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肩带及其组装方法以及用于可调节肩带的调节扣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72896阅读:285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纺织领域,更具体地,涉及可调节肩带及其组装方法以及用于可调节肩带的调节扣。



背景技术:

肩带应用于各类衣物,尤其是诸如文胸、背心、泳衣等的贴身衣物。为了方便于使用者,大多肩带均具有用于调节其长度的调节扣。而现有技术中的肩带在与调节扣连接固定的部位非常厚,穿着后对人体产生摩擦和压迫感,舒适度比较差。并且,这种肩带在穿上外衣后,调节扣处十分突出,特别是夏天的轻薄外衣,也很不雅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生产工艺中一般采用较薄的肩带来减少调节扣位置的凸显问题,但较薄的肩带,受力较差、舒适度大大降低,使用寿命也随之降低。

为此,目前市场上急需一种能够在根本上改善穿戴舒适度和美观度的肩带。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旨在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可调节肩带及其组装方法,该可调节肩带具有更薄的厚度,穿戴时更平顺,更服帖身体。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可调节肩带的调节扣,包括: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肩带的一端;以及至少一个穿引部,所述肩带的另一端穿梭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穿引部,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穿引部包括用于使所述肩带的所述另一端穿梭通过所述调节扣的开口。

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调节肩带,包括:带部;调节扣,包括: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带部的一端;以及至少一个穿引部,用于使所述带部的另一端从中穿梭通过;以及环部,用于使所述带部的另一端穿梭通过,并且所述环部与外部部件接合。

本申请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内衣,包括上述的可调节肩带。

本申请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组装可调节肩带的方法,所述肩带包括带部、环部和调节扣,在调节扣上形成有固定部和至少一个穿引部,所述方法包括:将所述带部的一端固定至所述固定部;将所述带部的另一端穿梭通过所述环部;以及将所述带部的另一端穿梭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穿引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图4、图7、图10以及图13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调节扣;

图2a、图2b、图5a、图5b、图8a、图8b、图11a、图11b、图14a、图14b以及图14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将带部的一端固定至调节扣的示例性方法;

图3a、图3b、图6a、图6b、图9a、图9b、1图2a、图12b、图15a以及图15b分别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将带部的另一端穿梭通过调节扣的方法;

图16a和16b是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可调节肩带与本申请提供的可调节肩带的对比图;以及

图17是应用了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可调节肩带的内衣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在下文的描述中,可调节肩带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调节扣、带部以及环部。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可调节肩带的调节扣100。在下文的说明中,带部的一端指的是附图中的带部的较高的一端(例如,图2b中的141),带部的另一端指的是附图中的带部的较低的一端(例如,图2b中的142)。然而这种定义仅为了方便于描述,而并不在于限定本申请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调节100扣呈扁平状,包括多个穿引部和固定部,其中该多个穿引部包括上穿引部111和下穿引部112。固定部可包括形成在上穿引部111和下穿引部112之间的多个开孔121、122和123。

图2a和2b是示出了将带部140的一端141固定至调节扣100的固定部的示例性方法的示意图,图3a和3b是示出了将带部140的另一端142穿梭通过调节扣100的穿引部的示例性方法的示意图。图2b图3b分别是图2a和图3a的侧视图。

可通过多种方式来将带部的一端固定至调节扣的固定部,例如,可使用粘合剂将带部的一端黏贴至调节扣的固定部,或使用订线将带部的一端缝订至调节扣的固定部。订线的材料可包括纺织领域常用的棉线、塑料线、化纤制品线等。下面将具体描述使用订线将带部的一端缝订至调节扣的固定部的多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以及对应于不同的缝订方式的调节扣的多种示例性结构。

作为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通过使得订线穿透带部和固定部的多个开孔并跨绕固定部的多个开孔之间的部分来将带部的一端固定至调节扣。

如图2a和2b所示,对于图1所示的调节扣100,订线150穿透带部140和调节扣100的固定部的开孔121、122和123并跨绕开孔121、122和123之间的部分,从而将带部的一端141固定至调节扣的固定部。

可根据带部的材质以及将带部固定至固定部的方式来设置开孔的形状和数量。例如,当带部的由较薄的材料制成或带部的宽度较小时,固定部可包括较少数量的开孔。例如,图4中示出的调节扣200的固定部包括两个开孔221和222。在这种情况中,仅需将订线250穿透带部240和调节扣200的固定部的开孔221和222并跨绕开孔221和222之间的部分即可将带部240的一端241固定至调节扣200,如图5a和5b所示。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可以通过使得订线穿透带部以及固定部的开孔和穿引部的开口并跨绕固定部的开孔和穿引部的开口之间的部分来将带部的一端固定至调节扣。

例如,在图7所示的调节扣300中,固定部包括开孔321和322,并且穿引部包括上穿引部311和下穿引部312。图8a示出了将带部340固定至图7所示的调节扣300的方法,图8b是图8a的侧视图。如图8a和8b所示,订线350穿透带部340以及固定部的开孔321和322以及上穿引部311的开口,并跨绕固定部的开孔321和上穿引部311的开口之间的部分,以及跨绕开孔322和上穿引部311的开口之间的部分,从而将带部340的一端341固定至调节扣300。

