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04796发布日期:2022-12-27 23:42阅读:54来源:国知局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子雾化装置是一种能够将液体基质加热雾化,以供用户抽吸的产品。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器一般通过正电极和负电极与电池组件连接,以向雾化器中的加热元件供电。相关技术中,加热元件的正、负引脚与正、负电极之间的阻抗较大,阻值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能够降低雾化器的阻抗,稳定雾化器的阻值。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雾化器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吸气口、储液腔、加热元件、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刚性的第一绝缘元件以及弹性的第二绝缘元件。吸气口位于第一端。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第二端,与加热元件电连接进而用于对加热元件供电。第一电极被布置成围绕第二电极。第一绝缘元件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第二绝缘元件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一绝缘元件之间,或者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绝缘元件与第二电极之间。
5.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的雾化器以及电池组件。电池组件与雾化器电连接。
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通过设置第一绝缘件,使得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间隔,以及使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间隔,从而避免电极之间和引脚之间短路,增加了雾化器使用的可靠性。其中,刚性的第一绝缘件使得加热元件能够稳定地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加热元件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阻抗,提升阻值的稳定性。通过间设置弹性的第二绝缘件,使得雾化器能够通过弹性件产生形变来适配不同尺寸的电池组件,以提高雾化器的通配性。
附图说明
7.图1是本技术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8.图2是图1中雾化器的爆炸示意图;
9.图3是图1中雾化器的剖视示意图;
10.图4是图3中局部结构的放大图;
11.图5是图2中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3.本技术的发明人经过长期研究发现,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器一般会在加热元件的正负引脚之间及与电池组件连接的正负电极之间设置有硅胶或橡胶绝缘环,从而避免短路。硅胶或橡胶的绝缘环能够产生形变,一方面能够使雾化器能够通过绝缘环的形变与不同尺寸的电池组件适配;但另一方面,绝缘环由于容易产生形变,会导致绝缘环不易将正负引脚分别压紧在正负电极上,这样会导致正负引脚与正负电极之间的接触阻抗较大,且阻值不稳定,会降低雾化器使用的稳定性和整体寿命。并且,硅胶或橡胶在长时间的挤压下,容易发生龟裂,会进一步导致阻抗上升,甚至可能会引起短路。为了改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可以提供以下实施例。
14.参阅图1,本技术电子雾化装置1一实施例描述电子雾化装置1一示例性结构。电子雾化装置1包括雾化器10和电池组件40,电池组件40与雾化器10电连接,以向雾化器10供电。电池组件包括壳体(图未示出)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电芯(图未示出),壳体靠近雾化器的一端设置有分别与电芯正负极连接的第一接触电极(图未示出)和第二接触电极(图未示出)。雾化器与第一接触电极和第二接触电极抵接时,雾化器与电芯电导通,以为雾化器10供电。
15.参阅图2和图3,雾化器10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2和第二端3、吸气口211a以及储液腔33。吸气口211a位于第一端2。储液腔33用于存储液体基质。雾化器10能够将储液腔33内存储的液体基质转化为气溶胶,气溶胶能够从第一端2的吸气口211a出气,以供用户抽吸。
