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片贝生剥方法和装置及分离前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9737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两片贝生剥方法和装置及分离前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把两片贝构成的原贝的食用部位以生的状态从贝壳上高效分离出来的两片贝生剥方法和装置及分离前加热装置,尤其涉及适合于把海扇的闭壳贝筋在生的状态下从贝壳上高效分离出来的两片贝生剥方法和装置及分离前加热装置。
要把两片贝构成的原贝的食用部位、例如由海扇的贝柱和小柱组成的闭壳贝筋在生的状态下从贝壳中取出(分离出),一般使用称为贝刀的薄型小刀状的工具,通过手工操作,把闭合海扇的两片贝壳的闭壳贝筋与贝壳的结合部位切断后取出。
然而,用手工操作把海扇的闭壳贝筋与贝壳切断分离,存在效率低下且需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的问题,以及在一次从船上卸下大量海扇等的情况下,若不投入很多的人力迅速进行处理,则海扇的新鲜度会下降的问题。
因此,为了把两片贝构成的原贝的食用部位从贝壳上高效分离出来,到目前为止,已提出了各种方案。
作为这些现有的例子,例如有一种如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88年第87937号(日本发明专利公告1990年第14014号)公报所述,用刀等把海扇的顶端切断,在海扇的顶端部形成开口部,使插入该开口部内的刀刃在一片贝壳的内表面上滑动前进,从而把闭合两片贝壳的闭壳贝筋与一片贝壳的结合部位切断,把贝壳打开(把贝的口打开)。
作为另一例子,例如有一种如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75年第3899号公报、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77年第13900号公报、以及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93年第3751号公报所述,通过用加热装置加热海扇使贝壳开启,然后把贝柱从另一片贝壳上分离出来。
但是,上述的用刀等把海扇的顶端切断的现有技术,虽然能把食用部位即闭壳贝筋在生食用的生的状态下从贝壳中取出,但存在如下问题因切断的碎屑附着在闭壳贝筋上,为进行除去破损的闭壳贝筋或从闭壳贝筋上除去切断的碎屑等的后处理,必需大量的劳动力和时间。再有,把闭壳贝筋从贝壳上分离出来,是用手工操作,把贝壳与闭壳贝筋的结合部位切断来进行的,为把贝柱从贝壳上分离出来,必需大量的劳动力,故存在不能把海扇的闭壳贝筋在生的状态下从贝壳上高效分离出来的问题。
此外,现有的通过加热装置加热海扇的贝壳、使贝壳开启的方法,虽然能方便地使贝的口开启,但是闭壳贝筋的表面、尤其是位于加热侧的闭壳贝筋的表面颜色往往会变白,变为所谓的煮过状态,外观品质下降,不能使其保持生食用的品质,即,现有的采用加热装置的方法,实际上存在如下问题从海扇中取出的闭壳贝筋之中,能作为生食用供应的闭壳贝筋很少。又,使贝壳开启后,把闭壳贝筋从贝壳上分离出来是通过手工操作进行的,为把闭壳贝筋从贝壳上分离出来,必需大量的劳动力,故也存在不能把闭壳贝筋从贝壳上高效分离出来的问题。
还有,若用被称为贝刀的小刀状工具,把闭壳贝筋从开启后的贝壳上分离出来,则不论是手工操作还是用自动机械的机械作业,都是把贝壳与闭壳贝筋的结合部位切断,故存在分离后的闭壳贝筋的表面成锯齿状的剖面,外观品质低下的问题,同时存在如下问题即使使小刀状工具的刀刃沿着贝壳的凹凸移动,也不能完全模仿贝壳的凹凸,在贝壳的凹部会遗留部分闭壳贝筋,故存在材料利用率低下的问题。
再有,通过切断贝壳与闭壳贝筋的结合部位后从贝壳上分离出的闭壳贝筋,容易从切断面吸入水分,在对从贝壳上分离出的闭壳贝筋进行整修(为了除去附着在作为食品用的闭壳贝筋上的微小内脏等的附着物而进行的清洗作业)时所用的水分被吸入闭壳贝筋的内部,故存在食用味道会下降,或在冷冻保存闭壳贝筋的情况下,存在解冻时,美味成分会与被称为滴水的吸入水分一起流出的问题。
因此,要求有一种能把闭壳贝筋在使其保持生食用的品质的状态下、从贝壳上高效分离出的技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案发明者们为了获得能把食用部位在使其保持生食用品质的状态下、从由两片贝构成的原贝的贝壳上高效分离出来的两片贝生剥方法和装置,进行了积极的研究,结果发现,当两片贝构成的原贝为海扇时,通过对海扇的贝壳表面短时间施加高温水蒸气或温水,即能方便地开启贝壳(能方便地打开贝的口),并使食用部位保持生的状态,即,能加热使食用部位的与贝壳的结合部位变为凝胶状,其结果,食用部位与贝壳的结合部位的结合力减弱,能方便地把食用部位从贝壳上剥离出来,从而完全了本发明。
具体是,本发明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片贝生剥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由两片贝构成的原贝中的一片贝壳的表面进行加热,并使原贝的食用部位保持生的状态,且使食用部位的与贝壳的结合部位成凝胶状。
这样,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构成,能在使其保持生食用的品质的状态下,减弱食用部位的与贝壳的结合部位的结合力。在此所谓的、加热并使原贝的食用部位保持生的状态且食用部位的与贝壳的结合部位成凝胶状,是指加热并使食用部位不变色,且两片贝的口保持关闭状态,具体可通过如下的加热装置来达到,即,作为加热源使用高温水蒸气或温水,对原贝的一片贝壳表面短时间施加加热源的热能的加热装置。还有,通过用这样的加热装置加热原贝的一片贝壳的表面,可以减弱位于加热侧的贝壳与食用部位之间的结合力,其结果,例如可以用人手之力来强制性地开启原贝的贝壳。
此外,本发明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两片贝生剥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由两片贝构成的原贝中的一片贝壳的表面进行加热,使原贝的食用部位保持生的状态,并使食用部位的与贝壳的结合部位成凝胶状,然后把加热后的原贝的各贝壳强制性打开,再从原贝的贝壳中分离出食用部位。
这样,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构成,能在原贝的食用部位保持生食用状态的状态下,方便地使原贝的各贝壳强制性开启,并使食用部位方便地从与位于加热侧的贝壳的结合部位处强制性地剥离分离出来,使贝壳上不遗留食用部位,即,可提高食用部位的材料利用率(回收率)。
本发明权利要求3所述的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或2的基础之上,在把食用部位从由两片贝构成的原贝的贝壳上分离出来之前,对原贝的附着有食用部位的贝壳表面进行加热,并使原贝的食用部位保持生的状态,且使食用部位的与贝壳的结合部位成凝胶状。
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构成,可以在保持生食用的品质的状态下,减弱食用部位的与贝壳的结合部位的结合力,其结果,例如可用人手之力使食用部位容易地从贝壳上剥离下来,即,因为使食用部位从与位于加热侧的贝壳结合的部位剥离分离,贝壳内不遗留食用部位,故可提高食用部位的材料利用率。
本发明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两片贝生剥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由两片贝构成的原贝中的一片贝壳的表面进行加热,并使原贝的食用部位保持生的状态,且使食用部位的与贝壳的结合部位成凝胶状,把加热后的原贝的各贝壳强制性打开,把加热过的一片贝壳分离出来,从一片贝壳被分离后的另一片贝壳上把食用部位以外的非可食部分分离出来,在另一片贝壳上留下食用部位,再对另一片贝壳的表面进行加热,并使另一片贝壳的食用部位保持生的状态,且食用部位的与贝壳的结合部位成凝胶状,再从加热后的另一片贝壳中分离出食用部位。
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构成,能把食用部位在使其保持生食用的品质的状态下,更高效地从贝壳上分离出来,同时,因为贝壳内不遗留食用部位,故可提高食用部位的利用率。
本发明权利要求5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对由两片贝构成的原贝中的一片贝壳表面进行加热、并使原贝的食用部位保持生的状态的加热装置。
本发明权利要求6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5的基础上,所述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并使所述原贝的口保持关闭状态。
本发明权利要求7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的基础上,所述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并使所述原贝的食用部位不变色。
本发明权利要求8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5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基础之上,所述加热装置以水蒸气为加热源。
本发明权利要求9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5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基础之上,所述加热装置以温水为加热源。
本发明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5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基础之上,所述加热装置具有加热所述原贝的一片贝壳表面用的加热喷嘴。
本发明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10的基础之上,所述加热装置具有多级加热所述原贝的一片贝壳表面用的多个加热喷嘴。
本发明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10或权利要求11的基础之上,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喷嘴的顶端设有杯体,该杯体能以包围状态抵靠于所述原贝的一片贝壳的至少结合着食用部位的部位的表面。
通过使如上所述构成的加热装置按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方法动作,能在保持生食用品质的状态下,使食用部位的与贝壳的结合部位的结合力减弱。在这儿,所谓加热并使原贝的食用部位保持生的状态,是指加热并使食用部位的与贝壳的结合部位成凝胶状,且使两片贝的口保持关闭状态以使食用部位不变色,具体是,可通过如下的加热装置来完成,即,该装置从加热喷嘴向原贝的一片贝壳的表面喷射作为加热源的高温水蒸气或温水,将加热源的热能短时间施加给原贝的一片贝壳的表面。还有,通过用这样的加热装置加热原贝的一片贝壳的表面,位于加热侧的贝壳与食用部位之间的结合力可以减弱,其结果,例如即使用人手之力,也能容易地将原贝的贝壳强制性打开。再有,多级加热用的多个加热喷嘴能在不延长一次加热时间的情况下高效加热贝壳的表面。此外,加热喷嘴的杯体能更高效地加热贝壳的表面。
此外,本发明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5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之上,还设有支承运送两片贝构成的原贝的运送装置,以及对该运送装置所支承的所述原贝进行定位的原贝定位装置。
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构成,运送装置能有效地运送原贝,原贝定位装置能把支承在运送装置上的原贝定位于适当的位置,能高效地进行原贝的加工。
此外,本发明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5至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之上,还设有将两片贝构成的原贝的贝壳强制性打开的强制开壳装置。
此外,本发明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14的基础之上,所述强制开壳装置具有能以负压吸附在所述原贝的各贝壳上的一对吸附垫,以及使该对吸附垫动作从而将原贝的口打开的吸附垫驱动装置。
此外,本发明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15的基础之上,所述吸附垫的至少与贝壳抵接的部位是由苯乙烯系热塑性树脂形成的。
此外,本发明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14至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之上,所述强制开壳装置设有排水装置。
此外,本发明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17的基础之上,所述排水装置设有选择切换对所述吸附垫起作用的是负压还是正压的切换阀,以及配置在该切换阀与所述吸附垫之间的空气过滤器,该空气过滤器具有捕捉从所述吸附垫流向所述切换阀的液体成分、并将正压起作用时捕捉到的液体成分向外排出的排出阀。
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构成,强制开壳装置能强制性地且容易地使原贝的贝壳开启,同时能将食用部位从与位于加热侧的贝壳结合的部位方便地剥离分离出来,使食用部位不遗留在位于加热侧的贝壳上,即,可以提高食用部位的利用率。还有,通过将吸附垫的至少与贝壳抵接的部位用苯乙烯系热塑性树脂来形成,可提高吸附垫对贝壳表面的紧密附着性能。再有,当吸附在贝壳表面的吸附垫吸引附着在贝壳表面的液体成分时,排水装置能捕捉该液体成分并将捕捉到的液体成分排出。
此外,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5至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之上,还设有贝壳分离装置,该贝壳分离装置从由开启的两片贝构成的原贝上脱去一片贝壳,留下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
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构成,贝壳分离装置能方便地将一片贝壳从打开的原贝上脱下(分离)。
此外,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5至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之上,还设有向由打开的两片贝构成的原贝的、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的内侧面供给水分的水分供给装置。
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构成,水分供给装置能用水分将附着在贝壳上的食用部位和非食部及砂子等的异物弄湿,能提高在将非食部从贝壳上分离出来时的分离效。
此外,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5至权利要求20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之上,还设有将食用部位以外的非食部从由打开的两片贝构成的原贝的贝壳上分离出来的非食部分离装置。
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构成,非食部分离装置能高效分离非食部。此外,该非食部分离装置不仅可应用于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装置,也可应用于现有的两片贝生剥装置。
此外,权利要求22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21的基础之上,所述非食部分离装置具有设有内径大于食用部位的外径尺寸的吸引孔、负压可起作用的吸嘴,以及使所述吸嘴的吸引孔的顶端相对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的内侧面接触或分离的吸嘴离、合装置。
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构成,非食部分离装置能将非食部从贝壳上高效分离出来。此外,该非食部分离装置不仅可应用于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装置,也可应用于现有的两片贝生剥装置。
此外,本发明权利要求23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22的基础之上,还设有使所述吸嘴相对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的内侧面接触、分离地作振动的吸嘴振动施加装置。
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构成,非食部分离装置的吸嘴振动施加装置能更高效地将非食部从贝壳上分离出来。再有,该非食部分离装置不仅可应用于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装置,而且也可应用于现有的两片贝生剥装置。
此外,本发明权利要求24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21的基础之上,所述非食部分离装置还设有吸引部件,该吸引部件在负压可起作用的吸嘴的顶端装着有分离非食部用的吸引板、且设有在食用部位可松动嵌入的所述吸引板的凹部及该凹部的外周侧的底壁上形成并使该凹部与所述吸嘴相连通的吸引孔;转动驱动装置,该转动驱动装置使所述吸引部件和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中的至少一方作转动,从而使吸引部件的吸引孔绕着结合于贝壳的食用部位的外周外侧沿食用部位的周向转动。
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构成,非食部分离装置能在不损伤食用部位的情况下,将非食部从贝壳上高效地分离出来。再有,该非食部分离装置不仅可应用于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装置,而且也可应用于现有的两片贝生剥装置。
此外,本发明权利要求25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24的基础之上,所述非食部分离装置在分离所述非食部时,所述吸引板的凹部的底壁能抵接于食用部位的上表面。
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构成,非食部分离装置能在更不损伤食用部位的情况下,将非食部从贝壳上高效地分离出来。再有,该非食部分离装置不仅可应用于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装置,而且也可应用于现有的两片贝生剥装置。
此外,本发明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21的基础之上,所述非食部分离装置具有吸嘴、吸引体和移动装置,所述吸嘴为负压可起作用的吸嘴;所述吸引体具有固定在所述吸嘴顶端的壳体,设于该壳体、与所述吸嘴的内部相通、当所述吸嘴的内部负压起作用时、将食用部位以外的非食部的一部分从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的内侧面向分离方向吸引的吸引孔,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部、当负压作用于所述吸嘴时启闭所述吸引孔、以便对不破坏作用于所述吸引孔的负压地使吸引着的非食部可通过吸引孔的通过状态和吸引着的非食部停止于所述吸引孔部位的非通过状态有选择地进行切换的吸引孔开关装置;所述移动装置使所述吸嘴和吸引体与所述贝壳中的至少一方移动,以使所述吸嘴和吸引体沿食用部位的上表面移动。
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构成,非食部分离装置能更不损伤食用部位地将非食部从贝壳上更高效地分离出来。
本发明权利要求27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21至权利要求2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础之上,在所述非食部分离装置上,设置当从所述原贝的贝壳上分离出食用部位以外的非食部时、防止所述贝壳向上浮起的防上浮装置。
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非食部分离装置的防上浮装置能可靠地防止从贝壳分离食用部位时的贝壳的上浮,并防止贝壳发生位置偏移。
此外,本发明权利要求28所述的本发明的分离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在将食用部位从由展开的两片贝构成的原贝的贝壳上分离出来之前,加热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表面并使食用部位保持生的状态的加热装置。
此外,本发明权利要求29所述的本发明的分离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28的基础之上,所述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并使所述原贝的食用部位不变色。
此外,本发明权利要求30所述的本发明的分离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28或权利要求29的基础之上,所述加热装置以水蒸气为加热源。
此外,本发明权利要求31所述的本发明的分离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28或权利要求29的基础之上,所述加热装置以温水为加热源。
此外,本发明权利要求32所述的本发明的分离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28至权利要求31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之上,所述加热装置设有加热所述原贝的附着有食用部位的贝壳表面用的加热喷嘴。
此外,本发明权利要求33所述的本发明的分离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32的基础之上,所述加热装置设有加热所述原贝的附着有食用部位的贝壳表面用的多个加热喷嘴。
此外,本发明权利要求34所述的本发明的分离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32或权利要求33的基础之上,所述加热装置具有当加热所述原贝的附着有食用部位的贝壳表面时、至少包围所述贝壳的结合有食用部位的部位的表面的闭合空间。
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构成,分离前加热装置能在保持生食用的品质的状态下减弱食用部位与贝壳的结合部位的结合力。这儿所说的加热并使原贝的食用部位保持生的状态,是指进行加热并使食用部位的与贝壳结合的部位变为凝胶状但食用部位不变色,具体是,将作为加热源的高温水蒸气或温水从加热喷嘴喷向原贝的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表面,将加热源的热能短时间内施加给原贝的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表面,通过用这样的加热装置能达到上述要求。还有,通过用这样的加热装置加热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的表面,可以减弱位于加热侧的贝壳与食用部位之间的结合力,其结果,例如可用人手之力容易地使食用部位与贝壳剥离分离。此外,因为能从与位于加热侧的贝壳结合的部位将食用部位剥离分离,故贝壳内不会遗留食用部位,能提高食用部位的材料利用率。再有,多级加热用的多个加热喷嘴能在不延长一次加热时间的情况下有效加热贝壳的表面。另外,闭合空间能更有效地加热贝壳的表面。此外,该分离前加热装置也能应用于现有的两片贝生剥装置。
本发明权利要求35所述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5至权利要求27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之上,设有对由开启的两片贝构成的原贝的、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的表面进行加热并使食用部位保持生的状态的分离前加热装置。
