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17520发布日期:2023-03-22 06:08阅读:61来源:国知局
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雾化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2.气溶胶生成装置,例如电子雾化器,由于较为健康且具有高性价比,而受到了众多用户的追捧。传统的气溶胶生成装置通常利用加热组件对气溶胶产生介质进行加热,以产生气溶胶供用户抽吸。然而,在加热时,气溶胶产生介质保持固定不动,加热组件仅对气溶胶产生介质的固定区域进行加热,而较长时间反复地加热该固定区域容易使该固定区域产生杂气,影响抽吸的口感。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4.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支架及安装于所述支架的转动组件、加热组件和驱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用于带动气溶胶产生介质转动,所述气溶胶产生介质包括多个介质部;所述加热组件对应至少一个所述介质部,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加热对应的所述介质部以生成气溶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转动组件和/或所述加热组件相对所述支架转动,以切换与所述加热组件对应的至少一个所述介质部。
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组件用于朝对应的所述介质部发射激光,所述激光用于加热与所述加热组件对应的所述介质部。
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溶胶产生介质呈片状,所述气溶胶产生介质收容于所述转动组件内,所述加热组件发射的激光的出射方向与所述转动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基本一致。
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溶胶产生介质呈柱状,所述气溶胶产生介质穿设于所述转动组件内,所述激光的出射方向与所述转动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基本垂直。
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组件包括承载盘及仓盖。所述承载盘安装于所述支架的顶部;所述仓盖安装于所述承载盘的顶部,并与所述承载盘共同形成存储仓,所述存储仓用于收容所述气溶胶产生介质,所述承载盘的与所述介质部对应的区域为用于供所述加热组件发射的激光穿过的透光区。
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承载架。所述承载架收容于所述存储仓内,并固定于所述承载盘与所述仓盖之间,所述承载架用于承载所述气溶胶产生介质,以使所述气溶胶产生介质与所述承载盘的底部间隔,所述承载架的与所述介质部对应的区域为用于供所述激光穿过的透光区。
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架设有多个承载区,每个所述承载区对应一个所述介质部,每个所述介质部与所述承载盘之间形成一个腔室,所述腔室用于容纳所述介质部产生的气溶胶。
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吸嘴,所述吸嘴的一端伸入所述
转动组件内,另一端从所述转动组件露出;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设有进气气道,所述吸嘴、所述转动组件、所述支架顶部的侧壁、及与所述加热组件对应的所述介质部共同形成所述进气气道。
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盘包括承载板、第一内筒、第一外筒、第二内筒和第二外筒,所述承载板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内筒和所述第一外筒自所述承载板的第一侧朝远离所述承载板的第二侧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外筒环绕所述第一内筒,所述第二内筒和所述第二外筒自所述承载板的第一侧朝远离所述承载板的第一侧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外筒环绕所述第二内筒,所述第一内筒通过贯穿所述承载板的通孔与所述第二内筒连通,所述第一内筒与所述仓盖的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外筒承载于所述支架的顶部,所述第二外筒的外轮廓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外筒的外轮廓尺寸,所述第二外筒伸入所述支架内;所述进气气道包括所述吸嘴的内腔、所述第一内筒的内腔、所述第一内筒的侧壁上的通孔、与被加热的所述介质部对应的所述腔室、自所述第二外筒的外侧延伸至所述承载板的第一侧的贯穿孔及所述支架的侧壁上的进气孔。
1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套设于所述第二外筒,并位于所述支架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外筒之间,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支架的侧壁之间具有导气间隙,所述第一密封件设有穿孔,所述穿孔与所述贯穿孔对应且连通,在所述支架的周向上,所述穿孔与所述进气孔错位,所述穿孔通过所述导气间隙与所述进气孔连通;所述进气气道还包括所述导气间隙。
1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套设于所述仓盖,所述第二密封件位于所述承载盘与所述仓盖之间,用于密封所述承载盘与所述仓盖之间的间隙。
1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吸嘴;所述仓盖包括仓盖板、环形的凸缘部及套接部。所述仓盖板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仓盖板伸入所述承载盘的第一外筒内,所述第二密封件套设于所述仓盖的外侧,并位于所述第一外筒与所述仓盖板之间;所述凸缘部自所述仓盖板周缘的第一侧朝外延伸,所述凸缘部承载于所述第一外筒的顶部;所述套接部穿设所述仓盖板的第一侧和所述仓盖板的第二侧,所述凸缘部环绕所述套接部,所述承载盘的第一内筒自所述仓盖板的第二侧伸入所述套接部,所述吸嘴的一端自所述仓盖板的第一侧伸入所述套接部内,另一端从所述套接部露出,所述吸嘴的内腔与所述第一内筒的内腔连通。
1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架的顶部,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转动组件与所述支架的底部之间;所述加热组件包括支座、电路板及安装于所述电路板的激光芯片。所述支座收容于所述支架内;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支座连接;所述激光芯片用于发射激光。
1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架内的散热件;所述散热件用于对所述电路板及所述激光芯片进行散热。
1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件包括散热块,所述电路板通过所述散热块与所述支座连接,所述散热块用于将所述激光芯片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支座及所述支架。
1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架的顶部,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转动组件与所述支架的底部之间;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及连接部件。所述驱动件位
于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支架的底部之间;所述连接部件穿设于所述加热组件,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通过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加热组件连接,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加热组件相对所述支架转动。
2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架的顶部,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转动组件与所述支架的底部之间;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及连接部件。所述驱动件位于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支架的底部之间;所述连接部件穿设于所述加热组件,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通过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转动组件的承载盘连接,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承载盘相对所述支架转动。
2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包括第一子支架及安装于所述第一子支架的顶部的第二子支架,所述加热组件的支座与所述加热组件的散热件固定连接,所述支座与所述散热件共同夹持所述第二子支架;所述连接部件包括连接轴、轴套及连接件。所述连接轴穿设所述第二子支架及所述散热件,所述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连接;所述轴套穿设于所述承载盘并套接于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轴套和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
