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仓和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68521发布日期:2020-12-29 12:55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雾化仓和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对液体进行加热雾化的雾化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仓和具有这种雾化仓的雾化器。



背景技术:

雾化器可包括雾化仓和电源部件,电源部件与雾化仓装配在一起并用于为雾化仓供电,使其发热。雾化仓的内部通常存储有例如烟油、药液的液体,液体经加热雾化可产生供使用者吸食的气雾。

雾化仓中还可包括发热丝以及棉花、棉布或多孔陶瓷等吸液件,发热丝可呈螺旋状并结合在吸液件上。吸液件设置成与储液空腔连通,以便于通过吸液件的渗透作用而将液体输送至发热丝附近。

为了实现抽吸的功能,还需要引入空气以造成气流的流动来带动雾化后的气雾吸入人体。在雾化仓的下端一般都设置有进气孔,吸液件则设置在进气孔的上部。由于吸液件是靠渗透作用吸附液体的,因此当达到饱和状态时,便会渗出一部分液体。

然而,目前预注油型雾化器的进气孔为常开状态,而无任何防漏液保护装置。从而,当从吸液件渗出的液体滴下并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从进气孔流出。因此,预注油型雾化器存在的漏液主要表现为经进气孔溢漏液,这导致给用户带来较差的体验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雾化仓和一种具有上述雾化仓的雾化器,以解决目前雾化仓容易出现漏液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雾化仓,其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限定储液空间和雾化通道,所述雾化通道具有进气段和出气段;雾化芯组件,所述雾化芯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雾化通道内且与所述储液空间连通,所述雾化芯组件用于从所述储液空间中接收液体并且在通电时发热而将所接收的液体加热雾化;进气开关,所述进气开关插设在所述进气段中,并且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进气开关与所述进气段配合而封闭所述进气段;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进气开关与所述进气段配合而打开所述进气段。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气开关限定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并且,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出气口由所述进气段的第一侧壁遮挡而封闭所述进气段;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出气口由所述进气段的第二侧壁露出而打开所述进气段。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用于密封所述储液空间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构成所述进气段;所述第一通孔包括圆柱形孔和自所述圆柱形孔向外延伸的凹槽;所述进气开关包括圆柱形管,所述圆柱形管限定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具有沿着所述圆柱形管延伸的进气部分和开设在所述圆柱形管的外侧壁的出气口,并且,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出气口由所述圆柱形孔的第一侧壁遮挡而封闭所述进气段;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出气口由所述凹槽露出而打开所述进气段。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槽的数量为两个,这两个凹槽设置在所述圆柱形孔的相对两侧;并且,所述出气口的数量为两个,这两个出气口设置在所述圆柱形管的相对两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件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并且,所述进气开关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圆柱形管的第一端的限位板和设置在所述圆柱形管的第二端的拨杆,所述限位板邻近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拨杆邻近所述第二表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雾化仓下盖,所述雾化仓下盖邻近所述密封件的一侧设置;并且,所述雾化仓下盖具有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收容所述密封件的一部分并且还收容所述拨杆。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雾化仓下盖限定所述收容空间的侧壁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限定所述拨杆的活动范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雾化仓上盖和雾化仓中管,所述雾化仓中管安装在所述雾化仓上盖中,所述雾化芯组件夹持在所述雾化仓中管和所述密封件之间;所述雾化仓中管限定所述雾化通道的中间部分,所述雾化仓上盖限定所述雾化通道的所述出气段。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雾化仓还包括磁体、雾化仓电极和雾化仓封液棒,所述磁体设置在所述雾化仓下盖内,所述雾化仓电极穿过所述雾化仓下盖和所述密封件而与所述雾化芯组件电连接;并且,所述密封件设有注液孔,所述雾化仓封液棒穿过所述雾化仓下盖并插设在所述注液孔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雾化芯组件包括导液元件和发热元件,所述发热元件设置在所述导液元件上并位于所述雾化通道中,所述导液元件用于将液体从所述储液空间输送至所述发热元件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雾化器,其包括电源部件以及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仓,所述电源部件用于为所述雾化仓供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雾化仓将进气开关插设在进气段中,当将进气开关通过拨动而旋转至第一位置时,所述进气开关与所述进气段配合而封闭所述进气段,从而可将雾化仓内的液体锁存在雾化仓内,不会经进气段渗漏出,这可有效避免漏液的现象。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雾化仓的一个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雾化仓的另一个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雾化仓的平面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雾化仓的一个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雾化仓的另一个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雾化仓的密封件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雾化仓沿a-a的剖视示意图,其中显示了进气开关处于关闭状态;

