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4451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控制结构,利用精简单一的逆止轮与 卡制体的配设,使收伞压缩动作有失误时,伞具中棒不会受压缩的开伞弹簧而产生瞬间复 弹的情形,借此结构,以使自动开收伞的使用及控制的安全性大为提升。
背景技术
一般较常见的自动开收伞的控制结构及动作方式大致上如美国专利第 US6, 684, 893B2号所示,该控制结构是设置于伞握把内,其主要是于一具有空心内部的主体 内装设一控制环体,于控制环体一侧底部枢设有控制柱,另于主体一侧设有一按钮,而从伞 握把侧方的开孔外露,借此组构来控制伞中棒的收放。但是,此自动开收伞的最大问题便是 发生在压缩收伞的过程上,因为收伞时是对该伞具中棒内的开伞弹簧进行压缩的动作,而 开伞弹簧的强度及弹力都不小,因此,使用者手部必须用很大的力量来进行压缩收伞且须 一次性压入扣件,但若施力或动作稍有不当时,受压缩的开伞弹簧会以极大的力量将中棒 复弹而经常造成使用者手部或身体其它部位受伤,是以,该种自动开收伞在使用上存在有 危险性。另外有一种较具安全性的自动开收伞控制结构设计,如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 CN101653309A号「一种可安全收合的自动开合伞」所示,该专利案所揭示的结构虽如其所 言可以达到于压缩收伞不会产生中棒复弹的危险性,然而仔细详阅其技术内容后,发觉其 棘轮上的绳索与下巢上的拉绳一端同时固接于其扣头上,使棘轮与下巢形成连动形态,如 同是接设于下巢上,如此一来,在压缩收伞时,因棘轮上的绳索一端并未接设在固定的上 巢,因此无法拉止中棒复弹,反而会拉动下巢而将整个伞骨装置展开,此种结构不仅无法达 到安全收伞的效果,反倒更增加其危险性,实不甚理想,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 供一种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控制结构,使自动开收伞的使用及控制有绝对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主体、动作套体、卡制 体及逆止轮等构件,该控制结构设于伞握把内,由主体固接中棒单元的第一节中棒于动作 套体顶部内形成一横杆,于动作套体底部置一弹簧而套设在第一节中棒上,于主体一侧设 一具有开孔的容置槽以置设卡制体;该卡制体顶部以细轴枢设于容置槽内形成可旋动形 态,于一侧形成一动作杆并穿过开孔,并于背部配设一弹片;该逆止轮设于主体下半部内, 在位于卡制体下方处的侧边形成数个同一斜向的棘齿,另一侧则配设一发条,并于逆止轮 上绕设有一端固接于逆止轮上而另一端进入中棒单元内空间并向上固接于上巢的安全绳。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自动开收伞的使用及控制有绝对的安全性。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控制结构分解示意图。图2及图3是本实用新型于作压缩收伞后的剖视图。图4及图5是本实用新型于开伞时的剖视图。图6及图7是本实用新型于收折伞骨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控制结构设于伞握把1内并与中棒单元3的第一 节中棒31固接,其主要包含有主体20、动作套体21、卡制体22及逆止轮23等构件,于中棒 单元1的第一节中棒31底端内置有一侧设缺口槽351的衬管35并固接于主体20内,并于 第一节中棒31底端一侧亦设有一缺口槽311,而于相邻的侧面形成一顶端具有开孔的长凹 槽312,于动作套体21顶部内形成一横杆211,于动作套体21底部置一弹簧M而套设在第 一节中棒31上,于主体20 —侧设一具有开孔202的容置槽201以置设卡制体22 ;该卡制 体22顶部以细轴沈枢设于容置槽201内形成可旋动形态,于一侧形成一动作杆221并穿 过开孔202,并于背部配设一弹片25 ;该逆止轮23设于主体20下半部内,在位于卡制体22 下方处之侧边形成数个同一斜向之棘齿231,另一侧则配设一发条27,并于逆止轮23上绕 设有一端固接于逆止轮23上而另一端沿第一节中棒31的长凹槽312而由开313孔进入中 棒单元3内空间并向上固接于上巢41的安全绳观。借此结构配设,使于收伞时,压缩中棒 的动作有失误时,得利用卡制体与逆止轮的卡扣运作配合及安全绳的拉止,使受压缩中的 中棒单元亦形成定位,让中棒单元不会受压缩中的开伞弹簧作用而产生瞬间复弹的情形, 以使自动开收伞的使用及控制有绝对的安全性。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以三折伞具做为实施例,其基本的构件包含有 握把1、中棒单元3、活动巢4、子弹头5、开伞弹簧6及伞骨7等。