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帮及其编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482096阅读:11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鞋帮及其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通过针织机编织鞋帮的方法。在此情况下,对应于鞋帮的部位,改变伸缩性、强度、通气性等,因此,需要使针织纱的种类对应于部位进行改变。于是提出了通过中间纱(日文:インターシャ)编织来编织鞋帮,部位与部位的边界作为中间纱的边界的技术(专利文献1us6931762b)。另外,在中间纱编织中,部位与部位通过缝褶连接。

揭示另外的现有技术。专利文献2(jps54-21464b)及专利文献3(jph09-111619a)公开了添纱(日文:プレーティング)编织。在添纱编织中,使来自2个供纱口的2根针织纱重叠地编织线圈列,一方的针织纱显露在针织物的表面,另一方的针织纱显露在针织物的背面。专利文献2提出了通过添纱编织在针织物上表现花纹的技术。专利文献3提出了一种通过切换显露在针织物的表面的针织纱而不切换显露在背面的针织纱,来编织中间纱花纹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us6931762b

专利文献2:jps54-21464b

专利文献3:jph09-111619a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专利文献1那样,如果通过缝褶将鞋帮的部位与部位连接,那么,在连接部位通过缝褶的网眼在基底线圈重叠的重叠网眼进行接合。在此,如果鞋舌及其两侧那样的容易受力的部位通过缝褶连接的话,在缝褶部施加强力而可能会导致针织纱断开。尤其是,如果在鞋舌的两侧穿鞋带,那么,鞋带对穿过鞋带的孔施加强力,将鞋带孔抻长。而且此力如果施加到缝褶部,会增加针织纱断开的可能性。另外,尽管鞋舌及其两侧的连接部可以在编织之外通过粘接带、热处理等进行加强,但是,会降低生产率。于是,必须将鞋舌及其两侧的连接部在针织机上进行牢固连接。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将鞋舌及其两侧的针织物在针织机上牢固连接的鞋帮及其编织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鞋帮为筒状,具备鞋尖、作为鞋尖与鞋后跟之间的部分且包括鞋舌的鞋筒、鞋后跟和鞋口,其特征为,

鞋筒具备覆盖脚背的中央部的鞋舌、沿与脚背的纵向呈直角的方向处于鞋舌的右侧且从脚背的右侧覆盖脚掌的右半部分的右侧部分,和处于鞋舌的左侧且从脚背的左侧覆盖脚掌的左半部分的左侧部分,

通过右添纱区域,将鞋舌与右侧部分连接;所述右添纱区域,鞋舌的针织纱与右侧部分的针织纱在保持表背的关系固定不变的状态下重叠的线圈,沿鞋帮的周向连续2针以上,

而且,通过左添纱区域,将鞋舌与左侧部分连接;所述左添纱区域,鞋舌的针织纱与左侧部分的针织纱在保持表背的关系固定不变的状态下重叠的线圈,沿鞋帮的周向连续2针以上。

在本发明中,鞋舌及其右侧部分不是通过缝褶连接而是通过添纱区域连接。而且添纱区域,由鞋舌的针织纱与右侧部分的针织纱在保持表背的关系固定不变的状态下重叠的线圈构成,其幅度沿鞋帮的周向为2针以上。为此,鞋舌与右侧部分不是通过重叠网眼的列连接,而是通过添纱区域构成的面连接,连接强度增加。同样,鞋舌与左侧部分的连接强度也增加。

优选为,在右添纱区域设置1列用来穿过鞋带的鞋带孔列,而且与鞋带孔列相对的另外的鞋带孔列被设置在右添纱区域、鞋舌,或右侧部分,

在左添纱区域设置1列用来穿过鞋带的鞋带孔列,而且与鞋带孔列相对的另外的鞋带孔列被设置在左添纱区域、鞋舌,或左侧部分。

以使相对的2列鞋带孔列重叠的方式在2列鞋带孔列的中间进行折叠,于是相对的鞋带孔重叠,可以使鞋带穿过。由于将2个鞋带孔重叠地穿过鞋带,因此,鞋带孔不易被抻大,且即使对鞋带孔施加强力也可以通过添纱区域对力进行支撑。

本发明为一种鞋帮的编织方法,将筒状的鞋帮在具有前后至少一对针床的纬编机上进行编织,其特征为,

从鞋尖或鞋口开始进行编织,编织鞋尖、鞋筒、鞋后跟、鞋口,所述鞋筒为鞋尖与鞋后跟之间的部分且包括鞋舌,

在鞋筒的编织中,编织:覆盖脚背的中央部的鞋舌;

