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鞋底及减震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2045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减震鞋底及减震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震鞋底及减震鞋。



背景技术: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伴随的足部疾病也逐渐增多,足跟痛症便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足部疾病之一。形成足跟痛症的原因有很多,如跟骨刺、脂肪垫病变、跟骨内高压等,以及穿鞋环境差,如鞋后跟减震性能差、鞋后跟硬度大等,其影响了老年人日常行走活动。对于足后跟痛症的缓解及治疗,分为医学方面和外界穿鞋环境的改善。

目前,市场上老年人鞋类产品鞋底减震性能差,行走过程中,足后跟与地面之间的冲击力加强,增加疼痛感。对于缓解疼痛的足辅具,其具有以下缺陷:首先,辅具结构与足后跟部位生理结构不吻合,增加了穿着不舒适感;其次,辅具采用材质大多为质地较软的硅胶,其块状材质受外力压迫时,具有流动性,容易导致老年人鞋不稳定性;最后,可移动的硅胶辅具材质在穿着的过程中,容易在鞋腔中随着行走而发生移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有效缓解足后跟疼痛并且减震效果良好的减震鞋底。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减震鞋底,其设置有一夹层,所述夹层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减震支柱,所述第一减震支柱为筒状,每个第一减震支柱限定一第一容腔,所有第一容腔通过第一通气管顺次连接相通;所述夹层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第一减震支柱分布于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的其中一个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夹层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减震支柱数量相同的第二减震支柱,每个第二减震支柱与一个所述第一减震支柱位置对应地设置;所述第一容腔是开口的,所述第二减震支柱受压后能插入所述第一容腔地设置;所述第二减震支柱分布于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的另一个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减震支柱为筒状,每个所述第二减震支柱限定一第二容腔,所有第二容腔通过第二通气管顺次连接相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容腔是开口的,所述第一容腔的开口和所述第二容腔的开口相对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减震支柱的外径不大于所述第一减震支柱的内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减震鞋底还包括蜂窝支撑部和支撑柱,所述蜂窝支撑部设置于所述夹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其中一个上,所述支撑柱设置于所述夹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另一个上;所述支撑柱为棱柱,所述蜂窝支撑部包括支撑墙和墙孔,所述墙孔由所述支撑墙围成,并且所述支撑柱与所述墙孔的截面形状相同、大小适应;所述支撑柱和所述墙孔相对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棱柱为正六棱柱。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减震支柱的数量为至少三个且环形分布,所述第一通气管与所述第一减震支柱连接成一个闭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蜂窝支撑部和所述支撑柱设置于所述闭环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蜂窝支撑部和所述支撑柱的材料为硅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蜂窝支撑部设置于所述减震鞋底的后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减震鞋底包括上底和下底,所述夹层设置于所述上底和所述下底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通气管和所述第二通气管用热塑性材料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减震支柱和所述第二减震支柱具有波纹形的侧壁。波纹形的侧壁使得第一减震支柱和第二减震支柱更易压缩,气压的减震效果加强。

优选地,所述第一减震支柱和所述第二减震支柱具有波纹形的内外表面。所述第一减震支柱的波纹形内表面和所述第二减震支柱的波纹形外表面使得二者结合更紧密,不易发生漏气,进一步保证减震效果。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减震鞋,其包括上述减震鞋底。

本发明提供的减震鞋底及减震鞋,减震性能好,穿着方便,减震结构固定于鞋底不易移动,在行走时减震支柱被封闭、压缩而提供缓冲;受到压缩的气体被挤入与减震支柱相连通的通气管,通气管充气形成气垫管道,大大增强缓冲效果;采用相对设置的两组减震支柱和通气管,受压时二者相结合贯通,形成叠加的减震支柱和叠加的气垫管道,减震效果倍增;和只有一个气室的气垫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分离的减震支柱被踩下的越多,原本分离的减震支柱相互结合的也越多,气体腔室就越小,减震效果也就越强。

本发明提供的减震鞋底及减震鞋,设置有蜂窝支撑部和支撑柱,其为硅胶材质,质软而具有减震效果,硅胶本身柔软、易于发生形变,尤其是老年人在行走过程中,具有优良的缓痛效果;受压后支撑柱插入蜂窝支撑部,靠近脚部的硅胶材料仍然具有良好的缓痛减震效果,但是中部的硅胶材料的形变受到限制,从而在行走过程中硅胶材质的蜂窝支撑部和支撑柱不会在夹层中移动而影响穿着感受和效果,也不会发生第一减震支柱和第二减震支柱发生移位后无法对准、从而失去减震效果的情况。同时,蜂窝结构也具有强度高、材料省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减震鞋底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减震鞋底的分解图;

图3为图1中减震鞋底第一减震支柱和第二减震支柱的结构及配合关系图;

