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收纳包及收纳组件,它尤其便于与背包、带体或绳体形成可拆卸式连接,不仅能够扩展其各自的用途,还能为使用者提供便利。
背景技术:
:
日常生活中,背包是人们外出时经常使用的生活用品,当人们背包时,背包的正面通常背对使用者或者位于使用者身体的一侧,以双肩背包为例,当需要从双肩背包中拿取一些常用物品时,使用者一般要先将背带从肩部卸下才能打开背包取出物品,之后再将背包重新背到肩上,在背包盛放物品繁多不易翻找或者背包较重的情况下,这种拿取物品的方式对使用者来说十分不便,另外,双肩背包正面的袋口完全处于使用者的视力范围之外,为此,人们为了拿取物品方便或者防范偷窃行为,有时会将双肩背包倒背在胸前,这样不仅会让使用者行动不便,也会因身体负重不当对使用者的身体造成损害。虽然一些背包的背带上也配有小包体,但一般是与背带不可拆卸式连接,或者在背带的某个固定位置上活动连接,这些连接方式的缺点在于,当背带的长度进行调整时,无法相应地调整小包体在背带上的位置,或者容易使小包体在背带上摇晃,造成使用不便。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包体与带体或绳体之间的固连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包体的使用范围和用途。
技术实现要素: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使用者提供一种便于与背包、带体或绳体形成连接的收纳包,而且形成连接后其不易在背包、带体或绳体上摇晃,还便于使用者在背包、带体或绳体上调整其固定的位置,而且能够让使用者在其视力范围所及且相对自己较近的位置上从本发明中获取一些常用的物品。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收纳组件,可供使用者根据个人喜好将其与背包、带体或绳体自由搭配并组合成全新结构的背包、腰包、臂包等使用。由于本发明与背包、带体或绳体能够形成可拆卸式连接,因此,本发明也可单独使用。
综上,本发明能够一定程度上扩展包体的使用范围和用途,而且使用灵活便捷,通过个性时尚的外观设计,本发明能够达到既实用又美观的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收纳包,其包括: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体设有开口部和容纳空间;
所述包体的外表面设有固定夹;
所述包体的外表面或(和)所述固定夹上设有防护装置或其构件,所述防护装置能够阻挡或阻碍所述固定夹打开或者完全打开,所述防护装置能够解除所述阻挡或阻碍,或者所述防护装置或其构件能够与设在所述包体的外表面或(和)所述固定夹上的构件共同作用解除所述阻挡或阻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收纳组件,包括:所述包体;背包,所述背包通过所述固定夹与所述包体形成可拆卸式连接。
优选的,所述包体固定在所述背包的背带上或(和)所述背包上设置的环状或扁环状夹层的侧壁上。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收纳组件,包括:所述包体;带体或绳体(无论其是否具有自由端,无论其上是否形成有结构体),所述带体或绳体通过所述固定夹与带体或绳体形成可拆卸式连接。
通过所述固定夹固定在所述带体或绳体上形成的任何结构体上视同固定在所述带体或绳体上,例如:通过所述固定夹固定在所述带体或绳体上的呈环状或扁环状夹层的侧壁上;
优选的,具有一个以上自由端的带体或绳体,其自由端的端头之间能够构成容纳空间,
优选的,所述带体或绳体的两端为可弯曲的自由端且两自由端能够连接在一起,当两自由端连接在一起时所述带体或绳体呈环状或扁环状容纳空间。
附图说明:以下是对本发明的举例说明,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推演出其他图样。
图1:本发明实施例1的包体背面示意图
图2:本发明实施例2的包体背面示意图
图3:本发明实施例3的实施效果图
图4:从图3解构出来的背带与包体连接后的反面放大示意图
图5:本发明实施例5的实施效果图
附图标记:包体1、夹层10、固定夹2、夹持部20、与夹持部20相对的夹持部21、开口部22、翻折部201、防护装置3、卡头310、卡口320、双肩背包5、背带51、带体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横向”、“纵向”、“水平”、“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如图1所示,固定夹2在包体1背面的中间部横向设置,固定夹2具有两个相对的夹持部20和21,固定夹2能够从其右侧打开并形成开口部22,包体1背面的中间部形成有夹层10,其具有两个纵向相对的开口,夹持部20的中间部位于夹层10的所述两开口之间,并且通过缝纫和粘接的方式将夹持部20的部分表面固定在夹层10中,从而将固定夹2固定在包体1上,在本实施例中,夹持部20和21具体为两个金属夹片,夹持部20的水平方向上的两相对边缘具有翻折部201且对称设置,两翻折部201朝向夹持部21并且邻近开口部22,并且位于夹持部21的水平方向上的两相对边缘的外侧,防护装置3由两个卡头310和一个卡口320共同构成,两卡头310和卡口320分别设置在夹持部20和夹持部21上,两卡头310位于两翻折部201之间且与两相翻折部201一体连接,卡口320一体成型在夹持部21的表面上,当卡口320与两卡头310相互卡住时,夹持部21被固定在两卡头310上,同时开口部22闭合,从而阻挡或阻碍固定夹2打开。当需要将固定夹2打开时,需同时从两翻折部201的外侧向其内侧方向上按压从而带动与其一体连接的两卡头310从卡口320中移出,使防护装置3解除对夹持部21的阻挡或阻碍,同时使固定夹2打开。固定夹2打开后,将需要固定的物体放置到夹持部20和21之间并按上述方法将固定夹2闭合,同时使包体1与被固定的物体形成连接,需要将包体1与被固定的物体分离时,可按上述方法将固定夹2打开,将被固定的物体从固定夹2中移出。
