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钉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45509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钉扣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装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钉扣机。



背景技术:

利用钉扣机缝制纽扣的过程中,需要依靠人工将布料放置于钉扣机的缝扣针下方,之后钉扣机将纽扣缝制于布料上。为了提高操作效率,目前使用全自动的钉扣机,即布料自动在工作台上移动,待完成缝制工作后,将布料传送至收集台上,操作工人只需对收集台上缝制好的布料进行收集以及检验即可。

但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工作台与收集台之间相互独立,将工作台与收集台拼接之后,工作台与收集台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缝隙,布料从工作台传送至收集台上时,由于布料属于柔性材质,布料经常会落入工作台与收集台之间的缝隙,需要通过人工拾起,影响操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钉扣机,其通过在钉扣机的工作台与收集台之间设置辅助传动组件,布料从工作台传送至收集台的过程中,减少布料落入工作台与收集台之间缝隙的几率,减少人工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钉扣机,包括工作台,以及台面不高于工作台台面的收集台,所述工作台的两侧设置有传送带,所述收集台设置有移动布料的收集带,其特征是:所述工作台与所述收集台之间设置有辅助传动组件,所述辅助传动组件包括与所述工作台以及所述收集台相互靠近的传动轮,所述传动轮与布料的接触面稍高于所述工作台台面,所述传动轮的转轴连接有辅助电机,所述传动轮轴线两侧分别与所述工作台以及收集台之间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朝向传动轮的端部低于所述传动轮与布料的接触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辅助传动组件的传动轮位于工作台与收集台之间的区域,传动轮把工作台与收集台之间的空间填充。当布料完成缝制工作,经过工作台的传送带传送,布料首先通过工作台与传动轮之间的连接板,之后布料被传送至传动轮上。开启辅助电机,辅助电机带动传动轮转动,传动轮转动,从而促使搭接于传动轮表面的布料向前移动。之后布料再次通过收集台与传动轮之间的连接板,最终布料传送至收集台上。工作台上的传送带、收集台上的收集带、以及传动轮,使布料一直处于被拖拽状态,使布料缝制完毕的布料可以顺利移动至收集台上进行收集,减少人工操作。

传动轮与布料接触面的高度高于工作台与收集台的台面,此外,连接板朝向传动轮的端部同样低于传动轮与布料接触面的高度,布料与传动轮始终处于搭接状态,因此,布料在从工作台过渡至收集台的过程中,始终被传动轮拖拽。连接板与传动轮搭接于工作台与收集台的台面之间,布料从工作台传送至收集台的过程中,减少了落入工作台与收集台之间缝隙的几率。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位于传送带的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布料的两端从工作台的传动带脱出后,通过位于传送带位置的连接板,使布料的两端不落至工作台与收集台之间的缝隙,布料就可以通过传动轮从工作台过渡至收集台的台面。

优选的,所述传动轮表面设置有防滑纹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动轮表面设置防滑纹路,加大了布料与传动轮之间的摩擦作用力,防止布料在移动过程中与传动轮之间发生打滑现象。

优选的,所述辅助传动组件包括转动轴组件,所述转动轴组件包括至少两个位于水平面且距离可调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组件之间套接张紧带,其中一个转动轴的一端连接传动电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工作台与收集台之间的距离不确定,根据工作台与收集台之间的实际距离设置转动轴组件上两个转动轴的距离,使转动轴可以分别靠近工作台与收集台,最大限度填满工作台与收集台之间的空间。之后开启传动电机,张紧带转动,从而实现了布料在辅助传动组件上的移动。

优选的,所述转动轴组件包括处于水平台面的转动轴一、转动轴二,以及位于转动轴一和转动轴二中线下方的转动轴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水平位置的转动轴一和转动轴二,以及位于转动轴一和转动轴二中线下方的转动轴三组成的转动轴组件传动较为稳定。

优选的,所述转动轴一与转动轴三、转动轴二与转动轴三之间设置有张紧辊,所述张紧辊抵触至张紧带的工作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张紧带在工作中会逐渐松弛,设置于转动轴一与转动轴三、转动轴二与转动轴三之间的张紧辊,使张紧带一直处于张紧状态,保证传送布料的工作效率。

优选的,所述转动轴三的转轴上固定套接有带轮一,所述传动电机的转轴上固定套接有带轮二,所述带轮一与带轮二之间套接皮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启传动电机,带轮二转动;带轮二转动,通过皮带带动带轮一转动;带轮一转动,从而实现转动轴三转动;转动轴三转动,从而实现张紧带的传动。

