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远红外和微波组合的杀青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73973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一种远红外和微波组合的杀青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茶叶深加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远红外和微波组合的杀青装置,该装置包括杀青炉主体和杀青腔室,所述杀青腔室的顶部设有远红外管,所述杀青腔室的底部设有微波磁控管,通过所述装置对茶叶进行杀青具有更利于茶叶提香、杀青后的茶叶色泽超越手工制作的效果,且能一次杀青到位,缩短杀青工序时间,提高杀青效率,节约生产成本。
【专利说明】
一种远红外和微波组合的杀青装置
技术领域
: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茶叶深加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通过微波和远红外组合的绿茶杀青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
[0002]现有技术中,杀青是制备绿茶的第一道工序,其目的是通过高温破坏和钝化鲜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鲜叶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发鲜叶中部分水分,使茶叶变软,以便于下一步加工。同时,通过杀青使茶叶散发出清香气味,以促进良好香气的形成。杀青是绿茶生产加工中不可缺少的工艺步骤,杀青效率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绿茶产品的外形与品质。
[0003]目前茶叶杀青技术主要有:锅炒杀青、滚筒杀青、热风杀青和蒸汽杀青,如以上杀青技术不仅存在杀青时间长、杀青不均匀、杀青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等弊端,在杀青过程中还常会出现茶叶红梗、红叶、黄闷等现象,影响茶叶的品质与产量。
[0004]茶叶微波杀青也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在茶叶批量生产中还不多见,主要还是处于初级应用阶段。单独应用的远红外杀青技术(如公告号为CN104782809A的发明专利通过远红外机组进行杀青)抑或单独应用的微波杀青技术(如公告号为CN105104594A的发明专利通过微波进行连续杀青),会延缓杀青工序和时间,对茶叶色泽、香气、原味产生不利影响。
[0005]公告号为CN102057993A的发明专利采用了微波和远红外组合杀青技术能一定程度上克服单独应用微波、远红外杀青技术的不足,但该技术将微波杀青干燥室、远红外提香干燥室分开设置,且必须多次杀青,导致杀青装置复杂、延缓杀青工序,烘干时间过长,影响杀青效率,仍然存在较大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远红外和微波可组合同时或分开应用的杀青装置,采用该装置杀青过程,腔室内没有水汽产生,杀青后的茶叶色泽超越手工制作的效果,更利于茶叶提香、香味醇度更加接近手工,且一次杀青到位,缩短了杀青工序时间,提高了杀青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
[0007]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远红外和微波组合的杀青装置,包括杀青炉主体和杀青腔室,所述杀青腔室的顶部设有远红外管,所述杀青腔室的底部设有微波磁控管,所述远红外管和微波磁控管之间设有用于杀青的烘筛支架,所述烘筛支架上设有烘筛。
[0008]进一步地,所述微波磁控管设有I至5根,每根功率范围为600至2000瓦特,优选为3根,每根功率1000瓦特。多根微波磁控管便于控制使用功率。
[0009]进一步地,所述远红外管设有I至5根,每根功率范围为800至1200瓦特,优选为2根,每根功率为无级调节900瓦特。多根远红外管便于控制使用功率。远红外管设置方向为其正投影与微波磁控管呈90度角最佳。
[0010]进一步地,所述烘筛支架设有I至10层,优选为5层。
[0011]进一步地,所述烘筛为可分离方式放置于烘筛支架上。
[0012]进一步地,所述杀青炉主体设有炉门、水蒸气出口、可移动万向脚轮、散热口和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设有电源指示灯、电压表、蜂鸣器、温控器、计时器、启动开关、急停开关,所述控制面板还设有分别控制杀青腔室内每根微波磁控管的多个微波开关,以及控制杀青腔室内远红外管功率大小的无级调节远红外开关。
[0013]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上述远红外和微波组合的杀青装置的杀青方法如下:
[0014]步骤1:装筛:称量将进行杀青的茶叶重量,打开炉门后取出烘筛,将新鲜茶叶单层平铺置于烘筛上,然后将装有鲜叶的烘筛置于烘筛支架上,关闭炉门,接通电源;
[0015]步骤2:设置杀青时间:根据鲜叶重量调节计时器,设置杀青时间;实验数据表明,优选为按照每150克重量的鲜叶设置60秒杀青时长,所获得的效果最佳;
[0016]步骤3:设置远红外管和微波磁控管功率组合:根据鲜叶重量设置合适的微波磁控管功率和远红外管功率,开启微波开关和无级调节远红外开关;多次实验数据表明,当每160克重量的鲜叶,设置微波磁控管功率为3000瓦、远红外管功率为1800瓦时,即微波磁控管功率与远红外管组合功率比例为3:1.8,能取得最佳的杀青效果,更利于茶叶提香,杀青后的茶叶色泽更加接近于手工制作的效果;
[0017]步骤4:设置温度。调节温控器,设置为120摄氏度;
[0018]步骤5:进行杀青。开启启动开关进行杀青,当蜂鸣器报警时,即完成杀青,打开炉门,取出杀青后的茶叶。
