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烟支取出的多级分离式电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2914发布日期:2018-10-02 18:02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型卷烟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便于烟支取出的多级分离式电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通过外部热源对烟草进行加热,且加热温度远低于卷烟燃烧温度,这样通过加热低温卷烟烟支,能够显著的降低卷烟燃烧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降低二手烟对非吸烟人群的危害。外部热源加热烟草制品的新型卷烟中,通过将烟草制品加热到雾化温度,达到产生烟雾的效果。低温卷烟在受到发热元件加热后,由于发热元件与低温烟支中的烟草产生黏连、板结等现象,导致抽吸后卷烟不易取出,清洗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在轴向转动取烟的电加热装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转动的顺畅度、改善烟气气流的流动方式、固定旋转结构使产品结构更耐用,通过采用两级及以上的便于烟支取出的多级分离式电加热装置在解决低温烟支在加热腔的滞留问题,可以更方便的处理。

一种便于烟支取出的多级分离式电加热装置,包括加热腔外壳、加热腔内壳、发热组件,所述加热腔内壳围设形成加热腔,所述加热腔用于容纳受热的烟草段,所述发热组件位于所述加热腔中,用于对烟草段进行加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腔内壳设于所述加热腔外壳内部,所述加热腔外壳和所述加热腔内壳形成一体轴向旋转的整体,所述加热腔外壳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一级加热腔外壳和二级固定旋转外壳,所述一级加热腔外壳和所述二级固定旋转外壳组合而成的加热腔外壳整体可围绕电加热装置主体轴向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一级加热腔外壳和所述二级固定旋转外壳通过外壳连接键连接,所述外壳连接键包括橡胶圈、螺纹、卡扣、卡槽、或变形键。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腔内壳为一端开口的腔型结构,位于发热组件前端,开口形状根据受热烟草制品的形状进行设定。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腔外壳和加热腔内壳在烟支插入端通过一定的形变力或者螺纹连接,或者将加热腔外壳与加热腔内壳注塑为一个整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腔外壳与加热腔内壳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形成空腔,所述空腔插入有发热组件保护罩,所述加热腔部分由发热组件保护罩围绕,且可将加热腔内的发热组件部分覆盖,用于保护发热组件;或者所述的加热腔外壳与加热腔内壳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形成空腔无发热组件保护罩。

进一步的,还包括与加热腔外壳连接的电源组件外壳,所述电源组件外壳与一级加热腔外壳、二级固定旋转外壳之间形成有间隙,外部冷空气自所述间隙流入后,依次经过由一级加热腔外壳和发热组件保护罩形的发热组件保护罩外间隙、发热组件保护罩和加热腔内壳壁形成的间隙后,最后通加热腔内壳底壳的进气孔进入到烟草制品中。

进一步的,所述一级加热腔外壳、二级固定旋转外壳或者电源组件外壳上设置有进气孔,或者一级加热腔外壳与二级固定旋转外壳的连接处或者二级固定旋转外壳与电源组件外壳的接缝处设置进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二级固定旋转外壳与加热装置主体采用固定的旋转方式,且二级固定旋转外壳不能从加热装置主体结构中取下。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腔的末端设有烟草段端部夹紧区,使烟支插入加热腔时末端有一个微小的变形。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腔内壳采用中空筒式结构,位于烟支插入口远端设有加热组件底座,烟支插入到加热腔后与所述加热组件底座接触,加热组件底座上设有坡度键,所述坡度键包括坡度键台面和坡度键弧面,其中坡度键台面与烟草段接触的部分是平面结构,坡度键弧面与烟草段接触部分是一个表面均匀平滑的斜面结构。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加热腔外壳采用多级分离结构可以更好的实现旋转功能与方便加热元件清洗,更易于操作,且二级固定旋转外壳设置为不能从加热装置主体结构中取下的结构,使旋转部件更耐用,产品结构更稳定;加热腔尾部气流开孔设计,延长气流流路,更好的降低加热腔外壳温度;加热组件底座的坡度键和加热腔中空筒式结构,实现旋转时对烟支纵向产生一个推力,更易于抽吸后烟支的提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从加热腔端部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从加热腔端部的A状态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从加热腔端部的B状态的俯视图。

图中:1-充电模块;2-电源组件外壳;3-电池;4-控制模块;5-控制按键;6-一级加热腔外壳;7-发热组件保护罩;8-发热组件保护罩外间隙;9-加热腔内壳;10-烟草段;11-发热组件;12-二级固定旋转外壳;13-外壳连接键;14-纵向旋转轴;15-加热腔内壳环形夹紧区;16-空心咀棒17-气流冷却段;18-咀棒;19-烟支包裹纸;20-烟草段端部夹紧区;21-加热组件底座;22-横向旋转轴;23-坡度键;24-坡度键台面;25-坡度键弧面;26-加热腔内壳容纳腔;27-进气孔;28-嵌入坡度键;29-活动板;30-移动后的嵌入坡度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于烟支取出的多级分离式电加热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1所示的电加热装置可放置于主电源盒中,或作为单独的电加热装置直接与外接电源充电。