优选的,所述传送带的传送面设置有朝向布料方向的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送带表面上的凸起设计,增加了传送带与布料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布料在传送带上打滑。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辅助传动组件的传动轮位于工作台与收集台之间的区域,传动轮把工作台与收集台之间的空间填充。当布料完成缝制工作,经过工作台的传送带传送,布料首先通过工作台与传动轮之间的连接板,之后布料被传送至传动轮上。传动轮转动,从而促使搭接于传动轮表面的布料向前移动。之后布料再次通过收集台与传动轮之间的连接板,最终布料传送至收集台上。

同时,可以调节辅助传动组件中转动轴的位置,使转动轴可以分别靠近工作台与收集台,最大限度地占据工作台与收集台之间的间隙,连接板与传动轮搭接于工作台与收集台的台面之间,布料从工作台传送至收集台的过程中,减少了落入工作台与收集台之间缝隙的几率。

附图说明

图1为钉扣机的结构视图;

图2为钉扣机机体的结构视图;

图3为拆去保护罩以显示钉扣机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显示辅助传动组件的位置关系的结构视图;

图5为传送组件的结构视图;

图6为夹持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7为传动轮、工作台、收集台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8为实施例2中辅助传动组件的结构视图;

图9为实施例2中显示辅助传动组件连接关系的结构视图。

图中,1、工作台;11、保护罩;12、支撑架;13、支撑板;2、传送组件;21、传送带;22、伺服变频电机;23、主动轮;24、从动轮;25、连杆;26、凸起;3、钉扣机机体;31、机头;32、缝扣针;33、纽扣夹具;4、收集台;41、收集轮;42、收集带;43、收集带轮一;44、收集电机;45、收集带轮二;46、收集皮带;5、夹持组件;51、固定板;52、支撑杆;53、压辊;54、导向柱;55、限位块;56、弹簧;57、凹槽;58、支撑轮;6、辅助传动组件;61、传动轮;62、辅助电机;63、转动轴组件;631、转动轴一;632、转动轴二;633、转动轴三;64、张紧带;65、带轮一;66、带轮二;67、皮带;68、张紧辊;69、传动电机;7、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钉扣机,如图1所示,包括工作台1,工作台1两侧设置有传送组件2,布料放置于传送组件2上,布料随传送组件2移动。工作台1上垂直于布料移动的方向设置有钉扣机机体3,布料在移动的过程中,钉扣机机体3将纽扣缝制于布料上。布料移动的终点顺序设置有辅助传动组件6以及收集台4,待布料在工作台1完成缝制工作后,布料经过辅助传动组件6传送至收集台4后进行收集以及检验。

结合图2与图3,工作台1沿布料移动方向的两侧固定设置有保护罩11,保护罩11外壁固定设置有支撑板13,钉扣机机体3固定于支撑板13上。钉扣机机体3包括机头31,机头31朝向工作台1。机头31朝向工作台1台面的一端设置有缝扣针32,缝扣针32下方设置有纽扣夹具33,纽扣夹具33夹持有纽扣,当布料移动至指定位置时,缝扣针32工作,将纽扣缝制于布料上。

结合图3与图5,传送组件2包括传送带21,工作台1的两端分别对称设置有两个传送轮,传送轮回转支撑于保护罩11上。传送带21套接于工作台1同侧的两个传送轮上。四个传送轮中选其中一个传送轮为主动轮23,其余为从动轮24。相对设置的两个从动轮24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连杆25,主动轮23上连接有伺服变频电机22。布料放置于两条传送带21之间,开启伺服变频电机22,伺服变频电机22转动,带动主动轮23转动;主动轮23转动,带动从动轮24转动,从而实现布料的等距间歇传动。

结合图6,传送带21表面等间距设置有凸起26,布料放置于传送带21表面后,增加布料与传送带21之间的摩擦力。

结合图5与图6,布料在移动过程中,为了保证布料一直贴合于传送带21表面,布料上方设置有若干夹持组件5。沿传送带21的传送方向,根据传送带21的长度设置相应数量的夹持组件5,夹持组件5抵触至布料表面,保证布料可以平稳传送。

结合图4与图6,夹持组件5包括固定板51,固定板51固定于保护罩11上,固定板51位于传送带21的上表面的位置固定有支撑杆52,支撑杆52上套接有压辊53,压辊53绕支撑杆52旋转,压辊53朝向工作台1的一侧抵触至布料表面。为了保证布料贴合于传送带21上,本实施例中每组夹持组件5共设置三个压辊53,压辊53为橡胶材质,防止在传送过程中将布料表面损坏。

