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碳纤维自发热服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0866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服装,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智能碳纤维自发热服装。



背景技术:

在我国寒冷地区,有大量的交警、巡逻人员和环卫工人等兢兢业业的守候在自己的岗位上,保障我们社会的安全和卫生。由于这些地区气温一般低于10℃,人的热量散失很快,导致中心体温逐渐降低。低温对人体的影响表现为:①在极冷的低温下,很短时间内便会对身体组织产生冻痛、冻伤和冻僵;②产生全身性影响,暴露时间较长时,中心体温逐渐降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低温症状,如出现呼吸和心率加快、颤抖等,接着出现头痛等不适反应。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下工作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授权公告号为CN 204273320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加热服,包括加热服本体和控制单元,加热服本体内设有若干加热单元,每个加热单元内均设有温度感应装置,控制单元包括能量输出单元和温度调节单元,温度调节单元连接温度感应装置,能量输出单元连接加热单元。虽然该碳纤维加热服能够自主加热保暖,但衣服只有作为外套的加热服本体,若出现需要换洗等情况脱掉外套后则不能提供加热保暖,使用时间段受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碳纤维自发热服装,服装上的加热内胆可以与外套连接和拆卸,可根据需要随意组合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碳纤维自发热服装,包括外套和内胆,所述外套和内胆均包括躯干部和袖口部,所述外套与内胆的门襟处通过两排拉链连接,所述内胆内设置有调温装置,所述调温装置包括电源线、控制单元和若干加热单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胆具有电加热功能,能够提高良好的保暖效果,配合外套一起使用,首先能够提高其厚度,另外,外套能够对内胆起到进一步的保温作用。再者,由于外套与内胆是通过两排拉链连接的,所以外套与内胆可以拆卸分离单独使用,当外套脏了以后,可以将外套单独拆下进行清洗,而内胆则不需要清洗可以继续穿在身上为人们提供保暖。

较佳的,所述加热单元包括内衬层、外衬层和位于二者之间的碳纤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碳纤维被包覆于内衬层和外衬层之间,具有良好的防水性,所以该内胆可以水洗。

较佳的,所述加热单元设置为三片且分别布置在内胆的前胸两侧和背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既能够节省加热单元的使用量,也能够省电,从而延长加热时长,还能够提供足够的保暖需求。由于前胸和后背为血液的主要动脉循环区域,血液将热量从心脏部位传输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从而使得加热单元能够对身体的关键部位供暖,使人体在低温环境中仍然感到暖和舒适。

较佳的,所述外套包括里料和由防水牛津布制作的面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雨雪天气中,即使面料被浸湿也可以保证外套里料及内侧其的衣物干燥。

较佳的,所述内胆包括外层面料、中间层面料和内层里料,外层面料和中间层面料之间形成夹层一,中间层面料和内层里料之间形成夹层二,所述夹层一中填充有鸭绒,所述加热单元设置在所述夹层二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内胆的保暖效果更好,并且,加热单元与鸭绒分开设置,减少鸭绒被加热单元影响,进而减小鸭绒被直接加热产生异味的概率。

较佳的,所述外层面料和中间层面料被缝线缝合并把夹层一分割成若干个区域,使得每个区域内的鸭绒相对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内胆的版型保持相对固定,不易走形。

较佳的,所述外套的领口处和/或腰部设置有束紧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风从外套的顶部和底部进入,增加保暖性,同时可以调节外套的宽松程度。

较佳的,所述外套包括里料和面料,所述束紧部件为服饰弹力绳,所述服饰弹力绳位于所述外套的里料和面料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拉伸服饰弹力绳可以调节外套的领口处和腰部的松紧,进而使得人们穿着更加舒适,并且,可以通过调节松紧达到更好的保暖效果。

较佳的,所述外套的外侧设置有反光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在光线较暗的场合时,具有反光作用,能够增加着衣者被发现的概率。

较佳的,所述反光条与所述外套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选择要不要反光条,提高了穿着者的选择性,具有更灵活的适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保暖效果好;2.本实用新型的适用性更广;3.本实用新型可以水洗;4.本实用新型的舒适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3为图2中A-A向的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中反光条取下状态的示意图;

