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以及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9381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以及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车辆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tongue)以及具有这样的舌片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下述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专利文献I中称为“安全带舌部”)而言,其主体部分(专利文献I中称为“舌部主体部”)绕以安全带(webbing)(专利文献I中称为“安全带织带”)的宽度方向为轴向的轴弯曲,且在其内侧设有弯曲的板状的弯曲系紧部件。车辆急减速时乘客的身体向前方按压安全带,由此,若安全带的张力增加,则由于该张力,弯曲系紧部件在舌片的主体部分的内侧滑动。像这样滑动的弯曲系紧部件从厚度方向一侧按压安全带,由此,利用弯曲系紧部件与舌片的主体部分的上杆来夹紧安全带。这样,通过夹紧安全带,来抑制比舌片更靠近安全带的基端侧的部分朝比舌片更靠前端侧移动。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9-525909的公报然而,若保持夹紧安全带的状态不变地对安全带施加张力,则由于局部地对安全带中被夹紧的部分作用载荷,从而必须预先对安全带施加能够承受这样的载荷的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以及座椅安全带装置,即,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安全带从肩部侧向膝部侧移动,并且,在防止或者抑制这样的移动的状态下能够不对安全带作用局部的载荷。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具备舌片主体,该舌片主体设置于安全带的长边方向中间部,在插入带扣的状态下使安全带折返;绕挂部,该绕挂部设置于所述舌片主体,通过绕挂所述安全带而使所述安全带弯曲;以及弯曲角度增加机构,该弯曲角度增加机构具有以从所述绕挂部分离所述安全带的厚度尺寸以上的方式设置的可动部,在所述安全带的张力为规定的大小以上的情况下,在所述可动部从所述绕挂部分离所述安全带的厚度尺寸以上的状态下,使所述可动部朝规定方向移动而使所述可动部按压所述安全带,在所述绕挂部上绕挂所述安全带而使所述安全带的弯曲角度增加。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中,例如,当落座于座椅的乘客拉拽舌片主体而在身体上绕挂安全带、并将舌片主体安装于带扣时,成为安全带安装于乘客的身体的安装状态。在该状态下,安全带通过舌片主体而折返。比该折返部分靠近安全带的长边方向基端侧的部分成为肩部安全带来束缚乘客的肩部、胸部,比折返部分靠近安全带的长边方向前端侧的部分成为膝部安全带来束缚乘客的腰部。另一方面,例如,因车辆急减速而乘客的身体意欲向车辆前方侧惯性移动,由此,若安全带的张力成为规定的大小以上,则弯曲角度增加机构的可动部朝规定方向移动。像这样移动了的可动部按压安全带,将安全带绕挂于在舌片主体设置的绕挂部。通过像这样安全带绕挂于绕挂部,相对于比绕挂部靠近安全带的基端侧的部分,前端侧弯曲。通过像这样使安全带的弯曲角度增加来增加绕挂部与安全带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安全带向舌片主体的比安全带的折返部分靠近前端侧移动的情况、即膝部安全带的长度增加的情况。并且,在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中,在可动部的移动前的状态至移动结束后的期间,可动部与绕挂部的间隔比安全带的厚度尺寸长。因此,可动部与绕挂部不会夹紧安全带,其结果,当防止或者抑制安全带的移动时,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对安全带施加局部的载荷。此外,在本发明中,绕挂部只要是至少通过使可动部按压安全带来绕挂安全带的构成即可。因此,在可动部移动前的状态下,安全带也可以不在绕挂部上绕挂。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可动部移动前的状态下安全带以在绕挂部上绕挂的方式弯曲,通过使可动部移动,来在绕挂部上进一步绕挂安全带,增加安全带的弯曲角度的构成即可。另外,本发明中绕挂部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并且,该绕挂部也可以包括在舌片主体中作为折返安全带的部分的折返部、弯曲角度增加机构的可动部。根据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本发明,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具备限制机构,该限制机构在所述绕挂部与所述可动部的间隔成为所述安全带的厚度以上的位置与相对于所述舌片主体朝规定方向移动了的所述可动部卡合,来限制所述可动部朝所述规定方向移动。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安全带的张力成为规定的大小以上,由此,当弯曲角度增加机构的可动部朝规定方向移动时,可动部按压安全带。另外,当像这样地移动时,可动部与限制机构卡合。在限制机构与可动部卡合的状态下,成为可动部与绕挂部的间隔在安全带的厚度以上的状态,此外,限制可动部进一步朝规定方向移动。因此,限制机构通过与可动部卡合,能够维持可动部移动后的可动部与绕挂部的间隔维持在安全带的厚度以上的状态。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具备设置于座椅的侧方的带扣;长条带状的安全带;以及舌片,该舌片具有舌片主体,该舌片主体设置于所述安全带的长边方向中间部,该舌片主体能够插入所述带扣,且能够使所述安全带折返,并且该舌片具有绕挂部,该绕挂部通过绕挂所述安全带而使所述安全带弯曲,该舌片还具有弯曲角度增加机构,该弯曲角度增加机构构成为包括以从所述绕挂部分离所述安全带的厚度尺寸以上的方式设置的可动部,在所述安全带的张力为规定的大小以上的情况下,在所述可动部从所述绕挂部分离所述安全带的厚度尺寸以上的状态下,使所述可动部朝规定方向移动而使所述可动部按压所述安全带,在所述绕挂部上绕挂所述安全带而使所述安全带的弯曲角度增加。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例如,当落座于座椅的乘客拉拽舌片主体而在身体上绕挂安全带、并将舌片主体安装于带扣时,成为安全带安装于乘客的身体的安装状态。在该状态下,安全带通过舌片主体而折返。比该折返部分靠近安全带的长边方向基端侧的部分成为肩部安全带来束缚乘客的肩部、胸部,比折返部分靠近安全带的长边方向前端侧的部分成为膝部安全带来束缚乘客的腰部。