2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被抽吸的情况下,所述加热组件加热当前对应的至少一个所述介质部;在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被停止抽吸的情况下,所述加热组件停止加热当前对应的所述介质部,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转动组件和/或所述加热组件相对所述支架转动,以切换与所述加热组件对应的至少一个所述介质部。
2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气流检测组件。所述气流检测组件安装于所述加热组件,所述气流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是否被抽吸。
2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穿设于所述转动组件的吸嘴;所述吸嘴、所述转动组件和所述气流检测组件共同形成有检测气道,所述气流检测组件根据所述检测气道中的气压确定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是否被抽吸。
2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组件包括承载盘及与所述承载盘固定连接的密封环,所述承载盘包括承载板及自所述承载板的第一侧延伸的第一内筒,所述吸嘴与所述第一内筒连通,所述承载盘设有导气孔,所述导气孔自所述第一内筒的侧壁延伸至限位块并到达所述承载板的第二侧,所述密封环设有贯穿的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与所述导气孔对应连通;所述气流检测组件包括咪头并设有咪头通道,所述咪头通道的第一端呈环形开口,所述环形开口与所述通气孔始终连通,所述咪头设置于所述咪头通道的第二端;所述检测气道包括所述咪头通道、所述通气孔、所述导气孔、所述第一内筒的内腔及所述吸嘴的内腔。
2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环的背离所述承载盘的一侧设有环形气槽,所述环形气槽与所述环形开口对应连通,所述环形开口通过所述环形气槽与所述通气孔始终连通。
2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散热块;所述气流检测组件还包括支撑座及咪头盖。所述支撑座安装于所述散热块的第一侧,所述支撑座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支撑座设有贯穿所述支撑座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为所述环形开口;所述咪头盖与所述第一通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咪头盖穿设于所述散热块的内部,所述咪头盖设有贯穿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咪头通道包括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所述咪头安装于所述咪头盖的远离所述支撑座的
一端,并与所述第二通道对应。
2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流检测组件还包括密封垫。所述密封垫设置于所述咪头与所述咪头盖之间,所述密封垫环绕所述第二通道,用于密封所述检测气道。
29.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利用驱动组件驱动转动组件和/或加热组件相对支架转动,以切换与加热组件对应的至少一个气溶胶产生介质的介质部。相较于加热组件对气溶胶产生介质的固定区域进行加热,转动组件的设置能够避免加热组件反复加热该固定区域,而导致该固定区域的气溶胶产生介质产生杂气,进而保证用户的抽吸口感。
30.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1.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32.图1是本技术某些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33.图2是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34.图3是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35.图4是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的加热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36.图5是图4所示的加热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37.图6是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38.图7是图6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39.图8是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40.图9是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另一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41.图10是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的气流检测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42.图11是图10所示的气流检测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43.图12是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44.图13是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装饰组件中的装饰盖的立体示意图;
45.图14是本技术某些实施方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6.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47.100、气溶胶生成装置;110、气溶胶产生介质;1101、介质部;
48.10、支架;11、第一子支架;111、第一子支架的侧壁;113、第一子支架的顶部;115、第一子支架的底部;13、第二子支架;131、第二子支架的侧壁;1311、进气孔;133、第二子支架的底部;1331、避让孔;135、第二子支架的顶部;
49.20、转动组件;21、承载盘;211、承载板;217、透光区;2111、承载板的第一侧;2113、承载板的第二侧;2115、承载盘的通孔;212、第一内筒;2121、内腔;2123、通孔;213、第一外筒;214、第二内筒;215、第二外筒;2151、贯穿孔;216、导气孔;218、限位块;23、仓盖;231、仓盖的通孔;232、仓盖板;2321、第一侧;2323、第二侧;233、凸缘部;234、套接部;25、承载架;210、存储仓;251、透光区;252、承载区;220、腔室;253、内环;2531、内环侧壁;254、外环;2541、外环侧壁;255、连接臂;256、避让开口;27、第一密封件;271、穿孔;270、导气间隙;28、第二密封件;29、密封环;291、通气孔;293、环形气槽;
50.30、加热组件;31、支座;311、通孔;33、电路板;35、激光芯片;37、散热件;371、散热块;3711、散热块的第一侧;37111、收容槽;3713、散热块的第二侧;37131、散热凸台;37133、沉槽;37135、螺纹孔;
51.40、驱动组件;41、驱动件;411、输出轴;43、连接部件;431、连接轴;433、轴套;435、连接件;
52.50、吸嘴;51、内腔;
53.130、进气气道;
54.60、保护盖;
55.70、气流检测组件;71、支撑座;713、第一侧;715、第二侧;711、第一通道;7111、环形开口;73、咪头盖;731、第二通道;75、咪头;751、端子部;753、主体部;710、咪头通道;7101、第一端;7103、第二端;77、密封垫;
56.140、检测气道;
57.80、装饰组件;81、装饰件;83、轴承;85、响珠;
58.90、控制组件;91、主板;93、电源;95、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59.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6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6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6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6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65.气溶胶生成装置,例如电子雾化器,由于较为健康且具有高性价比,而受到了众多用户的追捧。传统的气溶胶生成装置通常利用加热组件对气溶胶产生介质进行加热,以产生气溶胶供用户抽吸。然而,由于加热组件需要按照一定的加热时间及频率进行工作,且加热组件仅对气溶胶产生介质的固定区域进行加热,从而使得在气溶胶产生介质受热产生的气溶胶量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下,气溶胶产生介质无法进行调整,由此,不仅影响用户抽吸口感,还会导致加热组件供液不足、干烧的问题。请参阅图1,为解决此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100。
66.请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包括支架10及安装于支架10的转动组件20、加热组件30和驱动组件40。转动组件20用于带动气溶胶产生介质110转动,气溶胶产生介质110包括多个介质部1101。加热组件30对应至少一个介质部1101,加热组件30用于加热对应的介质部1101以生成气溶胶。驱动组件40用于驱动转动组件20和/或加热组件30相对支架10转动,以切换与加热组件30对应的至少一个介质部1101。