在某些实施例中,夹层10也可替换成封套或袋套或软管。
在某些实施例中,固定夹2通过铆合的方式与包体1背面连接。
在实施例1中,固定夹2的开口部22朝向包体1的右侧,在某些实施例中,固定夹2的开口部22的朝向能够通过设置在固定夹2上的装置由右侧转向左侧或其他方向。
在某些实施例中,卡口310设在夹持部21上,而卡头320直接固定在包体1背面,卡口310和卡头320能够相互卡住,从而起到所述阻挡和阻碍的作用。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包体1背面还可以增设一个防护装置3,从而进一步防止固定夹2意外打开或者被恶意打开,如图2所示,增设的一个防护装置3在本实施例中具体为一个弹力绳圈,主要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弹力绳圈套在实施例1中的固定夹2的外侧,并且所述弹力绳圈位于夹持部20外侧表面的部分与包体1背面固定在一起,此时,所述弹力绳圈位于夹持部21外侧表面的部分邻近两翻折部201的左侧边缘,当需要打开固定夹2时,可利用所述弹力绳圈的弹性先将其从夹持部21的外表面上提起来并向固定夹2的右端方向上拖动,直至将其从夹持部21的右端卸下或移开,之后再按实施例1中所述方法将固定夹2打开从而形成开口部22,继而通过固定夹2将包体1固定在其他物体上,之后,按实施例1中所述方法将固定夹2闭合,将之前卸下的所述弹力绳圈再次提起来向固定夹2的左端方向上拖动直至将两夹持部20和21套住,优选的,将所述弹力绳圈套在实施例1中两翻折部201的左侧边缘附近,此时,所述弹力绳圈(即防护装置3)能够阻挡或阻碍固定夹2打开或完全打开。作为防护装置3的所述弹力绳圈能够在固定夹2意外打开时控制住其开口部22的张开程度,防止因开口部22打开过大而导致的包体1与被固定物体分离的情况。
由实施例1和2可知,防护装置3可由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制成;防护装置3可由单个构件构成,或者由一个以上的构件构成;防护装置3的构件之间可以形成连接;防护装置3与固定夹2的材料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同一个包体1上可设有一个以上的防护装置3。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弹力绳圈上可以再穿一个塑料制的绳扣并使其位于夹持部21的外侧表面上,所述绳扣的作用在于方便使用者将所述弹力绳圈从夹持部21的外表面上提起来,而且同样可以起到所述阻挡和阻碍的作用。
在某些实施例中,防护装置3能够通过转动挡在夹持部21的外侧表面上,从而阻挡或阻碍固定夹2打开或者完全打开。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防护装置3是弹力带,所述弹力带具有两个可以相对弯曲的自由端,所述两自由端之间的中间部位于夹持部20的外侧并与包体1背面固定连接,所述两自由端的端头分别位于固定夹2的左右两端之外,所述自由端可通过设置其上的公母魔术贴形成连接并构成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能够将固定夹2的左右两端封堵其中,从而阻挡或阻碍固定夹2打开或者完全打开。
综上,由于所述防护装置的构成不同、连接的位置不同,使用的材料不同,因此,所述防护装置对所述固定夹的所述阻挡或阻碍的方式也不同,所述防护装置阻挡或阻碍所述固定夹打开或者完全打开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套住、卡住、扣住、按(压)住、围住、挡住、闭合、合拢、黏合、插接、搭接、插入、移入、转动、锁住、吸住,或其任意组合。
所述阻挡或阻碍的方式实施后,所述防护装置或其构件所处的位置也会不同,所述位置包括但不限于所述固定夹的两端之间,所述固定夹的外侧、所述开口部的外侧、两相对的夹持部之间;所述阻挡或阻碍的方式实施后,所述防护装置或其构件可存在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所述位置上,如图2所示。
在某些实施例中,夹持部20和21的表面形成有一层被覆层,优选的,所述被覆层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硅胶、软塑料、软橡胶、皮革、纺织物,或其任意组合物,所述被覆层可以减少金属等硬制材料制成的夹持部20和21对于被固定物体表面造成的夹痕损伤,在实施例1中,如果使用者将包体1通过固定夹2固定在背包的背带上,金属制成的夹持部21的外侧表面会与使用者的衣服表面直接接触,所述被覆层的设置会适当减少夹持部21的外侧表面对使用者衣服的磨损,进而减轻对使用者皮肤造成的摩擦。所述被覆层还可替换成封套或袋套或软管。