另一方面,例如,由于车辆急减速而乘客的身体向车辆前方侧惯性移动,由此,若安全带的张力为规定的大小以上,则弯曲角度增加机构使可动部朝规定方向移动。像这样移动的可动部按压安全带,使安全带在设置于舌片主体的绕挂部上绕挂。这样,由于安全带在绕挂部上绕挂,所以相对于比绕挂部靠近安全带的基端侧的部分,前端侧弯曲。通过像这样使安全带的弯曲角度增加来增加绕挂部与安全带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安全带向舌片主体中的比安全带的折返部分靠近前端侧的部分移动的情况、即膝部安全带的长度增加的情况。并且,在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中,在可动部的移动前的状态至移动结束后的期间,可动部与绕挂部的间隔比安全带的厚度尺寸长。因此,可动部与绕挂部不会夹紧安全带,其结果,当防止或者抑制安全带的移动时,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对安全带施加局部的载荷。此外,在本发明中,绕挂部只要是至少通过使可动部按压安全带来绕挂安全带的构成即可。因此,在可动部移动前的状态下,安全带也可以不在绕挂部上绕挂。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可动部移动前的状态下,安全带以在绕挂部上绕挂的方式弯曲,通过使可动部移动,来在绕挂部上进一步绕挂安全带,增加安全带的弯曲角度的构成即可。另外,在本发明中,绕挂部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并且,该绕挂部也可以包括在舌片主体中作为折返安全带的部分的折返部、弯曲角度增加机构的可动部。以上,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以及座椅安全带装置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安全带从肩部侧向膝部侧的移动,并且,在防止或者抑制这样的移动的状态下不会对安全带作用局部的载荷。


图1是作为基本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的概略的、且省略了剖面线的侧视剖视图,图1 (A)表示安装了安全带的状态,图1 (B)表示弯曲角度增加机构工作的状态。图2是作为基本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的概略俯视图。图3是表示使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整体构成的概略与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的剖面的图。图4是表示作为基本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与图1对应的剖视图。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的立体图。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的剖视图,图6(A)表示通常的状态,图6(B)表示弯曲角度增加机构工作而使安全带的弯曲角度增加后的状态。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的俯视图,图7(A)表示通常的状态,图7(B)表示弯曲角度增加机构使安全带的弯曲角度增加后的状态。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的剖视图,图8(A)表示通常的状态,图8(B)表示弯曲角度增加机构使安全带的弯曲角度增加后的状态。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的俯视图,图9(A)表示通常的状态,图9(B)表示弯曲角度增加机构使安全带的弯曲角度增加后的状态。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的剖视图,图10(A)表示通常的状态,图1O(B)表示弯曲角度增加机构使安全带的弯曲角度增加后的状态。图11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的立体图。图12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的剖视图,图12(A)表示通常的状态,图12(B)表示弯曲角度增加机构使安全带的弯曲角度增加后的状态。附图标记说明10...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11...座椅安全带装置;12...舌片主体;18...带扣;22···第一轴(绕挂部);26···安全带;28···座椅;40···第二轴(弯曲角度增加机构、可动部、绕挂部);46···第一轴(弯曲角度增加机构、可动部、绕挂部);48···第二轴(弯曲角度增加机构、可动部、绕挂部);120...座椅安全带装< 置用舌片;121...座椅安全带装置;122...舌片主体;125...绕挂部;132...滑块(弯曲角度增加机构、可动部、绕挂部);160...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161...座椅安全带装置;164...挡块(限制机构);166··.滑块(弯曲角度增加机构、可动部、绕挂部);190··.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191...座椅安全带装置;192...舌片主体;197...折返绕挂部(绕挂部);202...转动部件(弯曲角度增加机构、可动部);208···轴(绕挂部);240···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241. · ·座椅安全带装置;242. · ·舌片主体;242. · ·贯通孔;248. 板(弯曲角度增加机构);254·..第一绕挂部(绕挂部);256·..第二绕挂部(可动部、绕挂部);262·..限制部(限制机构)。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基本方式)的构成>接下来,基于图1至图12的各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以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时,对于与在当前说明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之前的实施方式、变形例基本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另外,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之中,第一实施方式是用于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或作用、效果的基本方式,该基本方式中,省略构成的详细说明而进行说明。更加具体化该基本方式的是第二实施方式之后的各实施方式,以下使第二实施方式之后的各实施方式的构成与作为基本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对应地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方式)的构成>图1以概略的主视图(此外,为了容易理解构成或动作,图1中省略了剖面的剖面线)来表示第一实施方式(基本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10 (以下,称为舌片10)的构成,图2以概略的侧视图来表示舌片10的构成。