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陶瓷便当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72811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陶瓷便当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便当盒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陶瓷便当盒。



背景技术:

带耐热塑料盖的耐热塑料便当盒和玻璃便当和是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便携式瓷质便当盒,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密封结构,不仅有利于携带,而且能在微波炉中广泛使用,已经成为上班族和居家使用的常备用具,这一类容器的特点是通过特制在盖体上的带有密封圈的卡口结构,可以使盒盖与盒体构成卡紧封闭结构,具有防止泄漏及便于携带的特点,是上班族特别喜欢使用、便于携带的餐饮容器,例如专利号为201220379774.6的专利,包括盒盖和盒体,所述的盒盖的上平面设有顶面凹陷部,所述的盒体的下部设有与盒盖顶部凹陷部对应匹配的底部支撑凸台,并在盒盖的边部内圈设有一安置密封圈的凹槽,凹槽内设有密封圈,所述的盒盖的双侧边中部设有侧边凹陷部,虽然防止合盖后的防泄漏问题,但是它在使用时打开不方便,且卡扣容易损坏,不利于长期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陶瓷便当盒,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陶瓷便当盒,包括托板,所述托板的顶端表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托板的顶端安装有第二餐盒,所述第二餐盒与托板配合相连,所述第二餐盒的底端安装有第一卡座,所述第一卡座与第一凹槽配合相连,所述第二餐盒的顶端表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餐盒的顶端安装有第一餐盒,所述第一餐盒与第二餐盒配合相连,所述第一餐盒的底端安装有第二卡座,所述第二卡座与第二凹槽配合相连,所述第一餐盒的外壁左侧表面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餐盒的顶端安装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一餐盒的顶端安装有上盖,所述上盖与第一餐盒配合相连,所述上盖的底端安装有第三卡座,所述第三卡座与第三凹槽配合相连,所述托板的顶端左右两侧均安装有支杆,所述支杆与第一餐盒和第二餐盒配合相连,所述支杆的内侧安装有第一插杆,所述第一插杆贯穿支杆,所述第一插杆与支杆配合相连,所述第一插杆与第一卡槽配合相连,所述第一插杆的外壁套接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右侧安装有第一卡环,所述第一卡环与第一插杆相连,所述支杆的顶端安装有提手。

优选的,所述托板的内侧安装有餐具盒,所述餐具盒与托板配合相连,所述餐具盒的左侧上下两端均安装有转杆,所述转杆外侧设有转槽,所述转槽与转杆配合相连,所述餐具盒的顶端右侧表面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侧安装有第二插杆,所述第二插杆与第一卡座配合相连,所述第二插杆贯穿托板,所述第二插杆与托板配合相连,所述第二插杆与第二卡槽配合相连,所述第二插杆的外壁套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顶端安装有第二卡环。

