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893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在滑动拉链的拉头上,用于安装拉 攀的拉攀保持体相对于主体以悬臂状安装,利用拉攀保持体的形成在自由端部与上翼板之 间的间隙,能够自由装拆拉攀,并且能够自由更换拉攀,拉攀保持体和上翼板之间的间隙形 成为,能够通过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在主体上的开闭体进行开闭,并配置拉攀保持体的 自由端部和开闭体能够卡定的机构。
背景技术
以往的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如图19所示(专利文献1),由主体100、 拉攀保持体101、爪体102、开闭体103、拉攀104、开闭体用盘簧120、爪体用盘簧125、销126 这八个部件形成。主体100具有在表里方向上即上下平行地配置的上翼板110和下翼板 114、以及在主体100的前端侧即肩口侧连结上翼板110和下翼板114的引导柱133,在上 翼板110和下翼板114之间形成有能够供链牙前后穿插的引导槽134。在主体100的前端 侧的上翼板110的表面上,立设有用于安装爪体102的左右一对安装片111。在安装片111 上设有贯通主体100的左右方向且能够供销126穿插的轴孔118。另外,在上翼板110的 表面上,设有从主体100的后端侧即后口侧向前端侧呈凹状的凹陷部112,在该凹陷部112 中形成有卡定孔115,该卡定孔115与链牙的引导槽134连通,且能够使爪体102的停止爪 123向该引导槽134内突出。在该卡定孔115的周围设有从凹陷部112的底部U字状地立 起的周缘113。在凹陷部112的左右两侧壁上设置以凹状凹陷的引导槽116,在开闭体103的左右 两侧面上设置与引导槽116嵌合的突条121,形成为能够对开闭体103沿凹陷部112在主体 100的表面上向前后方向的滑动进行引导。另外,在凹陷部112的底部上凹陷设置能够收容 开闭体用盘簧120的插入槽119,该开闭体用盘簧120压接在开闭体103上,并通常对开闭 体103以将其向主体100的后端侧移送的方式弹压。另外,在主体100的后端侧的上翼板 110的表面上,设置有鼓壁部117,该鼓壁部117隔着凹陷部112凸设在其左右两侧,能够以 向凹陷部112倾倒的方式变形。通过以规定的压力进行加压,鼓壁部117发生塑性变形,变 形后,具有限制开闭体103从凹陷部112脱出的作用。开闭体103,其俯视形状呈U字状,当开闭体103抵抗开闭体用盘簧120的弹力而 向主体100的前端侧前进时,能够嵌合在所述周缘113的周围。在开闭体103的左右两侧 延伸的腿部140的中央凹设有凹部122,该凹部122形成为能够将拉攀104的枢轴132临时 收容的大小。另外,在开闭体103的腿部140的前端和凹部122之间,设有向开闭体103的 上方突出的突部139。爪体102具有收容在左右的安装片111间的爪体基部135 ;从爪体基部135突出 的上片137和下片138 ;形成在上片137和下片138之间,能够游隙嵌合拉攀104的枢轴132 的动作凹部124 ;从下片138的前端向下方突出的停止爪123 ;左右贯通爪体基部135且能 够供销126插入的轴孔118。在爪体基部135的下方,相对于引导柱133,设置在主体100的上下方向穿设的孔部,使被收容在该孔部中的爪体用盘簧125的上端与爪体基部135的 下部弹性接触,并以能够使爪体102的停止爪123向主体100的引导槽135内突出的方式 进行弹压。拉攀保持体101由前后壁、左右的两侧壁、连结前后壁和左右两侧壁的顶壁部分 形成,将拉攀保持体101的前部作为相对于主体100固定的保持体基部127,将拉攀保持体 101的后部作为不固定在主体100上的自由端部128,拉攀保持体101以悬臂状支承在主体 100上。保持体基部127能够通过前壁和左右两侧壁覆盖安装片111,在左右两侧壁上,以 与设在安装片111和爪体102上的轴孔118 —致的方式设置能够供销126插入的轴孔118。 另外,在拉攀保持体10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设有将左右两侧壁较大地切缺成半圆形的、 对拉攀104的枢轴132进行收容的收纳部130,在从该收纳部130到自由端部128的范围 内,在左右两侧壁上设置较小地切缺成半圆形的、能够将拉攀104的枢轴132临时收容的退 避部129。将拉攀104组装在拉头上时,首先,使拉攀104的枢轴132压接在开闭体103的后 端部即外表面上,并使开闭体103沿凹陷部112从主体100的后端侧向前端侧前进滑动。由 此,形成了主体100和拉攀保持体101的自由端部128之间的间隙,能够通过该间隙将拉攀 104的枢轴132插入主体100和拉攀保持体101之间。接着,将枢轴132移送到退避部129, 并解除枢轴132向开闭体103的压接动作。由此,开闭体103通过开闭体用盘簧120的弹 力复位到最初的位置。接下来,使枢轴132移动到开闭体103的凹部122,开闭体103再次 向主体100的前端侧推入滑动,由此,使拉攀104的枢轴132压接在开闭体103上。然后, 枢轴132越过开闭体103的突部139并插入爪体102的动作凹部124中,并且,被收容到拉 攀保持体101的收容部130中。此时,开闭体103通过开闭体用盘簧120的弹力复位到最 初的位置、即将主体100和拉攀保持体101之间的间隙封闭的最初的位置,阻止枢轴132从 拉攀保持体101拔脱。更换拉攀104时,首先,将拉攀104向上方拉起,使拉攀104的枢轴132位于比开 闭体103的上表面更靠上方的位置。然后,通过镊子或新拉攀将开闭体103向前端侧推入, 使开闭体103从主体100的后端侧向前端侧滑动。此时,开闭体103的突部139通过枢轴 132的下方,成为开闭体103的凹部122位于枢轴132的下方的状态。接下来,将枢轴132 收容在凹部122中,并解除相对于开闭体103的压接动作。由此,开闭体103通过开闭体用 盘簧120的弹力,以将枢轴132收容在凹部122中的状态复位到最初的位置。此时,成为拉 攀保持体101的退避部129位于凹部122及枢轴132的上方的状态。然后,将枢轴132收 容到退避部129中,并再次推压开闭体103,使其向主体100的前端侧滑动。此时,开闭体 103的后端部通过退避部129的下方。由此,主体100和拉攀保持体101的自由端部128之 间的间隙开放,能够将拉攀104的枢轴132通过间隙从主体100和拉攀保持体101之间拔 出。然后,只要按照前述的插入操作进行新拉攀104的组装操作,便能够进行拉攀的更换。专利文献1 日本实公平4-329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前项所述的图19所示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是为了使滑动拉链的链 牙啮合或分离而操作的部件,一般地,该操作通过对安装在拉头的主体100上的拉攀104进行拉拽来进行。由于拉攀104安装在固定于主体100上的拉攀保持体101上,所以,拉拽拉 攀104时的拉拽负荷经由拉攀104施加在拉攀保持体101上。若对固定于主体100上的悬 臂状的拉攀保持体101作用过度的拉拽负荷,则会产生导致主体100和拉攀保持体101的 自由端部128之间的间隙扩宽的作用。若重复施加这种作用,则主体100的安装片111和拉 攀保持体101的保持体基部127的固定状态的耐久性降低,在安装片111或拉攀保持体101 上产生塑性变形,安装在安装片上的爪体102会变得难以动作,可能会对拉攀保持体101的 固定状态造成松动。

