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75058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获得能够抑制移动部件从支承部件脱离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本座椅安全带装置中,若带扣罩(60)相对于带扣导向件(76)向车辆斜前上侧移动而带扣罩(60)到达移动终点,若带扣罩(60)相对于带扣导向件(76)到达车辆上侧的移动终点,则带扣罩(60)的罩侧卡合部(72)被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车辆下侧面、和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98)的外侧面夹持。由此,不仅是带扣罩(60)的罩侧卡合部(72)的向车辆上侧的移动,罩侧卡合部(72)的向带扣罩(60)以及带扣导向件(76)的截面形状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移动,也被导向件侧卡合部(100)抑制。
【专利说明】
座椅安全带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使舌片或者带扣移动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存在如下座椅安全带装置:为了使乘客进行的向带扣卡合舌片的卡合操作容易,通过由支承部件引导移动部件而使之向车辆上侧移动,来使舌片直接或者间接地向车辆上侧移动(作为一个例子,参照下述专利文献I)。该移动部件在到达了移动终点的情况下,向车辆前后方向侧或车宽方向侧被按压,从而有从支承部件脱离的可能性。
[0003]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6-1310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考虑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能够抑制移动部件从支承部件脱离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0005]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具备:带扣,其供设于安全带的舌片卡合;移动部件,其能够伴随上述舌片或者上述带扣的移动而移动;支承部件,其将上述移动部件支承为能够移动;以及抑制构件,其设于上述移动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这两者中的一方,在上述移动部件到达移动终点的情况下,和上述移动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这两者中的一方一起夹持上述移动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这两者中的另一方,从而抑制上述移动部件从上述支承部件脱离。
[0006]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在移动部件相对于支承部件到达移动终点的情况下,利用移动部件以及支承部件这两者中的一方、和设于移动部件以及支承部件这两者中的一方的抑制构件夹持移动部件以及支承部件这两者中的另一方,由此能够抑制移动部件从支承部件脱离。
[0007]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基础上,具备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设于上述抑制构件,对上述抑制构件进行加强。
[0008]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由于抑制构件被加强构件加强,所以在移动部件相对于支承部件向最靠车辆上侧的位置移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由对移动部件赋予的负载所引起的抑制构件的变形,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移动部件从支承部件脱离。
[0009]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在技术方案I或者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基础上,在上述移动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这两者中的一方设有在与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比短边部长的长边部,在该长边部设有上述抑制构件。
[0010]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在移动部件以及支承部件这两者中的一方设有与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比短边部长的长边部,在该长边部设有抑制构件。因此,相比在短边部设置抑制构件的情况,能够增大抑制构件的范围。
[0011]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基础上,在一对上述长边部设有上述抑制构件。
[0012]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在移动部件以及支承部件这两者中的一方设有一对与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比短边部长的长边部,并在这一对长边部设有抑制构件。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移动部件从支承部件脱离。
[0013]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在技术方案I至技术方案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基础上,具备导向构件,该导向构件卡合于上述抑制构件而对上述移动部件进行导向。
[0014]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导向构件卡合于抑制构件,由此能够沿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对移动部件进行导向。