图8为图1所示雾化仓沿b-b的剖视示意图,其中显示了进气开关处于关闭状态;

图9为图1所示雾化仓沿a-a的剖视示意图,其中显示了进气开关处于打开状态;

图10为图1所示雾化仓沿b-b的剖视示意图,其中显示了进气开关处于打开状态;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平面示意图。

部件清单:雾化器300、电源部件200、雾化仓100、壳体组件10、储液空间11、雾化通道12、进气段121、出气段122、第一侧壁123、第二侧壁124、中间部分125、密封件13、圆柱形孔131、凹槽132、第一表面133、第二表面134、注液孔135、收容槽136、插槽137、雾化仓下盖14、收容空间141、侧壁142、第一限位部143、第二限位部144、凸柱145、雾化仓上盖15、雾化仓中管16、磁体17、雾化仓电极18、雾化仓封液棒19、雾化芯组件20、导液元件21、发热元件22、进气开关30、气流通道31、进气口32、出气口33、圆柱形管34、进气部分35、限位板36、拨杆3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发明。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在本说明书中,所述“安装”包括焊接、螺接、卡接、粘合等方式将某一元件或装置固定或限制于特定位置或地方,所述元件或装置可在特定位置或地方保持不动也可在限定范围内活动,所述元件或装置固定或限制于特定位置或地方后可进行拆卸也可不能进行拆卸,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1和图2,其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雾化仓的立体组装示意图。所述雾化仓100可包括壳体组件10,所述壳体组件10限定雾化通道12,并且在所述雾化通道12的进气端设有进气开关30。所述进气开关30能够在所述进气端中通过拨动而左右转动,以封闭或打开所述雾化通道12的进气端,进而关闭或打开所述雾化通道12。

再参照图3至图7所示,所述壳体组件10可限定储液空间11,所述雾化通道12具有进气段121和出气段122以及连接在进气段121和出气段122之间的中间部分125。所述储液空间11用于存储例如烟油、药液等可加热雾化的液体。

所述雾化仓100还可包括雾化芯组件20,所述雾化芯组件20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雾化通道12内且与所述储液空间11连通。所述雾化芯组件20用于从所述储液空间11中接收液体并且在通电时发热而将所接收的液体加热雾化。

所述进气开关30具体可插设在所述进气段121中,并且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左右转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进气开关30与所述进气段121配合而封闭所述进气段121;此时,由于所述进气段121封闭,因此整个雾化通道12也处于堵塞状态,用户不能使用雾化仓100进行抽吸。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进气开关30与所述进气段121配合而打开所述进气段121;此时,由于所述进气段121打开,因此整个雾化通道12也处于畅通状态,用户可对雾化仓100进行抽吸。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10所示,所述进气开关30可限定气流通道31,所述气流通道31可贯穿进气开关30并且可具有进气口32和出气口33。具体参照图7和图8所示,当所述进气开关30处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出气口33由限定所述进气段121的第一侧壁123遮挡而封闭所述进气段121,此时的进气开关30处于关闭状态。容易理解的是,通过第一侧壁123遮挡出气口33,即可使得进气开关30的气流通道31阻断,气体不能经进气口32流入雾化通道12。再参照图9和图10所示,当所述进气开关30处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出气口33由限定所述进气段121的第二侧壁124露出而打开所述进气段121,此时的进气开关30处于打开状态。容易理解的是,通过第二侧壁124不对出气口33进行遮挡封闭,即可使得进气开关30的气流通道31畅通,气体能够经进气口32流入雾化通道12。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10所示,所述壳体组件10可包括用于密封所述储液空间11的密封件13,所述密封件13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构成所述进气段121。具体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通孔可包括圆柱形孔131和自所述圆柱形孔131向外延伸的凹槽132;相应地,上述的第一侧壁123是圆柱形孔131的侧壁的一部分,上述的第二侧壁124是凹槽132的侧壁的一部分。