另外,图3以概略的主视图来表示包括舌片10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1的整体构成。如这些图所示,舌片10具有舌片主体12。在舌片主体12上形成有平板状的插入部14。如图2所示,在插入部14上形成有卡合孔16。当插入部14插入图3所示的带扣18时,设置于带扣18内的锁舌以进入卡合孔16的方式进行卡合。由此,成为舌片10安装于带扣18的安装状态。另外,舌片主体12具有在插入部14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一对支承壁20。在该支承壁20之间设有作为折返部、并且作为绕挂部的第一轴22。在作为基本方式的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22形成为剖面呈圆形的圆柱形状,其两端固定于支承壁20。在如图3所示的安全带26安装于乘客24的身体的安装状态下,如图1所示,安全带26通过第一轴22而折返。如图3所示,安全带26的长边方向基端侧经由座椅28而卡止于在与带扣18相反的一侧设置的安全带卷绕装置30的带轴。从该安全带卷绕装置30的带轴向车辆的上方抽出的安全带26例如在设置于车辆的中柱的上端部附近的肩部锚定件32向下方折返。肩部锚定件32与舌片10的第一轴22之间的安全带26为肩部安全带34,其束缚乘客24的肩部、胸部。与此相对,安全带26中的比第一轴22更靠前端的部分经由座椅28而卡止于锚板36,该锚板36在与带扣18相反的一侧固定于车身、座椅28的骨架部分。锚板36与舌片10的第一轴22之间的安全带26为膝部安全带38,其主要从前方束缚乘客24的腰部。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与第一轴22的插入部14相反的一侧,在两支承壁20之间设有作为弯曲角度增加机构的可动部、并且作为绕挂部的第二轴40。在该基本方式中,第二轴40形成为剖面呈圆形的圆柱形状,第二轴40在肩部安全带34的与膝部安全带38相反的一侧设置,并且在初始状态时与肩部安全带34分离。该第二轴40例如能够在插入部14的厚度方向上移动,在安全带26的张力为规定的大小以上的情况下,第二轴40接近肩部安全带34而向膝部安全带38侧按压肩部安全带34。另外,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第二轴40设置为其外周面从第一轴22的外周面分开安全带26的厚度以上,并且即使在第二轴40按压肩部安全带34的状态下,也以第二轴40的外周面从第一轴22的外周面分开安全带26的厚度以上的方式来设定第二轴40的位置。此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是用于容易理解其作用、效果的基本方式,对于用于在初始状态下保持第二轴40的构成、用于使第二轴40动作的具体的构成,省略说明,而对于使与该第二轴40相当的弯曲角度增加机构具体化的构成,以下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方式)的作用、效果>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在本舌片10中,通过将插入部14的前端侧插入带扣18而使带扣18的锁舌与卡合孔16卡合,来成为舌片10安装于带扣18的安装状态。若在该状态下,在乘客24的身体上绕挂安全带26,则安全带26成为安装于乘客24的身体的安装状态,从而利用安全带26来束缚乘客24的身体。在该状态下,当车辆急减速时,乘客24的身体欲向车辆前方侧惯性移动。在该情况下,乘客24的腰部向车辆前方侧按压膝部安全带38,胸部、肩部向车辆前方侧按压肩部安全带34。这样,若由于乘客24的身体按压安全带26,而安全带26的张力(尤其是膝部安全带38的张力)为规定的大小以上,则如图1(B)所示,第二轴40工作而沿插入部14的厚度方向接近肩部安全带34。若接近肩部安全带34的第二轴40与肩部安全带34压力接触,则向膝部安全带38侧按压肩部安全带34。由此,如图1(B)所示地在第二轴40上绕挂肩部安全带34,并且,从第二轴40工作前的状态(即,图1 (A)的图示状态)开始进一步在第一轴22上绕挂肩部安全带34。由此,变更肩部安全带34的通过路径。
这样,由于在第二轴40上绕挂肩部安全带34,所以相对于比第二轴40靠近基端侧的部分,肩部安全带34的前端侧以Θ 2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2)绕第二轴40的中心轴线弯曲。另外,由于安全带26由第一轴22折返,所以相对于比第一轴22靠近基端侧的部分,前端侧以Θ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弯曲,但是,由于肩部安全带34按压第二轴40而进一步在第一轴22上绕挂安全带26,从而相对于比第一轴22靠近基端侧的部分,前端侧以比弯曲角度Θ大的Θ I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I)弯曲。这样,由于与安全带26的第一轴22的基端侧相比,前端侧的弯曲角度从Θ增加至Θ 1,从而第一轴22与安全带26之间的摩擦阻力增加。并且,如上述那样,由于在第二轴40上绕挂肩部安全带34而引起弯曲角度Θ 2增加,从而第二轴40与安全带26之间的摩擦阻力进一步增加。由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安全带26的前端侧的安全带26从第一轴22开始移动,即、能够防止或抑制肩部安全带34从第一轴22向安全带26的前端侧移动而使 膝部安全带38的长度增加。这样,由于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安全带26从第一轴22向安全带26的前端侧的移动,从而膝部安全带38能够有效地束缚乘客24的腰部,进而能够有效地抑制乘客24向车辆前方侧的惯性移动。并且,第二轴40即使在按压肩部安全带34的状态下,其外周面也从第一轴22的外周面分开安全带26的厚度以上。因此,仅通过使第二轴40与膝部安全带38 (安全带26)压力接触,从而第二轴40与第一轴22不会夹紧安全带26。因此,与夹紧安全带26来抑制肩部安全带34侧向安全带26的前端侧移动的构成不同,不会局部地对安全带26施加大的载荷。此外,在该基本方式中,为了容易理解弯曲角度的概念,将第一轴22、40设为剖面呈圆形的圆柱形状。然而,滑动接触机构、弯曲角度增加机构的形状不限定于如第一轴22、第二轴40那样的剖面呈圆形,其形状可以为多边形、椭圆形等非圆形。另外,在该基本方式中,独立地构成作为折返部的第一轴22与作为弯曲角度增加机构的第二轴40。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例如,在图4(A)所示的变形例中,代替第一轴28以及第二轴40而具有作为绕挂部的第一轴46与作为折返部、弯曲角度增加机构的可动部并且作为绕挂部的第二轴48。第一轴46的轴向两端固定于支承壁20,在安全带26安装于乘客24的身体的状态下,在乘客24的身体上绕挂肩部安全带34 (安全带26)。在安全带26安装于乘客24的身体的状态下,相对于比第一轴46靠近基端侧的部分,肩部安全带34的前端侧以Θ3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3)弯曲。