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结构及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52702发布日期:2021-03-02 21:09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热结构及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香烟加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热结构及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电子烟通过使用发热杯或发热针加热烘烤香烟,以达到类似香烟燃烧的效果;使用发热杯加热香烟时,由于发热杯只能加热香烟外围部分,导致中间不能充分烤透;使用发热针加热香烟时,由于发热针只能加热香烟中间部分,从而导致外侧烟草不能完全烤透;因此,发热杯或发热针都存在无法完全加热香烟的问题,造成香烟口感不好和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结构及加热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对香烟进行完全加热的问题。
[0004]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热结构,用于加热烘烤香烟,包括发热针、发热杯、控制板、电池以及充电口;所述发热针用于加热香烟中间部分,所述发热杯用于加热香烟外围部分,所述控制板用于控制所述发热针和所述发热杯的加热时间及加热温度,所述电池为所述发热针、所述发热杯以及所述控制板提供工作电源,所述充电口用于为所述电池充电;所述发热针底部设有通孔,以嵌入所述发热针;所述发热针通过底部设有的发热针正极和发热针负极与所述控制板相接,所述发热杯通过底部设有的发热杯正极和发热杯负极与所述控制板相接,所述电池通过两端设有的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与所述控制板相接,所述充电口与所述控制板电性相连。
[0005]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加热结构,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控制板上的mcu控制模块、发热杯控制单元、发热针控制单元以及发热针温度检测单元;所述mcu控制模块与所述发热杯控制单元电性相连,所述mcu控制模分别与所述发热针控制单元和所述发热针温度检测单元电性连;所述mcu控制模块通过所述发热杯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发热杯的发热温度和发热时间,所述mcu控制模块通过所述发热针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发热针的发热温度和发热时间;所述发热针温度检测单元将检测到的所述发热针的温度传送至所述mcu控制模块,以使所述mcu控制模块根据所述发热针的温度通过所述发热针控制单元调整所述发热针的发热时间。
[0006]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与所述mcu电性相连的工作电源单元、显示屏控制单元、马达控制单元以及充电控制单元;所述工作电源单元、所述显示屏控制单元、所述马达控制单元以及所述充电控制单元设于所述控制板上;所述工作电源单元用于调整所述电池的电压,以为所述mcu控制模块提供工作电压;所述显示屏控制单元用于显示所述mcu控制模块输出的温度数据;所述马达控制单元用于通过振动马达振动提示加热温度达到指定状态;所述充电控制单元还与所述电池电性相连,所述mcu控制模块经过所述充电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电池充电。
[0007]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电池电性相连的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池保护单元用于保护所述电池的充放电;
[0008]
所述电池保护单元包括电池保护芯片u4,双功率场效应管u5、u6以及u7,电容c14,电阻r1和r9;所述电池保护芯片u4用于为所述电池提供过流保护功能,所述双功率场效应管u5、u6以及u7用于为所述电池提供充电控制开关功能;
[0009]
所述电池保护芯片u4的引脚2连接所述电阻r9的一端,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池保护芯片u4的引脚5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14的一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电容c1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池保护芯片u4的引脚6后再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所述电池保护芯片u4的引脚1分别连接所述双功率场效应管u5的引脚5和所述双功率场效应管u5的引脚5之后连接所述双功率场效应管u7的引脚5,所述电池保护芯片u4的引脚3与所述双功率场效应管u5的引脚4和所述双功率场效应管u6的引脚4相连后连接双功率场效应管u7的引脚4;
[0010]
所述双功率场效应管u5的引脚6和引脚7分别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所述双功率场效应管u5的引脚8与所述双功率场效应管u6的引脚8相连,所述双功率场效应管u5的引脚1与所述双功率场效应管u6的引脚1相连后连接所述双功率场效应管u7的引脚1,所述双功率场效应管u7的引脚1还与引脚8相连,所述双功率场效应管u5的引脚3和引脚2相连后接地,所述双功率场效应管u4的引脚3和引脚2相连后接地,所述双功率场效应管u6的引脚6和引脚7分别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所述双功率场效应管u7的引脚6和引脚7相连后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所述双功率场效应管u7的引脚3和引脚2相连后接地。
[0011]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针控制单元包括场效应管q2,三极管q41和q42,电阻r10、r16、r17、r45以及r46,电容c16;
[0012]
所述场效应管q2的引脚3、引脚2以及引脚1相连后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场效应管q2的引脚3还连接所述电阻r16的一端,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2的引脚4和所述三极管q42的集电极,所述场效应管q2的引脚8、引脚7、引脚6以及引脚5相连后连接所述发热针正极,所述电阻r17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16的一端的连接点连接所述mcu控制模块的电源供电检测端,所述电容c1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发热针负极分为两路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10的一端,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4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42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46的一端,所述电阻r4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mcu控制模块的功率控制加热使能端,所述三极管q4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41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45的一端,所述电阻r4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mcu控制模块的功率控制使能端。
[0013]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杯控制单元包括场效应管q3,电阻r24,电容c26和c27;
[0014]
