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盒收纳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9514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餐盒收纳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被称为便当箱罩、餐盒罩等的餐盒收纳袋。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将餐盒收纳袋作为餐具垫来使用的物品,已知有如下的餐盒罩,该餐盒 罩由在放置任意一种餐盒的状态下对置的二边部的支撑被提起的片材主体、以设置在片材 主体的两侧部的以覆盖餐盒的方式折回的侧面罩、将餐盒固定在片材主体的盒固定结构、 固定侧面罩的侧面固定机构、以及设置于片材主体的两端的提手构成,若将包展开并进一 步扩展就可替代餐具垫,可直接在罩上就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 - 6864号公报
在现有技术中,由于为通过带等固定盒的机构,因此,取放餐盒时其操作繁琐。再 者,在以往的餐盒收纳袋中,在餐盒的四角外侧形成有间隙,因此不能覆盖餐盒的侧面周 围,结果导致餐盒的内容物撒漏至收纳袋的外侧、或者存在外部空气从间隙侵入至内侧等 密封性不佳的问题。
进一步,在现有技术中,例如,将上下双层重叠的餐盒在餐后将餐盒的上层的部分 收纳于下层中等,然后再将比规定的体积要小的餐盒收纳于收纳袋时,存在诸如产生较大 的剩余空间、餐盒不稳定及缺乏紧凑性的问题。发明内容
在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能够兼做餐具垫的餐盒收纳袋中,通过以紧凑的方式 覆盖餐盒的侧面周围,使其不易撒漏、外部空气难以侵入。再者,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即便 餐盒比规定的尺寸小,也能够紧凑地覆盖餐盒的周围。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餐盒收纳袋的特征在于,具有长方形状的片材主体;以及 在所述片材主体的长边侧的背侧覆盖餐盒的侧面的立起部,并且,通过将上述片材主体的 另一侧沿长边方向折回,立起部成为覆盖餐盒的周壁。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餐盒收纳袋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立起部 被缝合在片材主体的背面,且呈关于长边方向的中心线对称的多边形状,与片材主体相接 的开口部在周壁立起时开闭自如。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餐盒收纳袋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基础上, 所述立起部设置有朝上方延伸的舌片部。
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餐盒收纳袋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的基础上, 包括设置于所述片材主体一侧即表面的卡合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片材主体的另一侧即背 面的被卡合部。
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餐盒收纳袋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案至第四方案的基础上, 在所述立起部的上下方向的中途设置有内折用折线部。
根据第一方案的发明,能够立起、倒伏的立起部成为覆盖餐盒的周壁,由此,在立起的状态下收纳餐盒,另一方面,在倒伏的状态下能够作为能够载置餐盒的餐具垫使用。
根据第二方案的发明,开口部在周壁立起时开闭自如,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周壁。
根据第三方案的发明,由于形成为用舌片部覆盖立起部的构造,因此密封性强,不 易受外部空气的影响。
根据第四方案的发明,通过卡合部和被卡合部能够简捷地固定片材主体。
根据第五方案的发明,通过经由内折用折线部折叠立起部,即便餐盒比规定的尺 寸小,也能够紧凑地覆盖餐盒的周围。3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 4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 5为表不本发明的实施例 6为表不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表面布侧的展开立体图。的收纳双层重叠状态餐盒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的收纳双层重叠状态餐盒的状态的立体图。的收纳双层重叠状态餐盒的状态的左右方向的纵剖8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 9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 10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收纳单层状态餐盒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的收纳单层状态餐盒的状态的立体图。I的收纳单层状态餐盒的状态的左右方向的纵剖视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呈现一侧侧面覆盖部侧的背面布侧的展开立体 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呈现另一侧侧面覆盖部侧的背面布侧的展开立体 图。



图视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收纳双层重叠状态餐盒的状态的前后方向的纵剖 视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收纳单层状态餐盒的状态的前后方向的纵剖视 图。
图12为表示实施例2的展开立体图。
符号说明
1:上层餐盒,2:下层餐盒,9:片材主体,10:开口部,11 :立起部,12:中心 线,16H、16N :折线部(内折用折线部),22,26 :舌片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加以说明。但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权 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并且,并非以下说明的结构的全部均是本发明的必要条 件。
实施例1