所述电加热装置包括加热腔外壳、加热腔内壳9、发热组件11。所述发热组件11用于加热烟支,所述烟支为通过加热方式而非通过燃烧方式产生气雾的发烟制品,该发烟制品可通过嘴的抽吸将产生的气雾达到消费的目的。

所述加热腔内壳9围设形成加热腔,所述的加热腔用于容纳受热的烟草段10,并且发热组件11位于加热腔中。所述加热腔内壳9为一端开口的腔型结构,位于发热组件11前端,开口形状根据受热烟草制品的形状进行设定。加热腔外壳和加热腔内壳9组成一个整体,在烟支插入端通过一定的形变力或者螺纹连接,组成一个可以一体轴向旋转的整体;或者直接将加热腔外壳与加热腔内壳9注塑为一个整体结构。加热腔外壳与加热腔内壳9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形成空腔,发热组件保护罩7插入加热腔外壳与加热腔内壳9之间的空腔,所述加热腔部分由发热组件保护罩7围绕,且可将加热腔内的发热组件11部分覆盖(发热组件保护罩7的前端要比发热组件11的前端延长一部分),用于保护发热组件11,防止损伤发热组件11或发热组件11工作时高温对其他组件或消费者造成伤害,以使得发热组件11的发热部分整体或大部位于发热组件保护罩7内。发热组件保护罩7底部与加热组件底座21连接。

在本实施中,加热腔外壳由一级加热腔外壳6和二级固定旋转外壳12两个部分组成,一级加热腔外壳6和二级固定旋转外壳12通过外壳连接键13连接,连接方式包括橡胶圈、螺纹、卡扣、卡槽、变形键等,但不限于这几种方式。组装成的加热腔外壳整体部分,可以二级固定旋转外壳12上的纵向旋转轴14为中心围绕电加热装置主体轴向转动,转动的角度设定在0-360°角度内任意旋转,或者设置2个或以上的卡位,每次可以旋转固定的角度。

加热腔内壳9和加热腔外壳接触区域是密封结构,外部空气气流不通过加热腔内壳9和加热腔外壳形成的加热腔口端进入。外部空气气流通过电源组件外壳2、一级加热腔外壳及二级固定旋转外壳12三个部件形成的间隙进入,外部冷空气流入后,空气气流依次经过由一级加热腔外壳和发热组件保护罩7形成的发热组件保护罩外间隙8、发热组件保护罩7和加热腔内壳9壁形成的间隙后,最后通加热腔内壳9底壳的进气孔27进入到低温烟支中,空气气流就在加热区域的空气路径形成一个“Z”型,该种结构可以有效利于外部冷空气降低一级加热腔外壳、发热组件保护罩7和加热腔内壳9上的整体温度。

一级加热腔外壳6和二级固定旋转外壳12之间的连接是可以拆卸状态,方便后续加热装置的清洗。

在另一个实施结构中,一级加热腔外壳6和二级固定旋转外壳12连接也可以通过“tip lock-child lock”(压旋儿童安全盖)方式连接。二级固定旋转外壳12与加热装置主体采用固定的旋转方式,二级固定旋转外壳12不能从加热装置主体结构中取下。

在另一个实施结构中,二级固定旋转外壳12与电加热装置主体(包括电源组件外壳、电池、控制模块及发热组件保护罩等组成的除可旋转部分)采用“tip lock-child lock”方式连接。

所述的低温烟支在加热腔中,通过发热组件11加热完成消费后,在提烟的过程中,通过旋转一级加热腔外壳6和二级固定旋转外壳12组成的整体外壳部分,受热烟支会在加热腔内壳环形夹紧区15的作用下一起转动,使烟草段10与发热组件11分离,由于形变力的存在,会保持烟支中烟草与卷烟纸始终处于紧密的接触并具有超过1牛顿的作用力,保证烟支烟草段10与发热组件11分离后,能够顺利的从加热腔中分离出来。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加热腔的末端还设有烟草段端部夹紧区20,该区域可以促使烟支插入加热腔时末端有一个微小的变形,变形率相对烟支的变形控制在0.1%-5%以内,为了方便烟支的取出。

所述电加热吸烟装置还包括电源组件外壳2及设于电源组件外壳2中的电源组件。一级加热腔外壳6、二级固定旋转外壳12与电源组件外壳2共同组成产品的整体外壳。电源组件和发热组件均位于外壳中,其中电源组件用于给发热组件的发热组件提供工作电源。所述电源组件包括充电模块1、电池3、控制模块4及控制按键5,充电模块1、电池3、控制模块4设于电源组件外壳2内,控制按键5与控制模块4连接,设于电源组件外壳2侧壁,充电模块1、电池3、控制模块4相互连接,充电模块1可从主电源盒或从外部电源给电池3充电。

