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自然生态气流环境茶叶萎凋机

文档序号:30308054发布日期:2022-06-05 07:57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一种仿自然生态气流环境茶叶萎凋机

1.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仿自然生态气流环境茶叶萎凋机。
2.背景技
3.在白茶加工中,萎凋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萎凋的过程中茶的变化与茶叶品质的息息相关,茶叶萎凋的过程,一方面是萎凋的物理变化,一方面是萎凋的化学变化;这两种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物理变化既能促进化学变化,又能抑制化学变化,甚至影响化学变化的产物,由此而出现制茶品质的差异性,反之,化学变化亦能影响物理变化的进展;两者之间的变化发展和影响,依湿度、温度等客观条件的不同而产生很大差异。
4.现有萎凋机在进行茶叶萎凋过程中,普遍采用萎凋机侧方风机布置,面向萎凋叶扫加温热风,容易造成表层青叶萎凋快,而底层青叶慢的现象,两侧热风在萎凋机层间紊流,排湿不畅,出现热风萎凋温湿不均的现象,进而对白茶的质量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仿自然生态气流环境茶叶萎凋机。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仿自然生态气流环境茶叶萎凋机,包括萎凋室与湿热交换集中处理室,所述萎凋室中设置有用于输送茶叶的往复输送装置,所述往复输送装置的两侧均纵向分布有若干垂直风管,两侧位置相对的垂直风管之间连通有多组层间风管,所述层间风管分别位于往复输送装置的输送面上方,且层间风管朝向往复输送装置输送面的一侧均布有出风孔,所述往复输送装置的上方设置有回风道,所述回风道与湿热交换集中处理室相通,所述回风道上安装有多组抽风机,用于将萎凋室气体抽入至回风道中;
8.所述湿热交换集中处理室安装有加热除湿鼓风单元,所述加热除湿鼓风单元的进气端与湿热交换集中处理室相通,加热除湿鼓风单元的出气端连接有进风主管,所述进风主管另一端延伸至萎凋室内,所述进风主管通过进风分管分别与各垂直风管相连通。
9.进一步的,所述往复输送装置包括多组传送带,所述传送带纵向间隔设置,且相邻传送带间交错设置。
10.进一步的,所述层间风管分别位于各层传送带的输送面上方。
11.优选的,相邻两出风孔与垂直面夹角为70
±5°
,且层间风管与往复输送装置输送面的间距为1.8-2.2米。
12.进一步的,所述加热除湿鼓风单元包括三集一体除湿热泵与循环风机,所述三集一体除湿热泵的进气端与湿热交换集中处理室相通,所述三集一体除湿热泵的出气端分别与循环风机的进气端相连通,所述循环风机的出气端连接进风主管。
13.进一步的,所述循环风机设置若干组,各循环风机通过进风主管与进风分管分别连接多组垂直风管。
14.进一步的,所述湿热交换集中处理室上设有热源进气管道,热源进气管道与外部热源相连。
15.优选的,所述热源进气管道中设有风机,用于将热气输入到湿热交换集中处理室中。
16.进一步的,所述萎凋室中还设有上青机,所述上青机的出料端位于所述往复输送装置的进料端。
17.进一步的,所述萎凋室中还分别安装有温度、湿度及风量传感器。
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9.本发明提供的茶叶萎凋机不仅能够实现不同高度层、机头机尾、同层左右位置茶叶恒温恒湿萎凋,有效克服热风萎凋温湿不均引发的白茶质量下降问题;还能够充分利用茶叶萎凋自然温升、萎凋设备发热,显著降低了茶叶萎凋过程中的能耗,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b-b的剖视图;
22.图3为本发明a-a的剖视图;
23.图4为层间风管的示意图;
24.图5为层间风管的侧视图。
25.图1与3中箭头表示气流方向。
26.附图中标号名称如下:
27.萎凋室-1;湿热交换集中处理室-2;往复输送装置-3;回风道-4;抽风机-5;三集一体除湿热泵-6;循环风机-7;进风主管-8;垂直风管-9;层间风管-10;热源进气管道-11;排气风机-12;上青机-13;进风分管-14;出风孔-101。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参照附图1-4所示,一种仿自然生态气流环境茶叶萎凋机,包括萎凋室1与湿热交换集中处理室2,其中,萎凋室1与湿热交换集中处理室2不相通,萎凋室1中设置有用于输送茶叶的往复输送装置3,往复输送装置3包括多组传送带,传送带纵向间隔设置,且相邻传送带间交错设置,相邻两传送带输送方向相反,茶叶从顶部传送带右端进料,并从左端出料然后落至下层传送带上向左输送,如此循环实现茶叶的往复输送。
