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加强型腕带的智能手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39746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加强型腕带的智能手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手环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是涉及一种带加强型腕带的智能手环。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移动终端的配置越来越强大,功能越来越齐全,适用于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也是五花八门,日益增多。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有意识地在手环上添加了一些带有信息存储、智能提醒等智能功能的智能手环,使手环既可以作为一种装饰品,也能够带有一些方便人们的智能功能。

但是现有智能手环还存在腕带不便于拆卸及腕带强度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智能手环功能单一和腕带不便于拆卸的问题,提供一种带加强型腕带的智能手环。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加强型腕带的智能手环,包括手环主体及设置在手环主体左右两端的左腕带和右腕带,左腕带和右腕带可拆卸的与手环主体连接,左腕带和右腕带均包括依次设置的上层、中间层和底层,所述的中间层下表面设置有多个梯形凹槽,所述的底层上表面设置有多个与多个梯形凹槽一一对应的梯形凸起,所述上层为皮质材料形成的带状结构,中间层为橡胶材质,所述底层为塑胶材质,左腕带的自由端设置有卡扣A,卡扣A上平行设置有磁性凸块,所述的右腕带的自由端连接有卡扣B,卡扣B设置有与磁性凸块配合的磁性卡槽,所述手环主体上表面安装有触摸屏,触摸屏外设置有一层厚度为0.2~0.3mm的钢化玻璃,所述的手环主体上表面设置有控制按钮。

本实施例中,左腕带和右腕带与手环主体拆卸方便,且左腕带和右腕带均包括上层、中间层和底层,三层腕带的设计增强了左腕带和右腕带的强度,延长了左腕带和右腕带的寿命,磁性凸块配合磁性卡槽的设计,方便了左腕带和右腕带自由端的连接。

左腕带和右腕的底层材料均为塑胶材质,这种材料的选择使手环具有一定的弹性,戴在手腕上舒适,有效避免划算皮肤。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优化,具体是:

进一步地,所述的触摸屏从外到内依次为玻璃保护层、导电层一、玻璃屏和导电层二,导电层二为屏蔽层。

进一步地,所述的手环主体一侧设置有开机键。

进一步地,所述的手环主体上表面设置有微型摄像头。

进一步地,所述梯形凹槽的深度为0.40~0.80mm,所述梯形凹槽底面的宽度为2.50~4.50mm。

进一步地,所述左腕带和右腕带上的梯形凹槽的个数均为为4~20中任一数值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左腕带和右腕带与手环主体拆卸方便,且左腕带和右腕带均包括上层、中间层和底层,三层腕带的设计增强了左腕带和右腕带的强度,延长了左腕带和右腕带的寿命,磁性凸块配合磁性卡槽的设计,方便了左腕带和右腕带自由端的连接。

左腕带和右腕的底层材料均为塑胶材质,这种材料的选择使手环具有一定的弹性,戴在手腕上舒适,有效避免划算皮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带加强型腕带的智能手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左腕带或右腕带的横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带加强型腕带的智能手环,包括手环主体1及设置在手环主体1左右两端的左腕带3和右腕带2,其特征在于,左腕带3和右腕带2可拆卸的与手环主体1连接,左腕带3和右腕带2均包括依次设置的上层2-3、中间层2-1和底层2-2,所述的中间层2-1下表面设置有多个梯形凹槽2-1.1,所述的底层2-2上表面设置有多个与多个梯形凹槽2-1.1一一对应的梯形凸起2-2.1,所述上层2-3为皮质材料形成的带状结构,中间层2-1为橡胶材质,所述底层2-2为塑胶材质,左腕带3的自由端设置有卡扣A5,卡扣A5上平行设置有磁性凸块5-1,所述的右腕带2的自由端连接有卡扣B4,卡扣B4设置有与磁性凸块5-1配合的磁性卡槽4-1,所述手环主体1上表面安装有触摸屏1-2,触摸屏1-2外设置有一层厚度为0.2~0.3mm的钢化玻璃1-1,所述的手环主体1上表面设置有控制按钮1-5。

所述的触摸屏1-2从外到内依次为玻璃保护层1-2.1、导电层一1-2.2、玻璃屏1-2.3和导电层二1-2.4,导电层二1-2.4为屏蔽层。

所述的手环主体1一侧设置有开机键1-3。

所述的手环主体1上表面设置有微型摄像头5。

所述梯形凹槽2-1.1的深度为0.40~0.80mm,所述梯形凹槽2-1.1底面的宽度为2.50~4.50mm。

所述左腕带3和右腕带2上的梯形凹槽2-1.1的个数均为为4~20中任一数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