沿与脚背的纵向呈直角的方向处于鞋舌的右侧且从脚背的右侧覆盖脚掌的右半部分的右侧部分;

处于鞋舌的左侧且从脚背的左侧覆盖脚掌的左半部分的左侧部分;

将鞋舌与右侧部分连接,且通过鞋舌的针织纱与右侧部分的针织纱在保持表背的关系固定不变的状态下重叠地形成线圈的添纱编织,沿鞋帮的周向以2针以上的编织宽度编织成的右添纱区域;以及

将鞋舌与左侧部分连接,且通过鞋舌的针织纱与左侧部分的针织纱在保持表背的关系固定不变的状态下重叠地形成线圈的添纱编织,沿鞋帮的周向以2针以上的编织宽度编织成的左添纱区域,

而且在鞋筒的编织中轮番重复:按右侧部分的编织、右添纱区域的添纱编织、鞋舌的编织、左添纱区域的添纱编织、左侧部分的编织的顺序进行编织的步骤,和按左侧部分的编织、左添纱区域的添纱编织、鞋舌的编织、右添纱区域的添纱编织、右侧部分的编织的顺序进行编织的步骤。

这样,可以编织将鞋舌与其左右的部分通过添纱区域进行连接的鞋帮。而且在此鞋帮中,鞋舌与左右的部分的连接强度增加。

优选为,在右添纱区域,在纬编机上形成1列鞋带通过用的鞋带孔列,且在纬编机上将与鞋带孔列相对的另外的鞋带孔列形成在右添纱区域、鞋舌,或右侧部分,在左添纱区域,在纬编机上形成1列鞋带通过用的鞋带孔列,且在纬编机上将与鞋带孔列相对的另外的鞋带孔列形成在左添纱区域、鞋舌,或左侧部分。这样,可以在纬编机上编织能够耐受被鞋带施加的力的鞋带孔和添纱区域。

在本发明中,鞋舌及其周围构成的鞋筒筒c编织编织成c字状,在脚掌产生c字形的开口。而且优选为,将c字形的开口通过重叠网眼、缝褶等闭合,将鞋筒的右侧部分与左侧部分在纬编机上接合。

在纬编机的针床上的各部的配置中,

·右侧部分与左侧部分在前后的针床上相对、

·右添纱区域与左添纱区域在前后的针床上相对、

·鞋舌的右半部与左半部在前后的针床上相对。

而且以使鞋舌的右半部的最左侧的线圈与鞋舌的左半部的最右侧的线圈连接的方式编织。

例如,使鞋舌的针织纱、右侧部分及左侧部分的针织纱不同。编织为c编织,因此,供纱口为鞋舌1个、右侧部分1个、左侧部分1个的至少3个。将鞋舌的中央部作为编织宽度的一端、将脚掌的中央部作为另一端,供纱口的配置,在配置a与配置b之间轮番重复,

·上述配置a为,右侧部分的供纱口处于编织宽度的另一端,左侧部分的供纱口与鞋舌的供纱口,在右侧部分及左侧部分与左右的添纱区域的边界附近,

·上述配置b为,左侧部分的供纱口处于编织宽度的另一端,右侧部分的供纱口与鞋舌的供纱口,在右侧部分及左侧部分与左右的添纱区域的边界附近。

而且,

·自右侧部分的供纱口的供纱范围是鞋筒的右侧部分与右添纱区域,

·自左侧部分的供纱口的供纱范围是鞋筒的左侧部分与左添纱区域,

·自鞋舌的供纱口的供纱范围是鞋舌与左右的添纱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鞋帮的侧面图。

图2是实施例的鞋帮的俯视图。

图3是添纱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中的每个区域的供纱范围的图。

图5是实施例中的鞋帮中的鞋筒的编织工序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变型例中的编织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表示用来实施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实施例

在图1~图6中表示实施例及其变型,图1表示将鞋帮2平坦折叠的状态,图2表示摊开的状态。4为鞋尖、6为鞋口,8为包着脚的脚背、侧部以及脚掌的鞋筒,鞋尖4,鞋筒8,及鞋口6都为筒状。10为鞋口6与鞋筒8之间的鞋后跟,通过折回进行编织。在鞋帮2的底部张贴未图示的鞋底。

