中的蛋液形成阻隔。

在蛋液挡闸片222封堵着蛋液导流槽23时,蛋液导流槽23可接收蛋液。当蛋液流到打蛋转盘231处的时候,打蛋转盘231转动,搅动片232随之转动。搅动片232呈上、下往复的波纹状,其转动过程中对蛋液进行充分搅动。在搅动一段时间后,蛋液中的蛋黄和蛋清被搅拌均匀。在后续环节中,将蛋液挡闸片222打开,即能够将搅拌均匀的蛋液添加至粉皮的上表面。

肠粉制作装置包括加料机构。见图11至图14,加料机构包括加料单元和引导料斗31。在本实施中,加料单元的数量为三个,加料单元沿物料传送方向排列。加料单元设于引导料斗31的开口处,或者设于引导料斗31内部。引导料斗31的底部逐渐收窄,引导料斗31的底部设有排料缝311。在本实施例中,加料机构设于肠粉蒸制机构的上侧,排料缝311位于进料口114的上方,当盖板17移离进料口114后,从排料缝311所排出的物料通过进料口114进入。

加料单元包括用于添加肉片类食材的加料单元和用于添加非肉片类食材的加料单元这两个种类。用于添加肉片类食材的加料单元称为肉片类加料单元32,肉片类加料单元32可用于放置已切好的猪肉片、牛肉片等片状肉类。用于添加非肉片类食材的加料单元称为非肉片类加料单元33,非肉片类加料单元33可用于虾仁、冬菇切块、虾米、腊肉等非肉片食材。

肉片类加料单元32的结构如下:

见图13、图14,肉片类加料单元32,包括储料仓34,储料仓34的底部的横截面呈“v”字状,储料仓34的底部开有出料缝341。出料缝341处可转动地设有出料转杆,称之为肉片类出料转杆321。肉片类出料转杆321与出料缝341适配,使得当肉片类出料转杆321不转动时,肉片类出料转杆321的上侧周面能将储料仓34所储的物料承托着,物料不能通过肉片类加料单元32的出料缝341往下落。肉片类出料转杆321的周面设有多个拨料片322。肉片类加料单元32设有转杆驱动电机,转杆驱动电机与肉片类出料转杆321均设有传动带轮,此两者的传动带轮通过传动皮带(图未示)连接,转杆驱动电机能够驱动肉片类出料转杆321转动。在肉片类出料转杆321转动的过程中,拨料片322能带动位于肉片类出料转杆321的上侧处的物料随肉片类出料转杆321转动,转动至肉片类出料转杆321的下侧处的物料脱离肉片类出料转杆321,并从出料缝341排出。

见图15,拨料片322的背侧面为滑料面323(图中为背侧面),自肉片类出料转杆321的周面起,滑料面323沿肉片类出料转杆321的转动方向逐渐远离肉片类出料转杆321的中心轴线。具体地,滑料面323为曲面,滑料面323与肉片类出料转杆321的周面相切。拨料片322的正侧面设有铲料面324,铲料面324靠近于肉片类出料转杆321的转动轴线的一侧设有拨料凹槽325。自拨料凹槽325的边缘起,铲料面324沿转杆的转动方向逐渐远离转杆的中心轴线。对于任一个拨料片322,其顶部边缘与转杆的转动轴线这两者所在的平面称为径向面,径向面与铲料面324之间的夹角m为3°-7°,在本实施例中,该夹角m为5°。拨料凹槽325的横截面呈弧形,拨料凹槽325的一侧边缘与转杆的周面相切。

径向面与铲料面324之间的夹角m设为5°,有利于拨料片322在随肉片类出料转杆321转动的过程中,将肉片铲起。被铲起的肉片随后局部进入拨料凹槽325,使拨料片322能够有效带动肉片转动。在拨料片322带动肉片转动的过程中,滑料面323与储料仓34底部的物料形成相对滑动,由于滑料面323为曲面,且滑料面323与肉片类出料转杆321的周面相切,滑料面323与储料仓34底部物料之间的相对滑动顺畅,平滑,不会对该物料造成过大的摩擦作用,因而不会破坏其肉质。

具体地,见图14,肉片类出料转杆321包括多个沿轴向排列的杆段,每一个杆段均设有4-6个拨料片322,在本实施中,每一个杆段均设有五个拨料片322。对于任一个杆段,拨料片322沿杆段的周向均匀分布,位于相邻两个杆段的拨料片322沿周向相互错开(结合图14)。

见图13、图14,非肉片类加料单元33的结构如下:

非肉片类加料单元33,包括储料仓34,储料仓34的底部的横截面呈“v”字状,储料仓34的底部开有出料缝341。出料缝341处设有出料转杆,称之为非肉片类出料转杆331。加料单元设有转杆驱动电机,转杆驱动电机与非肉片类出料转杆331均设有传动带轮,此两者的传动带轮通过传动皮带连接,转杆驱动电机能够驱动非肉片类出料转杆331转动。非肉片类出料转杆331与出料缝341适配,使得当非肉片类出料转杆331不转动时,非肉片类出料转杆331的上侧周面能将储料仓34所储的物料承托着。非肉片类出料转杆331的周面设有沿轴向设置的容纳槽332,当容纳槽332位于非肉片类出料转杆331的上侧处时,物料进入容纳槽332。当容纳槽332位于非肉片类出料转杆331的下侧处时,物料从容纳槽332中掉出,并经出料缝341排出。

