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装置和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74726发布日期:2023-03-08 03:34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热装置和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雾化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和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雾化装置是通过对雾化原料进行加热,从而产生烟雾的一类装置,常见的雾化装置包括电子烟等产品,目前市场上主要的雾化装置分为蒸汽式和加热不燃烧式两种。相对之下,作为电子烟产品,加热不燃烧式雾化装置更接近传统卷烟的口感,其采用低温加热方式对烟丝进行加热而产生烟雾,由于在吸食过程中不发生燃烧,可减少有害物质的扩散,降低二手烟对周围人群的伤害。
3.在现有技术中,对原料加热而不燃烧的加热方式种类很多,如直接加热、涡流加热、激光加热、气流加热等。其中,直接加热的雾化装置是通过发热元件与原料直接接触,从而对原料进行加热,这种方式加热效率最高,但再现有技术中,均是采用发热元件直接烟丝接触进行加热,这就导致,加热后的原料残渣容易残留在发热元件上,发热元件上的原料不方便清理,时间久后产生异味。上述问题是本领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清理的加热装置、雾化装置和电子烟。
5.根据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
6.发热件;
7.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用于伸入至保温容器内部;
8.导热件,所述导热件的一端与所述发热件接触,另一端则伸入至所述加热组件内部以将所述发热件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加热填充与所述保温容器内的雾化原料。
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加热组件包括加热外壳和隔离件,所述加热外壳固定于所述隔离件的一侧并用于伸入至所述保温容器内,所述发热件设置于所述隔离件远离所述加热外壳的一侧,所述隔离件用于隔离所述发热件和所述保温容器内的原料,所述导热件远离所述发热件的一端穿过所述隔离件并插入至所述加热外壳内。
1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外壳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导热件与所述加热外壳一一对应。
11.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隔离件为导热材质,所述发热件贴合于所述隔离件远离所述加热外壳的一侧。
1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隔离件与所述加热外壳为一体化结构。
1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与所述加热外壳之间填充有导热界面材料。
14.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的材质为导热系数为150w/m.k以上的材料。
1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远离所述隔离件的一侧设置有支撑隔热组
件,所述支撑隔热组件与所述隔离件保持相对固定,所述发热件卡合于所述支撑隔热组件和所述隔离件之间。
1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隔热组件包括隔热件,所述隔热件用于阻止热量传递至所述支撑隔热组件远离所述发热件的一侧。
17.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隔热组件包括基座,所述发热件卡合于所述基座与隔离件之间,所述隔热件设置于基座远离所述发热件的一侧。
18.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包括发热部和接头,所述发热部卡合于所述支撑隔热组件和所述隔离件之间,所述接头伸出所述支撑隔热组件远离所述发热件的一侧。
1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所述保温容器,所述保温容器包括物料腔和保温层,所述物料腔由所述保温层围合限定,所述物料腔内用于容纳所述雾化原料。
20.根据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雾化装置,包括上述的加热装置,还包括雾化主体,所述雾化主体包括所述保温容器,所述发热件位于所述保温容器外部,以及吸嘴,所述吸嘴与所述保温容器内部连通。
