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氯乙烯检查手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46378阅读:1056来源:国知局
聚氯乙烯检查手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氯乙烯检查手套。



背景技术:

医用聚氯乙烯检查手套是手套中的一种,它不同与一般的手套,由于聚氯乙烯的特性,聚氯乙烯膜极易与皮肤粘于一起,特别是在手部出汗的情况下,其在穿戴和脱下时极不方便,不适合医护人员在穿戴时使用,同时,现有的聚氯乙烯检查手套在使用中易发生破损,使用中不易被发现,易对使用者造成感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新颖、使用方便的聚氯乙烯检查手套。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设计一种聚氯乙烯检查手套,包括由指部、掌部和腕部构成的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手背背部设有一压痕线,所述压痕线的前端止于中指和无名指之间的连接处,压痕线的尾端延伸至腕部的开口处。

优选的,所述腕部的开口处设有一环绕腕部端部开口的弹性带,所述弹性带的两端位于腕部的背部并间隔设置,所述压痕线的端部止于弹性带两个端部之间。

优选的,所述本体为双层结构,分别为内层和外层,所述压痕线设置于外层上。

优选的,所述内层的背部亦设有所述压痕线,位于内层上的压痕线与位于外层上的压痕线两者不共线。

优选的,位于内层压痕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沿压痕线长度方向设置的褶皱。

优选的,所述内层与外层两者的颜色不同。

优选的,所述内层为红色、绿色、蓝色或黑色,所述外层为白色或透明色。

优选的,位于腕部端口处的内层和外层的端部均与弹性带连接,且位于弹性带两个端部之间的内层和外层两者相互独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设计其结构设计新颖、穿戴方便、舒适,且在脱下时易于与手部分离,能够快速的从手上脱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掌背方向上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掌背方向上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本体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圆圈所围区域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掌部;2.腕部;3、5.压痕线;4.指部;6.外层;7.内层;8.褶皱;9.弹性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一种聚氯乙烯检查手套,参见图1至图4;它包括由指部4、掌部1和腕部2构成的本体;本设计中的所述本体的手背背部设有一压痕线3,所述压痕线3的前端止于中指和无名指之间的连接处,压痕线3的尾端延伸至腕部1的开口处,本设计的手套在穿戴中按照常规穿戴方式穿戴即可,而在需要将其从手部脱下时,首先通过剪刀将腕部端部的压痕线3剪下一个缺口,之后沿着压痕线3将本体的背部撕开两部分即可轻松的从手上脱下,同时,还可以通过剪刀沿着压痕线3直接将本体背部剪开即可。

进一步的,本设计中的所述腕部的开口处设有一环绕腕部端部开口的弹性带9,所述弹性带9的两端位于腕部的背部并间隔设置,所述压痕线3的端部止于弹性带两个端部之间。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参见图1至图4;本设计中的所述本体为双层结构,分别为内层7和外层6,所述压痕线3设置于外层上,位于腕部端口处的内层和外层的端部均与弹性带连接,且位于弹性带两个端部之间的内层和外层两者相互独立。同时,所述的内层7的背部亦设有一压痕线5,位于内层上的压痕线5与位于外层上的压痕线3两者不共线,还在位于内层压痕线5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沿压痕线长度方向设置的褶皱8。

通过此设计在将外侧的压痕线剪开时,其褶皱8可以扩大内侧的宽度,使其手套易于从手部上脱下,而内层的压痕线也可以撕开或剪开,也能够将内层分离;此设计的内层和外侧的结构更加适合于外壳手术中手套表面粘有血迹的情况,此时,若本体仅采用单层结构的设计,在将压痕线6直接撕开时其本体表面的血迹易沾到手上,而通过本设计的双层结构可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也即,在将外层上的压痕线撕开后,其内侧上的压痕线不撕开,此时,内侧通过褶皱扩大宽度,在易于脱下时也能保护手部被血迹感染情况的发生。

实施例3,与实施例2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内层与外层两者的颜色不同.具体的,所述内层为红色、绿色、蓝色或黑色,所述外层为白色或透明色。

通过两者颜色的不同,在使用中,外层一旦发生破损时,其血迹将进入外层和内层之间,此时,内层和外层进入血迹的地方与周边区域将发生颜色差,依此通过颜色的差异可以从视觉上快速判断出出现破损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