此外,本发明权利要求36所述的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权利要求35的基础之上,所述分离前加热装置是权利要求28至权利要求3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分离前加热装置。
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构成,分离前加热装置能在保持生食用的品质的状态下、减弱食用部位的与贝壳结合部位的结合力。在这儿所谓的加热并使原贝的食用部位保持生的状态,是指进行加热并使食用部位的与贝壳结合的部位变为凝胶状但食用部位不变色,具体是,将作为加热源的高温水蒸气或温水从加热喷嘴喷向原贝的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表面,将加热源的热能短时间内施加给原贝的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表面,通过用这样的加热装置能达到上述要求。还有,通过用这样的加热装置加热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的表面,可以减弱位于加热侧的贝壳与食用部位之间的结合力,其结果,例如可用人手之力容易地使食用部位与贝壳剥离分离。此外,因为能从与位于加热侧的贝壳结合的部位将食用部位剥离分离,故贝壳内不会遗留食用部位,能提高食用部位的材料利用率。再有,多级加热用的多个加热喷嘴能在不延长一次加热时间的情况下有效加热贝壳的表面。另外,闭合空间能更有效地加热贝壳的表面。此外,该分离前加热装置不仅能应用于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装置,也能应用于现有的两片贝生剥装置。
又,本发明权利要求37所述的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5至27及权利要求35、36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之上,设有从打开的由两片贝构成的原贝的贝壳上分离出食用部位的可食部分离装置。
此外,本发明权利要求38所述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37的基础之上,所述可食部分离装置具有负压可起作用的、吸引附着在贝壳上的食用部位用的吸嘴,以及将附着在贝壳上的食用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强制性剥离用的剥离板。
此外,本发明权利要求39所述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37或权利要求38的基础之上,所述可食部分离装置具有防止从贝壳分离出的食用部位发生损伤的损伤防止部件。
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构成,可食部分离装置能不损伤食用部位且高效地将食用部位从贝壳上分离出来。还有,剥离板能更可靠地防止从贝壳上分离出食用部位时的食用部位的损伤。另外,损伤防止部件能防止从贝壳分离出的食用部位的损伤。
此外,本发明权利要求40所述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5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清洗原贝的贝壳表面的贝清洗装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运送装置和原贝定位装置,权利要求14至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强制开壳装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贝壳分离装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水分供给装置,权利要求21至权利要求2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非食部分离装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防上浮装置,权利要求35或权利要求36所述的分离前加热装置,以及,权利要求37至权利要求3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可食部分离装置。
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构成,能将原贝的食用部位以生的状态更加高效地从贝壳上分离出来。
若采用适用本发明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从贝壳上分离出的食用部位的、与贝壳的两处结合面(结合部位)都有膜,圆滑光亮有光泽,能提高食用部位的外观品质,同时,因为能从贝壳上剥离分离出所有的食用部位(贝壳上不遗留食用部位),所以,能提高从贝壳上分离出食用部位时的材料利用率。此外,在从贝壳分离出的食用部位的与贝壳结合的面的边缘处,留有具有可嚼性食感的部位(若采用现有的切断分离方法,该部位只能遗留在贝壳上),该部位经嚼,能改善食感和味道。
再有,从贝壳剥离分离出的食用部位的与贝壳的结合面,因为有膜不吸水,所以,能可靠防止发生如下的不良情况,即,进行清理(为了除去附着在作为食品的食用部位上的细小内脏等的附着物而进行的清洗作业)所用的水分从剥离分离出的食用部位的结合面被吸收入食用部位的内部,导致食用味道下降,或冷冻保存的食用部位解冻时,美味成分随被称为滴水的吸收入的水分一起流出损失掉。
所以,通过使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装置按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方法进行动作,能在使食用部位确实保持生食用品质的状态下,将食用部位高效地从两片贝的贝壳上分离出来。


图1适用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及本发明的分离前加热装置的第1实施例的重要部分主视图。
图2示出图1中的运送装置的俯视图。
图3图2中的原贝装载板的俯视图。
图4图3的放大侧面剖视图。
图5(a)至图5(c)示出了检测图1中的运送装置的原贝装载板的移动的传感器的装着状态,其中(a)是重要部分的俯视图,(b)是重要部分的主视图,(c)是重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6从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看到的图1中的贝清洗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7从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看到的图1中的加热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与图6相同的图。
图8从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看到的图1中的强制开壳装置处于吸附状态时的重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9图8的强制开壳装置处于紧贴状态时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10图8的强制开壳装置的吸附垫驱动装置的重要部分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11图10的重要部分的局部侧视图。
图12示出图8的强制开壳装置处于紧贴状态时的上驱动缸配置状态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13图1的贝壳分离装置的重要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图14从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看到的图1中的非食部分离装置即内脏分离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与图6相同的图。
图15图14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16图14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17按工序次序对适用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的第1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的加工顺序之一例进行说明的方框图。
图18示出图1中的强制开壳装置处于待机状态时的重要部分的与图10相同的图。
图19示出图1中的强制开壳装置处于待机状态时的重要部分的与图12相同的图。
图20示出图1中的强制开壳装置处于打开状态时的重要部分的与图10相同的图。
图21说明图1中的贝壳分离装置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22示出通过图1中的贝壳分离装置、一片贝壳被分离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3示出图1中的非食部分离装置即内脏分离装置的吸嘴及贝壳推压环与下壳的内表面抵靠的抵靠状态的说明图。
图24适用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的第2实施例的原贝定位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25从贝运送方向的上游侧看到的图24的原贝定位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26图25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27适用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的第3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28图27中的加热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29从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看到的图27中的加热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30从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看到的、适用本发明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的第4实施例的强制开壳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侧面剖视图。
图31适用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的第5实施例中的强制开壳装置适合使用的排水装置的重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32适用本发明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的第6实施例的非食部分离装置即内脏分离装置处于待机状态时的重要部分主视图。
图33从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看到的图32中的内脏分离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34图33中的内脏分离装置的重要部分的局部侧视图。
图35图32中的内脏分离装置的重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36(a)和(b)示出了图32中的内脏分离装置的吸引板,其中(a)为放大俯视图,(b)为沿(a)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7沿图34的B-B线的向视图。
图38示出图32的内脏分离装置的吸引板与位于海扇下壳内面的闭壳贝筋及内脏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39示出图32的内脏分离装置处于可分离状态时的重要部分的、与图34相同的图。
图40示出图32的内脏分离装置处于可分离状态时的重要部分的、与图35相同的图。
图41适用本发明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的第7实施例中的非食部分离装置即内脏分离装置处于可分离状态时的重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2适用本发明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的第8实施例中的非食部分离装置即内脏分离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43从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看到的图42中的内脏分离装置的重要部分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44图43的重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45图42中的内脏分离装置的吸引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46沿图45的A-A线的俯视图。
图47沿图45的B-B线的俯视图。
图48图45的重要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49图42的贝壳推压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50图49的俯视图。
图51示出图42的内脏分离装置的吸引体与贝壳推压装置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52示出利用图42的内脏分离装置的吸引体实现内脏的固定状态的重要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53示出利用图42的内脏分离装置的吸引体实现内脏的保持状态的重要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54示出利用图42的内脏分离装置的吸引体实现内脏的分离状态的中途经过的重要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55示出利用图42的内脏分离装置的吸引体实现内脏的通过状态的重要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56适用本发明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的第9实施例的防上浮装置及水分供给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57图56中的防上浮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58适用本发明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的第10实施例中的分离前加热装置及本发明分离前加热装置的第2实施例的重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59沿图58的A-A线的重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60从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看到的图58中的分离前加热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61使用图58中的分离前加热装置时的原贝装载板的重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62适用本发明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第11实施例的可食部分离装置即贝柱分离装置处于待机状态时的重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63从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看到的图62的贝柱分离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64图63的贝柱分离装置的重要部分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65图62的贝柱分离装置的重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66示出图62中的剥离板的安装状态的放大俯视图。
图67图62中的剥离板附近的放大侧视图。
图68示出图62中的剥离板移动结束后的移动结束状态的、与图64相同的图。
下面,参照图纸说明一下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主视图,示出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装置的第1实施例的主要部分,该装置适用于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方法。
本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两片贝构成的原贝使用活的海扇2,将作为生食用的食用部位(可食部)的、由贝柱2aa及小柱2ab构成的闭壳贝筋2a以呈一体的状态,从该海扇上的贝壳2A上高效取出。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两片贝生剥装置1,具有如图1中箭头A所示,将海扇2从左方向右方大致水平运送用的运送装置3。该运状装置3配置于主框架(图中未示),主框架具备控制各部分动作的控制部。图1中运送装置3的左上方所示的位置为海扇2的投入位置SP,经原贝挑选机(图中未示)按大小挑选后并由原贝供给传送带4传送来的活的海扇2,由人手或机器手等移置到该投入位置SP,图1中右上方所示的位置为把分离(除去)闭壳贝筋2之后的贝壳2A排出到外部的排出位置OP。
另外,海扇2在由运送装置3从投入位置SP向排出位置OP沿图1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运送途中,在图1左上方所示的贝运送方向上游侧,依次设有3贝清洗装置5,加热装置6,强制开壳装置7,贝壳分离装置8,作为非食部分离装置的内脏分离装置9,分离前加热装置10,作为可食部分分离装置的贝柱分离装置11。又,贝清洗装置5、加热装置6、强制开壳装置7、内脏分离装置9、分离前加热装置10及贝柱分离装置11是相隔大约相同的间隔设置的;贝壳分离装置8则设置于强制开壳装置7与内脏分离装置9之间。
此外,在贝壳分离装置8的下方设有将经贝壳分离装置8分离出的一片贝壳2A、在本实施例中为上壳2AA排出用的贝壳排出传送带12。
又,在运送装置3的排出位置OP的右方,配置有排出槽13,在该排出槽13的右下方,配置有将经贝柱分离装置11分离出闭壳贝筋2a之后的另一片贝壳2A、在本实施例中为下壳2AB排出用的贝壳排出传送带14。并且,在排出槽13的长度方向的大约中央部位的下方,配置有将未由贝柱分离装置11分离出闭壳贝筋因而留有闭壳贝筋2a的下壳2AB回收用的回收传送带15。
通过图1至图5对上述运送装置3作进一步说明。
图2是示出图1中的运送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图2原贝装载板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放大侧剖视图,图5是主要部分的说明图,示出了检测图1中的运送装置的原贝装载板行走状况的传感器的安装状态。
上述运送装置3是为了将海扇2沿图1箭头A所示的自左方向右方的贝移送方向运送(移送)用的。如图1及图2所示,具有做成无端环状的链式传送带16。该链式传送带16如图1所示,环绕在配置于上部左右2处与下部左右2处共计4处的各链轮17上并与各链轮17的外周面接触。4个链轮17中的一个可利用驱动马达(图中未示)的驱动力作旋转驱动。即,利用驱动马达的驱动力,链式传送带16可在图1中按时针方向作旋转驱动。链式传送带16经配置在主框架合适处的链条导向件(图中均未示出)的导向,沿规定的路线移动。
如图2所示,平面大致呈平板状的数个原贝装载板18相隔适当间隔安装在链式传送带16上。该原贝装载板18相互平行配置,其长度方向与图2箭头A所示的贝移送方向垂直,原贝装载板18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近傍通过安装部件16a,装到链式传送带16上。
如图3及图4所示,各原贝装载板18在其长度方向相隔适当的间隔设有在板厚方向贯穿的数个、在本实施例中为6个的贝嵌合孔19,以便从下方支承载置海扇2。该贝嵌合孔19比贝壳2A小。在形成于原贝装载板18上的各贝嵌合孔19的图3及图4中箭头A所示的贝移送方向的上游侧,分别装着有档板20。该档板20的高度约等于海扇2的厚度,当运送海扇2时,可防止海扇2的位置偏移和脱落。
即,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对图2中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可同时运送6排列整齐的海扇2。
上述原贝装载板18沿图1中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的移动如图5(a)-(c)所示,可通过1对传感器92、92检测。该传感器92、92通过安装部件97,装在支承座94上,支承座94装在由主框架(图中未示)支承的辅助框架93上。并且,运送装置3在1对传感器92、92中的位于图5(a)及(b)中箭头A所示的贝运动方向上游侧(左侧)的传感器92一旦测知原贝装载板18时,该传感器92即将原贝装载板18的检测信号送入控制部(图中未示)。控制部驱动马达(图中未示),以使移动中的原贝装载板18的移动速度减慢。
又,当位于图5(a)及(b)中箭头A所示的贝移动方向下游侧(右侧)的传感器92测知原贝装载板18时,该传感器92将原贝装载板18的检测信号送入控制部(图中未示),控制部便控制驱动马达(图中未示),以使减速移动的原贝装载板18停止。
再者,在原贝装载18停止后,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控制部进行控制,驱动驱动马达(图中未示),使原贝装载板18再次开始移动。
且,运送装置3被间断驱动,以使原贝装载板18可分别停止于贝清洗装置5、加热装置6、强制开壳装置7、内脏分离装置9、分离前加热装置10及贝柱分离装置11的位置。
上述传感器92,可从非接触式光传感器、接触式限位开关等各种已知装置中选择。
现根据图6对上述贝清洗装置5,作进一步说明。
图6是侧视图,是从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看到的图1的贝清洗装置的重要部分。
所述贝清洗装置5用于除去粘附在海扇2的贝壳2A表面的粘附物,并清洁贝壳2A的表面。如图6所示,其具有清洗液喷咀21,该喷嘴21将水或温水等的清洗液W,对着装载在原贝装载板18上的各海扇2的上壳2AA及下壳2AB表面进行喷射。该各个清洗液喷咀21与图1箭头A所示的贝移送方向垂直配置的上下1对的清洗液供给管22相连接。通过控制阀(图中未示),规定压力的清洗液W仅在规定时间由泵(图中未示)向清洗液供给管22供给。
即,本实施例中的贝清洗装置5如图6所示,装备有配置在链式传送带16上方的6个清洗液喷咀21,用以清洗装载在原贝装载板18上的各海扇2上壳2AA的表面;还装备有配置在链式传送带16下方的6个清洗液喷咀21,用以清洗各海扇2下壳2AB的表面。
通过图7对所述加热装置6作进一步说明。
图7是侧视图,是从贝运送方向下游侧观察到的图1的加热装置的主要部分。
所述加热装置6用于对作为由两片贝构成的原贝的海扇2的一片贝壳2A表面进行加热,使作为海扇2的食用部位的闭壳贝筋2a能保持生的状态,同时使闭壳贝筋2a的与一片贝壳2A连接的部倍呈凝胶状,本实施例的所述加热装置6可对海扇2的一片贝壳2A即上壳2AA表面进行加热,并使闭壳贝筋2a不变色,且使海扇2的口保持闭合状态。
本实施例的加热装置6如图7所示,有6个作为加热喷咀的水蒸气喷咀23,该水蒸气喷嘴23向着位于装载在原贝装载板18上的各个海扇2上方位置的上壳2AA表面喷射水蒸气H。该各个水蒸气喷咀23连接在与如图1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垂直配置的水蒸汽供给管24上。通过控制阀(图中未示),水蒸气H仅在规定时间,由泵(图中未示)等供给水蒸气供给管24。