5是编织开始编织出的线条,s、s'为其两端,沿图1、图2的空心箭头的方向,从鞋尖4向鞋口6进行编织,但是,也可以从鞋口6向鞋尖4编织。鞋口6为筒状,具备开口7。鞋后跟10,例如,由3个区域10'、10”、10”'构成,在鞋筒8之后将各区域10'、10”、10”'折回编织,从而改变线圈纵行的方向。另外,图1的黑箭头表示线圈横列方向,空心箭头表示线圈纵行方向。

鞋筒8包括:覆盖脚的脚背的中心部的鞋舌11、覆盖脚掌的右半部分及脚背的右侧部的右侧部分12、覆盖脚掌的左半部分及脚背的左侧部的左侧部分13、及左右的部分12、13与鞋舌11之间的左右的添纱区域14、15。鞋舌11、左右的添纱区域14、15及左右的部分12、13在纬编机上编织成c字状,c字形的开口在左右的部分12、13之间的脚掌侧。而且通过接合部20将c字形的开口的两侧的线圈接合,将左右的部分12、13无缝制地进行接合。接合,例如可以是重叠网眼、或者通过缝褶来进行,接合方法任意。而且也可以不在纬编机上接合,而是通过粘接剂、缝制等进行接合。鞋帮2例如无缝制地编织。

当穿上鞋时,相应于脚的动作,对鞋帮2施加沿周向的拉伸力。进而,如果在鞋舌的周边设置穿过鞋带的鞋带孔,则受鞋带的运动的影响,鞋带孔会抻长。对此,在左右的部分12、13的针织纱与鞋舌11的针织纱的双方进行添纱编织。于是,鞋舌11由左右的部分12、13、左右的添纱区域14、15构成的面进行接合,接合部的强度提高。为此,可以抑制针织物的伸长、变形,可以防止针织纱切断,而且鞋带孔不会抻长。另外,在添纱编织中,2种针织纱在保持表背的关系固定不变的状态下重叠,形成线圈。为此,使2个供纱口位置一致地在针床上移动,通过2个供纱口相对于针床的前后的关系,决定显露在表侧的针织纱与显露在背侧的针织纱。

如图3所示,左右的添纱区域14、15,例如都为长方形,编织宽度为2针以上,在实施例中,例如,为10针。在左右的添纱区域14、15,设置2列沿纵向的鞋带孔列16、17,鞋带孔列16、17关于对称轴18线对称,以对称轴18为界将添纱区域14、15折叠,于是将鞋带孔列16、17重叠。鞋带孔列16、17,只要其一方处在左右的添纱区域14、15即可,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强度,优选为,在各添纱区域14、15各设置2列鞋带孔列16、17。假设在即使2列鞋带孔列16、17的强度也不足的情况下,扩宽添纱区域14、15的编织宽度,在各添纱区域各设置4列鞋带孔列,折返地将添纱区域14、15在4层状态下使用的话,成为牢固的鞋带孔列。

鞋带孔列16、17的鞋带孔可在纬编机上编织。例如,在鞋带孔沿线圈横列方向(图3的上下方向)为2针的宽度的情况下,使位于鞋带孔的2针的线圈分别向图3的上和下进行移圈,于是可以形成2针宽度的鞋带孔。

在图4、图5中,表示鞋舌11,左右的添纱区域14、15,右侧部分12,及左侧部分13的编织。编织,在至少具备前针床fb和后针床bb,从多个供纱口30供给针织纱的纬编机上进行。在此,由前针床fb编织左侧部分13、左添纱区域15,由后针床bb编织右侧部分12、右添纱区域14,但是,也可以使前后针床的分派调换。纬编机例如,具备具有连带销的滑架,供纱口30通过连带销相对于所要的区间与滑架连动移动。而且,在这样的供纱口30,有通常的供纱口、通过弹簧等自由摆动的中间纱用的供纱口,使用哪个都可以。进而,也可以使用不与滑架连动移动的,自行式的供纱口。

针织纱使用鞋舌11用、右侧部分12用及左侧部分13用的至少3根,左右的添纱区域14、15通过各2根针织纱进行编织。另外,右侧部分12用的针织纱与左侧部分13用的针织纱,例如,为同种针织纱。在添纱编织中,使2种针织纱一致地进行编织,使一方的针织纱显露在鞋帮2的表面、另一方的针织纱隐藏在背面。而且在添纱编织中,使2个供纱口30、30一致地移动。

