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盖、加热杯以及净热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90980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杯盖、加热杯以及净热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杯盖、加热杯以及净热杯。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对饮水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户外活动人群以及差旅人群来说,基本上对户外用水都有加热或过滤的需求。

净热杯的出现满足了户外活动人群以及差旅人群的需求,该净热杯包括过滤杯、加热杯以及盖合加热杯的杯盖,当加热杯将其内部的水加热后,用户需要打开杯盖才能将加热杯中的水倒出来,这样不方便用户的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杯盖,旨在方便用户将加热杯中的水倒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杯盖,其包括:

盖缘,呈环形设置;

盖体,封盖所述盖缘轴向的一端,且所述盖体贯穿有通水孔;

弹性开关,对应所述通水孔安装于所述盖体上;以及,

滑盖,沿所述盖体的径向滑动安装于所述盖体上,且所述滑盖上设有抵顶部;

所述抵顶部随所述滑盖滑动以避让或抵顶所述弹性开关,以使所述弹性开关沿所述通水孔的孔伸方向运动,而将所述通水孔封堵或打开。

优选地,所述弹性开关包括:

活塞杆,沿所述通水孔的轴向活动安装于所述通水孔中,且所述活塞杆的一端自所述通水孔邻近所述滑盖的端口伸出;

活塞盖,安装于所述盖体背对所述滑盖的一侧,并与所述活塞杆固定连接;以及,

弹性复位件,安装于所述盖体上,且所述弹性复位件还与所述活塞杆固定连接;

所述抵顶部避让所述活塞杆时,所述弹性复位件弹性支撑所述活塞杆,以使得所述活塞盖将所述通水孔封堵;所述抵顶部抵顶所述活塞杆时,所述活塞杆向远离所述滑盖的方向移动,以使得所述活塞盖将所述通水孔打开。

优选地,所述通水孔的内壁面凸设有限位凸台;

所述活塞杆的外壁面凸设有限位凸起,且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凸台在所述通水孔的轴向呈间隔设置;

所述弹性复位件安装于所述通孔内,且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限位凸台连接,所述弹性复位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限位凸起连接。

优选地,所述抵顶部包括沿所述滑盖的滑动方向呈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筋和第二支撑筋、以及将所述第一支撑筋和第二支撑筋远离所述滑盖的端部连接的连接筋,所述第一支撑筋邻近所述活塞杆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筋向靠近所述第二支撑筋的方向倾斜设置;

所述活塞杆远离所述活塞盖的端面呈弧面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筋向靠近所述第一支撑筋的方向倾斜设置。

优选地,所述连接筋背对所述滑盖的表面凸设有止位部,所述止位部在所述活塞杆与所述连接筋抵接时,对所述活塞杆进行限位。

优选地,所述止位部的数量为两个,且两所述止位部在所述连接筋的长度方向呈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通水孔邻近所述活塞盖的一端外扩形成收容槽;

所述杯盖还包括密封套,所述密封套包覆所述活塞盖设置,并用于与所述收容槽的槽底密封抵接。

优选地,所述滑盖面对所述盖体的表面凸设有沿所述滑盖的滑动方向延伸的导向板,且所述导向板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并贯穿其两相对设置的板面的导向槽;

所述盖体的面对所述滑盖的表面凹设有供所述导向板滑动安装的让位槽,且所述让位槽的槽壁凸设有与所述导向槽配合的导向块。

优选地,所述导向板远离所述通水孔的端部与所述让位槽远离所述通水孔的槽壁之间的垂直间距为L1

所述抵顶部与所述弹性开关之间的垂直间距为L2

所述抵顶部沿所述滑盖的滑动方向的长度为L3

且L2+L3≥L1≥L2

优选地,所述导向块沿所述让位槽的宽度方向的宽度,自所述让位槽的槽底向所述让位槽的槽口呈渐缩设置。

优选地,所述盖体面对所述滑盖的表面凹设有容置所述抵顶部的出水槽,且所述出水槽与所述通水孔连通设置;

所述滑盖相对所述盖体滑动而具有封盖所述出水槽的第一位置以及打开所述出水槽的第二位置;且所述抵顶部在所述滑盖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时,避让或抵顶所述弹性开关,以使所述弹性开关沿所述通水孔的孔伸方向运动,而将所述通水孔封堵或打开。

优选地,所述盖缘包括内盖缘以及套设于所述内盖缘外侧的外盖缘;所述盖体包括封盖所述内盖缘轴向一端的内盖体、以及封盖所述外盖缘邻近所述内盖体一端的外盖体;

所述通水孔贯穿所述内盖体设置;

所述外盖体部分向靠近所述内盖体的方向凹陷并与所述内盖体抵接,以形成所述出水槽,且所述出水槽的槽底设置有与所述通水孔连通的过水孔。

优选地,所述内盖体面对所述外盖体的表面凹设有环绕所述通水孔的环形安装槽;

所述杯盖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安装于所述安装槽中,以将所述出水槽的槽底与所述内盖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加热杯,其包括加热模块、加热杯杯座、加热杯杯体以及杯盖,所述加热杯杯体的一端与所述加热杯杯座连接,所述加热杯杯体的另一端形成加热杯杯口,所述杯盖用于盖合所述加热杯杯口,所述杯盖包括:

盖缘,呈环形设置;

盖体,封盖所述盖缘轴向的一端,且所述盖体贯穿有通水孔;

弹性开关,对应所述通水孔安装于所述盖体上;以及,

滑盖,沿所述盖体的径向滑动安装于所述盖体上,且所述滑盖上设有抵顶部;

所述抵顶部随所述滑盖滑动以避让或抵顶所述弹性开关,以使所述弹性开关沿所述通水孔的孔伸方向运动,而将所述通水孔封堵或打开。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净热杯,其包括:

加热杯,包括加热杯杯座、加热杯杯体以及杯盖,所述加热杯杯体的一端与所述加热杯杯座连接,所述加热杯杯体的另一端形成加热杯杯口,所述杯盖用于盖合所述加热杯杯口;以及,

过滤杯,包括过滤杯杯座以及过滤杯杯体,所述过滤杯杯体的一端与所述过滤杯杯座连接固定,所述过滤杯杯体的另一端形成过滤杯杯口;

