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弯曲减震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5892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弯曲减震鞋底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快速弯曲减震鞋底,属鞋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鞋子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其功能最初只是用来保护脚部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使行走的安全性得到保障。随着生活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鞋子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其中人们对鞋子的避震效果十分重视,因为鞋子的避震效果直接影响其穿着舒适性和运动效果。

为此,授权公告号CN 203492866 U,名称为“鞋底螺旋结构”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鞋底螺旋结构,所述螺旋结构整个结构连贯无中断,包括顶面及底面,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通过边墙结构连接,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没有弧度,所述螺旋结构的弧度体现在边墙结构上。该鞋底虽然具有一定的减震效果,然而该设计过于夸张,鞋底的整体稳定性和平衡性较差。

再如,授权公告号CN 204157772 U,名称为“一种新型减震鞋”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新型减震鞋,包括上下连接在一起的鞋面和鞋底;所述鞋底的底部通体设有沿着鞋底的长度方向盘旋延伸的螺旋弹性耐磨管,所述螺旋弹性耐磨管的两端封闭且内部密封有流体填充物;所述螺旋弹性耐磨管整体呈与所述鞋底的底面相应的扁平状,具有与所述鞋底的底面平行连接在一起的连接管部,与地面接触的接地管部,以及连接所述连接管部和接地管部的弯折管部。该减震鞋底的螺旋弹性耐磨管虽然能够提升鞋底的弯折性能,然而其螺旋弹性耐磨管的结构和布设不合理,鞋底整体的减震效果较差,同时螺旋管内填充流体填充物,在螺旋管反复弯折形变的过程中,可能造成流体的泄露,影响了鞋底的正常使用。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效果好、弯曲性能佳、使用寿命长的快速弯曲减震鞋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快速弯曲减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包括中底、大底以及设置在中底与大底之间的减震元件,所述减震元件为螺旋设置的弹簧圈,弹簧圈沿水平方向布设,弹簧圈具有与所述中底的下表面对应设置的第一支撑部、与所述大底的上表面对应设置的第二支撑部以及设置在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之间的衔接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底本体具有对应前掌的前掌部、对应后跟设置的后跟部以及设置在前掌部与后跟部之间的足弓部,所述弹簧圈设置在前掌部、后跟部或者足弓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底本体具有对应前掌的前掌部、对应后跟设置的后跟部以及设置在前掌部与后跟部之间的足弓部,所述弹簧圈包括对应前掌部设置的第一自由段和第二自由段、对应足弓部设置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以及对应后跟部设置的U形段,第一自由段和第二自由段对应前掌部的左右两侧设置,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对应足弓部的左右两侧设置,第一自由段、第二自由段、第一延伸段、第二延伸段以及U形段共同围成缓冲空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中底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延伸的延伸块,延伸块穿过所述缓冲空间并连接至所述大底的上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大底的上表面设有与所述延伸块对应的接纳槽,接纳槽从所述大底的上表面向下延伸,所述延伸块的下部卡接在接纳槽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延伸块与所述中底的下表面的衔接处形成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对应的抵靠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支撑部为向所述弹簧圈的轴心凹陷的弧形支撑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支撑部为与所述大底的上表面对应的扁平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弹簧圈具有多个支撑圈,所述U形段的相邻支撑圈上设有加强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弹簧圈为TPU弹簧圈或者尼龙弹簧圈。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在中底与大底之间设置弹簧圈,弹簧圈沿水平方向设置,能够较好地进行弯曲,鞋底可以随着弹簧圈的弯曲快速弯曲和恢复形变,同时鞋底受到纵向作用力时,弹簧圈能够起到减震缓冲作用,弹簧圈设置在大底与中底之间,能够提升弹簧圈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弹簧圈的结构示意图(从上往下观看);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弹簧圈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从下往上观看);

图中:

10-弹簧圈 11-第一自由段

12-第二自由段 13-第一延伸段

14-第二延伸段 15-U形段

16-第一支撑部 161-弧形支撑部

17-第二支撑部 171-扁平部

18-衔接部 19-加强部

20-中底 21-抵靠部

22-延伸部 30-大底

31-前掌部 32-足弓部

33-后跟部 34-收纳槽

35-缓冲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阐述。

参照图1至图3,一种快速弯曲减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包括中底20、大底30以及设置在中底20与大底30之间的减震元件,所述减震元件为螺旋设置的弹簧圈10,实施例中,弹簧圈10由一根扁平状的长条片材绕制成多个支撑圈,长条片材可以选用TPU或者尼龙。

在本实用新型中,弹簧圈10的轴线沿水平方向布设,具体是沿鞋底本体的水平延伸方向布设。每个支撑圈具有与所述中底20的下表面对应设置的第一支撑部16、与所述大底30的上表面对应设置的第二支撑部17以及设置在第一支撑部16与第二支撑部17之间的衔接部1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底本体具有对应前掌的前掌部31、对应后跟设置的后跟部33以及设置在前掌部31与后跟部33之间的足弓部32,所述弹簧圈10设置在前掌部31、后跟部33或者足弓部3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底本体具有对应前掌的前掌部31、对应后跟设置的后跟部33以及设置在前掌部31与后跟部33之间的足弓部32,所述弹簧圈10包括对应前掌部31设置的第一自由段11和第二自由段12、对应足弓部32设置的第一延伸段13和第二延伸段14以及对应后跟部33设置的U形段15,第一自由段11和第二自由段12对应前掌部31的左右两侧设置,第一延伸段13和第二延伸段14对应足弓部32的左右两侧设置,第一自由段11、第二自由段12、第一延伸段13、第二延伸段14以及U形段15共同围成缓冲空间35。具体地,第一自由段11、第二自由段12、第一延伸段13、第二延伸段14以及U形段15共同围成与大底30的外轮廓相对应的形状,在实施例中,弹簧圈10具有两个自由端,两个自由端位于前掌部31,弹簧圈10从前掌部31经足弓部32延伸至后跟部33,再从后跟部33绕至足弓部32的另一侧,再延伸至前掌部31。当然,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将弹簧圈10设置成封闭环,即将两个自由端连接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中底20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延伸的延伸块22,延伸块22穿过所述缓冲空间35并连接至所述大底30的上表面,弹簧圈10围绕在延伸块22的周沿。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大底30的上表面设有与所述延伸块22对应的接纳槽34,接纳槽34从所述大底30的上表面向下延伸,所述延伸块22的下部卡接在接纳槽34中,并通过胶黏剂将延伸块22固定在收纳槽34中,从而将中底20和大底30固定在一起,延伸部22的设置增强了整个鞋底的稳定性,其配合弹簧圈10保证了整个鞋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快速弯曲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延伸块22与所述中底20的下表面的衔接处形成与所述第一支撑部16对应的抵靠部21,抵靠部21设置在中底20下表面的周沿,环绕着延伸部22设置。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支撑部16为向所述弹簧圈10的轴心凹陷的弧形支撑部161。同时将第一支撑部16设置成弧形面,从而增加抵靠部21与弹簧圈10的接触面积,从而更好承受中底30的作用力,起到更好的缓冲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支撑部17为与所述大底30的上表面对应的扁平部171。该扁平部171可以通过胶黏剂进一步固定在大底30的上表面上。采用这种结构,整个鞋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同时弹簧圈10在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能够发生形变,起到全方位减震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弹簧圈10具有多个支撑圈,所述U形段15的相邻支撑圈上设有加强部19。通过设置加强部19,增强弹簧圈10的U形段15的强度,从而保证弹簧圈10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鞋子,该鞋子包括鞋底和连接在鞋底上的鞋面,鞋底采用上述快速弯曲减震鞋底。

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