21.据上述实施例的加热装置、雾化装置和电子烟,其通过导热件将发热件的热量传递至加热组件,而后由加热组件对雾化原料进行加热,代替现有技术中通过发热件直接与雾化原料接触进行加热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雾化原料与发热件的直接接触,雾化原料的残渣不会残留在发热件上,而只会残留在加热组件上,在清理时,由于加热组件没有复杂的电路结构,因此无论是更换或是清理相较于作为电气元件的发热件都更加便捷,解决了原料残留在发热件上不易清理的问题。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加热装置的爆炸图;
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加热装置安装在烟丝腔中的爆炸图;
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雾化装置的剖视图。
25.附图标记:发热件11、发热部111、接头112、导热件12、加热组件13、加热外壳131、隔离件132、支撑组件14、隔热件141、基座142、雾化主体2、保温容器21、物料腔211、保温层212、吸嘴3。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技术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技术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技术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27.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
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28.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技术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29.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雾化装置的加热装置,其包括:发热件11、导热件12和加热组件13。
30.其中,发热件11可以为现有的电发热元件,本技术对该发热件11的类型不做过多限定,例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中,示例性的采用电发热片作为发热元件,此外,该发热件11还可以是电热丝、电热棒等元器件,只要其发热温度能够满足雾化装置的使用需求,均可适用于本技术中。
31.在本技术公开的实施例中,上述导热件12用于传导由发热件11产生的热量,该导热件12选用高导热材料,其一侧与发热件11接触,另一侧则用于和将发热件11的热量传递至加热组件13,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该导热件12可以为一棒状的长条形结构,导热件12的一端与上述发热件11接触,另一端则用于插入到加热组件13内部。
32.在工作时,可以将烟丝等雾化原料填装与一保温容器21内,例如,该保温容器21可以是但不限于电子烟的烟杆,而后将发热件11固定在保温容器21外部,上述加热组件13则伸入至上述保温容器21内部以便与雾化原料接触,本技术通过导热件12能够有效地将发热件11的热量传递至加热组件13插入烟丝的一端,从而起到加热雾化原料的作用,其中,导热件12与发热件11接触的方式可以采用抵接或焊接等固定连接的方式,本技术不作过多限定,只要保证该导热件12能够与发热件11紧密接触并能够进行热量传导即可。
3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本技术中加热组件13包括隔离件132和加热外壳131,其中,加热外壳131固定的安装在隔离件132的一侧并用于伸入到保温容器21的内部,发热件11则位于隔离件132远离加热外壳131的一侧,考虑到需要避免发热件11与雾化原料接触,在一些示例中,隔离件132可以设置在保温容器21的一端并将发热件11隔离在保温容器21的外部,从而起到隔离雾化原料和发热件11的作用,示例性的例如图2所示,以本技术竖向放置为例,储存雾化原料的保温容器21位于发热件11的上方,加热外壳131的上端伸入到烟丝中,而隔离件132则安装于发热件11的上侧,从而隔离发热件11与保温容器21中存储的雾化原料。
34.在图2的示例中,上述加热外壳131可以固定的设置在隔离件132上,该加热外壳131凸出于隔离件132的一侧表面,其内部设置为中空结构,隔离件132上则开设有轴向贯通的通孔,上述导热件12则通过隔离件132上的通孔一一对应地插设在加热外壳131中,该导热件12的长度可恰好伸出隔离件132的通孔,发热件11则安装在隔离件132远离加热外壳131的一侧,从而能使导热件12与该发热件11紧密的贴合接触。
35.在本技术中,通过导热件12传递发热件11的热量,而后借由加热组件13对烟丝进行加热,首先,可以避免烟丝等雾化原料与发热件11的直接接触,烟丝残渣不会残留在发热件11上,而只会残留在加热组件13上,而在清理时,由于加热组件13没有复杂的电气结构,因此相较于作为电气元件的发热件11,无论是更换或是清理都更加便捷,从而解决了烟丝残留在发热件11上不易清理的问题。