67.其中,气溶胶产生介质110为能够经加热、超声或机械振荡等作用而生成气溶胶的元件。气溶胶是气态为连续相,固、液态为分散相的多相流体。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气溶胶产生介质110为装载有液态烟油的雾化介质载体。其中,烟油为溶解有尼古丁和烟碱等物质的混合液态,其溶质为丙二醇、植物甘油和纯水等常见有机溶质和/或无机溶质。烟油经加热组件30加热后会分散为微小的混合液滴,并与空气混合后形成气溶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气溶胶产生介质110为叶类雾化介质,叶类雾化介质经加热组件30加热后会挥发出微小的固态颗粒,并与空气混合后形成气溶胶。气溶胶产生介质110与加热组件30对应的位置包括介质部1101,其中,介质部1101为气溶胶产生介质110上与加热组件30对应并能由加热组件30加热并生成气溶胶的部分结构。介质部110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但不局限于为圆形、方形或扇形等形状。
6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介质部1101的截面形状可为圆形、方形、扇形等,在此不作限制。介质部1101与加热组件30对应是能够被加热组件30加热以生成气溶胶。在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介质110的多个介质部1101面积与形状可均相同,在转动组件20相对支架10转动的情况下,加热组件30与不同的介质部1101对应,等同的多个介质部1101的设置,能够使得驱动组件40每次驱动转动组件20和/或加热组件30相对支架10转动的角度均相同,从而简化驱动组件40的控制程序。
69.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介质110的多个介质部1101面积或形状可不同。例如,一个介质部1101的面积为1,另一个的介质部1101的面积为2,再一个的介质部1101的面积为3等,不同的多个介质部1101的设置,能够使得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能够根据用户的抽吸习惯(例如,喜欢先吸入少量的气溶胶,后吸入较多量的气溶胶),以使加热组件30与不同的介质部1101对应,从而防止出现气溶胶产生介质110受热产生的气溶胶量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保证用户的抽吸口感。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个介质部1101对应的气
溶胶产生介质110的口味类型可相同或不同。当多个介质部1101对应的气溶胶产生介质110的类型不同时,例如,一个介质部1101对应的气溶胶产生介质110的类型为薄荷味,另一个介质部1101对应的气溶胶产生介质110的类型为茉莉花味等等,从而能够使得在加热组件30与不同的介质部1101对应时,用户能够体验到多种类型的口味,提升用户体验。
70.本技术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利用驱动组件40驱动转动组件20和/或加热组件30相对支架10转动,以切换与加热组件30对应的至少一个气溶胶产生介质110的介质部1101。相较于加热组件30对气溶胶产生介质110的固定区域进行加热,转动组件20的设置能够避免加热组件30反复加热该固定区域,而导致该固定区域的气溶胶产生介质110产生杂气,进而保证用户的抽吸口感。
71.下面结合附图对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做进一步说明。
72.请参阅图1及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包括支架10、转动组件20、加热组件30及驱动组件40。其中,转动组件20、加热组件30及驱动组件40均安装于支架10。转动组件20用于装载气溶胶产生介质110。加热组件30用于加热与其对应的介质部1101以生成气溶胶而供用户抽吸。驱动组件40用于驱动转动组件20和/或加热组件30相对支架10转动,以切换与加热组件30对应的至少一个介质部1101。
7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被抽吸的情况下,加热组件30加热当前对应的至少一个介质部1101。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被停止抽吸的情况下,加热组件30停止加热当前对应的至少一个介质部1101,驱动组件40驱动转动组件20和/或加热组件30相对支架10转动,以切换与加热组件30对应的至少一个介质部1101。
74.具体地,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被抽吸的情况下,加热组件30启动并加热当前对应的介质部1101,以使对应的介质部1101受热产生气溶胶供用户吸食。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被停止抽吸的情况下,加热组件30停止加热当前对应的介质部1101,同时,驱动组件40驱动转动组件20和/或加热组件30相对支架10转动,从而切换与加热组件30对应的至少一个介质部1101,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下一次被抽吸的情况下,加热组件30重新启动并加热切换后对应的介质部1101。
75.在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组件40可仅驱动转动组件20相对支架10转动,以切换与加热组件30对应的至少一个介质部1101,相较于驱动组件40驱动转动组件20和加热组件30一起相对支架10转动,驱动组件40仅驱动转动组件20转动,一方面能够减少驱动组件40的工作消耗,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加热组件30转动时出现线路缠绕的问题。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组件40可驱动加热组件30相对支架10转动,以切换与加热组件30对应的至少一个介质部1101。驱动组件40直接驱动加热组件30转动能够保证加热组件30与不同的介质部1101对应的准确性,提升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工作效率。此时,加热组件30可采用无线控制、或驱动组件40采用正反转的驱动方式驱动加热组件30转动,从而避免加热组件30在转动的过程中出现线路缠绕的问题。在再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40可驱动转动组件20和加热组件30一起相对支架10转动,以切换与加热组件30对应的至少一个介质部1101。其中,转动组件20和加热组件30的转动速度或转动方向不同,从而保证加热组件30能够与不同的介质部1101对应。
7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可以通过手动的方式驱动转动组件20和/或加热组件30相对支架10转动,即,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被停止抽吸的情况下,加热组
件30停止加热当前对应的至少一个介质部1101,同时,手动驱动转动组件20和/或加热组件30相对支架10转动,以切换与加热组件30对应的至少一个介质部1101。采用手动驱动的方式能够减少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功耗,简化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结构。另外,手动驱动还能够提升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趣味性,提升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使用体验。
77.请参阅图2及图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支架10包括第一子支架11及安装于第一子支架的顶部113的第二子支架13。转动组件20安装于第二子支架的顶部135。加热组件30位于转动组件20与第一子支架的底部115之间。驱动组件40的一部分位于加热组件30和第一子支架的底部115之间,另一部分穿设于加热组件30并与转动组件20连接。在驱动组件40驱动转动组件20和/或加热组件30相对支架10转动的情况下,加热组件30能够与转动组件20内的气溶胶产生介质110的不同的介质部1101对应。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架10可采用铝合金、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即,第一子支架11和第二子支架13均可采用铝合金、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从而能够提升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散热效果,保证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正常工作。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支架10可采用pc、pctg等塑料材质制成,即,第一子支架11和第二子支架13均可采用pc、pctg等塑料材质制成,从而能够减轻支架10的重量,进而使得气溶胶生成装置100更加轻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子支架11和第二子支架13中的一者可采用铝合金、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另一者可采用pc、pctg等塑料材质制成。
