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滑塑胶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5895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滑塑胶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胶鞋,具体涉及一种防滑塑胶鞋,属于生活用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运功鞋多种多样,为起到鞋底防滑效果,鞋底面通常是覆盖了防滑材质,但是,虽然这种鞋子虽然鞋底面的有一定防滑性好,但针对爬山、远足等活动,耐磨性却不是太好,防滑性依然不是太好,而且,针对像爬山这样剧烈性运动,首先,鞋子本身没有减震功能,脚踝容易受伤,其次,穿透性太强,遇到尖锐物体,脚容易受伤,最后,透气性太差,容易出汗和臭脚,给运动的人带来伤害和极大的不便,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防滑塑胶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防滑塑胶鞋,通过鞋底底设有鞋钉和防震层的相连接,将震动及时传到防震层,起到很好的防滑减震作用,保证人员在运动时带来不必要的伤害;通过鞋底设有防穿刺层和防水层,避免尖锐物品的伤害,以及鞋湿透带来的不舒服感;通过鞋垫中的芳香垫和鞋面上的透气孔以及透气纱网,能及时排汗,除脚臭,给人带来干爽,舒服的感觉,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滑塑胶鞋,包括鞋面和鞋底,所述鞋面上方设有透气纱网,所述透气纱网上方盘织鞋带,所述透气纱网两侧设有透气孔,所述鞋面下侧内部设有鞋垫,所述鞋面和鞋底无缝粘合相连,所述鞋底底部设有若干个鞋钉,所述鞋底从上到下依次为塑胶层、防水层、防穿透层和防震层且相互之间粘合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鞋钉为钢碳合金,若干个所述鞋钉相互排列而成,且相互之间间距为0.8cm--1.5c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震层连接鞋钉,所述防震层为硅胶材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穿透层为数层紧密结合的超高聚乙烯无纬纤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鞋垫中设有透气孔和芳香微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鞋面为塑胶材质。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一种防滑塑胶鞋,通过鞋底底设有鞋钉和防震层的相连接,将震动及时传到防震层,起到很好的防滑减震作用,保证人员在运动时带来不必要的伤害;通过鞋底设有防穿透层和防水层,避免尖锐物品的伤害,以及鞋湿透带来的不舒服感;通过鞋垫中的芳香垫和鞋面上的透气孔以及透气纱网,能及时排汗,除脚臭,给人带来干爽,舒服的感觉。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防滑塑胶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防滑塑胶鞋水质鞋底底部防滑层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防滑塑胶鞋鞋底结构层示意图;

图中标号:1、透气孔;2、鞋带;3、透气纱网;4、防滑鞋底;5、鞋垫;6、鞋面;7、鞋钉;8、防水层;9、防震层;10、塑胶层;11、防穿透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滑塑胶鞋,包括鞋面6和鞋底4,所述鞋面6上方设有透气纱网3,所述透气纱网3上方盘织鞋带2,所述透气纱网3两侧设有透气孔1,所述鞋面6下侧内部设有鞋垫5,所述鞋面6和鞋底4无缝粘合相连,所述鞋底4底部设有若干个鞋钉7,所述鞋底4从上到下依次为塑胶层10、防水层8、防穿透层11和防震层9且相互之间粘合而成。

所述鞋钉7为钢碳合金,若干个所述鞋钉7相互排列而成,且相互之间间距为0.8cm--1.5cm,使鞋钉更耐磨,且防滑性能更好,所述防震层9连接鞋钉7,所述防震层9为硅胶材质,使鞋钉带来的震动及时传给防震层,防震层进行减震,防止给脚踝带来伤害,所述防穿透层11为数层紧密结合的超高聚乙烯无纬纤维,具有良好的防穿刺性,所述鞋垫5中设有透气孔和芳香微囊,可以释放清新芳香气味,吸收汗臭气味,给运动者带来干爽、舒服的感觉,所述鞋面6为塑胶材质,具有良好的防水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防滑塑胶鞋,工作时,通过鞋底底设有鞋钉和防震层的相连接,将震动及时传到防震层,起到很好的防滑减震作用,保证人员在运动时带来不必要的伤害;通过鞋底设有防穿透层和防水层,避免尖锐物品的伤害,以及鞋湿透带来的不舒服感;通过鞋垫中的芳香垫和鞋面上的透气孔以及透气纱网,能及时排汗,除脚臭,给人带来干爽,舒服的感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