结合图4与图6,工作台1侧壁上固定设置有支撑架12,支撑架12于压辊53的下方滑动穿设有导向柱54,导向柱54伸出支撑架12的下方固定设置有限位块55,导向柱54伸出支撑架12的上方固定设置有凹槽57,凹槽57的截面呈U型,导向柱54位于支撑架12与凹槽57的部位套接有弹簧56,弹簧56的两端分别抵触至凹槽57与支撑架12的表面,弹簧56处于伸长状态。凹槽57内回转支撑有支撑轮58,支撑轮58正对于压辊53的下方。弹簧56挤压凹槽57,凹槽57向上移动,使压辊53抵触于布料表面,防止布料在钉扣过程发生滑动。

结合图3与图4,当布料完成缝制工作后,由于工作台1与收集台4之间缝隙较大,布料传送至收集台4的过程中,容易掉落至工作台1与收集台4之间缝隙,需要人工将掉落的布料拾起,加大了工作量。为了减少人工操作,使布料平稳地从工作台1过渡至收集台4上,布料的端部放置于辅助传动组件6上,辅助传动组件6带动布料移动至收集台4。

结合图3与图4,辅助传动组件6包括传动轮61,传动轮61相互靠近工作台1与收集台4,传动轮61回转支撑于工作台1的保护罩11上,且稍高于工作台1的台面。传动轮61表面设置防滑纹路,增加传动轮61与布料之间的摩擦力。传动轮61的转轴伸出保护罩11的部分连接辅助电机62,开启辅助电机62,辅助电机62转动,带动传动轮61转动,从而促使传动轮61带动布料移动。

结合图3与图7,工作台1与传动轮61之间位于传动带21的位置设置有连接板7,同时,收集台4与传动轮61之间设置有相同结构连接板7。连接板7固定于保护罩11上。连接板7的两端分别靠近工作台1与传动轮61、收集台4与传动轮61,但与工作台1、传动轮61、收集台4之间存在间隙。连接板7朝向传动轮61的端部低于传动轮61与布料的接触面,布料的端部经过工作台1与传动轮61之间的连接板7,传送至传动轮61的表面,经过传动轮61的传递之后,布料的端部再次经过收集台4与传动轮61的连接板61,最终传递至收集台4上。

结合图3与图4,收集台4包括垂直设置于布料运动方向的收集轮41,收集轮41分别位于收集台4的两端,且回转支撑于收集台4的侧壁上。收集轮41上套接有收集带42,收集带42处于张紧状态,且收集带42与工作台1的台面齐平。其中,一个收集轮41的转轴上固定套接有收集带轮一43。收集带轮一43的下方,固定设置有收集电机44,收集电机44的转轴上套接有收集带轮二45,收集带轮一43与收集带轮二45之间套接有收集皮带46,收集皮带46处于张紧状态。开启收集电机44,收集电机44的转轴带动收集带轮二45转动,从而通过皮带67带动收集带轮一43转动;收集带轮一43转动,从而带动与之连接的收集轮41转动。收集轮41转动,从而带动收集带42在收集轮41之间传动,实现放置于收集带42上的布料移动。

一种钉扣机,其操作过程如下:

首先将布料放置于传送带21上,调节布料在传送带21上的位置,使布料的第一次钉扣点放置于缝扣针32下方。向下轻压传送带21,使传送带21与压辊53之间产生间隙,将布料夹持于传送带21与压辊53之间;

开启钉扣机机体3,将第一颗纽扣缝制于布料上;同时开启伺服变频电机22,伺服变频电机22转动,从而带动传送带21传动;传送带21传动,夹持于传送带21上的布料开始移动;

伺服变频电机22停止转动,布料的第二次钉扣点移动至缝扣针32下方,钉扣机机体3将第二颗纽扣缝制于布料上,直至在布料上缝制完成所需数量的纽扣;

缝制完毕的布料传送至工作台1的边缘时,布料的端部搭放至传动轮61上,传动轮61转动,使布料从工作台1过渡至收集台4,缝制好的布料收集至收集台4上。

实施例2

一种钉扣机,结合图1与图8,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辅助传动组件6包括固定于工作台1侧壁上的转动轴组件63,转动轴组件63包括转动轴一631、转动轴二632、转动轴三633,其中转动轴一631与转动轴二632等高,且稍高于工作台1的台面,转动轴三633位于转动轴一631与转动轴二632中线的下方。转动轴一631、转动轴二632、转动轴三633之间套接有张紧带64。

结合图8与图9,转动轴三633的端部固定设置有带轮一65,带轮一65下方放置有传动电机69,传动电机69的转轴上固定连接有带轮二66,带轮一65与带轮二66之间套接有皮带67。开启传动电机69,最终带动张紧带64传动。

结合8与图9,为了保证张紧带64一直处于张紧状态,转动轴一631与转动轴三633,转动轴二632与转动三之间设置有张紧辊68,张紧辊68回转支撑于工作台1的侧壁上,同时,张紧辊68抵触至张紧带64的传送面。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