经出料缝341排出的物料掉落至引导料斗31的内腔底壁,该内腔底壁倾斜向下,能将掉落至其上的物料引导至排料缝311,继而物料从排料缝311排出。

肠粉制作装置包括粉皮翻叠机构。见图18,粉皮翻叠机构包括调位气缸41,调位气缸41设于基座。调位气缸41的活塞杆连接有翻叠电机42,翻叠电机42的转动轴连接有翻叠板43,翻叠电机42用于驱动翻叠板43摆动。翻叠板43的运动方式包括以下两种:

第一种运动方式:见图18,调位气缸41带动翻叠板43移动至翻叠板43的底侧边缘贴靠于传送布带14的上布带段,且其上侧边缘朝出料方向倾斜(参考图18中翻叠板43的实线位置),在此状态下,当粉皮的局部段滑行而爬升至翻叠板43的上侧面后,翻叠板43能朝来料方向摆动(参考图18中翻叠板43的虚线位置),以将爬升至翻叠板43上侧面的粉皮局部段翻叠至位于上布带段的粉皮局部段,使两个粉皮局部段共同将馅料包裹住。

第二种运动方式:见图19,调位气缸41带动翻叠电机42移动至翻叠板43离开传送布带14的上布带段,以使翻叠板43不阻碍上布带段所传送的物料。翻叠板43往上移动的距离可通过调节调位气缸41的活塞杆行程来控制。因应所制作的肠粉的高度尺寸来调节调位气缸41的活塞杆行程,能使翻叠板43的底侧边缘不阻碍所制作的肠粉从翻叠板43的下侧通过。

见图19,翻叠板43呈长方形的片状,翻叠板43的底侧的两端均设有连接柱431。基座设有导向滑轨44,导向滑轨44可滑动地设有滑动座45。其中一条连接柱431与翻叠电机42的转动轴固接(即图19中靠近于右侧的一条),另一条连接柱431可转动地穿设于滑动座45(即图19中靠近于左侧的一条)。翻叠板43的底部边缘与连接柱431的中心轴线共线,使得在翻叠板43朝来料方向摆动的过程中,翻叠板43的摆动是以其底侧边缘为轴的。翻叠板43靠近于出料方向一侧的底部边缘设有避空斜面432。避空斜面432与翻叠板43的侧壁所成的夹角n为7°-13°,在本实施例中,该夹角n为10°。当翻叠板43摆动至朝出料方向倾斜时,避空斜面432用于避让传送布带14的上带段(参考图16、图17),以使翻叠板43上侧面的底侧边缘尽可能贴靠于传送布带14的上带段,而不会在翻叠板43上侧面的底侧边缘与传送布带14上带段之间形成高度差。当传送布带14所传送的粉皮(其上面已加入馅料)到达翻叠板43上侧面的底侧边缘时,由于该位置不存在高度差,该粉皮能够顺畅地沿翻叠板43上侧面滑行而爬升。当该粉皮的局部段爬升至翻叠板43的上侧面后,翻叠电机42驱动翻叠板43朝来料方向摆动,以使处于翻叠板43的上侧面的粉皮局部段翻叠到尚未爬升至翻叠板43(即尚处于传送布带14上带段)的粉皮局部段上侧,使此两粉皮局部段包裹着馅料,形成叠合的粉皮段。根据需要,可以接着重复一到三次上述的翻叠过程,以对该“叠合的粉皮段”作进一步翻叠。

见图4,调位气缸41的缸体与基座固接,调位气缸41的活塞杆固接有电机安装板421,电机安装板421的横截面呈“l”字型。翻叠电机42固接于电机安装板421,电机安装板421的立板设有通过口(图未示),翻叠电机42的转动轴穿过通过口,调位气缸41的活塞杆移动方向与翻叠电机42的转动轴的中心轴线相互垂直。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见图16、图19,基座设有刮出丝条46,刮出丝条46贴靠于上布带段,刮出丝条46的直径为0.6mm-2mm,在本实施例中,刮出丝条46的直径为1mm。刮出丝条46比翻叠板43更靠近于来料方向。刮出丝条46的材料为食品级不锈钢、食品级硅胶和pp塑料的其中一种,在本实施中,刮出丝条46的材料为食品级不锈钢。当被传送的粉皮的前端碰触到刮出丝条46时,刮出丝条46将该粉皮的前端刮出,随着传送布带14继续运动,被刮出的粉皮越过刮出丝条46,继续随传送布带14前移,最后整段粉皮由其前端至其后端越过刮出丝条46。由于整段粉皮均越过刮出丝条46,即刮出丝条46由粉皮的前端开始,沿粉皮长度方向逐渐将粉皮刮离上布带段,使得粉皮与上布带段的粘附程度大大降低。当粉皮整体越过刮出丝条46后,由于粉皮与上布带段的粘附程度大大降低,有助于粉皮在后续顺利地沿翻叠板43的上侧面滑行而爬升。