所述场效应管q3的引脚4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24的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41的集电极,所述场效应管q3的引脚3连接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所述场效应管q3的引脚3还与引脚2和引脚1连接后连接所述电容c27的一端,所述电容c27的一端还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26的一端和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电容c2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2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场效应管q3的引脚5、引脚6、引脚7以及引脚8相连后连接所述发热针正极,所述发热针正极还与所述发热针负极电性相连。
[0015]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针温度检测单元包括场效应管q1,稳压二极管d1,电阻r6、r7、
r8、r11、r13、r14、r48、r47、r50、r26以及r26,电容c21、c29、c30、c42以及c40;
[0016]
所述场效应管q1的引脚1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50的一端和所述mcu控制模块的加热使能端,所述场效应管q1的引脚2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50的另一端和所述mcu控制模块的电源端,所述场效应管q1的引脚3分别连接所述发热针的电源端和所述电阻r25的一端,所述电阻r25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6的一端的连接点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40的一端和所述mcu控制模块的加热电源检测端,所述电阻r2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40的另一端接地;
[0017]
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6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7的一端,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usb电源5v,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8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21的一端,所述电容c21的一端还连接所述mcu控制模块的充电检测端,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21的另一端接地;
[0018]
所述电阻r1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3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29的一端,所述电容c29的一端还连接所述mcu控制模块的电池检测端,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29的另一端接地;
[0019]
所述电阻r14的一端连接所述mcu控制模块的电源端,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mcu控制模块的复位端和所述电容c30的一端,所述电容c30的另一端接地;
[0020]
所述电阻r48的一端连接所述发热针的电源端,所述电阻r4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47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42的一端,所述电容c42的一端还连接所述mcu控制模块的加热检测端,所述电容c4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42的另一端和接地,所述电阻r42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发热针正极和所述发热针负极的端子。
[0021]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控制单元包括电源管理芯片u1,电感器l3,电容c15、c33以及c34,电阻r4、r5、r15、r12、r29、r30以及r51;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用于调整充电电流以符合所述电池的充电要求;
[0022]
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1分别连接所述电感器l3的一端和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15,所述电感器l3的一端还连接所述电容c15的一端,所述电容c1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2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34和一端和所述电容c33的一端,所述电容c33的一端还连接usb电源5v,所述电容c3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3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4和引脚3相连后连接所述电感器l3的另一端;
[0023]
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5接地,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6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5的一端和所述mcu控制模块的充电使能端,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8连接所述电阻r15的一端,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一端,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7连接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4的一端的连接点,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
[0024]
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9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9的一端和所述mcu控制模块的充电状态控制端,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10连接所述电阻r51的一端,所述电阻r5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11连接所述电阻r29的一端,所述电阻r2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12连接所述电阻r12的一端,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接地;
[0025]
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13接地,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14和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16相连后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
[0026]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屏控制单元包括液晶显示屏oled,场效应管q1,电阻r2和r3,电容c1、c2、c3、c4、c5以及c6;所述液晶显示屏oled用于接收及显示所述mcu控制模块发来的数据,所述场效应管q1为所述液晶显示屏oled提供稳定电源;
[0027]