所述净热杯具有过滤状态和闲置状态,在所述净热杯处于过滤状态时,所述过滤杯杯座与所述加热杯杯口对接,在所述净热杯处于闲置状态时,所述加热杯与所述过滤杯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盖体设置通水孔、弹性开关以及滑盖,该弹性开关对应通水孔设置,该通水孔的孔伸方向与盖体的轴向平行或者与盖体的轴向呈夹角设置,该滑盖沿盖体的径向滑动安装于盖体上,并且滑盖上设置有抵顶部,该抵顶部随滑盖滑动以抵顶或避让弹性开关,以将通水孔打开或封堵。这样就不需要将盖体打开就能将加热杯中的水倒出,进而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杯盖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杯盖另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滑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局部A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盖体和盖缘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净热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加热杯的剖视图;

图8为图6中过滤杯的剖视图;

图9为图6中净热杯处于闲置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6中净热杯处于过滤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的杯盖,该杯盖用于加热杯中,其用于盖合加热杯杯口240,当然,该杯盖500还可以用于保温杯、保健杯等其他杯体,请参照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杯盖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该杯盖500包括盖缘510、盖体520、弹性开关530以及滑盖540。

盖缘510呈环形设置,盖体520封盖盖缘510轴向的一端设置,这样就使得盖缘510和盖体520共同构成罩盖结构,当盖缘510与加热杯杯口240固定连接时,即可将加热杯杯口240进行封盖。需要说明的是,该盖缘510可以呈圆形、椭圆形或者其他形状设置;相应地,该盖体520的形状与盖缘510的形状适配。

该盖体520贯穿设有通水孔521,该通水孔521将加热杯200内部与加热杯200外部连通。需要说明的是,该通水孔521可以开设于盖体520的正中间,当然也可以开设于盖体520的边缘处,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弹性开关530安装于盖体520上并对应通水孔521设置,其主要用来打开或者封堵通水孔521。具体的,该弹性开关530可以是常闭开关或者常开开关,当弹性开关530是常闭开关时,该弹性开关530不受外力作用时即可将通水孔521进行封堵,并在受外力作用时将通水孔521打开;当弹性开关530是常开开关时,该弹性开关530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即可将通水孔521打开;并在受外力作用时将通水孔521封堵。对于弹性开关530具体选用常闭开关还是常开开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滑盖540呈板状设置,其沿盖体520的径向滑动安装于盖体520上,并且该滑盖540上还设置有抵顶部541,该抵顶部541随滑盖540一同滑动以避让或抵顶盖体520上的弹性开关530,以使得弹性开关530沿着通水孔521的孔伸方向运动,进而将通水孔521封堵或打开。

当用户需要取水时,请一并参照图2,只需滑动滑盖540,以使得滑盖540上的抵顶部541避让或抵顶弹性开关530,进而使得弹性开关530沿着通水孔521的孔伸方向运动,以将通水孔521打开,此时用户只需将加热杯200倾斜一定的角度即可将加热杯200中的热水倾倒出。

当用户取水完毕时,请参照图1,只需滑动滑盖540,以使得滑盖540上的抵顶部541避让或抵顶弹性开关530,进而使得弹性开关530沿着通水孔521的孔伸方向运动,以将通水孔521封堵,这样就避免了加热杯200中的水从通水孔521中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通水孔521的孔伸方向可以与盖体520的轴向平行设置,也可以与盖体520的轴向呈夹角设置,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该盖体520的径向不仅仅是指与盖体520的轴向垂直的方向,还可以是与盖体520的轴向呈一定夹角的方向。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滑盖540的滑动方向与通水孔521的孔伸方向是呈夹角设置,可选地,该滑盖540的滑动方向与通水孔521的孔伸方向呈0°~90°夹角设置。可选地,滑盖540的滑动方向与通水孔521的孔伸方向呈20°~90°夹角设置;较佳地,滑盖540的滑动方向与通水孔521的孔伸方向呈45°~90°夹角设置;较佳地,滑盖540的滑动方向与通水孔521的孔伸方向呈60°~90°夹角设置;优选地,滑盖540的滑动方向与通水孔521的孔伸方向呈75°~90°夹角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水孔521的孔伸方向与盖体520的轴向平行设置,盖体520滑动方向与盖体520的轴向垂直设置,也即盖体520的滑动方向通水孔521的孔伸方向垂直设置。如此设置,一方面便于通水孔521的加工,另一方面便于滑盖540的安装。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盖体520设置通水孔521、弹性开关530以及滑盖540,该弹性开关530对应通水孔521设置,该通水孔521的孔伸方向与盖体520的轴向平行或者与盖体520的轴向呈夹角设置,该滑盖540沿盖体520的径向滑动安装于盖体520上,并且滑盖540上设置有抵顶部541,该抵顶部541随滑盖540滑动以抵顶或避让弹性开关530,以将通水孔521打开或封堵。如此设置,无需打开杯盖500就可以将加热杯200中的水倒出,进而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体验。另外,将滑盖540沿盖体520的径向运动转变为弹性开关530沿孔伸方向运动,这样还能够减小盖体520的厚度,进而有利于缩小加热杯200的体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该弹性开关530由活塞杆531、活塞盖532以及弹性复位件533构成。其中,

该活塞杆531的直径小于通水孔521的孔径设置,其沿通水孔521的孔伸方向活动安装于通水孔521中;并且该活塞杆531的长度略大于通水孔521的长度,这就使得该活塞杆531可以从通水孔521邻近滑盖540的端口伸出。

该活塞盖532的直径大于通水孔521的孔径设置,其安装于盖体520背对滑盖540的一侧,并与活塞杆531的一端固定连接,这就使得该活塞盖532能够随着活塞杆531一同运动。

弹性复位件533安装于盖体520上,并且该弹性复位件533还与活塞杆531连接,其用于弹性支撑活塞杆531,以使得活塞杆531未受抵顶部541抵顶时能够从通水孔521邻近滑盖540的端口伸出,同时还使与活塞杆531连接的活塞盖532与通水孔521远离滑盖540的端口周缘抵接,以将通水孔521封堵。