图4表示供纱口30相对于编织宽度w的分派,在左侧部分13分派号数为1的供纱口、在右侧部分12分派号数为3的供纱口、在鞋舌11分派号数为2的供纱口。图4进而表示3个供纱口的编织范围,各供纱口在各自的编织范围内往复移动。而且编织不是旋绕编织,而是将筒状针织物往复地编织的c编织,将c字形的开口通过接合部20闭合。而且在右添纱区域14从号数为3与号数为2的供纱口供纱,在左添纱区域15从号数为1与号数为2的供纱口供纱。

图5为鞋筒的编织工序图,按从下方的1)向上方的11)的顺序进行编织。1)表示3个供纱口30的最初的配置,号数为1的供纱口位于接合部20侧、号数为2、3的供纱口位于左右的添纱区域14、15侧。2)由号数为1的供纱口编织鞋筒的左侧部分13。接着,在3)中,在左添纱区域15使号数为1、2的供纱口一致地进行添纱编织。添纱编织是将来自2个供纱口的针织纱上下对齐地形成线圈的列,为此,使2个供纱口一致地移动。而且此时,来自号数为2、3的供纱口的针织纱在左侧部分13不被针捕捉,而且在添纱区域15来自号数为3的供纱口的针织纱不被针捕捉,进行公知的回踢(日文:蹴り返し)等处理。另外,在自行式的供纱口的情况下,为了在不需要的部位针织纱不被针捕捉,使供纱口退避。

编织添纱区域15时,将号数为1的供纱口从编织断开,在4)中,将鞋舌11的左侧部分11l由号数为2的供纱口进行编织,在图5的5)中,将鞋舌11的右侧部分11r由号数为2的供纱口进行编织。另外,右侧部分11r与左侧部分11l,在图5中的编织宽度的右端连接。

在图5的6)中,由号数为2的供纱口与号数为3的供纱口在右添纱区域14进行添纱编织。此时为了使号数为1的供纱口的针织纱不参与编织,进行回踢等的处理。在图5的7)中,将号数为2的供纱口从编织断开,由号数为3的供纱口在鞋筒的右侧部分12进行编织。

当图5的7)的处理完成时,供纱口30的配置相对于1)的最初的配置,成为将号数为1的供纱口与号数为3的供纱口调换后的配置。于是,从7)的状态向1)的状态,按照与2)~7)相反的顺序,且使编织方向相反地进行编织。于是,供纱口30的配置回到1)的最初的配置,可以将鞋帮按前后各1线圈横列份进行编织。因此,1)中的供纱口30的配置、7)中的供纱口30的配置,其中的一方成为最初的配置,另一方成为最后的配置,供纱口30的配置在这两个配置之间进行改变。

表示用来从图5的7)的状态向1)的状态返回的编织的一部分。在图5的8)中,在左右的添纱区域14、15形成鞋带孔,而且,将鞋筒的左侧部分13与右侧部分12连接,通过接合部20将c字形的开口闭合。鞋带孔的形成,例如,通过使位于孔内的线圈向左右移动与另外的线圈重叠来进行。

图5的9)与7)的编织方向相反,10)与6)的编织方向相反,图5的11)与5)的编织方向相反。以下同样,图5的4)、3)、2)的编织,按照此顺序且使编织方向相反地执行,于是回到图5的1)的状态。在图4、图5的编织之前,有从起始线条5到鞋舌11的面前为止的筒状编织,例如,用号数为1、3的供纱口的一方进行编织。在图4、图5的编织之后,有鞋后跟10的编织、鞋口6编织,例如,用号数为1、3的供纱口的一方进行编织。

图6表示变型例中的鞋筒的编织。在此变型例中,将左右的添纱区域14、15分别分割为2个添纱区域14、14'、15、15',随之使用5个供纱口30。图6表示对各供纱口进行的编织范围的分派,在图6的下侧的供纱口的配置和上侧的供纱口的配置之间往复地进行编织。通过改变所使用的针织纱的粗细、强度而使其呈阶梯,或改变颜色等,可以应对各种设计。

2鞋帮4鞋尖5起始线条

6鞋口7开口8鞋筒10鞋后跟11鞋舌

12右侧部分13左侧部分14、15添纱区域

16、17鞋带孔列18对称轴20接合部30供纱口

fb前针床bb后针床w编织宽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