另外,若对以悬臂状安装在主体100上的拉攀保持体101从上方进行熨烫等的冲 压加工,则存在以下问题在拉攀保持体101上施加过度的推压负荷,使自由端部128中的 主体100和拉攀保持体101的间隙缩小变形,并且,可能会成为拉攀保持体101的松动的主 要原因。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 种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在滑动拉链的拉头的主体1的上表面上以悬臂状固定 拉攀保持体4,并使为了将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封闭而配置的开闭体2和拉攀保持 体4的自由端部32卡定,由此,即使对拉攀保持体施加来自拉攀向过度的拉拽负荷或过度 的推压负荷,也能够得到不会对拉攀保持体4相对于主体1的固定强度造成变化的牢固且 具有安全性的悬臂状的拉攀保持体4,且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容易地更换拉攀12。技术方案2 7所述的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目的的基础上,其目的 在于提供一种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对配置在相对于主体1以悬臂状固定的拉 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上的卡定部29和配置在开闭体2上的被卡定部36的形态进行 特定,并可靠地进行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和开闭体2的卡定,开闭体2可靠地承受 施加在悬臂状的拉攀保持体4上的拉拽负荷,能够可靠地防止拉攀保持体4的变形,能够顺 畅且容易地进行拉攀的插装、更换,并能够长期地保持拉攀保持体4稳定的状态。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 7的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的目的的基础上, 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各种形态的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在将设在相对于主体1 以悬臂状固定的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上的卡定部29的下表面或自由端部32的下 表面与卡定部29卡定的开闭体2的相对面上配置面接触的层差部67,该层差部67接受卡 定部29或自由端部32,即使是对于从主体1的上方施加的基于冲压加工等的推压负荷,也 能够防止拉攀保持部4的变形,并可靠地保持其形状。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1记载的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 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部件形成主体1,该主体1具有能够供链牙前后穿插的链牙引导槽11 ; 拉攀保持体4,该拉攀保持体4具有以悬臂状立设在主体1的上翼板7的表面上且固定在主 体1的表面上的保持体基部31和在与主体1之间隔开间隙74地配置的自由端部32 ;开闭 体2,该开闭体2以能够在主体1的上翼板7的表面上滑动的形态配置,能够将主体1和拉 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之间的间隙74开放或封闭,所述滑动拉链用拉头在拉攀保持体 4的自由端部32上形成各种形态的卡定部29,并在开闭体2上形成能够与该卡定部卡定的 各种形态的被卡定部36,形成为,当开闭体2将间隙74封闭时卡定部29和被卡定部36能 够卡定的形态。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形成在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上的卡定部29,由与开闭体2的滑动方向水平且在主 体1的表里即上下方向上朝上的卡定面30形成,形成在开闭体2上的被卡定部36,由与开 闭体2的滑动方向水平且在主体1的表里即上下方向上朝下的被卡定面37形成,形成为, 当开闭体2滑动而将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封闭,卡定面30和被卡定面37在主体1 的表里方向上相对。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形 成在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上的卡定部29,由从自由端部32的左右两侧向下方垂直 地设置的舌片43和设在该舌片43的前端且向与开闭体2的滑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 部45形成,形成在开闭体2上的被卡定部36,由设在开闭体2的左右两侧面且向与开闭体 2在主体1上滑动的方向 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起44形成,形成为,卡定部29的突部45和被 卡定部36的突起44能够卡定。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形 成在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上的卡定部29,由穿设在自由端部32上且向开闭体2在 主体1上滑动的方向开口的长孔48形成,形成在开闭体2上的被卡定部36,由设在开闭体 2的连结部38的后表面且与开闭体2在主体1上滑动的方向平行地突出的突条49形成,形 成为,卡定部29的长孔48和被卡定部36的突条49能够卡定。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形成在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上的卡定部29,由从自由端部32的中央向下方垂直地 设置的突片46和设在该突片46的前端且与开闭体2在主体1上滑动的方向平行地突出的 突部45形成,形成在开闭体2上的被卡定部36,由穿设在开闭体2上且向开闭体2在主体 1上滑动的方向开口的通孔47形成,形成为,卡定部29的突部45和被卡定部36的通孔47 能够卡定。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形成在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上的卡定部29,由设在自由端部32的左右两侧的侧壁 65上且向开闭体2在主体1上滑动的方向开口的凹口部50形成,形成在开闭体2上的被卡 定部36,由设在开闭体2的左右两侧面且向与开闭体2在主体1上滑动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突出的突部45形成,形成为,卡定部29的凹口部50和被卡定部36的突部45能够卡定。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形成在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上的卡定部29,由在自由端部32上在开闭体2于主体 1上滑动的方向上延伸的钩状的钩部51形成,形成在开闭体2上的被卡定部36,设有向开 闭体2的上表面突设的开闭体头部70和设在该开闭体头部70的前表面且向开闭体2在主 体1上滑动的方向开口的切口部52,形成为,卡定部29的钩部51和被卡定部36的切口部 52能够卡定。