在取用热水时,滑动滑盖540以使得滑盖540沿着盖体520的径向运动,滑盖540上的抵顶部541随滑盖540一同滑动,并且当滑盖540滑动至目标位置时,抵顶部541与活塞杆531伸出通水孔521的一端接触,并抵顶活塞杆531向远离滑盖540的方向运动,此时与活塞杆531连接的弹性复位件533随活塞杆531的运动而产生形变,与活塞杆531连接的活塞盖532向远离盖体520的方向运动,这样就使得通水孔521被打开,进而使得加热杯200中的热水可以通过通水孔521倾倒出,即用户将加热杯200倾倒一定角度即可将加热杯200中的热水倒出,这样就方便了用户取用热水。

在取水完毕时,滑动滑盖540以将滑盖540复位,此时滑盖540上的抵顶部541与活塞杆531相互分离以避让活塞杆531,不受抵顶部541抵顶的活塞杆531在发生弹性形变的弹性复位件533的作用下,向靠近滑盖540的方向运动,直至活塞杆531的一端从通水孔521邻近滑盖540的端口伸出,并且与活塞杆531连接的活塞盖532将通水孔521远离滑盖540的端口封堵为止,这样就实现了对通水孔521的封堵,进而避免了加热杯200中的热水从通水孔521中流出。

显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该弹性开关530可以由活塞杆531、活塞盖532以及弹性复位件533构成,但是其安装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的安装方式不同。

具体的,该活塞杆531沿通水孔521的孔伸方向活动安装于通水孔521中;并且该活塞杆531的长度略大于通水孔521的长度,这就使得该活塞杆531可以从通水孔521邻近滑盖540的端口伸出。

该活塞盖532的直径大于通水孔521的孔径设置,其安装于盖体520邻近滑盖540的一侧,并且该活塞盖532还与活塞杆531的一端固定连接,这就使得该活塞盖532能够随着活塞杆531一同运动。

该弹性复位件533安装于盖体520上,并且该弹性复位件533还与活塞杆531连接,其用于弹性支撑活塞杆531,以使得活塞盖532未受抵顶部541抵顶时将通水孔521打开,在活塞盖532受抵顶部541抵顶时,活塞盖532与通水孔521邻近滑盖540的端口周缘抵接并将通水孔521封堵,活塞杆531随活塞盖532一同向远离滑盖540的方向运动。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该弹性开关530还可以由其他结构组件构成,例如该弹性开关530由呈环形设置的安装座(未图示)和弹片(未图示)一同构成。具体的,该安装座安装于盖体520上并罩盖通水孔521靠近滑盖540的端口设置,弹片安装于安装座背对滑盖540的表面并将安装座封盖。

应当说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该弹性开关530还可以是由其他结构构成,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弹性复位件533的安装,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通水孔521的内壁面凸设有限位凸台522,该活塞杆531的外壁面凸设有限位凸起5311,在活塞杆531活动安装在通水孔521中时,活塞杆531上的限位凸起5311与通水孔521的内壁面上的限位凸台522在通水孔521的孔伸方向呈间隔设置;弹性复位件533安装于通水孔521中,并且该弹性复位件533的一端与限位凸台522连接,弹性复位件533的另一端与限位凸起5311连接,以使得该弹性复位件533能够弹性支撑活塞杆53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该限位凸起5311和限位凸台522的相对位置不一样,弹性复位件533的结构也不同。例如,将活塞杆531上的限位凸起5311位于限位凸台522邻近滑盖540一侧时,该弹性复位件533可以采用压簧。当活塞杆531伸出通水孔521的端部未受抵顶部541抵顶时,该压簧受限位凸起5311和限位凸台522的挤压而产生形变,此时活塞杆531具有向靠近滑盖540的方向运动的趋势,活塞盖532则与通水孔521远离滑盖540的端口周缘抵接,这样就实现了滑盖540封堵通水孔521;当活塞杆531伸出通水孔521的端部受抵顶部541抵顶时,活塞杆531向远离滑盖540的方向运动,此时限位凸起5311与限位凸台522之间的相对间距缩小,安装于限位凸起5311和限位凸台522之间的压簧受压缩进一步产生形变,与活塞杆531固定连接的活塞盖532随活塞杆531一同向远离滑盖540的方向运动,这样就使得活塞盖532与盖体520相互分离,进而实现了活塞盖532将盖体520上的通水孔521打开。

再如,将活塞杆531上的限位凸起5311位于限位凸台522远离滑盖540的一侧时,该弹性限位件则采用拉簧。关于拉簧的在通水孔521打开或者封堵时的工作状况,可以参照上述压簧的工作状况,在此就不再赘述。

为了使活塞盖532能够更好的封堵通水孔521,请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杯盖500还包括密封套550,该密封套550采用硅胶、橡胶或者其他弹性较好的材料制成,其套设于活塞盖532上,以将活塞盖532完全包覆。

当活塞盖532与通水孔521远离滑盖540的端口周缘抵接时,该密封套550受活塞盖532和通水孔521远离滑盖540的端口周缘的共同挤压而产生形变,这样就使得活塞盖532与通水孔521的端口周缘的间隙被封堵,从而实现了活塞盖532与通水孔521的端口周缘的密封连接,进而使得该活塞盖532能够更好的将通水孔521封堵。

进一步地,该通水孔521邻近活塞盖532的一端外扩形成收容槽523,该收容槽523用于收容活塞盖532。具体的,在通水孔521打开时,活塞盖532随活塞杆531一同向远离滑盖540的方向运动,此时活塞盖532伸出收容槽523设置;在通水孔521被封堵时,活塞盖532收容于收容槽523中,并受收容槽523限位,这样就避免了活塞盖532的位置产生偏移,而导致其无法将通水孔521完全封堵的问题出现,进而使得该活塞盖532能够更好地将通水孔521封堵。

为了方便抵顶部541抵顶活塞杆53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和图4,该抵顶部541包括沿滑盖540的滑动方向呈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筋5411和第二支撑筋5412、以及将第一支撑筋5411和第二支撑筋5412远离滑盖540的端部连接的连接筋5413,第一支撑筋5411邻近活塞杆531设置,第二支撑筋5412位于第一支撑筋5411远离活塞杆531的一侧,并且第一支撑筋5411面对活塞杆531的表面为斜面,优选地,第一支撑筋5411向靠近第二支撑筋5412的方向倾斜,以使得第一支撑筋5411面对活塞杆531的表面为斜面。