图5羽绒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羽绒芯的调温装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1、外套;11、躯干部;12、袖子部;111、螺纹布;112、门襟面;113、口袋一;114、穿孔;13、面料;131、反光条;14;里料;15、夹缝;2、羽绒芯;21、内层里料;211、防水布;22;中间层面料;23、外层面料;24、夹层一;241、鸭绒;25、夹层二;26、口袋二;27、缝线;3、衣帽;4、第一锁合装置;41、拉链一;42、按扣一;421、公扣;422、母扣;5、束紧部件;51、服饰弹力绳;52、弹簧扣;6、第三锁合装置;61、拉链三;62、魔术贴;7、第二锁合装置;71、拉链二;72、按扣二;8、调温装置;81、加热单元;811、内衬层;812、外衬层;813、碳纤维;82、控制单元;83、皮料;831、十字形开口;84、USB线;9、按扣三。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一种智能碳纤维自发热服装,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外套1和羽绒芯2,外套1由躯干部11和袖子部12组成。结合图3,外套1的面料13由防水牛津布制作,这样在雨雪天气中,即使面料13被浸湿也可以保证外套1内层及其内侧的衣物干燥。外套1的里料14由羊毛呢子制作,当吸收湿气或汗液后仍具有保暖性,里料14也可以使用其他材质如牛皮。面料13和里料14之间形成夹缝15。外套1的门襟上设有第一锁合装置4,第一锁合装置4由拉链一41和位于拉链一41附近的若干按扣一42组成,门襟的一侧设有门襟面112,按扣一42的公扣421沿着门襟面112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按扣一42的母扣422位于门襟的另一侧对应位置,拉链一41把门襟卡合,通过把按扣一42的公扣421和母扣422扣合,使得门襟面112遮挡在拉链的外面,防止风从拉链一41处的缝隙进入衣服内,具有挡风效果,同时也增加了美观性。在门襟的两侧腰部位置各设有一个口袋一113,既可把手放进去当做手套来保暖,又可随身携带移动电源或其他小的物件。在外套1的领口处和腰部分别设有束紧部件5,束紧部件5包括服饰弹力绳51,服饰弹力绳51内置环绕于外套1的夹缝15中,服饰弹力绳51的两端通过设在外套1上的穿孔114露在外面,服饰弹力绳51的末端设有弹簧扣52,通过调节弹簧扣52之间的服饰弹力绳51的长度并把两端相系,可以使得外套1在领口处和腰部处束紧,减少风从外套1的顶部和底部进入,增加保暖性,同时可以调节外套1的宽松程度。在躯干部11的底部设有由螺纹布111制作的下摆,在袖子部12的末端设有由螺纹布111制作的袖口,由于螺纹布111的弹性,使得下摆紧束在人的腰部下方和袖口紧束在人的胳臂上,防止冷风从外套1底部和袖口处进入外套1内,有效的提高外套1的保暖性。

参考图1,由于头部是人体散热最多的部位,尤其在0℃及以下的低温环境中,头部的散热量约占人体总散热量的一半。因此为了进一步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失速率,在外套1的领口外侧设有衣帽3,结合图1,衣帽3通过第二锁合装置7与外套1连接,第二锁合装置7包括位于领口外侧的拉链二71和按扣二72。根据需要衣帽3可以从外套1上拆卸作为单独的帽子使用。衣帽3与领口接触的下边缘设有束紧部件5,束紧部件5包括服饰弹力绳51,服饰弹力绳51内置环绕于衣帽3中,服饰弹力绳51的两端露在衣帽3外面,服饰弹力绳51的末端设有弹簧扣52,当戴上衣帽3后可以调节束紧部件5使得衣帽3的两角把人体的下颚底部覆盖住,有效减少头部裸露在外的面积,减少热量的流失。