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 7的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 其特征在于,在开闭体2的与卡定部29或自由端部32相对的相对面上形成层差部67,当形 成在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上的卡定部29和形成在开闭体2上的被卡定部36卡定 时,该层差部67收容各种形态的卡定部29的下表面或自由端部32的下表面,例如,在卡定 部29由朝上的卡定面30形成,被卡定部36由朝下的被卡定面37形成的形态;卡定部29 由突设在从自由端部32的两侧垂设的舌片43的前端的突部45形成,被卡定部36由突设在开闭体2的两侧的突起44形成的形态;卡定部29由穿设在自由端部32上的长孔48形 成、被卡定部36由突设在开闭体2的后表面的突条49形成的形态;卡定部29由突设在垂 设于自由端部32上的突片46的前端的突部45构成,被卡定部36由突设在开闭体2上的 通孔47形成的形态;卡定部29由设在自由端部32的侧壁65上的凹口部50形成,被卡定 部36由突设在开闭体2的两侧的突部45形成的形态;卡定部29由延设在自由端部32上 的钩部51形成,被卡定部36由凹设在开闭体头部70上的切口部52形成的形态;在这些形 态的开闭体2的与卡定部29的下表面或自由端部32的下表面相对的相对面上形成层差部 67,该层差部67收容卡定部29的下表面或自由端部32的下表面。发明的效果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由于具有主体1,该主体1具有能够供链牙穿插的链牙 引导槽11 ;拉攀保持体4,该拉攀保持体4具有以悬臂状立设在主体1的上翼板7的表面上 且固定在主体1上的保持体基部31和在与主体1之间隔开间隙74地配置的自由端部32 ; 开闭体2,该开闭体2以能够在主体1的上翼板7的表面上滑动的方式配置,能够对间隙74 进行开闭,在自由端部32上形成卡定部29,并在开闭体2上形成被卡定部36,形成为,当开 闭体2将间隙74封闭时,卡定部29和被卡定部36能够卡定,因此具有以下的效果。在拉头使用时,即处于在悬臂状的拉攀保持体上安装有拉攀,且开闭体以该拉攀 不会从拉 攀保持体中拔取的方式将主体和拉攀保持体的自由端部之间的间隙封闭的状态 时,由于使形成在拉攀保持体的自由端部上的卡定部和形成在开闭体上的被卡定部卡定, 所以,即使对拉攀保持体反复作用拉拽负荷,也能够阻止变形,且具有能够长期进行顺畅的 拉头操作的效果。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卡定部29具 有与开闭体2的滑动方向水平且在主体1的表里方向上朝上的卡定面30,被卡定部36具有 与开闭体2的滑动方向水平且在主体1的表里方向上朝下的被卡定面37,在开闭体2将间 隙74封闭时,卡定面30和被卡定面37在主体1的表里方向上相对,由此,当拉攀保持体被 拉攀拉拽时,卡定面和被卡定面紧密接触并承受拉拽负荷,所以,具有能够可靠地阻止拉攀 保持体的变形的效果。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卡定部29具 有从自由端部32的左右两侧向下方垂设的舌片43和设在舌片43的前端且向与开闭体2的 滑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部45,被卡定部36设在开闭体2的左右两侧面上,并具有向 与开闭体2的滑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起44,形成为,卡定部29的突部45和被卡定部 36的突起44能够卡定,由此,能够将卡定部以及被卡定部设置在拉攀保持体和开闭体的两 侧,能够得到极稳定的卡定机构。而且,具有针对拉拽负荷也能够发挥稳定的功能的效果。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卡定部29具 有穿设在自由端部32上且向开闭体2的滑动方向开口的长孔48,被卡定部36设在开闭体 2的后表面上,并具有与开闭体2的滑动方向平行地突出的突条49,形成为,卡定部29的 长孔48和被卡定部36的突条49能够卡定,由此,能够将卡定部以及被卡定部设置在拉攀 保持体以及开闭体的后端整体上,具有能够得到稳定的卡定机构以及容易地封入拉攀的效^ ο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卡定部29具有从自由端部32的中央向下方垂设的突片46和设在突片46的前端且与开闭体2的滑动方向平行地突出的突部45,被卡定部36具有穿设在开闭体2上且向开闭体2的滑动方向开 口的通孔47,形成为,卡定部29的突部45和被卡定部36的通孔47能够卡定,由此,能够简 单地设置卡定部以及被卡定部,具有能够通过小型的舌片和通孔来实现针对拉拽负荷的对 策的效果。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卡定部29具 有设在自由端部32的左右两侧的侧壁65上且向开闭体2的滑动方向开口的凹口部50,被 卡定部36具有设在开闭体2的左右两侧面上且向与开闭体2的滑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 的突部45,形成为,卡定部29的凹口部50和被卡定部36的突部45能够卡定,由此,能够将 卡定部以及被卡定部设置在拉攀保持体以及开闭体的两侧面,具有能够发挥稳定的卡定作 用,以及可靠地封入拉攀的效果。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卡定部29具 有在自由端部32上向开闭体2的滑动方向延伸的钩部51,被卡定部36设有向开闭体2的 上表面突设的开闭体头部70,且在开闭体头部70的前表面上设有在开闭体2的滑动方向上 开口的切口部52,形成为,卡定部29的钩部51和被卡定部36的切口部52能够卡定,由此, 通过简单的机构就能够将拉攀封入到拉攀保持体中,具有通过使用开闭体就能够简单地阻 止拉拽负荷的效果。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 7的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 在开闭体2的与卡定部29或自由端部32相对的相对面上形成层差部67,当卡定部29和被 卡定部36卡定时,该层差部67收容卡定部29的下表面或自由端部32的下表面,由此,能 够将阻止卡定部的推压下降的层差部设置在与卡定部相对的开闭体的相对面上。例如,设 在朝下的被卡定面的下方或卡定部的突部所面对的开闭体上;或设在与长孔的卡定部的下 表面以及自由端部相对的开闭体的侧面以及后方外壁,即长孔和自由端部的下表面的二重 位置上;或设在突设于卡定部的中央的突部的下表面以及开闭体的通孔的下表面上;或在 与具有凹口部的卡定部的侧壁的下表面相对的开闭体,或由钩部的卡定部形成且与该钩部 相对的开闭体的相对面上,分别设置用于承受因熨烫等的冲压加工而产生的拉攀保持体的 推压负荷的层差部,具有能够防止拉攀保持体的变形,能够可靠地封入拉攀的效果。


图1是基于实施例1的、具有由拉攀保持体和开闭体形成的自动停止机构的拉头 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将拉攀保持体插入到主体上之前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实施例1)图3是表示将拉攀保持体安装在主体上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实施例1)图4是表示通过拉攀的枢轴插入到开闭体的凹部中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实施例 1)图5是表示将拉攀的枢轴插入到开闭体的凹部中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实施例1)图6是表示通过拉攀的枢轴推压开闭体,并将枢轴插入到爪体的动作凹部中的状 态的纵剖视图。(实施例1)
