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卤水槟榔的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69779发布日期:2019-08-20 20:09阅读:94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槟榔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无卤水槟榔的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槟榔为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棕榈科植物,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和活性成分。人类嚼食槟榔有数千年的历史。我国台湾、海南及东南亚地区食用槟榔的方法是将七至八成熟的鲜槟榔果切成几瓣,再涂上白灰(一种贝壳为来源的石灰浆),再包上蒌叶。

湖南湘潭是食用槟榔生产加工的发源地和集散地,有400多年的历史。不同于其它地方食用鲜槟榔果,湖南地区人们食用的部位是槟榔干果的纤维外壳,是将七至八成熟的鲜果经杀青、烘干后制得槟榔干果,然后经煮籽、发制入味、烘干、上胶、切片、去核、点卤、晾片、包装成成品。

其中上胶工序是将加有甜味剂和香精香料的明胶溶液均匀包裹在槟榔外壳,以得到需要的口感和光泽度;点卤工序就是将制作好的卤水加到切好的槟榔果片芯里。槟榔卤水是用氢氧化钙和饴糖经过高温反应得到的一种褐色浆体,并添加适量的胶体、甜味剂和食用香精等食品添加剂。目前,在机械化不成熟的情况下,点卤工序需耗费大量的人力。同时,由于氢氧化钙和饴糖反应后的产物不是稳定的物质,在甜味剂和香精香料的促进作用下,槟榔成品在运输、存储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卤水被氧化,进而出现卤水返潮并流出腔壳的情况,影响食用品质,缩短产品货架期。

有关嚼食槟榔对口腔健康影响的研究及报道从未停止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传统槟榔加工过程中,会在槟榔中添加一种卤水,其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饴糖及其二者反应物,卤水的强碱性会在人嚼食过程中损害口腔黏膜和牙齿,长期咀嚼会造成牙周病,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及口腔黏膜白斑症外,据报道,全球每年发生39万例口腔癌症(口腔癌或咽癌),其中22.8万例发生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占58%。在印度部分地区,口腔癌已经成为最常见的癌症。而这些地区居民大都有咀嚼槟榔或槟榔子的习俗。一些研究者以动物为实验模型,将槟榔块或其萃取液放入或局部涂抹口腔一处(颊部),证实能引起局部肿瘤变化。经过实验验证,槟榔中含有多酚类化学物,在碱性环境下,会产生一些能致癌的含氧自由基,而槟榔本身就也含有槟榔碱这一碱性物质,所以研究表明嚼食槟榔可能会致癌,但其实适量的槟榔碱可以作为一种中药成分,具有驱虫、消积、行气利水、利湿除疸功效。

目前也有一些文献报道了无卤水槟榔的加工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610511686.x)公开了一种无卤水槟榔的加工方法,将食品级氢氧化钙溶剂于甘油制成发制液对槟榔进行发制,得以让氢氧化钙入味到槟榔壳子中。但是该方法使用的是未经反应过的氢氧化钙,碱性强,对口腔危害大,而且缺少与饴糖反应后得到的特有风味物质,同时,氢氧化钙在甘油中的溶解度较小,甘油的粘性较大,故很难渗透到槟榔壳子中。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卤水槟榔的制作工艺。该工艺在保证原有口感、劲道的条件下,取消了槟榔传统加工工艺的点卤工序,同时缓解了传统加工槟榔卤水易变质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卤水槟榔的制作工艺,槟榔加工工艺为煮籽、发制、烘干、切片、去核、上胶、晾片、包装成成品,其中上胶的胶液是由5-8份明胶溶液、3-5份甜味剂、4-7份甘草汁、1-2份香精香料、2-4份混合粉末混合而成,上胶的具体操作为:将去核的槟榔壳及胶液置于密封罐中2-3h,保持罐体50-60℃并旋转,使槟榔壳被胶液均匀包裹并充分入味。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粉末的制备过程:将100份氢氧化钙加入到200份水中,搅拌均匀,于水浴锅中加热至80℃以上;边搅拌氢氧化钙溶液,边慢慢加入200份提前加热至80℃以上的饴糖,使其充分反应;将反应后浆液转移到105℃烘箱中烘干,冷却后粉碎并过80目筛,然后在粉末中添加悬浮剂、乳化剂混合均匀,备用。

进一步地,所述悬浮剂、乳化剂为:羧甲基纤维素1-5份、环糊精1-5份、阿拉伯胶1-5份。

进一步地,所述上胶的操作中去核的槟榔壳和胶液的用量比例为10:1。

进一步地,所述煮籽、发制、烘干、切片、去核的具体操作为:将100份槟榔干果置于200份沸水中煮15分钟,取出沥干并转移至发制罐中,将25份含有糖精钠、甜蜜素、三氯蔗糖的发制液也转移到发制罐中,将发制罐加盖密封并保持温度为50℃的条件下24小时,发制后槟榔于85℃烘箱中烘干至水分30%,然后对半切开,并去除里面的核。

进一步地,所述晾片是将上胶后的槟榔在50℃热风条件下晾至水分27%左右,然后包装保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采用的工艺在保证原有口感、劲道的条件下,取消了槟榔传统加工工艺的点卤工序,将卤水以固态的形式加入到槟榔中,缓解了传统加工槟榔卤水易变质的问题,也延长了槟榔的保质期,简化了工艺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