当滑盖540上的抵顶部541抵顶活塞杆531伸出通水孔521的端部时,活塞杆531与第一支撑筋5411相对滑动,也即此时活塞杆531沿着该第一支撑筋5411的斜面滑动,由于斜面具有一定的导引作用,这样就便于了该活塞杆531沿着第一支撑筋5411滑动;并且当活塞杆531滑动至连接筋5413时,活塞盖532将通水孔521完全打开,加热杯200中的热水此时可以通过通水孔521倾倒出。

进一步地,该活塞杆531远离活塞盖532的端面呈弧面设置,优选地,该活塞杆531远离活塞盖532的端面呈球面设置,如此设置,避免了活塞杆531端部的边角处影响活塞杆531沿着第一支撑筋5411滑动至连接筋5413,并且将活塞杆531远离活塞盖532的端面设置成球面,还减小了活塞杆531与第一支撑筋5411以及连接筋5413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了活塞杆531与第一支撑筋5411以及连接筋5413之间的摩擦力,进而有便于活塞杆531沿着第一支撑筋5411以及连接筋5413滑动。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筋5412背对第一支撑筋5411的表面为斜面,即第二支撑筋5412向靠近第一支撑筋5411的方向倾斜设置,以使得第二支撑筋5412背对第一支撑筋5411的表面为斜面。

需要说明的是,滑盖540在安装至盖体520上时,滑盖540是从远离活塞杆531的位置向靠近活塞杆531的位置滑动安装的,也就是说,在滑盖540滑动安装于盖体520上时,抵顶部541的第二支撑筋5412限于活塞杆531接触,由于第二支撑筋5412背对第一支撑筋5411的表面为斜面,斜面具有导引作用,这就便于活塞杆531相对第二支撑筋5412滑动,进而便于活塞杆531沿着第二支撑筋5412、连接筋5413以及第一支撑筋5411滑动,也即便于滑盖540的安装。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若用户在滑动滑盖540时用力过猛,而导致活塞杆531从第一支撑筋5411背对第二支撑筋5412的一侧滑动至第二支撑筋5412背对第一支撑筋5411的一侧时,此时,只需对滑盖540施加一个反向作用力,即可使得活塞杆531相对第二支撑筋5412滑动并与连接筋5413抵接,这样就有便于滑盖540的复位。

应当说的是,上述第一支撑筋5411、第二支撑筋5412以及连接筋5413可以是由三个板状结构焊接至滑盖540上形成,也可以是通过模具与滑盖540一体铸造或者注塑成型,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优选地,第一支撑筋5411、第二支撑筋5412以及连接筋5413与滑盖540一体注塑成型,由于第一支撑筋5411、第二支撑筋5412以及连接筋5413的厚度可以设置为一致,这样就使得第一支撑筋5411、第二支撑筋5412以及连接筋5413开模后,不会因为产生缩孔而导致第一支撑筋5411、第二支撑筋5412以及连接筋5413的表面凹凸不平,从而保证了第一支撑筋5411、第二支撑筋5412以及连接筋5413与活塞杆531接触的表面均是光滑的,进而确保了活塞杆531能够更顺畅的沿着第一支撑筋5411、第二支撑筋5412以及连接筋5413滑动。

为了避免滑盖540在抵顶部541抵顶活塞杆531时产生位移,该连接筋5413背对滑盖540的表面凸设有止位部5414,该止位部5414可以是凸设于连接筋5413背对滑盖540表面的凸台形成、也可以是凹设于连接筋5413背对滑盖540表面的凹槽形成、或者设于连接筋5413背对滑盖540表面的其他结构形成,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请参照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止位部5414由连接筋5413部分向远离滑盖540的方向凸设形成,优选地,该止位部5414邻近第一支撑筋5411设置。当抵顶部541与活塞杆531抵接时,活塞杆531沿着第一支撑筋5411滑动至连接筋5413,并越过止位部5414滑动至连接筋5413邻近第二支撑筋5412的一侧,此时该止位部5414能够限制活塞杆531沿连接筋5413向第一支撑筋5411滑动,这样就避免了用户滑动滑盖540并将通水孔521打开时,还需要一直按压滑盖540以避免滑盖540在不受力时复位的问题发生,从而使得用户可以单手倒水,进而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体验。

进一步地,该连接筋5413上的止位部5414的数量为两个,并且两止位部5414在连接筋5413的长度方向呈间隔设置,也即两止位部5414在滑盖540的滑动方向上呈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间隔设置的两止位部5414与连接筋5413可以一同围设形成一个定位凹槽,当活塞杆531沿着第一支撑筋5411滑动至连接筋5413并继续沿着连接筋5413滑动至定位凹槽中时,该活塞杆531就被限位,若要是活塞杆531越过两止位部5414中任意一个时,还需要增大对滑盖540所施加的力,如此设置,就能够有效地对滑盖540进行定位,进而一方面保证了滑盖540不会因受力过猛而从连接筋5413滑动至第二支撑筋5412这一侧;另一方面还确保了活塞杆531不会相对连接筋5413滑动至第一连接筋5413这一侧,这样就避免了用户倒水时,滑盖540不会自行滑动的问题出现。

为了方便将滑盖540滑盖540安装于盖体520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和5,该滑盖540面对盖体520的表面凸设有沿滑盖540的滑动方向延伸的导向板542,并且该导向板542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并贯穿两相对设置的板面的导向槽5421;相对应地,该盖体520面对滑盖540的表面凹设有供导向板542滑动安装的让位槽524,并且该导向槽5421的槽壁凸设有与导向槽5421配合的导向块525。

需要说明的是,该滑槽的宽度要大于导向板542的宽度,而导向块525的自由端与让位槽524面对导向块525自由端的槽壁之间的间距要小于导向板542之间的间距。在滑盖540安装至盖体520上时,导向板542完全插入让位槽524中,与此同时,让位槽524的槽壁上的导向块525从导向槽5421的一侧伸入导向槽5421内或者从导向槽5421的另一侧伸出,这样就使得滑盖540被限位于盖体520上;并且导向块525能够沿着导向槽5421滑动,导向板542能够相对让位槽524滑动,这样就使得滑盖540能够相对盖体520滑动。