再如图3、图7和图8所示,所述进气开关30可包括圆柱形管34,所述圆柱形管34限定气流通道31,所述气流通道31具有沿着所述圆柱形管34延伸的进气部分35和开设在所述圆柱形管34的外侧壁的出气口33。所述圆柱形管34用于与圆柱形孔131配合,使得二者可相对旋转,同时二者之间能够保持密封而不会通过气体或液体。进气部分35可沿着圆柱形管34的轴线开设,具有出气口33的出气部分可垂直于圆柱形管34的轴线开设。借此设置,经进气部分35流入的气流从出气部分的出气口33流出时,需要改变流动方向,进而可实现拐弯式进气。

在此实施例中,参照图7和图8所示,当所述进气开关30处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出气口33由所述圆柱形孔131的第一侧壁123遮挡而封闭所述进气段121;再参照图9和图10所示,当所述进气开关30处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出气口33由所述凹槽132露出而打开所述进气段121。由于具有出气口33的出气部分基本水平设置,再加上与出气口33对应的凹槽132,因此即使储液空间11中有少量液体渗漏到进气段121,这些液体也可以保持在密封件13的凹槽132和进气开关30的出气部分内,而不容易从进气开关30的进气口32流出。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凹槽132的数量可为两个,这两个凹槽132设置在所述圆柱形孔131的相对两侧。相应地,如图3和图7所示,所述出气口33的数量为两个,这两个出气口33设置在所述圆柱形管34的相对两侧。通过在两侧设置出气口33与相应的凹槽132,可使得气流大致均匀地流过雾化芯组件20,以便在加热雾化时将气雾均匀地带出雾化通道12。凹槽132的形状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只要能够在正对出气口33时不对出气口33遮挡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所述密封件13具有第一表面133和与所述第一表面133相背的第二表面134,所述密封件13上的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表面133和所述第二表面134之间。再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进气开关3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圆柱形管34的第一端的限位板36和设置在所述圆柱形管34的第二端的拨杆37。所述雾化仓100组装后,如图7所示,所述限位板36邻近所述第一表面133;如图2所示,所述拨杆37邻近所述第二表面134。通过限位板36和拨杆37的设置,进气开关30可由用户手指拨动拨杆37而在密封件13中旋转,限位板36和拨杆37同时夹持密封件13而不会使进气开关30从密封件13上脱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7所示,所述壳体组件10还包括雾化仓下盖14,所述雾化仓下盖14邻近所述密封件13的一侧设置。由于密封件13通常采用弹性橡胶材料制成,因此雾化仓下盖14可贴合在密封件13的一侧,以将密封件13固定在雾化仓100,同时还可对雾化仓100起到支撑作用。所述雾化仓下盖14具有收容空间141,所述收容空间141可收容所述密封件13的一部分并且还收容所述拨杆37。所述收容空间141能够给拨杆37提供操作空间,同时避免拨杆37露出雾化仓100而造成误操作。进一步地,所述雾化仓下盖14上可设置凸柱145,并且在密封件13的相应位置设置插槽137,以在组装时通过凸柱145插设在插槽137中而加强密封件13和雾化仓下盖14的连接关系。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雾化仓下盖14限定所述收容空间141的侧壁142可包括第一限位部143和第二限位部144,所述第一限位部143和第二限位部144限定所述拨杆37的活动范围。例如,当进气开关30处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拨杆37可由第二限位部144止挡;当进气开关30处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拨杆37可由第一限位部143止挡。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7所示,所述壳体组件10还可包括雾化仓上盖15和雾化仓中管16。所述雾化仓中管16安装在所述雾化仓上盖15中,所述雾化芯组件20夹持在所述雾化仓中管16和所述密封件13之间。所述雾化仓中管16限定所述雾化通道12的中间部分125,所述雾化仓上盖15限定所述雾化通道12的所述出气段122。当雾化仓上盖15、雾化仓中管16、密封件13和雾化仓下盖14组装在一起后,雾化仓上盖15内表面和雾化仓中管16的外表面之间大致限定了所述储液空间11。密封件13可插设在雾化仓上盖15的底部并由雾化仓下盖14固定,从而对储液空间11进行密封,使得储液空间11中液体仅可通过雾化芯组件20进行输送。其中,如图6所示,密封件13上还可开设用于收容雾化芯组件20的一部分的收容槽136,所述收容槽136高于密封件13的前述第一通孔。也就是说,收容槽136的底部表面可高于密封件13所述第一表面13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7所示,所述雾化仓100还可包括磁体17、雾化仓电极18和雾化仓封液棒19,所述磁体17设置在所述雾化仓下盖14内,所述雾化仓电极18穿过所述雾化仓下盖14和所述密封件13而与所述雾化芯组件20电连接。所述密封件13还可设有注液孔135,所述雾化仓封液棒19穿过所述雾化仓下盖14并插设在所述注液孔135内。所述磁体17可为磁石、磁铁等磁吸材料,以便对另一磁吸部件产生磁吸力。雾化仓电极18可包括两个,其中一个可连接到雾化芯组件20的正极,另一个可连接到雾化芯组件20的负极。雾化仓封液棒19通过插设在注液孔135内而对注液孔135起到密封作用,当需要往雾化仓100的储液空间11中注入液体时,则可拔出雾化仓封液棒19,经由注液孔135进行注液。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7所示,所述雾化芯组件20可包括导液元件21和发热元件22,所述发热元件22设置在所述导液元件21上并位于所述雾化通道12中,所述导液元件21用于将液体从所述储液空间11输送至所述发热元件22处。所述导液元件21可为棉花、棉布、玻纤材料或多孔陶瓷等吸液件,其对液体具有较好的浸润特性,并可通过毛细作用使得液体均匀地分布在导液元件21的孔隙中。发热元件22可为螺旋状缠绕在导液元件21中间部分的表面上。从而,当发热元件22通电发热时,发热元件22所缠绕的导液元件21上的液体可被加热雾化,同时导液元件21将液体继续补充输送至发热元件22附近,以可持续雾化。发热元件22也可为发热膜等能够通电发热的结构。另外,发热元件22的两端可延伸出来,分别作为正极和负极,以便与两个雾化仓电极18导电连接。