16.进一步地,雾化器10包括吸嘴组件20和主体30。吸嘴组件20设置于主体30的其中一端,即主体30靠近第一端2的位置。具体而言,吸嘴组件20包括吸嘴21,吸嘴21具有出气通道211,以及上述的吸气口211a,电子雾化装置1的产生的气溶胶能够通过吸嘴21的出气通道211经吸气口211a出气,供用户抽吸。吸嘴组件20还包括连接件22和密封件23,连接件22用于连接吸嘴21和主体30。密封件23用于将吸嘴21与主体30之间或者吸嘴21与连接件22之间的间隙密封,从而减少空气从间隙中进入,防止用户的抽吸口感下降。或者,密封件23可以用于将主体30密封,以避免主体30中所储存的液体基质泄漏。密封件23也可以设置有两个或以上,以同时减少空气进入和避免液体基质泄漏。
17.主体30包括外壳31和内壳32,外壳31和内壳32围设有上述的储液腔33,储液腔33用于储存液体基质,例如烟液或者药液。其中,内壳32与外壳31均呈筒状设置,外壳31套设于内壳32。可选地,在内壳32与外壳31之间设置两个或以上的密封圈35,以将储液腔33密封,防止液体基质泄漏。可选地,也可以通过内壳32的其中一端与外壳31的其中一端一体成型的方式来将储液腔33的其中一端密封,另一端可以通过密封圈35的方式来密封。内壳32设置有气流通道322,气流通道322与吸嘴21的出气通道211连通。气流通道322用于供液体基质加热后产生的气溶胶流动,气溶胶可以经气流通道322流动至出气通道211,且经出气通道211出气。可选地,吸嘴组件20的连接件22连接吸嘴21与内壳32靠近吸嘴21的一端,吸嘴组件20的密封件23可以安装于连接件22上。在连接件22连接内壳32与吸嘴21时,密封件23可以伸入内壳32与外壳31之间,以将储液腔33密封。和/或,密封件23可以伸入吸嘴21与
外壳31之间,以将吸嘴21与外壳31之间的间隙密封。
18.参阅图3和图4,雾化器10还包括加热元件13,储液腔33的雾化基质能够流动至加热元件13,加热元件13能够加热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具体而言,加热元件13设置于气流通道322远离吸嘴21的一侧。加热元件13具有第一引脚131和第二引脚132,第一引脚131可以是正极引脚也可以是负极引脚,第二引脚132可以是正极引脚也可以是负极引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第一引脚131与第二引脚132的极性相反。第一引脚131和第二引脚132能够与电极连接,以为加热元件13供电。其中,加热元件13可以是加热丝、加热棒或者陶瓷加热体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19.进一步地,内壳32远离吸嘴21的一侧开设有连通孔321,连通孔321连通储液腔33与气流通道322,连通孔321位于加热元件13的周侧,储液腔33中的液体基质能够经过连通孔321流动至加热元件13,加热元件13能够对液体基质加热,以将液体基质雾化。液体基质经加热元件13雾化成气溶胶后,能够沿着气流通道322流动至吸嘴21,以供用户抽吸。
20.在一实施方式中,储液腔33与加热元件13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液元件34,以在储液腔33与加热元件13之间传递液体基质。例如储液腔33的通孔321和加热元件13之间设置有多孔体,例如多孔陶瓷或者多孔玻璃。液体基质能够经过多孔体的孔隙流动至加热元件13,以将液体基质雾化。多孔体能够使得加热元件13对液体基质进行均匀的加热,有利于提高雾化效果。
21.又如,通孔321与加热元件13之间设置有导油棉。导油棉能够将储液腔33内的液体基质传递至加热元件13。其中,一方面导油棉能够将连通孔321密封,以避免液体基质从连通孔321处泄漏;另一方面,导油棉能够吸附储存一定量的液体基质,并将液体基质导向至加热元件13。加热元件13能够将导油棉中的液体基质加热雾化。导油棉的设置能够便于液体基质的雾化,减少液体基质的泄漏。
22.再如,通孔321与加热元件13之间设置有两个导液元件34,两个导液元件34分别为多孔体和导油棉,导油棉位于多孔体的外围,同时设置多孔体和导油棉所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以上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23.参阅图3,雾化器10还包括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刚性的第一绝缘元件14。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位于第二端3,与加热元件13电连接进而用于对加热元件13供电。第二电极12与第一电极11间隔设置。第一电极11被布置成围绕第二电极12。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能够分别与电池组件40的第一接触电极和第二接触电极电连接。