7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子支架11和第二子支架13之间可通过螺钉、卡合等可拆卸的安装方式进行连接,由此,一方面能够便于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组装,提升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在支架10内的装置(例如转动组件20、加热组件30、驱动组件40等)发生故障时,可以方便将故障装置拆卸下来进行维修或更换。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子支架11和第二子支架13之间可通过焊接、铆接、胶合等不可拆卸的安装方式进行连接,由此可以保证第一子支架11和第二子支架13安装的稳定性,避免支架10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使用过程中发生断开或脱落的风险。
79.请参阅图2及图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转动组件20包括承载盘21及仓盖23。承载盘21安装于支架10的顶部。仓盖23安装于承载盘21的顶部,并与承载盘21共同形成存储仓210,存储仓210用于收容气溶胶产生介质110。
80.具体地,承载盘21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二子支架的顶部135,仓盖23盖设于承载盘21的顶部。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承载盘21和仓盖23均可采用聚醚醚酮(peek)材质制成,从而防止加热组件30加热气溶胶产生介质110时产生的高温导致承载盘21和仓盖23发生变形损坏,进而保证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使用安全。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承载盘21和仓盖23还可采用其他耐高温的材料制成,在此不作限制。
81.在一个实施例中,承载盘21和仓盖23之间可采用螺纹连接、螺栓、卡扣等可拆卸地安装方式进行连接,以便于在气溶胶产生介质110耗尽时进行更换。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承载盘21和仓盖23之间可采用焊接、铆接、胶合等不可拆卸的安装方式进行连接,由此保证转动组件20工作的稳定性。
8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加热组件30用于朝对应的至少一个介质部1101发射激光,激光用于加热与加热组件30对应的至少一个介质部1101。承载盘21的与介质部1101对应的区域为用于供激光穿过的透光区217。
83.具体地,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被抽吸的情况下,加热组件30启动并朝对应的至少
一个介质部1101发射激光,以使对应的至少一个介质部1101受热产生气溶胶供用户吸食。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被停止抽吸的情况下,加热组件30停止发射激光,同时或之后,驱动组件40驱动转动组件20和/或加热组件30相对支架10转动,从而切换与加热组件30对应的至少一个介质部1101,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下一次被抽吸的情况下,加热组件30重新启动并加热切换后的介质部1101。相较于电阻加热和电磁感应的加热方式,采用激光加热的方式能够减少加热组件30对气溶胶产生介质110加热的预热时间,从而提升气溶胶产生介质110生成气溶胶的速度。由此,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一方面能够保证用户每次抽吸时生成的气溶胶的新鲜度,提升用户的抽吸口感;另一方面还能够实现即抽即停的效果,提升用户的抽吸体验。
8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透光区217可为透光的实体区域。即,透光区217可由玻璃、树脂等透光材料制成,从而能够保证加热组件30发出的激光穿过透光区217以加热对应的介质部1101,减少激光在传播路径中的损耗。在一个实施例中,承载盘21的透光区217采用透光材料制成,承载盘21的其余区域采用不透光的材料制成,从而能够防止激光照射到其他的介质部1101,保证下一次抽吸时气溶胶的生成量。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承载盘21整体均可采用透光的材料制成,从而一方面能够保证激光的正常穿射,另一方面能够使得用户能够透过承载盘21观测到气溶胶产生介质110的余量,以及气溶胶的生成状况。
85.在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介质110可直接承载于承载盘21的底部,其中,气溶胶产生介质110的多个介质部1101分别与透光区217抵触,从而减小加热组件30与对应的介质部1101之间的距离,保证加热组件30的加热效率。此外,气溶胶产生介质110直接承载于承载盘21的底部,还能够便于气溶胶产生介质110的安装与更换,提升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组装效率。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介质110可通过安装件(图未示出)安装于承载盘21的侧壁,此时,气溶胶产生介质110的多个介质部1101与透光区217间隔设置,从而能够防止加热组件30对对应的介质部1101进行加热时烫坏承载盘21的底部,保证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安全性能。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安装件可采用聚醚醚酮(peek)材质或其他耐高温的材质制成。
86.请参阅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转动组件20还可包括承载架25。承载架25收容于存储仓210内,并固定于承载盘21与仓盖23之间,承载架25用于承载气溶胶产生介质110,以使气溶胶产生介质110与承载盘21的底部间隔,承载架25的与介质部1101对应的区域为用于供激光穿过的透光区251。
87.具体地,承载架25可直接承载于承载架25的底部,或承载架25通过安装件(图未示出)固定于承载盘21和仓盖23之间,气溶胶产生介质110设置于承载架25背离承载盘21的底部的一侧,以使气溶胶产生介质110与承载盘21的底部间隔,承载架25的与介质部1101对应的区域为用于供激光穿过的透光区251,从而使得激光能够穿过承载盘21及承载架25以加热气溶胶产生介质110。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承载架25可采用聚醚醚酮(peek)材质或其他耐高温的材质制成。
8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承载架25上的透光区251可为透光的实体区域。即,透光区251可由玻璃、树脂等透光材料制成,从而能够保证加热组件30发出的激光穿过透光区251以加热对应的介质部1101,减少激光在传播路径中的损耗。在一个实施例中,承载架25的透光区251采用透光材料制成,承载架25的其余区域采用不透光的材料制成,从而能够防止激光照
射到其他介质部1101,保证下一次抽吸时气溶胶的生成量。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承载架25整体均可采用透光的材料制成,从而保证激光的正常穿射。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承载架25上的透光区251为透光的窗口区域。即,透光区251为承载架25上贯穿的通孔,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激光在穿射承载架25的过程中发生的损耗,保证加热组件30的加热效率。
8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承载架25设有多个承载区252,每个承载区252对应一个介质部1101,每个介质部1101与承载盘21之间形成一个腔室220(图6所示),腔室220用于容纳介质部1101产生的气溶胶。
90.具体地,气溶胶产生介质110承载于承载架25上,每个介质部1101分别对应一个承载区252,且每个介质部1101、承载盘21及与介质部1101对应的承载区252共同形成一个腔室220,加热组件30加热对应的介质部1101生成的气溶胶均位于对应的腔室220内,且腔室220的周壁能够避免气溶胶进入其他腔室220。由此,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被抽吸时,加热组件30对对应的介质部1101加热生成的气溶胶不至于弥漫到整个存储仓210内,从而一方面能够保证每次抽吸时的气溶胶量,满足用户的抽吸体验;另一方面还能够保证在下一次抽吸时生成气溶胶的新鲜度,提升用户的抽吸口感。
91.请参阅图2及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承载架25的外轮廓的形状和尺寸与承载盘21的内轮廓的形状和尺寸均相同,且每个承载区252分别与对应的介质部1101的形状和尺寸均相同,从而能够保证介质部1101、对应的承载区252及承载盘21共同形成的腔室220的密闭性,防止介质部1101受热产生的气溶胶进入其他腔室220或发生泄漏。具体地,在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承载架25包括内环253、外环254及连接内环253和外环254的多个连接臂255,多个连接臂255将承载架25划分为多个承载区252,每个承载区252对应一个介质部1101。每个介质部1101与承载盘21之间形成一个腔室220。具体地,相邻的两个连接臂255、相邻两个连接臂255之间的内环侧壁2531、相邻两个连接臂255之间的外环侧壁2541和介质部1101共同围成一个腔室220,且腔室220能够防止气溶胶进入其他腔室220,从而保证每次抽吸时产生的气溶胶的新鲜度,提升抽吸口感。
92.请参阅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承载盘21还可包括限位块218。承载架25还可包括避让开口256。在承载架25安装于承载盘21上的情况下,限位块218能够与避让开口256配合,以便于承载架25的定位及安装。
93.请参阅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加热组件30包括支座31、电路板33及安装于电路板33的激光芯片35。支座31收容于支架10内。电路板33与支座31连接。激光芯片35用于发射激光。