图7是表示开闭体复位且枢轴插入到爪体的动作凹部中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实 施例1)图8是图7的A-A剖视图。(实施例1) 图9是基于实施例2的、具有由拉攀保持体和开闭体形成的自动停止机构的拉头 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表示形成在拉攀保持体的自由端部上的卡定部和形成在开闭体的连结部 上的被卡定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实施例2)图11是表示拉攀的装拆时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实施例2)图12是表示通过拉攀的枢轴推压开闭体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实施例2)图13是表示将拉攀的枢轴插入到开闭体的凹部中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实施例 2)图14是表示通过拉攀的枢轴推压开闭体,并将枢轴插入到爪体的动作凹部中的 状态的纵剖视图。(实施例2)图15是表示使拉攀动作并使爪体退避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实施例2)图16是基于实施例3的、不具有由拉攀保持体和开闭体形成的停止机构的自由型 的拉头的纵剖视图。图17是基于实施例4的、表示拉攀保持体的自由端部和开闭体的关系的立体图。图18是基于实施例5的、表示拉攀保持体的自由端部和开闭体的关系的立体图。图19是具有公知的拉攀保持体和开闭体的拉头的分解立体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 主体2 开闭体3 爪体4 拉攀保持体5 弹簧7 上翼板8 下翼板9 引导柱10 凸缘11 链牙引导槽12 拉攀13 枢轴15 肩口16 后口17 弹性部件18 纵孔19 横孔20 爪体支承部21 卡定孔
22前部凹陷部23引导槽24后部凹陷部25枢支凹部26 停止爪27动作凹部28爪体基部29卡定部30卡定面31保持体基部32自由端部33收纳部34退避部35突缘36被卡定部37被卡定面38连结部39凸部40凹部41引导部42腿片43舌片44突起45突部46突片47通孔48长孔49突条50凹口部51钩部52切口部53安装部54车由子L55上片56下片57销58凹窝部59头部60伸出部
61盘簧62短片63前 壁64后壁65侧壁66顶壁67层差部68立壁69支承板70开闭体头部71插入槽72弹簧主体73卡定凹部74间隙100主体101拉攀保持体102爪体103开闭体104拉攀110上翼板111安装片112凹陷部113周缘114下翼板115卡定孔116引导槽117鼓壁部118轴孔119插入槽120开闭体用盘簧121突条122凹部123停止爪124动作凹部125爪体用盘簧126销127保持体基部128自由端部129退避部
130收纳部132枢轴 133引导柱134引导槽135爪体基部137上片138下片139突部140腿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是如下的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 拉头,如图1所示,将主体1、爪体3、弹簧5 (板簧)、拉攀保持体4、开闭体2、盘簧61这些各 部件组合,使拉攀保持体4相对于主体1形成为一端形成自由端部32的悬臂状,对于拉攀 保持体4,即使在拉攀12的滑动操作时施加有向上方的拉拽负荷,或者,在进行熨烫等时从 上方即表面对拉攀保持体4施加有推压负荷,也能够将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和主体 1上的间隔保持为一定,开闭体2能够顺畅地滑动,并能够与自由端部32可靠地卡定,能够 保护拉攀保持体4不受到上下的负荷,并能够顺畅且简易地更换该拉攀12。该拉头,是主体1、开闭体2、拉攀保持体4通过金属的压铸成形而形成,在主体1 的引导柱9的上表面上沿纵向设置间隙,并在中央设置能够载置爪体3的爪体支承部20, 从该爪体支承部20到后端即后口 16侧设有用于使爪体3的停止爪26向链牙引导槽11突 出的卡定孔21,该卡定孔21的孔缘向主体1上立设有立壁68,从卡定孔21到后端即后口 16,在主体1的中央形成凹状的后部凹陷部24。在该后部凹陷部24的两侧,设置开闭体2 能够滑动的引导槽23,另外,在后部凹陷部24的底部的单侧,刻设有截面圆弧状的插入槽 71,该槽71夹设在后部凹陷部24与开闭体2之间,作为用于使开闭体2前后滑动的弹性部 件17的盘簧61能够配置在该插入槽71中。而且,在后部凹陷部24的后口 16处立设用于 防止收容在后部凹陷部24中的开闭体2脱落的短片62,使该短片62向开闭体2倾倒并抵 接。另外,在爪体支承部20的前方即肩口 15侧设置凹状的前部凹陷部22,能够将拉攀保持 体4的保持体基部31插入固定在该前部凹陷部22中。载置于爪体支承部20上的爪体3以如下方式形成设有从上片55的中央以向后 方偏倚的形态与上片55平行地延伸的下片56,在该下片的前端设置向下方突出的停止爪 26,在与停止爪26相反侧的上片55的下表面上形成凹状的枢支凹部25并使其载置在爪体 支承部20上,而且为了防止滑动,能够将上片55的朝下的前端部分插入到形成在主体1上 的凹状的凹窝部58中。在停止爪26所存在的那一侧的上片55和下片56之间,形成拉攀 12的枢轴13能够嵌入的动作凹部27。拉攀保持体4以如下方式形成以覆盖爪体支承部20的方式形成保持体基部31, 与保持体基部31相反侧的自由端部32以从主体1的上表面游离的方式形成。而且,拉攀 保持体4其整体由前壁63、后壁64、侧壁65、顶壁66形成,在保持体基部31的前表面以及 侧面上形成突缘35,在形成在主体1的爪体支承部20的侧面的引导槽23中,使设在保持体基部31的侧面上的突缘35从前表面即肩口 15侧嵌插到前部凹陷部22中,并使两侧的 引导槽23的一部分向突缘35压溃固定。为了防止拉攀保持体4从主体1拔脱,拉攀保持 体4在自由端部32的侧壁65上垂设有舌片43,并设有使前端向内侧突出的突部45,从接 近侧壁65的自由端部32的位置依次凹设半圆形的退避部34和收纳部33,在顶壁66的四 角设置安装部53而安装板簧状的弹簧5,通过该弹簧5形成为对爪体3的上片55进行推压 的形态。开闭体2能够在形成在主体1的上表面上的后部凹陷部24中前后滑动,收容在设 在后部凹陷部24的底部的单侧的插入槽71中的盘簧61与开闭体2的一侧的腿片42抵 接,开闭体2以能够压缩盘簧61并容易地与卡定孔21的孔缘的立壁68抵接的方式,左右 的腿片42俯视呈U字状,而且,左右的腿片42通过连结部38连结,在连结部38的上侧设 置向左右两侧突出的突起44,在该突起44的下侧设置层差部67,形成为能够载置拉攀保持 体4的突部45的形态,由此,形成能够与设于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的卡定部29卡 定的被卡定部36。而且,左右的腿片42的前端在向上方突出的凸部39的基部处形成有凹 部40,该凹部40能够收容拉攀12的枢轴13。通常,拉攀12的枢轴13插入爪体3的动作凹部27内,通过拉攀12的向前后的拉 拽操作,能够向上方拉起爪体3并使停止爪26从链牙引导槽11退却,容易地进行拉头向前 后的滑动。此时,即使向上方拉拽拉攀12,通过形成在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的卡定 部29与由突设在开闭体2的连结部38的左右上侧的突起44所形成的被卡定部36卡定, 由此,悬臂状的拉攀保持体4能够形成为即使猛烈操作拉攀12也仅限于微动的长期耐用的 拉攀保持体4。另外,若对拉攀保持体4作用推压负荷,则由于开闭体2的层差部67载置并 阻止拉攀保持体4的突部45,因此,能够将拉攀保持体4的变形防患于未然。至于拉攀12 的更换,可以与现有产品同样地、对开闭体2进行压进以及后退的操作来更换拉攀12。实施例1
