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旅行或野营用品,尤其涉及支撑携行具的背架。
背景技术:
伴随徒步旅行日趋流行和发展,适用于徒步旅行的体育用品也不断增加和更新,其中背包的设计方案多样,尤其是双肩背包,其质量好承重量越来越大,可放置在背包内的必要物品随之增加,例如:食物、水、衣物等,为徒步旅游携带必要用品提供保障。但是,如果背包装载物品越多,则人体肩部受到的压力越大,长时间重压肩部不仅会导致疲劳,而且会使从肩部到手指尖的血流量减小,进而导致某些精细运动技能丧失,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舒适、透气、使用寿命长的携行具背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携行具背架,包括一体设置的左侧板、右侧板、颈部横梁、背部横梁、腰部横梁和臀部横梁;所述左侧板与右侧板对称布置,左侧板与右侧板均包括由上至下一体设置的弧形背部段、弧形腰部段和弧形臀部段,弧形背部段、弧形腰部段和弧形臀部段与人体背部、腰部和臀部的曲线相吻合,左侧板与右侧板之间的宽度在弧形腰部段逐渐缩小;所述左侧板的上部与右侧板的上部通过颈部横梁连接,左侧板的弧形背部段与右侧板的弧形背部段通过背部横梁连接,左侧板的弧形腰部段与右侧板的弧形腰部段通过腰部横梁连接,左侧板的弧形臀部段与右侧板的弧形臀部段通过臀部横梁连接;在所述左侧板上设置左侧板小通孔,在所述右侧板上设置右侧板小通孔,在所述背部横梁上设置背部横梁小通孔,在所述腰部横梁上设置腰部横梁小通孔。
使用时,背架置于人体后背,与软体背包背带结合,形成立体支撑携行具。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
1、背架的左侧板与右侧板均包括由上至下的弧形背部段、弧形腰部段和弧形臀部段,造型呈S形,符合人体背部结构造型,将携行具的力合理分散至各个受力点,更贴身、合体、舒适、轻便,耐久性强,使用寿命周期长。
2、背架上的小通孔设计,不但方便与背带连接,而且使得背架的强度高,还减重、透气,解决闷热问题。
3、左侧板与右侧板之间的宽度在弧形腰部段逐渐缩小,符合人体腰部活动。
4、颈部横梁、背部横梁、腰部横梁和臀部横梁四道梁的设计,增强背架的强度,并且在背部横梁、腰部横梁上开孔,可方便穿带,减重同时也增强背架的强度,还可上下调节穿带,适合1.6米~1.9米高矮不同的人使用。
为了便于头部活动,在所述颈部横梁的上方对称设置两块肩部撑板,其中一块肩部撑板与左侧板的上端一体设置,另一块肩部撑板与右侧板的上端一体设置,两块肩部撑板与颈部横梁的中部形成与人体颈部相吻合的凹圆弧,在两块肩部撑板上均设置颈部通孔。
为了进一步增强背架的强度,将梁与梁之间连接,在所述颈部横梁与背部横梁之间一体设置上部竖梁,在上部竖梁上设置上部小通孔和上部大通孔。小通孔同样可减轻重量、增强强度、透气,大通孔是肩垫捆绑带通过的孔。
同上,在所述背部横梁与腰部横梁之间一体设置中部八字梁,在中部八字梁上设置中部小通孔和中部大通孔。
同上,在所述腰部横梁与臀部横梁之间设置一体设置下部竖梁,在下部竖梁上设置下部小通孔。
为了进一步增强背架的强度,所述左侧板、右侧板、颈部横梁、背部横梁、腰部横梁、臀部横梁、肩部撑板、上部竖梁、中部八字梁和下部竖梁均采用高强度硬质塑料制成,背架可支撑40公斤的携行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图1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携行具背架,包括采用高强度硬质塑料制成且一体设置的左侧板1、右侧板9、颈部横梁6、背部横梁11、腰部横梁15、臀部横梁19、上部竖梁7、中部八字梁13和下部竖梁17。
左侧板1与右侧板9对称布置,左侧板1与右侧板9均包括由上至下一体设置的弧形背部段20、弧形腰部段21和弧形臀部段22,弧形背部段20、弧形腰部段21和弧形臀部段22与人体背部、腰部和臀部的曲线相吻合,左侧板1与右侧板9之间的宽度在弧形腰部段21逐渐缩小。在左侧板1上设置多个左侧板小通孔2,在右侧板9上设置多个右侧板小通孔10。左侧板小通孔2和右侧板小通孔10均竖向布置。
左侧板1的上部与右侧板9的上部通过颈部横梁6连接,在颈部横梁6的上方对称设置两块肩部撑板3,其中一道肩部撑板3与左侧板1的上端一体设置,另一道肩部撑板3与右侧板9的上端一体设置,两块肩部撑板3与颈部横梁6的中部形成与人体颈部相吻合的凹圆弧5,在两块肩部撑板3上均设置颈部通孔4。
左侧板1的弧形背部段20与右侧板9的弧形背部段20通过背部横梁11连接,在背部横梁11上设置四个竖向的背部横梁小通孔12,左侧板1的弧形腰部段21与右侧板9的弧形腰部段21通过腰部横梁15连接,在腰部横梁15上设置五个腰部横梁小通孔16,腰部横梁小通孔16可竖向或横向布置,左侧板1的弧形臀部段22与右侧板9的弧形臀部段22通过臀部横梁19连接。
在颈部横梁6与背部横梁11之间一体设置上部竖梁7,在上部竖梁7上设置上部小通孔8和上部大通孔23。
在背部横梁11与腰部横梁15之间一体设置中部八字梁13,在中部八字梁13上设置中部小通孔14和中部大通孔24。
在腰部横梁15与臀部横梁19之间设置一体设置下部竖梁17,在下部竖梁17上设置三个下部小通孔18,三个下部小通孔18横向或竖向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