36.此外,上述隔离件132也可以采用导热材质,此时,如图3所示,可以将发热件11与隔离件132贴合设置,在进行热传递时,该隔离件132能够同时与导热件12一同传导热量,从而进一步增加传热效率,所应理解的是,隔离件132的材质可以与加热外壳131相同或不相同,当隔离件132的材质与加热外壳131相同时,隔离件132可以与加热外壳131为一体化结构,例如,上述隔离件132和加热外壳131均可以采用al2o3陶瓷,二者可以在生产制造阶段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进行制造。
37.所应理解的是,上述发热件11与隔离件132可以采用螺纹等结构进行固定连接,从而使该发热件11与隔离件132连接在一起,但是考虑到发热件11作为电气件,为了更简单和方便地将发热件11与隔离件132进行贴合同时也为了避免发热件11损坏,在一些实施例中还设置有用于支撑发热件11的支撑组件14,该支撑组件14设置于发热件11远离隔离件132的一侧,其中支撑组件14与隔离件132直接或间接的固定连接,例如,支撑组件14和隔离件132均可以固定的连接于保温容器21上,或该支撑组件也可以直接可拆卸的与隔离件132连接,例如,支撑组件14可以采用螺丝等可拆卸地连接方式与隔离件132连接,本技术对支撑组件14和隔离件132的连接方式不做过多限定。本技术通过将发热件11卡合在支撑组件14和隔离件132之间,从而对发热件1进行固定。
38.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发热件11包括发热部111和接头112,以该发热件11采用电发热片为例,其包括高阻值的发热片主体,以及设置于发热片主体两端的接线端子,其中发热片主体即为发热部111,接线端子则为接头112,接头112可以由支撑组件14的边缘伸出,或者上述支撑组件14上可以开设供接头112的穿过的孔或槽,从而便于使接头112与位于支撑组件14远离发热件11一侧的电源连接,该电源可以是插座或电池等,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定,通过设置支撑组件14,则能够将发热部111卡合在支撑组件14和隔离件132之间,在不改变发热件11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发热件11与隔离件132贴合。
39.在上述基础上,为了避免发热片的热量传递到电源或其他设置于支撑组件14远离发热件11一侧的元器件上,上述支撑组件14还包括一隔热件141,该隔热件141用于阻止热量传递到支撑组件14远离发热件11的一侧,示例性的,该支撑组件14可以由隔热件141和基座142组成,该基座142用于支撑发热件11,隔热件141则贴合于基座142远离发热件11的一侧,所应理解的是,上述隔热件141和基座142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示例性的,上述基座可以采用质地较硬的材质,从而能够借由基座142对发热件11进行支撑固定,而上述隔热件则可以采用采用质地较软的材料,例如隔热橡胶、隔热棉等,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基座142和隔热件141也可以采用相同材质,例如,上述基座142和隔热件141均可以采用隔热陶瓷,可以理解的是,在基座142和隔热件141材质相同的示例中,上述支撑组件14也可以仅包含一个隔热件141,而不对隔热件141和基座142进行区分,此外,当隔热件141和基座采用分体设计时,隔热件141也不限于固定于基座142远离发热件11的一侧,隔热件141也可以是嵌设在基座142中间或包裹在基座142外侧。
40.本技术中,通过将设置由加热组件13和导热件12组合而成的分体式结构,一方面,这种分体式设计结构能够在导热件12外侧设置面积更大的加热外壳131,从而更加易于清理,后期养护或清理起来也更加方便,另一方面,加热外壳131相较于导热件12具有更大的表面积的情况,与雾化原料接触面积更大,从而能够提高加热效果。
41.此外,考虑到导热件12插入于加热外壳131后,二者之间存在空隙,这些空隙内填
充有空气,由于空气为热的不良导体,会减弱热传递效率,因此为了提高加热外壳131与导热件12之间的热传递,上述加热外壳131和导热件12之间填充有导热界面材料,导热界面材料主要用于填补两种材料结合或接触时的空隙,以减少传热接触热阻,提高导热性能,本技术对采用的导热界面材料不做具体限定,示例性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的导热界面材料可以是导热硅脂或导热胶,例如,在将导热件12安装至加热外壳131前,可以先在导热件12外侧涂覆一层导热硅脂,而后再将导热件12插入加热外壳131,此时导热硅脂则会填充加热外壳131内侧壁和导热件12之间的间隙。
42.在本技术公开的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热传导效率,上述导热件12可以采用导热系数为150w/m.k以上的材料,具体的,该导热件12可以选用导热系数在150w/m.k~500w/m.k之间的导热金属或导热陶瓷,示例性的,可以选用铜棒(导热系数约400w/m.k)、银棒(导热系数约430w/m.k)等导热金属,或氧化铍陶瓷(导热系数约240w/m.k)等导热陶瓷。