即,本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6可对装载在原贝装载板18上的海扇2的上壳2AA表面,在极短时间内喷射作为加热源的高温水蒸气,例如100℃的水蒸气,由此可以使海扇2的口保持闭合状态,从而使闭壳贝筋2a不变色地保持生的状态,同时可使闭壳贝筋2a的与上壳2AA相连接部位呈凝胶状。该水蒸气H的温度及喷射时间,可根据海扇2的大小及体温等进行调节,并不受本实施例的温度及时间的限制。此外,作为加热源,也可以采用高温水(最大为100℃)。
现通过图8-图12对上述强制开壳装置7作进一步说明。
图8是侧视图,是从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观察到的图1中的强制开壳装置处于吸附状态时的主要部分。图9是图8的强制开壳装置贴紧状态的部分放大主视图。图10是部分放大主视图,示出图8的强制开壳装置的吸附垫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图11是图10的部分侧视图,图12是部分放大主视图,示出图8的强制开壳装置处于贴紧状态时的上驱动缸的配置状态。
上述强制开壳装置7是强制性地打开作为由两片贝组成的原贝的海扇2的贝壳2A用的装置,本实施例中的强制开壳装置7将通过加热装置6已使闭壳贝筋2a的与上壳2AA相连接的部分呈凝胶状的海扇2,以铰接部2B为中心、从下壳2AB强制性地打开上壳2AA,即,使口闭合着的两片贝壳2A内的上壳2AA从与位于加热侧的闭壳贝筋2a相连部位上剥离并分离,从而能强制性地打开贝的嘴(两片贝壳2A)。
本实施例中的强制开壳装置7如图8所示,在链式传送带16的运送面的上、下两侧,设有可吸附在海扇2的各贝壳2A表面上的6组上下成对的吸附垫25,以及驱动该上下成对的吸咐垫25用的上下成对的吸附垫驱动装置26。
图8中上方所示的一方的吸附垫25为可利用负压紧贴在海扇2的上壳2AA表面上的上吸附垫25A,图8中下方所示的另一方的吸附垫25为可利用负压贴紧在海扇2的下壳2AB表面上的下吸附垫25B。
如图9所示,上吸附垫25A有大致呈圆柱状的基部27,在该基部27的与上壳2AA相对的端面(下端面)上,固定着由树脂或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垫体28。并形成有垫体28的下端面开放的有底通孔29,该通孔29穿过基部27与垫体28的轴芯部。在基部27的外周面,连接有与通孔29相通的软管30的一端。该软管30的另一端,通过三通电磁阀与真空泵(均未图示)连接,从而可向通孔29有选择地供给负压或正压。
作为垫体28,为了使其紧贴有凹凸的贝壳2A的表面,故最好用较柔软的苯乙烯系列的热塑性树脂或硅橡胶为原材料制作。
如图10及图11所示,上吸附垫25A的基部27上端面上安装着接头31的一端,接头31的另一端与配置在上吸附垫25A上方的吸附垫保持架32连接,该吸附垫保持架32如图11所示,具有位于上吸附垫25A上方的平板部32a,在该平板部32a的两端,相互平行地设置有分别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32b,吸附垫保持架32整体形成向下的コ字状。又,吸附垫保持架32的各延伸部32b配置为与上吸附垫25A的外周面相对,并位于上吸附垫25A外周面的大致轴向的中央部位,在各延伸部32b顶端部近傍,分别配置有朝板厚方向外侧伸出延伸部32b的旋转支承轴33。又,吸附垫保持架32由动作板34支承。
所述动作板34包括图10中向右方大致水平延伸且顶端分成两分支的水平臂35,图10中朝右下方延伸顶端分为两分支同时顶端部成水平状的支承臂36,图10中朝左方大致水平状延伸的连结臂37。如图11所示,在水平臂35顶端部近傍分别连接着弹簧38的一端,弹簧38的另一端则与凸缘架32的平板部32a两端部近傍相连。而支承部36的顶端部位于吸附垫保持架32的延伸部32b的外侧,由配置在吸附垫保持架32的延伸部32b顶端部近傍的旋转支承轴33作转动自如的支承。
即吸附垫保持架32以旋转支承轴33为中心由动作板34的支承臂36作转动自如的支撑,同时,因弹簧38的弹力,致使平板部32a始终受到朝动作板34的水平臂35的顶端部近傍拉的作用力,这样,可通过旋转支承轴33及弹簧38控制吸附垫保持架32处于自由状态时的位置以及姿势。
通过控制吸附垫保持架32处于自由状态时的位置及姿势,即可控制上吸附垫25A的处于自由状态时的位置及姿势,使上吸附垫25A的垫体28下端面始终向下。
又如图10所示,在连结臂37顶端部及基部上,转动自如地分别安装着连接板39的一端部,各连接板39的另一端,转动自如地装在固定板40上,该固定板40配置在连接臂37下方。即通过固定板40及各连接板39,动作板34的移动轨迹限制为如图10两箭头B所示,大致呈圆弧状。该动作板34的移动轨迹与打开海扇2的贝壳2A时的开口圆弧大致相同。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动作板34的水平臂35上边与连结臂37上边的交点近傍,配置有在板厚方向贯穿动作板34的支承轴41。该支承轴41上转动自如地安装着连结部件42,该连结部件42的分为两分支的顶端部可以从板厚方向两侧夹入动作板34的状态夹装入动作板34。连结部件42的位于图10中左斜上方的上端部,与图10中向左斜上方倾斜配置的杆43的图10中下方所示的下端部连接,该杆43上部配置的轴承件44被滑动自如地套嵌在杆43的外周面,杆43上端部配置着比杆43外径尺寸大的档块体45。
即杆43通过轴承件44,可如图10两箭头C所示在左斜上方与右斜下方之间斜着自由进退。
又,杆43外周面下部外套着压缩螺旋弹簧46。该压缩螺旋弹簧46的图10中左斜上方所示的上端面抵靠在轴承件44的下端面,压缩螺旋弹簧46的图10中右斜下方所示的下端面,抵靠在连结部件42的上端面上。
上述轴承件44安装在大致呈平板状的上支撑架47上,该上支撑架47如图10所示,是斜装的,目的在于同杆43平行延伸。如图8所示,其长度方向同贝运送方向呈垂直配置。并如图8所示,在上支撑架47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近傍,分别安装着上驱动缸(往复动缸)48的输出轴48a的顶端,该上驱动缸48如图8-图12所示装在侧框架49的外侧,侧框架49则设置在链式传送带16的外侧。又,上驱动缸48的输出轴48a如图12两箭头D所示,可在左斜上方与右斜下方之间倾斜着自由进退。
即,通过驱动上驱动缸48,上驱动缸48的输出轴48a可使上支撑架47如图12中的两个箭头D所示作倾斜进退,该上支撑架47的进退运动,使轴承件44如图10的两个箭头C所示作倾斜进退。轴承件的沿图10的两个箭头C所示的进退运动通过压缩螺旋弹簧46传递给杆43,并使杆43如图10的两个箭头C所示,在左斜上方与右斜下方之间移动。杆43的沿图10中的两个箭头C所示的进退运动传递给动作板37,如图10的两个箭头B所示,使动作板37以固定板40与各连接板39的安装部位为中心作圆弧状的转动运动。动作板37的大致呈圆弧状的转动运动通过吸附垫保持架32传递给上吸附垫25A。
本实施例中的上吸附垫驱动装置26A由所述吸附垫保持架32、动作板34、杆43、轴承件44、上支撑架47及上驱动缸48构成。
回到图9,下吸附垫25B具有大致呈圆柱状的基部50,在该基部50的与下壳2AB相对的端面(上端面)上固定着用树脂或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垫体51,并形成有贯穿基部50与垫体51的轴心部且两端开放的通孔52,基部50的下端面上连接着软管30的一端,该软管30的另一端通过三通电磁阀,与真空泵(均未图示)相接,从而可有选择地供给负压与正压。
又,垫体51与上述垫体28一样,因需紧贴在有凹凸的贝壳2A表面,故最好用较柔软的苯乙烯系列的热塑性树脂或硅橡胶为厚材料制作。
即吸附垫25的至少与贝壳2A接触的部位要用苯乙烯系列的热塑性树脂或硅橡胶制成。
上述各下吸附垫25B的基部50的下端面,如图8及图9所示,安装在下支撑架53上,并使该安装不影响软管30及与软管30连接的部位。该下支撑架53如图9所示,其长度方向相对贝运送方向是垂直配置的。且在下支撑架53的长度方向两端部近傍分别安装着下驱动缸(往复运动缸)54的输出轴54a顶端部。通过驱动下驱动缸54,该输出轴54a可在上下方向进退,下支撑架53则可在上下方向移动。而各下驱动缸54如图8所示,安装在侧框架49内侧,侧框架49则配置在链式传送带16的外侧。
即,通过驱动下驱动缸54,下支撑架53作上下运动。经该下支撑架53的上下运动,各下吸附垫25B与各下壳2AB表面分离、接触。
本实施例中的下吸附垫驱动装置26B由所述下支撑架53及下驱动缸54构成。
现通过图2-图13对上述贝壳分离装置8作详细说明。
图13是示出图1的贝壳分离装置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上述贝壳分离装置8用于从打开的两片贝构成的原贝即海扇2上、将一片贝壳2A除去而留下结合有作为食用部位的闭壳贝筋2a的贝壳2A。本实施例中的贝壳分离装置8可以在运送由上述强制开壳装置7强制打开了贝之口的海扇2至内脏分离装置9的途中,将海扇2的上壳2AA从结合有闭壳贝筋2a的下壳2AB上分离出来。
本实施例的贝壳分离装置8如图2及图13所示,有6个大致呈平板状的分离板55。其顶端可抵靠在被置于原贝装载板18上并已通过所述强制开壳装置7、其口已打开的各海扇2的上壳2AA的内侧面上。该分离板55排列成与图2及图13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垂直地整齐配置,并分别安装在以横跨链式传送带16上方的状态设置的支撑部件56的下侧面上。又,分离板55如图13箭头A所示,为使位于贝运送方向上游侧的顶端处于上方,制成了主视大致为倒ヘ字形。而支撑部件56两端可自由转动地装在安装部件57上,同时由弹簧95(图13)支撑。由此,当载于原贝装载板18的海扇2姿势异常及海扇2太厚上壳2AA上部位于高于挡板20上端部位置时,分离板55仍可工作。又,安装部件57安装在设于链式传送带16外侧的安装架上(图中未示)。
各分离板55为了减少从下壳2AB分离上壳2AA时的负载,也可以根据需要,各列在贝运送方向稍稍错开些相位进行配置。
又如图13中的想像线所示,在分离板55的后端设置一端大致向下延伸且可如图13中的虚线两个箭头所示作转动的铰链96。通过该铰链96可以控制分离了上壳2AA之后的下壳2AB的姿势。
现据图1及图14-图16对上述内脏分离装置9作详细说明。
图14是侧视图,示出了从贝运送方向下游侧观察到的图1中的非食部分离装置即内脏分离装置的重要部分。图15是图14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16是图14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上述内脏分离装置9用于从打开的两片贝构成的原贝即海扇2的贝壳2A上,分离出作为食用部位的闭壳贝筋2a以外的非食部的内脏2b。本实施例的内脏分离装置9可通过采用负压吸引,分离(除去)留在海扇2下壳2AB上的除闭壳贝筋2a以外的非食部即肝脏、外套膜等的内脏2b。
本实施例中的内脏分离装置9如图14-图16所示,有6个与各海扇2下壳2AB的内侧面相对设置的吸嘴58。该各吸嘴58如图15所详细示出的那样,大致呈圆筒形,其与海扇2的闭壳贝筋2a相对的下端面设有内径尺寸大于海扇2的闭壳贝筋2a外径尺寸的吸附孔59,并可与下壳2AB的内侧面离合。该吸嘴58上部安装着大致呈圆筒形的基体部60。在基体部60外周面下部以及轴向大致中央部位,可分别朝轴方向滑动地嵌合着呈圆筒形的滑动环61,在基体部60外周面上部,通过挡环63安装着平板状的板62,又如图1所示,在基体部60上端部连接着内脏运送管64的一端。该内脏运送管64的另一端如图1所示,接在收容箱65上。
上述收容箱65上部通过三通电磁阀,接到真空泵上(图中未示)。这样可以通过收容箱65有选择地向内脏运送管64供给负压或正压。另外,收容箱65的下部设有可自由开关的门66,可以通过开关该门66,将通过内脏运送管64的内脏2b,排出至容器或运送带(图中未示)。
另,也可以做成在内脏分离装置9驱动时,始终向内脏运送管64供给负压的结构。
吸嘴58的与下壳2AB抵靠部位的尺寸,可用与原贝挑选机(图中未示)挑选出的海扇2的闭壳贝筋2a大小对应的尺寸。
又,吸嘴58的至少与下壳2AB内侧面抵靠的抵靠部位最好使用当与下壳2AB内侧面抵接时,可与下壳2AB内侧面贴紧的材料,例如树脂或橡胶等具弹性体的材料,以便负压产生的吸引力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位于所述基体部60下部的滑动环61,如图15所详示,其外周面通过挡环68安装在下框架67上,该下框架67如图16所示,呈向下コ字状,其长度方向与贝运送方向垂直配置。在下框架67两端,如图14及图15所示,安装着下框架驱动缸(往复运动缸)69的输出轴69a的顶端。该下框架驱动缸69安装在设于链式传送带16外侧的侧框架70的外侧,并使其输出轴69a向着上方。
位于上述基体部60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的滑动环61如图15所详示,其外周面由挡环72安装到设于下框架67上方的呈平板状的中框架71上。该中框架71与下框架67一样,其长度方向与贝运送方向垂直配置。中框架71通过平行配置于各基体部60两侧的两端较小的带肩部圆筒形的支承管73,支承在下框架67的上方。
上述支承管73内,以贯穿支承管73的轴心部的状态嵌装着滑动杆74,滑动杆74上端部安装着与支承管73上端面抵靠的头部件75。在滑动杆74的下端面上通过安装部件77安装有贝壳推压件76,该贝壳推压件76以与各吸嘴58相邻的2个滑动杆74为1组,可从上方推压下壳2AB的边缘。该贝壳推压件76的内径尺寸大于吸嘴58的外径尺寸。又,滑动杆74的外周面下部安装着压缩螺旋弹簧78,该压缩螺旋弹簧78的一端(上端)与支承管73的下端面抵靠,压缩螺旋弹簧78的另一端(下端)与安装部件77的上端面抵靠。
即滑动杆74由于压缩螺旋弹簧78的作用力,故始终受到向下的作用力。为此,贝壳推压件76固压缩螺旋弹簧78的作用力而可与下壳2AB的边缘抵接。
又,贝壳推压件76的至少与下壳2AB抵靠的部位,最好使用与下壳2AB抵靠时不损坏下壳2AB的材料,例如树脂或橡胶等弹性体,或夹装着弹性体的薄金属板。
所述板62如图15所详示,滑动自如地嵌合于支承销80上,支承销80则竖立设于配置在中框架71上方的上框架79之上。支承销80的外周面上安装着压缩螺旋弹簧81,该压缩螺旋弹簧81的一端(上端)与装在支承销80上端且直径大于支承销80的呈圆盘状的支撑体82下端面抵靠。压缩螺旋弹簧81的另一端(下端)则与板62上侧面抵靠。
即,板62因压缩螺旋弹簧81的作用力而始终靠向上框架79的上侧面。为此,吸嘴58可利用压缩螺旋弹簧81的作用力与下壳2AB内侧面抵靠。
又,上框架79如图16所示,大致呈向下的コ字状。其长度方向与贝运送方向垂直配置。上框架79两端如图14及图15所示,安装着上框架驱动缸(往复运动缸)83的输出轴83a的顶端。该上框架驱动缸83如图15所示,安装在下框架67的两端部近傍,且其输出轴83a向着上方。
即,本实施例中内脏分离装置9,通过驱动下框架驱动缸69,下框架驱动缸69的输出轴69a使下框架67朝图15及图16两箭头E所示的上下方向升降,该下框架67的升降运动使吸嘴58及贝壳推压件76相对下壳2AB离合地作升降,通过驱动上框架驱动缸83,上框架驱动缸83的输出轴83a仅使上框架79沿图15及图16的两箭头F所示的上下方向升降,该上框架79的升降运动通过板62传递给基体部60,并仅使吸嘴58相对下壳2AB离合地作升降。
使本实施例中的吸嘴58的吸引孔59的顶端相对另一片贝壳2A即下壳2AB内侧面离、合的吸嘴离合装置98是由上述下框架67、下框架驱动缸69、上框架79及上框架驱动缸83构成的。又,使本实施例中的吸嘴58相对下壳2AB内侧面离合地进行振动的吸嘴振动施加装置99是由上述上框架79及上框架驱动缸83构成的。
现对上述分离前加热装置10作详细说明。
上述分离前加热装置10用于对已打开的两片贝构成的原贝即海扇2的结合有食用部位即闭壳贝筋2a的贝壳2A的表面进行加热,并使作为原贝的海扇2的食用部位即闭壳贝筋2a保持生的状态。本实施例中的分离前加热装置10,为了减弱下壳2AB内侧面与闭壳贝筋2a之间结合部位的结合力,通过向上方喷射作为加热源的水蒸汽H,能对海扇2的下壳2AB表面进行加热,并使闭壳贝筋2a不变色地保持生的状态,且使闭壳贝筋2a的与下壳2AB结合的部位呈凝胶状,其构成与上述加热装置6一样。故详细说明省略。又,本实施例中的分离前加热装置10也与本发明的分离前加热装置第1实施例所示装置相同,故省去了有关本发明的分离前加热装置的说明。
现对上述贝柱分离装置11作详细说明,上述贝柱分离装置11用于从已打开的两片贝构成的原贝即海扇2的贝壳2上分离出作为食用部位的闭壳贝筋2a。本实施例中的贝柱分离装置11可从下壳2AB内侧面,剥离并分离作为食用部位的由贝柱2aa及小柱2ab组成的闭壳贝筋2a,其结构与上述内脏分离装置9一样。即,贝柱分离装置11的各吸嘴58可吸引闭壳贝筋2a。故省去了本实施例中贝柱分离装置11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在贝柱分离装置11的基体部60上端部上连接着贝柱运送管84的一端。该贝柱运送管84的另一端连接着收容箱85,收容箱85上部通过三通电磁阀,连到真空泵(均未图示),可对贝柱运送管84有选择地供给负压或正压。又,收容箱85下部配置着可自由开关的开关门86,每次开关该开关门86,可以将通过贝柱运送管84的闭壳贝筋2a,排出到容器或排出传送带(示图示)上。
也可以做成当贝柱分离装置11驱动时,始终向贝柱运送管84供给负压的结构。
另外,在贝柱运送管84的中途,为了检测闭壳贝筋2a的通过情况,没有光电开关组成的传感器87。贝回收装置88可根据该传感器87的检测结果进行工作。
所述贝回收装置88如图1所示,在排出槽13的下壳移动面的中间位置设有可分别由驱动缸(往复运动缸)89单独进行开关的6组回收用开关阀90(图1只示出1组)。该回收用开关阀90,常时处于关闭状态,可视传感器87的检测结果作开的动作,即,当闭壳贝筋2a通过贝柱运送管84时。回收用开关阀90保持关闭状态,下壳2AB通过排出槽13排出到设于排出槽13右下方的贝壳排出传送带14上。当闭壳贝筋2a不通过贝运送管84时,则因驱动缸89使回收用开关阀90处于打开状态,带有闭壳贝筋2a的下壳2AB在通过排出槽13途中,被排出到设于排出槽13下方的回收传送带15上。
在此,利用图17,说明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对海扇2的加工顺序。
图17是按加工顺序对适用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的第1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的工序之一例进行说明的方框图。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两片贝生剥装置1从海扇2以生的状态分离(取出)出作为食用部位的闭壳贝筋2a的加工顺序包括如下工序,即,把预先用原贝挑选机挑选并由原贝供给传送带4供给的海扇2移送至运送装置3的供给工序170,用贝清洗装置5对由运送装置3运送来的海扇2的贝壳2A的表面进行清洗的清洗工序171,用加热装置6对清洗后的海扇2的贝壳2A的上壳2AA的表面进行加热、使闭壳贝筋2a保持生的状态并使闭壳贝筋2a的与上壳2AA的结合部位变成凝胶状的加热工序172,把上壳2AA被加热了的海扇2用强制开壳装置7、以铰接部2B为中心、从下壳2AB强制性打开上壳2AA的开壳工序,即,使口关闭着的贝壳2A的上壳2AA从与位于加热侧的闭壳贝筋2a结合的部位强制性剥离分开、使海扇2的口强制性开启的开壳工序173,用贝壳分离装置8从海扇2上除去(分离脱壳)开了口的海扇2的上壳2AA的脱壳工序174,用内脏分离装置9将除去了上壳2AA后的海扇2的、留在下壳2AB上的闭壳贝筋2a之外的非食部即肝脏、外套膜等的内脏2b分离(除去)的非食部除去工序175,用分离前加热装置10对除去了内脏2b后的海扇2的下壳2AB的表面进行加热、使闭壳贝筋2a保持生的状态且与闭壳贝筋2a的下壳2AB结合的部位变成凝胶状的分离前加热工序176,以及,用贝柱分离装置11把由贝柱2aa和小柱2ab构成、作为食用部位的闭壳贝筋2a从下壳2AB被加热了的海扇2的下壳2AB处剥离分离出来的可食部分离工序177。
以下参照图1至图23,对上述构成的本实施例的作用按加工工序的顺序进行说明。
图18是示出图1中的强制开壳装置处于待机状态时的重要部分的、与图10相同的图,图19是示出图1中的强制开壳装置处于待机状态时的重要部分的、与图12相同的图,图20示出图1中的强制开壳装置处于打开状态时的重要部分的、与图10相同的图,图21是说明图1中的贝壳分离装置的作用的说明图,图22是示出用图1中的贝壳分离装置使一片贝壳被分离状态的说明图,图23是示出图1中的非食部分离装置即内脏分离装置的吸嘴及贝壳推压环与下壳的内表面抵接的抵接状态的说明图。
若采用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则首先进行海扇2的供给工序170。
根据上述供给工序170,预先由原贝挑选机选出的海扇2通过原贝供给传送带4,被依次送至两片贝生剥装置1的运送装置3的投入位置SP的附近。在构成运送装置3的一部分的原贝装载板18停止在投入位置SP处的时间内,由人手或机械手把被送至投入位置SP附近的海扇2移置到原贝装载板18上,供给工序170就此结束。此时,如图4所示,各海扇2的两片贝壳2A中的大致平板状的一片贝壳2A即上壳2AA在上,而大致呈凸状的另一片贝壳即下壳2AB在下,且嵌合在各贝嵌合孔19上。即,海扇2以通过各贝嵌合孔19的外周边缘部从下方支承就座稳定的下壳2AB的状态与各嵌合孔19嵌合而载置在原贝装载板18上。此外,嵌合在各贝嵌合孔19上的海扇2的铰接部2B与挡块20抵靠。再有,运送装置3的各原贝装载板18被驱动作间歇性移动,在贝清洗装置5、加热装置6、强制开壳装置7、内脏分离装置9、分离前加热装置10及贝柱分离装置11的配置位置,例如各停止10秒左右。
另外,海扇2在用原贝挑选机进行挑选之前,可以单独用刷子、砂轮、高压水或由它们组合成的附着物除去装置(未图示)来除去附在贝壳2A表面的海草、海藻等的附着物。
当使用被称为当日贝的刚从船上卸下的海扇2时,与使用被称为隔日贝的在水池等处保存了一日的海扇2时,有时海扇2的体温会发生不同,因此,可以在清洗附着物7时,例如用35℃左右的温水来提高贝壳2A的整体的比热,或可以在把海扇2供给原贝供给传送带4之前,用35℃左右的低温温水进行予热,使供给两片贝生剥装置1的海扇2保持一定体温(比热)。再有,即使在冬天海扇的体温较低时,也可用例如35℃左右的温水,以此来提高贝壳2A整体的比热,或可以在把海扇2供给原贝供给传送带之前,用35℃左右的低温温水进行预热,使供给两片贝生剥装置1的海扇2保持一定的体温。
接着,供给工序170结束,载置在运送装置3的原贝装载板18上的海扇2通过运送装置3的驱动,被向着图1中箭头A所示的贝移送方向运送,并停止在贝清洗装置5的配置位置,在停止期间进行清洗工序171。
根据上述的清洗工序171,一旦载置着海扇2的原贝装载板18停止在贝清洗装置5的配置位置,清洗液W即从清洗液喷嘴21向着载置在原贝装载板18上的各海扇2的上壳2AA及下壳2AB的表面喷淋状地喷射出来,进行贝壳2A表面的清洗,然后清洗工序171结束。在此期间,清洗液W的喷射时间顺序为,先对上壳2AA的表面进行清洗液W的喷射,然后开始对下壳2AB的表面进行清洗液W的喷射,以便使海扇2不会从原贝装载板18的贝嵌合孔19上脱落下来。又,清洗液的停止时间顺序为,对下壳2AB表面的清洗液W的喷射先停止,然后停止对上壳2AA表面的清洗液W的喷射。再有,作为清洗液W,可以使用水或温水等。还有,在冬天海扇2的体温较低时,作为清洗液W,可以例如使用35℃左右的温水,以此提高贝壳2A的整体的比热。又,通过采取使清洗液W对上壳2AA表面的压力大于清洗液W对下壳2AB表面的压力等措施,也可以始终喷射清洗液W。
然后,清洗工序171结束,用贝清洗装置5洗净了贝壳2A表面的海扇2通过运送装置3的驱动,向图1中箭头A所示的贝移送方向移动,停止在加热装置6的配置位置,在停止着的时间内进行加热工序172。
根据上述的加热工序172,载置着海扇2的原贝装载板18一旦停止在加热装置6的配置位置,即从配置在上壳2AA上方的作为加热喷嘴的水蒸气喷嘴23向着海扇2的上壳2AA的表面喷射出水蒸气H,上壳2AA的表面被加热,加热工序172结束。在此期间,加热装置6向着上壳2AA的表面喷射短时间例如4秒钟左右的100℃的水蒸气H,通过对上壳2AA的表面施加短时间的高温水蒸气H,即能与以往不同地,使位于加热侧的闭壳贝筋2a不变色、可靠地保持生的状态,且闭壳贝筋2a的与上壳2AA结合的部位变为凝胶状,同时,海扇2的口能保持关闭状态。通过用这样的加热方法来加热上壳2AA的表面,能使位于加热侧的上壳2AA与闭壳贝筋2a之间的结合部位的结合力减弱。
即,位于加热侧的上壳2AA的内表面与闭壳贝筋2a的结合部位呈单纯的紧贴状态,例如用人手之力即可把海扇2的口强制性打开。
另外,水蒸气H的温度及喷射时间可根据海扇2的大小及体温等进行调节,以使贝柱2a不变白地保持生的状态,且能由强制开壳装置7开启,并不特别受本实施例的温度和喷射时间的限制。
再有,当海扇2的体积较大或海扇2的体温较低时,可以延长水蒸气H的喷射时间,但是,要延长水蒸气H的喷射时间,必须延长运送装置3的停止时间。但延长运送装置3的停止时间则加工所需时间变长,单位时间内的产量会减少,所以,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沿着贝运送方向设置多个作为加热喷嘴的水蒸气喷嘴23进行多级加热。例如,沿着贝运送方向相隔间隔设置两个加热喷嘴即水蒸气喷嘴23,加热工序172由两次重复构成,例如为了使100℃的水蒸气H喷射4秒钟左右的加热工序172与100℃的水蒸气H喷射2秒钟的加热工序172重复进行,沿着贝运送方向,相隔原贝装载板18停止位置之间的间隔,设置两处加热装置6(工作节拍不变)沿着贝运送方向设置两处加热装置6的构成,因为仅仅是加长了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的运送装置3的贝运送方向的长度,具体是加长了投入位置SP与排出位置OP的距离,沿贝运送方向设置了两处加热装置6,故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加热源使用了水蒸气H,但也可以使用高温的温水(最高100℃),这并不受本实施例所限。
