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衣服,具体涉及一种环保、透气、柔软、导湿快干、保暖、抗菌的无缝内衣。
背景技术:
现有的无缝内衣根据人们的不同需要,提出了诸多技术方案,如着眼于塑身性、舒适性、保健性等无缝内衣。在夏天,人体出汗比较多,经常出现体内汗湿的情况,尤其是背部区域,如果内衣透气效果不好,极易引起产生细菌;另外,在大气环境的污染,细菌经空气或其他介质传播到衣物上,细菌再透过衣物接触到人体皮肤,极易沾染细菌、污垢,容易造成皮肤感染。现有的衣物物料一般不具备自身抗菌的功效,而且现有无缝内衣小却缺少具有保暖性能好,比重小、弹性好、回潮率低、有抗菌功能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保、透气、柔软、导湿快干、保暖、抗菌的无缝内衣,具有比重轻、耐腐蚀、保暖性好、强力高、耐磨、耐化学性等性能外,还具有独特的性能:绿色环保性,保暖性好,良好的回弹性,绝佳的单向导湿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透气抗菌无缝内衣,包括内衣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衣本体包括一体缝合而成的内层面料、中层面料、外层面料,所述内层面料采用丙纶纤维编织成,所述中层面料采用氨纶纤维编织成,所述外层面料采用棉或锦纶编织成。丙纶纤维为超细旦丙纶纤维。
作为本技术方案进一步改进,具体地说,所述内层面料与中层面料之间还缝合有一层透气结构层,所述外层面料与中层面料之间还缝合有一层透气结构层。该透气结构层包括若干个规则排列的凸起部,凸起部之间形成与外部大气相通的透气流道。该透气结构层采用竹纤维编织成。
本技术方案提供的两种内衣均包括上衣和下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透气抗菌无缝内衣,包括一体缝合而成的丙纶纤维内层面料、氨纶纤维中层面料、棉料外层面料,而丙纶纤维是真正意义的非亲水纤维,能有效导出人体产生的湿气到外层棉面料消散,从而达到干爽感觉,避免布料滋生细菌。透气抗菌无缝内衣具有抗菌,比重小,强度高,弹性好,耐磨损,耐腐蚀,不起球,回潮率低等特性。
2、本实用新型的透气抗菌无缝内衣,内层面料与中层面料、和外层面料与中层面料之间缝合有一层透气结构层,该透气结构层包括若干个规则排列的凸起部,凸起部之间形成与外部大气相通的透气流道,进一步快速疏通内衣层与层之间的湿气流通。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视结构示意;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剖视结构示意;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层面料2、中层面料3、外层面料4、透气结构层5、凸起部6、透气流道7、上衣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见图1至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透气抗菌无缝内衣,包括上衣本体7,上衣本体7包括一体缝合而成的内层面料1、中层面料2、外层面料3,内层面料1采用丙纶纤维编织成,中层面料2采用氨纶纤维编织成,外层面料3采用棉料编织成。丙纶纤维为超细旦丙纶纤维。
超细旦丙纶纤维具体还有以下优点:
1、最轻的纤维,回潮率低,导湿性好:密度最小,重量比棉轻40%,比涤纶轻30%,轻柔润滑;
2、比羊毛更保暖的纤维:导热系数是现有天然纤维及合成纤维中最低,热量流失率较低
3、色牢度佳:原液染色,色牢度是其他纤维后道染整无法比拟的;
4、环保纤维:是有碳氢元素聚合而成,故其有良好亲肤性,可自然完全分解,燃烧不会产生有害气体;
5、强度高。强度与锦纶相仿,是各类纤维中强度较高的一种,且强度高于锦纶。
6、耐摩性好。
7、回弹性好,穿着舒适不易变形,有较好的抗皱性。
8、耐化学性好,防霉抗菌。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透气抗菌无缝内衣,具有比重轻、耐腐蚀、保暖性好、强力高、耐磨、耐化学性等性能外,还具有独特的性能:绿色环保性,保暖性好,良好的回弹性,绝佳的单向导湿性。内衣面料的优势:轻盈透气、导湿排汗、恒温保暖、抑菌防臭
实施例2:参见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内层面料1与中层面料2之间缝合有一层透气结构层4,外层面料3与中层面料2之间缝合有一层透气结构层4。该透气结构层4包括若干个规则排列的凸起部5,凸起部5之间形成与外部大气相通的透气流道6。该透气结构层4采用竹纤维编织成。进一步的快速疏通衣体各层之间的湿气流通。
实施例3:参见图2、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透气抗菌无缝内衣,包括下衣本体8,下衣本体8包括一体缝合而成的内层面料1、中层面料2、外层面料3,内层面料1采用丙纶纤维编织成,中层面料2采用氨纶纤维编织成,外层面料3采用棉料编织成。丙纶纤维为超细旦丙纶纤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