所述发热组件11外层设有发热介质,控制模块4的电源输出端与发热组件11连接,用于将电池3的工作电源提供给发热组件11上的发热介质,使得发热介质发热进而加热发烟制品。

所述控制按键5与控制模块4的控制端连接,用于控制控制模块4提供给发热介质电源的通断或功率输出大小,控制发热组件11上的温度,控制按键5可设计为开关控制键或电压调节键等。所述电池3为充电电池,所述控制模块4控制电池3对发热组件11的供电输出,并能够根据发热组件的电阻值与温度的变化关系进行功率输出,或者通过周期性的变化电压或周期性的变化电流或周期性的变化功率进而调整发热组件11的温度,当发热组件11的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降低电量输出,发热组件11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调高电量输出,进行温度补偿。发热组件11的工作温度预设为150-40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按键5具有多档输出功能,例如高、中、低三挡,或者高、低两档,每档对应输出的温度有一定的差异,达到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图2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该实施例中的转轴采用横向旋转轴22代替纵向旋转轴14,一级加热腔外壳6和二级固定旋转外壳12组成的旋转外壳围绕横向旋转轴22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一级加热腔外壳6、二级固定旋转外壳12或者电源组件外壳2上设置进气孔。也可以在一级加热腔外壳6与二级固定旋转外壳12的连接处或者二级固定旋转外壳12与电源组件外壳2的接缝处设置进气孔。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腔内壳的底部(烟支插入口远端)设有加热组件底座,采用中空筒式结构,低温烟支插入到加热腔后,低温烟支与加热组件底座接触。在加热组件底座21包含坡度键23,坡度键23包括坡度键台面24和坡度键弧面25两个部分。其中坡度键台面24与烟草段10接触的部分是平面结构,坡度键弧面25与烟草段10接触部分是一个表面均匀平滑的斜面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坡度键23与加热腔内壳9还形成一个加热腔内壳容纳腔26,加热腔内壳容纳腔26的存在使低温烟支的烟草段10的包裹卷烟纸容纳在里面,如图4所示。

在该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坡度键23与加热腔内壳9直接完全密封接触,不形成加热腔内壳容纳腔26结构。

在另一实施例中,加热腔的上部环绕设有加热腔内壳环形夹紧区15,所述的低温烟支在加热腔中,通过发热组件11加热完成消费后,在提烟的过程中,通过旋转一级加热腔外壳6和二级固定旋转外壳12组成的整体外壳部分,受热烟支会在加热腔内壳环形夹紧区15的作用下一起转动,由于形变力的存在,会保持烟支中烟草与卷烟纸始终处于紧密的接触并具有超过1牛顿的作用力,使烟草段10与发热组件11分离,同时,在转动过程中,坡度键23与低温烟支式处于相对轴向运动状态,转动过程中,低温烟支的中与坡度键弧面25接触的部分会旋转到与坡度键台面24接触,由于坡度键台面24和坡度键弧面25的相对高度不同,会使低温烟支有一个相对于加热腔的纵向运动,加热元件11与烟草段10有一个纵向位移的分离,使低温烟支更容易的从加热腔中分离出来。

坡度键23最大高度相对于烟草段10的长度比例在1%-25%,坡度键弧面25的最大高度与坡度键台面24高度相同,坡度键弧面25最低点与加热组件底座21处在一个平面上。其中,坡度键23的最大直径不超过加热腔的内直径。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该结构与实施例三的差别在于一级加热腔外壳6与二级固定旋转外壳12处有一个进气孔27。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一级加热腔外壳6、二级固定旋转外壳12或者电源组件外壳2上设置上进气孔;也可以在二级固定旋转外壳12与电源组件外壳2的接缝处设置进气孔。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在加热组件底座21上增加随转动过程一起纵向移动部件,该种部件由活动板28和嵌入坡度键29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在正常状态下,活动板28上的凹槽键恰好卡入进嵌入坡度键29,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结构,其中嵌入坡度键29具有斜面坡,便于活动板28在转动过程中能够方便的纵向移动。

所述的低温烟支在加热腔中,通过发热组件11加热完成消费后,在提烟的过程中,通过旋转一级加热腔外壳6和二级固定旋转外壳12组成的整体外壳部分,受热烟支会在加热腔内壳环形夹紧区15的作用下一起转动,由于形变力的存在,会保持烟支中烟草与卷烟纸始终处于紧密的接触并具有超过1牛顿的作用力,使烟草段10与发热组件11分离,同时,在转动过程中,加热腔内壳9会带动活动板28在嵌入坡度键29作用下,使活动板28沿发热组件11的纵向产生一个移动,如图8所示的移动后的嵌入坡度键30的位置所示,具体位置如图7和图8所示。在活动板28作用下使低温烟支从加热腔中移动出一部分。

活动板28最大移动位移为烟草段10的长度比例在0.5%-100%,优选1%-50%。

其中所述的嵌入坡度键29的数目可以为2个或以上的多个,以发热组件11为中心轴对称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