所述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1连接所述电容c5的一端,所述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2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所述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3连接所述电容c6的一端,所述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4连接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所述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5与引脚8的连接点分别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引脚3和所述电容c1的一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7接地,所述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9连接所述mcu控制模块的液晶显示屏复位端,所述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10连接所述mcu控制模块的液晶显示屏时钟端,所述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11连接所述mcu控制模块的液晶显示屏数据发送端,所述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12连接所述电阻r2的一端,所述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13连接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14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3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4的一端,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所述场效应管q6的引脚2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和所述mcu控制模块的电源端,所述场效应管q6的引脚1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和所述mcu控制模块的液晶显示屏控制端。
[0028]
进一步地,所述马达控制单元包括三极管q7、二极管d2、电容c32以及电阻r35;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35的一端,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mcu控制模块的马达控制端,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所述振动马达的负极、所述二极管的正极以及所述电容c32的一端,所述电容c3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和所述振动马达的正极之后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
[002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加热结构,包括发热针、发热杯、控制板、电池以及充电口;控制板用于控制发热针和发热杯的加热时间及加热温度,电池为发热针、发热杯以及控制板提供工作电源,充电口用于为电池充电;发热针底部设有通孔,以嵌入发热针;发热针通过底部设有的发热针正极和发热针负极与控制板相接,发热杯通过底部设有的发热杯正极和发热杯负极与控制板相接;通过采用发热针加热香烟中间部分,发热杯用于加热香烟外围部分,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对香烟进行完全加热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3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1]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结构的另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0033]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结构的另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0034]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结构的发热针和发热杯组装示意图。
[0035]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结构的发热针和发热杯独立示意图。
[0036]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装置的系统结构图。
[0037]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装置的发热针控制单元和发热杯控制单元电路原理图。
[0038]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装置的发热针温度检测单元电路原理图。
[0039]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装置的充电控制单元电路原理图。
[0040]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装置的电池保护单元电路原理图。
[0041]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装置的显示屏控制单元电路原理图。
[0042]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装置的马达控制单元电路原理图。
[0043]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装置的工作电源单元电路原理图。
[0044]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装置的mcu控制模块电路原理图。
[0045]
上述图中的标记为1、发热针;2、发热杯;3、控制板;4、电池;5、充电口;01、mcu控制模块;02、发热杯控制单元;03、发热针控制单元;04、发热针温度检测单元;05、充电控制单元;06、电池保护单元;07、马达控制单元;08、振动马达;09、工作电源单元;10、显示屏控制单元;11、发热针正极;12、发热针负极;21、发热杯正极;22、发热杯负极;41、电池正极;42、电池负极。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47]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48]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
[0049]
实施例一
[005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加热结构,如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加热结构的较佳实施例。
[0051]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结构,用于加热烘烤香烟,包括发热针1、发热杯2、控制板3、电池4以及充电口5;发热针1用于加热香烟中间部分,发热杯2用于加热香烟外围部分,控制板3用于控制发热针1和发热杯2的加热时间及加热温度,电池4为发热针1、发热杯2以及控制板3提供工作电源,充电口5用于为电池4充电;发热针1底部设有通孔,以嵌入发热针1;发热针1通过底部设有的发热针正极11和发热针负极12与控制板3相接,发热杯2通过底部设有的发热杯正极21和发热杯负极22与控制板3相接,电池4通过两端设有的电池正极41和电池负极42与控制板3相接,充电口5与控制板3电性相连。
[0052]
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加热结构,包括发热针1、发热杯2、控制板3、电池4以及
充电口5;控制板3用于控制发热针1和发热杯2的加热时间及加热温度,电池4为发热针1、发热杯2以及控制板3提供工作电源,充电口5用于为电池4充电;发热针1底部设有通孔,以嵌入发热针1;发热针1通过底部设有的发热针正极11和发热针负极12与控制板3相接,发热杯2通过底部设有的发热杯正极21和发热杯负极22与控制板3相接;通过采用发热针1加热香烟中间部分,发热杯2用于加热香烟外围部分,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对香烟进行完全加热的问题。
[0053]
实施例二