另一方面,在安全带26安装于乘客24的身体的状态下,安全带26在比第一轴46靠近插入部14侧设置的第二轴48上绕挂后折返,安全带26中的比第二轴48靠近基端侧的部分成为肩部安全带34,靠近前端侧的部分成为膝部安全带38。该第二轴48构成为,当安全带26的张力为一定的大小以上时,如图4(B)所示,第二轴48从插入部14分离而接近第一轴46。在安全带26安装于乘客24的身体的状态下,相对于比第二轴48靠近基端侧的部分,安全带26的前端侧以Θ 4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4)弯曲。若安全带26的张力为一定的大小以上而第二轴48向第一轴46侧移动,则如图4(B)所示,相对于比第二轴48靠近基端侧的部分,安全带26的前端侧以比弯曲角度Θ4大的Θ 5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5)弯曲。并且,由于第二轴48向第一轴46侧移动,所以肩部安全带34(安全带26)进一步在第一轴46上绕挂。 由此,相对于比第一轴46靠近基端侧的部分,肩部安全带34的前端侧以比弯曲角度Θ3大的Θ 6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6)弯曲。这样,与第二轴48工作前的安全带26的弯曲角度的总和(弯曲角度Θ 3+弯曲角度Θ 4)相比,安全带26的张力增加而第二轴48工作后的安全带26的弯曲角度的总和(弯曲角度Θ5+弯曲角度Θ6)增加。这样,该变形例也起到与上述的作为基本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从而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第二实施方式的构成>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5以与图2对应的侧视图来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21的要部的构成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120 (以下,称为舌片120)的整体构成,图6以剖视图来表 示舌片120的构成。如这些图所示,舌片120具有舌片主体122,该舌片主体122通过对金属平板进行冲裁弯曲成形而形成。舌片主体122具有插入部14。从该插入部14的基端部开始连续地形成基部124。基部124形成为宽度尺寸比插入部14的宽度尺寸宽很多的矩形状(梯形状)的平板状。在该基部124上形成有贯通孔126。该贯通孔126设定为,沿与插入部14相反的一侧的部分的基部124的宽度方向的开口尺寸比安全带26的宽度尺寸大,安全带26能够通过该贯通孔。另外,在基部124中,经由贯通孔126而与插入部14相反的一侧的部分成为绕挂部125,如后所述,安全带26在绕挂部125上绕挂。并且,从基部124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方向基部124的厚度方向一侧立起设置有纵壁部128。从这些纵壁部128的前端(纵壁部128中的与基部12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方向基部124的宽度方向内侧伸出有上壁部130。另一方面,本舌片120具有作为折返部、并且作为绕挂部、进而作为构成弯曲角度增加机构的可动部的滑块132。滑块132具有滑块主体134。滑块主体134形成为长边方向沿基部124的长边方向的宽度窄的板状,其长边尺寸设定为比一个上壁部130与另一个上壁部130之间的间隔短,比贯通孔126的开口宽度尺寸长。沿滑块主体134的厚度方向从该滑块主体134的长边方向两端部方向基部124侧伸出有脚板136,从该脚板136的与滑块主体13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方向滑块主体134的长边方向外侧伸出有按压片138。该按压片138的厚度尺寸比上壁部130与基部124之间的间隔稍小,并且按压片138进入上壁部130与基部124之间。由此,滑块132被纵壁部128以及上壁部130引导而能够方向本舌片120的前端侧或基端侧滑动。另外,在按压片138进入上壁部130与基部124之间的状态下,包括绕挂部125在内,以使基部124的靠滑块132侧的面与滑块主体134的靠基部124侧的面之间的间隔比安全带26的厚度大的方式来设定脚板136的形状等。另外,如图6所示,在本舌片120中,安全带26以从基部124的与滑块132相反的一侧通过贯通孔126而在滑块主体134上绕挂的方式折返,而后再次通过贯通孔126。BP,在本实施方式中,安全带26中的比滑块主体134靠近基端侧的部分成为肩部安全带34,安全带26中的比滑块主体134靠近前端侧的部分成为膝部安全带38。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基部124的厚度方向的一个面上形成有共用销(sharepin) 140。共用销140在基部124上经由滑块132形成于与插入部14相反的一侧,并沿滑块132的滑动方向与按压片138对置。<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当落座于座椅28的乘客24在身体上绕挂安全带26、并将舌片120的插入部14安装于带扣18的状态下,安全带26向舌片120的基端侧拉拽滑块132的滑块主体134,而如图5(A)以及图6㈧所示,按压片138保持在与共用销140抵接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安全带26与滑块主体134的厚度方向一个面(与基部124相反的一侧的面)接触,安全带26中与滑块主体134的厚度方向一个面接触的部分相对于比该部分靠近基端侧的部分而以Θ 7的角度弯曲(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7)。另外,安全带26中比与滑块主体134的厚度方向一个面接触的部分靠近前端侧的部分,与滑块主体134的宽度方向一端(插入部14侧的端部)接触。·相对于安全带26中与滑块主体134的厚度方向一个面接触的部分,安全带26中与滑块主体134的宽度方向一端接触的部分以Θ 8的角度弯曲(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8)。并且,相对于安全带26中与滑块主体134的厚度方向一个面接触的部分,安全带26中比与滑块主体134的厚度方向一个面接触的部分靠近前端侧的部分以Θ 9的角度弯曲(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9)。在该状态下,当车辆急减速而乘客24的身体向车辆前方按压安全带26的膝部安全带38时,由此增加的安全带26的张力拉拽滑块132的滑块主体134。若像这样拉拽滑块主体134,则按压片138按压共用销140,并使共用销140断裂。由此,消除共用销140对于滑块132的干涉,并如图5(B)以及图6(B)所示,滑块132向舌片120的基端侧(即,与插入部14相反的一侧)滑动。这样,由于滑块132滑动,从而滑块主体134的宽度方向另一端(与插入部1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位于比贯通孔126的与插入部1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靠近舌片120的基端侧(即,与插入部14相反的一侧)。