再例如,在图10所示的调节扣400中,固定部包括开孔421,并且穿引部包括上穿引部411和下穿引部412。其中开孔421被形成为平行于上穿引部411的长形状。图11a示出了将带部440固定至图10所示的调节扣400的方法,图11b是图11a的侧视图。如图11a和11b所示,订线450穿透带部440以及固定部的开孔421和上穿引部411的开口,并跨绕固定部的开孔421和上穿引部411的开口之间的部分,从而将带部440的一端441固定至调节扣400。

根据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可以在调节扣上形成凹槽,以使得带部更贴合于调节扣。例如,图13a、13b、13c和13d示出了具有凹槽的调节扣500。其中图13b示出了调节扣500的与带部540接合的一面;13a示出了图13b的相反面;图13c是图13a和13b的侧视图;以及图13d是13a、13b和13c的立体图。在图13b所示的调节扣500的一面部分地形成有凹槽,并且下穿引部和固定部的多个开孔形成在调节扣的有凹槽的部分中。可以根据带部的厚度来设置凹槽的深度,以及根据带部的宽度设置凹槽的长度,以使得带部的一端贴合地置于凹槽中。

图14a至14c是示出了将带部固定至图13a-13d所示的调节扣500的方法的示意图,其中图14c是图14a和图14b的调节扣部分的剖面图。图15a和15b是示出了将带部540的另一端542穿梭通过图13a-13d所示的调节扣500的示意图。可以看出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带部的一端542能够部分地置于凹槽中,从而更贴合于调节扣地与调节扣接合。尤其从图14b和15b中能够看出的是,调节扣和带部在侧面具有更小的厚度之和。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调节扣的至少一个穿引部的开口可形成为适于带部穿梭通过。例如,开口的长度可以大于或略大于带部的宽度,并且开口的宽度可以大于或略大于带部的厚度。例如,在图7和图10所示的调节扣300和400的结构中,可适当加大上穿引部的宽度,以保证带部顺畅地穿梭通过上穿引部。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在将带部的一端固定至调节扣的固定部之后将带部的另一端穿梭通过调节扣的穿引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例如,如图3a和3b所示,在将带部140的一端141固定至图1所示的包括上穿引部111和下穿引部112的调节扣100之后,将带部140的另一端142穿绕通过环部160,从图2a的调节扣的背面(对应于图2b的箭头172所示的方向)穿梭通过下穿引部112到达调节扣100的正面(对应于图2b的箭头171所示的方向),继而绕过上穿引部111和下穿引部112之间的部分从调节扣100的正面穿梭通过上穿引部111到达调节扣100的背面。

虽然未在附图中示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穿引部也可只具有一个开口。例如,当穿引部只具有图1所示的下穿引部112时,带部的另一端穿梭通过环部之后可从调节扣的背面穿梭通过下穿引部112到达调节扣的正面;当穿引部只具有图1所示的上穿引部111时,带部的另一端穿梭通过环部之后可从调节扣的正面穿梭通过上穿引部111到达调节扣的背面。

图16a和16b是现有技术的可调节肩带与本申请提供的可调节肩带的对比示意图。在图16a所示的现有技术中,带部的一端依次穿梭通过调节扣的上穿引部和下穿引部后固定至带部自身。以厚度为1单位的带部为例,由于现有技术的可调节肩带在图16a所示的区域161中需要叠加三层的带部,其侧面的总厚度为6单位;而本申请提供的可调节肩带仅需在图16b所示的区域162中叠加两层带部,其侧面总厚度为4单位。即,在使用相同带部的情况下,本申请提供的可调节肩带能够减少带部的叠加层数,从而侧面厚度能够比现有技术的可调节肩带减少1/3。

本申请提供的可调节肩带可用于各类衣物,例如但不仅限于女性内衣、男性背心、连衣裙等。

图17示出了应用了本申请提供的可调节肩带的女性内衣的示意图。如图17所示,可调节肩带的环部固定至内衣的后半部,带部的另一端固定至内衣的前半部,从而使用者能够使用调节扣来将肩带调节到所需的长度。并且,本申请提供的可调节肩带能够实现肩带与皮肤的完整平滑的接触面,不会因肩带与人体摩擦而带来不适。

虽然未在附图中示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也可以将环部固定至内衣的前半部,并且将带部的另一端固定至内衣的后半部,从而方便使用者在穿戴好内衣之后能够从前方调节肩带的长度,而无需将手绕道背后调节肩带的长度或者在他人的帮助之下调节肩带的长度。

在本申请提供的可调节肩带的各种应用实例中,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将调节扣的哪一面朝向衣物内侧,即与皮肤接触的一侧。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的实施方案进行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上述实施方案仅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所举的示例,而不是用来进行限制。凡在本申请的教导和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