[0054]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包括上述的加热结构,如图6至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加热装置的较佳实施例。
[0055]
参照图6,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装置,还包括设于控制板3上的mcu控制模块01、发热杯控制单元02、发热针控制单元03以及发热针温度检测单元04;mcu控制模块01与发热杯控制单元02电性相连,mcu控制模分别与发热针控制单元03和发热针温度检测单元04电性连;mcu控制模块01通过发热杯控制单元02控制发热杯2的发热温度和发热时间,mcu控制模块01通过发热针控制单元03控制发热针1的发热温度和发热时间;发热针温度检测单元04将检测到的发热针1的温度传送至mcu控制模块01,以使mcu控制模块01根据发热针1的温度通过发热针控制单元03调整发热针1的发热时间。
[0056]
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加热装置,包括设于控制板3上的mcu控制模块01、发热杯控制单元02、发热针控制单元03以及发热针温度检测单元04;mcu控制模块01与发热杯控制单元02电性相连,mcu控制模分别与发热针控制单元03和发热针温度检测单元04电性连;mcu控制模块01通过发热杯控制单元02控制发热杯2的发热温度和发热时间,mcu控制模块01通过发热针控制单元03控制发热针1的发热温度和发热时间;发热针温度检测单元04将检测到的发热针1的温度传送至mcu控制模块01,以使mcu控制模块01根据发热针1的温度通过发热针控制单元03调整发热针1的发热时间;从而实现了对发热杯2和发热针1的发热温度和发热时间的控制。
[005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6,该加热装置还包括与mcu电性相连的工作电源单元09、显示屏控制单元10、马达控制单元07以及充电控制单元05;工作电源单元09、显示屏控制单元10、马达控制单元07以及充电控制单元05设于控制板3上;工作电源单元09用于调整电池4的电压,以为mcu控制模块01提供工作电压;显示屏控制单元10用于显示mcu控制模块01输出的温度数据;马达控制单元07用于通过振动马达08振动提示加热温度达到指定状态;充电控制单元05还与电池4电性相连,mcu控制模块01经过充电控制单元05控制电池4充电。
[005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6,该加热装置还包括与电池4电性相连的电池保护单元06,电池保护单元06用于保护电池4的充放电。
[0059]
具体地,参照图10,电池保护单元06电池4保护芯片u4,双功率场效应管u5、u6以及u7,电容c14,电阻r1和r9;电池4保护芯片u4用于为电池4提供过流保护功能,双功率场效应管u5、u6以及u7用于为电池4提供充电控制开关功能;
[0060]
电池4保护芯片u4的引脚2连接电阻r9的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电池4保护芯片u4的引脚5分别连接电阻r1的一端和电容c14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电池4的正极,电容c14的另一端连接电池4保护芯片u4的引脚6后再连接电池4的负极,电池4保护芯片u4
的引脚1分别连接双功率场效应管u5的引脚5和双功率场效应管u5的引脚5之后连接双功率场效应管u7的引脚5,电池4保护芯片u4的引脚3与双功率场效应管u5的引脚4和双功率场效应管u6的引脚4相连后连接双功率场效应管u7的引脚4;
[0061]
双功率场效应管u5的引脚6和引脚7分别连接电池4的负极,双功率场效应管u5的引脚8与双功率场效应管u6的引脚8相连,双功率场效应管u5的引脚1与双功率场效应管u6的引脚1相连后连接双功率场效应管u7的引脚1,双功率场效应管u7的引脚1还与引脚8相连,双功率场效应管u5的引脚3和引脚2相连后接地,双功率场效应管u4的引脚3和引脚2相连后接地,双功率场效应管u6的引脚6和引脚7分别连接电池4的负极,双功率场效应管u7的引脚6和引脚7相连后连接电池4的负极,双功率场效应管u7的引脚3和引脚2相连后接地。
[006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7,发热针控制单元03包括场效应管q2,三极管q41和q42,电阻r10、r16、r17、r45以及r46,电容c16;
[0063]
场效应管q2的引脚3、引脚2以及引脚1相连后连接电池4的正极,场效应管q2的引脚3还连接电阻r16的一端,电阻r1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场效应管q2的引脚4和三极管q42的集电极,场效应管q2的引脚8、引脚7、引脚6以及引脚5相连后连接发热针正极11,电阻r17的一端和电容c16的一端的连接点连接mcu控制模块01的电源供电检测端,电容c16的另一端接地,发热针负极12分为两路分别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和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接地,三极管q4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42的基极连接电阻r46的一端,电阻r46的另一端连接mcu控制模块01的功率控制加热使能端,三极管q4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41的基极连接电阻r45的一端,电阻r45的另一端连接mcu控制模块01的功率控制使能端。
[0064]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7,发热杯控制单元02包括场效应管q3,电阻r24,电容c26和c27;
[0065]
场效应管q3的引脚4分别连接电阻r24的一端和三极管q41的集电极,场效应管q3的引脚3连接电阻r24的另一端,场效应管q3的引脚3还与引脚2和引脚1连接后连接电容c27的一端,电容c27的一端还分别连接电容c26的一端和电池4的正极,电容c26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27的另一端接地,场效应管q3的引脚5、引脚6、引脚7以及引脚8相连后连接发热针正极11,发热针正极11还与发热针负极12电性相连。
[0066]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8,发热针温度检测单元04包括场效应管q1,稳压二极管d1,电阻r6、r7、r8、r11、r13、r14、r48、r47、r50、r26以及r26,电容c21、c29、c30、c42以及c40;
[0067]
场效应管q1的引脚1分别连接电阻r50的一端和mcu控制模块01的加热使能端,场效应管q1的引脚2分别连接电阻r50的另一端和mcu控制模块01的电源端,场效应管q1的引脚3分别连接发热针1的电源端和电阻r25的一端,电阻r25的另一端与电阻r26的一端的连接点分别连接电容c40的一端和mcu控制模块01的加热电源检测端,电阻r26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40的另一端接地;
[0068]
稳压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稳压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6的一端和电阻r7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usb电源5v,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8的一端和电容c21的一端,电容c21的一端还连接mcu控制模块01的充电检测端,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21的另一端接地;
[0069]
电阻r11的一端连接电池4的正极,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3的一端和电
容c29的一端,电容c29的一端还连接mcu控制模块01的电池4检测端,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29的另一端接地;
[0070]
电阻r14的一端连接mcu控制模块01的电源端,电阻r1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mcu控制模块01的复位端和电容c30的一端,电容c30的另一端接地;
[0071]
电阻r48的一端连接发热针1的电源端,电阻r4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47的一端和电容c42的一端,电容c42的一端还连接mcu控制模块01的加热检测端,电容c4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42的另一端和接地,电阻r42的一端和电阻r4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发热针正极11和发热针负极12的端子。
