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回弹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5047阅读:15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震回弹鞋底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底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指一种减震回弹鞋底。



背景技术:

鞋子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具有保暖驱寒、承受摩擦冲击、防滑减震的作用,从而对人体足部施以保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运动,从而对鞋子性能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运动中,运动者脚根处和脚掌所承受的冲击力是其自身体重的三倍,该力会对人体产生有较大危害的震荡波,使骨骼、肌肉或关节等组织产生损伤和病变。目前减震鞋底多通过增设如气垫、硅胶垫、弹簧等弹性体的减震装置,以达到减震的目的,但是该类鞋底存在有结构复杂、生产工艺繁琐、占用鞋底体积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震回弹鞋底,以解决现有鞋子鞋底减震结构复杂、生产工艺繁琐,减震和回弹能力不理想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减震回弹鞋底,包括依次相互结合的上底、中底和底片,所述中底上设有复数个减震单元,该减震单元侧面中部向内凹陷呈回字形设置,所述底片包括复数个防滑片,防滑片呈U字形设置,所述防滑片粘设于所述减震单元下方,且每个防滑片与每个减震单元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单元呈两列阵列于中底两侧,且中底底面中部形成一凹槽,该凹槽由中底前脚掌中部延伸至足后跟中部。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前脚掌位置设有弹性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位于中底足弓部及足后跟的减震单元侧面镂空有一通孔,该通孔与所述凹槽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防滑片上设有网状防滑纹路。

进一步地,所述上底顶面脚掌处设有多条倾斜凹条。

进一步地,所述中底和上底采用不同的减震弹性材质制成,且所述上底的柔软度大于中底的柔软度,所述中底的弹性大于上底的弹性。

进一步地,所述防滑片采用耐磨橡胶材质制成。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一种减震回弹鞋底,由于减震单元呈回字形设置,当踩踏力作用于减震单元时,减震单元能够得到很好的变形空间,使得踩踏力得到充分缓冲,同时,当脚离开地面时,回字变形空间能够提供一个较好的回弹力,使得人体行走运动更加轻松随意。另外,采用像马蹄形的U字形防滑片设置,不仅结构样式新颖,在提供良好的防滑耐磨能力的同时,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无需增设弹簧等装置便可提供很好的减震能力和回弹能力,生产工艺简捷。

2、中底底面的凹槽前脚掌位置设有一弹性凸起,由于人体跳跃运动时,通常是前脚掌先着地,然后将身体重心迅速移动脚跟上,所以该弹性凸起能进一步减轻和缓冲前脚掌的受力冲击及负担。同时,足弓部以及足后跟的减震单元侧面镂空有一通孔,该通孔在减震单元受到较大力的作用下,产生较大的变形情况下,能够提供足够的变形空间,更好的保护人体足后跟以及足弓部。另外,该通孔与凹槽相连通,当鞋子踩踏在积水上时,能够为凹槽提供排水通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底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一种减震回弹鞋底,包括依次相互结合的上底1、中底2和底片3,中底2上设有复数个减震单元21,该减震单元21呈两列阵列于中底2两侧,且中底2底面形成一凹槽22,该凹槽22由中底2底面前脚掌中部延伸至足后跟中部,凹槽22前脚掌位置设有一弹性凸起23。减震单元21侧面中部向内凹陷呈回字形设置,且位于中底2足弓部及足后跟的减震单面侧面镂空有一通孔24,该通孔24与凹槽22相连通。

参照图2,底片3包括复数个防滑片31,防滑片31呈U字形设置,且每个防滑片31与每个减震单元21一一对应,粘设于减震单元21下方。防滑片31采用耐磨橡胶材质制成,防滑片31上设有网状防滑纹路32。

参照图1和图3,上底1顶面脚掌处设有多条倾斜凹条11,当鞋底弯折时,倾斜凹条11为上底1提供变形空间,方便鞋底弯折以及减轻弯折负担。上底1和中底2采用不同的减震弹性材质制成,上底1的柔软度大于中底2的柔软度,中底2的弹性大于上底1的弹性。通过柔软度较好得上底1,提高穿戴的舒适度,通过弹性较好的中底2提高鞋底的减震能力及回弹能力。

参照图1和图2,当人体行走运动时,踩踏力通过上底1传递到中底2,由于中底2的减震单元21呈回字形设置,当力作用于减震单元21时,减震单元21能够得到很好的变形空间,使得踩踏力得到充分缓冲,同时,当脚离开地面时,回字变形空间能够提供一个较好的回弹力,使得人体行走运动更加轻松随意。

参照图1和图2,人体跳跃运动时,通常是前脚掌先着地,然后将身体重心迅速移到脚跟上。为此,本鞋底中底2底面的凹槽22前脚掌位置设有一弹性凸起23,以进一步减轻和缓冲前脚掌受力冲击及负担。同时,足弓部以及足后跟的减震单元21侧面镂空有一通孔24,该通孔24在减震单元21受到较大力的作用下,产生较大的变形情况下,能够提供足够的变形空间,更好的保护人体足后跟以及足弓部。另外,该通孔24与凹槽22相连通,当鞋子踩踏在积水上时,能够为凹槽22提供排水通道。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