图1 11表示实施例1,如图1 3,4和8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餐盒为上 下双层重叠的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且这些餐盒均为在左右方向稍稍细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上层餐盒I在上层主体3的上部开口处具有上层盖4,下层餐盒2在下层主体5的 上部开口具有上下双层的下层盖6。进而,以将设置有上层盖4的上层主体3承载于设置在 下层主体5的下层盖6的上表面上的状态,将餐盒收纳于收纳袋7。另外,在下层盖6的上 表面的周围,以与上层主体3的底侧间隙配合的方式设置有朝上的凸部8。
图中,将闭盖状态下的上层餐盒I的左表面和右表面之间的长度表示为A,将前表 面IF和后表面IR之间的宽度表示为B,将上表面和底表面之间的高度表示为C。同样,将 闭盖状态下的下层餐盒2的左表面和右表面之间的长度表示为D,将前表面2F和后表面2R 之间的宽度表示为E,将上表面和底表面的方向高度表示为F。再者,至凸部8为止的高度 用F'表不。且,对于实施例中的如后左右方向、左表面和右表面、如表面和后表面等位置 关系,用俯视呈四方形的方式表示相对位置关系。
然后,用餐后,闭盖状态的上层餐盒I以左右方向一致的方式被收纳于已变空的 下层主体5中,且,在该状态上层盖4能够闭盖。因此,若用不等式表示则为,A<D,B<E, C〈F。
收纳袋7具备挠性的片材主体9,其在展开状态下呈平面矩形状,在实施例中由 长方形的防水布或合成塑料片(包括膜)等构成;立起部11,其设置于片材主体9的大致中 央,且通过上缘形成有能够插入上下双层的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的开口部10 ;以及后 述的舌片部(上表面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2,上表面另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6),该舌片部与立 起部11的前端连接设置,且以能够覆盖上层餐盒I的方式延长。
片材主体9在左右方向的中心具有朝向前后方向的中心线12,其前后方向一侧成 为长边,通过缝合外表面布13和用于包裹餐盒的背面布14而成,且,在背面布14的大致中 央部设置有能够将承载下层餐盒2的底表面2U的承载面15。另,该承载面15的左右方向 长度G形成为和长度D大致相同(D G)。再者,其前后方向的宽度H形成为和宽度E大致 相同(E H)。然后,片材主体9装填有发泡聚氨酯、发泡聚乙烯、发泡聚丙烯、玻璃棉真空 绝热板等绝热材料或者由这些绝热材料组合而成的绝热材料,与具有密封性强的盒构造的 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组合,进一步提高绝热效果。
进一步,在承载面15的前方,经由沿左右方向的第一折线部16A设置有用于覆盖 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的前表面IF和2F的前表面覆盖部17。该前表面覆盖部17的宽 度I形成为与前表面IF和2F的高度C和F之和大致相同(I C+F)。在前表面覆盖部17 的前方,经由沿左右方向的第二折线部16B连接设置有折曲部18。该折曲部18的宽度J形 成为比上层餐盒I的上表面IT的宽度B短(J< B)。
另一方面,在承载面15的后方,经由沿左右方向的第三折线部16C设置有用于覆 盖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的后表面IR和2R的后表面覆盖部19。该后表面覆盖部19的 宽度K形成为与前表面IF和2F的高度C和F之和大致相同(K C+F)。在后表面覆盖部 19的后方,经由沿左右方向的第四折线部16D连接设置有覆盖上表面IT的上表面覆盖部 20。且,在第四折线部16D和上表面覆盖部20的前端缘之间沿左右方向设置有后述的第五 折线部16E。然后,上表面覆盖部20的宽度L形成为与上表面IT的宽度B大致相同或比 宽度B长。在本实施例中,宽度L形成为比宽度B、E长(B < L、E < L)。但是,宽度L形成 为比宽度B与高度C、F之和短(L < B+C+F)。且,前表面覆盖部17、折曲部18、后表面覆盖 部19、上表面覆盖部20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与承载面15的左右方向长度G大致相同。 另,在第四折线部16D和后表面覆盖部19的前端缘之间沿左右方向形成有第五折线部16E。
进一步,在承载面15的左右方向的一侧、在实施例中为在左侧设置有用于覆盖上下双层的上层餐盒1、下层餐盒2的左表面的用防水布制的挠性的一侧侧面覆盖部21。该一侧侧面覆盖部21的基端以起伏自如的方式设置于承载面15的左缘。一侧侧面覆盖部21 的宽度M形成为与宽度H、E大致相同(M H、E)。再者,一侧侧面覆盖部21的立起时的高度N形成为与将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重叠后的合计高度大致相同(N ^ C+F)。在实施例中,一侧侧面覆盖部21的基端沿着承载面15的左缘与承载面15相连而形成第六折线部 16F。在一侧侧面覆盖部21的前端缘,经由第七折线部16G连接设置有用于覆盖上表面IT 的左右方向的一侧、在实施例中为左侧的上表面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2。另,在一侧侧面覆盖部21中的在左右方向距第六折线部16F与高度Γ或高度F大致相同的距离的位置,沿前后方向设置有作为内折用折线部的第八折线部16H。
所述上表面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2宽度形成为和宽度M大致相同,且其左右方向的长度O形成为长度A的大致一半(0=A/2)、或者形成为长度A的一半以上。
在前表面覆盖部17和一侧侧面覆盖部21之间设置有前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3。 该前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3为大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挠性防水布,直角方向的一边部23X 经由作为第九折线部161的相连部以折曲自如的方式设置于一侧侧面覆盖部21的前边,将斜边部23Z的一端配置在承载面15的大致前端、即配置于前边的下端,并且,成为第十折线部16J的斜边部23Z的另一端配置于第二折线部16B的左右方向的中央,进一步,直角方向的另一边部23Y成为自由端。
进一步,在后表面覆盖部19和一侧侧面覆盖部21之间设置有后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4。该后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4为大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防水布,直角方向的一边部 24X经由成为第十一折线部16K的相连部以折曲自如的方式设置于一侧侧面覆盖部21的后边,将成为第十二折线部16L的斜边部24Z的一端配置在承载面15的大致后端、即配置于后边的下端,并且,斜边部24Z的另一端配置在第四折线部16D的左右方向的中央,进一步, 直角方向的另一边部24Y成为自由端。