优选的,所述第一插杆的左侧安装有第一拉球。

优选的,所述上盖的顶端安装有第二拉球。

优选的,所述提手的外壁套接有硅胶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陶瓷便当盒,在使用时,通过移动第二餐盒带动第一卡座,通过第一卡座进入第一凹槽,将第二餐盒与托板连接在一起,通过移动第一餐盒带动第二卡座,通过拉动第一插杆带动第一卡环,通过第一卡环挤压第一弹簧,实现第一插杆的移动,通过第二卡座进入第二凹槽的内侧,将第一餐盒与第二餐盒连接在一起,通过移动上盖带动第三卡座,通过第三卡座进入第三凹槽,将上盖与第一餐盒连接在一起,通过提起提手带动支杆,通过支杆带动托板,通过托板带动第二餐盒和第一餐盒,本实用新型携带方便,使用时操作简单,且经久耐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餐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插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插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托板,2、第一餐盒,3、提手,4、硅胶套,5、上盖,6、第二餐盒,7、支杆,8、餐具盒,9、第一凹槽,10、第一插杆,11、第二卡槽,12、第二插杆,13、第一卡座,14、第二凹槽,15、第二卡座,16、第一卡槽,17、第二拉球,18、第三卡座,19、第三凹槽,20、第一拉球,21、第一弹簧,22、第一卡环,23、第二卡环,24、第二弹簧,25、转杆,26、转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陶瓷便当盒,包括托板1,托板1为塑料材质,托板1用于支撑第二餐盒6和第一餐盒2,托板1的顶端表面设有第一凹槽9,托板1的顶端安装有第二餐盒6,第二餐盒6与托板1配合相连,第二餐盒6的底端安装有第一卡座13,第一卡座13与第一凹槽9配合相连,第一卡座13进入第一槽9的内侧时,将第二餐盒6与托板1连接在一起,第二餐盒6的顶端表面设有第二凹槽14,第二餐盒6的顶端安装有第一餐盒2,第一餐盒2与第二餐盒6配合相连,第一餐盒2的底端安装有第二卡座15,第二卡座15与第二凹槽14配合相连,第二卡座15进入第二凹槽14内侧时,将第一餐盒2与第二餐盒6连接在一起,第一餐盒2的外壁左侧表面设有第一卡槽16,第一餐盒2的顶端安装有第三凹槽19,第一餐盒2的顶端安装有上盖5,上盖5与第一餐盒2配合相连,上盖5的顶端安装有第二拉球17,上盖5的底端安装有第三卡座18,第三卡座18与第三凹槽19配合相连,第三卡座18进入第三凹槽19内侧时,将上盖5与第一餐盒2连接在一起,托板1的顶端左右两侧均安装有支杆7,支杆7为塑料材质,支杆7固定在托板1上,支杆7与第一餐盒2和第二餐盒6配合相连,支杆7用于带动托板1,和支撑第一餐盒2与第二餐盒6,支杆7的内侧安装有第一插杆10,第一插杆10贯穿支杆7,第一插杆10与支杆7配合相连,第一插杆10与第一卡槽16配合相连,第一插杆10进入第一卡槽16时,将第一餐盒2固定,第一插杆10的左侧安装有第一拉球20,拉动拉球20带动第一插杆10,第一插杆10的外壁套接第一弹簧21,第一弹簧21为压缩弹簧,弹性系数为5N/CM,第一弹簧21的右侧安装有第一卡环22,第一插杆10带动第一卡环22,第一卡环22挤压第一弹簧21,第一卡环22与第一插杆10相连,第一卡环22固定在第一插杆10上,支杆7的顶端安装有提手3,提手3固定在支杆7顶端,提起提手3带动支杆7,提手3的外壁套接有硅胶套4,硅胶套4为具有防滑性质的硅胶材质,托板1的内侧安装有餐具盒8,餐具盒8用于防止餐具,餐具盒8与托板1配合相连,餐具盒8可以进入托板1的内侧,餐具盒8的左侧上下两端均安装有转杆25,转杆25固定在餐具盒8上,推动餐具盒8带动转杆25转动,转杆25外侧设有转槽26,转槽26设在托板1的内侧,用于放置转杆25,转杆25可以在转槽26内转动,转槽26与转杆25配合相连,餐具盒8的顶端右侧表面设有第二卡槽11,第一凹槽9的内侧安装有第二插杆12,第二插杆12与第一卡座13配合相连,第一卡座13进入第一凹槽9时,推动第二插杆12,第二插杆12贯穿托板1,第二插杆12可以在托板1的内侧移动,第二插杆12与托板1配合相连,第二插杆12与第二卡槽11配合相连,第二插杆12进入第二卡槽11内侧时,将餐具盒8固定,第二插杆12的外壁套接有第二弹簧24,第二弹簧24为压缩弹簧,弹性系数为5N/CM,第二弹簧24的顶端安装有第二卡环23,第二卡环23固定在第二插杆12上,当第一卡座13停止挤压第二插杆12时,第二弹簧24推动第二卡环23,第二卡环23带动第二插杆12相上移动,时第二插杆12脱离第二卡槽11,使餐具盒8可以转动。

在使用时,移动第二餐盒6带动第一卡座13,第一卡座13进入第一凹槽9,将第二餐盒6与托板1连接在一起,移动第一餐盒2带动第二卡座15,拉动第一插杆10带动第一卡环22,第一卡环22挤压第一弹簧21,实现第一插杆10的移动,第二卡座15进入第二凹槽14的内侧,将第一餐盒2与第二餐盒6连接在一起,移动上盖5带动第三卡座18,第三卡座18进入第三凹槽19,将上盖5与第一餐盒2连接在一起,提起提手3带动支杆7,支杆7带动托板1,托板1带动第二餐盒6和第一餐盒2,本实用新型携带方便,使用时操作简单,且经久耐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