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士皮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5832阅读:664来源:国知局
男士皮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子,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男士皮鞋。



背景技术:

公告号为CN20504075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滑皮鞋,包括鞋底、鞋体、滚口条和沿条,所述鞋体包括前帮和鞋头,所述鞋体上部固定设置有棉质的滚口条,所述鞋体中帮部设置有鞋带孔,所述鞋带孔内嵌套有金属环,所述鞋体底部固定连接有沿条,所述沿条底部固定有鞋底,所述鞋底包括大底、中底和鞋跟,所述大底上设置有防滑凸条,所述中底上固定有整齐排列的橡胶座,所述橡胶座上固定连接有橡胶钉,所述鞋跟中间部位设置有防滑区,所述防滑区外缘固定连接有橡胶座。

上述防滑皮鞋,为了防止鞋带孔受到磨损,在鞋带孔内增设了金属环,但是,该金属环只是简单的卡在鞋带孔内的,固定效果并不好,时间久了,容易出现掉落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男士皮鞋,其鞋带孔内的金属环具有不易掉落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男士皮鞋,包括鞋底、鞋帮和鞋头,所述鞋帮设置有鞋带孔,所述鞋带孔内嵌套有金属环,所述金属环包括环体,以及一体设置于一体上的卡钩;所述卡钩至少设有两个,并嵌入到鞋帮内。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通过在金属环上一体设置卡钩,能够使得金属环更加牢固的扣在鞋带孔内。

优选地,所述金属环的一侧还设有若干固定扣。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由于鞋带孔周围的鞋帮都是由多层面料粘合而成的,鞋子穿久了,多层面料之前容易分离;那么在设置了固定扣以后,通过固定扣再次将多层面料加固,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优选地,所述鞋底的底面包括前脚掌区、足弓区和后脚掌区;所述前脚掌区的前部,以及后脚掌区的前、后部均设置有第一防滑块;所述第一防滑块呈L形。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由于人在走路的过程中,落脚时后脚跟着地,抬脚时前脚掌着地,那么分别在鞋底上对应的这两个部分分别设置L形的第一防滑块,就能够在上述的两种情形下,保证鞋底的防滑性,从而避免人在走路时出现脚滑的情况。

优选地,所述前脚掌区的左、右两侧交错设置有第二防滑块。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人在站立时,整个鞋底均与地面接触,并且前脚掌区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最大,因此,通过设置第二防滑块,一方面能够保证前脚掌区的横向防滑性,同时,若干第二防滑块呈交错分布,能够使得前脚掌区在纵向上的防滑点起到前后互补的效果,避免存在防滑盲区。

优选地,所述第二防滑块设置有4个。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经过实验证明,为了兼顾防滑性、加工难度、模具复杂程度,将第二防滑块的数量设置为4个,是最优的方案。

优选地,所述足弓区内设置有多条呈间隔设置的形变槽;所述形变槽的长度方向与鞋底的宽度方向一致。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当鞋底弯曲时,足弓区会受到挤压而发生扭曲变形,但由于该形变槽的存在,使得足弓区的鞋底部分能够有一定变形余量,如此,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足弓区发生开裂的情况。

优选地,相邻第二防滑块之间设置有第一防滑条;所述第一防滑条呈凹形,且开口朝向鞋底外侧;所述第一防滑条自前脚掌区的一侧延伸至前脚掌区的另一侧的第一防滑块的端部位置。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地增加前脚掌区的防滑性;另一方面,还能够将相邻的第二防滑块之间形成的容水槽分隔成多个部分,进而当人穿着鞋子踩在积水面上时,能够让容水槽内的水在向鞋底两侧排出时,不至于形成过大的水流,也就不会产生较大的水花。

优选地,所述后脚掌区内的两块第一防滑块之间交错设置有多个第二防滑条;所述第二防滑条与第一防滑条形状相同。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地增加后脚掌区的防滑性;另一方面,还能够将相邻的第二防滑块之间形成的容水槽分隔成多个部分,进而当人穿着鞋子踩在积水面上时,能够让容水槽内的水在向鞋底两侧排出时,不至于形成过大的水流,也就不会产生较大的水花。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男士皮鞋的立体图;

图2为实施例中男士皮鞋的鞋底的平面图。

附图标记:1、鞋底;11、前脚掌区;12、足弓区;13、后脚掌区;2、鞋帮;3、鞋头;4、鞋带孔;5、金属环;51、环体;52、卡钩;6、固定扣;71、第一防滑块;72、第二防滑块;73、形变槽;74、第一防滑条;75、第二防滑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参照图1,一种男士皮鞋,其主要包括鞋底1、鞋帮2和鞋头3,鞋帮2设置有鞋带孔4,鞋带孔4内嵌套有金属环5,金属环5包括环体51,以及一体设置于一体上的卡钩52;卡钩52至少设有两个,并嵌入到鞋帮2内。从图中可以看到,两个卡钩52的偏向相同,当然,根据需要,也以设置为不同。

另外,金属环5的一侧还设有若干固定扣6,鞋帮2的多层面料中,除了最内层,均被固定扣6穿透,一方面避免人穿上鞋子时,固定扣6对脚造成划伤,另一方面,使得鞋帮2的多层面料固定的更加牢靠。本实施例中,该固定扣6设置有2个,固定扣6的形状为钩状,与所述卡钩52的形状相对应。

参照图2,鞋底1的底面包括前脚掌区11、足弓区12和后脚掌区13;前脚掌区11的前部,以及后脚掌区13的前、后部均设置有第一防滑块71,第一防滑块71呈L形;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滑块71的面积至少占前脚掌区11的1/5,占后脚掌区13的1/2,以保证其防滑效果。

另外,前脚掌区11的左、右两侧交错设置有第二防滑块72,数量优选为4个。相邻第二防滑块72之间设置有第一防滑条74,第一防滑条74呈凹形,且开口朝向鞋底1外侧;第一防滑条74自前脚掌区11的一侧延伸至前脚掌区11的另一侧的第一防滑块71的端部位置。如此,相对的第一防滑条74之间能够有一部分相交,分别在前脚掌区11和后脚掌区13形成一个密集的防滑区,进而使得整个鞋底1的中部能够进一步地具有较高的防滑性。

同样的,在后脚掌区13内的两块第一防滑块71之间交错设置有多个第二防滑条75;第二防滑条75与第一防滑条74形状相同,以起到与上述第一防滑条74相同的效果。

另外,足弓区12内设置有多条呈间隔设置的形变槽73;形变槽73的长度方向与鞋底1的宽度方向一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