第一绝缘元件14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之间。以将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间隔,防止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短路。第一引脚131部分穿设于第一电极11和第一绝缘元件14之间,与第一电极11抵接且电导通。第二引脚132部分穿设于第二电极12与第一绝缘元件14之间,与第二电极12抵接且电导通。如此设置,使得加热元件13的第一引脚131和第二引脚132能够通过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与电池组件40电导通。其中,第一引脚131与第一绝缘元件14和第一电极11的配合关系,以及第二引脚132与第一绝缘元件14和第二电极12的配合关系可以是过盈配合,使得第一引脚131和第二引脚132分别与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的抵接能够通过过盈配合来实现,使得第一引脚131和第二引脚132能够可靠地与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电导通。
24.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元件14的材料为尼龙、聚甲醛、abs树脂、聚碳酸酯、或
聚丙烯。第一绝缘元件14可以通过上述的材料中的任意一种经注塑形成,可选地,第一绝缘元件14的材料可以选择使用热固性塑料。如此制造的第一绝缘元件14具有较高的硬度,例如,第一绝缘元件14的邵氏硬度在90ha以上。硬度较高的第一绝缘元件14不易产生形变,使得第一绝缘元件14安装于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之间时,能够将位于第一绝缘元件14和第一电极11之间的第一引脚131压紧在第一电极11上,将位于第一绝缘元件14和第二电极12之间的第二引脚132压紧在第二电极12上。如此设置,使第一引脚131与第一电极11之间和第二引脚132与第二电极12之间的接触阻抗下降,降低了它们之间的阻值。并且,压紧后的第一引脚131和第二引脚132不易松动,提升了阻值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雾化器10使用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25.参阅图4和图5,具体而言,第一电极11呈筒状设置,可以是圆形筒状或方形筒状等,不做具体限定。第一电极11套设于第二电极12,第一绝缘元件14也可以呈筒状设置,设置于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之间,第一绝缘元件14套设于第二电极12,第一电极11套设于第一绝缘元件14。其中,第一电极11内部设置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一抵接部113。第一抵接部113用于与第一引脚131抵接,在第一绝缘元件14的配合下,第一引脚131能够以一定的压紧力抵接在第一抵接部113上。第一抵接部113可以是第一电极11内壁朝向第二电极12凸设的、与第一引脚131对应的凸块。第一抵接部113也可以是第一电极11内部朝向第二电极12环状凸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26.在一实施方式中,参阅4和图5,第一电极11呈筒状设置,第一电极11包括第一区段111和第二区段112;第一区段111的直径大于第二区段112的直径,第二区段112围绕第二电极12设置。第一区段111套设于主体30的另一端,即主体30远离吸嘴组件20的一端。第一区段111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主体30连接,也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与主体30连接,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具体地,第一区段111套设于主体30的外壳31远离吸嘴组件20的一端。第二区段112套设于第二电极12,第二区段112的内壁凸设有第一抵接部113。第二区段112用于与电池组件40进行连接,且用于容置第二电极12。可选地,第二区段112外周设置有外螺纹,用于与电池组件40连接。具体地,第二电极12远离主体30的一侧设置有抵接凸部(图示出,但未标注)。可选地,电池组件40的第一接触电极呈筒状设置,第一接触电极内设置有内螺纹,电池组件40可以通过第一接触电极与第一电极11螺纹配合的方式来与雾化器10连接。第二接触电极可以通过与第二电极12的抵接凸部抵接来与第二电极12电连接。如此设置,一方面实现了雾化器10与电池组件40的安装,另一方面实现了电池组件40与雾化器10的电导通。可选地,第二区段112与电池组件40的连接也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