在承载面15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实施例中为左侧设置有用于覆盖上下双层的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的右表面的防水布制的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该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的基端以起伏自如的方式设置于承载面15的右缘。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的宽度 P形成为与宽度H、E大致相同或大致接近(P H、E)。再者,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的立起时的高度Q形成为与将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重叠后的合计高度大致相同或大致接近 (Q ^ C+F)。在本实施例中,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的基端沿着承载面15的右缘与承载面15 相连而形成第十三折线部16M。另,在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中的在左右方向距第十三折线部16M与高度F'或高度F大致相同或大致接近的位置,沿前后方向设置有作为内折用折线部的第十四折线部16N。
在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的前端缘,经由第十四折线部16N连接设置有用于覆盖上表面ITd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在实施例中为右侧的上表面另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6。该上表面另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6的宽度形成为与宽度P大致相同,且其左右方向的长度R形成为长度A的大致一半(R ^ A/2)、或者形成为长度A的一半以上。
在前表面覆盖部17和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之间设置有前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7。该前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7为大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防水布,直角方向的一边部27X经由成为第十五折线部160的相连部以折曲自如的方式设置于前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7的前边,将成为第十六折线部16P的斜边部27Z的一端配置于承载面15的大致前端、即配置于前边的下端,并且,斜边部27Z的另一端配置在第二折线部16B的左右方向的中央,进一步,另一边部27Y成为自由端。
进一步,在后表面覆盖部19和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之间设置有后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8。该后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8为大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防水布,直角方向的一边部28X经由成为第十七折线部16Q的相连部以折曲自如的方式设置在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的后边,将成为第十八折线部16R的斜边部28Z的一端配置于承载面15的大致后端、即后边的下端,并且,斜边部28Z的另一端配置在第四折线部16D的左右方向的中央,进一步,直角方向的另一边部28Y成为自由端。然后,在已倒伏的状态下,另一边部23Y、24Y、 27Υ、28Υ沿中心线12以互相不重叠的方式配置。
再者,在前表面覆盖部17中的外表面布13的第一折线部16Α和第二折线部16Β 之间,遍及左右方向设置有由面钩环扣所组成的第一被卡合部32。在前表面覆盖部17中的外表面布13的第一折线部16Α和第一被卡合部32之间,设置有左右一对由被卡合子母扣所组成的第二被卡合部31,在上表面覆盖部20的背面布14的前端缘和第四折线部16D、进一步和第五折线部16Ε之间,在左右设置有一对由可卡合第二被卡合部31的卡合子母扣构成的第二卡合部30。另,在前端缘和第二卡合部30之间,遍及左右方向设置有由面钩环扣构成的第—^合部29。
然后,设置在外表面13的第一卡合部29的背面布14的对应部位和第一被卡合部 32之间的宽度S形成为与上下双层的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的上下方向的全周的长度大致相同(S B+2C+2F+E)。另外,设置在外表面13的第二卡合部30的背面布14的对应部位和第二被卡合部31之间的宽度T形成为与下层餐盒2的上下方向的全周的长度大致相同(Τ 2E+2F)。
另外,所述折线部在实施例中通过缝纫机等的针脚所形成。在上下双层重叠的状态下,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能够借助卷装该餐盒的橡胶等的弹性固定带33 —体性地固定。进一步,以上所说的大致相同长度、大致相同宽度等是指考虑片材主体9的伸缩和餐盒的收纳余量程度、相对规定值大致为正负20%或优选为正负10%的范围。
以下对上述结构其作用进行说明。如图4 7所示,首先,在将菜和饭(皆未图示) 收容于上层主体3和下层主体5中的状态下,分别盖扣上层盖4和下层盖6。然后将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上下重叠,且用弹性固定带33卷装,使其一体化后暂时放置。
接下来,展开片材主体9、且在背面布14为上表面的状态下捏提一侧侧面覆盖部 21或上表面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2,使上表面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2以及一侧侧面覆盖部21 经由第六折线部16F立起。再者,捏提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或上表面另一侧覆盖用舌片部 26,使上表面另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6以及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经由第十三折线部16Μ立起。
通过这样使左右一对的一侧侧面覆盖部21和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立起,经由前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3和后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4,使前表面覆盖部17的一侧、后表面覆盖部19的一侧经由第九折线部161的一侧和第十折线部16J的一侧立起。