为便于夜间工作的人员,如巡警、抢险人员、夜间救援人员等,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更容易被他人发现,参考图1和图4,在外套1的胸部和腹部高度设有环形的反光条131,反光条131与外套1之间通过按扣三9连接,这样白天穿戴衣物时可以把反光条131取下来,以便提高美观性,在夜间工作需要时再把反光条131通过按扣三9连接在外套1上,适合不同人员的需求。此外,反光条131与外套1的连接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如使用魔术贴粘接、使用两排拉链连接、在外套1的反光条131位置设置钮扣并在反光条131上开有相应的扣眼。

参考图1,羽绒芯2在外套1的内侧,羽绒芯2的形状与外套1的形状相适应,羽绒芯2通过第三锁合装置6与外套1连接,第三锁合装置6包括平行于第一锁合装置4设置的拉链三61和袖口处的魔术贴62,这样羽绒芯2可以从外套1上分离,成为单个两件个体,羽绒芯2可以根据外部气温变化选择性的单独穿着,轻便舒适。同时外套1可以进行清洗,保持衣物干净。结合图3,羽绒芯2共有三层布料,分别为最外层面料23、中间层面料22和内层里料21,外层面料23和中间层面料22之间形成夹层一24,中间层面料22和内层里料21之间形成夹层二25。羽绒芯2的布料采用纯棉制作,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夹层一24由鸭绒241填充,以便增加羽绒芯2的保暖性。最外层面料23和中间层面料22被缝线27缝合并把夹层一24分割成若干个区域,使得每个区域内的鸭绒241相对固定,保持羽绒芯2的保暖均匀性。

为了能够主动地为人体提供热量,保持人体中心温度长时间处于温和的36℃,在羽绒芯2内增设有调温装置8,结合图3和图5,调温装置8包括设置于夹层二25内的若干加热单元81,加热单元81包括内衬层811、外表层和位于二者之间的碳纤维813,碳纤维813相当于发热电阻,碳纤维813两端连接有铜线,由铜线将电流输入到碳纤维813,将电流损耗转化为热量从而使碳纤维813发热。碳纤维813多根并排设置,以增加碳纤维813发热功率。加热单元81通过防水布211被缝合在内层里料2114内侧,加热单元81分别布置在前胸两侧和背部,由于前胸和后背为血液的主要动脉循环区域,血液将热量从心脏部位传输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从而使得加热单元81能够对身体的关键部位供暖,使人体在低温环境中仍然感到暖和舒适。加热单元81只设置在这三个关键区域,提高了加热单元81的加热供暖效率,若是在其他部位也设置加热单元81,会导致电量损耗过快,同样电量下能够提供加热保暖的时间缩短。结合图3和图6,加热单元81通过包覆有绝缘外层的导线连接到控制单元82,控制单元82通过防水布211缝合在羽绒芯2领口附近的内层里料2114上,控制单元82分别有36℃、45℃和56℃三个档位,穿戴人员可以根据外部环境温度和身体感受温度进行档位选择,使得人体温度长时间处于36℃的舒适温度。靠近羽绒芯2的门襟处的内层里料2114上缝合有圆形的皮料83,皮料83中心设有十字形开口831,控制单元82通过USB线84穿过十字形开口831连接到外部的移动电源,以便能够对调温装置8提供能量,并且可随时更换电源保持能量充足,使得调温装置8可以长时间加热供暖。另外,各导线之间的接头均采用封胶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则该自发热服装能够水洗。移动电源的输出电压为5V,低于国家规定的潮湿而触电危险性较大的环境的安全电压12V,以起到防护的目的。十字形开口831下端的内层里料2114上设有口袋二26,以便随身携带放置移动电源。

该智能碳纤维813自发热服装使用方法如下:

①环境温度在5~15℃时,可以选择性单独穿戴外套1或羽绒芯2,穿戴羽绒芯2时根据人体感受选择性地使用调温装置8;

②环境温度在-5~5℃时,可以一起穿戴外套1和羽绒芯2,根据人体感受选择性地使用调温装置8;

③环境温度在低于-5℃时,一起穿戴外套1和羽绒芯2,带上衣帽3,根据人体感受选择性地使用调温装置8。

上述环境温度并不限制该智能碳纤维自发热服装的穿戴选择,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灵活穿着。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