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卷发直发器的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5118阅读:2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卷发直发器的控制电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卷发器技术领域,尤指提供一种卷发直发器的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卷发直发器(亦称“卷发及直发器),是通过电流加热(如热量传导到铝板或陶瓷板上)而进行的卷发或直发的电子美发工具。

目前,市场上的卷发器和/或直发器通过两个按键来调节温度,其中一个按键按下之后可获得高一档的加热温度,另一个按键按下之后可获得低一档的加热温度。这种结构的卷发器和/或直发器由于缺乏对温度的指示,使得人们无法直观获悉其加热温度档位。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发直发器的控制电路。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应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卷发直发器的控制电路,包括电源管理单元及与电源管理单元相连的加热管理单元和马达管理单元,还包括连接加热管理单元和马达管理单元以及操控显示单元的微处理器,其中:加热管理单元包括与微处理器单向相连的加热驱动电路和加热控制电路,还包括与微处理器双向相连的加热检测电路;操控显示单元包括开关控制电路和显示电路,微处理器与开关控制电路单向相连,显示电路与微处理器单向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微处理器采用SN8P2711型单片机并包括连接电源的第1端口和第14端口,还包括第2至第13端口。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电源管理单元连接220V交流电源并包括第一连接器、保险丝、压敏电阻、电阻、电容和电感、桥式整流器、开关变压器、电源开关管、电源驱动芯片、基准稳压芯片以及光电耦合器、三极管,其中:第一连接器通过保险丝、压敏电阻、电阻、电容、电感、电容形成过流、过压及N型滤波电路;通过桥式整流器和电容形成交变电压电路;经过开关变压器、电源开关管、电源驱动芯片、基准稳压芯片以及光电耦合器组成DC/AC/DC转换电路。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加热驱动电路包括第二、第三连接器和第一、第二晶闸管,第一、第二连接器分别具有第一、第二接脚,其中:第二连接器的第一接脚与第一晶闸管相连,第三连接器的第一接脚与第二晶闸管相连,第二、第三连接器分别的第二接脚均连接在电感与电容相连的中间,同时桥式整流器与第一、第二晶闸管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加热控制电路包括第22电阻至第27电阻,第一、第二三极管,其中:第一三极管通过第26电阻连接第二连接器,第二三极管通过第27电阻连接第三连接器,同时第一三极管通过第24电阻连接第5端口,第二三极管通过第22电阻连接第2端口。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加热检测电路包括电容、NTC负温度系数电阻连接器、第7电阻和第11电阻,其中:NTC负温度系数电阻连接器的其中一脚通过第8电阻连接第13端口,另一脚连接+5V电源。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马达管理单元包括马达控制电路、马达驱动电路及过载保护电路。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马达控制电路包括开关连接器、第62电阻和第4电阻,第62电阻和第4电阻为马达开关电阻,其中:第62电阻与第4电阻形成有串连接点,马达控制电路通过串连接点连接第4端口。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马达驱动电路包括第7晶体管至第12晶体管,还包括第47电阻至第56电阻以及马达连接器,其中:第47电阻与第56电阻串连并形成第一接点,第48电阻与第55电阻串连并形成第二接点,马达驱动电路通过第一、第二接点分别连接第8、7端口。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过载保护电路包括第21、28及63电阻,还包括第11电容,其中:第21电阻与第28电阻串接并形成第三接点,过载保护电路通过第三接点与第8晶体管及第9晶体管发射极相连,同时通过第63电阻与第9端口相连。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的效果是:

1.控制电路能够使加热温度的档位与发光二极管形成对应,可以通过控制键控制而档位并使对应的发光二极管来直观地显示加热状态,方便操作者实时掌握和控制使用时的该卷发直发器工作时的温度。

2.控制器内置NTC温度检测电路,当达到设定温度时自动停止加热,当低于设定温度时自动开始加热,形成自动控温,从而可以延长卷发直发器的使用寿命。

3.控制电路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具有安全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方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电源管理单元和加热管理单元中的部分电路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微处理器的电路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加热检测电路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中马达控制电路图。

图6是本实施例中马达管理单元中的部分电路图。

图7是本实施例中开关控制电路图。

图8是本实施例中显示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实用新型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例,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实用新型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

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它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组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组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组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请参阅图1,图中提供了实用一种卷发直发器的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包括电源管理单元10及与电源管理单元10相连且接受电源管理单元10供电的加热管理单元20和马达管理单元30,还包括连接并控制加热管理单元20和马达管理单元30以及操控显示单元40的微处理器50,其中:加热管理单元20包括与微处理器(MCU)50单向相连的加热驱动电路21和加热控制电路22,还包括与微处理器(MCU)50双向相连的加热检测电路(NTC)23;操控显示单元40包括开关控制电路41和显示电路42,微处理器(MCU)50与开关控制电路41单向相连,显示电路42与微处理器(MCU)50单向相连。