43.进一步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雾化装置,该雾化装置包括加热装置和雾化主体2,其中,加热装置为上述任意实施例中公开的加热装置。
44.在该雾化装置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其包括雾化主体2,雾化主体2的一侧作为保温容器21,烟丝或其他雾化原料可填充于该保温容器21中,示例性例如图2所示,该雾化主体2为一圆柱形套筒结构,该雾化主体2为中空结构,该中空结构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作为保温容器21,例如如图3所示,将该雾化主体2内部空腔的左侧定义为保温容器21,该保温容器21内用于储存烟丝,上述加热装置中的加热组件13则伸入到该保温容器21中,在加热组件13由加热外壳131和导热件12组成的示例中,加热外壳131直接伸入至保温容器21内,并与雾化原料直接接触,在该示例中,如图3所示,雾化主体2远离保温容器21的一侧仍留有一段空腔,即雾化主体2中空结构的右侧段,本技术将该右侧段的空腔定义为元件腔,加热装置中的隔离件132密封的卡合在保温容器21靠近元件腔的一端,从而将发热件11隔离在保温容器21的外部,起到隔离发热件11和烟丝的作用。
45.在上述基础上,支撑组件14的外径可以与元件腔的内径匹配,以支撑组件14包括基座142和隔热件141为例,基座142和隔热片为外径相同的圆盘结构,在将基座142和隔热件141插入元件腔后,二者的外侧面恰好与元件腔的内侧面抵接,从而能够被卡合固定在元件腔中,进而能够对位于支撑组件14与隔离件132之间的发热件11进行夹持。此外,所应理解的是,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支撑组件14也可以通过其他的独立的连接结构与雾化主体2或隔离件132进行连接,例如,该独立的连接结构可以是螺纹部、卡扣等连接结构,本技术不做过多限定。
46.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保温容器21包括外侧的保温层212,以及由该保温层22限定的物料腔211组成,其中物料腔211内用于填装烟丝等雾化原料,上述保温层212的材质可以为多孔陶瓷,保温层212可以单独的设置在雾化主体2的外层、保温容器21的内侧壁或者设置在雾化主体2的夹层中,或者,上述雾化主体2可以直接由该保温层212组成,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定。
47.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雾化装置还包括吸嘴3,吸嘴3与保温容器21连接,具体的,该保温容器21远离发热件11的一端开口,吸嘴3通过该开口端插入至保温容器21中,示例性的,当该雾化装置为电子烟时,上述吸嘴3可以为一过滤嘴,本技术不作过多限定。
48.在本技术公开的实施例中,为了验证本技术公开的加热装置的发热效率,先制作
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加热装置,而后将发热件11通电,等到发热件11温度升至可对烟丝等雾化原料进行加热的温度后,分别测量发热件11的温度和加热组件13远离发热件11一侧的温度,示例性的例如图1所示,当加热组件13由隔离件132和加热外壳131组成时,可以测量加热外壳131远离发热件11一端的温度,其中,温度的测量可以借由红外温度检测仪或其他温度传感器进行,具体的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0049][0050]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发热件11的温度达到350℃时,加热外壳131的温度则能够达到340℃,二者仅相差10℃左右,热损失率为2.86%,而当发热件11温度达到450℃时,加热外壳131的温度也能够达到435℃,二者温度仅相差15℃,热损失率为3.3%。
[0051]
由此可见,采用本技术公开的发热装置,在发热件11不直接与烟丝接触的情况下,导热件12传热的热损失低于3%,因此可以通过导热件12传递发热件11的热量并通过加热组件13实现对烟丝等雾化原料的加热,且仍然能保持较高的热效率。
[0052]
本技术主要通过以热传导的方式对雾化原料进行加热,示例性的以图3为例,即发热件11升温后,利用导热件12将热量传递到加热外壳131,从而能够使导热件12其与发热件11基本能保持同步升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中发热件11不与烟丝等雾化原料直接接触,由于加热组件13的结构相较于发热件11更加简单,也非电气结构,因此,相较于发热件11便于清理或更换。其次,通过加热组件13对烟丝加热,虽然加热效率会略微有所降低,但是相较于对流加热或激光加热的方式,仍然具有较高的热效率。
[0053]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