[0015]以上,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能够抑制移动部件从支承部件脱离。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的侧视图。
[0017]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带扣装置的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的侧视图。
[0018]图3是示出带扣罩相对于带扣导向件移动的状态的与图2对应的侧视图。
[0019]图4是沿图2的4-4线的剖视图。
[0020]图5是沿图2的5-5线的剖视图。
[0021 ]图6是沿图5的6-6线的剖视图,(A)示出带扣罩的移动前的状态,(B)示出带扣罩移动至移动终点的状态。
[0022]附图标记的说明
[0023]10...座椅安全带装置;18...安全带;26...舌片;50...带扣;60...带扣罩(移动部件);70…导向肋(导向构件);76…带扣导向件(支承部件);92…加强板(加强构件);100...导向件侧卡合部(抑制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4]接下来,基于图1至图6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各图中箭头FR表示应用了本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车辆前侧,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外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侧。
[0025]<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0026]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0具备安全带卷绕装置12。安全带卷绕装置12在车辆的中心支柱14的车辆下侧固定于车体。并且,安全带卷绕装置12具备卷筒16。卷筒16的中心轴线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卷筒16能够绕中心轴线旋转。在卷筒16卡止有长条带状的安全带18的长条方向基端部,安全带18卷绕于卷筒16的外周部。并且,安全带卷绕装置12具备螺旋弹簧等卷筒施力部件,由卷筒施力部件向卷绕安全带18时的旋转方向亦即卷绕方向对卷筒16进行施力。
[0027]并且,安全带卷绕装置12具备锁定机构(省略图示)。锁定机构在车辆碰撞时等车辆紧急时工作,若锁定机构工作,则安全带卷绕装置12的卷筒16因锁定机构而向与卷绕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的旋转被阻止,从而安全带18从卷筒16的拉出被阻止。
[0028]另外,安全带卷绕装置12具备预紧器(省略图示)。预紧器在车辆碰撞时等车辆紧急时工作,若预紧器工作,则安全带卷绕装置12的卷筒16因预紧器而向卷绕方向旋转,从而向卷筒16卷绕安全带18。
[0029]另一方面,在安全带卷绕装置12的车辆上侧设有穿通式固定器20。穿通式固定器20在中心支柱14的车辆上侧的端部附近支承于车体。在穿通式固定器20形成有狭缝孔22,从安全带卷绕装置12的卷筒16拉出来的安全带18的长条方向末端侧,通过穿通式固定器20的狭缝孔22而向车辆下侧折返。
[0030]并且,在中心支柱14的车辆下侧的端部的附近设有固定板24,在固定板24卡止有通过穿通式固定器20的狭缝孔22而向车辆下侧折返的安全带18的末端部。在安全带18的固定板24与穿通式固定器20之间的部分设有舌片26。在舌片26形成有狭缝状的安全带插通孔28,在安全带插通孔28插通有安全带18。由此,舌片26能够沿安全带18移动。
[0031]另一方面,在应用本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车辆用的座椅30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带扣装置32。带扣装置32具备带扣驱动装置34。带扣驱动装置34具备作为滑块导向机构的框架36。框架36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固定于车辆的地板部38或者座椅30的构架部件等的车体侧。如图2所示,框架36具备作为滑块导向部的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一对导向壁40、42,在导向壁40、42之间设有作为驱动部的驱动螺纹件44 ο驱动螺纹件44的中心轴线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并且驱动螺纹件44能够绕中心轴线旋转。
[0032]另一方面,在框架36的车辆前侧设有作为驱动力输出构件的马达促动器46。在马达促动器46连结有驱动螺纹件44的车辆前侧的端部,驱动螺纹件44利用从马达促动器46的马达输出的驱动力而绕驱动螺纹件44的中心轴线旋转。马达促动器46与马达驱动器、E⑶等控制构件(省略图示)电连接。该控制构件例如与对和应用本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座椅30对应的车辆的车门的开闭进行检测的门控灯开关等车门开闭检测构件、或者设于座椅30的座垫48的负载传感器等乘客检测构件等检测构件电连接。另外,控制构件与设于后述的带扣50并对在带扣50卡合舌片26这一情况进行检测的带扣开关(均省略图示)电连接。基于从车门开闭检测构件或乘客检测构件等检测构件、带扣开关等输出的电信号来控制马达促动器46 ο
[0033]另一方面,在框架36的导向壁40与导向壁42之间设有滑块52。滑块52形成为块状,如图4所示,滑块52的车宽方向侧面抵接于框架36的导向壁40、42。并且,在滑块52形成有供驱动螺纹件44贯通的螺纹孔,通过旋转驱动螺纹件44,滑块52被导向壁40、42引导而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
[0034]并且,如图2所示,带扣装置32具备作为连结部件的一对钢丝线54。这些钢丝线54形成为长条状,如图4所示,在车宽方向上排列设置。如图2所示,在钢丝线54的比长条方向中间部靠基端侧的位置,钢丝线54的长条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另外,钢丝线54的长条方向基端部在比驱动螺纹件44靠车辆下侧的位置连结于滑块52。因此,若滑块52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则钢丝线54沿其长条方向移动。