27.第二电极12呈柱状设置,例如圆柱状设置或者方形柱状设置。第二电极12包括导向部122和第二抵接部121。导向部122的横截面在远离第二抵接部121的方向上呈渐缩设置,导向部122的设置能够便于第二电极12的装配。第一抵接部113位于第二抵接部121外围,第二抵接部121用于与第二引脚132抵接。通过将第一抵接部113和第二抵接部121对应设置,使得第一引脚131和第二引脚132与第一绝缘元件14、第一抵接部113和第二抵接部121彼此之间相互压紧,从而稳定地将各个元件装配。
28.参阅图4和图5,第一绝缘元件14包括沿纵向延伸的压紧部141和沿径向延伸的凸缘部142,压紧部141至少部分围绕第二电极12设置,凸缘部142位于压紧部141远离第一端2
的一侧。第一抵接部113位于凸缘部142靠近第一端2的一侧。压紧部141位于第一抵接部113和第二抵接部121之间,第一引脚131设置于压紧部141与第一抵接部113之间,第二引脚132设置于压紧部141与第二抵接部121之间。可选地,第二电极12的抵接凸部与凸缘部142抵接,从而使第二电极12与第一绝缘元件14能够相互带动彼此移动。
29.第一绝缘元件14的硬度增加后,会使得第一绝缘元件14和第二电极12相对第一电极11无法产生较大的变形,使得雾化器10难以与电池组件40适配。为了改善上述技术问题,雾化器10还包括弹性的第二绝缘元件15。第二绝缘元件15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电极11与第一绝缘元件14之间,或者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绝缘元件14与第二电极12之间。第二绝缘元件15能够产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得第一绝缘元件14和第二电极12能够相对第一电极11具有一定的活动裕度,进而适配不同尺寸的电池组件40,以增强雾化器10的通配性。
30.进一步地,第二绝缘元件15设置于凸缘部142与第一抵接部113之间,第一绝缘元件14的凸缘部142与第一抵接部113和第二抵接部121围设有容置空间18,第二绝缘元件15设置于容置空间18。参阅图4,第二绝缘元件15设于容置空间18后,第二绝缘元件15位于第一抵接部113与凸缘部142之间。在电池组件40进行装配时,电池组件40的其中一个电极会抵接第二电极12产生压力,推动第二电极12移动,第二电极12能够带动第一绝缘元件14移动,第一绝缘元件14的凸缘部142会对第二绝缘元件15产生挤压产生弹性变形,以适配电池组件40的尺寸。
31.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电极12内设置有进气通道123,导向部122的周侧设置有第一进气孔16,第一进气孔16与进气通道123连通。电池组件40上可以设置有连通外界和进气通道123的管道,电池组件40与雾化器10连接后,气流可以经管道进入到第二电极12的进气通道123内,再经第一进气孔16进入到主体30的气流通道322中。加热元件13加热液体基质产生的气溶胶能够随着气流通道322内的气流进入到吸嘴21的出气通道211中,以供用户抽吸。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1的周侧设置有第二进气孔17,第二进气孔17贯穿第一电极11侧壁。第二进气孔17能够连通外界和主体30的气流通道322,气流能够从外界经第二进气孔17进入到气流通道322中。加热元件13加热液体基质产生的气溶胶能够随着气流通道322内的气流进入到吸嘴21的出气通道211中,以供用户抽吸。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同时开设有第一进气孔16和第二进气孔,第二电极12设置有进气通道123,从而使电子雾化装置1具有多种进气方式,能够匹配不同结构的电池组件40,增加雾化器10的通配性。
32.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一绝缘元件14,使得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间隔,以及使第一引脚131和第二引脚132间隔,从而避免电极之间和引脚之间短路,增加了雾化器10使用的可靠性。其中,可以通过增加第一绝缘元件14的硬度使得第一引脚131压在第一电极11上的压力和第二引脚132压在第二电极12上的压力能够提高,以降低第一引脚131与第一电极11之间和第二引脚132与第二电极12之间的阻抗,提升阻值的稳定性。通过在第一电极11和第一绝缘元件14之间设置第二绝缘元件15,使得雾化器10能够通过第二绝缘元件15产生形变来适配不同尺寸的电池组件40,以提高雾化器10的通配性。
33.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