30.往复输送装置3的两侧均纵向分布有若干垂直风管9,两侧位置相对的垂直风管9之间连通有多组层间风管10,层间风管10分别位于往复输送装置3的输送面上方(即层间风管10分别位于各层传送带的输送面上方),且层间风管10朝向往复输送装置3输送面的一侧均布有出风孔101,往复输送装置3的上方设置有回风道4,回风道4与湿热交换集中处理室2相通,回风道4上安装有多组抽风机5,用于将萎凋室1气体抽入至回风道4中;
31.湿热交换集中处理室2安装有加热除湿鼓风单元,加热除湿鼓风单元的进气端与
湿热交换集中处理室2相通,加热除湿鼓风单元的出气端连接有进风主管8,进风主管8另一端延伸至萎凋室1内,进风主管8通过进风分管14分别与各垂直风管9相连通。
32.热风萎凋过程中,加热除湿鼓风单元对气体进行处理后吹入到进风主管8中,进风主管8通过进风分管14将气体分别导入到各垂直风管9中,垂直风管9中气体在进入到层间风管10中,并从层间风管10上的出风孔101吹出对往复输送装置3上的茶叶进行恒温恒湿萎凋;均布于各层传送带上方的层间风管10,能够对茶叶进行均匀吹风,使不同高度层、机头机尾、同层左右位置茶叶均能恒温恒湿萎凋。
33.从层间风管10上出风孔101吹出的干燥热风将传送带层间湿热空气推出层间,被回风道4上安装的抽风机5吸入回风道4中,回风道4中的湿热气体流动到湿热交换集中处理室2中,加热除湿鼓风单元再将气体吸入进行排湿调温,然后再吹入到进风主管8中,如此循环,实现萎凋机实现室内气流循环。该萎凋机运行中充分利用了茶叶萎凋自然温升、萎凋设备发热温度,可显著降低茶叶萎凋过程的能耗。
34.参照附图5所示,相邻两出风孔101与垂直面夹角为70
±5°
,且层间风管10与往复输送装置3输送面的间距为1.8-2.2米;在根据实际试验正常萎凋风速下,层间风管10与往复输送装置3输送面的间距优选为2米左右,距离过远不利于茶叶的萎凋。在该距离下,相邻两出风孔101与垂直面夹角为70
±5°
,该种倾斜出口孔的设置不仅能够实现茶叶的有效萎凋,还可以促进层间气流的流动;当倾角大于75
°
时,茶叶的吹风效果不佳,当倾角小于65
°
时,不利于层间气流的流动,故优选,相邻两出风孔101与垂直面夹角为70
±5°
。进一步优选的,相邻两出风孔101与垂直面夹角为70
°
,且层间风管10与往复输送装置3输送面的间距为2.0米。
35.参照附图1-2所示,加热除湿鼓风单元包括三集一体除湿热泵6与循环风机7,三集一体除湿热泵6的进气端与湿热交换集中处理室2相通,三集一体除湿热泵6的出气端分别与循环风机7的进气端相连通,循环风机7的出气端连接进风主管8。其中,三集一体除湿热泵集成加热、制冷与除湿一体的热泵,现有技术;湿热空气经三集一体除湿热泵处理后,转化为萎凋工艺所需25摄氏度左右恒温干燥空气。恒温干燥空气被循环风机7增压鼓风进入进风主管8中。
36.进一步的,循环风机7设置若干组,各循环风机7通过进风主管8与进风分管14分别连接多组垂直风管9,本实施例中循环风机7设置6组。利用多台循环风机及相应进风主管8,将萎凋机分为多段独立控制送风量,利于萎凋机机头机尾端不同区域的温湿稳定。
37.参照附图1-2所示,湿热交换集中处理室2上设有热源进气管道11,热源进气管道11与外部热源相连;热源进气管道11中设有风机,用于将热气输入到湿热交换集中处理室2中;通过风机转速的调节可实现热风输入流速的控制。萎凋机在进行预热时,外部热源通过热源进气管道11向萎凋机中进行供热,当预热结束时,停止外部热源的供热。
38.参照附图1所示,萎凋室1中还设有上青机13,上青机13的出料端位于往复输送装置3的进料端。上青机13上料时,将茶叶输送至往复输送装置3最顶层传送带的右端。
39.作为进一步改进的,参照附图1所示,湿热交换集中处理室2的侧壁上还安装有排气风机12,当湿热交换集中处理室2温度过高时,可开启排气风机12将内部热气排出,利于湿热交换集中处理室2内的降温。
40.进一步的,萎凋室1中还分别安装有温度、湿度及风量传感器(图中未给出),温度
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风量传感器、三集一体除湿热泵6及循环风机7均与外部控制系统电性连接。其中,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及风量传感器安装于萎凋室1不同区域,用于不同区域的温、湿度及风量的监控。
41.萎凋机通过在线监控除湿量,风量及温度,综合调控三集一体除湿热泵6工作模式,循环风机7转速以及配合热源进气管11新风输入,排气风机12除湿降温,自动调控萎凋茶叶温湿度曲线拟合自然生态温湿曲线,使萎凋机达到仿自然生态萎凋的效果,使室内茶叶萎凋品质接近达到自然萎凋效果。
42.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