图4为图3中第一减震支柱和第二减震支柱的局部细节图;

图5为第一减震支柱、第二减震支柱、蜂窝支撑部和支撑柱的结构及配合关系图;

图6为图5中蜂窝支撑部和支撑柱的局部细节图;

图7为图5中的第二减震支柱和蜂窝支撑部在鞋底下底上的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参考图1,减震鞋底,包括下底1和上底2,下底1和上底2叠放,参考图2。上底2较为靠近穿着者,下底1则接触地面。下底1和上底2之间限定有一夹层9,在夹层9内靠近后跟处设置有减震机构,包括设置在下底1上表面的第一减震支柱3和蜂窝支撑部7,以及设置在上底2下表面的第二减震支柱5和支撑柱8。

参考图3,第一减震支柱3和第二减震支柱5数量相同、位置对应地设置,第一减震支柱3为圆筒形,中央设有开口的第一容腔31。在本例中,第一减震支柱3和第二减震支柱5的数量分别为7个。第一减震支柱3通过第一通气管4顺次相连,第一通气管4为中空管道,将每个第一减震支柱3中心的第一容腔31顺次相连,并形成一个闭环;同样,第二减震支柱5通过第二通气管6顺次相连,第二通气管6为中空管道,将每个第二减震支柱5中心的第二容腔51顺次相连,并形成一个闭环。第一容腔31和第二容腔51均为开口,它们的开口相对设置。第二减震支柱5的外径不大于第一减震支柱3的内径,从而在受压时,第二减震支柱5能够插入第一减震支柱3中心的第一容腔31内。

在第一减震支柱3和第二减震支柱5工作时,第二减震支柱5沿箭头方向向着第一减震支柱3相对运动,直至第二减震支柱5插入第一容腔31内。图4示出了第二减震支柱5插入第一容腔31瞬间,第一减震支柱3和第二减震支柱5的状态。此时,第一容腔31和第二容腔51相互连通成为一个新的容腔,并且所有的新的容腔通过第一通气管4和第二通气管6顺次相通。穿着者继续向下踩,新的容腔内的空气被压缩,部分空气被挤入第一通气管4和第二通气管6,第一通气管4、第二通气管6、第一减震支柱3和第二减震支柱5共同形成类似空气弹簧的压力容器,共同起到减震的作用。

第一减震支柱3和第二减震支柱5具有波纹形的侧壁,同时,具有波纹形的内外表面。其中,在被压缩时,第一减震支柱3的波纹形内侧表面和第二减震支柱5的波纹形外侧表面紧密结合,避免发生漏气。

参考图5和图6,在下底1的上表面、第一通气管4围成的闭环的范围内,设置有蜂窝支撑部7,蜂窝支撑部7大致为一圆柱形结构,分布有若干蜂窝状排列的六棱柱形状的墙孔72,墙孔72由支撑墙71围成。与蜂窝支撑部7相对应的上底2的下表面、第二通气管6围成的闭环的范围内,设置有支撑柱8,支撑柱8大致为一圆柱形结构,分布有若干与墙孔72形状相应的六棱柱。蜂窝支撑部7和支撑柱8由硅胶制成,受压后支撑柱8插入墙孔72内,从而对后跟部位的下底1、上底2定位,使其不会发生大幅度的相对滑动;硅胶材质的蜂窝支撑部7和支撑柱8较软,对足后跟也有减震缓痛的效果,配合第一减震支柱3和第二减震支柱5,避免第一减震支柱3和第二减震支柱5发生移位而无法对准。

参考图6,多次试验表明,蜂窝支撑部7由中心轴向外扩散而设置7个墙孔72、支撑柱8也相应设置的结构,能达到性能和穿着感受的最佳平衡。

参考图7,第一减震支柱3和蜂窝支撑部7设置在下底1的后跟处,且蜂窝支撑部7的中心线过踵心部位点;第二减震支柱5和支撑柱8设置于上底2的相应位置。

在该减震鞋底的基础上,增加鞋帮后即形成减震鞋。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和实施例一类似,区别在于,第二减震支柱5上的第二容腔51不具有开口,即第二减震支柱5内部具有一封闭的第二容腔51,并充有空气。穿着者将后跟踩下时,第二减震支柱5插入第一减震支柱3的第一容腔31并挤压其中的空气,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同时,第二减震支柱5内部第二容腔51中的空气也受到压缩,辅助缓冲减震。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和实施例一类似,区别在于,第二减震支柱5是实心的并且设置在下底1上,而第一减震支柱3对应第二减震支柱5的位置设置在上底2上,并且取消了第二通气管6。穿着者将后跟踩下时,第二减震支柱5插入第一减震支柱3的第一容腔31并挤压其中的空气,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仅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实质上等同的替代,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