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多节自动开收伞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6300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良的多节自动开收伞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伞具,尤指多节自动开收伞的开收控制结构。
而因为须配合特制的下巢结构而造成许多零件制造与组装制程的复杂化,使总体成本为的升高,将不利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其缺点之一。
另其扣结箭头藉该收伞控制弹片推出该侧孔而以尖形头部卡在侧孔上固定,容易因为收伞控制弹片弹力过强而不易被推开收伞,或是弹力过弱造成卡结力不足而轻微的碰撞就会使扣结箭头脱离扣结的误触作用,造成使用上的不便为其缺点之二。
所以如何针对以上专利案中已知结构须搭配特殊零件的缺点加以改良设计,是为本实用新型所欲行解决的困难点所在。
本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乃在提供一种改良的多节自动开收伞控制结构,以全新的设计创作一简化的开收伞控制结构不需要配合特别设计制造的下巢,并达零件制造与组装制程的多方面成本节省;并以两段式的开伞与收伞控制,能避免因弹片弹力过强或过弱造成的缺点。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一种改良的多节自动开收伞控制结构,包含有伞中棒,其是由一下管、一中管及一上管依次穿套所组成,中管滑套于下管的外上段,上管滑套于中管的外上段,上管上端插结一座内建有上导轮的上导轮座再插入于上巢的下开口,而上巢上端的外环巢部在一侧贯设有一拉索固定孔,下管下段一侧壁镂设有一收伞控制孔,其下段内部可供装入收伞控制座后与把手的内套管插结;弹升内套管,其套管上端扩大凸设成一弹簧套缘供开伞弹簧上端套抵,而其下端微缩成小径开口,其套管内供一条下端系结于扣结箭头末端的拉索由下端穿过,扣结箭头的尖形头部以下设一小径颈部,而于末端以一系结孔供拉索下端系结固定,其末端直径大于弹升内套管可抵接于其小径开口端部;开伞弹簧,是装入伞中棒的内而滑套介于下管与弹升内套管之间,其下端顶撑于下管下段套结的一收伞控制座上,而上端顶推着弹升内套管上端的凸缘再抵撑于上管上端的上导轮座下端,以撑张该伞中棒提供开伞动力;伞骨总成,包含一顶骨其内端枢结于伞中棒上巢,一内支骨其内端枢结于一下巢是滑设于上管之外,其最外端枢连于顶骨的中段,一中间骨以其内端枢结于顶骨的最外端,而其最内端枢结一中间连系骨;该中间连系骨内端枢结于内支骨的外端部;一尾骨内端枢结于中间骨的外端,而其最内端则枢结一弹性骨,弹性骨内端枢结于顶骨的外端,下巢上端在一侧设一个下导轮座枢设有一下导轮;一收伞弹簧,是以其内端系于中间连系骨的内端而以其外端系于顶骨的外端,常态下是拉着整个伞骨总成的连杆结构呈收缩的收伞状态;一收伞控制座,呈圆柱体在上段开一侧孔当其装入于下管下段时,使侧孔恰位于收伞控制孔内侧,其上端向下贯一箭头穿孔与侧孔连通;其特征是一把手中心设一个下段小径上段大径的两段式中孔,其小径段提供伞中棒的下管插组,其大径段在上侧外壁以一开伞槽套设一片U型的开伞扳机,伞中棒于上管下端外壁凸设一扣体,开伞扳机内侧一扣结片由一个上弹片推向内而与收合时被向下压缩的上管下段的扣体扣结固定;而把手两段式中孔大径段的下侧外壁以一收伞槽的上侧两枢片枢设一组收伞扳机恰与下管的收伞控制孔相对,受一个下弹片内推可对收合时被压缩下推的扣结箭头的尖形头部扣结固定;另把手在大径段外壁的对面侧以弹性元件支撑一按钮,可在第一次按压时由开伞扳机U型的两脚端向外推开扣结片,而释放伞中棒由开伞弹簧上推开伞;第二次按压按钮时则可进一步将收伞扳机外推释放扣结箭头与开伞时被绷紧的拉索,则伞骨总成内的收伞弹簧便拉缩伞骨总成把下巢下推而缩回收伞状态,两段式控制。