由此,如图6(B)所示,安全带26不仅与滑块主体134滑动接触,也滑动接触贯通孔126的内周部的与插入部14相反的一侧的部分,此外,安全带26中比与贯通孔126的内周部滑动接触的部分靠近基端侧的部分滑动接触绕挂部125的与滑块132相反的一侧的面。在该状态下,相对于安全带26中与绕挂部125接触的部分,安全带26中与贯通孔126的内周部接触的部分以Θ 10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10)弯曲。另外,相对于安全带26中与贯通孔126的内周部接触的部分,安全带26中绕挂部125与滑块主体134的宽度方向另一端(与插入部1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之间的部分以Θ 11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11)弯曲。并且,相对于安全带26中绕挂部125与滑块主体134的宽度方向另一端之间的部分,安全带26中与滑块主体134的宽度方向另一端接触的部分以Θ 12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12)弯曲。另外,相对于安全带26中与滑块主体134的宽度方向另一端接触的部分,与滑块主体134的厚度方向一个面接触的部分以Θ 13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13)弯曲。并且,相对于安全带26中与滑块主体134的厚度方向一个面接触的部分,安全带26中与滑块主体134的宽度方向一端(插入部14侧的端部)接触的部分以Θ 14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14)弯曲。另外,相对于安全带26中与滑块主体134的宽度方向一端接触的部分,安全带26中滑块主体134的宽度方向一端与绕挂部125之间的部分以Θ 15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15)弯曲。并且,相对于安全带26中滑块主体134的宽度方向一端与绕挂部125之间的部分,比该部分靠近前端侧的部分以Θ 16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16)弯曲。上述的弯曲角度Θ I Θ至弯曲角度Θ 16的总和(弯曲角度Θ 10+弯曲角度Θ 11+弯曲角度9 12+弯曲角度Θ 13+弯曲角度Θ 14+弯曲角度Θ 15+弯曲角度Θ16)比滑块132滑动前的弯曲角度Θ 7至弯曲角度Θ9的总和(弯曲角度Θ 7+弯曲角度Θ8+弯曲角度Θ 9)大。由此,安全带26与舌片120之间的摩擦阻力增加。这样,由于安全带26与舌片120之间的摩擦阻力增加,所以安全带26中的沿其长边方向的移动被抑制。由此,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安全带26的肩部安全带34侧的部分通过贯通孔126而向膝部安全带38侧移动的情况、即膝部安全带38的长度增加的情况,能够利用膝部安全带38来有效地束缚乘客24的腰部,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乘客24向车辆前方侧的惯性移动。·另外,在本舌片120中,包括绕挂部125在内,以使基部124的滑块132侧的面与滑块主体134的基部124侧的面之间的间隔比安全带26的厚度大的方式来设定脚板136的形状等。因此,基部124(包括绕挂部125)与滑块主体134不会夹紧安全带26。因此,如上述那样,即使在防止或者抑制膝部安全带38的长度的增加的状态下,也不会局部地对安全带26施加大的载荷。<第三实施方式的构成>接下来,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7以俯视图来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61的要部的构成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160 (以下,称为舌片160)的整体构成,图8以剖视图来表示舌片160的构成。如这些图所示,舌片160具有代替上壁部130的上壁部162。上壁部162中的靠舌片主体122的基端侧的部分成为挡块164,该挡块164比上壁部162中比挡块164靠近舌片主体122的前端侧的部分更向舌片主体122的宽度方向内侧伸出。另一方面,本舌片160具有代替滑块132的作为折返部、并且绕挂部、进而作为构成弯曲角度增加机构的可动部的滑块166。滑块166与滑块132不同,形成为不具有脚板136的宽度窄的板状。在该滑块166中的靠舌片160的基端侧,共用销140从基部124开始立起设置,共用销140通过与滑块166干涉,来限制滑块166向舌片160的基端侧滑动。从该滑块166的长边方向两端部方向舌片主体122的基端侧突出形成有抵接突起168。这些抵接突起168与比在共用销140靠近舌片160的基端侧设置的作为限制机构的挡块164对置,作为滑块166的一部分(即,可动部的一部分)的抵接突起168通过与挡块164抵接,来限制滑块166进一步向舌片主体122的基端侧滑动。在抵接突起168与挡块164抵接的状态下,以使沿着从舌片主体122的基端侧向前端侧的方向的滑块166中的靠舌片主体122的基端侧的端部与贯通孔126中的靠舌片主体122的基端侧的端部之间的间隔比安全带26的厚度大很多的方式,来设定抵接突起168的突出尺寸、挡块164的形成位置
坐寸ο
<第三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当落座于座椅28的乘客24在身体上绕挂安全带26、并将舌片160的插入部14安装于带扣18的状态下,滑块166向舌片160的基端侧拉拽安全带26,但如图7(A)以及图8(A)所示,按压片138保持在与共用销140抵接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安全带26与滑块166的厚度方向一个面(与基部124相反的一侧的面)接触,安全带26中与滑块166的厚度方向一个面接触的部分相对于比该部分靠近基端侧的部分而以Θ 17的角度弯曲(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17)。另外,安全带26中比与滑块166的厚度方向一个面接触的部分靠近前端侧的部分与滑块166的宽度方向一端(插入部14侧的端部)接触。
相对于安全带26中与滑块166的厚度方向一个面接触的部分,安全带26中与滑块166的宽度方向一端接触的部分以Θ 18的角度弯曲(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18)。并且,相对于安全带26中与滑块166的厚度方向一个面接触的部分,安全带26中比与滑块166的厚度方向一个面接触的部分靠近前端侧的部分以Θ 19的角度弯曲(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19)。在该状态下,当车辆急减速而乘客24的身体向车辆前方按压安全带26的膝部安全带38时,由此增加的安全带26的张力拉拽滑块166。若像这样拉拽滑块166,则滑块166按压共用销140而使共用销140断裂。由此,消除共用销140对于滑块166的干涉,如图7⑶以及图8(B)所示,滑块166向舌片160的基端侧(即,与插入部14相反的一侧)滑动,直至抵接突起168与挡块164抵接为止。通过像这样使滑块166滑动,来使滑块166的宽度方向另一端(与插入部1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位于比贯通孔126的与插入部1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靠近舌片160的基端侧(即,与插入部14相反的一侧)。