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携带的折叠伞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方便携带的折叠伞,包括伞面、伞柄、扇形骨架,该伞柄包括外杆及可伸缩地插设在外杆内部的内杆,该外杆包括芯轴段及外杆体段,该芯轴段与该外杆体段通过活动关节转动连接,该内杆包括阻挡段及内杆体段,该阻挡段与该内杆体段通过转动关节转动连接,该转动关节在该内杆伸缩时可选择地与该活动关节对齐或错开,该扇形骨架包括若干竖直叠放在一起的扇支骨,所述扇支骨的内端与该芯轴段枢接,该伞面粘接在所述这些扇支骨的上表面上。通过伸缩该内杆使该活动关节与该转动关节对齐或错开,可以使该伞柄在不使用时弯折收藏,在使用时转变成直杆状态,结构简单、灵巧。该折叠伞具有扇形骨架,结构新颖,可作为一种纪念物品相赠。
【专利说明】一种方便携带的折叠伞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方便携带的折叠伞。
【背景技术】
[0002]普通的折叠伞通常是可以圆筒形的展开或收缩,样式单一,只能单纯用于遮阳或遮雨之用,用途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方便携带的折叠伞,其克服了【背景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4]一种方便携带的折叠伞,包括伞面、伞柄,还包括扇形骨架,该伞柄包括外杆及可伸缩地插设在外杆内部的内杆,该外杆包括芯轴段及外杆体段,该芯轴段与该外杆体段通过活动关节转动连接,该内杆包括阻挡段及内杆体段,该阻挡段与该内杆体段通过转动关节转动连接,该转动关节在该内杆伸缩时可选择地与该活动关节对齐或错开,该扇形骨架包括若干竖直叠放在一起的扇支骨,所述扇支骨的内端与该芯轴段枢接,该伞面粘接在所述这些扇支骨上,该扇形骨架旋转打开时该伞面被展开,该扇形骨架旋转收折时该伞面被折叠。
[0005]一较佳实施例之中:该扇支骨包括直线段和倾斜段,该直线段与该芯轴段枢接;
[0006]该外杆体段包括连接部分及下主体部分,该连接部分与该下主体部分通过副活动关节转动连接,该副活动关节的位置对应该直线段与该倾斜段的连接点的位置设置;
[0007]该内杆体段包括抗弯部分及本体部分,该抗弯部分与该本体部分通过副转动关节转动连接,该转动关节与该活动关节对齐时,该副转动关节与该副活动关节对齐。
[0008]一较佳实施例之中:该倾斜段与该直线段之间的夹角是12度。
[0009]一较佳实施例之中:该外杆上设有卡接部,该内杆上设有弹性开关,该弹性开关与该卡接部相互配合扣接时,该转动关节与该活动关节错位开。
[0010]—较佳实施例之中:该内杆的底部连接有把手,该扇形骨架最底端的一扇支骨的下表面设有定位块,该把手对应该定位块设有插槽。
[0011]—较佳实施例之中:该扇形骨架最顶端的一扇支骨和最低端的一扇支骨设有可相互配扣接的扣搭装置。
[0012]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0013]1.该外杆上设有活动关节,该内杆上设有转动关节,通过伸缩该内杆使该活动关节与该转动关节对齐或错开,就可以使该伞柄在不使用时弯折收藏,在使用时转变成直杆状态,结构简单、灵巧。
[0014]2.该折叠伞具有扇形骨架,通过旋转的方式打开、收折,结构新颖,不但具有伞的功能,而且可作为一种纪念物品相赠。【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6]图1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方便携带的折叠伞在收折状态的示意图。
[0017]图2绘示图1所示折叠伞将伞柄打开的示意图。
[0018]图3绘示图1所示折叠伞将伞柄打开的另一示意图。
[0019]图4绘示图1所示折叠伞的伞柄在可弯折的状态下的剖视示意图。
[0020]图5绘示了图4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1]图6绘示了图4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2]图7绘示图1所示折叠伞的伞柄的内杆被拉出的示意图。
[0023]图8绘示图1所示折叠伞的伞柄的内杆被拉出的剖视示意图。
[0024]图9绘示图1所示折叠伞的伞面被展开的示意图。
[0025]图10绘示图1所示折叠伞的把手与定位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请参照图1、图2和图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方便携带的折叠伞,包括一伞面10、一伞柄30、一扇形骨架50。该伞面10连接在该扇形骨架50上,该折叠伞的伞面10可以像扇子一样被收折或打开。该伞柄30在不使用时可以被弯折。
[0027]请参照图4至图6,该伞柄30包括一外杆32及可伸缩地插设在该外杆32内部的一内杆34。该外杆32呈空心管结构。
[0028]该外杆32包括一芯轴段321及一外杆体段324,该芯轴段321与该外杆体段324通过活动关节31转动连接。该外杆体段324包括一连接部分322及一下主体部分323,该连接部分322与该下主体部分323通过副活动关节33转动连接。也就是说,该外杆32为三段式结构,从上到下被分成芯轴段321、连接部分322、下主体部分323三个部分,该芯轴段321与该连接部分322通过活动关节31枢接,该连接部分322与该下主体部分323通过副活动关节33枢接。该外杆32在该下主体部分323设有一卡接部326。