由于所述包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设置其上的所述固定夹与其他物体形成连接,因此,所述防护装置的设置不能影响所述固定夹的这一功能,因此,防护装置既能够起到所述阻挡或阻碍作用,也能够解除所述阻挡或阻碍,由于所述防护装置的构成不同(如上所述),在某些实施例中,解除所述阻挡或阻碍的任务可由所述防护装置单独完成,或者解除所述阻挡或阻碍的任务由所述防护装置与设置在所述固定夹上用于打开所述固定夹的构件共同作用来完成,例如,实施例1中的两卡头320和卡口310以及两翻折部201。
综上,所述防护装置解除所述阻挡或阻碍的方式或者防护装置或其构件与设置在固定夹上的构件共同作用解除所述阻挡或阻碍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卸下、移开、移出、移动、转动、按、弹出、打开、撕(揭)开、解锁,或其任意组合。
本发明作为一种收纳用品具有盛放物品的开口部和容纳空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包体的开口部设在其上端,其容纳空间为袋状或筒状。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包体设有夹层,所述夹层设有开口部和容纳空间,所述包体或(和)所述夹层的开口部能够通过设置其上的连接件打开和闭合。
所述包体或(和)所述夹层设置的容纳空间包括但不限于袋状容纳空间、筒状容纳空间、环状或扁环状容纳空间、由凹槽或卡槽或卡口和(或)卡头或拉片构成的容纳空间、通孔之间构成的容纳空间,或其任意组合。
所述容纳空间与所述包体或(和)所述夹层的连接方式包括:直接连接、间接连接、不可拆卸式连接、可拆卸式连接、活动连接,或其任意组合。
所述连接件包括:拉链、公母魔术贴、公母按扣、搭扣、钩和环、磁吸扣、卡口和卡头,或其任意组合。
形成或构成所述包体或(和)所述夹层的材料包括:纺织物、皮革、人造革、塑料、弹性体、弹性材料、功能性材料、金属材料、或其任意组合物。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包体的外表面或(和)所述夹层的表面设有孔位,从而便于将手机、音乐播放器等连接有耳机线、数据线、电源线的电子装置或设备放到所述包体中使用。所述孔位可单独设置,或者与其相互配合使用的孔位遮挡装置组合设置,所述遮挡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孔塞、挡板、遮盖;所述遮挡装置与孔位的连接方式包括:不可拆卸式连接、可拆卸式连接、活动连接;所述孔位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矩形、圆角矩形、十字形、或异形;所述遮挡装置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矩形、圆角矩形,或异形。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包体还安装有具备一种或多种功能的电子装置或设备,从而扩展所述包体的使用范围和用途。
实施例3,如图3所示,除了包体1以外,还提供了一个双肩背包5,按实施例1中所述的打开和闭合固定夹2的方法,使包体1通过固定夹2与双肩背包5上的背带51形成可拆卸式连接,从而使包体1与双肩背包5形成可拆卸式连接。
实施例4,如图4所示,结合实施例2和3,并按实施例2和3中所述方法,使包体1通过固定夹2与双肩背包5上的背带51形成可拆卸式连接,从而使包体1与双肩背包5形成可拆卸式连接。
实施例3和4中的双肩背包5也可替换为单肩背包。
在某些实施例中,双肩背包的背带上还设有其他结构,例如:带体或绳体,或环状或扁环状夹层,所述包体可通过所述固定夹固定在所述带体或绳体上,或者固定在所述环状或扁环状夹层的侧壁上。
由实施例3和4可知,所述包体和背包可形成一种全新结构的收纳组件,从而扩展其各自的用途,也可将所述包体从所述背包上卸下,各自单独使用,或将所述包体放置在所述背包中,使用灵活便捷。
实施例5,如图5所示,结合实施例3和4,将背带51替换成独立于包体1的带体6,带体6具有两个可相对弯曲的自由端,所述两自由端可通过设置在带体6上的搭扣形成连接并构成一个封闭的环,包体1可通过实施例1至4中所述方法与带体6形成可拆卸式连接。
本实施例中,包体1和带体6可形成一种全新结构的收纳组件,从而扩展其各自的用途。
在某些实施例中,带体6为绳体;在某些实施例中,带体或绳体具有自由端,或者不存在自由端,例如:一体成型的封闭的环状件;在某些实施例中,带体6或绳体上设有其他结构,例如:环状或扁环状夹层,因此,通过所述固定夹固定在所述带体或绳体上形成的任何结构体上应视同固定在所述带体或绳体上,例如:通过所述固定夹固定在所述带体或绳体上设置的环状或扁环状夹层的侧壁上。
由于不同背包的背带、带体或绳体的厚度各不相同,因此,提供一种能够与不同厚度的背带、其他带体或绳体形成连接的本发明是有益的,为此,所述包体的外表面或(和)所述固定夹上可设有能够调节所述固定夹夹持松紧程度的装置,为减少对所述包体外表面的占用,将一些具备某种功能的构件尽量优化、集中布局在某个区域是有益的,因此,优选的,可调节其夹持松紧程度的装置设置在所述固定夹上,所述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弹簧片、所述防护装置或其构件,或其任意组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做的进一步说明,不能因此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仅限于此。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做出的其他等效变化和推演,都应视为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