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充电盒体以及烟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7019发布日期:2018-12-14 21:59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充电盒体以及烟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不燃烧烟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充电盒体以及烟具。



背景技术:

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其原理利用外部热源加热烟草以产生烟草风味气体,加热不燃烧产品在口感上不亚于传统香烟,能让抽吸者感受到真正的烟草味道。

目前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的加热方式主要有炭加热和电加热等方式,其中,电加热方式具有可操控性高,加热快捷方便等优势,成为目前主流的加热方式。电加热方式主要包括对称触点的电连接方式以及标准USB接口的连接方式,但是这些电加热方式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比如,在充电过程中,需要将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以一特定的方向与充电接口对接,不然难以实现接口的电连接,另外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在充电过程中必须保持相对的固定,以保证充电接口的正常连接,这种固定的电连接方式给抽吸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充电盒体以及烟具,用以实现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可以在任意角度进行充电,而不影响正常的充电状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充电盒体以及烟具。包括:一种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所述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的横截面上有与所述横截面同轴的同心圆轨迹,所述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面间隔设有与所述同心圆轨迹同轴的第一导电电极和第二导电电极,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呈面状或环状,所述第二导电电极呈环状。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电极位于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的内侧,且所述第一导电电极与所述第二导电电极之间绝缘。

可选地,所述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烟杆端部和烟杆体,所述烟杆体为圆柱结构,所述烟杆端部为圆台结构,所述烟杆端部通过圆台下底面与所述烟杆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和所述第二导电电极设于所述烟杆端部的圆台上底面上。

包括一种充电盒体,所述充电盒体内设有一腔体,所述腔体的横截面上有与所述横截面同轴的同心圆轨迹,所述充电盒体在其腔体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面间隔设有第三导电电极和第四导电电极,其中,所述第三导电电极和所述第四导电电极为凸起触点结构,所述第三导电电极和所述第四导电电极位于所述腔体端面的所述同心圆轨迹上。

可选地,所述第三导电电极位于所述第四导电电极的内侧,且所述第三导电电极与所述第四导电电极之间绝缘。

可选地,所述第三导电电极设于所述腔体端面同心圆的圆心位置处。

可选地,所述充电盒体包括电源,所述第三导电电极和所述第四导电电极与所述电源电连接。

包括一种烟具,包括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和充电盒体;其中,所述腔体用于容纳所述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当所述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置于所述腔体中时,所述第一导电电极与所述第三导电电极抵接,所述第二导电电极与所述第四导电电极抵接。

可选地,所述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的横截面外形呈圆形,所述腔体的横截面与所述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的外形相匹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充电盒体以及烟具,包括圆环结构的导电电极,以及与导电电极的位置相对应的导电体,不仅能够实现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在任意角度上进行充电,并且在充电过程中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可绕轴心任意旋转,在此旋转过程中能够始终保证在圆形端面的每条半径上,两个导电电极上的点到中心或到圆周的距离保持不变,从而确保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能始终保持正常的充电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盒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烟具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第一导电电极101;第二导电电极102;烟杆端部103;烟杆体104;充电盒体20;第三导电电极201;第四导电电极202;腔体203;烟具30。

具体实施方式

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利用电加热方式加热烟草,产生具有烟草风味的气体,供抽烟者抽吸从而感受到真正的烟草味道。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目前主流的电加热方式主要有对称触点的电连接方式以及标准USB接口的连接方式,在充电过程中,需要将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以特定的方向与充电接口对接,不然难以实现接口之间的电连接,另外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在充电过程中必须保持相对的静止,以保证充电接口的正常连接,这种相对静止的电连接方式给抽吸者日常的携带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充电盒体以及烟具,用以实现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可以在任意角度上进行充电,并且在电连接过程中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可以在绕其轴心的方向任意旋转,而不影响正常的充电状态。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图1为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示意图,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的横截面上有与横截面同轴的同心圆轨迹,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面间隔设有与同心圆轨迹同轴的第一导电电极101和第二导电电极102,其中,第一导电电极101呈面状或环状,第二导电电极102 呈环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的工作方式是将电能转化为烟杆所需的热能,以产生烟草风味气体,供抽吸者吸食。所以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内部设有电源,用于为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提供所需的热能,由于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工作过程中会损耗存储的电能,这就需要及时对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进行充电。但是一般来说,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需要较为稳定的充电环境,但是对于随身携带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的抽吸者来说,这一稳定的充电环境难以实现,因此需要设计一款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使得该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在充电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抗旋转能力,也就是说提供一种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使得其在运动的外界环境中也能实现正常充电的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对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的横截面外形不做限制,可将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面设置为圆形结构,并且在圆形结构的端面上间隔设有与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的横截面同轴的第一导电电极101和第二导电电极102,并且设置第一导电电极101呈面状结构或环状结构,第二导电电极102呈环状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也可将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面设置为多边形结构,该多边形有同心圆,在该多边形的同心圆上间隔设有与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的横截面同轴的第一导电电极101和第二导电电极102,并且设置第一导电电极101呈面状结构或环状结构,第二导电电极102呈环状结构。

在此,优先地将第一导电电极101与第二导电电极102设于圆形结构端面是为了保证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在绕轴心任意旋转的过程中,在圆形端面的每条半径上,两个导电电极上的点到中心或到圆周的距离保持不变。

在本实施例中,可将第一导电电极101和第二导电电极102都设为与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的横截面同轴心的环状电极,但若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的端面横截面积过小,此时环状结构可能导致第一导电电极101和第二导电电极102间距过小,不利于实现间隔的电接触,从而带来安全隐患。在本实施例中,优先地将第一导电电极101设为与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的横截面同轴心的面状结构,此时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隔离第一导电电极101和第二导电电极102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电接触的安全性,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节约导电材料的功能。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将第一导电电极101和第二导电表现都设为环状结构,在电接触过程中可以使导电电极上的可接触位置更加灵活,使得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在绕轴心旋转的过程中,在其所在的圆环方向上都可实现电接触。另外,间隔设置第一导电电极101 和第二导电电极102的目的是为了区分不同的电极,同时用于防止电极接反带来的安全隐患。