图1 8所示的实施例1的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由主体1、开闭体2、 爪体3、拉攀保持体4、弹簧5、盘簧61这些部件和组合了上述部件后安装到拉攀保持体4上 的拉攀12这七个部件构成。其中,主体1、拉攀保持体4、开闭体2这些部件使用锌合金、铝 合金等的金属压铸成形。对拉头的形态进行具体说明,主体1具有在主体1的上下即里表方向上隔开规定 的间隔平行配置的上翼板7和下翼板8,上翼板7和下翼板8在主体1的前端即肩口 15侧 通过引导柱9连结。另外,在主体1的左右两侧缘,从上翼板7向下翼板8垂设有凸缘10。 由上翼板7、下翼板8、引导柱9、凸缘10所包围的空间成为能够使链牙在主体1的前后方向 上穿插的链牙引导槽11。另外,在主体1的上表面即上翼板7的表面上,以悬臂状立设能够 安装拉攀12的拉攀保持体4。拉攀保持体4从主体1的前端15即肩口侧向后端即后口 16 侧延伸。在上翼板7的表面上,在主体1的肩口 15侧,设置能够对配置在上翼板7的表面 上的爪体3进行支承的爪体支承部20。该爪体支承部20具有在主体1的左右方向上平行 配置的一对支承板69,在该支承板69之间形成有能够收容爪体3的爪体基部28的凹状的 凹窝部58。而且,爪体支承部20具有从凹窝部58向主体1的表面即上方突出的凸状的爪 体支承部20,该爪体支承部20的上表面弯曲成圆弧状,能够在该爪体支承部20的上表面上载置形成在爪体3上的枢支凹部25。 另外,在上翼板7的表面上,形成有从主体1的后口 16侧向肩口 15侧延伸并到达 爪体支承部20的后面附近的后部凹陷部24。该后部凹陷部24配置在主体1的左右方向的 中央,在其底部设有能够供形成在爪体3上的停止爪26穿插的卡定孔21,该卡定孔21与链 牙引导槽11连通,能够使穿插在卡定孔21中的停止爪26向链牙引导槽11内突入。另外, 在卡定孔21的孔缘上,设有从后部凹陷部24的底部向上方突出的立壁68,该立壁68包围 停止爪26的周围并对其进行保护,从而保证当后述的开闭体2在后部凹陷部24内滑动时, 开闭体2不会撞到停止爪26。另外,在上翼板7的表面上,形成有从主体1的肩口 15向后口 16侧延伸并沿爪体 支承部20的前表面以及左右两侧面配置的前部凹陷部22,在该前部凹陷部22上安装有后 述的拉攀保持体4。而且,在后部凹陷部24的左右两侧壁上设有凹状的引导槽23,在前部 凹陷部22的左右两侧壁上也设有未图示的凹状的引导槽。在后部凹陷部24的引导槽23 中,嵌入从开闭体2的左右两侧突出的引导部41,能够使开闭体2沿后部凹陷部24在主体 1的前后方向上滑动。另外,在前部凹陷部22的引导槽中嵌入有从拉攀保持体4的左右两 侧突出的突缘35,插入后,将引导槽的周壁的一部分压溃并使其咬入突缘35,拉攀保持体4 以不会从前部凹陷部22中拔取的方式固定。而且,在上翼板7的表面上,在主体1的后口 16侧、且在后部凹陷部24的左右两 侧设有向主体1的上方突出的一对短片62,推压该短片62使其向各短片62接近的方向倾 倒。由此,即使配置在后部凹陷部24中的开闭体2向主体1的后口 16侧滑动,并欲从后部 凹陷部24拔出,由于短片62与开闭体2抵接,能够防止开闭体2的拔出。另外,在后部凹 陷部24的底部上,刻设有与后部凹陷部24延伸的方向平行地延伸的插入槽71。在该插入 槽71中插入有盘簧61,盘簧61以维持规定的姿势的方式定位。而且,盘簧61的一端与后 部凹陷部24的前方的壁面接触,另一端与开闭体2的前表面的腿片42接触,将开闭体2向 主体1的后口 16侧弹压。对黄铜等的金属制板材进行冲压加工,由此冲裁形成为规定的形状而形成爪体3, 爪体3具有平板状的爪体基部28、从爪体基部28突出并在爪体3的上下方向上相对配置 的上片55和下片56。在上片55和下片56之间,形成有能够供拉攀12的枢轴13插入并收 容的动作凹部27。在下片56的前端,向爪体3的下方垂设有能够向链牙引导槽11内突入 的停止爪26。另外,上片55的上表面从爪体3的前后端向中央以山形状向上方突出,以谋 求对配置在爪体3的上方的弹簧5的压接效果的提高。将爪体基部28收容在形成于爪体 支承部20的左右的支承板69间的凹窝部58中,阻止爪体3在主体1的左右方向上移动。 另外,在爪体3的爪体基部28上,形成有向爪体3的下方开口的枢支凹部25,枢支凹部25 的底面弯曲成圆弧状。将枢支凹部25载置在爪体支承部20的上表面上,由此,爪体3以能 够以爪体支承部20为支点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方式支承。将不锈钢等的金属制的窄板材按规定的长度尺寸切断由此形成弹簧5,在长方形 的弹簧主体72的前后端,形成将弹簧主体7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切口而成的卡定凹部73。 弹簧5能够安装在形成于后述的拉攀保持体4的顶壁66的内表面上的安装部53上。拉攀保持体4具有前壁63、后壁64、左右的两侧壁65、顶壁66,将拉攀保持体4的 前后方向的前端侧作为固定在主体1的上表面上的保持体基部31,而将拉攀保持体4的后端侧作为不固定在主体ι的上表面上的自由端部32。保持体基部31具有前壁63和左右 的侧壁65,并设有沿各壁面的下端缘突出的突缘35。如图2中假想线所示那样,通过将拉 攀保持体4从主体1的前方侧向前部凹陷部22插入,并将突缘35向设于前部凹陷部22上 的未图示的引导槽嵌入,由此将拉攀保持体4安装在主体1上。此时,保持体基部31的前 壁63的内表面与爪体支承部20的前表面接触,保持体基部31的左右的侧壁65与爪体支 承部20的侧面即支承板69的侧面接触,保持体基部31以覆盖爪体支承部20的方式配置。 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在其与主体1的上表面之间隔开可供拉攀12的枢轴 13通过的间隙74而配置,该自由端部32具有后壁64和左右的侧壁65。后壁64和左右的 侧壁65配置在当开闭体2在主体1上滑动时不与开闭体2接触的位置上。而且,自由端部 32具有隔着后壁64在拉攀保持体4的左右相对配置、并向后壁64的下端部的下方垂设的 舌片43。在该舌片43的前端形成突部45,该突部45向另一侧的舌片43即向与开闭体2 的滑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该突部45具有卡定部29,当开闭体2将主体1和拉攀保持体 4的自由端部32之间的间隙封闭时,卡定部29与开闭体2的被卡定部36卡定。该卡定部 29,在突部45的上表面上即在主体1的上下方向上朝上的表面上,具有在开闭体2的滑动 方向上水平的卡定面30。而且,拉攀保持体4上设有退避部34,该退避部34在左右的侧壁65上与舌片43 邻接,并向拉攀保持体4的下方凹状开口,还形成有收纳部33,该收纳部33与该退避部34 邻接地向拉攀保持体4的下方凹状开口,且与退避部34相比更大程度地开口。退避部34是 用于在拉攀保持体4被固定在主体1上后、在将拉攀12的枢轴13安装在拉攀保持体4中 的途中的阶段收容枢轴13的部件,收纳部33是用于在完成将拉攀12的枢轴13安装在拉 攀保持体4上的动作时、供枢轴13穿插并将其收纳的部件。另外,在顶壁66的内表面上, 在拉攀保持体4的前端侧和后端侧突设有用于安装弹簧5的安装部53。安装部53配置在 拉攀保持体4的左右方向中央,能够嵌入到形成在弹簧5的弹簧主体72的前后端的卡定凹 部73中而将弹簧主体72的前后端固定。开闭体2具有左右一对腿片42和将各腿片42的后端部连结的连结部38,该开闭 体2俯视形状呈U字状。当开闭体2向主体1的前端即肩口 15侧滑动时,形成在卡定孔21 的孔缘上的立壁68能够嵌合在由左右的腿片42和连结部38所包围的空间中。