由此,如图8(B)所示,安全带26不仅与滑块166滑动接触,也滑动接触贯通孔126的内周部的与插入部14相反的一侧的部分,此外,安全带26中比与贯通孔126的内周部滑动接触的部分靠近基端侧的部分滑动接触绕挂部125的与滑块166相反的一侧的面。在该状态下,相对于安全带26中接触绕挂部125的与滑块166相反的一侧的面的部分,安全带26中绕挂部125与滑块166的宽度方向另一端(与插入部1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之间的部分以Θ 20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20)弯曲。另外,相对于安全带26中绕挂部125与滑块166的宽度方向另一端之间的部分,安全带26中与滑块166的厚度方向一个面(与基部124相反的一侧的面)接触的部分以Θ 21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21)弯曲。另外,相对于安全带26中与滑块166的厚度方向一个面接触的部分,安全带26中与滑块166的宽度方向一端(插入部14侧的端部)接触的部分的长边方向以Θ 22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22)弯曲。并且,相对于安全带26中与滑块166的宽度方向一端接触的部分,安全带26中滑块166的宽度方向一端与绕挂部125之间的部分以Θ 23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23)弯曲。另外,相对于安全带26中滑块166的宽度方向一端与绕挂部125之间的部分,比该部分靠近前端侧的部分以Θ 24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弯曲。
上述的弯曲角度Θ 20至弯曲角度Θ 24的总和(弯曲角度Θ 20+弯曲角度Θ 21+弯曲角度9 22+弯曲角度Θ 23+弯曲角度Θ24)比滑块166滑动前的弯曲角度Θ 17至弯曲角度Θ 19的总和(弯曲角度Θ 17+弯曲角度Θ 18+弯曲角度Θ 19)大。由此,安全带26与舌片160之间的摩擦阻力增加。通过像这样使安全带26与舌片160之间的摩擦阻力增加,来抑制安全带26沿其长边方向的移动。由此,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安全带26的靠肩部安全带34侧的部分通过贯通孔126而向膝部安全带38侧移动的情况、即膝部安全带38的长度增加的情况,能够利用膝部安全带38有效地束缚乘客24的腰部,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乘客24向车辆前方侧的惯性移动。另外,在本舌片160中,即使抵接突起168与挡块164抵接,滑块166中的靠舌片主体122的基端侧的端部与贯通孔126中的靠舌片主体122的基端侧的端部之间的间隔也比安全带26的厚度大很多,并且,能维持该状态。因此,基部124 (包括绕挂部125)与滑块166不会夹紧安全带26。因此,如上述那样,即使在防止或者抑制膝部安全带38的长度的增加的状态下,也不会局部地对安全带26施加大的载荷。 〈第四实施方式的构成〉接下来,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9以俯视图来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91的要部的构成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190 (以下,称为舌片190)的整体构成(概况),图10以剖视图来表示舌片190的构成。如这些图所示,舌片190具有通过对金属平板进行冲裁而形成的舌片主体192。舌片主体192具有插入部14。从该插入部14的基端部连续地形成基部194。基部194形成为宽度尺寸比插入部14的宽度尺寸宽很多的矩形状(梯形状)的平板状。在该基部194上形成有用于供安全带26通过的贯通孔196,基部194中经由贯通孔196而与插入部14相反的一侧的部分是作为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述的折返部以及绕挂部的折返绕挂部197。并且,从基部194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方向基部194的宽度方向外侧以相互同轴的方式突出形成有轴 198。另一方面,本舌片190具有作为构成弯曲角度增加机构的可动部的转动部件202。转动部件202具有在舌片主体192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一对臂204。在这些臂204的长边方向一端形成有供轴198插入的透孔,通过向该透孔插入轴198,可绕轴198转动地对臂204进行支承。与此相对,臂204的长边方向另一端部通过连结部206而一体连结,当俯视观察时转动部件202形成为方向舌片主体192的前端侧开口的凹形状。另外,在臂204的长边方向中间部且在从连结部206分离安全带26的厚度以上的位置上设有作为绕挂部的轴208。轴208例如形成为剖面呈圆形的圆棒形状,其长边方向一端部支承于一个臂204,而长边方向另一端部支承于另一个臂20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轴208形成为剖面呈圆形的圆棒形状,但是轴208的形状不限定于圆棒形状,可以为剖面呈椭圆形的棒形状,也可以为剖面呈多边形的方棒形状。另外,如图10所示,在本舌片190中,安全带26的比肩部安全带34靠近前端侧的部分从基部194的厚度方向另一侧通过贯通孔196,并从舌片主体192的厚度方向一侧通过连结部206与轴208之间,安全带26中的比通过连结部206与轴208之间的部分靠近前端侧的部分成为膝部安全带38,安全带26中的比贯通孔196靠近基端侧的部分成为肩部安全带34。另一方面,在舌片主体192的宽度方向侧端部中的比轴198靠近舌片主体122的前端侧部分,突出形成有共用销210。与该共用销210对应地在臂204的前端部形成有按压部212。该按压部212绕轴198而与共用销210对置,当基于安全带26的张力的转动部件202的旋转力为一定的大小以上时,按压部212按压共用销210而使之断裂。〈第四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当落座于座椅28的乘客24在身体上绕挂安全带26、并将舌片190的插入部14安装于带扣18的状态下,由于安全带26中的膝部安全带38的张力,膝部安全带38按压轴208 而使转动部件202转动,直至共用销210与按压部212干涉为止。在该状态下,如图10(A)所示,安全带26仅与轴208以及基部194的外周一部分滑动接触。在该状态下,相对于安全带26的比轴208靠近长边方向基端侧的部分,前端侧以Θ 25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25)弯曲。另外,相对于安全带26中的轴208与贯通孔196的内周部之间的部分,与贯通孔196的内周部接触的部分以Θ 26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26)弯曲。