当然,上述盖体520还与滑盖540之间还可以通过设置其他滑动结构来实现滑动连接,例如在滑盖540上设置滑槽,在盖体520上设置于该滑槽配合的滑块,或者在盖体520上贯穿设置滑槽,在滑盖540上凸设有扣钩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为了保证导向板542能够在导向槽5421内正常滑动,该导向槽5421在滑盖540的滑动方向上的长度要大于导向板542的长度,也即导向板542远离通水孔521的端部与让位槽524远离通水孔521的槽壁之间要有足够大的间隙,为了方便描述,以下将导向板542远离通水孔521的端部与让位槽524远离通水孔521的槽壁之间的垂直间距用L1表示,将抵顶部541与弹性开关530之间的垂直间距用L2表示,将抵顶部541沿滑盖540的滑动方向的长度用L3表示,并且L1、L2、L3满足L3+L2≥L1≥L2的关系。如此设置,一方面确保了导向板542相对盖体520滑动时,导向板542上的抵顶部541能够与弹性开关530接触并抵顶弹性开关530;另一方面,还能够缩短导向板542的滑行距离,这样就避免了滑盖540侧向伸出盖体520的长度过长的问题出现,进而降低了滑盖540被损坏的风险。

进一步地,上述导向板54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请参照图3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导向板542的数量为两个,相应地,盖体520上对应开设有两并排设置的让位槽524。如此设置,使得滑盖540的两相对侧均受约束,进而使得滑盖540能够更平稳的滑动。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导向板542安装至让位槽524中,请参照图5,该导向块525沿让位槽524的宽度方向的宽度,自让位槽524的槽底向让位槽524的槽口呈渐缩设置。也即该导向块525的自由端的端面为斜面,斜面具有导引的作用,这样就便于导向板542沿着导向块525的斜面向让位槽524的槽底运动,进而便于导向板542插至让位槽524中,进而方便滑盖540与盖体520的组装。

进一步地,该盖体520面对滑盖540的表面凹设有沿滑盖540的滑动方向延伸的容置槽526,并且该容置槽526位于滑盖540滑动方向上的一槽壁贯穿设置,以形成让位开口5261;该容置槽526用于收容滑盖540,并对滑盖540进行限位,以使滑盖540更平稳的在盖体520上滑行。

进一步地,该容置槽526的深度与滑盖540的厚度相当,这就使得滑盖540安装至盖体520上时,滑盖540显露于外的表面与盖体520的表面处于同一平面,这样就使得整个杯盖500的外观更加平整、美观。

需要说明的是,滑盖540面对盖体520的表面凸设有抵顶部541,这就使得该滑盖540沿着盖体520滑行时,容易受到抵顶部541的干扰,为了保证滑盖540能够沿着盖体520正常滑行,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该盖体520面对滑盖540的表面凹设有容置抵顶部541的出水槽527,并且该出水槽527与通水孔521连通设置。请参照图1和图2,滑动安装于盖体520上的滑盖540还具有封盖出水槽527的第一位置以及打开出水槽527的第二位置;滑盖540上的抵顶部541在滑盖540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时,相应地避让或者抵顶弹性开关530,以使得弹性开关530沿着通水孔521的孔伸方向运动,进而使得通水孔521被封堵或者打开。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杯盖500包括内盖以及罩设在内盖外侧的外盖。具体的,该内盖包括内盖缘511以及封盖内盖缘511轴向一端的内盖体528;该外盖包括外盖缘512以及封盖外盖缘512轴向一端的外盖体529。在外盖罩盖至内盖上时,外盖的外盖缘512套设于内盖的内盖缘511外侧并与内盖缘511固定连接,外盖的外盖体529与内盖的内盖体528在杯盖500的轴向间隔设置。

该内盖体528贯穿设有通水孔521,需要说明的是,该通水孔521的位置可以设置在内盖体528的正中央,也可以设置在内盖体528的边缘处,在此对通水孔521的位置不做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通水孔521优选设置在内盖体528的边缘处,这样有便于热水杯中的热水倾倒出。

该滑盖540活动安装于的外盖体529背对内盖体528的表面,并且为了保证滑盖540能够顺畅的在外盖体529上滑行,该外盖体529部分向靠近内盖体528的方向凹陷并与内盖体528抵接,以形成上述出水槽527,并且该出水槽527的槽底设置有与通水孔521连通的让位孔5271。

为了方便活塞杆531的固定安装,上述让位孔5271的孔径小于通水孔521的孔径的设置;该活塞杆531对应设置成与活塞盖532连接的连接段5312、以及与连接段5312远离活塞盖532的一端连接的受力段5313,并且该连接段5312的直径大于过水孔5271的孔径设置,其活动安装于通水孔521中,受力段5313的直径则设置成小于让位孔5271的孔径设置,其从让位孔5271伸至出水槽527中,并用于与滑盖540上的抵顶部541抵接。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连接段5312的直径大于让位孔的孔径,这就使得活塞杆531固定安装至通水孔521中时,活塞杆531一端让位孔5271与通水孔521连接处的限位,另一端则在弹性复位件533的弹性支撑下固定被限位,这样就便于将活塞杆531安装于通水孔521中。另外,活塞杆531受弹性复位件533的弹力作用并向靠近滑盖540的方向移动时,活塞杆531的连接段5312受让位孔5271与通水孔521连接处的抵接而限位于通水孔521中,这样就避免了活塞杆531伸出的长度过长,而导致活塞杆531影响滑盖540的正常滑动。

进一步地,该出水槽527的槽底贯穿有多个过水孔5272,并且每一过水孔5272均与通水孔521连通设置。需要说明的是,该过水孔5272的轴线可以与外盖体529的轴线平行设置,也可以与外盖体529的轴线相交设置,其主要用于在通水孔521打开时,供加热杯200中进入通水孔521中的热水流出,这样就相当于增大了通水孔521的横截面,从而提高了通水孔521的出水速度,进而使得用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倒出大量热水,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体验。