此外,当使用燃烧器等的火炎、激光、红外光、卤素光等更高温的加热源时,虽然能使位于加热侧的上壳2AA与闭壳贝筋2a的结合力减弱,但闭壳贝筋2a颜色变白,极难使闭壳贝筋2a保持生的状态,所以从可靠地使闭壳贝筋2a保持生的状态的观点来看,并不合适。再有,当作为加热源使用微波时,整个闭壳贝筋2a被加热,也不合适。还有,因为不必如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93年第3751号公报所述那样,因上壳2AA的表面部位的不同而使加热温度也不同,故加热装置6的构成可以简化。
然后,加热工序172结束,载置在运送装置3的原贝装载板18上的、上壳被加热了的海扇2通过运送装置3的驱动,向图1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2移动,并停止在处于待机状态的强制开壳装置7的配置位置,在停止着的时间内进行开壳工序173。
根据上述开壳工序173,强制开壳装置7在处于待机状态时,如图18所示,上吸附垫25A和下吸附垫25B保持与原贝装载板18的移送面分离的状态。
具体是,处于待机状态的强制开壳装置7,如图19所示,上吸附垫驱动装置26A的上驱动缸48的输出轴48a位于前进了的前进端,由于上驱动缸48的输出轴48a,上支承架47在图19中位于向左上方斜向前进的前进位置。由于该上支承架47的前进,轴承块44在图18和图19中位于左上方的位置。由于轴承块44的前进,通过压缩螺旋弹簧46,杆43在图18中位于向左上方前进了的位置,使动作板34以固定板40与各连杆板39安装部位为中心,大致呈圆弧状地向反时针方向转动,如图18所示,使上吸附垫25A与吸附垫架32一起,位于原贝装载板18的上方。此时,吸附垫架32通过转动支承轴33及弹簧38控制其在自由状态下的位置和姿势,以使上吸附垫25A的垫体28与原贝装载板18相对。
此外,如图18所示,下吸附垫驱动装置26B的下驱动缸54,其输出轴54a位于后退了的后退位置,由于下驱动缸54的输出轴54a,下支承架53在图18中位于向下方后退了的后退端。由于下支承架53的后退,使下吸附垫25B位于原贝装载板18的下方。
一旦载置有海扇2的原贝装载板18停止在处于待机状态的强制开壳装置7的配置位置,强制开壳装置7即驱动,强制开壳装置7首先从图8变为图12所示的贴紧状态。
具体是,强制开壳装置7,其上吸附垫驱动装置26A的上驱动缸48的输出轴48a在图18中向右下方后退,由此,如图12所示,上吸附垫驱动装置26A的上驱动缸48的输出轴48a位于后退了的后退端。由于上驱动缸48的输出轴48a,上支承架47位于在图12中向右下方后退了的后退位置,与该上支承架47的后退联动,轴承块44位于右下方。再有,与轴承块44的后退联动,通过压缩螺旋弹簧46,杆43向右下方后退,使动作板34以固定板40与各连杆板39的安装部位为中心,大致呈圆弧状地向时针方向转动,如图10所示,使吸附垫架32向着上壳2AA的表面移动,利用压缩螺旋弹簧46的作用力,把上吸附垫25A的垫体28推压在加热了的上壳2AA的表面。此时,由于海扇2的大小不等,相对原贝装载板18的上表面的上壳2AA的表面的高度位置也不同,但该上壳2AA的表面高度位置之差,能通过压缩螺旋弹簧46的伸缩来吸收。即,通过使压缩螺旋弹簧46伸缩,能可靠地防止因上壳2AA的表面受到过大的推压力而使上壳2AA破损。
此外,图18所示的下吸附垫驱动装置26B的下驱动缸54的输出轴54a向上方前进,因此,下支承架53如图9所示位于上方,由于该下支承架53的前进,下吸附垫25B的垫体51推压在下壳2AB的表面。
这样,一旦上吸附垫25A及下吸附垫25B的各自的垫体28、51推压到上壳2AA及下壳2AB的表面,通过三通电磁阀(未图示),向各管子30(参见图9)供给负压,因此,上吸附垫25A的垫体28可靠地贴紧在上壳2AA的表面上,而下吸附垫25B的垫体51可靠地贴紧在下壳2AB的表面上,强制开壳装置7从图8形成图12所示的贴紧状态。此时,通过用较软的苯乙烯系热塑性树脂或硅橡胶作为材料来形成各垫体28、51,能更紧密地贴紧在有凹凸的贝壳2A的表面,能更有效地利用负压。此外,若使用苯乙烯系热塑性树脂,则各垫体28、51的制造容易。
一旦强制开壳装置7成紧贴状态,则由于负压,以各吸附垫25紧贴在上壳2AA及下壳2AB的表面的状态,使上驱动缸48的输出轴48a前进,使上吸附垫驱动装置26恢复待机状态。于是,动作板34以固定板40与各连杆板39的安装部位为中心,大致圆弧状地向反时针方向转动。由于动作板34向反时针方向转动,仅海扇2的上壳2AA,以铰接部2B为中心向反时针方向作转动,被强制性地打开,同时,上壳2AA与贝柱2a剥离分离。
具体是,因为用加热装置6加热了的上壳2AA的内表面与位于加热侧的闭壳贝筋2a的结合部位呈紧贴状态,故通过动作板34向反时针方向的转动动作,能方便地将上壳2AA与闭壳贝筋2a剥离分离,所以,能方便地将海扇2的口强制性开启,其结果,闭壳贝筋2a留在下壳2AB上。该打开状态如图20所示。此外,从上壳2AA剥离出的闭壳贝筋2a的上表面(与上壳2AA的结合面)圆滑光亮,能提高闭壳贝筋2a的外观品质,同时,因为能使闭壳贝筋2a的上表面模仿上壳2AA的内周面凹凸地从上壳2AA上分离出来(上壳2AA上不留有闭壳贝筋2a的一部分),故能提高从贝壳2A分离出闭壳贝筋2a时的材料利用率。
若海扇2的口开启了,则通过三通电磁阀(未图示),向各管子30(参照图9)供给正压来取代负压,解除各吸附垫25与上壳2AA和下壳2AB的紧贴状态,同时使下驱动缸54的输出轴54a后退,强制开壳装置7的各部分恢复待机状态,开壳工序172结束。
在上述加热工序172中,用加热装置6加热了的上壳2AA的内表面与位于加热侧的闭壳贝筋2a的结合部位呈紧贴状态,故与以往不同,能强制性使贝壳2A开启,作为强制开壳装置7,可以采用各种结构的装置,例如,可采用在机械手臂上设有可自由启闭的多个爪、将海扇2的口强制性打开的装置。
然后,开壳工序173结束,载置在运送装置3的原贝装载板18上的、上壳2AA已开启了的海扇2通过运送装置3的驱动,向图1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2移动,并停止在内脏分离装置9的配置位置,在停止着的时间内,由贝壳分离装置8进行脱壳工序174。
根据上述的脱壳工序174,由强制开壳装置7开启了口的海扇2,在原贝装载板18通过运送装置3而沿着图1中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被运送至停止在内脏分离装置9的配置位置的过程中,如图13所示,上壳2AA的内表面与贝壳分离装置8的分离板55的顶端相抵靠。然后,随着原贝装载板18的移动,由于铰接部2B与挡板20抵靠,故下壳2AB保持载置在原贝装载板18上的位置,如图20所示,唯有上壳2AA以铰接部2B为中心,向反时针方向转动,被进一步推压张开。再有,当随着原贝装载板18的移动,上壳2AA张开到极限以上时,上壳2AA从下壳2AB上分离脱落下来,脱壳工序174结束。完成了脱壳工序174的海扇2如图22所示,在两片贝壳2A中,只有附有闭壳贝筋2a等贝肉的下壳2AB由原贝装载板18送往内脏分离装置9的配置位置。此外,分离后的上壳2AA如图1所示,落下到壳排出传送带12上,被运送至想要回收的容器(未图示)中。
然后脱壳工序174结束,载置着由贝壳分离装置8分离了上壳2AA的海扇2(附有闭壳贝筋2a等的贝肉的下壳2AB)的原贝装载板18通过运送装置3,在图1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被运送后,停止在内脏分离装置9的配置位置,在停止着的时间内,进行非食部除去工序175。
根据上述的非食部除去工序175,一旦原贝装载板18停止在内脏分离装置9的配置位置,内脏分离装置9的下臂驱动缸69即被驱动,下臂驱动缸69的输出轴69a收缩后退,下臂67在图15中向下方下降。由于该下臂67的下降,吸嘴58及贝壳压板76也一起下降,吸嘴58利用压缩螺旋弹簧81的作用力抵靠在下壳2AB的内侧面上,吸引口59围绕在闭壳贝筋2a的周围,贝壳压板76利用压缩螺旋弹簧78的作用力抵靠在下壳2AB的边缘上。此时,因为吸嘴58及贝壳压板76都是通过压缩螺旋弹簧81和78的弹性力与下壳2AB抵靠的,所以,能防止因下壳2AB受到过大的抵靠力而导致下壳2AB的破损。该吸嘴58及贝壳压板76抵靠在下壳2AB的内侧面上的抵靠状态如图23所示。
此外,与下臂67的下降联动地将负压供给内脏移送管64,在被吸嘴58的吸引口59所包围的闭壳贝筋2a的周围结合着的肝脏、外套膜等的内脏2b因负压而被吸引。此时,上臂驱动缸83作伸缩驱动,使其输出轴83a向上下方向升降,因此,吸嘴58以上下方向振动的状态运动,吸嘴58的顶端相对下壳2AB的内侧面作离、合运动。由于吸嘴58相对下壳2AB的内侧面作离、合运动,因此,对闭壳贝筋2a周围的吸力发生变化,所以能把振动施加给结合在闭壳贝筋2a周围的内脏2b,即,因为内脏2b在运动,故与对内脏施加一定吸力的情况相比,能更容易地把内脏2b从闭壳贝筋2a上分离出来。又,从闭壳贝筋2a上分离出来的内脏2b被吸嘴58的吸引口59吸引,通过内脏运送管64,被送入收容箱65内。即,通过内脏分离装置9,能吸引分离闭壳贝筋2a周围的内脏2b,仅将闭壳贝筋2a留在下壳2AB的内面。
一旦从闭壳贝筋2a上分离出内脏2b,即停止对内脏运送管64供给负压,同时,停止对上臂驱动缸83的驱动。又,通过驱动下臂驱动缸69,使下臂驱动缸69的输出轴69a上升,各部分都恢复原来的状态,非食部除去工序175结束。又,当对内脏运送管64停止供给负压时,即向收容箱65供给正压,同时开关门66作开关动作,把收容箱65内的内脏2b排出到容器或运送传送带(未图示)上。
也可以做成如下的构成,即,吸嘴58的顶端相对下壳2AB的内侧面不作离、合运动,仅使吸嘴58的顶端与下壳2AB的内侧面抵靠,对内脏2b施加一定的吸引力。
接着,非食部除去工序175结束,载置在运送装置3的原贝装载板18上的除去了上壳2AA和内脏2b的海扇2通过运送装置3的驱动,沿图1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被运送,并停止在分离前加热装置10的配置位置,在停止着的时间内,进行分离前加热工序176。该分离前加热工序176是与上述加热工序一样,对海扇2的贝壳2A的表面进行加热的工序。
根据上述分离前加热工序176,一旦除去了上壳2AA与内脏2b的海扇2停止在分离前加热装置10的配置位置,即从配置在下壳2AB下方的作为加热吸嘴的水蒸气吸嘴23,向下壳2AB的表面喷射出水蒸气H,下壳2AB的表面被加热,分离前加热工序176结束。此时,分离前加热装置10与上述加热装置6一样,向着下壳2AB的表面喷射短时间的高温水蒸气,例如喷射4秒钟左右的100℃的水蒸气H,因此,位于加热侧的闭壳贝筋2a能不变色、可靠地保持生的状态,且闭壳贝筋2a与下壳2AB结合的部位能成凝胶状。通过用这样的加热方法来加热下壳2AB的表面,能减弱位于加热侧的下壳2AB与闭壳贝筋2a之间的结合部位的结合力。即,位于加热侧的下壳2AB的内表面与闭壳贝筋2a的结合部位呈单纯的紧贴状态,例如可用人手之力容易地将闭壳贝筋2a从下壳2AB上强制剥离分离。
又,水蒸气H的温度及喷射时间,可根据海扇2的大小及体温等进行调节,只要能使闭壳贝筋2a颜色不变白、保持生的状态,且能容易地从下壳2AB上强制剥离下闭壳贝筋2a即可,并不特别受本实施例的温度及喷射时间的限制。
此外,通过使水蒸气的压力为例如2kgf/cm2左右,能防止下壳2AB从原贝装载板18向上浮起。又,该水蒸气的压力可根据海扇2的大小、因产地引起的闭壳贝筋2a及内脏2b的重量不同等因素进行调节,以便能防止下壳2AB从原贝装载板18向上浮起。
然后,分离前加热工序176结束,载置于运送装置3的原贝装载板18上且下壳2AB被加热了的海扇2(下壳2AB与闭壳贝筋2a之间的结合力减弱了的海扇2),通过运送装置3的驱动,沿图1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被运送,并停止在贝柱分离装置11的配置位置,在停止着的时间内,进行可食部分离工序177。
根据上述的可食部分离工序177,一旦原贝装载板18停止在贝柱分离装置11的配置位置,则通过与上述的内脏分离装置9一样构成的贝柱分离装置11,将遗留在下壳2AB的内侧面上的由贝柱2aa和小柱2ab构成的闭壳贝筋2a从下壳2AB上自动剥离分离出来。从下壳2AB上分离出的闭壳贝筋2a被吸嘴58的吸引口59吸引,如图1所示,经过贝柱运送管84,被送入收容箱85。即,通过贝柱分离装置11,能将闭壳贝筋2a方便地从下壳2AB上吸引并剥离分离出来。一旦闭壳贝筋2a从下壳2AB上剥离分离出来,则贝柱分离装置11的各部分恢复原来的状态,可食部分离工序177结束。此外,若停止对贝柱运送管84供给负压,则向收容箱85供给正压,且开关门86作开关动作,将收容箱85内的闭壳贝筋2a排出到容器或运送传送带(未图示)上。
此外,在收容箱85内部,如图1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为了防止通过贝柱运送管84后的闭壳贝筋2a因撞到收容箱85内部的侧壁而受到损伤,最好设置大致幕帘状的能接受通过贝柱运送管84后的闭壳贝筋2a的损伤防止部件91。该损伤防止部件91可以使用食品卫生上安全的氟树脂、硅橡胶等构成的薄膜状、片状、板状及海绵状的材料。
此外,从下壳2AB上剥离分离出的闭壳贝筋2a的下表面(与下壳2AB的结合面)圆滑光亮,能提高闭壳贝筋2a的外观品质,同时,因为能在模仿下壳2AB的内周面的凹凸的状态下将闭壳贝筋2a的下表面与下壳2AB分离(在下壳2AB上不留有闭壳贝筋2a的一部分),故能提高从贝壳2A上分离出闭壳贝筋2a时的材料利用率。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贝柱运送管84的中途设有检测闭壳贝筋2a通过的传感器87,该传感器87在未检测出闭壳贝筋2a通过的情况下,驱动贝回收装置88的驱动缸89,如图1所示,使回收用开关阀90成开启状态,使留有闭壳贝筋2a的下壳2AB’在通过排出通道13的中途,能排出到设于排出通道13下方的回收传送带15上。这是为因海扇2的产地(收获地区)、新鲜度等特性不同而不能将闭壳贝筋2a与下壳2AB 100%地完全分离的场合设置的。即,在本实施例中,能把因某种因素而不能分离出闭壳贝筋2a的下壳2AB’区分出来进行回收。
然后,可食部分离工序177结束,载置在运送装置3的原贝装载板18上的、仅剩下壳2AB的海扇2,通过运送装置3的驱动,沿图1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被运送,在排出位置OP,脱离原贝装载板18的贝嵌合孔19,通过排出通道13,排出到壳排出传送带14上。
因此,若采用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能用加热装置6加热海扇2的上壳2AA的表面并使闭壳贝筋2a保持生的状态,所以,能可靠防止闭壳贝筋2a变色、可靠保持生食用的品质,同时,通过用加热装置6加热上壳2AA的表面,使上壳2AA与闭壳贝筋2a之间的结合力减弱,即,位于加热侧的上壳2AA的内表面与闭壳贝筋2a结合的部位成单纯的紧贴状态,其结果,能用强制开壳装置7强制且自动容易地将海扇2的口打开。
通过用分离前加热装置10进行加热并使闭壳贝筋2a保持生的状态,使下壳2AB与闭壳贝筋2a之间的结合力减弱,即,位于加热侧的下壳2AB的内表面与闭壳贝筋2a结合的部位成单纯的紧贴状态,能强制且自动容易地把闭壳贝筋2a从下壳2AB上分离出来。因此,能在使海扇2的闭壳贝筋2a保持生食用的品质的状态下,高效地将其分离出来。
即,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在开启(扩开)两片的贝壳2A的口之前,以及在从贝壳2A中取出(分离)作为食用部位的闭壳贝筋2a之前,能使闭壳贝筋2a可靠地保持生的状态,并可靠地使贝壳2A与闭壳贝筋2a结合的部位的结合力减弱。
再有,从贝壳2A上分离出的闭壳贝筋2a的与贝壳2A结合的面圆滑光亮,能提高闭壳贝筋2a的外观品质,同时,能将所有的闭壳贝筋2a从贝壳2A上分离出来(贝壳2A上不留有闭壳贝筋2a的一部分),所以能可靠提高从贝壳2A分离出闭壳贝筋2a时的材料利用率(回收率),即,能使材料利用率达到100%。而现有的闭壳贝筋2a的材料利用率,根据实验为98%左右,约有2%左右的损失。
还有,在从贝壳2A分离出的闭壳贝筋2a的与贝壳2A的结合面边缘上,能留下以往得不到的经得起嘴嚼的部位,能提高生食用闭壳贝筋2a的食感和食味。
另外,从贝壳2A分离出的闭壳贝筋2a的与贝壳2A的结合面因为不吸水,所以,能可靠防止从贝壳2A分离出的闭壳贝筋2a因清理(为作为食品而进行的除去附着在食用部位上的细小内脏等的附着物的一种清洗作业)用的水分从闭壳贝筋2a的结合面被吸入内部,从而发生食味下降、以及冷冻保存的闭壳贝筋2a在解冻时,美味成分与被称为滴水的吸收水分一起流出等的不良情况,能可靠提高闭壳贝筋2a的商品价值。
又,在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中,因为能将闭壳贝筋2a自动与下壳2AB分离,故能减少闭壳贝筋2a分离所需的人力,同时,当海扇2大量卸下船时,也能迅速进行海扇2的处理。
又,在本实施例中,两片贝使用的是海扇2,对从海扇2分离出生食用的闭壳贝筋2a的技术进行了说明,但作为两片贝,例如可以应用于赤贝的贝肉、牡蛎的肉等各种两片贝的食用部位的分离。
从图24至图26示出了适用本发明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第2实施例的重要部分,图24是原贝定位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主视图,图25是从贝运送方向的上游侧看到的图24中的原贝定位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侧视图,图26是图25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本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A,配置有对上述第1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的运送装置3支承着的原贝即海扇2进行定位用的原贝定位装置140,其他构成与上述的第1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是相同的。因此,在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A中,仅对原贝定位装置140和重要部分进行说明,其他构成的说明省略。此外,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当的结构,在图中加上相同的符号,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A的原贝定位装置140是为了通过使海扇2的中心与贝嵌合孔19的中心基本一致,使海扇2的中心相对贝嵌合孔19的中心定位在规定的位置,从而使此后的各工序能更顺畅地进行而设置的。即,海扇2在投入位置SP处,用人手或机械手嵌合在构成运送装置3的一部分的原贝装载板18的贝嵌合孔19上,并由贝嵌合孔19的外周部位的原贝装载板19从下方进行支承,但通过原贝定位装置140,使嵌合在该贝嵌合孔19上的海扇2的、尤其是与贝运送方同垂直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相对贝嵌合孔19的中心基本相一致。
如图24至图26所示,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A的原贝定位装置140,还设有上述第1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的贝清洗装置5,在构成贝清洗装置5的一部分的位于上方的清洗液供给管22的、图24中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面上,安装有平板状的支承板141。此外,在支承板141的位于贝运送方向上游侧的前侧面上,如图25和图26详细所示,配置有相互相对的左右一对贝握持下142。该各贝握持爪如图26详细所示,做成大致曲拐状,并枢设在设于上述支承板141的所要位置处的适当的转动支承轴143上。在各贝握持爪142的下端部,分别设有与贝运送方向平行延伸的平板状的爪部142a。
在上述贝握持爪142的图26中的右方的一个爪为驱动贝握持爪142A,而在图26中的左方所示的另一个爪为通过其抵靠部与驱动贝握持爪142A啮合、对驱动贝握持爪142A作相对运动的从动贝握持爪142B。在驱动贝握持爪142A的上部,设置有向上方伸出的驱动臂142b,在该驱动臂142b的上端附近的前侧面上,立设有销144,该销144上挂住着复位弹簧145的一端。在图25和图26所示的待机状态(初期状态),设于各贝握持爪142下端部的各爪部142a由于复位弹簧145的作用力,处于相互分得最开的分开状态。
如图26所示,上述复位弹簧145的另一端挂住在立设于支承板141上方的与支承板141平行配置的大致平板状的移动板146的所要位置处的销146A上。在该移动板146的两端部,形成有沿移动板146的长度方向平行延伸的长孔146a。在支承着设于链式传送带16外侧的贝清洗装置5的侧框架139上,安装着安装板147,设于该安装板147的支承销147a与上述长孔146a嵌合。因此,移动板146的移动轨迹受到该支承销147a的限制,且能防止移动板146从安装板147上脱落下来。此外,在支承板146的左端附近,安装有从支承板146的上端边向支承板146的上方伸出的大致L字形的动作板148。在该动作板148的上端部附近,安装有装在侧框架139上的往复运动缸149的输出轴149a的顶端部。
即,通过驱动往复运动缸149,该往复运动缸149的输出轴149a使移动板146如图25和图26中的两个箭头所示,向着与贝运送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移动,该移动板146向左右方向的移动,通过复位弹簧145传递给驱动贝握持爪142A,使贝握持爪142作开、闭动作,从而使设于各贝握持爪142顶端部的爪部142a作离、合动作。
根据如上构成的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A,能收到与上述的第1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同样的效果。
又,若采用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A的原贝定位装置140,则当供给工序170结束、载置在运送装置3的原贝装载板18上的海扇2通过运送装置3的驱动而沿着图1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移动、并停止在贝清洗装置5的配置位置上时,在贝清洗装置5的清洗液喷嘴21向贝壳2A的表面喷射清洗液W之前,往复运动缸149的输出轴149a向着图26中的右方前进,并通过复位弹簧145,使驱动贝握持爪142A以转动支承轴143为中心、向图26中的时针方向转动。驱动贝握持爪142A向时针方向的转动,使与驱动贝握持爪142A啮合着的从动贝握持爪142B以转动支承轴143为中心、向图26中的反时针方向转动,其结果,能使设于各贝握持爪142顶端部的各爪部142a如图26中的箭头所示相互接近。由于设于各贝握持爪142的顶端部的各爪部142a的接近,设于各贝握持爪142的顶端部的爪部142a从与贝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向着嵌合在原贝装载板18的贝嵌合孔19上的海扇2的贝壳2A的边缘(贝壳2A的闭合缝处)移动,从与贝运送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握持海扇2,并把海扇2定位于适当的位置,以使海扇2的中心相对于贝嵌合孔19的中心,尤其是相对于与贝运送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基本一致,能使以后的各道工序更顺畅地进行。
即,海扇2在相对图1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为平行的前后方向上的定位,可通过如前所述的当海扇2嵌合在贝嵌合孔19时、海扇2的铰接部2B与挡板20抵接来进行,在相对图1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为垂直的左右方向上的定位,则通过本实施例的原贝定位装置140来进行。
此外,当贝握持爪142的爪部142a握持着海扇2时,贝握持爪142的爪部142a能利用复位弹簧145的作用力握持海扇2的边缘,所以,能以一定的力握持海扇2,并能可靠防止因向海扇2施加过大的力而使海扇2的贝壳2A破损。
再有,根据本实施例,因为是在原贝定位装置140的贝握持爪142的爪部142a握持着海扇2的贝壳2A的边缘的状态下,用贝清洗装置5进行贝壳2A的表面的清洗的,所以,能可靠防止在清洗工序171的进行过程中,海扇2从原贝装载板18的贝嵌合孔19上脱落下来。
此外,原贝定位装置140的贝握持爪142的爪部142a在用贝清洗装置5对贝壳2的表面的清洗结束时,往复运动缸149的输出轴149a向图26中的左方后退,并通过复位弹簧145,使设于贝握持爪142顶端部的爪部142a分离成开的状态,设于贝握持爪142顶端部的爪部142a解除对海扇2的握持状态,恢复待机状态,其结果,原贝定位装置140完成使海扇2定位于更合适的位置的定位动作,即,使海扇2的中心相对于贝嵌合孔19的中心,尤其是相对于与贝运送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基本一致,使以后的各道工序能更顺畅地进行。