并且,相对于安全带26中与贯通孔196的内周部接触的部分,t匕该部分靠近前端侧的部分以Θ 27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27)倾斜。在该状态下,当车辆急减速而乘客24的身体向车辆前方按压安全带26的膝部安全带38时,由此增加的膝部安全带38的张力按压轴208,并由于由此产生的绕轴198的旋转力,臂204使共用销210断裂。若通过共用销210断裂来消除转动部件202的转动限制,则转动部件202转动直至臂204的长边方向为沿从舌片主体192的基端侧向前端侧的方向为止。由此,如图10(B)所示,基部194的厚度方向另一面与安全带26滑动接触。在该状态下,安全带26与转动部件202的连结部206滑动接触,相对于安全带26中的比连结部206靠近长边方向基端侧的部分,前端侧以Θ 28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28)弯曲。另外,相对于安全带26中的连结部206与轴208之间的部分,安全带26中的比轴208靠近前端侧的部分以Θ 29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29)弯曲。并且,相对于安全带26中的轴208与贯通孔196的内周部之间的部分,安全带26中与贯通孔196的内周部滑动接触的部分以Θ 30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30)弯曲。另外,相对于安全带26中与贯通孔196的内周部滑动接触的部分,膝部安全带38与肩部安全带34重叠的部分以Θ 31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31)弯曲。并且,相对于膝部安全带38与肩部安全带34重叠的部分,比该部分靠近前端侧的部分以Θ 32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32)弯曲。通过像这样使安全带26与舌片190之间的摩擦阻力增加,来限制安全带26的沿其长边方向的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安全带26的靠肩部安全带34侧的部分通过贯通孔196而向膝部安全带38侧移动的情况,能够利用膝部安全带38来有效地束缚乘客24的腰部,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乘客24向车辆前方侧的惯性移动。并且,连结部206与轴208之间的间隔比安全带26的厚度尺寸大,即使转动部件202转动,连结部206与轴208之间的间隔也不会变化。因此,连结部206与轴208不会夹紧安全带26,因此,不会局部地对安全带26施加大的载荷。
〈第五实施方式的构成〉接下来,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1以立体图来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241的要部的构成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240 (以下,称为舌片240)的整体构成,图12以剖视图来表示舌片240的构成。如这些图所示,舌片240具有通过对金属平板进行冲裁弯曲成形而形成的舌片主体242。舌片主体242形成有俯视呈矩形的插入部14,从该插入部14的长边方向一端的靠插入部14的宽度方向一端侧连续地形成一对脚片244中的一个,从插入部14的长边方向一端的靠插入部14的宽度方向另一端侧连续地形成一对脚片244中的另一个。一个脚片244与另一个脚片244之间的间隔设为安全带26的宽度尺寸以上,安全带26能够通过两脚片244之间。另外,这些脚片244在长边方向中间部绕以宽度方向为轴向的轴弯曲成曲柄状。并且,从这些脚片244的长边方向一端方向插入部14的宽度方向外侧伸出有卡合片246。另一方面,舌片240具有作为弯曲角度增加机构的板248。板248具有形成为平板状的作为滑动接触机构的基部250。基部250形成为长边方向沿插入部14的宽度方向的大致矩形的平板状。在该基部250上形成有贯通孔252。贯通孔252在基部250的厚度方向上贯通,其开口形状形成为长边方向沿基部250的长边方向的矩形状。贯通孔252的长边方向尺寸设定为比安全带26的宽度尺寸大。在组装舌片主体242与基部250的状态下,基部250中比贯通孔252靠近插入部14侧的部分成为作为折返部以及绕挂部的第一绕挂部254,与贯通孔252的插入部14相反的一侧的部分成为作为可动部以及绕挂部的第二绕挂部 256。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安全带26以从基部250的厚度方向一侧绕过第一绕挂部254的与第二绕挂部256相反的一侧的方式绕挂,并通过第一绕挂部254与第二绕挂部256之间的贯通孔252向基部250的厚度方向一侧延伸。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安全带26中的比在第一绕挂部254上绕挂的部分靠近基端侧的部分成为肩部安全带34,靠近前端侧的部分成为膝部安全带38。另一方面,如图11所不,从基部250的长边方向两端部方向基部250的厚度方向一侧立起设置有纵壁部258。在这些纵壁部258上形成有导向孔260,该导向孔260在纵壁部258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纵壁部258的开口形状为三角形或者扇形状,卡合片246从基部250的长边方向内侧通过导向孔260。在卡合片246通过导向孔260的状态下,以板248能够相对于舌片主体242而绕以基部250的长边方向为轴向的轴转动的方式来设定导向孔260的形状。然而,在导向孔260的内周部形成有共用突起262,通过共用突起262与卡合片246干涉,能够限制板248相对于舌片主体242的转动,卡合片24能够保持在从基部250分离的位置。另外,若由于安全带26的张力而舌片主体242的卡合片246使共用突起262断裂,则板248转动,直至作为导向孔260的内周部的一部分且作为限制机构的限制部264与卡合片246抵接为止。<第五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落座于座椅28的乘客24在身体上绕挂安全带26、并将舌片240的插入部14安装于带扣18的状态下,如图12(A)所示,舌片主体242的卡合片246与共用突起262干涉,从而卡合片246保持在从基部250分离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安全带26在第一绕挂部254上绕挂,且安全带26中比在第一绕挂部254上绕挂的部分靠近前端侧的部分通过贯通孔252。在该状态下,相对于安全带26中比接触第一绕挂部254的与第二绕挂部256相反的一侧的部分靠近基端侧的部分,接触第一绕挂部254的与第二绕挂部256相反的一侧的部分以Θ 33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33)弯曲。另外,在比接触第一绕挂部254的 与第二绕挂部256相反的一侧的部分靠近前端侧的部分中,安全带26与第一绕挂部254的厚度方向另一个面接触,相对于接触第一绕挂部254的与第二绕挂部256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安全带26中与第一绕挂部254的厚度方向另一个面接触的部分以Θ 34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34)弯曲。