请再参阅图1并结合参阅图2,电源管理单元10,连接220V交流电源,并包括第一连接器J4、保险丝F1、压敏电阻ZNR1、电阻R1、电容C9、C10、C15和电感L1、桥式整流器B1、开关变压器T1、电源开关管FET(场效应晶体管)IC2、电源驱动芯片(CR6850)U2、基准稳压芯片(TL431)U3以及光电耦合器U5、三极管(7805)U4,其中:第一连接器J4依序通过保险丝F1、压敏电阻ZNR1、电阻R1、电容C10、电感L1、电容C9形成过流、过压及N型滤波电路,再通过桥式整流器B1、电容C15进行整流滤波,并将220V的交变电压变成400V的直流电压,再经过开关变压器T1、电源开关管FET(场效应晶体管)IC2、电源驱动芯片(CR6850)U2、基准稳压芯片(TL431)U3以及光电耦合器U5等外围元件组成的DC/AC/DC转换电路,同时将高压直流电压转变成15V低压直流电压,以此提供本机正常工作所需电源。此时15V电源经过稳压芯片U5、三极管(7805)U4后变成5V直流电压,并给微处理器(MCU SN8P2711)U1及外围电路提供正常工作所需电源。

请继续参阅图1并结合参阅图3,微处理器(MCU)50采用SN8P2711型单片机(如U1)并包括连接电源的第1端口(VDD)和第14端口(VSS),还包括功能性端口,如第2至第13端口,其分别为P03为第2端口、P02为第3端口、P04为第4端口、P53为第5端口、P54为第6端口、P01为第7端口、P00为第8端口、P40为第9端口、P41为第10端口、P42为第11端口、P43为第12端口、P44为第13端口。

请继续参阅图1并结合参阅图2、图3及图4,加热驱动电路21包括第二、第三连接器J3、J5、第一、第二晶闸管(可控硅HTX1064)TR1,TR2,其中:第二连接器J3的第一接脚1与第一晶闸管TR1相连,第三连接器J3的第一接脚1与第二晶闸管TR2相连,然而第二、第三连接器J3、J5分别的第二接脚2均连接在电感L1与电容C9之间,同时桥式整流器B1与第一、第二晶闸管TR1,TR2的输出脚相连,以此提供+15V电源,也由此构成220V的加热驱动电路;加热控制电路22包括电阻R22至R27,第一、第二三极管(S8050)Q1、Q2,其中:第一三极管Q1通过电阻R26连接第二连接器J3,第二三极管Q2通过电阻R27连接第三连接器J5,同时第一三极管Q1通过电阻R24连接第5端口,第二三极管Q2通过电阻R22连接第2端口,以此控制两路加热;加热检测电路(NTC)23(如图4)包括电阻R8、R11、电容C7以及NTC负温度系数电阻连接器J6,其中:电阻连接器J6的一脚通过电阻R8连接微处理器(MCU)50的P44端口,另一脚连接+5V电源,以此用来检测加热温度。

请继续参阅图1并结合参阅图2、图3、5及图6,马达管理单元30包括马达控制电路、马达驱动电路及过载保护电路,其中:

马达控制电路(如图5)包括马达开关电阻R62、R4及开关连接器J7,其中:电阻R62与电阻R4形成串连接点,马达控制电路通过串连接点连接第4端口,以此通过MCU识别马达的开关信号并进行处理;

马达驱动电路(如图6)连通+15V电源,其包括晶体管Q7至Q12和电阻R47至R56以及马达连接器(CON2)J2,其中:电阻R47与电阻R56串连并形成第一接点,电阻R48与电阻R55串连并形成第二接点,马达驱动电路通过第一、第二接点分别连接第8、7端口,通过第8、7端口控制马达的正转与反转;

过载保护电路(请参见图6)包括电阻R21、R28、R63和电容C11,其中:电阻21与电阻28串接并形成第三接点,过载保护电路通过第三接点与晶体管Q8及晶体管Q9的发射极相连,同时通过电阻R63与微处理器50的P40端口相连,马达运转时的电流经过电阻R21进行电流采样,由电阻R28、R63及电容C11转换成采样电压信号,微处理器50通过第9端口对马达的运转状况经行检测,由此判断马达是否存在过载,如果过载则微处理器50便关断第8、7端口,以此实现对马达的过载保护。

请继续参阅图1并结合参阅图3、图7,开关控制电路41包括按键开关SW1和电阻R6,按键开关SW1通过电阻R6与第6端口相连,以此通过按键开关SW1、微处理器50指出相应指令,控制加热管理单元20和马达管理单元30,例如:按键开关SW1分为4档,分别为一档140±15°;二档160±15°;三档180±10°;四档200±10°。按下电源键第一次开机,马达转动一下,LED灯全部开始闪烁,整机在第四档加热状态,继续按一下按键,3个LED灯闪烁,整机在第三档加热状态,如此循环,直至LED灯全灭,整机进入待机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在加热状态的一段时间后,产品进入恒温状态,对应档位LED长亮,如果毛刷温度下降恒温温点以后,则对应档位LED开始闪烁,产品进入加热状态,直至再次进入恒温状态。长按按键开关SW1,马达匀速转动,松开按键,则停止转动。连续按两次按键开关,马达反向转动。如果马达因外物堵转,则LED灯开始循环闪烁,进入保护状态。当无任何人为操作,45min后进入关机状态。

请继续参阅图1并结合参阅图3、图8,显示电路42包括电阻R9、R10、R15、R16以及LED1至LED4,LED1至LED4均连接+5V电源,其中LED1通过电阻R16连接第10端口,LED2通过电阻R42连接第11端口,LED3通过电阻R10连接第3端口,LED4通过电阻R43连接第12端口,由此通过微处理器50控制这4只LED的状态并显示相应的温度及马达运转情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