即,若采用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A,能收到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同样的效果。
此外,通过用该两片贝生剥装置1A的原贝定位装置140将海扇2对原贝装载板18的定位进行得更适当,能使如下位置的定位,即,强制开壳装置7的吸附垫25对贝壳2A的表面的吸附位置、贝壳分离装置8的分离板55对上壳2AA的内侧面的抵接位置、加热装置6及分离前加热装置10的加热喷嘴即水蒸气喷嘴23相对闭壳贝筋2a的位置、以及内脏分离装置9和贝柱分离装置11的吸引孔59对于闭壳贝筋2a的位置的定位,进行得更适当。
又,原贝定位装置140也可以不与贝清洗装置5并设而单独设置,或把原贝定位装置140设置在投入位置SP处。
图27至图29示出了适用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的第3实施例的重要部分,图27是示出加热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主视图,图28是图27中的加热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俯视图,图29是从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看到的图27中的加热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侧视图。
本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B,是使上述第1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的加热装置6对上壳2AA表面加热的热传递效率提高的装置,其他的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的构成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B中,仅说明加热装置6A的重要部分,其他的构成说明省略。又,对于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当的结构,在图中标上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如图27至图2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B的加热装置6A,向载置于原贝装载板18的海扇2的、位于上方的上壳2AA的表面喷射作为加热源的水蒸气H的用作加热喷嘴的水蒸气喷嘴23a本身由杯体202形成。该杯体202形成与上壳2AA的表面抵接的下侧面为开口的中空的大致碗状。并且,在杯体202的图27中的上方所示的大致顶部,连接着蛇腹状等的有伸缩性和挠性的供给管203的一端。该供给管203的另一端连接在水蒸气供给管24上。供给管203对杯体202的连接位置,设定在当原贝装载板18停止在加热装置6A的配置位置时,大致位于闭壳贝筋2a的正上方的位置。
上述杯体202的开口的尺寸,比载置在运送装置3的原贝装载板18上、沿图27和图28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被运送的海扇2的上壳2AA的尺寸要小,且比闭壳贝筋2a要大,即,当原贝装载板18停止在加热装置6A的配置位置时,能包围上壳2AA表面的至少结合有闭壳贝筋2a的部位。
此外,在杯体202的开口边缘的外周,设有大致圆环状的凸缘体204。该凸缘体204的位于图27和图28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上游侧的左端边与相对贝运送方向平行配置的平板状的支承板205的右端相连接。支承板205的左端安装在与贝运送方向垂直配置的支承杆206上。还有,支承板205与支承杆206通过铰链207相连接。
即,本实施例的加热装置6A的作为加热喷嘴的水蒸气喷嘴23a即杯体202配置在因其自重而使支承板205以铰链207为中心向时针方向挠曲的下方位置。该杯体202的下侧面的位置位于比安装在运送装置3的原贝装载板18上的挡板20的上端低的位置。
此外,加热装置6A的杯体202随着原贝装载板18接近加热装置6A的配置位置而与位于海扇2的铰接部2B的相反一侧的上壳2AA的贝运送方向下游侧的表面抵接。然后,随着原贝装载板18进一步接近加热装置6A,上壳2AA的表面沿着杯体202的下侧面边滑动边向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移动,杯体202沿上壳2AA的表面而上升。然后,一旦原贝装载板18到达加热装置6A的配置位置,即如图27至图29所示,杯体202的下侧面围住上壳2AA表面的至少结合有闭壳贝筋2a的部位,供给管203对杯体202的连接位置位于闭壳贝筋2a的大致正上方。再有,一旦原贝装载板18停止在加热装置6A的配置位置,就会在短时间内喷射作为加热源的高温水蒸气,例如在约4秒钟内喷射100℃的水蒸气。
又,一旦由加热装置6A进行的对上壳2AA表面的加热结束,即随着原贝装载板18向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移动,挡板20的上端依次与支承板205和凸缘204的下侧面抵靠,其结果,杯体202被推向上方,故原贝装载板18能容易地通过加热装置6A。
若采用如上构成的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B,则能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相同的效果。
又,因为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B的加热装置6A,在向上壳2AA的表面喷射作为加热源的高温水蒸气H时,水蒸气H会滞留在杯体202的内部,故能提高对上壳2AA表面的热传递效率。
图30是从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看到的适用本发明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第4实施例中的强制开壳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侧视图。
本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C,是使上述第1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的强制开壳装置7对贝壳2A的紧贴性能、尤其是对弯曲的下壳2AB的表面的紧贴性能得到提高的装置,其他的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的强制开壳装置7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C中,仅对强制开壳装置7A的重要部分进行说明,其他构成的说明省略。又,对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当的结构,在图中标上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如图30所示,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C的强制开壳装置7A的吸附垫25的下吸附垫25BA具有大致为圆柱形的基部50A,在该基部50A的与下壳2AB相对的端面(上端面)上,安装有由树脂或橡胶等的弹性体形成大致圆筒状的垫体51A。在基部50A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连通基部50A内外的通孔140A,管子30的一端连接在该通孔140A上。
在上述基部50A的下端面上,拧合着上被轴承支承体180的一端。该上被轴承支承体180的下端为大致形成球形的球状部181,该球状部181由上下一对的轴承体182可转动地支承。又,在图30中的上方所示的一个轴承体182A大致形成环状,其下端部形成有从上方支承球状部181的滑动部182a。再有,在图30中的下方所示的另一个轴承体182B,形成其上部为大直径的大径部183、下部为小直径的小径部184的带阶梯的圆筒状。此外,在轴承体182B的上端侧,形成有比球状部181的直径大的内孔185,而在轴承体182B的下端侧,形成有比球状部181的直径小的内孔186。在轴承体182B的小直径内孔186的上端部,形成有从下方支承球状部181的滑动部182b,在轴承体182B的上部的大直径内孔185内,安装有轴承体143A。即,由上述上被轴承支承体180和一对的轴承体182形成第1万向接头。
在上述轴承体143B的大直径部183的外周面,上下方向可自由滑动地设有上套筒187。在该上套筒187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内的凸缘187a,该凸缘187a限制了上套筒187相对轴承体182B向上移动的最大移动位置。再有,在上套筒187的凸缘187a的下端面上,抵靠着装在轴承体182B的小直径部184的外周面上的压缩螺旋弹簧188的一端,压缩螺旋弹簧188的另一端与安装在轴承体182B的小直径部184外周面下端附近的挡环189相抵靠。即,上套筒187由于压缩螺旋弹簧188的作用力而始终受到向上的作用力,上套筒187的上端通过挡环189,以压缩螺旋弹簧188的作用力与基部50A的下端面抵靠。
在上述轴承体182B的小直径部186的下部,拧合有连接部件190的一端。该连接部件190的下端部做成比上套筒187的直径大,并通过挡环199安装在位于上套筒187下方的下套筒191上部的大直径内孔192内。此外,在下套筒191的下端面上,形成有向内的凸缘191A。
在上述下套筒191的小直径内孔193的上部,可上下方向自由滑动地配置有上下一对轴承体196中的一个,该对轴承体196可自由转动地支承着在一端拧合在下支承框架53上的下被轴承支承体194的另一端上形成的球状部195。该一个轴承体196A是从上方支承球状部195的,比下套筒191短,且在轴承体196A上部的小直径内孔197的下端部处,形成有从上方支承球状部195的滑动部196a,在轴承体196A下部的大直径内孔198的下端部附近,安装有从下方支承球状部195的环状的另一个轴承体196B。在该轴承体196B的上端部处,形成有从下方支承球状部195的滑动部196b。即,由上述下被轴承支承体194和一对的轴承体196形成第2万向接头。
在上述下套筒191的小直径内孔193的内周面的下部,安装有压缩螺旋弹簧200。该压缩螺旋弹簧200的在图30中的上方所示的上端,与一个轴承体196的下端面抵靠,压缩螺旋弹簧200的在图30中的下方所示的下端,与形成于下套筒191下端的向内的凸缘191A抵靠。即,轴承体196A由于压缩螺旋弹簧200的作用力而始终受到向上的作用力,下套筒191的下端通过挡环201,以压缩螺旋弹簧200的作用力抵靠在下支承框架53上。
若采用如上构成的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C,能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相同的效果。
此外,若采用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C中的强制开壳装置7A,则当下吸附垫25BA紧贴在弯曲的下壳2AB表面时,因通过第1和第2万向接头,能自动控制姿势以使下吸附垫25BA模仿弯曲的下壳2AB的表面,故能更可靠地提高下吸附垫25BA对弯曲的下壳2AB表面的紧贴性能。
图31是适用适用本发明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第5实施例中的强制开壳装置的排水装置的重要部分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D,是在上述第1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的强制开壳装置7上,再设置排水装置210,该排水装置210捕捉在前述的清洗工序171中所使用并遗留在贝壳2A表面、当吸附垫25紧贴吸附在贝壳2A上时通过管子30的液体成分即清洗液W,并把该捕捉到的清洗液W排出到外部,其他的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的一样。因此,在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D中,仅对排水装置210的重要部分进行说明,其他构成的说明省略。又,对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当的结构,标上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如图3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D在强制开壳装置7中附设有排水装置210。该排水装置210设有对强制开壳装置7的各吸附垫25起作用的是正压还是负压作选择性切换的切换阀211。在切换阀211的右端,连接着与未图示的真空泵连接的管子212的一端,在切换阀211的下端,连接着与未图示的压缩机连接的管子213的一端。又,在切换阀211的左端,通过空气过滤器214,连接着与各吸附垫25连接的管子30。
即,在连接切换阀211和各吸附垫25的管子30的中途,设有捕捉从各吸附垫25流向切换阀211的液体成分即清洗液W、并具有当切换阀211中来自压缩机的正压起作用时(来自压缩机的压力通过切换阀211时)将捕捉到的清洗液W排出到外部的排出阀215的空气过滤器214。该排出阀215设有因弹簧216的作用力而常时抵靠在阀座217上的球体218,当向吸附垫25供给负压时,空气过滤器214被供给负压,球体218能保持相对阀座217抵靠的关闭状态。此外,向空气过滤器214提供来自压缩机的压力(正压)时,来自压缩机的压力克服弹簧216的作用力,使球体218向图31中的下方移动,球体218离开阀座217,其结果,能将空气过滤器捕捉到的清洗液W排出到外部。
若采用如上构成的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D,能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相同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D的排水装置210,在使强制开壳装置7的各吸附垫25吸附在贝壳2A上时,能将残留在贝壳2A表面的液体成分即清洗液W在到达真空泵之前就排出到外部。
图32至图40示出了适用本发明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第6实施例的重要部分,图32是非食部分离装置即内脏分离装置的处于待机状态的重要部分的主视图,图33是从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看到的图32中的内脏分离装置重要部分的侧视图,图34是图33中的内脏分离装置重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35是图32中的内脏分离装置重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后视图,图36示出了图32中的内脏分离装置的吸引板,其中(a)是放大俯视图,(b)是沿(a)的A-A线的剖视图,图37是沿图34的B-B线的向视图,图38是示出图32中的内脏分离装置的吸引板与位于海扇下壳内侧面的闭壳贝筋及内脏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39是示出图32中的内脏分离装置处于可分离状态的重要部分的、与图34相同的图,图40是示出图32中的内脏分离装置处于可分离状态的重要部分的、与图35相同的图。
本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E,是使上述第1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的非食部分离装置即内脏分离装置9的内脏2b的分离效率得到提高的装置,其他的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的构成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E中,仅对内脏分离装置9A进行说明,其他构成的说明省略。又,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当的结构,在图中标上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如图3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E的非食部分离装置即内脏分离装置9A,具有从下壳2AB分离出闭壳贝筋2a以外的非食部即内脏2b用的分离本体100。该分离本体100附着在海扇2的下壳2AB上,具体是,具有通过用负压进行吸引、将结合在闭壳贝筋2a外周外侧呈环状的肝脏、外套膜等的内脏2b分离(吸引除去)用的吸引部件101。如图33所示,该吸引部件101具有与各海扇2的下壳2AB的内侧面相对配置的6个吸嘴101A,以及装着在该吸嘴101A的图33中的下方所示的顶端的吸引板101B。各吸嘴101A如图34和图35详细示出的那样,具有大致为圆筒形的基体101a,以及固定在该基体101a下端并向下直径扩大的喇叭状的扩径体101b,在该扩径体101b的下端装着有吸引板101B。此外,构成本实施例中的吸引部件101的吸嘴101A与吸引板101B,是分别形成后通过焊接、粘接等成为一体的。
如图36所示,吸引板101B的外周面做成向着下方直径变小的三阶梯形状,在吸引板101B的与下壳2AB相对的顶端面即下侧面上,形成有深度约为板厚的一半且内径比闭壳贝筋2a外径大的、呈平面圆形的有底凹部102。即,凹部102内能松动嵌入闭壳贝筋2a。此外,在吸引板101B的上面,形成有位于闭壳贝筋2a的外周外侧且深度约为板厚一半的、平面大致为椭圆形的有底通孔103。该通孔103的底壁的轴芯侧一部分与凹部102外周侧的底壁重叠,该重叠部位使吸引板101B的凹部102与吸嘴101A的内部相通,成为将内脏2b吸入吸嘴101A内部用的吸引孔104。即,吸引孔104形成于闭壳贝筋2a的外周外侧的位置。
又,凹部102内径的尺寸,可使用与由原贝挑选机(未图示)挑选出的海扇2(闭壳贝筋2a)的大小相对应的尺寸。
现在回到图34和图35,在吸嘴101A的基体101a的大致中央部位至顶端侧即下端部附近的外周面上,配置有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支承吸嘴101A的套筒105。在该套筒105的外周面的上端部附近,固定有圆环状的凸缘106。在套筒105的上部,配置有剖面大致为倒L字形和筒状的皮带轮安装部件107,在该皮带轮安装部件107的外周面的小直径部处,配置有皮带轮108。还有,设于套筒105外周面上端部附近的凸缘106和皮带轮108及皮带轮安装部件107,通过分别轴向贯穿配置的多个螺栓109的紧固而成为一体。又,在皮带轮安装部件107的内周面上形成有键槽(未图示),通过图34中的想像线所示的、与轴平行地配置在吸嘴101A的基体101a外周面上的滑键110,皮带轮108的转动力能传递给吸嘴101A,且吸嘴101A能相对套筒105和皮带轮安装部件107作上下方向的移动。
如图34和图35所示,在套筒105的外周面上,通过上下一对轴承体112,安装有例如用树脂制成的内壳体111。该轴承体112包括配置于套筒105的外周面的滚珠轴承112a,以及配置在该滚珠轴承112a的外周面与内壳体111的内周面之间的、剖面大致为L字形的滑动轴承112b。在内壳体111的下部,设有向下直径扩大伸出、以围住构成吸引部件101的吸引板101B的推压导向件113,在该推压导向件113的顶端(下端),设有向径向外侧伸出的贝壳推压安装部114。该贝壳推压安装部114的顶端侧为了防止分离内脏时与运送装置3的挡板20相碰而形成与海扇2大致相同的平面大致为D字的形状,其顶端面形成有平面大致为D字形的有底的安装凹部115。在安装凹部115处,装有可与下壳2AB的边缘抵靠的、外周面形成平面大致为D字形的贝壳推压环116,在该贝壳推压环116的、与下壳2AB相对且可与下壳2AB的边缘抵靠的抵靠面上,如图37详细示出的那样,为了防止贝壳推压环116因磨损而损伤,装有例如用金属制成的薄平板状的损伤防止板117。
在上述内壳体111的外周面上部,配置有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支承内壳体111用的、轴向外周面的两端直径较小的带肩部圆筒状外壳体118。形成于该外壳体118下端部的肩部与形成于下框架67的贯穿板厚方向的通孔67a嵌合而从下方被支承,形成于外壳体118上端部的肩部与在下框架67的上方、与下框架67平行延伸的中框架71上形成的贯穿板厚方向的通孔71a嵌合。即,外壳体118由位于构成吸引部件101的吸嘴101A的顶端侧的、配置在下方的下框架67,以及配置在其上方的中框架71,以夹持状态支承着。此外,在形成于外壳体118上端部的肩部处,配置有下皮带轮座119。该下皮带轮座119的下端面与中框架71的上侧面抵靠,下皮带轮座119的上端面与固定在套筒105上端附近的凸缘106的下侧面外周附近抵靠。
在上述下框架67的两端,如图33和图34所示,安装有使下框架67能在上下方向移动用的下框架驱动缸(往复运动缸)69的输出轴69a的顶端。该下框架驱动缸69安装在配置于链式传送带16外侧的侧框架70的外侧,并使其输出轴69a向下。还有在下框架67两端的下面,安装有下框架67上下方向移动时限制移动轨迹用导管体120,该导管体120的下端部配置成在板厚方向贯穿安装在侧框架70上的剖面为L字形的管导向件121的状态。此外,在导管体120的下框架67与管导向件121之间的外周面上,装有压缩螺旋弹簧122,利用该压缩螺旋弹簧122的作用力使下框架驱动缸69引起的下框架67的急速移动得以减缓,能使下框架67上下方向的移动动作变得顺畅。
此外,在下框架67和形成于内壳体111下部的贝壳推压安装部114的上面之间,平行配置有上部为小直径部的带肩部的杆体123。该杆体123的小直径部从下方贯穿下框架67的板厚方向,配置成可相对下框架67自由移动的状态,在杆体123的小直径部的外周面上,装有压缩螺旋弹簧78。装在杆体123的小直径部处的压缩螺旋弹簧78的上端与下框架67的下侧面抵靠,压缩螺旋弹簧78的下端与小直径部和大直径部之间的肩部抵靠。
即,由于装在杆体123的小直径部上的压缩螺旋弹簧78的作用力,杆体123始终受到离开下框架67下侧面方向的作用力,杆体123离开下框架67的下侧面的最大距离,由于装在杆体123的小直径部的上端面上的、外径比杆体123的小直径部的外径大的螺栓124的头部124a的下表面与下框架67的上表面抵靠而受到约束。
因此,装在杆体123的小直径部上的压缩螺旋弹簧78始终对内壳体111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使配置在内壳体111下端的贝壳推压环116始终受到向着下框架67下方的作用力,因此,贝壳推压环116能利用压缩螺旋弹簧78的作用力。与下壳2AB的边缘抵靠。
上述中框架71通过平行配置在各外壳体118周围的多个圆筒形的支承管125,被支承在下框架67的上方。在中框架71的上方,如图35所示,配置有开口向下的コ字形的电动机安装板126,在该电动机安装板126与皮带轮安装部件107的上表面之间,配置有环状的上皮带轮座127。
即,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下皮带轮座119和上皮带轮座127进行套筒105和皮带轮108的上下方向的定位。又,下皮带轮座119和上皮带轮座127可按需设置,原则上也可不设置。
上述电动机安装板126通过配置在各皮带轮108周围的圆筒形支承管128被支承在中框架71的上方,在该电动机安装板126上,如图35详细示出的那样,配置有其输出轴129a向下的、作为转动驱动皮带轮108的驱动源的皮带轮驱动电动机129。在皮带轮驱动电动机129的输出轴129a上,安装有驱动用皮带轮130。此外,如图34和图35所示,将中框架71支承在下框架67的上方的支承管125与将电动机安装板126支承在中框架71的上方的支承管128,通过贯穿下框架67和中框架71及电动机安装板126的螺栓131(图35),安装在同轴上。还有,在各吸嘴101A之间,如图34所示,配置有可自由转动的张紧轮132。该张紧轮132可自由转动地安装在两端由中框架71和电动机安装板126支承的支承杆133上。此外,在安装在皮带轮驱动用电动机129的输出轴129a上的驱动用皮带轮130及安装在各吸嘴101A的外周面上的各皮带轮108的外周面上,以接触状态卷装有环状的皮带134(图35仅示出了其局部),配置在各吸嘴101之间的各张紧轮132可与皮带134的外周面接触。即,在本实施例中,能用一个皮带轮驱动用电动机129来使6个吸嘴101A同时转动。
又,在电动机安装板126的上面,如图34所示,配置有检测各吸嘴101A的转动位置和转动量等的传感器135。
由上述的皮带轮108、皮带轮驱动电动机129、驱动用皮带轮130及皮带134,构成本实施例的转动驱动装置136。
另外,通过驱动上框架驱动缸83,上框架驱动缸83的输出轴83a使上框架79单独向上下方向升降,该上框架79的升降运动通过板62传递给构成吸引部件101的吸嘴101A,使吸嘴101A及吸引板101B,即仅吸引部件101能单独相对下壳2AB的内侧面作离、合运动。