并且,相对于与第一绕挂部254的厚度方向另一个面接触的部分,安全带26中比与第一绕挂部254的厚度方向另一个面接触的部分靠近前端侧的部分以Θ 35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35)弯曲。在该状态下,当车辆急减速而乘客24的身体向车辆前方按压安全带26的膝部安全带38时,由此增加的安全带26的张力拉拽板248。若像这样拉拽板248,则共用突起262按压卡合片246,由此,由于卡合片246施加于共用突起262的按压反作用力,共用突起262变形或者断裂,从而消除共用突起262对卡合片246的干涉,而允许板248相对于舌片主体242的转动。在该状态下,通过安全带26的张力来拉拽板248,板248相对于舌片主体242绕以基部250的宽度方向为轴向的轴转动直至导向孔260的限制部264与卡合片246抵接为止。若板248像这样地转动,则如图12(B)所示,第二绕挂部256的厚度方向一个面按压膝部安全带38,从而变更膝部安全带38在第二绕挂部256的厚度方向一侧的通过路径。并且,第二绕挂部256经由按压后的膝部安全带38而按压肩部安全带34,由此,变更肩部安全带34在第二绕挂部256的厚度方向一侧的通过路径。这样,通过路径像这样变更后的安全带26在第一绕挂部254的外周部中的除去构成贯通孔252的内周部的面的部分上绕挂,并且,在肩部安全带34与膝部安全带38重叠状态下在第二绕挂部256上绕挂。在该状态下,相对于安全带26中的比第二绕挂部256靠近基端侧的部分,与第二绕挂部256的厚度方向一个面以及第一绕挂部254的厚度方向一个面对置的部分以Θ 36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36)弯曲。另外,相对于该安全带26中与第二绕挂部256的厚度方向一个面以及第一绕挂部254的厚度方向一个面对置的部分,滑动接触第一绕挂部254的与贯通孔252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的部分以Θ 37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37)弯曲。并且,相对于该安全带26中滑动接触第一绕挂部254的与贯通孔252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的部分,与第一绕挂部254中的厚度方向另一侧的面滑动接触的部分以Θ 38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38)弯曲。另外,相对于安全带26中与第一绕挂部254中的厚度方向另一侧的面滑动接触的部分,安全带26中通过贯通孔252的部分以Θ 39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39)弯曲。并且,相对于安全带26中通过贯通孔252的部分,与第二绕挂部256的厚度方向一个面滑动接触的部分以Θ 40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 40)弯曲。另外,相对于该安全带26中与第二绕挂部256的厚度方向一个面滑动接触的部分,比该部分靠近安全带26的长边方向前端侧的部分以Θ41的角度(以下,称为弯曲角度Θ41)弯曲。上述的倾斜角度Θ 36至倾斜角度Θ 41的总和(弯曲角度Θ 36+弯曲角度Θ 37+弯曲角度9 38+弯曲角度Θ 39+弯曲角度Θ 40+弯曲角度Θ41)比板248转动前的倾斜角度Θ 33至倾斜角度Θ 35的总和(弯曲角度Θ 33+弯曲角度Θ34+弯曲角度Θ 35)大。由此,安全带26与舌片240之间的摩擦阻力增加。通过像这样使安全带26与舌片240之间的摩擦阻力增加,来抑制安全带26沿其长边方向的移动。由此,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安全带26的靠肩部安全带34侧的部分通过贯通孔242而向膝部安全带38侧移动的情况、即膝部安全带38的长度增加的情况,能够利用膝部安全带38来有效地束缚乘客24的腰部,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乘客24向车辆前方侧的惯性移动。并且,由于第一绕挂部254与第二绕挂部256之间的间隔比安全带26的厚度尺寸大,所以第一绕挂部254与第二绕挂部256不会夹紧安全带26。另外,即使板248如上述那 样地转动,板248与舌片主体242也不会夹紧安全带26,并且,限制部264在与卡合片246抵接的状态下限制板248的进一步的转动。因此,如上述那样,即使在防止或者抑制膝部安全带38的长度的增加的状态下,也不会局部地对安全带26施加大的载荷。
权利要求
1.一种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具备舌片主体,该舌片主体设置于安全带的长边方向中间部,在插入带扣的状态下使安全带折返;绕挂部,该绕挂部设置于所述舌片主体,通过绕挂所述安全带而使所述安全带弯曲;以及弯曲角度增加机构,该弯曲角度增加机构具有以从所述绕挂部分离所述安全带的厚度尺寸以上的方式设置的可动部,在所述安全带的张力为规定的大小以上的情况下,在所述可动部从所述绕挂部分离所述安全带的厚度尺寸以上的状态下,使所述可动部朝规定方向移动而使所述可动部按压所述安全带,在所述绕挂部上绕挂所述安全带而使所述安全带的弯曲角度增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具备限制机构,该限制机构在所述绕挂部与所述可动部的间隔成为所述安全带的厚度以上的位置与相对于所述舌片主体朝规定方向移动了的所述可动部卡合,来限制所述可动部朝所述规定方向移动。
3.—种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安全带装置具备设置于座椅的侧方的带扣;长条带状的安全带;以及舌片,该舌片具有舌片主体,该舌片主体设置于所述安全带的长边方向中间部,该舌片主体能够插入所述带扣,且能够使所述安全带折返,并且该舌片具有绕挂部,该绕挂部通过绕挂所述安全带而使所述安全带弯曲,该舌片还具有弯曲角度增加机构,该弯曲角度增加机构构成为包括以从所述绕挂部分离所述安全带的厚度尺寸以上的方式设置的可动部,在所述安全带的张力为规定的大小以上的情况下,在所述可动部从所述绕挂部分离所述安全带的厚度尺寸以上的状态下,使所述可动部朝规定方向移动而使所述可动部按压所述安全带,在所述绕挂部上绕挂所述安全带而使所述安全带的弯曲角度增加。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座椅安全带装置用舌片以及座椅安全带装置,防止或抑制安全带从肩部侧向膝部侧移动,在防止或抑制这样的移动的状态下不对安全带作用局部的载荷。滑块主体(134)设置为从基部(124)分离安全带(26)的厚度以上。若安全带的张力增加而使共用销(140)断裂,则滑块主体的宽度方向另一端(与插入部(14)相反侧的端部)向比贯通孔(126)的与插入部相反侧的端部更靠舌片(120)的基端侧(即与插入部相反侧)滑动。安全带不仅与滑块主体滑动接触,还滑动接触贯通孔的内周部的与插入部相反侧的部分,安全带中比与贯通孔的内周部滑动接触的部分靠近基端侧的部分滑动接触绕挂部(125)的与滑块(132)相反侧的面。
文档编号A44B11/25GK102987655SQ201210335650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13日
发明者堀诚司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