同样,捏提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或上表面另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6,使上表面另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6以及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经由第十三折线部16M立起,经由前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7、后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8,使前表面覆盖部17的另一侧、后表面覆盖部19的另一侧经由第九折线部161的另一侧和第十折线部16J的另一侧立起。
其结果,承载面15呈现出来,且前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3和前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7立起于承载面15的前侧的内侧,进一步,前表面覆盖部17立起于承载面15的前侧的外侧。同时,后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4和后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8立起于承载面15 的后侧的内侧,进一步,后表面覆盖部19立起于承载面15的后侧的外侧。
然后,将下层餐盒2的底表面2U以使其与承载面15吻合的方式、以底表面2U不超出承载面15的方式承载于承载面15。接下来,经由第六折线部16F和第十三折线部16M 将上表面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2和上表面另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6覆盖在上层餐盒I的上层盖4上。
接下来,经由第四折线部16D将上表面覆盖部20朝前折曲,进一部,将上表面覆盖部20的前端缘的折曲部18朝下折曲,使第一^^合部29和第一被卡合部32借助紧固卡合,并用承载面15、上表面覆盖部20、前表面覆盖部17、后表面覆盖部19、一侧侧面覆盖部 21及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来包裹上下双层的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的上下前后左右,因此,即便饭菜从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中洒漏,也不会洒漏到外侧,而且,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成为不接触外部空气的状态,因此能够确保其保温性。
此时,即便在左右方向对片材主体9施加外力,一侧侧面覆盖部21通过为略裹紧状态的前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3和后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4连结于前表面覆盖部17和后表面覆盖部19,因此,前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3和后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4不会朝左右方向的外侧飞出,进 而能够以保持在承载面15上的方式收纳上下双层的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
然后,在进餐时,首先解除第一^^合部29和第一被卡合部32的卡合,接下来取出上下双层的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进一步,将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连同上表面另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6 —同朝内侧、即承载面15侧倒伏。进一步,将一侧侧面覆盖部21连同上表面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2—同朝内侧、即承载面15侧倒伏,使之倒伏在另一侧侧面覆盖部 25和上表面另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6上。
结果,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和上表面另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6堆积在承载面15 上,进一步,上表面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2和一侧侧面覆盖部21堆积在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 和上表面另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6上。接下来,在承载面15的前侧的一侧和另一侧,前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3和前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7倒伏于前表面覆盖部17上,还有,在承载面15的后侧的一侧和另一侧,后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4和后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8 倒伏于后表面覆盖部19上,从前表面覆盖部17经由承载面15直至后表面覆盖部19成为平坦的状态。因此,取下弹性固定带33,将重叠状态的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分别放在作为餐盒垫使用的片材主体9的背面布14上。
接下来,用餐后,如图8 11所示,将已盖上上层盖4的上层主体3收纳于已打开下层盖6的下层主体5中后,再盖上下层盖6。结果,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能够仅以下层餐盒2的空间进行整理。另外,在图10中省略了被收纳的上层餐盒I的图示。
