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沫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0555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阻沫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酶学或微生物学发酵装置中的发泡抑制物,特别是一种阻沫器。
微生物生长过程以及反应原料的分解过程均会大量释放泡沫。大量泡沫随带反应液上冒,产生“逃溢”现象致使反应罐中液体流失。这种“逃溢”现象同时也带来了一条反应罐的染菌途径。为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减少罐中反应液、预留较多空罐容以及在罐中投入化学消沫剂的方法,但是前者导致反应液大幅度减少,生产成本大幅升高,后者的应用,则不但抑制细菌生长,降低反应液中发酵单位,并且还会产生不溶性物质,从而影响反应液质量。
现有技术中还具有一种安装在反应液液面中的消沫器,其结构为在一中轴外周均布并固接有若干浆板,浆板上密布有小孔。利用旋转的浆板使大泡沫从浆板小孔中挤射出后缩成小泡沫,达到消减泡沫体积的目的,但不能消除泡沫。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既能提高反应液体积在罐容中的占用百分比,增加反应液产量,又能有效阻止“逃溢”现象发生,同时又不抑制泡沫产生,使细菌获得良好生长环境的阻沫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
阻沫器,安装在反应罐中,包含中轴、驱动器以及分布在中轴外周并与其固接的浆板,浆板上密布有小孔隙,其结构要点为还包含有一种顶板和一种后板,后板位于浆板后排并通过二者上部的顶板固接成一体而组成阻沫叶,阻沫叶放置在反应罐液面上方。
驱动器带动中轴以及阻沫叶旋转,上冒的泡沫经浆板上的小孔隙细化成小泡沫,并从小孔隙中挤射喷打在后板上,破裂后实现第一次气--液分离,分解后的气,以及未被破裂的泡沫从阻沫叶的开口外周离心甩打在反应罐内周壁,再次破裂泡沫实现第二次气--液分离,被分解出的气体从反应罐上方的排气管排放到罐外,而分解后的液体则下落到反应液中,并再次击打反应液上的泡沫实现第三次气--液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达到。
阻沫叶中的浆板最好呈铅垂方向与中轴固接。
浆板上的小孔隙可以是一种从浆板外壁斜向上升到浆板内壁的斜圆孔;也可以是由以百页窗形式均匀密布在浆板上的页板之间的斜缝隙组成,这种斜缝隙沿浆板外壁斜向上升到浆板内壁。
这种斜圆孔和斜缝隙可以确保通过其中被细化后的泡沫都能击打在阻沫叶的后板上。
这种斜圆孔直径最好为8~12毫米;而斜缝隙宽度也最好为8~12毫米。
后板最好以下扩张、上收缩形式相对浆板倾斜。
这样,在后板和浆板之间形成一下大上小的空腔,便于此空腔中的气、液以及泡沫尽快扩散、离开。
阻沫叶中顶板上平面到反应罐顶部的距离最好大于900毫米。
阻沫叶下平面到反应罐液面的距离最好为400~600毫米。
最好共有三~六张阻沫叶沿中轴外周均布。
阻沫叶回转直径最好为反应罐内径的1/4~1/2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中具有如下优点在不抑制泡沫产生、使微生物获得良好生长环境的同时,在较接近反应罐顶部的位置以机械方式阻止泡沫继续上冒,从而既有效阻止了导致液体流失的“逃溢”现象的发生,为反应罐消除了一条染菌途径,又大幅度增加反应罐罐容中反应液体积的占用百分比,试验表明,反应液体积相比现有技术可增加30%以上,与此同时,由于化学消沫剂的减用或不用,导致反应液质量以及反应液中的发酵单位大幅提高,从而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所得反应液的效价大为提高。为酶或微生物领域,尤其是抗菌素制造行业增收、节支,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供了一条良好途径以及相应的生产装备。



图1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附图2是附
图1中的A-A剖视图。
附图3是表现阻沫叶横断面结构的剖面图。
附图4是表现阻沫叶纵断面结构的剖视图。
下面我们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尽的的描述。
最佳实施例参照附
图1,附图2、附图3和附图4,阻沫器,安装在反应罐4中,由中轴1、驱动器3以及阻沫叶2等组成,共有四张阻沫叶2沿中轴1外周均布并固接,驱动器3可带动中轴1以及阻沫叶旋转。阻沫叶2下平面与反应液液面的距离为500毫米,而阻沫叶2上平面到反应罐4顶部内壁的距离则为1000毫米。阻沫叶2回转直径为反应罐4内径的1/3。阻沫叶2由浆板21,后板23,以及顶板22组成。以上收缩、下扩张形式相对浆板21倾斜的后板23位于沿铅垂走向的浆板21后排,顶板22则位居浆板21和后板22顶部并将二者固接成一体,这样,阻沫叶中央形成两径向端以及底部均开口、上小下大的空腔;浆板21上所密布的小孔隙211为一种沿浆板21外壁斜向上升到浆板21内壁的、直径为8毫米的斜圆孔。后板23靠近中轴1的端部通过沿后板23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的短杆5与中轴1固接。
本实施例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权利要求1.阻沫器,安装在反应罐(4)中,包含中轴(1),驱动器(3)以及分布在中轴(1)外周并与其固接的浆板(21),浆板(21)上密布有小孔隙(211),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种顶板(22)和一种后板(23),后板(23)位于浆板(21)后排并通过二者上部的顶板(22)固接成一体而组成阻沫叶(2),阻沫叶(2)放置在反应罐(4)液面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沫器,其特征在于,阻沫叶中的浆板(21)呈铅垂方向与中轴(1)固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沫器,其特征在于,浆板(21)上所密布的小孔隙(211)是一种由浆板(21)外壁斜向上升到浆板(21)内壁的斜圆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沫器,其特征在于,斜圆孔直径为8~12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沫器,其特征在于,浆板(21)上的小孔隙(211)由以百页窗形式均匀密布在浆板(21)上的页板(212)之间的斜缝隙组成,所说斜缝隙沿浆板(21)外壁斜向上升到浆板(21)内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沫器,其特征在于,斜缝隙宽度为8~12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沫器,其特征在于,后板(23)以下扩张上收缩形式相对浆板(21)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沫器,其特征在于,阻沫叶(2)中顶板(22)上平面到反应罐(4)顶部的距离大于900毫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沫器,其特征在于,阻沫叶(2)下平面到反应罐(4)液面的距离为400~600毫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沫器,其特征在于,共有三~六张阻沫叶(2)沿中轴(1)外周均布。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沫器,其特征在于,阻沫叶(1)回转直径为反应罐(4)内径的1/2~1/4。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阻沫器,安装在反应罐4中,包含中轴1,驱动器3以及放置在反应液液面上方的阻沫叶2,其中阻沫叶2由其上密布有小孔隙的浆板以及后板和顶板等组成,后板位于浆板后排并通过二者顶部的顶板固接成一体。其以机械方式阻止泡沫上冒,从而有效阻止了流失液体的“逃溢”现象的发生,又不抑制泡沫产生,故能使微生物获得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又大幅度增加反应罐罐容中反应液体积的占用百分比。
文档编号C12M1/21GK2257292SQ962303
公开日1997年7月2日 申请日期1996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1996年7月26日
发明者王培生 申请人:王培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