(2)本发明中采用的甘草,是具有止咳化痰、补气益脾、清热解毒功效的一味中药,将其加入胶液中,其作用为:在咀嚼槟榔时,槟榔含有的多酚类化合物在碱性环境下,易发生反应生成致癌的含氧自由基,因槟榔中本身就含有槟榔碱这一物质,且上胶工序中还加入了含有氢氧化钙的卤水粉末,而加入的甘草中含有的甘草酸、甘草甙能破坏碱性环境,抑制其含氧自由基的生成,减少了氢氧化钙对人口腔的伤害,且槟榔中适量的槟榔碱可以作为一种药物,有驱绦虫的作用,并且甘草本身就是一种有保健功能的中药,不会产生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限定,但要求保护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所作的描述。

实施例1:

混合粉末制备:100份氢氧化钙加入到200份水中,搅拌均匀,于水浴锅中加热至80℃以上;边搅拌氢氧化钙溶液,边慢慢加入200份提前加热至80℃以上的饴糖,使其充分反应;将反应后浆液转移到105℃烘箱中烘干,冷却后粉碎并过80目筛;100份干燥后粉末中添加羧甲基纤维素3份、环糊精5份、阿拉伯胶1份,混合均匀备用;

槟榔壳处理:100份槟榔干果置于200份沸水中煮15分钟,取出沥干并转移至发制罐中。将25份含有糖精钠、甜蜜素、三氯蔗糖的发制液也转移到发制罐中,将发制罐加盖密封并保持50℃条件24小时,使槟榔果均匀吸收完发制液。发制后槟榔于85℃烘箱中烘干至水分30%然后对半切开,并去除里面的核;

胶液配制:将5份5%的明胶溶液、5份甜味剂、4份甘草汁、1份香精香料,及3份混合粉末,搅拌均匀;

上胶:100份去核的槟榔壳及10份胶液置于密封罐中2小时,保持罐体50℃并旋转,使槟榔壳被胶液均匀包裹并充分入味;

晾片、包装:将上胶后的槟榔在50℃热风条件下晾至水分27%左右,然后包装保存。

实施例2:

混合粉末制备:100份氢氧化钙加入到200份水中,搅拌均匀,于水浴锅中加热至80℃以上;边搅拌氢氧化钙溶液,边慢慢加入200份提前加热至80℃以上的饴糖,使其充分反应;将反应后浆液转移到105℃烘箱中烘干,冷却后粉碎并过80目筛;100份干燥后粉末中添加羧甲基纤维素1份、环糊精4份、阿拉伯胶3份,混合均匀备用;

槟榔壳处理:100份槟榔干果置于200份沸水中煮15分钟,取出沥干并转移至发制罐中,将25份含有糖精钠、甜蜜素、三氯蔗糖的发制液也转移到发制罐中,将发制罐加盖密封并保持50℃条件24小时,使槟榔果均匀吸收完发制液。发制后槟榔于85℃烘箱中烘干至水分30%,然后对半切开,并去除里面的核;

胶液配制:将6份5%的明胶溶液、3份甜味剂、7份甘草汁、2份香精香料,及2份混合粉末,搅拌均匀;

上胶:100份去核的槟榔壳及10份胶液置于密封罐中3小时,保持罐体55℃并旋转,使槟榔壳被胶液均匀包裹并充分入味;

晾片、包装:将上胶后的槟榔在50℃热风条件下晾至水分27%左右,然后包装保存。

实施例3:

混合粉末制备:100份氢氧化钙加入到200份水中,搅拌均匀,于水浴锅中加热至80℃以上;边搅拌氢氧化钙溶液,边慢慢加入200份提前加热至80℃以上的饴糖,使其充分反应;将反应后浆液转移到105℃烘箱中烘干,冷却后粉碎并过80目筛;100份干燥后粉末中添加羧甲基纤维素5份、环糊精1份、阿拉伯胶5份,混合均匀备用;

槟榔壳处理:100份槟榔干果置于200份沸水中煮15分钟,取出沥干并转移至发制罐中。将25份含有糖精钠、甜蜜素、三氯蔗糖的发制液也转移到发制罐中,将发制罐加盖密封并保持50℃条件24小时,使槟榔果均匀吸收完发制液,发制后槟榔于85℃烘箱中烘干至水分30%左右,然后对半切开,并去除里面的核;

胶液配制:将8份5%的明胶溶液中添加4份甜味剂、5份甘草汁、1份香精香料,及4份混合粉末,搅拌均匀;

上胶:100份去核的槟榔壳及10份胶液置于密封罐中2小时,保持罐体60℃并旋转,使槟榔壳被胶液均匀包裹并充分入味;

晾片、包装:将上胶后的槟榔在50℃热风条件下晾至水分27%左右,然后包装保存。

分别针对上述实施例制作的槟榔成品咀嚼的液体采用光度法测定槟榔碱和含氧自由基的含量,hplc法测定槟榔中多酚类物质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对上述实施例制作的槟榔选取300份进行实验,在相同条件下密封,经过3个月后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下表:

表2

从上述表2中可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槟榔经过3个月的一般保质期后,槟榔切口变黄的比例在2%以下,槟榔质量不变的比例在97%以上,由此可见,本发明的一种无卤水槟榔的制作工艺有延长槟榔保质期的作用。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了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使用本发明。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原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