94.具体地,支座31、电路板33及激光芯片35均位于转动组件20与支架10之间。支座31可采用胶合、焊接、螺纹连接、过盈配合等方式收容于支架10内,电路板33与支座31连接,激光芯片35安装于电路板33朝向转动组件20的一侧,且激光芯片35的发射端朝向转动组件20,从而保证加热组件30对对应的介质部1101的正常加热。其中,电路板33与激光芯片35之间的安装方式可采用胶合、焊接、螺纹连接等等,在此不作限制。
9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采用激光芯片35加热对应的介质部1101,能够使气溶胶产生介质110快速产生气溶胶,从而保证用户每次抽吸时气溶胶的新鲜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加热组件30还可以采用等离子体等快速加热的方式对介质部1101进行加热。
9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气溶胶产生介质110呈片状,气溶胶产生介质110收容于转动
组件20内,激光的出射方向与转动组件20的旋转轴线基本一致。
97.具体地,片状的气溶胶产生介质110包括多个介质部1101,并收容于存储仓210内。在驱动组件40驱动转动组件20和/或加热组件30相对支架10转动的情况下,加热组件30能够与不同的介质部1101对应。在一个实施例中,激光的出射方向与转动组件20的旋转轴线完全一致,即,激光的出射方向与转动组件20的旋转轴线平行,或者,激光的出射方向与气溶胶产生介质110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垂直,从而能够保证激光到达气溶胶产生介质110的距离最短,进而提升加热组件30的加热效率,减少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被抽吸时,加热组件30加热当前对应的介质部1101以生成气溶胶所需的时间,实现即抽即停的效果,提升用户的抽吸体验。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激光的出射方向与转动组件20的旋转轴线形成有预定小的夹角。其中,该预定小的夹角可小于等于30
°

9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每个介质部1101为横截面呈扇形的片状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每个介质部1101的面积可相同或不同,即,每个介质部1101的横截面的扇形的角度可相同或不同。
9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气溶胶产生介质110呈柱状,气溶胶产生介质110穿设于转动组件20内,激光的出射方向与转动组件20的旋转轴线基本垂直。
100.具体地,柱状的气溶胶产生介质110包括多个介质部1101,且气溶胶产生介质110的至少部分收容于存储仓210内。在驱动组件40驱动转动组件20和/或加热组件30相对支架10转动的情况下,加热组件30能够与气溶胶产生介质110的不同的介质部1101对应。在一个实施例中,激光的出射方向与转动组件20的旋转轴线垂直,从而能够保证激光到达气溶胶产生介质110的距离最短,进而提升加热组件30的加热效率,减少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被抽吸时,加热组件30加热当前对应的介质部1101以生成气溶胶所需的时间,进一步实现即抽即停的效果,提升用户的抽吸体验。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激光的出射方向与转动组件20的旋转轴线形成有预定小的夹角。例如预定小的夹角小于等于30
°

101.在一个实施例中,支座31可采用铝合金、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从而能够避免在加热组件30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导致支座31损坏的问题,保证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正常工作。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支座31可采用pc、pctg等塑料材质制成,从而能够减轻支座31的重量,进而使得气溶胶生成装置100更加轻便。
102.请参阅图1及图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加热组件30还可包括安装于支架10内的散热件37。散热件37用于对加热组件30内部的其他元件进行散热。
103.具体地,散热件37可采用粘接、焊接、卡接、过盈配合等方式安装于支架10内。其中,散热件37的至少部分承载于第二子支架13。散热件37可采用耐高温且热传导速度较快的材料制成,例如聚醚醚酮(peek)材料、高熔点金属、耐高温陶瓷等等,在此不作限制。散热件37的设置能够对电路板33及激光芯片35进行散热,防止电路板33及激光芯片35在工作过程中温度过高而产生损坏的问题,保证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正常工作及使用安全。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散热件37可为散热块371、散热鳍片等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散热件37还可以是散热风扇、散热管道等中的一个或多个。
104.请结合图4及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散热件37包括散热块371,电路板33通过散热块371与支座31连接,散热块371用于将激光芯片35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支座31及支架10。
105.其中,散热块371包括相背的第一侧3711和第二侧3713,散热块的第二侧3713与支
座31相对并能够与支座31抵触。电路板33设置于散热块的第一侧3711。散热块371的横截面的形状尺寸与第二子支架13的横截面的形状尺寸基本相同,从而使得在散热块371安装于第二子支架13内的情况下,散热块371的侧壁与第二子支架13的内壁抵触,由此,激光芯片35产生的热量能够经散热块371传导至支架10及支座31以进行散热。另外,散热块371的横截面的形状尺寸与第二子支架13的横截面的形状尺寸基本相同,还能够增大散热块371与第二子支架13的接触面积,提升散热效果。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块371与支座31之间可采用螺纹连接、螺栓、卡扣等可拆卸地安装方式进行连接。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块371与支座31之间可采用焊接、铆接、胶合等不可拆卸的安装方式进行连接。
106.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33直接承载于散热块的第一侧3711,散热块的第二侧3713与支架10抵触,从而使得激光芯片35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块371传导至支座31及支架10。另外,这种安装方式还能够简化加热组件30的组装步骤,从而提升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组装效率。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块371可包括自散热块的第一侧3711朝散热块的第二侧3713凹陷形成的收容槽37111。电路板33和激光芯片35设置于收容槽37111内。收容槽37111的设置,一方面在电路板33和/或激光芯片35的侧壁与收容槽37111的侧壁接触的情况下,能够增大散热块371与激光芯片35的接触面积,以使散热面积增大,从而提升散热块371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收容槽37111的设置还能够便于调整激光芯片35的焦距,提升激光芯片35对对应的介质部1101的加热效率。
10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散热件37还可包括设置于散热块的第二侧3713的散热凸台37131,散热凸台37131可与支座31接触。其中,散热凸台37131自散热块的第二侧3713朝背离散热块371的方向延伸,并穿设于第二子支架的底部133以与支座31接触。散热凸台37131的设置能够增大散热件37的散热面积,提升散热效果,进一步保证电路板33及激光芯片35的正常运作。
108.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凸台37131与支座31之间可采用螺纹连接、螺栓、卡扣等可拆卸地安装方式进行连接。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凸台37131与支座31之间可采用焊接、铆接、胶合等不可拆卸的安装方式进行连接。具体地,散热凸台37131可设有螺纹孔37135,支座31可设有通孔311(图3所示),螺钉穿过支座的通孔311后锁合进散热凸台37131的螺纹孔37135,以将散热块371与支座31固定连接。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工作的情况下,散热件37的晃动导致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产生噪音或激光芯片35的激光方向发生偏移的问题,由此,散热件37与支座31固定连接,能够保证散热件37的稳定性,进而避免噪音产生,且能保证激光芯片35的加热效率。
109.请参阅图2及图3,驱动组件40包括驱动件41及连接部件43。驱动件41位于加热组件30与支架10的底部之间。连接部件43穿设于加热组件30,
1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驱动件41的输出轴411可通过连接部件43与加热组件30连接,驱动件41用于驱动加热组件30相对支架10转动。具体地,驱动件41收容于支架10内,并位于加热组件30与第一子支架的底部115之间。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被抽吸的情况下,加热组件30加热当前对应的介质部1101。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被停止抽吸的情况下,驱动件41的输出轴411转动,以带动加热组件30相对支架10转动,以切换与加热组件30对应的介质部110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驱动件41可为电机。