[0035]另外,在框架36的车辆后侧设有线绳导向件56。在线绳导向件56形成有线绳导向槽58。线绳导向槽58在线绳导向件56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开口,并由设于线绳导向件5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板状的盖部件57(参照图1)关闭。并且,线绳导向槽58的长条方向一端在线绳导向件56的车辆前侧面开口。另外,线绳导向槽58在长条方向中间部在以车宽方向为轴向的绕轴方向上弯曲,线绳导向槽58的长条方向另一端在线绳导向件56的车辆上侧面开口。在线绳导向槽58穿通有钢丝线54,钢丝线54的比长条方向中间部靠末端侧,从线绳导向槽58的长条方向另一端向车辆斜前上侧(图2的箭头A方向)延伸。
[0036]另一方面,带扣装置32具备作为移动部件的带扣罩60。带扣罩60具备第一罩部件62以及第二罩部件64。这些第一罩部件62以及第二罩部件64通过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第一罩部件62和第二罩部件64在车宽方向上相互组装而成为一体,从而形成带扣罩60。在第一罩部件62和第二罩部件64的组装状态下,带扣罩60成为长条方向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朝车辆前后方向倾斜的方向(图2的箭头A方向以及箭头B方向)的筒形状。
[0037]在带扣罩60内的车辆上侧部分设有带扣50。带扣50具备带扣主体66。带扣主体66形成为从底板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突出有纵向壁的截面呈U字形状,其中的底板设为长条方向与带扣罩60的长条方向大致相同,在带扣主体66的内侧设有闩销等带扣50的构件部件(省略图示)。若从带扣主体66的车辆斜前上侧向带扣主体66的两纵向壁之间插入舌片26,则闩销进入形成于舌片26的孔部,由此,舌片26卡合于带扣50。
[0038]并且,如图5所示,在带扣罩60的长条方向中间部,沿与带扣罩60的长条方向正交的方向切开而成的截面形状大致呈长方形,具备一对作为长边部的罩长边侧壁部68、74、以及尺寸比罩长边侧壁部68、74的尺寸短的一对作为短边部的罩短边侧壁部69、75。带扣罩60的厚度方向(图5的箭头C方向以及箭头D方向)沿着车宽方向,在带扣罩60的厚度方向一侧(图5的箭头C方向侧)的罩长边侧壁部68,形成有作为导向构件的一对导向肋70。
[0039]一对导向肋70形成为:在带扣罩60的长条方向(图2、图3、图6的箭头A方向以及箭头B方向)上长、且厚度方向沿着带扣罩60的宽度方向(图2、图3、图5的箭头E方向以及箭头F方向)的窄板状,并在带扣罩60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并且,一对导向肋70形成于带扣罩60的罩长边侧壁部68中的带扣罩60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并从罩长边侧壁部68朝向带扣罩60的厚度方向内侧突出形成。
[0040]另外,在带扣罩60的罩长边侧壁部68形成有罩侧卡合部72。罩侧卡合部72相对于一对导向肋70的车辆下侧端部形成于带扣罩60的宽度方向两侧。如图6(A)所示,罩侧卡合部72从带扣罩60的罩长边侧壁部68向带扣罩60的厚度方向内侧(图6(A)的箭头D方向侧)突出形成,罩侧卡合部72的车辆上侧面的方向相对于带扣罩60的长条方向上侧(图6(A)的箭头A方向侧)朝带扣罩60的厚度方向外侧(图6(A)的箭头C方向侧)倾斜。即,如图6(A)所示,罩侧卡合部72的车辆上侧面从罩长边侧壁部68向朝向带扣罩60的厚度方向内侧(图6(A)的箭头D方向侧)且带扣罩60的长条方向上侧(图6 (A)的箭头A方向侧)的方向倾斜。并且,如图5以及图6(A)所示,与带扣罩60的厚度方向一侧的罩长边侧壁部68相同,在带扣罩60的厚度方向另一侧(图5的箭头D方向侧)的罩长边侧壁部74,形成有一对导向肋70以及罩侧卡合部72。
[0041]如图6(A)所示,罩长边侧壁部74的罩侧卡合部72从罩长边侧壁部74向带扣罩60的厚度方向内侧(图6(A)的箭头C方向侧)突出形成,罩侧卡合部72的车辆上侧面的方向相对于带扣罩60的长条方向上侧(图6(A)的箭头A方向侧)朝带扣罩60的厚度方向外侧(图6(A)的箭头D方向侧)倾斜。即,如图6(A)所示,罩侧卡合部72的车辆上侧面从罩长边侧壁部74向朝向带扣罩60的厚度方向内侧(图6(A)的箭头C方向侧)且带扣罩60的长条方向上侧(图6(A)的箭头A方向侧)的方向倾斜。
[0042]并且,如图2所示,带扣装置32具备作为支承部件的带扣导向件76。带扣导向件76通过比构成带扣罩60的第一罩部件62以及第二罩部件64柔软的合成树脂材而形成为在带扣罩60的长条方向(图2箭头A方向以及箭头B方向)上长的筒状。带扣导向件76的车辆下侧的端部,直接或者经由其它部件间接地固定于线绳导向件56,由此,带扣导向件76经由线绳导向件56以及框架36固定于车体侧。并且,如图5所示,将带扣导向件76在与其长条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切开而成的截面形状大致呈长方形,具备一对作为长边部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98、以及尺寸比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98的尺寸短的一对作为短边部的导向件短边侧壁部86、94,带扣导向件76的厚度方向(图5的箭头C方向以及箭头D方向)沿着车宽方向。
[0043]另外,在带扣导向件76的内侧形成有间隔壁78。间隔壁78形成于带扣导向件76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并且间隔壁78连续地形成于带扣导向件76的长条方向大致整个区域。利用该间隔壁78,带扣导向件76的内侧的空间被分隔为带扣导向件76的宽度方向一侧(图5的箭头E方向侧)的线缆收容部82、和带扣导向件76的宽度方向另一侧(图5的箭头F方向侧)的线绳收容部80。在带扣导向件76的线绳收容部80内穿通有钢丝线54。钢丝线54的长条方向末端侧从带扣导向件76的车辆斜前上侧的端部向带扣导向件76的外侧延伸,并与设于带扣罩60的带扣主体66连结。
[0044]另一方面,在带扣导向件76的线缆收容部82穿通有卷线84。卷线84形成为电源线以及信号线的至少一方被合成树脂材料覆盖的长条状。并且,卷线84形成为螺旋状,并能够在其长条方向上伸缩。
[0045]卷线84的长条方向末端侧从带扣导向件76的车辆上侧的端部向带扣导向件76的外侧延伸,并与设于带扣罩60的带扣50的带扣开关(省略图示)连接。并且,卷线84的长条方向基端侧从带扣导向件76的车辆下侧的端部向带扣导向件76的外侧延伸。对于卷线84的长条方向基端侧而言,在卷线84具备电源线的情况下与搭载于车辆的电池(省略图示)直接或者间接地连接,在卷线84具备信号线的情况下与搭载于车辆的控制构件直接或者间接地连接。