如图11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雾化器300,其包括电源部件200以及根据上述的雾化仓100,所述电源部件200用于为所述雾化仓100供电。

在如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雾化仓100的下端可通过插拔设置而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电源部件200的上端。例如,所述雾化仓100的下端可设置为插入部,所述电源部件200的上端可开设插口,从而可将插入部插在插口中而形成雾化器300。进一步地,在雾化仓100包括磁体17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源部件200的插口内也可相应设置磁体,使得雾化仓100与电源部件200之间可采用磁吸方式进行组装。在其他实施例中,雾化仓100与电源部件200之间也可采用卡合、螺纹连接等方式进行组装,这也能使得两者可进行拆卸。

结合图1至图11所示,在需要使用雾化器300进行抽吸时,可先将雾化仓100上的进气开关30拨动至第二位置,也就是使得雾化仓100的雾化通道12畅通;然后,再将雾化仓100与电源部件200连接,以便由电源部件200为雾化仓100供电。此时,当用户对雾化仓100的出气段122所在的吸嘴进行吸气时,即可通过雾化器300的控制系统依据吸气动作而启动雾化器300进行工作,最终产生供用户吸食的气雾。

当用过雾化器300后,可雾化仓100从电源部件200上拆卸下来,并且将雾化仓100上的进气开关30拨动至第一位置,也就是使得雾化仓100的雾化通道12的进气段121封闭。容易理解的是,由于雾化仓100的进气段121封闭,因此储液空间11液体由于气压作用而不再向下渗漏,而且抽吸雾化器300时在雾化通道12内形成的冷凝液也会被锁在雾化仓100内,这有效解决了雾化仓100漏液现象。另外,将雾化仓100上的进气开关30拨动至第一位置后,也可将雾化仓100与电源部件200组装在一起,以便于存放雾化器300;此时,由于雾化仓100不会漏液,因此也可防止液体渗漏至电源部件200内对电源部件200造成损害。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发明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