[007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9,充电控制单元05包括电源管理芯片u1,电感器l3,电容c15、c33以及c34,电阻r4、r5、r15、r12、r29、r30以及r51;电源管理芯片u1用于调整充电电流以符合电池4的充电要求;
[0073]
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1分别连接电感器l3的一端和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15,电感器l3的一端还连接电容c15的一端,电容c15的另一端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2分别连接电容c34和一端和电容c33的一端,电容c33的一端还连接usb电源5v,电容c33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34的另一端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4和引脚3相连后连接电感器l3的另一端;
[0074]
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5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6分别连接电阻r5的一端和mcu控制模块01的充电使能端,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8连接电阻r15的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的一端,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7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和电阻r4的一端的连接点,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
[0075]
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9分别连接电阻r9的一端和mcu控制模块01的充电状态控制端,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10连接电阻r51的一端,电阻r51的另一端连接电池4的正极,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11连接电阻r29的一端,电阻r29的另一端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12连接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接地;
[0076]
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13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14和电源管理芯片u1的引脚16相连后连接电池4的正极。
[007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1,显示屏控制单元10包括液晶显示屏oled,场效应管q1,电阻r2和r3,电容c1、c2、c3、c4、c5以及c6;液晶显示屏oled用于接收及显示mcu控制模块01发来的数据,场效应管q1为液晶显示屏oled提供稳定电源;
[0078]
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1连接电容c5的一端,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2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3连接电容c6的一端,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4连接电容c6的另一端,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5与引脚8的连接点分别连接场效应管q1的引脚3和电容c1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7接地,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9连接mcu控制模块01的液晶显示屏复位端,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10连接mcu控制模块01的液晶显示屏时钟端,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11连接mcu控制模块01的液晶显示屏数据发送端,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12连接电阻r2的一端,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13连接电容c2的一端,液晶显示屏oled的引脚14分别连接电容c3的一端和电容c4的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2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场效应管q6的引脚2分别连接电阻r3的一端和mcu控制模块01的电源端,场效应管q6的引脚1分别连接电阻r3的另
一端和mcu控制模块01的液晶显示屏控制端。
[007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2,马达控制单元07包括三极管q7、二极管d2、电容c32以及电阻r35;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电阻r35的一端,电阻r35的另一端连接mcu控制模块01的马达控制端,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7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振动马达08的负极、二极管的正极以及电容c32的一端,电容c3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和振动马达08的正极之后连接电池4的正极。
[008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3,工作电源单元09包括线性稳压器u3,电容c9、c10、c11以及c12,电阻r20;线性稳压器u3用于调整电池4输出的电压为工作电压;
[0081]
线性稳压器u3的引脚1接地,线性稳压器u3的引脚2分别连接电容c10的一端和电容c12的一端,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12的一端还连接mcu控制模块01的电源端,线性稳压器u3的引脚3分别连接电容c11的一端和电容c9的一端,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9的一端还连接电阻r20的一端,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电池4的正极。
[008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4,mcu控制模块01的型号为m0516zdn,mcu控制模块01的电源供电检测端为i-det,mcu控制模块01的电源端为mcu-vcc,mcu控制模块01的加热电源检测端为ptc-vcc-det,mcu控制模块01的充电检测端为charg-det,mcu控制模块01的电池49检测端为bat-det,mcu控制模块01的复位端为res,mcu控制模块01的加热检测端pct-det,mcu控制模块01的充电使能端为charg-det,mcu控制模块01的充电状态控制端为charg-stat,mcu控制模块01的液晶显示屏复位端为lcd-res,mcu控制模块01的液晶显示屏时钟端为lcd-clk,mcu控制模块01的液晶显示屏数据发送端为lcd-sda,mcu控制模块01的液晶显示屏控制端为lcd-ctl,mcu控制模块01的马达控制端为moto-ctl,mcu控制模块01的功率控制加热使能端pwm-ptc-en,mcu控制模块01的功率控制使能端为pwm-en。
[0083]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创造并不限于本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许多同等变型或替换,这些同等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