[0046]另外,在带扣导向件76的宽度方向一侧(图5的箭头E方向侧)的作为带扣导向件76的短边部的导向件短边侧壁部86,形成有狭缝88。狭缝88形成于带扣导向件76的长条方向整个区域,通过使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短边侧壁部86弹性变形以扩开狭缝88,能够从导向件短边侧壁部86侧将卷线84配置于线缆收容部82内。
[0047]并且,在带扣导向件76形成有加强肋90。加强肋90形成于带扣导向件76的宽度方向另一侧(图5的箭头F方向侧)的导向件短边侧壁部94的外侧,由此,增补带扣导向件76的刚性。
[0048]另外,在带扣导向件76设有作为加强构件的加强板92。加强板92形成为刚性比形成带扣导向件76的合成树脂材料的刚性高的金属板等。并且,加强板92的截面大致呈C字形状,并且加强板92埋设于带扣导向件76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导向件短边侧壁部94的内侧以及带扣导向件76的厚度方向两侧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98的内侧。由此,增补带扣导向件76的刚性。
[0049]并且,在带扣导向件76的厚度方向一侧(图5的箭头C方向侧)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形成有一对导向件侧卡合部100。一对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形成于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的隔着带扣导向件76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两侧,并且如图6(A)所示,从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的车辆上侧的端部向带扣导向件76的厚度方向外侧(图6(A)的箭头C方向侧)延伸。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车辆下侧面的方向相对于带扣导向件76的长条方向下侧(图6(A)的箭头B方向侧)朝带扣导向件76的厚度方向内侧(图6(A)的箭头D方向侧)倾斜。SP,如图6(A)所示,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车辆下侧面从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向朝向带扣导向件76的厚度方向外侧(图6(A)的箭头C方向侧)且带扣导向件76的长条方向下侧(图6(A)的箭头B方向侧)的方向倾斜。
[0050]并且,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在带扣导向件76以及带扣罩60的长条方向上与带扣罩60的罩长边侧壁部68的罩侧卡合部72对置,且在带扣罩60的相对于带扣导向件76的车辆上侧的移动终点(图3图示的状态),带扣罩60的罩长边侧壁部68的罩侧卡合部72进入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车辆下侧面、与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的外侧面之间,而被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车辆下侧面和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夹住。
[0051]另外,带扣罩60的罩长边侧壁部68的一对导向肋70进入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的一对导向件侧卡合部100之间,并且带扣罩60的导向肋70被带扣导向件76的一对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引导,从而带扣罩60能够沿其长条方向移动。
[0052]并且,如图5以及图6(A)所示,与宽度方向一侧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相同,在带扣导向件76的厚度方向另一侧(图5的箭头D方向侧)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8,形成有一对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如图6(A)所示,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8的一对导向件侧卡合部100从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8的车辆上侧的端部,向带扣导向件76的厚度方向外侧(图6(A)的箭头D方向)延伸,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8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车辆下侧面的方向相对于带扣导向件76的长条方向下侧(图6(A)的箭头B方向侧)朝带扣导向件76的厚度方向内侦叭图6(A)的箭头C方向侦UM顷斜。即,如图6(A)所示,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车辆下侧面从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8向朝向带扣导向件76的厚度方向外侧(图6(A)的箭头D方向侧)且带扣导向件76的长条方向下侧(图6(A)的箭头B方向侧)的方向倾斜。
[0053]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8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在带扣导向件76以及带扣罩60的长条方向上与带扣罩60的罩长边侧壁部74的罩侧卡合部72对置,并在带扣罩60的相对于带扣导向件76的车辆上侧的移动终点(图3图示的状态),带扣罩60的罩长边侧壁部74的罩侧卡合部72进入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8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车辆下侧面、与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8的内侧面之间,而被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车辆下侧面和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8夹持。