继续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电极101位于第二导电电极102的内侧,且第一导电电极101与第二导电电极102之间绝缘。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为了区分不同的导电电极,需要将第一导电电极101设于第二导电电极102的内侧。也就说当第一导电电极101为面状结构时,第二导电电极102为环状结构时,此时第一导电电极101所在圆的半径小于第二导电电极 102所在圆环的内圆半径;当第一导电电极101和第二导电电极102都为环状结构时,第一导电电极101所在圆环的外圆半径小于第二导电电极102的所在圆环的内圆半径。通过限制第一导电电极101与第二导电电极102的半径大小可以实现间隔设置不同导电电极的作用,同时,第一导电电极101和第二导电电极102之间设置绝缘材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电接触,同时能够有效地防止电极接反带来安全隐患。

如图1所示,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烟杆端部103和烟杆体104,烟杆体104为圆柱结构,烟杆端部103为圆台结构,烟杆端部103通过圆台下底面与烟杆体104可拆卸连接,第一导电电极101和第二导电电极102设于烟杆端部103的圆台上底面上。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烟杆体104为圆柱结构,用于保证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在绕轴心任意转动的过程中,在径向方向上不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保证位于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端面的第一导电电极101和第二导电电极102在随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转动过程中始终保持正常的电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对烟杆端部103的截面形状不作限定,优选地,将烟杆端部103设为圆台结构,一方面保证能与烟杆杆体正常连接,另一方面保证第一导电电极101和第二导电电极102所在的平面为圆形结构,使得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在绕轴心任意转动的过程中,两个导电电极上的点到圆心或到圆周的距离保持不变,始终保证正常的电接触。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包括烟杆端部103为多面体结构,多面体横截面有同心圆轨迹,两个导电电极位于该同心圆的同圆心上,使得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在绕轴心任意旋转的过程中,在截面同心圆的每条半径上,两个导电电极上的点到中心或到圆周的距离保持不变。

也就在说,对烟杆端部103的截面形状不作限定,只要烟杆端部103具有以轴心为圆心的同心圆即可,在本实施例中将烟杆体104的形状限制为圆柱结构,用以保证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在绕轴心任意转动的过程中,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在径向位置上不发生相对位移,从而实现提高了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在充电过程中的抗旋转能力。

图2为充电盒体20示意图,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盒体20,充电盒体20内设有一腔体203,腔体203的横截面上有与横截面同轴的同心圆轨迹,充电盒体20在其腔体203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面间隔设有第三导电电极201和第四导电电极202,其中,第三导电电极201和第四导电电极202为凸起触点结构,第三导电电极201和第四导电电极202位于腔体203的同心圆轨迹上。

在本实施例中,对腔体203形状不做限制,可以包括具有多边形的腔体203形状也可以包括具有一定弧度的腔体203形状。同样,对腔体203横截面的形状也不做限制,优选地设为圆形,也可设为具有内接圆的多边形形状。当腔体203横截面为圆形时,此时第三导电电极201和第四导电电极202位于腔体203圆形横截面的同心圆轨迹上,当腔体203 横截面为多边形时,此时第三导电电极201和第四导电电极202位于腔体203横截面内接圆的同心圆轨迹上。另外将第三导电电极201和第四导电电极202为凸起触点结构,突出触电结构便于实现电接触。

继续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盒体20,第三导电电极201位于第四导电电极202的内侧,且第三导电电极201与所述第四导电电极202之间绝缘。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盒体20,第三导电电极201位于第四导电电极202的内侧,包括:当腔体203端面形状为圆形结构时,第三导电电极201位于腔体203端面的圆心位置处,此时第三导电电极201位于第四导电电极202的内侧,也包括第三导电电极201所在的同心圆轨迹半径小于第四导电电极202所在的同心圆轨迹半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当腔体203端面形状为多边形时,此时第三导电电极201位于第四导电电极202的内侧,包括第三导电电极201位于多边形结构腔体203端面内接圆的圆心位置处,也包括第三导电电极201所在的同心圆轨迹半径小于第四导电电极202所在的同心圆轨迹半径。通过限制不同导电体的位置关系,从而实现间隔设置不同导电体的目的,并且不同导电体之间设置绝缘材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电接触,同时能够有效地防止电极接反带来安全隐患。

在本实施例中,若腔体203端面截面面积过小,优先地将第三导电电极201设于腔体 203端面的圆心位置处,此时能够实现最大程度隔离第三导电电极201与第四导电电极202 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电接触的安全性。相反,若将第三导电电极201和第四导电电极202 同时设在腔体203端面的同心圆轨迹上,有限的腔体203端面面积使得不同的导电体之间距离过小,不利于实现安全的电接触。

继续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充电盒体20包括电源,第三导电电极201和第四导电电极202与电源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盒体20中的电源用于存储电量。

图3为可充电烟具30示意图,参照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烟具30,包括一种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和一种充电盒体20;其中,充电盒体20中设有一腔体203用于容纳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当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置于腔体203中时,第一导电电极 101与第三导电电极201抵接,第二导电电极102与第四导电电极202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腔体203形状可以包括具有多边形以及具有弧度的腔体203,只要保证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在绕轴心任意旋转过程中,在其径向方向上位置不变即可,从而保证在旋转过程中导电体与导电电极始终保持正常电接触,提高电加热气雾产生装置10 在充电过程中的抗旋转能力。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改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