[0029]该内杆34包括一阻挡段341及一内杆体段344,该阻挡段341与该内杆体段344通过转动关节35转动连接。该内杆体段344包括一抗弯部分342及一本体部分343,该抗弯部分342与该本体部分343通过副转动关节37转动连接。也就是说,该内杆34为三段式结构,从上到下被分成阻挡段341、抗弯部分342、本体部分343三个部分,该阻挡段341与该抗弯部分342通过转动关节35枢接,该抗弯部分342与该本体部分343通过副转动关节37枢接。该内杆34在该本体部分343设有一弹性开关346。该内杆34的底部连接有一把手70,该把手70上设有一插槽72。
[0030]请参照图4至图8,该内杆34可伸缩地插设在该外杆32中。当该活动关节31与该转动关节35对齐时,该副活动关节33也与该副转动关节37对齐,此时,该伞柄30可以被弯折成三个直线段。当该内杆34向下被拉出,该弹性开关346与该卡接部326对齐时,二者可相互卡接在一起,此时,该活动关节31与该转动关节35错位开,该活动并节31与该阻挡段341对齐,该副活动关节33与该副转动关节37错位开,该副活动关节33与该抗弯部分342对齐,该伞柄30呈直线状态,不可被弯折。
[0031]请参照图1至图3,该扇形骨架50包括若干竖直叠放在一起的扇支骨52。该扇支骨52包括一直线段522和一倾斜段524,该倾斜段524与该直线段522之间的夹角是12度。每一个扇支骨52的直线段522的内端与该芯轴段321枢接。这样,这些扇支骨52就可以以该芯轴段321为中心旋开。该伞面10粘接在所述这些扇支骨522的上表面上,该扇形骨架50旋转打开时该伞面10被展开,该扇形骨架50旋转收折时该伞面10被折叠。也就是说,该伞面10与该扇形骨架50的连接结构与扇子的结构相同。该扇形骨架50最底端的一扇支骨52的倾斜段524的外端的下表面设有一定位块90。
[0032]如图1所示,不使用时,该扇形骨架50的这些扇支骨52竖直平行叠置在一起,该伞面10被收折起来。该内杆34伸入到该外杆32内,该伞柄30弯折成三个部分,该芯轴段321连接在该扇形骨架50的内侧面上,该连接部分322连接在该直线段522的下表面上,该下主体部分323连接在该倾斜段524的下表面上,该副活动关节33的位置对应该直线段522与该倾斜段524的连接点的位置设置。该定位块80插入到该插槽72内。
[0033]可以理解地,可以在该扇形骨架50最顶端的一扇支骨52和最低端的一扇支骨52设有可相互配扣接的扣搭装置,当两个扣搭装置连接在一起时,可保证该伞面完全打开。
[00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方便携带的折叠伞,包括伞面、伞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扇形骨架,该伞柄包括外杆及可伸缩地插设在外杆内部的内杆,该外杆包括芯轴段及外杆体段,该芯轴段与该外杆体段通过活动关节转动连接,该内杆包括阻挡段及内杆体段,该阻挡段与该内杆体段通过转动关节转动连接,该转动关节在该内杆伸缩时可选择地与该活动关节对齐或错开,该扇形骨架包括若干竖直叠放在一起的扇支骨,所述扇支骨的内端与该芯轴段枢接,该伞面粘接在所述这些扇支骨上,该扇形骨架旋转打开时该伞面被展开,该扇形骨架旋转收折时该伞面被折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携带的折叠伞,其特征在于:该扇支骨包括直线段和倾斜段,该直线段与该芯轴段枢接; 该外杆体段包括连接部分及下主体部分,该连接部分与该下主体部分通过副活动关节转动连接,该副活动关节的位置对应该直线段与该倾斜段的连接点的位置设置; 该内杆体段包括抗弯部分及本体部分,该抗弯部分与该本体部分通过副转动关节转动连接,该转动关节与该活动关节对齐时,该副转动关节与该副活动关节对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方便携带的折叠伞,其特征在于:该倾斜段与该直线段之间的夹角是12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携带的折叠伞,其特征在于:该外杆上设有卡接部,该内杆上设有弹性开关,该弹性开关与该卡接部相互配合扣接时,该转动关节与该活动关节错位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携带的折叠伞,其特征在于:该内杆的底部连接有把手,该扇形骨架最底端的一扇支骨的下表面设有定位块,该把手对应该定位块设有插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携带的折叠伞,其特征在于:该扇形骨架最顶端的一扇支骨和最低端的一扇支骨设有可相互配扣接的扣搭装置。
【文档编号】A45B9/02GK203723565SQ201420021454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14日
【发明者】罗凯文, 王刚, 凌伟煌, 王国坤 申请人:厦门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