[0054]另外,带扣罩60的罩长边侧壁部74的一对导向肋70进入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8的一对导向件侧卡合部100之间,并且带扣罩60的导向肋70被带扣导向件76的一对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引导,从而带扣罩60能够沿其长条方向移动。
[0055]并且,如图6(A)所示,埋设于带扣导向件76的加强板92在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98内的车辆上侧端部,向带扣导向件76的厚度方向外侧弯曲,而进入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内。由此,增补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刚性。
[0056]<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0057]本座椅安全带装置10中,例如若与应用本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座椅30对应的车辆的车门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变化,则由于该车门的开闭状态的变化而由门控灯开关等车门开闭检测构件等的检测构件来进行检测。并且,例如若乘客102落座于座椅30,则由设于座椅30的座垫48等的负载传感器等乘客检测构件等的检测构件来对乘客102落座于座椅30的情况进行检测。根据这样伴随乘客乘坐于车辆而产生的车门、座椅30的状态的变化,而从检测构件向控制构件输出的电信号的电平被切换。由此,若驱动马达促动器46而使驱动螺纹件44旋转,则滑块52被框架36的导向壁40、42引导而向车辆后侧滑动。由此,若钢丝线54向长条方向末端侧移动,则带扣主体66被钢丝线54向车辆斜前上侧按压。
[0058]若来自该钢丝线54的按压力经由带扣主体66向带扣罩60传递,则带扣罩60的罩长边侧壁部68、74的导向肋70被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引导,而带扣罩60向车辆斜前上侧(图2的箭头A方向侧)移动。这样,通过使带扣罩60移动,乘客102能够使舌片26容易地卡合于带扣50,从而能够容易地佩戴安全带18。
[0059]另一方面,若舌片26卡合于带扣50,则从带扣50的带扣开关向控制构件输出的电信号的电平被切换。由此,马达促动器46被驱动而驱动螺纹件44进行旋转,于是滑块52被框架36的导向壁40、42引导而向车辆前侧滑动。由此,钢丝线54向长条方向基端侧移动,带扣罩60经由带扣主体66被钢丝线54拉拽。由此,带扣罩60的罩长边侧壁部68、74的导向肋70被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引导,而带扣罩60向车辆斜后下侧(图3的箭头B方向侧)移动。
[0060]此处,若如图3所示,带扣罩60相对于带扣导向件76到达车辆上侧的移动终点,则如图6(B)所示,带扣罩60的罩长边侧壁部68的罩侧卡合部72进入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车辆下侧面、与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的外侧面之间,而罩长边侧壁部68的罩侧卡合部72被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和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夹持,从而罩长边侧壁部68的罩侧卡合部72的车辆上侧面抵接于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车辆下侧面。
[0061]另外,该状态下,带扣罩60的罩长边侧壁部74的罩侧卡合部72进入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8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车辆下侧面、与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8的外侧面之间,而罩长边侧壁部74的罩侧卡合部72被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8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和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8夹持,从而罩长边侧壁部74的罩侧卡合部72的车辆上侧面抵接于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8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车辆下侧面。
[0062]此处,带扣罩60的罩长边侧壁部68、74的罩侧卡合部72的车辆上侧面的方向,相对于带扣罩60以及带扣导向件76的长条方向朝带扣罩60以及带扣导向件76的厚度方向外侧倾斜。与此相对,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98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车辆下侦_的方向,相对于带扣罩60以及带扣导向件76的长条方向朝带扣罩60以及带扣导向件76的厚度方向内侧倾斜。
[0063]因此,带扣罩60的罩侧卡合部72的车辆上侧面抵接于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车辆下侧面,从而不仅是带扣罩60的罩侧卡合部72的向车辆上侧的移动,罩侧卡合部72的向带扣罩60以及带扣导向件76的厚度方向外侧的移动,也被导向件侧卡合部100抑制。
[0064]由此,即使在车辆前后方向或者车宽方向上按压带扣罩60,也能够保持带扣罩60的两罩侧卡合部72被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和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98夹持的状态。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带扣罩60从带扣导向件76脱离。