如图34和图35所示,在吸嘴101A的外周面的后端即上端,通过未图示的挡环,安装有大致为圆筒形的轴环137。该轴环137可相对吸嘴101A转动,其下端面与板62的上表面抵靠。又,在轴环137的外周面上,如图32所示,连接有内脏运送管64的一端。即,当使吸嘴101A转动时,轴环137吸收吸嘴101A的转动,因此,能防止因吸嘴101A的转动传递给内脏运送管64而使内脏运送管64发生扭转。
此外,对内脏运送管64的负压供给,也可做成在驱动装置时始终供给负压的结构。
又,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转动驱动装置136使吸引部件101转动的,但也可以做成使吸引部件101与下壳2AB作相对转动的结构,例如,做成吸引部件101固定而使下壳2AB转动的结构,即,并不特别受本实施例结构的限制。
以下对上述结构的本实施例的内脏分离装置9A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前所述,载置着由贝壳分离装置8分离了上壳2AA的海扇2(带有闭壳贝筋2a和内脏2b等的下壳2AB)的原贝装载板18,通过运送装置3向图1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移动后,停止在本实施例的内脏分离装置9A的配置位置,在停止时间内进行非食部除去工序175A。
根据本实施例的内脏分离装置9A的非食部除去工序175A,原贝装载板18停止在内脏分离装置9A的处于待机状态的分离本体100的位置、即,停止在附着于下壳2AB内侧面上的闭壳贝筋2a与吸引部件101的吸引板101B的凹部102相对的位置。该分离本体100在待机状态,如图34所示,下框架驱动缸69的输出轴69a位于后退(收缩)了的后退端(上方),由于下框架驱动缸69的输出轴69a,分离本体100的各部分位于离原贝装载板18最远的上升端。又,上框架驱动缸83的输出轴83a位于前进(伸张)了的前进端(上方),由于上框架驱动缸83的输出轴83a,吸引部件101的顶端,即吸引板101B以离开贝壳推压环116上侧面的状态,位于离原贝装载板18最远的上升端。
一旦原贝装载板18停止在内脏分离装置9A的配置位置,则以规定的时间顺序驱动下框架驱动缸69,下框架驱动缸69的输出轴69a伸展前进,使下框架67向图34中的下方下降。该下框架67的下降,使整个分离本体100下降。
然后,在下框架驱动缸69的输出轴69a到达前进端、即分离本体100到达下降端之前,贝壳推压环116(具体是安装在贝壳推压环116下侧面上的损伤防止板117)与下壳2AB的边缘抵靠,贝壳推压环116和内壳体111的下降,在该贝壳推压环116与下壳2AB的边缘抵靠的位置停止。
此外,当下框架驱动缸69的输出轴69a到达前进端、即分离本体100到达下降端时,贝壳推压环116即由于安装在杆体123小直径部外周面上的压缩螺旋弹簧78的作用力而推压下壳2AB的边缘,其结果,下壳2AB被压缩螺旋弹簧78的作用力夹持固定在贝壳推压环116与原贝装载板18之间。此时,贝壳推压环116因压缩螺旋弹簧78的作用力而与下壳2AB抵靠,故能可靠防止下壳2AB因受到过大的抵靠力而破损。
因此,本实施例中的下框架驱动缸69具有使分离本体100相对下壳2AB离、合的功能,还具有当下框架驱动缸69的输出轴69a到达前进端时,用贝壳推压环116和原贝装载板18夹持固定下壳2AB的功能。
接着,当下框架驱动缸69的输出轴69a到达前进端时,由未图示的传感器测出下框架驱动缸69的输出轴69a已到达前进端,根据该检测信号,上框架驱动缸83驱动,上框架驱动缸83的输出轴83a收缩后退,使上框架79向图35中的下方下降。该上框架79的下降,通过板62,使吸引部件101下降。
然后,在上框架驱动缸83的输出轴83a到达前进端之前,即,在上框架79到达下降端之前,设于吸引部件101顶端的吸引板101B外周面中的中等直径的面进入贝壳推压环116的内周面之后,吸引板101B的外周面中的大直径面与中等直径的面之间的肩部与贝壳推压环116内周面侧的上侧面抵靠,,在与该贝壳推压环116抵靠的位置,上框架79与板62开始分离,吸引部件1-1的吸嘴101A的下降停止,同时,吸引部件101的吸引板101B的凹部102内宽松地嵌入闭壳贝筋2a,即,凹部102与闭壳贝筋2a不接触而是如同盖住似地包围闭壳贝筋2a。此时,使吸引板101B的吸引孔104与内脏2b中的肝脏相对,能更高效地使内脏分离出来。即,内脏的其他部位与肝脏相连着,故开始时使肝脏与闭壳贝筋2a分离,即能更容易地将整个内脏2b分离出来。图38示出了吸引板101B相对位于该下壳2AB内侧面上的闭壳贝筋2a和内脏2b的位置关系。
一旦上框架驱动缸83的输出轴83a到达后退端,即,上框架79到达下降端,上框架79与板62进一步分离,构成吸引部件101的吸引板101B由于装在支承销80外周面上的压缩螺旋弹簧81的作用力而与贝壳推压环116抵靠。此时,因为吸引板101B是利用压缩螺旋弹簧81的作用力与贝壳推压环116抵靠的,故当吸引部件101转动时,能可靠地防止因吸引板101B的顶端面与贝壳推压环116的上侧面之间的抵靠面受到过大的抵靠力而导致皮带轮驱动电动机的负载增加,以及抵靠面发生磨损和发热。图39和图40示出了该分离装置100和吸引部件101下降后的可分离状态。
即,上框架驱动缸83具有如下功能使吸引部件101相对下壳2AB的内侧面作离、合运动,当上框架驱动缸83的输出轴83a到达后退端时,吸引板101B的凹部102能以从上方包围闭壳贝筋2a的状态与闭壳贝筋2a和内脏2b相对。
此外,也可在吸引板101B的顶端面与贝壳推压环116的上侧面之间的抵靠面上设置公知的滑动部件。
当上框架驱动缸83的输出轴83a到达后退端时,通过未图示的传感器测出上框架驱动缸83的输出轴83a到达了后退端,并按该检测信号,转动驱动装置136的皮带轮驱动电动机129驱动,吸引部件101开始转动,同时,通过内脏运送管64、向吸嘴101A的内部供给负压。于是,吸引板101B以闭壳贝筋2a为中心作转动,同时,吸引板101B的吸引孔104沿着闭壳贝筋2a的周向绕着附在下壳2AB上的闭壳贝筋2a外周的外侧转动,并且,在吸引孔104的下方,产生其方向与闭壳贝筋2a的轴向(纤维方向)平行的吸引力,位于吸引孔104下方的闭壳贝筋2a周围的空气与闭壳贝筋2a的轴向(纤维方向)平行地移动而被吸入吸嘴101A的内部。其结果,结合在闭壳贝筋2a周围并附着在下壳2AB内侧面上的内脏2b从肝脏起依次通过吸引孔104,被依次吸入吸嘴101A的内部。
此外,吸引部件101通过转动驱动装置136,例如约3-5秒左右转动一周,吸引部件转动一周,传感器135即测出吸引部件101的吸嘴101A的转动量和转动位置,并根据该检测结果,使吸引部件101的转动始终停止在上述吸引孔104与内脏2b中的肝脏相对的位置,完成内脏2b的分离。
具体是,使吸引板101B的凹部102的底位于闭壳贝筋2a的上方,并使位于贝柱2aa外周外侧的吸引孔104位于与内脏2b中的肝脏相对的位置,并且,边将负压供给吸嘴101A的内部,边使吸引孔104沿闭壳贝筋2a的周向绕贝柱2aa的外周外侧转动,从而能与闭壳贝筋2a的轴向(纤维方向)平行地施加负压引起的吸引力,其结果,能可靠减轻负压对闭壳贝筋2a的影响,并防止闭壳贝筋2a的损伤(因闭壳贝筋2a沿闭壳贝筋2a的轴向即纤维方向开裂、或因闭壳贝筋2a的部分结合部位未与下壳2AB结合而引起的部分闭壳贝筋2a被吸引脱落),同时,能把附着在闭壳贝筋2a周围的闭壳贝筋2a以外的内脏2b高效且可靠地分离(吸引除去)。
又,吸引部件101的转动速度及转动量,可按需增减。
此外,被吸入到构成吸引部件101的吸嘴101A内部的内脏2b,通过内脏运送管64,被送入收容箱65。
当吸引部件101的转动停止、内脏的分离结束时,停止对内脏运送管64供给负压,上框架驱动缸83和下框架驱动缸69依次作相反的动作,分离本体100和吸引部件101恢复待机状态。一旦分离本体100和吸引部件101恢复待机状态,则运送装置3运转,装载着接着将被分离内脏2b的下壳2AB的原贝装载板18被送至处于待机状态的分离本体100的配置位置,而装载着除去了内脏2b、仅附着有贝柱2aa的下壳2AB的原贝装载板18被运送离开分离本体100。
因此,若采用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E,能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相同的效果。
并且,若采用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E中的内脏分离装置9A,则能不损伤闭壳贝筋2a且更高效更容易而又可靠地从下壳2AB上分离出(吸引除去)闭壳贝筋2a以外的内脏2b。
又,本实施例中的内脏分离装置9A,可以用作现有的两片贝生剥装置的内脏分离装置,或用作分离内脏2b的单一功能的内脏分离装置。
图41是适用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方法的两片贝生剥装置第7实施例中的非食部分离装置即内脏分离装置处于可分离状态时的、重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本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F是使内脏2b的分离效率进一步提高的装置,其他的构成与上述第6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E中的内脏分离装置9A的构成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F中,仅对内脏分离装置9B的重要部分进行说明,其他构成的说明省略。又,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当的结构,在图中标上相同的符号,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如图4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F的非食部分离装置即内脏分离装置9B,在吸引内脏的可分离状态,即,从下壳2AB仅分离内脏2b时,吸引板101B的凹部102的底壁抵靠在闭壳贝筋2a的上表面上。
即,上框架驱动缸83产生的吸嘴101A的行程在上框架驱动缸83的输出轴83a到达后退端时,凹部102的底壁抵靠在闭壳贝筋2a的上表面上。又,当凹部102的底壁抵靠在闭壳贝筋2a的上表面上时,最好使吸引板101B的、在图41的下方所示的与下壳2AB的内侧面最接近的下端面与下壳2AB的内侧面抵靠。
若采用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F的内脏分离装置9B。能获得与上述第6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E的内脏分离装置9A相同的效果。
又,因为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F的内脏分离装置9B处于分离内脏2b的可分离状态时,能推压闭壳贝筋2a的上表面,故在吸引内脏2b时,能更可靠地防止因下壳2AB与闭壳贝筋2a的结合部位的一部分不与下壳2AB结合而导致的闭壳贝筋2a的损伤,能进一步提高商品价值高的闭壳贝筋2a的材料利用率。
又,因为当吸引内脏2b时,凹部102底壁的、与闭壳贝筋2a的上表面抵靠的部位是与闭壳贝筋2a的上表面滑动的,故为了减小滑动阻力,并防止因滑动阻力产生的闭壳贝筋2a的扭转、及因该闭壳贝筋2a的扭转导致的闭壳贝筋2a的损伤,最好在该部位粘固摩擦系数低且食品卫生上安全的氟树脂等的片或薄膜,或涂上树脂涂层。
图42至图55示出了适用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的第8实施例,其中,图42是非食部分离装置即内脏分离装置重要部分的主视图,图43是从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看到的图42中的内脏分离装置重要部分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44是图43的重要部分的纵剖视图,图45是图42中的内脏分离装置的吸引装置重要部分的主视图,图46是沿图45中的A-A线的俯视图,图47是沿图45中的B-B线的俯视图,图48是图45的重要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图,图49是图42的贝壳推压件的重要部分的主视图,图50是图49的俯视图,图51是示出图42的内脏分离装置的吸引体与贝壳推压件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52是用图42的内脏分离装置的吸引体使内脏处于固定状态的重要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图,图53是用图42的内脏分离装置的吸引体使内脏处于保持状态的重要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图,图54是用图42的内脏分离装置的吸引体使内脏处于分离状态的分离中途的重要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图,图55是用图42的内脏分离装置的吸引体使内脏通过的通过状态的重要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图。
本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G是使上述第1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的内脏分离装置9进行的内脏2b的分离效率进一步提高的装置,其他的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的构成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G中,仅对内脏分离装置9C进行说明,其他构成的说明省略。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当的结构,在图中标上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如图4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G的非食部分离装置即内脏分离装置9C,具有从下壳分离出闭壳贝筋2a以外的内脏2b用的分离本体230。该分离本体230具有附着在海扇2的下壳2AB的内侧面上的、通过用负压吸引、将呈环状地结合在闭壳贝筋2a外周外侧处的肝脏和外套膜等的内脏2b分离(吸引除去)用的吸引装置231。该吸引装置231设有与海扇2的下壳2AB的内侧面相对配置的多个例如6个的吸嘴232(仅示出一部分),以及通过焊接等固定在该吸嘴232的图43下方所示的顶端处的、大致为箱形的吸引体233。又,构成本实施例中的吸引装置231的吸嘴232和吸引体233,是分别形成后通过焊接、粘接等成为一体的。
在上述吸嘴232下部的外周面上,如图45和图46所示,可自由转动地配置有一对滚子234、234,该对滚子234、234的轴心配置在与图中箭头A所示贝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并始终与后面将介绍的贝壳推压件235的上侧面抵靠。
上述吸引体233如图45-图48所示,具有将相隔规定间隔相对配置的平面为矩形的顶板236a和底板236b的周围用侧板236c覆盖而形成的中空箱形的壳体236。该壳体236如图46至图48所示,其长边方向相对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平行延伸地配置,壳体236的顶板236a的左端附近固定在吸嘴232的顶端上。在壳体236的与吸嘴232固定的位置处,设有在图48中的上下方向所示的板厚方向贯穿的吸引孔237。该吸引孔237如图46和图47所示,由在壳体236的顶板236a和底板236b上相对形成的、右侧欠缺、平面大致为新月形的上下一对的开口237a、237b所形成,该吸引孔237与吸嘴232的内部相连通。再有,吸引孔237配置在与结合在海扇2的闭壳贝筋2a外周外侧的内脏2b之中的肝脏部位相对的位置,当吸嘴232受到负压作用时,吸引孔237能吸引位于吸引孔237下方的内脏2b中的肝脏。
在上述壳体236的内部,如图47和图48所示,往复运动缸238的输出轴238a向着贝运送方向的上游侧配置。在往复运动缸238的输出轴238a上,配置有叉体240,该叉体具有在与吸引孔237的轴向垂直的方向整齐排列成梳子的齿状的多个销239,并使各销239的顶端位于贝运送方向的上游侧。往复运动缸238常时使其输出轴238a位于前进端的位置,以使叉体240的各销239能堵住关闭吸引孔237,通过使往复运动缸238的输出轴238a后退,叉体240的各销239能向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移动,在上下方向开放吸引孔237。
由上述往复运动缸238和叉体240构成启、闭吸引孔237的吸引孔启闭装置241,该吸引孔启闭装置241在负压作用于本实施例的吸嘴232时,能在不破坏作用于吸引孔237的负压的情况下,对所吸引的内脏2b可通过吸引孔237的通过状态和所吸引的内脏2b停止在吸引孔237部位的非通过状态,有选择地进行切换。
回到图44,在吸嘴232的轴向的大致中央部位的外周面上,装有在上下方向可滑动地支承吸嘴232的套筒242。该套筒242的上端面与位于套筒242上方并装着在吸嘴232外周面上的上压缩螺旋弹簧243的下端抵靠,该上压缩螺旋弹簧243的上端抵靠在安装于吸嘴232上方外周面上的挡环244上。此外,套筒242的下端面抵靠在位于套筒242下方并装在吸嘴232外周面上的下压缩螺旋弹簧245的上端上,该下压缩螺旋弹簧245的下端抵靠在突出设于吸嘴232下部外周面上的弹簧座246上。
即,吸嘴232利用上压缩螺旋弹簧243和下压缩螺旋弹簧245的作用力,可相对套筒242作上下方向的自由移动,吸嘴232的各滚子234、234由于上压缩螺旋弹簧243和下压缩螺旋弹簧245的作用力而抵靠在贝壳推压件235的上表面上。
上述套筒242做成轴向外周面的两端为小直径的带肩部的圆筒形,形成于该套筒242上部的肩部与位于最上方的上框架247上形成的板厚方向贯穿的通孔247a相嵌合,从上方得到支承,而形成于套筒下部的肩部与在上框架247的下方、与上框架247平行延伸的中框架248上形成的、板厚方向贯穿的通孔248a相嵌合。
上述上框架247如图42所示,大致形成为向下的コ字形,中框架248如图42所示,形成为大致平板状。此外,如图44所示,上框架247和中框架248配置为各自的长边方向与贝运送方向垂直。又,上框架247和中框架248通过可自由装、拆地连接上框架247和中框架248的、由螺栓螺母及管状的套筒等构成的多个结合部件249,以套筒242外周面的两个肩部的间隔,相平行地被固定。
即,套筒242由上框架247和设于其下方的中框架248以夹持状态支承。
此外,在中框架248的长度方向两端部附近的上侧面上,如图42至图44所示,设有使上框架247和中框架248如图1中的箭头B所示地向着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平行移动用的、作为驱动源的移动用往复运动缸250,并使该往复运动缸250的输出轴250a的顶端配置为向着图1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的上游侧。
如图44所示,在上述套筒242下端部附近的外周面上,嵌合着在中框架248的下方平行延伸的下框架251上形成的、贯穿板厚方向的通孔251a。如图42所示,该下框架251大致为向下的コ字形,其长度方向配置为与贝运送方向垂直。在下框架251的长度方向两端附近的上面,如图42至图44所示,配置有左右一对的公知的直动机构252(仅图示出其中的一个),该直动机构包括使中框架248如图42中的箭头B所示、相对图42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平行移动用的直动轴252a,以及装在该直动轴252a上、可沿直动轴252a自由移动的两个直动导向件252b。
如图42所示,上述直动轴252a的两端部安装在与图42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垂直地竖立设置在下框架251的两端部上的前后一对支承板253、253上。又,位于图42中的箭头A所示贝运送方向的上游侧的支承板253的上端,位于上述移动用往复运动缸250的输出轴250a的上方,上述移动用往复运动缸250的输出轴250a的顶端装在该支承板253的上部。
利用上述移动用往复运动缸250和直动机构252,构成使吸嘴232和吸引体233与作为两片贝的海扇2中的至少一方移动、以使吸嘴232和吸引体233沿闭壳贝筋2a的上表面移动的移动装置254。
在上述下框架251的两端边处,如图43和图44所示,通过安装部件256,安装有使下框架251能在上下方向移动用的下框架驱动缸(往复运动缸)255。该下框架驱动缸255以其输出轴255a的顶端向下的状态装在安装部件256上。还有,下框架驱动缸255在其上部设有向贝运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延伸出的凸缘257。又,如图44所示,下框架驱动缸255的输出轴255a向下地安装在支承座259上,而支承座259安装在设于链式传送带16外侧的辅助框架258的外侧。
即,下框架驱动缸255通过使其输出轴255a前进或后退,使下框架驱动缸255本身向上下方向移动,从而能沿上下方向运送下框架251。更详细地讲,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驱动下框架驱动缸255,下框架驱动缸255的输出轴255a使下框架驱动缸255沿上下方向升降,该下框架驱动缸255的升降运动,使整个分离本体230上下升降,因此,能使分离本体230相对下壳作离、合运动。
如图43所示,在上述支承座259上,相隔所需的间隔,设有以从两侧夹持下框架驱动缸255的状态、限制下框架驱动缸255在上下方向移动时的运动轨迹用的、前后一对的管体260(仅图示出其中的一个),该管体260的上端部配置成在板厚方向贯穿下框架驱动缸255的凸缘257的状态。此外,在管体260的凸缘257与支承座259之间的外周面上,装有压缩螺旋弹簧261,利用该压缩螺旋弹簧261的作用力,可减缓下框架驱动缸255的急速移动,使下框架驱动缸251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动作顺畅。
在上述下框架驱动缸251的各吸嘴232的配置位置的周围,分别装有下部为小直径的3个带肩部的套筒262。如图44所示,在该各个带肩部套筒262的内部,配置有通过剖面大致为L字形的上下一对的轴承部件263、263,可在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滑动杆264。在该滑动杆264的上端部,安装有限制滑动杆264向下方的最大移动位置用的定位部件265。又,在滑动杆264的下端面上,通过防振橡胶等构成的安装部件266,安装有从上方推压下壳2AB的边缘部用的贝壳推压件235。此外,在滑动杆264的外周面的下部,装有压缩螺旋弹簧267。该压缩螺旋弹簧267的一端(上端)抵靠在安装于带肩部套筒262下部的轴承部件263的下端面上,压缩螺旋弹簧267的另一端(下端)抵靠在安装部件266的上端面上。
即,滑动杆264由于压缩螺旋弹簧267的作用力,始终受到向下的作用力,因此,贝壳推压件235能利用压缩螺旋弹簧267的作用力,与下壳2AB的边缘抵靠。
又,在位于滑动杆264上方的中框架248上,设有当滑动杆264向上方移动时、能防止设于滑动杆264上端部的定位部件265与中框架248碰撞干涉的通孔268。
贝壳推压件235的形状如图49和图50所示,其主视形状如图49所示大致为矩形,但在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下侧设有与贝运送方向垂直地凹陷的凹槽269,其俯视即整体形状如图50所示,大致为コ字形,在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设有作为开口270的嵌合槽271。又,如图42和图51所示,在贝壳推压件235的嵌合槽271的内部,在相对贝运送方向平行的方向可自由滑动地嵌合有上述吸引体233。此外,吸引体233相对贝壳推压件235的嵌合槽271内部的嵌合状态时的位置关系,要使贝壳推压件235与吸引体233两者的下侧面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使吸引体233的右端比贝壳推压件235的右端更向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突出。再有,使吸引体233的各滚子15与贝壳推压件235的上侧面抵靠。
回到图42,在上述各吸嘴232的上端,连接着蛇腹状等的、有伸缩性和挠性的内脏运送管272的一端。该内脏运送管272的另一端连接着收容箱65。在收容箱65上,通过三通电磁阀连接着真空泵(均未图示),能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向内脏运送管272供给负压和正压。此外,在收容箱65的下部,配置有可自由开关的开关门66,每次启、闭开关门66,能将通过内脏运送管272的内脏2b排出到容器或排出传送带(未图示)上。
接着对上述构成的本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
载置着如前所述由贝壳分离装置8分离了上壳2AA的海扇2(附有闭壳贝筋2a和内脏2b等的贝身的下壳2AB)的原贝装载板18,通过运送装置3,被向着图1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运送,并停止在本实施例的内脏分离装置9C的配置位置,在停止着的时间内,进行非食部除去工序175B。