其中收伞扳机在上端两侧外凸两支上枢柱枢结于把手收伞槽的枢片,下段另以两侧下枢柱枢结一U形板的两脚端,并于下枢柱以一弹簧张持U形板,伞中棒的下管组装把手时穿过U形板而插结于把手两段式中孔而使收伞扳机与伞中棒下段的收伞控制孔相对,而由下弹片常态顶推收伞扳机下端进入收伞控制孔内的弹性组合。
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主要在伞体的伞中棒下端组合的把手内,设一个下段小径上段大径的两段式中孔,其小径段提供伞中棒的下管插组而大径段在上侧外壁以一开伞槽套设一片U型的开伞扳机,伞中棒于上管下端外壁凸设一扣体,开伞扳机内侧一扣结片当由一上弹片向内推可与收合时被向下压缩的上管下段的扣体扣结固定;而把手两段式中孔大径段的下侧外壁以一收伞槽的上侧两枢片枢设一组收伞扳机恰与下管的收伞控制孔相对,受一个下弹片内推可对收合时被压缩下推的扣结箭头的尖形头部扣结固定;另在把手在大径段外壁的对面侧以一弹性元件支撑一按钮,而免用特制的下巢只要普通一般的下巢,便可组成开伞与收伞控制避免误触的两段式控制功能组合,而达到零件制造上与组装制程上的成本诸多节省。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伞骨构造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收伞状态的组合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开伞状态的组合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开伞后再收伞的组合剖面图。
弹升内套管20,其套管上端扩大凸设成一弹簧套缘21供开伞弹簧30上端套抵,而其下端微缩成小径开口22,其套管内供一条下端是结于扣结箭头24末端的拉索23由下端穿过;扣结箭头24的尖形头部241以下设一小径颈部242,而于末端以一系结孔243供拉索23下端是结固定,其末端直径大于弹升内套管20可抵接于其小径开口22端部。
开伞弹簧30,是装入伞中棒10内而滑套介于下管11与弹升内套管20之间,其下端顶撑于下管11下段套结的收伞控制座60上端,而其上端顶推着弹升内套管20上端的弹簧套缘21再抵撑于上管13上端的上导轮座14下端,以撑张该伞中棒10提供开伞动力。
伞骨总成40,参见图2包含一顶骨41其内端枢结于伞中棒10上巢15,一内支骨42其内端枢结于一下巢43是滑设于上管13的外,其最外端枢连于顶骨41的中段,一中间骨44以其内端枢结于顶骨41的最外端,而其最内端枢结一中间连系骨45;该中间连系骨45内端枢结于内支骨42的外端部;一尾骨46内端枢结于中间骨44的外端,而其最内端则枢结一弹性骨47,弹性骨47内端枢结于顶骨41的外端;而下巢43上端在一侧设一个下导轮座431枢设有一下导轮432。
一收伞弹簧50,是以其内端系于中间连系骨45的内端而以其外端系于顶骨41的外端,常态下是拉着整个伞骨总成40的连杆结构呈收缩的收伞状态。
收伞控制座60,是呈圆柱体在上段开一侧孔61其可在装入下管11下段,使该侧孔61恰与收伞控制孔111相对,其上端向下贯一箭头穿孔63与侧孔61连通提供扣结箭头24的穿入。
把手70,中心设一个下段小径上段大径的两段式中孔71,其小径段提供伞中棒10的下管11插结再以一插梢72插结固定,其大径段在上侧外壁以一开伞槽73套设一片开伞扳机80,而把手70两段式中孔71大径段的下侧外壁一收伞槽74上侧以两枢片75枢设一组收伞扳机90与下管11的收伞控制孔111相对,另把手70在大径段外壁的对面侧以数个弹簧76支撑结合一按钮77,而配合套结一限位套78与一个外套壳79套组后以一螺丝791锁固。
开伞扳机80,是为一U型的片体在其弯曲段段内侧向上凸设一扣结片81,于其外侧以一个弹片82推向内而以扣结片81与收合时被向下压缩的上管13下段的扣体131扣结固定。