为了保证内盖体528与外盖体529之间的密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出水槽527的槽底与内盖体528之间设置有密封圈560,该密封圈560在外盖罩设于内盖上时,分别与出水槽527的槽底以及内盖体528抵接,这样就实现了出水槽527的槽底与内盖体528之间的密封连接,进而避免了加热杯200中的水从内盖体528与出水槽527的槽底之间的缝隙流出。

进一步地,该内盖体528面对外盖体529的表面凹设有环绕通水孔521的环形安装槽5281,该密封圈560安装于环形安装槽5281内,并部分凸出环形安装槽5281设置;在外盖罩盖至内盖上时,出水槽527的槽底与内盖体528抵接,并将密封圈560进行挤压,这样就使得密封圈560全部收容于安装槽内,从而确保了该密封圈560分别与内盖体528和出水槽527的槽底抵接,进而确保了出水槽527的槽底与内盖体528之间的密封性。另外,环形安装槽5281的设置,有便于将密封圈560定位安装于内盖体528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杯200,该加热杯200包括加热模块210、加热杯杯座220、加热杯杯体230以及杯盖500,该杯盖5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加热杯2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加热杯杯体230的一端与加热杯杯座220连接,加热杯杯体230的另一端形成加热杯杯口240,加热模块210设置在加热杯杯体230或者加热杯杯座220上,杯盖500用于盖合所述加热杯杯口240。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净热杯100,请参照图6,该净热杯100包括加热杯200以及过滤杯300,该加热杯2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净热杯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具体的,请参照图8该过滤杯300内安装有滤芯310,该过滤杯300包括过滤杯杯座320和过滤杯杯体330,该过滤杯杯体330的一端与过滤杯杯座320固定连接,该过滤杯杯体330的另一端形成过滤杯杯口340,并且该过滤杯杯座320贯穿设置有通孔521。该滤芯310可以固定安装于过滤杯杯体330上,也可以固定安装于过滤杯杯座320,或者在过滤杯杯体330和过滤杯杯座320上均设置滤芯310,在此,对滤芯310设置的位置不做具体的限定,只要保证注入过滤杯300内的水能够通过滤芯310过滤,最后通过过滤杯杯座320上的通孔521流出即可。

该净热杯100具有闲置状态、过滤状态以及加热状态三种状态。

当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请参照图9,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是连接固定的,如此设置,有便于净热杯100的储存和携带;同时还可以避免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因是分体设置而导致过滤杯300或加热杯200容易出现丢失的问题出现。

当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请参照图10,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对接,此时,过滤杯300内的水通过过滤杯300上的滤芯310过滤形成净水后,再通过过滤杯杯座320上的通孔521流入加热杯200中,加热杯200在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起容纳净水的作用,也即加热杯200在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充当一容器,这样就避免了用户在使用过滤杯300时,还需要另外寻找其他容器来储存净水,进而方便了用户制取净水。

当净热杯100处于加热状态时,将加热杯200上的加热模块210接通电源,以对加热杯200内的水进行加热,由于过滤杯300在加热杯200加热水时,并不起作用,此时可以将过滤杯300与加热杯200分离。当然,为了避免加热杯200内的水沸腾时溅出,也可以将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对接,这样就有效地避免加热杯200内的水因沸腾而溅出的问题出现。

显然,为了快速获得热水,该加热杯200还可以在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就进行加热,即过滤杯300中的水被过滤并流入加热杯200中即被加热,这样就缩短了用户的等待时间,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体验。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净热杯100的加热杯200上设置加热模块210,在净热杯100的过滤杯300上设置滤芯310,该加热杯200可以用来加热水,该过滤杯300可以用来过滤水。这样就使得该净热杯100既具有加热的功能,同时还具有过滤的功能,从而满足了用户的需求。由于加热杯200与过滤杯300既可以组装在一块,也可以相互分离,当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组装在一块时,这样就缩小了整个净热杯100的体积,进而便于净热杯100的储存和携带。当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相互分离时,该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同时可以作为水杯使用,特别是当用户处于室外时,将净热杯100的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同时作为水杯使用,大大的方便了用户。另外,由于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在功能上互不干涉,这就使得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在体积上相互影响比较小,进而使得该加热杯200一次性可以加热更多的水的同时,还能储存更多的热水;同样的,对于过滤杯300而言,过滤杯300每次可以过滤更多的水,这样就避免了过滤杯300受体积的限制而使得用户需要向过滤杯300内往复装水的问题出现。此外,该过滤杯300还可以在加热杯200完成加热工作时与加热杯200连接固定,用户可以通过握持过滤杯300来拿取加热杯200,这样就避免了加热杯200温度过高而导致用户拿取加热杯200时被烫伤的问题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当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可以是套接在一块,也可也是拼接在一块;当然,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还可以是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块,在此,对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是如何固定的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9,当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该加热杯200收容于过滤杯300中。具体的,该过滤杯300的内径大于或等于加热杯200的外径。优选地,该过滤杯300的内径略大于加热杯200的外径设置。当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该加热杯200能够收容于过滤杯300内,即该加热杯杯口240可以从过滤杯杯口340插至过滤杯300内,或者该加热杯杯座220从过滤杯杯口340插至过滤杯300内。如此设置,巧妙地将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集成于一块,从而缩小了净热杯100在闲置状态时的体积,进而便于用户携带。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加热杯200收容于过滤杯300中时,若是该加热杯杯口240从过滤杯杯口340插入过滤杯300内,这样还可以避免加热杯杯口240显露于外,从而避免了外界杂物进入到加热杯200内的问题出现,进而省去了杯盖500的设置。

此外,在加热杯200完成加热工作时,还可以将过滤杯300套接至过滤杯300的外侧,用户可以通过握持该过滤杯300来拿取加热杯200,这样就避免了用户被高温的加热杯200烫伤。