根据本实施例的内脏分离装置9C的非食部除去工序175B,原贝装载板18停止在内脏分离装置9C的处于待机状态的分离本体230的位置,即,停止在使结合附着在下壳2AB内侧面上的闭壳贝筋2a的中心与吸引装置231的吸嘴232的轴芯大致一致并相对的位置。该分离本体230处于待机状态时如图44所示,下框架驱动缸255的输出轴255a位于向下前进(伸出)的前进端(下方),由于下框架驱动缸255的输出轴255a,下框架驱动缸255即分离本体230的各部分位于离原贝装载板18最远的上升端。
又,当下壳2AB停止在处于待机状态的分离本体230的配置位置时,使吸引体233的吸引孔237与内脏2b中的肝脏(参见图38)相对,最适宜于高效且可靠地将内脏2b分离。再进一步进行说明,吸引孔237并不是与所有的闭壳贝筋2a和内脏2b相对,而是使吸引孔237的宽度最宽的部位与内脏2b中的肝脏的部位相对,并使吸引体233的底面覆盖闭壳贝筋2a的上方,这样,对于防止闭壳贝筋2a的破损最为适宜。
此外,如图42所示,构成移动装置254的移动用往复运动缸250的输出轴250a位于后退(收缩)了的后退端(左方),由于移动用往复运动缸250的输出轴250a和直动机构252,上框架247和中框架248,即,如图42所示,吸引装置231位于左方,如图51所示,吸引装置231的吸引体233位于贝壳推压件235的嵌合槽271的左方。
再有,如图47和图48所示,配置在吸引体233内部的构成吸引孔启闭装置241的往复运动缸238的输出轴238a位于前进(伸出)的前进端(左方),由于往复运动缸238的输出轴238a,叉体240的各销239位于左方,保持堵塞吸引体233的吸引孔237的非通过状态。
一旦原贝装载板18停止在分离本体230的配置位置,下框架驱动缸255即以规定的时间驱动,下框架驱动缸255的输出轴250a收缩后退,使下框架驱动缸255本身向图44中的下方下降。该下框架驱动缸255的下降,使整个分离本体230下降。
接着,在下框架驱动缸255的输出轴255a到达后退端之前,即,分离本体230到达下降端之前,贝壳推压件235的底面抵靠在下壳2AB的边缘上,贝壳推压件235和吸引装置231的下降,在该贝壳推压件235与下壳2AB的边缘抵靠的位置停止。又,随着贝壳推压件235在与下壳2AB的边缘抵靠的位置停止,吸引装置231也停止。
此外,当下框架驱动缸255的输出轴255a到达后退端,即,分离本体230到达下降端时,贝壳推压件235即由于装在滑动杆264下部外周面上的压缩螺旋弹簧267的作用力而推压下壳2AB的边缘,其结果,下壳2AB由于压缩螺旋弹簧267的作用力而被夹持固定在贝壳推压件235与原贝装载板18之间,各部分呈固定状态。此时,因为贝壳推压件235利用压缩螺旋弹簧267的作用力与下壳2AB抵靠,故能可靠防止下壳2AB因受到过大的抵靠力而破损。
因此,本实施例中的下框架驱动缸255具有如下功能使分离本体230相对下壳2AB接触、分离,同时,当下框架驱动缸255的输出轴255a到达后退端时,用贝壳推压件235和原贝装载板18固定下壳2AB。
此外,构成吸引装置231的一部分的吸引体233的各滚子234、234,因为利用经套筒242装在吸嘴232外周面上下的上压缩螺旋弹簧243和下压缩螺旋弹簧245的作用力而与贝壳推压件235的上表面抵靠,故能可靠保持各滚子234、234与贝壳推压件235的抵靠状态。
图52示出了上述贝壳推压件235推压下壳2AB边缘的固定状态时的吸引装置231的重要部分。
接着,当下框架驱动缸255的输出轴255a到达后退端时,通过未图示的传感器测出下框架驱动缸255的输出轴255a已到达了后退端,根据该检测信号,经内脏运送管272向吸嘴232内部供给负压。于是,通过吸引体233的吸引孔237,负压在将内脏2b与下壳2AB分离的方向对下壳2AB的内表面起作用,呈环状结合在闭壳贝筋2a周围的内脏2b中的肝脏与闭壳贝筋2a分离并被吸入吸引孔237的内部。被吸入吸引孔237内部的内脏2b中的肝脏通过既不破坏作用于吸引孔237的负压又能堵塞吸引孔237地保持关闭状态的吸引孔开关装置241的叉体240的多个销239,被保持在吸引孔237的内部。
即,由于作用于吸嘴232内部的负压,内脏2b中的一部分即肝脏的部位离开下壳2AB的内表面被向上抬起并保持在吸引孔237的内部。图53示出了该保持状态,即,由于作用于该吸嘴232内部的负压,内脏2b中的肝脏的部位离开下壳2AB的内表面被向上抬起并保持该状态。
接着,构成移动装置254的一部分的移动用往复运动缸250在通过作用于吸嘴232内部的负压使内脏2b中的肝脏的部位离开下壳2AB的内表面向上抬起的定时内进行驱动,移动用往复运动缸250的输出轴250a前进(伸出),并通过直动机构252,使支承在下框架251上方的上框架247和中框架248如图42中的箭头B所示,向着图42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即右方平行移动。该上框架247和中框架248的移动,使吸引装置231如图42中的箭头B所示,向着图42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即右方平行移动。
吸引装置231的移动,因为配置在吸引装置231的吸嘴232下部外周面上的各滚子234、234边转动边抵靠在贝壳推压件235的上表面上而可更顺畅地进行,同时,吸引装置231的移动,在将内脏2b中的肝脏部位保持在吸引体233的吸引孔237的内部的状态下进行。
即,移动装置254在将内脏2b中的肝脏部位保持在吸引孔237之内的状态下,使吸引体233沿着闭壳贝筋2a的上表面向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移动。
此外,保持在吸引孔237内部的内脏2b中的肝脏在沿着闭壳贝筋2a的上表面向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移动的过程中,内脏2b的其他部分从与肝脏相邻的部位起依次相连地与闭壳贝筋2a分离。即,通过用移动装置254使吸引装置231移动,能使内脏2b的其他部分从与肝脏相邻的部位起依次相连地与闭壳贝筋2a分离。图54示出了在用该移动装置254使吸引装置231移动的过程中、内脏2b处于分离状态时的分离经过。
此外,当保持在吸引孔237内部的内脏2b中的肝脏在沿着闭壳贝筋2a的上表面向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移动时,因为能用吸引体233的底面和保持在吸引孔237内部的肝脏覆盖闭壳贝筋2a的上表面,所以,能可靠防止因闭壳贝筋2a受到强负压的作用而沿纤维方向开裂、或构成闭壳贝筋2a的贝柱2aa与小柱2ab分离等的闭壳贝筋2a的损伤。
接着,当构成移动装置254的移动用往复运动缸250的输出轴250a到达前进端时,通过未图示的传感器,测出移动用往复运动缸250的输出轴250a已到达了前进端,根据该检测信号,构成吸引孔开关装置241的一部分的往复运动缸238进行驱动,往复运动缸238的输出轴238a收缩后退。由于该往复运动缸238的输出轴238a的后退,位于吸引孔237内的叉体240的各销239开始移动离开吸引孔237内部,叉体240的各销239到达右方位置,形成使吸引孔237开放的通过状态,分离了的内脏2b可以通过吸引体233的吸引孔237。一旦构成吸引孔开关装置241一部分的叉体240的各销239变为开放吸引体233的吸引孔237的通过状态,保持在吸引孔237内部的内脏2b即通过吸引孔237被吸入吸嘴232内部而被从下壳2AB上除去。图55示出了该吸引孔开关装置241处于内脏2b可通过吸引孔237的通过状态。
此外,被吸入构成吸引装置231的吸嘴232内部的内脏2b通过内脏运送管272,被收容箱65回收。
又,当吸引孔开关装置241呈通过状态、从下壳2AB的内表面(具体是从闭壳贝筋2a)上除去(分离)内脏2b的工序结束,即停止对内脏运送管272供给负压,并启、闭开关门66,将回收在收容箱65内的内脏2b排出到容器或排出传送带(未图示)上,同时,往复运动缸238和移动用往复运动缸250及下框架驱动缸255依次作反向动作,吸引孔开关装置241和移动装置254及下框架251等的分离本体230的各部分恢复各自的待机状态。
一旦分离本体230恢复待机状态,运送装置3即运转,装载着随后将分离内脏2b的下壳2AB的原贝装载板18被送往处于待机状态的分离本体230的配置位置,装载着分离了内脏2b、仅附着有闭壳贝筋2a的下壳2AB的原贝装载板18被运送离开分离本体230。
因此,若采用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G,能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相同的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G的内脏分离装置9C,当从闭壳贝筋2a上分离出内脏2b时,因为能用吸引体233的底面和保持在上方的内脏2b覆盖闭壳贝筋2a的上表面,所以,能更可靠地防止因闭壳贝筋2a受到负压而沿闭壳贝筋2a的纤维方向开裂、或构成闭壳贝筋2a的贝柱2aa与小柱2ab分离等的闭壳贝筋2a的破损,能更可靠地提高作为商品的闭壳贝筋2a的材料利用率,同时,能更高效且可靠方便地将闭壳贝筋2a以外的内脏2b分离出去。即,能不费劳动力地、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海扇2。
又,本实施例中的内脏分离装置9C也可以单独用作非食部分离装置。当把本实施例中的内脏分离装置9C单独用作非食部分离装置时,也可以不设置运送装置3,而在吸嘴232的下方设置从下方支承下壳2AB的支承部件,用人手或机械手把下壳2AB提供给支承部件。
再有,在本实施例的吸引体233的内部,也可以设置未图示的握持装置,该握持装置将保持在吸引孔237内部的内脏2b中的肝脏以夹持在本身与壳体236的图53中左方所示的左侧板236c之间的状态予以握持。作为该握持装置,例如可以是如下的构成,即,在吸引体233内部的移动用往复运动缸238的下部,与移动用往复运动缸238一样地配置与移动用往复运动缸238相同的往复运动缸,同时在该往复运动缸的输出轴的顶端装上多个杆体。
图56和图57示出了适用本发明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的第9实施例,图56是防上浮装置和水分供给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主视图,图57是图56中的防上浮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俯视图。
本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H,是在上述第1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中,再设置了使内脏2b的分离效率进一步提高用的水分供给装置225,以及当从结合有作为食用部位即闭壳贝筋2a的贝壳2A的下壳2AB上分离出闭壳贝筋2a以外的作为非食部的内脏2b时,防止下壳2AB向上浮起并使贝壳推压件76与下壳2AB边缘的离、合动作顺畅进行用的防上浮装置220,其他的构成与上述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相同。因此,对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当的结构,在图中标上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如图56和图57所示,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G的防上浮装置220,是当用内脏分离装置9分离内脏2b时,为使贝壳推压件76与下壳2AB边缘的离、合动作顺畅进行而用的装置,该防上浮装置220具有与图56和图57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大致水平地配置的大致为平板状的基板221。该基板221如图57所示,具有位于图57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基体部222,以及位于基体部222的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边缘的、从与贝运送方向垂直方向的两端起向着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相互平行地延伸出的左右一对的推压板223。
上述基板221的基体部222如图56和图57所示,通过铰链224安装在上述贝壳分离装置8的分离板55的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基板221的推压板223的顶端如图56所示,位于比基体部221下方的位置,并从上述内脏分离装置9的吸嘴58向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伸出。还有,推压板223的顶端附近位于内脏分离装置9的贝壳推压件76的下方。再有,两推压板223如图57所示,以自重方式从上方向原贝装载板18方向、向图57中的想像线所示的下壳2AB的边缘施加作用力。
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G的水分供给装置225是向结合有作为海扇2的食用部位的闭壳贝筋2a的贝壳2A即下壳2AB的内表面供给食品卫生上安全的水分(饮用水)用的装置,如图56所示,具有安装在贝壳分离装置8的分离板55上的供给吸嘴226。该供给吸嘴226的顶端与下壳2AB的内表面相对地配置。又,供给吸嘴226上连接有所需的管子227,该管子227通过以规定的时间自由启闭的控制阀229,连接有与图56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垂直地配置的供水管228。此外,通过主控制阀(未图示),由泵(未图示)将规定压力的清洗液W供应给清洗液供给管22。
若采用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H,则能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相同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H的防上浮装置220,处于分离内脏2b的分离状态时,因为内脏分离装置9的贝壳推压件76能通过防上浮装置220的推压板223推压下壳2AB的边缘,故当内脏分离装置9的贝壳推压件76恢复待机状态时,能可靠防止夹持在贝壳推压件76与原贝装载板18之间的下壳2AB附着在贝壳推压件235上并离开原贝装载板18向上浮起,即,能可靠防止下壳2AB吸附在贝壳推压件76上而向上浮起,且能可靠防止载置在原贝装载板18上的下壳2AB的位置发生偏移。
此外,由贝壳分离装置8分离了上壳2AA的下壳2AB在利用运送装置3从贝壳分离装置8运送往内脏分离装置9时,因为能用推压板223从上方对下壳2AB的与贝运送方向垂直方向的边缘施加作用力,所以也能控制上壳2AA分离后的下壳2AB的姿势。
还有,因为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H的水分供给装置225通过以规定的定时启闭控制阀229,能将水分供给给下壳2AB的内表面,所以,能充分湿润(让水分留在下壳2AB的内侧面上)附着在下壳2AB内侧面上的闭壳贝筋2a、内脏2b及砂粒等的异物,当用内脏分离装置9分离内脏2b时,能方便地将内脏2b及砂粒等的异物与水分一起吸引出来,能进一步提高内脏2b的分离效率。即,用内脏分离装置9吸引分离内脏2b时,结合在下壳2AB内表面上的闭壳贝筋2a及结合在闭壳贝筋2a上的内脏2b和砂粒等的异物若是干燥的,则内脏2b及砂粒等的异物呈牢牢粘附在闭壳贝筋2a和下壳2AB内侧面上的状态,难于从闭壳贝筋2a上分离出内脏2b和异物,但通过用水分充分弄湿闭壳贝筋2a、内脏2b和砂粒等的异物,能更可靠方便地将砂粒等的异物与内脏2b一起从闭壳贝筋2a上吸引分离出来。
又,供应给下壳2AB内面的水分,也可以是低温的温水。
从图58至图61示出了适用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的第10实施例,图58是分离前加热装置和重要部分的主视图,图59是沿图58中的A-A线的重要部分的俯视图,图60是从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看到的图58中的分离前加热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侧视图,图61是使用了图58中的分离前加热装置的原贝装载板的重要部分的俯视图。
本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I,是使上述第1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的分离前加热装置10对下壳2AB表面的传热效率得到提高的装置,其他的构成与上述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的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I中,仅对分离前加热装置10A的重要部分进行说明,其他构成的说明省略。此外,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当的结构,在图中标上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此外,本实施例的分离前加热装置10A是本发明涉及的分离前加热装置的第2实施例。本发明涉及的分离前加热装置的说明省略。
如从图58至图6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I的分离前加热装置10A,具有向着从下方被支承载置在原贝装载板18a上的下壳2AB的表面喷射作为加热源的水蒸气H的、用作加热喷嘴的筒状的水蒸气喷嘴23b。该水蒸气喷嘴23b相隔适当的间隔,在与图58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配置有6个,在与图58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平行的沿贝运送方向的方向配置有两个,一共配置有12个(仅图示了一部分)。又,各水蒸气喷嘴23b在与图58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垂直的每一列中,竖立设置有与图58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垂直地配置的蒸气分配管280。还有,蒸气分配管280分别连接在以与图58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垂直的状态、与蒸气分配管280平行配置的水蒸气供给管24上。此外,在蒸气分配管280上,在适当的位置配置有按需将滞留在蒸气分配管280内部的水分排出用的排水管281。
如图59详细示出的那样,上述各蒸气分配管280和水蒸气供给管24通过配置在与图59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垂直方向的两端侧的连接座282连接成一体。又,仅在规定时间通过泵(未图示)等经控制阀(未图示)向水蒸气供给管24供给水蒸气H。
如图58至图60所示,在上述各蒸气分配管280和水蒸气3供给管24之上,安装有呈向下コ字形的安装体283,该安装体283的长度方向与贝运送方向平行。为了限制沿贝运送方向移动的原贝装载板18a的行走路径,在该安装体283的上表面上安装有例如用树脂形成的滑动板284。即,本实施例的原贝装载板18a可靠在滑动板284的上表面上移动。此外,在滑动板284的、图59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上游侧的上角部,为了能将沿贝运送方向移动的原贝装载板18a顺畅地引导到滑动板284的上表面上,进行了倒角加工。
在上述安装板283和滑动板284上,分别以贯穿板厚方向的状态嵌合有水蒸气吸嘴23b、该水蒸气吸嘴23b的顶端,位于与滑动板284上侧面同一位置,或比滑动板284上侧面稍低的位置。
如图58、图60及图6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原贝装载板18a上,以从下方包围各贝壳嵌合孔19的状态,配置有将原贝装载板18a分隔成平面矩形形状用的平面コ字形的隔板285。
即,如图58所示,当原贝装载板18a停止在分离前加热装置10A的配置位置、从原贝装载板18a、隔板285及滑动板282的上面,加热下壳2AB的表面时,能形成包围下壳2AB的至少结合有闭壳贝筋2a部位的表面的闭合空间286。
若采用上述构成的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I,则能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相同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I的分离前加热装置10A,当向下壳2AB的表面喷射作为加热源的高温水蒸气H时,能使水蒸气H滞留(保持)在闭合空间286的内部,所以能提高对下壳2AB表面的传热效率。此外,由于使水蒸气H停留在闭合空间286之内,所以能防止水蒸气H从下壳2AB的表面绕入其内侧面、从而与结合在下壳2AB内侧面上的闭壳贝筋2a直接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沿贝运送方向设有多个(两个)作为加热喷嘴的水蒸气喷嘴23b,即,沿着贝运送方向、相隔原贝装载板18停止位置之间的间隔、设置两个加热喷嘴即水蒸气喷嘴23b,反复进行两次加热工序,例如,将喷射约4秒左右的100℃水蒸气H的加热工序172与喷射约2秒左右100℃水蒸气H的加热工序172反复进行,但也可以沿贝运送方向仅设置一个作为加热喷嘴的水蒸气喷嘴23b。沿贝运送方向设置一个还是多个作为加热喷嘴的水蒸气喷嘴23b,并不受本实施例的分离前加热装置10A构成的限制,可根据产地、季节导致的海扇2体温的不同及生产节拍等作出决定。又,沿贝运送方向配置两处水蒸气喷嘴23b的构成,会增大运送装置3的贝运送方向的长度,具体是增加投入位置SP与排出位置OP之间距离的长度。
图62至图68示出了适用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方法的本发明两片贝生剥装置第11实施例的重要部分,图62是可食部分离装置即贝柱分离装置处于待机状态时的重要部分的主视图,图63是从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看到的图62中的贝柱分离装置重要部分的侧视图,图64是图63中的贝柱分离装置重要部分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65是图62中的贝柱分离装置重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后视图,图66是图62中的剥离板安装状态的放大俯视图,图67是图62中的剥离板附近的放大侧视图,图68是图62中的剥离板移动结束后的移动结束状态的重要部分放大侧视图。
本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J,是使上述第1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的贝柱分离装置11所进行的闭壳贝筋2a的分离效率得到提高的装置,其他的构成与上述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的构成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J中,仅对贝柱分离装置1A进行说明,其他构成的说明省略。此外,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当的结构,在图中标上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如图6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J的可食部分离装置即贝柱分离装置11A具有通过用负压来吸引剥离分离(吸引除去)附着在海扇2的下壳2AB上的闭壳贝筋2a用的分离本体150。该分离本体150具有通过用负压吸引、从下壳2AB上剥离分离(吸引除去)出附着在海扇2的下壳2AB上的闭壳贝筋2a用的吸嘴151。该吸嘴151如图63所示,与各海扇2的下壳2AB的内侧面相对,并沿与图62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整齐排列地配置。
如图64和图65所示,各吸嘴151大致成圆筒形,其与图64和图65的下方所示的下壳2AB的内侧面相对的顶端即下端部,做成形成有内径比海扇2的闭壳贝筋2a的外径大的吸引孔152的吸嘴部153,并可相对下壳2AB的内侧面作离、合运动。在该吸嘴部153的上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凸缘154。此外,吸嘴151的上部为大致呈圆筒形的基体部155,在基体部155外周面的下部和轴向大致中央部位这样两处,套装有圆筒形的、可分别沿轴向滑动的滑动环61。再有,在基体部155外周面的上部,通过挡环63(未图示)安装有平板状的板62,在基体部155的上端部上,如图62所示,连接着贝柱运送管84的一端。
又,也可以做成在装置驱动期间,始终向贝柱运送管84供给负压的结构。
还有,吸嘴151的吸引孔152的尺寸,可使用与由原贝挑选机(未图示)挑选出的海扇2的闭壳贝筋2a的大小相对应的尺寸。