[0019]进一步的,上述步骤3中,也可仅设置远红外管和微波管其中之一进行杀青,当完成上述步骤I至5第一次杀青后,再重复上述步骤I至5进行第二次杀青,但第二次杀青步骤3中,设置第一次杀青步骤3中未设置的远红外管或微波管进行杀青。通过两次杀青后,也能获得提香更佳、色泽更优、近似手工的茶叶,虽然要进行两次杀青,但仅须通过控制面板操作即可,较现有技术也大幅缩短了杀青时间,提高了杀青效率。
[0020]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是采用该装置杀青过程,腔室内没有水汽产生;二是更利于茶叶提香;三是杀青后的茶叶色泽超越于手工制作的效果,香味醇度更加接近手工;四是一次杀青到位,缩短了杀青工序时间,提高了杀青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
[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A。
[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B。
[00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
[0024]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远红外和微波组合的杀青装置,包括杀青炉主体I和杀青腔室2,所述杀青炉主体I设有炉门11、水蒸气出口 12、可移动万向脚轮13、散热口 14和控制面板15,所述控制面板15设有电源指示灯151、电压表152、蜂鸣器153、温控器154、计时器155、启动开关156、急停开关157,所述控制面板还设有分别控制杀青腔室内每根微波磁控管的3个微波开关16,以及控制杀青腔室内远红外管功率大小的无级调节远红外开关17;所述杀青腔室2的顶部设有2根功率为1800瓦特的远红外管21,所述杀青腔室2的底部设有3根功率为3000瓦特的微波磁控管22,所述远红外管21和微波磁控管22之间设有用于杀青的5层结构烘筛支架23,所述各层烘筛支架23上均设有可分离方式放置于烘筛支架23上的烘筛24。
[0025]使用本实施例中的远红外和微波组合的杀青装置进行茶叶杀青的方法如下:
[0026]步骤1:装筛:称量将进行杀青的茶叶重量,如100克鲜叶,打开炉门11后取出烘筛24,将新鲜茶叶单层平铺置于烘筛24上,然后将装有鲜叶的烘筛置于烘筛支架23上,关闭炉门11,接通电源;
[0027]步骤2:设置杀青时间:根据鲜叶重量调节计时器155,设置杀青时间,按照每150克重量的鲜叶设置60秒配比杀青时长,如100克鲜叶则设置40秒时长;
[0028]步骤3:设置远红外管21和微波磁控管22功率组合:根据鲜叶重量设置合适的微波磁控管功率和远红外管功率,开启微波开关16和无级调节远红外开关17,当每160克重量的鲜叶,设置微波磁控管功率为3000瓦、远红外管功率为1800瓦时,即微波磁控管功率与远红外管组合功率比例为3:1.8,如100克鲜叶则设置微波磁控管功率为1875瓦、远红外管功率为1125瓦;
[0029]步骤4:设置温度。调节温控器154,设置为120摄氏度;
[0030]步骤5:进行杀青。开启启动开关156进行杀青,当蜂鸣器153报警后,即可打开炉门11,取出杀青后的茶叶,完成杀青,。
[003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获知本实用新型中记载内容后,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其作出若干同等变换和替代,这些同等变换和替代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远红外和微波组合的杀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杀青炉主体和杀青腔室;所述杀青腔室的顶部设有远红外管,所述杀青腔室的底部设有微波磁控管,所述远红外管和微波磁控管之间设有用于杀青的烘筛支架,所述烘筛支架上设有烘筛;所述杀青炉主体设有炉门、水蒸气出口、脚轮、散热口和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设有电源指示灯、电压表、蜂鸣器、温控器、计时器、启动开关、急停开关,所述控制面板还设有分别控制杀青腔室内每根微波磁控管的多个微波开关,以及控制杀青腔室内远红外管功率大小的无级调节远红外开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磁控管设有I至5根,每根功率范围为600至2000瓦特。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磁控管设有3根,每根功率1000瓦特。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杀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管设有I至5根,每根功率范围为800至1200瓦特。5.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杀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管设有2根,每根功率为900瓦特。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青装置,其特征在于:远红外管正投影与微波磁控管呈90度角。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筛支架设有I至10层。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筛支架设有5层。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青装置,所述脚轮为可移动万向脚轮。10.如权利要求1至3、6至9任一项所述的杀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筛为可分离方式放置于烘筛支架上。
【文档编号】A23F3/06GK205455780SQ201620113926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日
【发明人】姚炜
【申请人】姚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