111.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驱动件41的输出轴411可通过连接部件43与转动组件20的
承载盘21连接,驱动件41用于驱动承载盘21相对支架10转动。具体地,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被抽吸的情况下,加热组件30加热当前对应的介质部1101。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被停止抽吸的情况下,驱动件41的输出轴411转动,以带动承载盘21相对支架10转动,以切换与加热组件30对应的介质部1101。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承载盘21转动的情况下,仓盖23与承载盘21一起相对于支架10转动,相较于承载盘21单独转动,仓盖23与承载盘21共同转动能够防止在承载盘21单独转动时仓盖23与承载盘21之间发生摩擦,久而久之影响仓盖23与承载盘21之间的密封性。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承载盘21转动的情况下,仓盖23相对于承载盘21固定,相比仓盖23与承载盘21一起相对于支架10转动,能够降低驱动件41驱动转动组件20相对支架10转动所需的功耗,延长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续航时间。
112.请继续参阅图2及图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43可包括连接轴431、轴套433及连接件435。连接轴431穿设第二子支架13及散热件37,连接轴431的一端与驱动件41的输出轴411连接。轴套433穿设于承载盘21并套接于连接轴431的另一端。连接件435固定连接轴套433和连接轴431的另一端。
113.具体地,连接轴431可转动地穿设于第二子支架13及散热件37,轴套433穿设于承载盘21并套接于连接轴431的另一端,从而在驱动件41的输出轴411转动时,连接轴431发生转动以带动轴套433及承载盘21一起相对支架10转动,从而切换与加热组件30对应的介质部1101。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连接件435可为螺钉、螺栓等起连接的部件,在此不作限制。
11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当驱动件41的输出轴411通过连接部件43与加热组件30连接时,连接轴431穿设第二子支架13及散热件37,连接轴431的一端与驱动件41的输出轴411连接,轴套433穿设于散热件37并套接于连接轴431的另一端。在驱动件41的输出轴411转动时,连接轴431发生转动以带动轴套433及散热件37一起相对支架10转动,从而使得加热组件30与不同的介质部1101对应。
115.请参阅图2及图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包括吸嘴50,吸嘴50的一端伸入转动组件20内,另一端从转动组件20露出。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设有进气气道130,吸嘴50、转动组件20、第二子支架的侧壁131、及与加热组件30对应的介质部1101共同形成进气气道130。进气气道130用于供气溶胶流出至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外部。
116.具体地,吸嘴50伸入转动组件20内的一端与转动组件20的腔室220连通,以使腔室220内的气溶胶能够被用户吸食。吸嘴50、转动组件20、第二子支架的侧壁131、及与加热组件30对应的介质部1101共同形成进气气道130,进气气道130能够使得外界空气能够进入转动组件20内,以使在用户抽吸时,平衡转动组件20的内外气压,保证气溶胶能够被正常抽吸。
117.请结合图6及图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承载盘21包括承载板211、第一内筒212、第一外筒213、第二内筒214和第二外筒215,承载板211包括相背的第一侧2111和第二侧2113,第一内筒212和第一外筒213自承载板的第一侧2111朝远离承载板的第二侧2113的方向延伸,第一外筒213环绕第一内筒212,第二内筒214和第二外筒215自承载板的第一侧2111朝远离承载板的第一侧2111的方向延伸,第二外筒215环绕第二内筒214,第一内筒212通过贯穿承载板的通孔2115与第二内筒214连通,第一内筒212与仓盖的通孔231连通,第一外筒213承载于第二子支架的顶部135,第二外筒215的外轮廓尺寸小于第一外筒213的外轮廓尺
寸,第二外筒215伸入支架10内。
118.具体地,承载板211位于第二子支架的顶部135,第一内筒212和第一外筒213位于承载板的第一侧2111,第二内筒214和第二外筒215位于承载板的第二侧2113。气溶胶产生介质110位于第一外筒213和第一内筒212之间,并与第一外筒213和第一内筒212共同形成多个腔室220。第一内筒212和第二内筒214通过仓盖的通孔231连通,第二内筒214伸入第二子支架13内,轴套433的至少部分安装于第二内筒214,并与连接轴431连接。第二外筒215的外轮廓尺寸小于第一外筒213的外轮廓尺寸,从而使得第二外筒215能够伸入第二子支架13内,进而便于对承载盘21的安装及定位。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筒212、第一外筒213、第二内筒214和第二外筒215的中心轴线可重合,从而能够保证驱动组件40驱动承载盘21转动时承载盘21的稳定性,防止承载盘21在转动过程中发生偏移导致加热组件30与介质部1101无法对应(对准),保证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正常工作。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筒212、第一外筒213、第二内筒214和第二外筒215的中心轴线可不完全重合。例如,第一内筒212和第二内筒214之间的中心轴线不重合,从而能够防止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在装配时第一内筒212或第二内筒214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保证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正常组装。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外筒213和第二外筒215的外轮廓可为圆形、椭圆形、方形等形状,在此不作限制。
119.请参阅图2、图7及图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进气气道130包括吸嘴的内腔51、第一内筒的内腔2121、第一内筒212的侧壁上的通孔2123、与被加热的介质部1101对应的腔室220、自第二外筒215的外侧延伸至承载板的第一侧2111的贯穿孔2151及第二子支架的侧壁131上的进气孔1311。即,在用户进行抽吸时,外界空气自第二子支架的侧壁131上的进气孔1311及贯穿孔2151进入被加热的介质部1101对应的腔室220内,并带动腔室220内的气溶胶依次通过第一内筒212的侧壁上的通孔2123、第一内筒的内腔2121及吸嘴的内腔51后被用户抽吸。其中,每个腔室220对应的第一内筒212的侧壁上均设置有通孔2123,每个腔室220均设置有贯穿孔2151。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个腔室220对应的通孔2123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多个通孔2123的设置能够提升抽吸时被抽吸的气溶胶量,保证用户的抽吸体验。
120.请结合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转动组件20还可包括第一密封件27。第一密封件27套设于第二外筒215,并位于第二子支架的侧壁131与第二外筒215之间。第一密封件27与第二子支架的侧壁131之间具有导气间隙270。第一密封件27设有穿孔271,穿孔271与贯穿孔2151对应且连通,在支架10的周向上,穿孔271与进气孔1311错位,穿孔271通过导气间隙270与进气孔1311连通。此时,进气气道130还包括导气间隙270。
121.具体地,第一密封件27位于第二子支架的侧壁131的内侧与第二外筒215之间,第一密封件27与第二子支架的侧壁131的内侧之间具有导气间隙270,进气孔1311与导气间隙270连通。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子支架的侧壁131的内侧朝背离第一密封件27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导气间隙270,第一密封件27与导气间隙270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穿孔271,穿孔271通过导气间隙270与进气孔1311连通,该对应的位置与进气孔1311错位,即该对应的位置与进气孔1311不对准。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27的外侧朝背离第二子支架的侧壁131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导气间隙,第一密封件27与该导气间隙对应的位置还设置有穿孔271,穿孔271通过导气间隙与进气孔1311连通,同样地,该对应的位置与进气孔1311错位,即该对应的位置与进气孔1311不对准。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子支架的侧壁131的内侧朝背离第一
密封件27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第一凹槽(图未示出),第一密封件27的外侧朝背离第二子支架的侧壁131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第二凹槽(图未示出),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配合以形成导气间隙,进气孔1311与导气间隙的一端对准且连通穿孔271与导气间隙的另一端对准且连通,使得穿孔271通过导气间隙270与进气孔1311连通,且二者彼此错位。