收伞扳机90,在上端两侧外凸两支上枢柱91枢结于把手70收伞槽74的枢片75,而下段另以两侧下枢柱92枢结一U形板93的两脚端,并于下枢柱92套结一弹簧94张持U形板93,伞中棒10的下管11组装把手70时穿过U形板93而插结于把手70两段式中孔71,使收伞扳机90与该下管11下段的收伞控制孔111相对,而收伞扳机90下端外侧以一弹片95顶推其进入收伞控制孔111内。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部面图,以上的结构组合可将弹升内套管20的拉索23可向上绕过上管13上端上导轮座14的上导轮141后,下拉绕过下巢43的下导轮435后再向上穿过上巢15拉索固定孔152是结固定,其开伞弹簧30常态向上推着弹升内套管20与伞中棒10向上伸展;而收折伞体时可将整个伞骨总成40连同上管13以及弹升内套管20加以压缩,弹升内套管20将推着扣结箭头24向下穿入收伞控制座60的箭头穿孔63,其尖形头部241在经过收伞控制座60的侧孔61时会受收伞扳机90的下端扣结固定;而伞中棒10上管13也被下推以其扣体131受开伞扳机80的扣结片81扣结固定限位,而开伞扳机80与收伞扳机90在组合后其开伞扳机80的U形片状的两脚端伸向较接近按钮77的位置,收伞扳机90的U形板93则距离较远的两段式差距组合。
故当首次按下按钮77时其将会先由开伞扳机80的U型两脚端向加以外推,而使其扣结片81脱离对上管13下段扣体131的扣结限位,则开伞弹簧30将推着弹升内套管20及伞中棒10的上管13向上伸展,同时上升的上巢15将拉着拉索23加以拉紧,同时紧绷着穿绕过下导轮座431的拉索23将下巢43拉升到上巢15下侧,则利用下巢43上推内支骨42而将各伞骨总成40推展撑开为开伞状态。
如图4下半段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收伞动作示意图,于开伞后当再次按压按钮77时其将进一步由收伞扳机90的U形板93将收伞扳机90的下端向外推,使收伞扳机90下端脱离对扣结箭头24的尖形头部241的扣结,则被拉索23绷紧而拉升的下巢43因拉索23下端被释放而失去向上支撑的固定力量,收伞弹簧50便立刻将伞骨总成40拉紧而收缩收合伞面。
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收折的平面示图,在收缩伞面后可进一步将伞中棒10的长度加以缩短,即可将整个收缩的伞骨总成40连同滑套组成的伞中棒10以及弹升内套管20加以下压缩短,则上管13被下推以其下段外壁的扣体131下降经过开伞扳机80时,则被弹片82内推的开伞扳机80将以其扣结片81扣住该上管13的扣体131;而同时弹升内套管20下端亦将扣结箭头24下推进入收伞控制座60的箭头穿孔63,当其尖形头部241向下经过相对收伞控制孔111的侧孔61时会被一收伞扳机90的下端受弹片95推入收伞控制孔111及侧孔61而扣住其尖形头部241固定(即回复到图3状态),而将整个伞中棒10压缩限制在把手70上的收伞状态。
由上述对具体实施例结构的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的多节自动开收伞控制结构」,利用开伞扳机80与收伞扳机90在把手70内组成与按钮77呈现开伞较近而收伞较远的两段式差距组合,故使本实用新型不需要特制的下巢而只要一般的下巢便可组成两段式开收控制,避免误触的控制功能;即第一次按下按钮时先释放伞中棒10而开伞,第二次按压按钮77时才由收伞扳机90的不同角度原理释放拉索23下端的扣结箭头24,由收伞弹簧50带动伞骨总成40而收缩伞面的收伞动作,改良前案结构由收伞控制弹簧控制容易造成弹力过强过弱不易控制的缺点,又能达到而零件制造上与组装制程上成本诸多节省。