为了避免收容于过滤杯300内的加热杯200从过滤杯300中脱落,该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还可以采用紧配合、螺纹连接、卡扣连接或者其他连接方式固定连接,对于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具体采用何种连接方式固定连接,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当加热杯200与过滤杯300采用紧配合连接时,则需在生产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时,将加热杯200的外径设置成大于过滤杯300内径;也就是说,过滤杯300的内径要略大于加热杯200的外径,这样就使得加热杯200插接至过滤杯300中时,只需施加较小的力即可将加热杯200插至过滤杯300内;并且在过滤杯300或加热杯200需要使用时,只需施加较小的外力即可将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拆开,这样就有便于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的组装和拆卸。

当加热杯200与过滤杯300采用螺纹连接时,则需要在过滤杯杯体330的内表面设置一段螺纹段,在加热杯杯体230的外表面对应设置一段螺纹段。在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将加热杯200插至过滤杯300中,并通过螺纹连接与过滤杯300连接固定。由于螺纹连接具有连接方便、快捷、牢固等优点,从儿一方面便于加热杯200固定收容于净热杯100中,另一方面还能够避免加热杯200从过滤杯300脱落,进而避免了加热杯200的丢失。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于过滤杯杯体330和加热杯杯体230上的螺纹段的长度无需太长,只要保证加热杯200收容于过滤杯300中时,过滤杯杯体330上的螺纹段与加热杯杯体230上的螺纹段螺接能够将过滤杯杯体330与加热杯杯体230连接固定即可。如此设置,减小了加热杯杯体230和过滤杯杯体330上的加工螺纹段的长度,进而有利于提高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的生产效率。另外,在加热杯200的外表面设置螺纹段,还便于用户握持加热杯200,这样就避免了加热杯200的外表面过于光滑而不易握持的问题出现。

当加热杯200与过滤杯300采用扣接连接时,则需要在过滤杯杯体330的内壁面设置凸部(未图示),在加热杯杯体230的外壁面凸设沿其周向延伸的环形扣接部(未图示)。在加热杯200插至过滤杯300内时,环形扣接部与凸部相互抵接并同时产生轻微的形变,这样就使得环形扣接部顺利通过该凸部而运动至凸部远离过滤杯杯口340的一侧,此时凸部对环形扣接部限位,以将加热杯200固定于加热杯200中;当需要使用过滤杯300或加热杯200时,只需对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同时施力,以使得加热杯200上的环形扣接部挤压过滤杯杯体330上的凸部,进而使得环形扣接部越过凸部并向靠近过滤杯杯口340的方向运动,这样就使得环形扣接部脱离扣台,从而使得加热杯200从过滤杯300中抽出。

当然,为了方便将加热杯200收容于过滤杯300中,还可以将加热杯杯体230的外径设置成自其加热杯杯口240向其加热杯杯座220逐渐减小,也即该加热杯杯体230呈锥状、圆台状或者其他形状设置,如此设置,一方面使得加热杯杯体230邻近加热杯杯座220的一端能够起导引作用,进而便于将加热杯杯体230插至过滤杯杯体330内;另一方面,在加热杯杯体230收容于过滤杯300时,仅仅是加热杯杯体230邻近加热杯杯口240的一端与过滤杯杯口340连接固定,这样就减少了加热杯200与过滤杯300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小了加热杯杯体230与过滤杯杯体330之间的磨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当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还可以将过滤杯300收容于加热杯200中,具体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该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座220或加热杯杯口240可拆卸连接。具体的,若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座220可拆卸连接时,只需在过滤杯杯座320或者加热杯杯座220上开设有一插接孔即可。在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将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座220上的插接孔插接,或者将加热杯杯座220与过滤杯杯座320上的插接孔插接,这样就实现了过滤杯杯座320和加热杯杯座220的可拆卸连接,并且插接具有拆装方便、快捷等优点,如此便于了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的拼接。

若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可拆卸连接,则可以将过滤杯杯座320的外径设置成小于或等于加热杯杯口240的内径,这样就能够实现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的插接。当然,还可以在过滤杯杯座320上开设一插接孔,在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将加热杯杯口240与过滤杯杯座320上的插接孔插接。如此设置,同样可以实现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可拆卸连接,进而便于了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的拼接。

显然,在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还可以将过滤杯杯口340与加热杯杯座220或加热杯杯口240可拆卸连接,具体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当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净热杯100的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还可以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该连接件可以是环形垫片400(请参照图9)、蝴蝶夹400'(请参照图11)等等,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连接件为环形垫片400时,其安装于加热杯杯体230和过滤杯杯体330之间,并用于将加热杯杯体230和过滤杯杯体330连接固定。具体的,请参照图,当加热杯杯体230的外径小于或等于过滤杯杯体330的内径时,环形垫片400套设于加热杯杯体230上;并且在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该加热杯杯体230收容于过滤杯杯体330内的同时,安装于加热杯杯体230上的环形垫片400一同收容于过滤杯300中,由于加热杯杯体230的外径略小于过滤杯杯体330的内径,这就使得位于加热杯杯体230与过滤杯杯体330之间的环形垫片400被挤压而产生形变,以将过滤杯杯体330与加热杯杯体230之间的间隙填满,进而使得过滤杯杯体330与加热杯杯体230连接固定。

另外,环形垫片400的设置,还能够避免加热杯杯体230与过滤杯杯体330之间直接接触,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加热杯杯体230的外壁面和过滤杯杯体330的内壁面被刮花;另一方面还避免了净热杯100在携带过程中,加热杯杯体230与过滤杯杯体330之间相互碰撞,进而导致过滤杯杯体330的内壁面和加热杯杯体230的外壁面被磕碰出现形变的问题出现。

显然,若是过滤杯杯体330的外径小于或等于加热杯杯体230的内径时,该环形垫片400则套设于过滤杯杯体330上,关于过滤杯杯体330通过环形垫片400固定收容于加热杯杯体230的具体过程,可以参照加热杯杯体230通过环形垫片400固定收容于过滤杯杯体330内,在此就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1,该连接件可以是蝴蝶夹400',其用于将净热杯100的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连接固定。具体的,该蝴蝶夹400'包括以及与主体部410'连接固定的两,并且两夹持部420'均呈弧状设置。在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时,净热杯100的加热杯200被一夹持部420'夹持,净热杯100的过滤杯300被另一夹持部420'夹持,这样就使得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净热杯100的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通过该蝴蝶夹400'的连接而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有利于净热杯100的携带,避免了用户在携带净热杯100时,将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其中一个落下,进而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该夹持部420'可以是一个整圈的环形结构,也可以开设有缺口的环形结构,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优选地,该夹持部420'为设置有缺口的环形结构,这样就使得该夹持部420'可以通过自身发生弹性形变来夹持加热杯杯体230或过滤杯杯体330,进而使得该夹持部420'能够将加热杯杯体230或过滤杯杯体330夹持的更加牢固。