接下来,捏提一侧侧面覆盖部21或上表面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2、以及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或上表面另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6,以和上述同样的方式以使一侧侧面覆盖部21 和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立起,使前表面覆盖部17和后表面覆盖部19经由前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3、前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7、后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4、后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8立起。然后,将下层餐盒2的底表面2U承载于呈现出的承载面15上。进一步,经由第八折线部16H将一侧侧面覆盖部21的上部一侧朝内侧折曲,进而盖在下层餐盒2的下层盖6上。这时,相比第八折线部16H靠上部侧的一侧侧面覆盖部21倒伏于内侧,由此,前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3和前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7各自的上部侧倾倒于内侧,盖在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上。再者,相比第十四折线部16N靠上部侧的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倒伏于内侧,由此,前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3和前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7各自的上部一侧倾倒于内侧,盖在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上。
接下来,以将前表面覆盖部17的上部盖在下层餐盒2的下层盖6的上侧的方式裹紧,进一步,将前表面覆盖部17的上部重合在后面覆盖部19的上部,然后,将后表面覆盖部 19的上部及上表面覆盖部20裹紧于内侧,紧固第二卡合部30和第二被卡合部31而使两者卡合。在该状态下,由于用承载面15、上表面覆盖部20、前表面覆盖部17、后表面覆盖部 19的上部、一侧侧面覆盖部21、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将下层餐盒2的上下前后左右包裹起来,因此,即便剩下的饭菜等从下层餐盒2中洒漏,也不会洒漏到外面,而且,下层餐盒2成为不接触外部空气的状态。此时,即便在左右方向对片材主体9施加外力,通过一侧侧面覆盖部21经由为略裹紧状态的前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3和后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4连结于前表面覆盖部17和后表面覆盖部19,前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3和后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4不会朝左右方向的外侧飞出,进而能够以保持于承载面15上的方式收纳下层餐盒2。
如以上那样,在所述实施例中,具有长方形的片材主体9、和在片材主体9的宽度方向即长边侧的背侧覆盖餐盒的侧面的立起部11,通过将片材主体9的另一侧沿长边方向折回,立起部11形成为覆盖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的周壁,能够在立起部11竖起的状态收纳下收纳上下双层的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另一方面,在进餐时,通过使立起部11倒伏并将其展开,能够将片材主体9作为餐盒垫使用。
进一步,立起部11被缝合在片材主体9的背面,且呈关于长边方向的中心线12对称的矩形形状,与片材主体9相接的开口部10在周壁立起时开闭自如,由此,餐盒收纳袋7 为一体缝制品且构造简单,而且不需要固定用的带等,能够容易地形成周壁,即便时间短也能够迅速地包裹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再者,立起部11设置有朝上方延伸的舌片部22、26,由此,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 2的周围被固定,且能够对从侧面直至上表面IT的范围进行包裹,进一步,形成为用片材覆盖立起部11的构造,因此,密闭性强,不易受外部空气的影响,不用担心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的内容物洒漏于外面,能够放心地持拿搬运。
另外,通过具备设置于片材主体9的前后方向的一侧的表面的第一^^合部29、第二卡合部30,以及设置于片材主体9的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背面的第一被卡合部32和第二被卡合部31,在上下二层的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的情况下,在仅为收纳上层餐盒I的下层餐盒2的情况下,能够根据餐盒的高度改变片材的收纳方法且可简捷地固定。进而,无剩余空间且紧凑性佳,携带性得以改善。
再者,在上述实施例中,将与下层餐盒2的矩形底表面2U大致相同形状的承载面15以沿左右方向细长的方式配置于前后方向长、左右方向短的平面矩形状的片材主体9的背面中央,在片材主体9中,在承载面15的前侧以折曲自如的方式设置覆盖上下二层的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的前表面的前表面覆盖部17,在承载面15的后侧以折曲自如的方式设置覆盖上下二层的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的后表面的后表面覆盖部19,在后表面覆盖部19的后侧以折曲自如的方式设置覆盖上层餐盒I的上表面覆盖部20。进一步,在前表面覆盖部17、后表面覆盖部19分别设置第一卡合部29、第一被卡合部32及第二卡合部 30、第二被卡合部31。另外,在承载面15的左右方向一侧以折曲自如的方式设置形成覆盖上下二层的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的一侧侧面的立起部11的一侧的一侧侧面覆盖部21, 并且,以折曲自如的方式设置形成把覆盖上下二层的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的另一侧侧面的立起部11的另一侧。然后,在承载面15的前侧一侧、后侧一侧、前侧另一侧、后侧另一侧这四个方位设置有分别形成于立起部11的前表面、后表面的前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3、 前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7、后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4、后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8。