见图20,肠粉制作装置包括传送布带清洗机构。传送布带清洗机构包括接水箱51,接水箱51与基座可滑动地连接,接水箱51的顶部设有开口。基座设有升降气缸52,升降气缸52的活塞杆与接水箱51连接,升降气缸52用于带动接水箱51升降。接水箱51内可转动地连接有淋水筒53(结合图16),接水箱51设有洗刷电机511,淋水筒53的一端与洗刷电机511的转动轴连接(即图20中靠右的一端),淋水筒53的另一端设有第一进水口531(即图20中靠作的一端)。具体地,淋水筒53的两端均固接有转动轴,接水箱51的横向两个侧壁均设有滚动轴承。转动轴与滚动轴承配合,其中一条转动轴为空心轴,空心轴的内部与淋水筒53连通,空心轴的外端为第一进水口531。淋水筒53的周面设有出水孔(图未示),淋水筒53的周面设有刷毛,传送布带清洗机构的运行状态包括以下两种:

第一种运行状态:升降气缸52带动接水箱51下移,使淋水筒53的刷毛不碰触传送布带14的下带段。在此运行状态下,淋水筒53的刷毛不碰触传送布带14的下带段,传送布带14可运行以进行肠粉制作。

第二种运行状态:升降气缸52带动接水箱51上移,使淋水筒53的刷毛接触到传送布带14的下带段。在此状态下,可往第一进水口531通入水,使水从淋水筒53的水孔喷出,并喷淋到传送布带14的下带段,并且,洗刷电机511驱动淋水筒53转动。在此运行状态下,肠粉制作装置不进行制作肠粉,传送布带14没有传送物料,而是空载运行。第一进水口531可连接高压水管,水从第一进水口531进入淋水筒53,并经淋水筒53的水孔喷至传送布带14的下带段。由于在此状态下,淋水筒53的刷毛接触传送布带14的下带段,当洗刷电机511驱动淋水筒53转动时,淋水筒53的刷毛能够对空载运行的传送布带14的下带段进行洗刷,随着传送布带14的持续运行,淋水筒53的刷毛能对整条传送布带14进行洗刷。作为优选实施方式,经第一进水口531进入淋水筒53的水中添加有适量的洗洁剂,以便溶解附着于传送布带14的油脂,从而能够更充分地清洁传送布带14。

见图20,基座设有导向块54,接水箱51的开口的横向两侧边缘均固定地设有伸出板512,伸出板512设有限位滑槽513,导向块54与限位滑槽513可滑动地配合,使接水箱51与基座可滑动地连接。升降气缸52的活塞杆与伸出板512固接。

当接水箱51上移至其开口边缘靠近于传送布带14的下带段时,淋水筒53的刷毛接触到传送布带14的下带段。当淋水筒53的刷毛对传送布带14的下带段进行洗刷的时候,接水箱51的开口边缘靠近于传送布带14的下带段,接水箱51的内壁能够挡住洗涮过程中飞溅的水滴,从而能够避免水滴往外洒落。

参考图20,在本实施中,刷毛沿淋水筒53的周向呈多排分布,出水孔沿淋水筒53的周向呈多排分布,刷毛的排列与出水孔的排列沿周向相互交错,使得出水孔所喷出的水能够直接喷淋到传送布带14的下带段,使喷淋到传送布带14的水的流量较大。

作为替代实施方式,刷毛沿淋水筒53的周向呈多排分布,出水孔沿淋水筒53的周向呈多排分布,刷毛的排列与出水孔的排列沿周向相互重合,作为优选,刷毛可在出水孔所设的位置留空(不设置刷毛),如此,喷出的水会先喷淋刷毛,使刷毛保持充分湿润,并且,喷淋刷毛有助于将粘附于刷毛的物料残渣冲走,使刷毛更为持久地保持洁净。

接水箱51内设有淋水管55,淋水管55比淋水筒53更靠近于传送布带14的来料方向。淋水管55的周面上侧设有出水口,淋水管55用于对传送布带14的下带段喷淋水。淋水管55设于接水箱51的后侧壁。接水箱51能朝上移至接水箱51的后侧壁的上边缘接触传送布带14的下带段。当淋水筒53所喷出的水添加有洗洁剂时,可往淋水管55的第二进水口551通入清水,由于淋水管55比淋水筒53更靠近于传送布带14的来料方向,淋水管55所喷出的清水可以冲掉附着于下带段的添加有洗洁剂的液体,避免洗洁剂残留于下带段。

结合图1、图2、图20,接水箱51的底部连接有排水管515,接水箱51的底部设有出水缝514,接水箱51的水经出水缝514进入排水管515,继而排走。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