在左右的 腿片42上,在开闭体2的前后方向的前端部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39。另外,在左右的腿 片42上,在开闭体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设有向上方开口的凹状的凹部40,能够在该凹部 40中收容拉攀12的枢轴13。在连结部38上设有从连结部38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开 闭体头部70 ;从开闭体头部70的左右两侧面向侧方即向与开闭体2的滑动方向交叉的方 向突出的一对突起44。该突起44形成被卡定部36,当开闭体2位于将主体1和拉攀保持 体4之间的间隙封闭的位置时,突起44和形成在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的突部45能 够卡定。被卡定部36在突起44的下表面即主体1的上下方向上朝下的表面上具有在开闭 体2的滑动方向上水平的被卡定面37。当开闭体2将间隙74封闭且卡定部29和被卡定 部36卡定时,卡定面30和被卡定面37在主体1的上下方向上重合。由此,即使对拉攀保 持体4重复施加基于拉攀12的过度的拉拽负荷,也能够通过自由端部32和开闭体2的卡 定来阻止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向从主体1的上翼板7远离的方向、即向将自由端部 32和主体1之间的间隙74扩宽的方向变形,能够得到相对于主体1的固定状态仅限于微动的牢固的拉攀保持体4。另外,在开闭体2的开闭体头部70的左右配置的突起44的下方, 设置与开闭体头部70的顶面形成为层差状的层差部67。层差部67由与开闭体2的滑动方 向平行的水平面形成,对突设在拉攀保持体的自由端部32上的突部45进行阻挡并防止拉 攀保持体4向下方变形,即使施加使拉攀保持体4向下方变位的外力、例如熨烫等的推压负 荷,拉攀保持体4也不会变形。下面说明对固定在主体1上的拉攀保持体4安装拉攀12的操作。首先,如图3、4 所示,使拉攀12的枢轴13从主体1的后端即后口 16侧接近开闭体2,并通过枢轴13抵抗 盘簧61的弹力而推压开闭体2的连结部38。由此,开闭体2向主体1的前端即肩口 15侧 沿后部凹陷部24滑动。此时,拉攀12的枢轴13通过形成在主体1的上表面和拉攀保持体 4之间的间隙74。另外,开闭体2通过拉攀保持体4的退避部34的下方。接下来,将枢轴 13插入拉攀保持体4的退避部34,并解除向开闭体2的推压。由此,开闭体2通过盘簧61 的弹力复位到最初的位置、即将主体1和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之间的间隙74封闭 的位置。此时,开闭体2的凹部40位于退避部34的下方。然后,如图5、6所示,将拉攀12 的枢轴13插入开闭体2的凹部40,通过枢轴13抵抗盘簧61的弹力而推压开闭体2的凸 部39。由此,开始枢轴13向爪体3的动作凹部27的插入。然后,使枢轴13与爪体3的上 片55接触,枢轴13边将上片55向上方推起边越过凸部39。由此,如图7所示,拉攀12的 枢轴13插入到爪体3的动作凹部27中,并被收容在收纳部33中。此时,开闭体2因盘簧 61的弹力而复位到最初的位置,设在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上的卡定部29和开闭体 2的被卡定部36卡定。通过以上的操作,拉攀12的安装结束,只要不使开闭体2滑动、使主 体1和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之间的间隙74开放,就不能从拉攀保持体4中拔取拉 攀12。另外,除进行将安装在拉攀保持体4上的拉攀12更换为其他的拉攀的操作时以外, 开闭体2通常将主体1和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之间的间隙74封闭,且设在自由端 部32上的卡定部29和设在开闭体2上的被卡定部36卡定。由此,即使对拉攀保持体4施 加过度的拉拽负荷,也能够通过固定在主体1上的拉攀保持体4的保持体基部31和与开闭 体2卡定的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来承受该负荷,不会产生拉攀保持体4变形、相对 于主体1的固定强度降低的问题。另外,由于在开闭体2的突起44的下方设有对突设在拉 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上的突部45进行阻挡的层差部67,所以,即使从上方对拉攀保持 体4施加熨烫等的推压负荷,拉攀保持体4也不会变形。

在将安装在拉攀保持体4上的拉攀12从拉攀保持体4上拆下的情况下,从图7所 示的状态,首先,在使拉攀12的枢轴13向收纳部33的上方移动的状态下,抵抗盘簧61的 弹力而推压开闭体2,使其向主体1的肩口 15侧沿后部凹陷部24滑动。此时,开闭体2的 凸部39通过枢轴13的下方,凹部40位于枢轴13的下方。然后,如图6所示,将枢轴13插 入凹部40中,并解除开闭体2的推压。由此,开闭体2通过盘簧61的弹力复位到最初的位 置。此时,枢轴13与开闭体2 —同移动,如图5所示,拉攀保持体4的退避部34位于插入 有枢轴13的凹部40的上方。然后,在将枢轴13向退避部34插入的状态下,抵抗盘簧61 的弹力再次推压开闭体2,使其向主体1的肩口 15侧沿后部凹陷部24滑动。此时,开闭体 2通过退避部34的下方。然后,如图4所示,将枢轴13从退避部34拔取,并解除开闭体2 的推压,则开闭体2因盘簧61的弹力复位到最初的位置,通过开闭体2将枢轴13从主体1 和拉攀保持体4之间的间隙74压出。此后,在向拉攀保持体4安装新的拉攀12时,只要以前述的拉攀的安装操作进行便完成了拉攀的更换。实施例2 图9 15所示的实施例2的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由主体1、开闭体 2、爪体3、拉攀保持体4、销57、盘簧5、61这些部件和组合了上述部件后安装到拉攀保持体 4上的拉攀12这八个部件构成。而且,其中,主体1、拉攀保持体4、开闭体2与所述实施例 1相同地,使用锌合金、铝合金等的金属压铸成形。对拉头的形态进行具体说明,主体1具有在主体1的上下即表里方向上隔开规定 的间隔平行配置的上翼板7和下翼板8,上翼板7和下翼板8在主体1的前端即肩口 15侧 通过引导柱9连结。另外,在主体1的左右两侧缘,从上翼板7向下翼板8垂设有凸缘10。 由上翼板7、下翼板8、引导柱9、凸缘10所包围的空间成为能够使链牙在主体1的前后方向 上穿插的链牙引导槽11。在上翼板7的表面上,在主体1的肩口 15侧,设置能够对配置在上翼板7的表面 上的爪体3进行支承的爪体支承部20。该爪体支承部20具有在主体1的左右方向上平行 配置的一对支承板69,在该支承板69上穿设有在主体1的左右方向上贯通且能够供销57 穿插的轴孔54。另外,在支承板69之间形成有能够收容爪体3的爪体基部28的凹状的凹 窝部58。另外,在上翼板7的表面上,形成有从主体1的后口 16侧向肩口 15侧延伸并到达 爪体支承部20的后面附近的后部凹陷部24。该后部凹陷部24配置在主体1的左右方向的 中央,在其底部设有能够供形成在爪体3上的停止爪26穿插的卡定孔21,该卡定孔21与链 牙引导槽11连通,能够使穿插在卡定孔21中的停止爪26向链牙引导槽11内突入。另外, 在卡定孔21的孔缘上,设有从后部凹陷部24的底部向上方突出的立壁68,该立壁68包围 停止爪26的周围并对其进行保护,从而保证当后述的开闭体2在后部凹陷部24内滑动时, 开闭体2不会与停止爪26碰撞。而且,在上翼板7的表面上,在主体1的后端、且在后部凹陷部24的左右两侧设有 向主体1的上方突出的一对短片62,推压该短片62使其向各短片62接近的方向倾倒。由 此,即使配置在后部凹陷部24中的开闭体2向主体1的后口 16侧滑动,并欲从后部凹陷部 24拔出,由于短片62与开闭体2抵接,能够防止开闭体2的拔出。另外,在后部凹陷部24 的底部上,刻设有与后部凹陷部24延伸的方向平行地延伸的插入槽71。