这些部分为大致等边直角三角形的薄片,其直角方向的一方的边、即一边部23X、24X、27X、28X 以能够折曲的方式连接于一侧侧面覆盖部21的前后的缘及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的前后的缘,再者,前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3、前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7、后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 24、后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8的直角方向的另一方的边、即另一边部23Y、24Y、27Y、28Y 为自由端,且在倒伏状态下沿前后方向以沿着中心线12的方式设置,而且,斜边部23Ζ、27Ζ 分别以折曲自如的方式连接于后表面覆盖部19,斜边部24Ζ、28Ζ分别以折曲自如的方式连接于后表面覆盖部19,在将作为立起部11的一侧侧面覆盖部21、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前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3、前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7、后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4、后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8立起的立起状态下,形成和承载面15大致相同形状的开口部10,由此,能够收纳上下二层的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再者,在使一侧侧面覆盖部21、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前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3、前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7、后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4、后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8倒伏的状态下,能够作为能够以不超出的方式承载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的餐盒垫使用。
另外,前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3、前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7、后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4、后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8为全等形状,另一边部23Υ、24Υ、27Υ、28Υ以沿中心线12的方式相互不重叠地配置,在已展开的餐盒垫的状态下,背面布14上凸凹少,能够稳定性佳地承载上层餐盒I和下层餐盒2。
还有,通过在一侧侧面覆盖部21、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设置作为内折用折线部的第八折线部16Η、第十四折线部16Ν,即便餐盒仅为下层餐盒2而比规定的尺寸小,也能够紧凑地覆盖下层餐盒2侧面的周围。
实施例2
图12表不本发明的实施例2,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描述。在实施例2中,在收纳袋7’中,在承载面15 '的左右分别设置一侧侧面覆盖部 21 '、上表面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2 '、另一侧侧面覆盖部25 '、上表面另一侧覆盖用舌片部26 y。而且,在承载面15 '的前后左右的四角设置前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3 '、后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4 '、前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7 '、后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8 y。进一步,前表面角间覆盖部41 y介于前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3 y和前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7,之间。该前表面角间覆盖部41 y能够相对承载面15 y侧立起、倒伏。另外,后表 面角间覆盖部42 '介于后表面一侧角部覆盖部24 '和后表面另一侧角部覆盖部28 '之 间。该后表面角间覆盖部42 y能够相对承载面15 y侧立起、倒伏,将这些部分竖起,从而 形成立起部。
利用于产业上的可能性
如上,本发明所涉及的餐盒收纳袋可适用于各种用途。而且,也可将覆盖上层餐盒 的上表面覆盖部以折曲自如的方式设置于上表面覆盖部的前侧。
权利要求
1.一种餐盒收纳袋,其特征在于具有长方形状的片材主体;以及在所述片材主体的长边侧的背侧覆盖餐盒的侧面的立起部,并且,通过将所述片材主体的另一侧沿长边方向折回,立起部成为覆盖餐盒的周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餐盒收纳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立起部被缝合在所述片材主体的背面,且呈关于长边方向的中心线对称的多边形状,与片材主体相接的开口部在周壁立起时开闭自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餐盒收纳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立起部设置有朝上方延伸的舌片部。
4.如权利要求1 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餐盒收纳袋,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所述片材主体的一侧即表面的卡合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片材主体的另一侧即背面的被卡合部。
5.如权利要求1 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餐盒收纳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立起部的上下方向的中途设置有内折用折线部。
全文摘要
一种能够以紧凑的方式覆盖餐盒的侧面周围且可兼做餐盒垫的餐盒收纳袋,具有长方形状的片材主体(9)和在片材主体(9)的宽度方向即长边侧的背侧覆盖上下双层的餐盒(1、2)的侧面的立起部(11),通过将片材主体(9)的另一侧沿长边方向折回,立起部(11)成为覆盖餐盒(1、2)的周壁。立起部(11)设置有朝上方延伸的舌片部(22、26)。在将立起部(11)竖起的状态下能够收纳上下双层的餐盒(1、2),另一方面,在进餐时,通过将立起部(11)倒伏且展开,能够将片材主体(9)作为餐盒垫使用。利用舌片部(22、26)能够包盖餐盒(1、2)。
文档编号A45C11/20GK103027459SQ20121037429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3日
发明者长井达郎, 目黑圣子, 后藤孝志, 村上靖浩 申请人:膳魔师(中国)家庭制品有限公司, 膳魔师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