进一步地,上述蝴蝶夹400'的主体部410'呈长条状设置,蝴蝶夹400'的两夹持部420'沿主体部4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且两夹持部420'均位于主体部410'的同一侧。当净热杯100处于闲置状态时,该蝴蝶夹400'的一夹持部420'夹持过滤杯杯体330,该蝴蝶夹400'的另一夹持部420'夹持加热杯杯体230,这样就实现了加热杯200与过滤杯300的连接固定。由于蝴蝶夹400'的主体部410'是呈长条状设置的,这就使得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是沿着主体部410'的长度方向排布的,这样就有利于减小净热杯100所占用的空间,进而便于用户的携带。

显然,该连接件还可以是一套筒,该套筒的一端可以用来收容净热杯100的过滤杯300,该套筒的一端可以用来收容加热杯200,这样就使得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可以通过套筒连接于一块,进而便于用户储存和携带。

需要说明的是,当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对接,即该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可以通过插接、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等其他连接方式可拆卸连接,对于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采用何种方式连接,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0,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采用插接的方式连接固定。具体的,将过滤杯杯座320上的通孔521孔径扩大至大于或等于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径。优选地,将过滤杯杯座320上的通孔521孔径扩大至略大于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径。当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将过滤杯300置于加热杯200的上方,并使加热杯杯口240插至过滤杯杯座320的通孔521中,这样就使得过滤杯300能够稳定的放置于加热杯200上方。如此设置,一方面避免了净热杯100用于制取净水时,需要通过其他工具或者用户固定过滤杯300;另一方面,采用加热杯200来支撑过滤杯300并来储存净水,这样就省去了额外容器的携带,进而减少了用户携带的物品,便于用户出行。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插接,该过滤杯杯座320背对加热杯杯体230的端面凹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的设置使得通孔521的孔壁受挤压时能够产生形变,这就使得加热杯杯口240与通孔521插接时,即使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径略大于通孔521的内径,通孔521的孔壁可以通过发生弹性形变而与加热杯杯口240插接配合,这样不仅便于加热杯杯口240与通孔521的插接配合,同时还降低了加热杯杯口240的尺寸精度,也即降低了用于生产加热杯200的模具的尺寸精度,有利于节省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的插接,还可以将加热杯杯口240设置成锥状,也即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径自加热杯杯体230向靠近过滤杯杯体330的方向逐渐减小。这样就使得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壁面为斜面,由于斜面具有导引作用,在加热杯杯口240与过滤杯杯座320上的通孔521插接时能够起到导引作用,从而便于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的插接。

当然,还可以将通孔521设置成锥孔,即将通孔521的孔径设置成自过滤杯杯座320向靠近过滤杯杯体330的方向逐渐减小。如此设置,使得该通孔521的孔壁在加热杯杯口240与通孔521插接时同样能够起到导引的作用,进而有便于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的插接。并且在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壁面为斜面时,该通孔521的孔壁还可以与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壁面紧密贴合,这样就进一步增强了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之间稳定性,从而避免了通孔521的孔壁与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壁面之间存在间隙,而导致过滤杯300出现倾倒的问题发生。

进一步地,为了使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之间连接稳定,该通孔521的孔壁凹设有内螺纹段;相对应地,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壁面设置有外螺纹段。在净热杯100制取净水时,加热杯杯口240旋转至过滤杯杯座320的通孔521内,以使得加热杯杯口240上的外螺纹段与通孔521的孔壁上的内螺纹段螺纹连接,这样就使得加热杯200与过滤杯300连接为一个整体了,进而避免了过滤杯300与加热杯200连接不牢而导致过滤杯300从加热杯200倾倒的问题出现。

显然,为了使加热杯杯口240与过滤杯杯座320连接固定,还可采用其他方式进行连接固定。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在通孔521的孔壁上设有一个扣位,在加热杯杯口240的外壁面凸设扣合部。当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将加热杯杯口240插至过滤杯杯体330的通孔521中,此时,通孔521的孔壁上的扣位与加热杯杯口240上的扣合部扣接,这样就实现了过滤杯杯座320和加热杯杯口240的固定连接,进而避免了过滤杯300置于加热杯200上方时,因过滤杯杯座320与加热杯杯口240固定不牢固,而导致过滤杯300从加热杯200上倾倒下来的问题发生。在过滤完成时,只需对加热杯200和过滤杯300同时施加力,就可以使得加热杯杯口240上的扣合部与通孔521的孔壁上的扣位脱扣,这样就方便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的拆卸。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过滤杯杯座320的外径设置成小于加热杯杯口240的内径。优选地,将过滤杯杯座320的外径设置成略小于加热杯杯口240的内径。当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将过滤杯300置于加热杯200的上方,并使过滤杯杯座320插至加热杯杯口240内,这样就使得过滤杯300能够固定于加热杯200上。如此设置,使得过滤杯300制取净水时,无需通过其他部件或者用户直接扶持,进而方便用户使用净热杯100制取净水。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当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还可以采用连接件将过滤杯300和加热杯200可拆卸连接。具体的,该连接件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中连接件的结构,请参照图,即该连接件为蝴蝶夹400',其具有主体部410'和两夹持部420',该主体部410'呈线性设置,两夹持部420'沿主体部4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且两夹持部420'均位于主体部410'的同一侧。当净热杯100处于过滤状态时,该蝴蝶夹400'的一夹持部420'夹持过滤杯杯体330,以使得过滤杯300与夹持部420'连接固定,该蝴蝶夹400'的另一夹持部420'夹持加热杯杯体230,以使得加热杯200与夹持部420'连接固定,并且过滤杯300是位于加热杯200上方设置的,这样就使得过滤杯300在制取净水时,加热杯杯口240是与过滤杯杯座320对接的,并起容器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