[0065]而且,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98的两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由加强板92增补刚性。因此,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即使被带扣罩60的罩侧卡合部72按压,也难以变形。因此,能够保持带扣罩60的两罩侧卡合部72被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98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和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98夹持的状态,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带扣罩60从带扣导向件76脱离。
[0066]并且,带扣导向件76的两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由加强板92增补刚性。因此,即使缩小两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从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98的车辆上侧端部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量,也能够防止或者抑制由来自带扣罩60的罩侧卡合部72的按压力引起的带扣导向件76的两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变形。由此,能够使带扣导向件76小型化,进而能够使带扣罩60小型化。由此,能够缩小带扣装置32的设置所需要的空间。
[0067]另外,带扣罩60的罩侧卡合部72形成于带扣罩60的厚度方向两侧的罩长边侧壁部68、74,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形成于带扣导向件76的厚度方向两侧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98。因此,相比在带扣罩60的宽度方向侧的导向件短边侧壁部94形成罩侧卡合部72、或在带扣导向件76的宽度方向侧的壁部形成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结构,能够扩大罩侧卡合部72以及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形成范围。由此,也能够保持罩侧卡合部72被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和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夹持,罩侧卡合部72被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和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8夹持的状态,能够有效地抑制带扣罩60从带扣导向件76脱离。
[0068]另外,在带扣罩60以及带扣导向件76的厚度方向一侧,带扣罩60的罩侧卡合部72被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和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夹持,并在带扣罩60以及带扣导向件76的厚度方向另一侧,带扣罩60的罩侧卡合部72被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8和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夹持。由此,能够在带扣导向件76的厚度方向两侧承受对带扣罩60赋予的车辆前后方向或者车宽方向的负载,从而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变形,进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带扣罩60从带扣导向件76脱离。
[006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如下结构:在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以及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8双方分别形成有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并且在带扣罩60的罩长边侧壁部68以及罩长边侧壁部74双方分别形成有罩侧卡合部72。然而,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形成于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以及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8中的一方,并且罩侧卡合部72以与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形成位置对应的方式形成于带扣罩60的罩长边侧壁部68以及罩长边侧壁部74中的一方。
[007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如下结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形成于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长边侧壁部96、98,并且罩侧卡合部72形成于带扣罩60的罩长边侧壁部68、74。然而,也可以构成为: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形成于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短边侧壁部86以及导向件短边侧壁部94中的至少一方,并且罩侧卡合部72以与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形成位置对应的方式形成于带扣罩60的罩短边侧壁部69、75。