122.进气气道130还包括导气间隙270,即,进气气道130包括吸嘴的内腔51、第一内筒的内腔2121、第一内筒212的侧壁上的通孔2123、与被加热的介质部1101对应的腔室220、自第二外筒215的外侧延伸至承载板的第一侧2111的贯穿孔2151、第一密封件27的穿孔271、导气间隙270及第二子支架的侧壁131上的进气孔1311。其中,穿孔271与进气孔1311错位设置,能够减少甚至避免在生成的气溶胶未被抽吸完全时通过进气气道130反向流出进气孔1311,而造成气溶胶生成装置100漏气的不好观感。另外,第一密封件27用于密封承载盘21与第二子支架的侧壁131之间的间隙,防止气溶胶发生泄露。
123.请参阅图2、图6及图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转动组件20还可包括第二密封件28。第二密封件28套设于仓盖23,第二密封件28位于承载盘21与仓盖23之间,用于密封承载盘21与仓盖23之间的间隙。第二密封件28的设置能够防止气溶胶发生泄露,保证用户的抽吸口感,同时,还能够防止外界灰尘等杂质进入存储仓210,保证气溶胶的纯净。
12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仓盖23包括仓盖板232、凸缘部233及套接部234。仓盖板232包括相背的第一侧2321和第二侧2323。仓盖板232伸入承载盘21的第一外筒213内,第二密封件28套设于仓盖板232的外侧,并位于第一外筒213与仓盖板232之间。凸缘部233为自仓盖板的第一侧2321朝外延伸的环形结构,凸缘部233承载于第一外筒213的顶部。套接部234穿设仓盖板的第一侧2321和仓盖板的第二侧2323,凸缘部233环绕套接部234。承载盘21的第一内筒212自仓盖板的第二侧2323伸入套接部234。吸嘴50的一端自仓盖板的第一侧2321伸入套接部234内,另一端从套接部234露出,吸嘴50的内腔与第一内筒212的内腔连通。凸缘部233的设置能够使得仓盖23与承载盘21之间的安装更加稳定。另外,凸缘部233承载于第一外筒213的顶部,从而能够进一步保证承载盘21与仓盖23之间的密封性。
12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吸嘴50与套接部234之间可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安装,能保证吸嘴50与仓盖23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气溶胶发生泄漏,从而能够保证用户抽吸的气溶胶量,进而保证抽吸口感。
12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筒212部分伸入套接部234内,且第一内筒212与套接部234之间可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安装,从而保证第一内筒212与套接部234之间的密封性,避免气溶胶进入存储仓210中除腔室220(图8所示)外的其他位置导致用户抽吸的气溶胶量减少的问题,保证抽吸口感。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筒212与套接部234之间还可设置密封件(图未示出),从而保证第一内筒212与套接部234之间的密封性。
127.请参阅图2及图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可包括保护盖60。保护盖60安装于承载盘21内,保护盖60用于遮盖连接件435,以阻挡进气气道130内的气溶胶流动至连接件435。
128.具体地,请结合图6,保护盖60安装于第一内筒212内,并用于遮盖连接件435。由此,在用户进行抽吸时,气溶胶经过第一内筒212的侧壁上的通孔2123及第一内筒的内腔2121流出至吸嘴50的过程中,保护盖60能够隔绝连接件435与气溶胶的接触,防止气溶胶对连接件435及其他功能性部件造成腐蚀,或防止在连接件435及其他功能性部件上凝结为黑
焦物质而影响其正常工作。因此,保护盖60的设置,一方面能够防止连接件435及其他功能性部件受到损坏,保证连接件435及其他功能性部件(例如驱动组件40)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气溶胶凝结形成的黑焦物质均位于保护盖60的表面,便于清洁。
12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保护盖60由耐高温耐腐蚀材料制成,从而能够增强保护盖60对连接件435及其他部件的保护效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保护盖60可由硬胶、软胶、软硬结合胶、金属,陶瓷、玻璃中的至少一种材料制成。
130.在一个实施例中,保护盖60和第一内筒212紧配合,即,保护盖60可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与第一内筒212的内壁抵接,从而保证保护盖60、第一内筒212及其他部件共同形成的空间的密封性。
131.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保护盖60通过胶合、超声焊接、激光焊接中的至少一种方式与第一内筒212的内壁连接,由此能够进一步提升保护盖60的密封性,提升保护盖60对连接件435及其他部件的保护效果。
132.在又一个实施例中,保护盖60通过胶合、超声焊接、激光焊接中的至少一种方式与轴套433的顶部连接,由此,保护盖60与轴套433形成为一体结构,从而能够在保证保护盖60对连接件435及其他部件的保护效果的同时,还能够便于保护盖60的安装,简化组装工序,提升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装配效率。
133.请参阅图2及图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可包括气流检测组件70。气流检测组件70安装于加热组件30,气流检测组件70用于检测气溶胶生成装置100是否被抽吸。吸嘴50、转动组件20和气流检测组件70共同形成有检测气道140,气流检测组件70根据检测气道140中的气压确定气溶胶生成装置100是否被抽吸。
134.具体地,请结合图8,在用户通过吸嘴50进行抽吸的情况下,检测气道140内的气压相较于外界气压而言逐渐减小形成负压,气流检测组件70检测到检测气道140中的气压变化,从而能够判断出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处于被抽吸的状态,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控制组件90便会控制加热组件30对对应的介质部1101进行加热以产生气溶胶,生成的气溶胶通过进气气道130被用户吸食。在用户停止抽吸的情况下,外界空气通过进气气道130进入检测气道140内,以使检测气道140内的气压和外界气压相同,气流检测组件70检测到检测气道140中的气压变化回复成正压,从而能够判断出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处于未被抽吸的状态,控制组件90便会控制加热组件30停止对对应的介质部1101进行加热,同时,控制组件90控制驱动组件40驱动转动组件20和/或加热组件30转动,以切换与加热组件30对应的介质部1101。由此,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能够实现即抽即停的效果,提升用户体验。
135.请参阅图4、图5、图10及图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气流检测组件70可包括支撑座71、咪头盖73及咪头75,气流检测组件70还设有咪头通道710。支撑座71安装于散热块的第一侧3711,支撑座71包括相背的第一侧713和第二侧715,支撑座71设有贯穿支撑座的第一侧713和支撑座的第二侧715的第一通道711,第一通道711的一端为环形开口7111。咪头盖73与第一通道711的另一端连接,咪头盖73穿设于散热块371的内部,咪头盖73设有贯穿的第二通道731,第二通道731与第一通道711连通,咪头通道710包括第一通道711和第二通道731,咪头75安装于咪头盖73的远离支撑座71的一端,并与第二通道731对应。
136.具体地,环形开口7111的至少部分与第一通道711的一端连通,咪头盖73穿设于散热块371,咪头盖73位于散热块的第一侧3711的一端与第一通道711连通,咪头盖73位于散
热块的第二侧3713的一端与咪头75连接,咪头盖73设有贯穿的第二通道731。其中,咪头75的一侧与第二通道731的远离支撑座71的一端抵接,咪头75相对的另一侧朝向第一子支架11的底部115。当咪头通道710内的气体通过第一通道711的一端的环形开口7111朝转动组件20流出的情况下,咪头通道710内的气压发生变化。此时,咪头75的相对两侧的气压不同,从而咪头75能够发出信号至控制组件90(图3所示),以使控制组件90控制加热组件30工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咪头75可为气压传感器等。
13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咪头75包括相接的端子部751和主体部753。气流检测组件70还包括密封垫77。密封垫77设置于咪头75与咪头盖73之间,密封垫77环绕第二通道731,用于密封咪头通道710的一端。具体地,密封垫77设置于咪头75的主体部753与咪头盖73之间,以密封咪头75与咪头盖73的连接处,从而避免咪头通道710内的气体泄露导致咪头75无法准确检测咪头通道710内的气压,保证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图1所示)的正常工作。
13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散热块的第二侧3713朝散热块的第一侧3711凹陷形成沉槽37133,咪头盖73的远离支撑座71的一端及咪头75的主体部753收容于沉槽37133内。在一个实施例中,沉槽37133的大小和形状与主体部753的大小和形状相匹配,即,咪头75的主体部753能够恰好收容于沉槽37133内,并与咪头盖73的第二通道731的一端抵触,从而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提升咪头75与咪头盖73支架10的密封效果,保证咪头75对咪头通道710内气压检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能够减小气流检测组件70所占据的空间面积,进而实现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小型化。