在该插入槽71中 插入有盘簧61,盘簧61以维持规定的姿势的方式定位。而且,盘簧61的一端与后部凹陷部 24的前方的壁面接触,另一端与开闭体2的前表面的腿片42接触,将开闭体2向主体1的 后口 16侧弹压。对黄铜等的金属制板材进行冲压加工,冲裁形成为规定的形状而形成爪体3,爪体 3具有平板状的爪体基部28、从爪体基部28突出并在爪体3的上下方向上相对配置的上 片55和下片56。在上片55和下片56之间,形成有能够供拉攀12的枢轴13插入并将其 收容的动作凹部27。在下片56的前端,向爪体3的下方垂设有能够向链牙引导槽11内突 入的停止爪26。爪体基部28收容在形成于爪体支承部20的左右的支承板69间的凹窝部 58中,爪体3阻止主体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另外,爪体3中,在爪体基部28上穿设有能够 供销57穿插的轴孔54,爪体3以能够以销57为中心在主体1的上下方向上摆动的方式支 承。而且,在凹窝部58的底部上,开口地设有能够供引导柱9在主体1的上下方向上穿设的未图示的弹簧插入孔。在该弹簧插入孔中插入盘簧5,使弹簧5的下端与弹簧插入孔的底 部接触,并使该弹簧5的上端与爪体3的爪体基部观的下表面接触,由此,通常对爪体3以 停止爪沈向引导槽11突入的方式进行弹压。拉攀保持体4具有前壁63、后壁64、左右的侧壁65和顶壁66,将拉攀保持体4的 前后方向的前端侧作为相对于主体1固定的保持体基部31,而将其后端侧作为相对于主体 1不固定的自由端部32。保持体基部31具有前壁63和左右的侧壁65,在左右的侧壁65 上,形成有在拉攀保持体4的左右方向上贯通的轴孔M。保持体基部31以将设在主体1的 表面肩口 15侧的爪体支承部20覆盖的方式配置,使设在保持体基部31上的轴孔M和设 在支承板69以及爪体3上的轴孔M在一条直线上一致,然后,将销57穿插在这些轴孔M 中,由此能够将拉攀保持体4相对于主体1以悬臂状固定。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具有后壁64和左右的侧壁65,在后壁64上设有长 孔48,该长孔48以与拉 攀保持体4的前后方向即开闭体2的滑动方向平行地贯通的方式 穿孔,且在拉攀保持体4的左右方向上长。该长孔48成为卡定部四,与开闭体2的被卡定 部36卡定。另外,在成为卡定部四的长孔48中,具有在开闭体2的滑动方向上水平且在 所述主体1的上下方向上朝上的卡定面30。在拉攀保持体4的侧壁65上,设有从自由端部 32侧向拉攀保持体4的下方凹状开口的半圆形状的退避部34,并形成有与该退避部34邻 接且向拉攀保持体4的下方凹状开口且开口比退避部34大的半圆形状的收纳部33。退避 部34是用于在拉攀保持体4被固定在主体1上后、在将拉攀12的枢轴13安装在拉攀保持 体4中的途中的阶段收容枢轴13的部件,收纳部33是用于在完成将拉攀12的枢轴13安 装在拉攀保持体4上的动作时、供枢轴13穿插并将其收纳的部件。开闭体2具有左右一对腿片42和将各腿片42的后端部连结的连结部38,该开闭 体2俯视形状呈U字状。当开闭体2向主体1的前端即肩口 15侧滑动时,形成在卡定孔21 的孔缘上的立壁68能够嵌合在由左右的腿片42和连结部38所包围的空间中。在左右的 腿片42上,在开闭体2的前后方向的前端部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39。另外,在左右的腿 片42上,在开闭体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设有向上方开口的凹部40,能够在该凹部40中收 容拉攀12的枢轴13。如图10所示,在连结部38上设有从连结部38的上表面向上方突 出的开闭体头部70 ;从开闭体头部70的后表面向主体1的后端即后口 16侧与开闭体2的 滑动方向平行地突出的突条49。另外,该突条49成为与设在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 的长孔48卡定的被卡定部36,具有比长孔48的长度短的长度,能够从拉攀保持体4的内 侧即主体1的肩口 15侧嵌入长孔48中。另外,在被卡定部36的突条49上,具有与开闭体 2的滑动方向水平且在所述主体1的上下方向上朝下的被卡定面37,在开闭体2将间隙74 封闭时,卡定面30和被卡定部36在主体1的上下方向上相对。另外,在开闭体头部70的 左右侧面基部和前表面基部上设有与开闭体头部70的顶面形成为层差状的水平的层差部 67,当由拉攀保持体4的长孔48形成的卡定部四和由开闭体2的开闭体头部70形成的被 卡定部36实现卡定时,即使对拉攀保持体4施加朝下的推压负荷,该层差部67也能够阻止 拉攀保持体4的侧壁65以及自由端部32的下表面,从而阻止拉攀保持体4的变形。因此, 即使对拉攀保持体4重复施加基于拉攀12的过度的拉拽负荷,或对拉攀保持体4施加基于 熨烫、冲压加工等的推压负荷,也能够通过使自由端部32与开闭体2卡定来可靠地阻止拉 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向远离主体1的上翼板7的方向或向间隙缩小的方向变形,能够得到相对于主体1的固定状态仅限于微动的牢固的拉攀保持体4。此外,上述实施例2中的 将拉攀12向拉攀保持体4的安装操作以及拆下操作,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操作同样进行即可。实施例3图16所示的实施例3的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是对不具有爪体3及弹 簧5的类型、即不具有自动停止装置的类型的滑动拉链用拉头附加本发明的具体结构而得 到的。本实施例的拉头,在主体1上以悬臂状一体成形有拉攀保持体4。使用锌合金、铝 合金等金属通过压铸而成形主体1和拉攀保持体4。悬臂状的拉攀保持体4立设在主体1 的上翼板7的表面上,并从主体1的前端即肩口 15侧向后端即后口 16侧延伸。另外,拉攀 保持体4具有自由端部32,该自由端部32在固定在主体1上的保持体基部31和主体1的 上翼板的上表面之间隔开能够供拉攀12的枢轴13通过的间隙74。在主体1的上翼板7的上表面上,形成有从主体1的后口 16向肩口 15侧延伸的 后部凹陷部M,在该后部凹陷部M中以能够滑动的方式配置有能够对主体1和拉攀保持体 4的自由端部32之间的间隙74进行开闭的开闭体2。另外,在后部凹陷部M中配置有盘 簧61,该盘簧61以使开闭体2向将间隙74封闭的位置移动的方式弹压开闭体2。在拉攀 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上,朝向主体1的肩口 15设有与开闭体2的滑动方向平行地突出 的钩部51,将该钩部51作为卡定部四。另外,开闭体2具有从开闭体2的上表面突出的开 闭体头部70,在该开闭体头部70上凹设有切口部52,该切口部52朝向主体1的后口 16侧 且在开闭体2的滑动方向上开口,将该切口部52作为被卡定部36。当开闭体2将间隙74 封闭时,设在拉攀保持体4上的卡定部四和设在开闭体2上的被卡定部36能够卡定。在将拉攀12的枢轴13安装在拉攀保持体4上时,首先,使拉攀12的枢轴13相对 于开闭体2的开闭体头部70从主体1的后口 16侧压接。通过枢轴13推压开闭体头部70, 由此,开闭体2抵抗盘簧61的弹性力而在后部凹陷部M内向主体1的肩口 15侧滑动。由 此,主体1和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之间的间隙74开放,使枢轴13从间隙74插入到 拉攀保持体4内。此时,作为开闭体2,基于枢轴13的推压被解除,因而该开闭体2向将间 隙74封闭的最初的位置复位。由此,拉攀12的枢轴13以只要不对开闭体2再次进行滑动 操作就不会通过间隙74、因而不会从拉攀保持体4拔出的方式实现安装。实施例4对图17所示的实施例4的拉攀能够装拆的拉头中使用的作为卡定机构的卡定部 29和被卡定部36进行说明,在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设置窄状的 突片46,并在该突片46的前端设置朝向拉攀保持体4的保持体基部31侧且与开闭体2的 滑动方向平行地突出的突部45,将该突部45作为卡定部四。在开闭体2的左右的中央设 置能够供突部45嵌入的通孔47,将该通孔47作为被卡定部36。是卡定部四和被卡定部 36进行卡定的类型的卡定机构,是结构简单且制作容易的拉头,能够作为所述各实施例的 拉头的卡定机构而采用。此外,当对拉攀保持体4施加推压负荷时,被卡定部36的下表面 即被卡定面37和自由端部32的卡定部四的下表面即卡定面30能够承受推压负荷,从而 能够阻止拉攀保持体4变形。实施例5