[007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扣罩60以及带扣导向件76形成为在与其长条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切开而成的截面形状大致呈长形状,但带扣罩60以及带扣导向件76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正方形等长方形以外的其它的形状。
[007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带扣导向件76的导向件侧卡合部100的刚性由加强板92增补的结构,但也可以是未在导向件侧卡合部100内埋设加强板92的结构。
[0073]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作为支承部件的带扣导向件76进入作为移动部件的带扣罩60的内侧的结构,但也可以是移动部件进入支承部件的内侧的结构。
[0074]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移动部件的带扣罩60相对于作为支承部件的带扣导向件76的移动方向是车辆斜前上侧(图2以及图3的箭头A方向侧)以及车辆斜后下侧(图2以及图3的箭头B方向侧)。然而,移动部件相对于支承部件的移动方向也可以是车辆前后方向侦U、车辆上下方向侧、车宽方向侧等,移动部件相对于支承部件的移动方向并没有特别限定。
[0075]并且,本实施方式是如下结构:通过使作为移动部件的带扣罩60相对于作为支承部件的带扣导向件76移动,来使带扣50与带扣罩60—起移动。然而,通过移动部件相对于支承部件的移动来与移动部件一起移动的结构不限定于带扣50。例如,也可以是通过移动部件相对于支承部件的移动来使舌片26向车辆前侧或者车辆上侧等移动的结构。
[007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用于使带扣罩60向车辆斜前上侧移动的马达促动器46的控制,基于从门控灯开关等车门开闭检测构件或检测乘客102落座于座椅30的情况的乘客检测构件等检测构件输出的电信号的电平的切换来进行。
[0077]然而,并不限定于基于从这样的车门开闭检测构件或乘客检测构件输出的电信号的电平的切换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基于在乘客102乘坐于车辆时解除车门锁定的解除操作来进行马达促动器46的控制,也可以构成为:将用于解除车辆的室内或车门锁定的马达促动器46的操作开关设于车辆室内或车辆用的遥控钥匙,通过由乘客102操作这样的操作开关来进行用于使带扣罩60向车辆斜前上侧移动的马达促动器46的控制。
[0078]S卩,用于使带扣罩60向车辆斜前上侧移动的马达促动器46的控制,只要是基于乘客102乘坐于车辆时对车辆的各部位所进行的操作即可。
【主权项】
1.一种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带扣,其供设于安全带的舌片卡合; 移动部件,其能够伴随上述舌片或者上述带扣的移动而移动; 支承部件,其将上述移动部件支承为能够移动;以及 抑制构件,其设于上述移动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这两者中的一方,在上述移动部件到达移动终点的情况下,利用上述移动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这两者中的一方和该抑制构件夹持上述移动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这两者中的另一方,从而抑制上述移动部件从上述支承部件脱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设于上述抑制构件,对上述抑制构件进行加强。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移动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这两者中的一方,设有在与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比短边部长的长边部,在该长边部设有上述抑制构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一对上述长边部设有上述抑制构件。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导向构件,该导向构件卡合于上述抑制构件而对上述移动部件进行导向。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抑制构件为从上述移动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这两者中的一方向上述移动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这两者中的另一方突出的一侧卡合部, 在上述移动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这两者中的另一方,设有从上述移动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这两者中的另一方向上述移动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这两者中的一方侧突出的另一侧卡合部, 上述一侧卡合部和上述另一侧卡合部设置成在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对抗, 在上述移动部件到达了移动终点的情况下,由上述移动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这两者中的一方和上述一侧卡合部,来夹持上述另一侧卡合部。
【文档编号】B60R22/26GK106043214SQ201610178011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5日 公开号201610178011.8, CN 106043214 A, CN 106043214A, CN 201610178011, CN-A-106043214, CN106043214 A, CN106043214A, CN201610178011, CN201610178011.8
【发明人】村崎龙博, 斋藤拓宏, 松崎真, 林晃司, 田中浩人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