139.请结合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子支架的底部133还设置有避让孔1331,咪头75的端子部751至少部分位于避让孔1331内。
140.请参阅图2、图6、图7、图9及图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转动组件20还可包括与承载盘21固定连接的密封环29,吸嘴50与第一内筒212连通,承载盘21还设有导气孔216,导气孔216自第一内筒212的侧壁延伸至限位块218并到达承载板的第二侧2113,密封环29设有贯穿的通气孔291,通气孔291与导气孔216对应连通。咪头通道710包括第一端7101及第二端7103,咪头通道710的第一端7101呈环形开口7111,环形开口7111与通气孔291始终连通,咪头75设置于咪头通道710的第二端7103。检测气道140包括咪头通道710、通气孔291、导气孔216、第一内筒的内腔2121及吸嘴的内腔51。
141.其中,密封环29设置于承载板的第二侧213,并套设于第二内筒214。在驱动组件40驱动承载盘21相对支架10转动的情况下,密封环29随承载盘21一起转动。并且,在承载盘21与密封环29一起转动的过程中,通气孔291与导气孔216始终连通,且环形开口7111与通气孔291始终保持连通,从而在用户通过吸嘴50进行抽吸的情况下,咪头通道710内的气体能够依次通过环形开口7111、通气孔291、导气孔216、第一内筒的内腔2121及吸嘴的内腔51流出至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外部,也即是说,咪头通道710、通气孔291、导气孔216、第一内筒的内腔2121及吸嘴的内腔51共同形成检测气道140。由此使得咪头通道710内的气压发生变化,以便于咪头75的检测。
14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密封环29的背离承载盘21的一侧设有环形气槽293,环形气槽293与环形开口7111对应连通,环形开口7111通过环形气槽293与通气孔291始终连通。其中,通气孔291的一端与导气孔216连通,另一端与环形气槽293连通。环形气槽293的设置能够使得在密封环29相对支架10转动时,密封环29与环形开口7111的配合更加紧密,从而提
升检测气道140的密封效果,保证咪头75对气压检测的准确性。
143.请参阅图2、图12及图1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可包括装饰组件80。装饰组件80安装于转动组件20,装饰组件80与加热组件30分别位于转动组件20的相背两侧,装饰组件80用于在外力驱动下相对支架10转动。
144.装饰组件80安装于承载板的第一侧2111,加热组件30安装于承载板的第二侧2113,装饰组件80能够在外力驱动下相对支架10转动。在一个例子中,装饰组件80可通过电机、马达等装置进行驱动。在另一个例子中,装饰组件80可通过用户对装饰组件80施加驱动力以进行驱动。
14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装饰组件80包括装饰件81。装饰件81与套接部234固定连接,在驱动组件40驱动转动组件20相对支架10转动的情况下,装饰件81与转动组件20一起同步相对支架10转动。具体地,装饰件81位于承载板的第一侧2111,并固定套设于套接部234,从而使得在驱动组件40驱动转动组件20相对支架10转动的情况下,装饰件81与转动组件20一起同步相对支架10转动,即,在用户未进行抽吸的情况下,装饰件81能够相对支架10转动,进而增添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使用的趣味性。
14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装饰组件80包括装饰件81及轴承83。装饰件81通过轴承83套设安装于套接部234,装饰件81与轴承83的外圈紧配合固定,套接部234与轴承83的内圈紧配合固定。
147.具体地,装饰件81位于承载板的第一侧2111,并通过轴套433可转动地套设安装于仓盖23的套接部234,其中,装饰件81与轴承83的外圈紧配合固定,套接部234与轴承83的内圈紧配合固定,从而使得在装饰组件80受外力驱动的情况下,装饰件81能够相对于套接部234转动。
14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装饰件81与轴承83的单边过盈量为[0.01mm,0.20mm]。其中,过盈量是指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过盈量的大小决定结合的松紧程度。在轴承83的外径尺寸比装饰件81的内径尺寸大情况下,两者的最大极限尺寸之差为最大过盈量,反之为最小过盈量。装饰件81与轴承83的单边过盈量可为0.01mm、0.04mm、0.06mm、0.08mm、0.10mm、0.13mm、0.15mm、0.17mm、0.19mm、0.20mm中任意一个或任意两者之间的任意值。在装饰件81与轴承83的单边过盈量小于0.01mm时,装饰件81与轴承83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装饰件81与轴承83之间可能出现滑移,或者轴承83会从装饰件81上脱落。当装饰件81与轴承83的单边过盈量大于0.20mm时,装饰件81与轴承83之间的安装可能较为困难甚至无法相互安装。因此,在装饰件81与轴承83的单边过盈量为[0.01mm,0.20mm]时,一方面能够保证装饰件81能够正常安装于套接部234,装饰件81相对套接部234正常转动,另一方面能够防止装饰件81在转动过程中脱落,使整体结构更加稳定。另外,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套接部234与轴承83的单边过盈量为[0.01mm,0.20mm],效果同前,在此不展开描述。
[0149]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装饰件设有响珠腔810。装饰组件80还包括响珠85。响珠85收容于响珠腔810,在装饰件81相对支架10转动的情况下,响珠85用于与响珠腔810的腔壁撞击而发出声音。
[0150]
请参阅图1及图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可包括控制组件90。控制组件90包括主板91、电源93及按钮95。主板91及电源93均设置于第一子支架11内,并位
于支座31背离散热件37的一侧,其中,电源93能够为主板91及其他功能性部件供电。主板91用于控制加热组件30、驱动组件40等部件的运作。按钮95设置于第一子支架的侧壁111,并与主板91电连接,按钮95用于开启及关闭气溶胶生成装置100。
[0151]
具体地,用户按下按钮95以开启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在用户开始抽吸时,气流检测组件70检测到检测气道140内气压的变化,并输出信号至主板91,主板91控制加热组件30对对应的介质部1101进行加热以生成气溶胶;在用户停止抽吸时,气流检测组件70检测到检测气道140内气压的变化,并输出信号至主板91,主板91控制加热组件30停止加热,同时主板91控制驱动组件40驱动转动组件20和/或加热组件30相对支架10转动,以使加热组件30与不同的介质部1101对应;并循环以上步骤,直至用户再次按下按钮95以关闭气溶胶生成装置100。
[0152]
请参阅图2及图14,本技术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控制方法,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包括支架10及安装于支架10的转动组件20、加热组件30和驱动组件40;控制方法包括:
[0153]
01:在检测到抽吸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情况下,加热组件30加热当前对应的介质部1101;
[0154]
03:在检测到停止抽吸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情况下,加热组件30停止加热当前对应的介质部1101;
[0155]
05:驱动组件40驱动转动组件20和/或加热组件30相对支架10转动,以切换与加热组件30对应的介质部1101。
[0156]
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控制方法可由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实现。具体地,加热组件30可用于实现01及03中的方法,驱动组件40用于实现05中的方法。也即是说,加热装置可用于在检测到抽吸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情况下,加热组件30加热当前对应的介质部1101,加热装置还可用于在检测到停止抽吸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情况下,加热组件30停止加热当前对应的介质部1101,驱动组件40可用于驱动组件40驱动转动组件20和/或加热组件30相对支架10转动,以切换与加热组件30对应的介质部1101。其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详细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0157]
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控制方法,利用驱动组件40驱动转动组件20和/或加热组件30相对支架10转动,以切换与加热组件30对应的至少一个气溶胶产生介质110的介质部1101。相较于加热组件30对气溶胶产生介质110的固定区域进行加热,转动组件20的设置能够避免加热组件30反复加热该固定区域,而导致该固定区域的气溶胶产生介质110产生杂气,进而保证用户的抽吸口感。
[0158]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同时,可以利用上述实施例中导出其它实施方式,使得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逻辑替换和改变。
[0159]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