对图18所示的实施例5的拉攀能够装拆的拉头中使用的作为卡定机构的卡定部 29和被卡定部36进行说明,在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的左右的侧壁65上设置从退避 部;34侧朝向拉攀保持体4的后壁64侧且与开闭体2的滑动方向平行地开口的凹口部50, 将该凹口部50作为卡定部四。在开闭体2的连结部38的上表面上突设开闭体头部70,并 在该开闭体头部70的左右侧面上设置向侧方即向与开闭体2的滑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 的突部45,将该突部45作为被卡定部36。是设在自由端部32的侧壁65上的凹口部50的 卡定部四和从开闭体2的开闭体头部70的左右两侧面突设的突部45的被卡定部36实现 卡定的类型的卡定机构,另外,在配置在开闭体2的开闭体头部70的左右侧方的突部45的 下方,设置能够对拉攀保持体4的侧壁65进行载置的层差部67,能够承受拉攀保持体4的 推压负荷。通过卡定部四和开闭体2的突部45的卡定来阻止拉拽负荷,并通过拉攀保持 体4的侧壁65的下表面和开闭体2的层差部67的抵接面接触来阻止推压负荷。该拉头的 形态能够作为所述各实施例的拉头的卡定机构被选择使用。工业实用性本发明的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当然能够用于衣物的开口部,还能够 用于包袋的开口部、鞋靴的开口部,能够自由且容易地更换拉攀,谋求外观设计的变更、提 高,并且,能够对拉攀保持体相对于主体的悬臂状的固定形态进行加强,能够长期地以稳定 的状态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具有主体(1),该主体(1)具 有能够供链牙穿插的链牙引导槽(11);拉攀保持体G),该拉攀保持体(4)具有以悬臂状立 设在所述主体(1)的上翼板(7)的表面上且固定在所述主体(1)上的保持体基部(31)、和 在与所述主体⑴之间隔开间隙(74)地配置的自由端部(32);开闭体O),该开闭体(2) 以能够在所述主体(1)的所述上翼板(7)的表面上滑动的方式配置,能够对所述间隙(74) 进行开闭,所述滑动拉链用拉头在所述自由端部(3 上形成卡定部( ),并在所述开闭体 (2)上形成被卡定部(36),形成为,当所述开闭体( 将所述间隙(74)封闭时,所述卡定部 (29)和所述被卡定部(36)能够卡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29)具有与所述开闭体( 的滑动方向水平且在所述主体(1)的表里方向上朝上的卡定面(30),所述被卡定部(36)具有与所述开闭体( 的滑动方向水平且在所述主体(1)的表里 方向上朝下的被卡定面(37),在所述开闭体( 将所述间隙(74)封闭时,所述卡定面(30) 和所述被卡定面(37)在所述主体(1)的表里方向上相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 (29)具有从所述自由端部(3 的左右两侧向下方垂设的舌片和设在所述舌片03) 的前端且向与所述开闭体( 的滑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部(45),所述被卡定部(36) 设在所述开闭体O)的左右两侧面上,并具有向与所述开闭体O)的滑动方向交叉的方向 突出的突起(44),形成为,所述卡定部09)的所述突部0 和所述被卡定部(36)的所述 突起G4)能够卡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 (29)具有穿设在所述自由端部(32)上且向所述开闭体(2)的滑动方向开口的长孔08), 所述被卡定部(36)设在所述开闭体O)的后表面上,并具有与所述开闭体O)的滑动方向 平行地突出的突条(49),形成为,所述卡定部09)的所述长孔08)和所述被卡定部(36) 的所述突条G9)能够卡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 (29)具有从所述自由端部(32)的中央向下方垂设的突片G6)和设在所述突片G6)的前 端且与所述开闭体( 的滑动方向平行地突出的所述突部(45),所述被卡定部(36)具有穿 设在所述开闭体(2)上且向所述开闭体(2)的滑动方向开口的通孔(47),形成为,所述卡定 部09)的所述突部0 和所述被卡定部(36)的所述通孔07)能够卡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 (29)具有设在所述自由端部(3 的左右两侧的侧壁(6 上且向所述开闭体( 的滑动方 向开口的凹口部(50),所述被卡定部(36)具有设在所述开闭体( 的左右两侧面上且向与 所述开闭体O)的滑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所述突部(45),形成为,所述卡定部09)的 所述凹口部(50)和所述被卡定部(36)的所述突部0 能够卡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 (29)具有在所述自由端部(32)上向所述开闭体O)的滑动方向延伸的钩部(51),所述被 卡定部36设有向所述开闭体O)的上表面突设的开闭体头部(70),且在所述开闭体头部 (70)的前表面上设有在所述开闭体O)的滑动方向上开口的切口部(52),形成为,所述卡 定部09)的所述钩部(51)和所述被卡定部(36)的所述切口部(5 能够卡定。
8.如权利要求1 7的任一项所述的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闭体O)的与所述卡定部09)或所述自由端部(3 相对的相对面上形成层差 部(67),当所述卡定部09)和所述被卡定部(36)卡定时,该层差部(67)收容所述卡定部 (29)的下表面或所述自由端部(32)的下表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拉攀能够装拆的滑动拉链用拉头,该滑动拉链用拉头由主体、以悬臂状固定在主体上的拉攀保持体、以及与拉攀保持体的自由端部相配合开闭体形成,自由端部和开闭体卡定,能够承受施加在拉攀保持体上的拉拽负荷、推压负荷,并阻止变形。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形成开闭体(2),该开闭体(2)对以悬臂状固定在主体(1)上的拉攀保持体(4)的自由端部(32)和主体(1)的间隙(74)进行开闭,当自由端部(32)的卡定部(29)和开闭体(2)的被卡定部(36)卡定从而封闭间隙(74)时,即使通过拉攀(12)的操作而对拉攀保持体(4)施加拉拽负荷,或通过熨烫等对其施加推压负荷,也能够防止拉攀保持体(4)的变形,且能够顺畅地更换拉攀(12)。
文档编号A44B19/26GK102076239SQ20088013013
公开日2011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20日
发明者槻庆一, 滨田嘉一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