该握把1上设一具有控制 环11及控制柱12的按钮10,该中棒单元3是由第一节中棒31、第二节中棒32及第三节中 棒33所套组而成,于第三节中棒33顶端固接一上巢41,底端一侧设有扣孔331,另于上巢 41底部固接一内管34,该开伞弹簧6置于第一节中棒31与内管34之间,该子弹头5置于 内管34下方,于顶部固接一拉绳51,而拉绳51向上穿过内管34跨绕过上巢41内的滑轮再 向外跨绕过活动巢4内的滑轮后,其末端固接于上巢41上,而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控制结构 2设于伞握把1内并与第一节中棒31底端固接。再如图2及图3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开收伞于压缩收伞后,该第三节中棒33 上的扣孔331与控制环11的凸块261形成卡扣,使中棒单元3卡制而定位,同时控制柱12 受第三节中棒33向下顶推形成倾斜状,而以拉绳51与活动槽4有连结的子弹头5随内管 34下移顶推动作套体21的横杆211而将动作套体21向下推移,并受第一中棒31内的衬 管35的弹片36撑推而卡扣于缺口槽351上,而向下移位的动作套体21底缘则触推动作杆 221而将卡制体22向右推旋,让卡制体22底端与逆止轮23的棘齿231脱离触靠,此时逆止 轮23内的发条27则处于完全松弛状态,而安全绳28卷收于逆止轮23上。请参阅图4及图5所示,当欲开伞时,直接压下按钮10,控制环11被内推而使凸 块111脱离与第三节中棒33上的扣孔331的卡扣,而在中棒单元3内的开伞弹簧6的作用下,将中棒单元3完全伸展,经由拉绳51动作而随中棒单元3向上移动的活动巢4将所有 伞骨7撑张,完成自动开伞的动作,此时的控制柱12也恢复为水平形态并抵止于第三节中 棒33的缺口槽311上,而顶端固接于上巢41内的安全绳观亦随上巢41而向上拉伸并带 动逆止轮23逆时针转动,使逆止轮23上的发条27形成卷缩状态。请参阅图6及图7所示,当欲收伞时,再次压下按钮10,此时的控制柱12便对子 弹头5顶推使其脱离与衬管35的缺口槽351的卡扣,而在各伞骨7上的收伞弹簧71的作 用下,使各伞骨7自动收折并将活动巢4向下推移,而经由拉绳51将子弹头5向上拉至内 管34底端,此时动作套体21因不受子弹头5顶压而由弹簧M向上推移复位,并解除与卡 制体22的抵推而由卡制体22背部的弹片25将卡制体22向左推旋复位,使其底端向左旋 移而与逆止轮23上的棘齿241抵触并啮合。收伞的最后动作是压缩伞具中棒单元3,当中棒单元3受外力而产生压缩时,安全 绳观随中棒单元3内缩而放松,此时逆止轮23在发条27复位的动力作用下而产生顺时针 转动,而因为逆止轮23的棘齿231为单斜面形态,因此,逆止轮23于顺时针转动时,棘齿 231不会与卡制体22卡制而能转动,但当压缩力量消除时,中棒单元3内的开伞弹簧6弹力 又欲将中棒单元3推伸,然而,由于逆止轮23上的安全绳观一端固于上巢41上,因此拉伸 的力量经安全绳28而欲将逆止轮23逆时针转动,而此时的卡制体22便与逆止轮M的棘 齿231上形成卡制,让逆止轮23无法逆时针转动,并直接拉住第三节中棒33,使中棒单元3 瞬时止位而不会弹伸。是以,当收伞压缩动作有失误而松脱时,该逆止轮23马上受卡制体22卡制,并直 接拉止中棒单元3定位,使中棒单元3不会受压缩中的开伞弹簧6而产生瞬间复弹的情形 产生,让该自动开收伞的使用达到绝对安全。
权利要求1. 一种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主体、动作套体、卡制 体及逆止轮构件,该控制结构设于伞握把内,由主体固接中棒单元的第一节中棒于动作套 体顶部内形成一横杆,于动作套体底部置一弹簧而套设在第一节中棒上,于主体一侧设一 具有开孔的容置槽以置设卡制体;该卡制体顶部以细轴枢设于容置槽内形成可旋动形态, 于一侧形成一动作杆并穿过开孔,并于背部配设一弹片;该逆止轮设于主体下半部内,在位 于卡制体下方处的侧边形成数个同一斜向的棘齿,另一侧则配设一发条,并于逆止轮上绕 设有一端固接于逆止轮上而另一端进入中棒单元内空间并向上固接于上巢的安全绳。
专利摘要一种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控制结构,主要包含有主体、动作套体、卡制体及逆止轮构件,该控制结构设于伞握把内,由主体固接中棒单元的第一节中棒于动作套体顶部内形成一横杆,于动作套体底部置一弹簧而套设在第一节中棒上,于主体一侧设一具有开孔的容置槽以置设卡制体;该卡制体顶部以细轴枢设于容置槽内形成可旋动形态,于一侧形成一动作杆并穿过开孔,并于背部配设一弹片;该逆止轮设于主体下半部内,在位于卡制体下方处的侧边形成数个同一斜向的棘齿,另一侧则配设一发条,并于逆止轮上绕设有一端固接于逆止轮上而另一端进入中棒单元内空间并向上固接于上巢的安全绳。本实用新型使自动开收伞的使用及控制有绝对的安全性。
文档编号A45B25/14GK201831098SQ20102027897
公开日2011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2日
发明者罗祖坚 申请人:罗祖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