如图63和图64所示,在下框架67的两端,安装着下框架驱动缸(往复运动缸)69的输出轴69a的顶端。该下框架驱动缸69安装在设于链式传送带16外侧的侧框架70的外侧,其输出轴69a向着下方。
此外,在滑动杆74的下端部,以与各吸嘴151相邻的两个滑动杆74为一组,通过安装部件77,安装有从上方推压下壳2AB边缘部用的大致为井字形的贝壳推压件156。该贝壳推压件156的中央部形成为比吸嘴151的吸嘴部153的外径尺寸大。又,滑动杆74因压缩螺旋弹簧78的作用力而始终被向下推压,因此,贝壳推压件156利用压缩螺旋弹簧78的作用力,可与下壳2AB的边缘抵靠。
另外,贝壳推压件156的至少与下壳2AB抵靠的抵靠部位,也可以用与下壳2AB抵靠时不会损坏下壳2AB的材料、例如树脂或橡胶等的弹性体等来形成。
如图64和图65所示,在吸嘴151的吸嘴部153的外周面上,可滑动地配置有托架157。该托架157由设于吸嘴151的吸嘴部153外周面上部的压缩螺旋弹簧158支承。该托架157如图66详细示出的那样,具有设有可松动嵌合在吸嘴151的吸嘴部153外周面上的平面为圆形且贯穿板厚的内孔159的基部160,以及从该基部160起向图66中的左方延伸出的顶端部161。在顶端部161上,形成有贯穿板厚的平面大致为U字形的缺口槽162,防止托架157转动用的、装在滑动杆74外周面并位于图64中的左方位置的压缩螺旋弹簧78的外周面可松动嵌入该缺口槽内。
如图67所示,在托架157的基部160的内孔159的上部,形成有可收容被压缩后压缩螺旋弹簧158的凹槽163,装在吸嘴151的吸嘴部153外周面上的压缩螺旋弹簧158的下端部装在该凹槽163内,并且,当该压缩螺旋弹簧158被轴向压缩到底、即,吸嘴151的凸缘154的下表面与托架157的上表面抵靠时,凹槽163可收容收缩了的压缩螺旋弹簧158。此外,压缩螺旋弹簧158的上端装在吸嘴151的吸嘴部153凸缘154的下侧面上,压缩螺旋弹簧158的下端装在形成于托架157的基部160的凹槽163的底部,因此,托架157由于装于吸嘴151的吸嘴部153外周面上的压缩螺旋弹簧158的作用力,受到向着接近下壳2AB方向的作用力,同时,可与吸嘴151联动地上下升降。此外,托架157的最大下降位置,受到图67详细示出的配置在贝壳推压件156上的定位板164的限制。
如图64至图67所示,在托架157的基部160的侧面上,安装有刀状、刃物状或压勺状的有挠性的剥离板165,该剥离板165是把由上述分离前加热装置10加热的下壳2AB与闭壳贝筋2a的结合部位中的至少一部分强制性剥离(分离)用的。该剥离板165例如用不锈钢制成,并以下方所示的顶端边与下壳2AB的内侧面相对的状态向着下方配置。此外,剥离板165通过配置于贝壳推压件156的导向板166,配置成大致ㄑ字形,与托架157的升降运动联动,可与下壳2AB的内表面接触、分离。又,剥离板165顶端的配置位置,如图64所示,位于由贝柱2aa和小柱2ab构成的闭壳贝筋2a的外周外侧,且位于小柱2ab外侧的上方。
如图63和图64所示,在上框架79的两端,安装有上框架驱动缸(往复运动缸)83的输出轴83a的顶端。如图64所示,该上框架驱动缸83以其输出轴83a向着上方的状态安装在下框架67的两端部附近。
即,通过驱动下框架驱动缸69,下框架驱动缸69的输出轴69a使下框架67在图64和图65中的上下方向作升降,由于该下框架67的升降运动,使整个分离本体150作上下方向的升降运动,并以使贝壳推压件156相对下壳2AB离、合的状态作升降运动。
还有,通过驱动上框架驱动缸83,上框架驱动缸83的输出轴83a仅使上框架79在图64和图65中的上下方向作升降,该上框架79的升降运动通过板62传递给吸嘴151,使吸嘴151的吸引孔152相对闭壳贝筋2a离、合地作升降运动,并可使剥离板165的顶端边相对下壳2AB的内侧面离、合地作升降运动。此时,剥离板165与吸嘴151的升降动作联动地作升降运动。
以下对如上构成的本实施例的贝柱分离装置11A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前所述,通过分离前加热装置10,下壳2AB的表面被加热,载置着内面有食用部位(可食部)即闭壳贝筋2a的下壳2AB的原贝装载板18由运送装置3沿图1中的箭头A所示的贝运送方向进行运送,并停止在本实施例的贝柱分离装置11A的配置位置,在停止着的时间内,进行可食部分离工序177A。
又,在上述的供给工序170中,海扇2以从下方支承下壳2AB的状态嵌合在原贝装载板18的贝壳嵌合孔19上,同时,以海扇2的铰接部2B与挡板20抵靠的状态载置在原贝装载板18上(图65)。由于使该铰接部2B与挡板20抵靠,所以,能使闭壳贝筋2a的小柱2ab可靠地位于剥离板165一侧。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贝柱分离装置11A的可食部分离工序177A,原贝装载板18停止在贝柱分离装置11A的处于待机状态的分离本体150处,即,停止在附着在下壳2AB内侧面上的闭壳贝筋2a与吸嘴151的吸引孔152相对的位置。该分离本体150在处于待机状态时,如图64所示,下框架驱动缸69的输出轴69a位于后退(收缩)了的后退端(上方),由于下框架驱动缸69的输出轴69a,分离本体150的各部分位于离原贝装载板18最远的上升端。此外,上框架驱动缸83的输出轴83a位于前进(伸出)了的前进端(上方),由于上框架驱动缸83的输出轴83a,吸嘴151的吸引孔152以离开贝壳推压件156上方的状态,位于离原贝装载板18最远的上升端。
一旦上述原贝装载板18停止在分离本体150的配置位置,即以规定的时间驱动下框架驱动缸69,下框架驱动缸69的输出轴69a伸出前进,使下框架67向着图64中的下方下降。该下框架67的下降,使分离本体150下降。
接着,在下框架驱动缸69的输出轴69a到达前进端之前,即,在分离本体150到达下降端之前,贝壳推压件156与下壳2AB的边缘抵靠,在该与下壳2AB边缘抵靠的位置,贝壳推压件156的下降停止。又,剥离板165的顶端边与下壳2AB的内侧面抵靠,在该与下壳2AB的内侧面抵靠的位置,剥离板165的下降停止。
然后,当下框架驱动缸69的输出轴69a到达前进端、即分离本体150到达下降端时,贝壳推压件156即由于装在滑动杆74下部外周面上的压缩螺旋弹簧78的作用力而推压下壳2AB的边缘,其结果,下壳2AB因压缩螺旋弹簧78的作用力而被夹持固定在贝壳推压件156与原贝装载板18之间。此时,因为贝壳推压件156利用压缩螺旋弹簧78的作用力与下壳2AB抵靠,所以,能可靠防止因下壳2AB受到过大的抵靠力而使下壳2AB破损。
即,本实施例中的下框架驱动缸69具有使分离本体150相对下壳2AB离、合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当下框架驱动缸69的输出轴69a到达前进端时,通过贝壳推压件156和原贝装载板18来夹持固定下壳2AB的功能。
接着,当下框架驱动缸69的输出轴69a到达前进端时,通过未图示的传感器,检测出下框架驱动缸69的输出轴69a已到达了前进端,并根据该检测信号,上框架驱动缸83驱动,上框架驱动缸83的输出轴83a收缩后退,使上框架79在图64中向下方下降。由于该上框架79下降,通过板62,使吸嘴151下降。
此外,与吸嘴151的下降联动,托架157下降,由于该托架157的下降,使剥离板165下降,剥离板165的顶端边沿下壳2AB的内侧面向中心方向移动,从外侧抵靠在下壳2AB与闭壳贝筋2a结合部位的局部、即,下壳2AB与小柱2ab的结合部位上,能向与结合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从闭壳贝筋2a周向的外侧向内侧)施加压力。
再有,在上框架驱动缸83的输出轴83a到达后退端之前,即,上框架79到达下降端之前,与吸嘴151联动下降的托架157其下侧面碰到配置于贝壳推压件156上的定位板164的上端面,托架157的下降停止在托架157的下侧面与配置于贝壳推压件156上的定位板164的上端面抵靠的位置,剥离板165的顶端边的移动也停止。图68示出了该剥离板165移动结束后的移动结束状态。
此外,通过用上述分离前加热装置10加热下壳2AB的表面并使闭壳贝筋2a保持生的状态,闭壳贝筋2a与下壳2AB的结合力会减弱成单纯的紧贴状态,所以,通过使剥离板165的顶端边抵靠在闭壳贝筋2a中的与下壳2AB紧贴着的小柱2ab的结合部位(小柱2ab的侧壁的下部)上并移动(推压),能使整个闭壳贝筋2a容易地从下壳2AB上剥离(分离)出来。
即,通过用上述分离前加热装置10进行加热,并对呈紧贴状态已容易剥离的、留在下壳2AB上的闭壳贝筋2a与下壳2AB的结合部位,向小柱2ab施加与结合方向垂直方向的压力,至少在剥离板165移动结束之前,能更容易地用剥离板165将闭壳贝筋2a从下壳2AB上剥离出来。换言之,通过推压闭壳贝筋2a的局部即小柱2ab周壁侧面的下部,能容易地将整个闭壳贝筋2a从下壳2AB上剥离出来。
又,本实施例的剥离板165在分离闭壳贝筋2a时,是以将下壳2AB与闭壳贝筋2a的结合部位强制剥离的状态进行动作的,但也可以使剥离板165推压闭壳贝筋2a的小柱2ab周壁的侧面(横向)。
然后,上框架驱动缸83的输出轴83a进一步下降,托架157的上侧面与吸嘴151的凸缘154的下侧面靠接,上框架79与板62开始分离,吸嘴151的下降停止,同时,吸嘴151的吸引孔152松松地套合在闭壳贝筋2a上,即,吸引孔152与下壳2AB不接触而是如同盖子似地围住闭壳贝筋2a的上部。
接着,一旦上框架驱动缸83的输出轴83a到达后退端,即,上框架79到达下降端,即由未图示的传感器测出上框架驱动缸83的输出轴83a已到达后退端,并根据该检测信号,通过贝柱运送管84向吸嘴151内部供给负压。于是,位于吸嘴151顶端的吸引孔152下方的空气通过吸引孔152被吸入吸嘴151的内部,其结果,由剥离板165从下壳2AB上剥离下来的闭壳贝筋2a通过吸引孔152被吸入吸嘴151的内部。
即,通过用剥离板165至少推压难于从下壳2AB上剥离下来的小柱2ab,使整个闭壳贝筋2a从下壳2AB上剥离分离出来,再通过用吸嘴151以负压吸引闭壳贝筋2a,即能防止发生当单纯地用吸嘴151从下壳2AB上吸引分离闭壳贝筋2a时,因下壳2AB与闭壳贝筋2a的紧贴部位的贴紧力随部位不同而引起的、贴紧力弱的部位被先吸引而产生的闭壳贝筋2a的损伤,同时,能高效且可靠地将闭壳贝筋2a与下壳2AB分离。
又,被吸入吸嘴151内部的闭壳贝筋2a通过贝柱运送管84被送往收容箱85。
接着,闭壳贝筋2a的分离结束,对贝柱运送管84的负压供给停止,通过使上框架驱动缸83和下框架驱动缸69依次反向动作,分离本体150恢复待机状态。分离本体150恢复待机状态后,运送装置3即驱动,装载着接着将被分离出闭壳贝筋2a的下壳2AB的原贝装载板18被运往处于待机状态的分离本体150的配置位置,装载着已分离出闭壳贝筋2a的下壳2AB的原贝装载板18离开贝柱分离装置11A,被送往排出位置OP。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J,能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相同的效果。
此外,若采用本实施例的两片贝生剥装置1J的贝柱分离装置11A,能进一步提高闭壳贝筋2a的分离效率,且能更可靠地提高商品价值高的闭壳贝筋2a的材料利用率。
又,若做成装置在驱动时,始终向贝柱运送管84供给负压的结构,则因不再需要向贝柱运送管84选择供给负压或正压用的机构及不必控制其供给定时,所以能使装置简化。
另外,也可以把本实施例的贝柱分离装置11A用作传统的两片贝生剥装置的贝柱分离装置,或用作分离闭壳贝筋2a的单功能的贝柱分离装置。
还有,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各实施例构成的限制,也可以将各实施例的各部分构成组合使用。
再有,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各实施例所限,可以按需作变更。
如上所述,若采用本发明的两片贝生剥方法和装置及分离前加热装置,则能获得如下出色的效果,即,将商品价值高的高品质的食用部位在保持生食用品质的状态下,高效且利用率高地从两片贝的贝壳上分离出来。
权利要求
1.一种两片贝生剥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由两片贝构成的原贝中的一片贝壳的表面进行加热,使原贝的食用部位保持生的状态,并使食用部位的与贝壳的结合部位成凝胶状。
2.一种两片贝生剥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由两片贝构成的原贝的一片贝壳的表面进行加热,使原贝的食用部位保持生的状态,并使食用部位的与贝壳的结合部位成凝胶状,然后把加热后的原贝的各贝壳强制性打开,再从原贝的贝壳中分离出食用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两片贝生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把食用部位从由两片贝构成的原贝的贝壳上分离出来之前,对原贝的附着有食用部位的贝壳表面进行加热,使原贝的食用部位保持生的状态,且使食用部位的与贝壳的结合部位成凝胶状。
4.一种两片贝生剥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由两片贝构成的原贝中的一片贝壳的表面进行加热,使原贝的食用部位保持生的状态,并使食用部位的与贝壳的结合部位成凝胶状,把加热后的原贝的各贝壳强制性打开,把加热过的一片贝壳分离出来,一片贝壳被分离后,从另一片贝壳上把食用部位以外的非可食部分分离出来,在另一片贝壳上留下食用部位,再对另一片贝壳的表面进行加热,使另一片贝壳的食用部位保持生的状态,且食用部位的与贝壳的结合部位成凝胶状,再从加热后的另一片贝壳中分离出食用部位。
5.一种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对由两片贝构成的原贝中的一片贝壳表面进行加热、并使原贝的食用部位保持生的状态的加热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并使所述原贝的口保持关闭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并使所述原贝的食用部位不变色。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以水蒸气为加热源。
9.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以温水为加热源。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具有加热所述原贝的一片贝壳表面用的加热喷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具有多级加热所述原贝的一片贝壳表面用的多个加热喷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喷嘴的顶端设有杯体,该杯体能以包围状态抵靠于所述原贝的一片贝壳的至少结合着食用部位的部位的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5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支承运送两片贝构成的原贝的运送装置,以及对该运送装置所支承的所述原贝进行定位用的原贝定位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5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将两片贝构成的原贝的贝壳强制性打开的强制开壳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制开壳装置具有能以负压吸附在所述原贝的各贝壳上的一对吸附垫,以及使该对吸附垫动作从而将原贝的口打开的吸附垫驱动装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垫的至少与贝壳的抵接部位是由苯乙烯系热塑性树脂形成的。
17.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制开壳装置设有排水装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装置设有选择切换对所述吸附垫起作用的是负压还是正压的切换阀,配置在该切换阀与所述吸附垫之间、具有捕捉从所述吸附垫流向所述切换阀的液体成分、并将正压起作用时捕捉到的液体成分向外排出的排出阀的空气过滤器。
19.根据权利要求5至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贝壳分离装置,该贝壳分离装置从由开启的两片贝构成的原贝上脱去一片贝壳,留下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
20.根据权利要求5至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向由打开的两片贝构成的原贝的、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的内表面供给水分的水分供给装置。
21.根据权利要求5至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将食用部位以外的非食部从由打开的两片贝构成的原贝的贝壳上分离出来的非食部分离装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食部分离装置具有设有内径大于食用部位的外径尺寸的吸引孔且负压可起作用的吸嘴,使所述吸嘴的吸引孔的顶端相对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的内侧面接触或分离的吸嘴离、合装置。
23.根据述权利要求22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使所述吸嘴相对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的内侧面接触、分离地作振动的吸嘴振动施加装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食部分离装置还设有吸引部件,该吸引部件在负压可起作用的吸嘴的顶端装着有分离非食部用的吸引板、且在所述吸引板上设有食用部位可松动嵌入的凹部及形成于该凹部的外周侧底壁并使该凹部与所述吸嘴相连通的吸引孔;转动驱动装置,该转动驱动装置使所述吸引部件与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中的至少一方作转动,从而使吸引部件的吸引孔围绕着结合于贝壳的食用部位的外周外侧沿食用部位的周向转动。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食部分离装置在分离所述非食部时,所述吸引板的凹部的底壁能抵靠于食用部位的上表面。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食部分离装置具有负压可起作用的吸嘴;吸引体,该吸引体包括固定在所述吸嘴顶端的壳体,设于该壳体、与所述吸嘴的内部相通、当所述吸嘴的内部负压起作用时、将食用部位以外的非食部的一部分从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的内侧面向分离方向吸引的吸引孔,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部、当负压作用于所述吸嘴时启闭所述吸引孔、以便对不破坏作用于所述吸引孔的负压地使吸引着的非食部可通过吸引孔的通过状态和吸引着的非食部停止于所述吸引孔部位的非通过状态有选择地进行切换的吸引孔开关装置;移动装置,该移动装置使所述吸嘴和吸引体与所述贝壳中的至少一方移动,以使所述吸嘴和吸引体沿食用部位的上表面移动。
27.根据权利要求21至2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当从所述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上分离出食用部位以外的非食部时、防止所述贝壳向上浮起的防上浮装置。
28.一种分离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在将食用部位从由展开的两片贝构成的原贝的贝壳上分离出来之前,加热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表面并使食用部位保持生的状态的加热装置。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分离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并使所述原贝的食用部位不变色。
30.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分离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以水蒸气为加热源。
31.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分离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以温水为加热源。
32.根据权利要求28至3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分离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设有加热所述原贝的附着有食用部位的贝壳表面用的加热喷嘴。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分离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设有多级加热所述原贝的附着有食用部位的贝壳的表面用的多个加热喷嘴。
34.根据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分离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具有当加热所述原贝的附着有食用部位的贝壳表面时、至少围住所述贝壳的结合有食用部位的部位表面的闭合空间。
35.根据权利要求5至2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对由开启的两片贝构成的原贝的、结合有食用部位的贝壳的表面进行加热并使食用部位保持生的状态的分离前加热装置。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前加热装置是权利要求28至权利要求3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分离前加热装置。
37.根据权利要求5至27及权利要求35、3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从打开的由两片贝构成的原贝的贝壳上分离出食用部位的可食部分离装置。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食部分离装置具有负压可起作用的、吸引附着在贝壳上的食用部位用的吸嘴,将附着在贝壳上的食用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强制性剥离用的剥离板。
39.根据权利要求37或38所述的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食部分离装置具有防止从贝壳分离出的食用部位发生损伤用的损伤防止部件。
40.一种两片贝生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5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清洗原贝的贝壳表面的贝清洗装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运送装置和原贝定位装置,权利要求14至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强制开壳装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贝壳分离装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水分供给装置,权利要求21至权利要求2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非食部分离装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防上浮装置,权利要求35或权利要求36所述的分离前加热装置,以及,权利要求37至权利要求3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可食部分离装置。
全文摘要
一种两片贝生剥方法和装置及分离前加热装置,设有对由两片贝构成的原贝中的一片贝壳2A的表面进行加热并使原贝2的食用部位保持生的状态的加热装置,利用该方法和装置,能在使食用部位保持生食用的品质的状态下,高效地从两片贝构成的原贝贝壳上分离出食用部位。
文档编号A22C29/04GK1144603SQ9610887
公开日1997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1996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1995年7月21日
发明者吉田昌德, 佐藤厚, 福冈伸夫 申请人:佐藤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