综上所述,当知本实用新型具有产业上利用性与进步性,且本实用新型未见于任何刊物,于是依法提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的多节自动开收伞控制结构,包含有伞中棒,其是由一下管、一中管及一上管依次穿套所组成,中管滑套于下管的外上段,上管滑套于中管的外上段,上管上端插结一座内建有上导轮的上导轮座再插入于上巢的下开口,而上巢上端的外环巢部在一侧贯设有一拉索固定孔,下管下段一侧壁镂设有一收伞控制孔,其下段内部可供装入收伞控制座后与把手的内套管插结;弹升内套管,其套管上端扩大凸设成一弹簧套缘供开伞弹簧上端套抵,而其下端微缩成小径开口,其套管内供一条下端系结于扣结箭头末端的拉索由下端穿过,扣结箭头的尖形头部以下设一小径颈部,而于末端以一系结孔供拉索下端系结固定,其末端直径大于弹升内套管可抵接于其小径开口端部;开伞弹簧,是装入伞中棒的内而滑套介于下管与弹升内套管之间,其下端顶撑于下管下段套结的一收伞控制座上,而上端顶推着弹升内套管上端的凸缘再抵撑于上管上端的上导轮座下端,以撑张该伞中棒提供开伞动力;伞骨总成,包含一顶骨其内端枢结于伞中棒上巢,一内支骨其内端枢结于一下巢是滑设于上管之外,其最外端枢连于顶骨的中段,一中间骨以其内端枢结于顶骨的最外端,而其最内端枢结一中间连系骨;该中间连系骨内端枢结于内支骨的外端部;一尾骨内端枢结于中间骨的外端,而其最内端则枢结一弹性骨,弹性骨内端枢结于顶骨的外端,下巢上端在一侧设一个下导轮座枢设有一下导轮;一收伞弹簧,是以其内端系于中间连系骨的内端而以其外端系于顶骨的外端,常态下是拉着整个伞骨总成的连杆结构呈收缩的收伞状态;一收伞控制座,呈圆柱体在上段开一侧孔当其装入于下管下段时,使侧孔恰位于收伞控制孔内侧,其上端向下贯一箭头穿孔与侧孔连通;其特征是一把手中心设一个下段小径上段大径的两段式中孔,其小径段提供伞中棒的下管插组,其大径段在上侧外壁以一开伞槽套设一片U型的开伞扳机,伞中棒于上管下端外壁凸设一扣体,开伞扳机内侧一扣结片由一个上弹片推向内而与收合时被向下压缩的上管下段的扣体扣结固定;而把手两段式中孔大径段的下侧外壁以一收伞槽的上侧两枢片枢设一组收伞扳机恰与下管的收伞控制孔相对,受一个下弹片内推可对收合时被压缩下推的扣结箭头的尖形头部扣结固定;另把手在大径段外壁的对面侧以弹性元件支撑一按钮,可在第一次按压时由开伞扳机U型的两脚端向外推开扣结片,而释放伞中棒由开伞弹簧上推开伞;第二次按压按钮时则可进一步将收伞扳机外推释放扣结箭头与开伞时被绷紧的拉索,则伞骨总成内的收伞弹簧便拉缩伞骨总成把下巢下推而缩回收伞状态,两段式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多节自动开收伞控制结构,其特征是其中收伞扳机在上端两侧外凸两支上枢柱枢结于把手收伞槽的枢片,下段另以两侧下枢柱枢结一U形板的两脚端,并于下枢柱以一弹簧张持U形板,伞中棒的下管组装把手时穿过U形板而插结于把手两段式中孔而使收伞扳机与伞中棒下段的收伞控制孔相对,而由下弹片常态顶推收伞扳机下端进入收伞控制孔内的弹性组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改良的多节自动开收伞控制结构,尤指一种不需配合特制的下巢而能以较节省的零件制造与组装制程,组成多节自动开收伞的控制结构的创新设计;它主要在一伞体的伞中棒下端的把手内配合一组开伞扳机可对伞中棒上管下端限位扣结,及以一组收伞扳机可对拉索下端的扣结箭头扣结限位,并在把手内组成开伞扳机较接近按钮,而收伞扳机较远的两段式差距组合;使第一次按下按钮时先释放伞中棒而开伞,第二次按压按钮时才由扣结箭头释放拉索,而由收伞弹簧收缩伞骨总成而收伞;不需要特制的下巢而只要一般的下巢便可组成两段式开收控制;而达到零件制造上与组装制程上的成本诸多节省。
文档编号A45B25/14GK2563987SQ022415
公开日2003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15日
发明者黄禄财 申请人:黄禄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