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多功能环保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02637阅读:612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多功能环保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保袋,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多功能环保袋。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环保理念也逐渐得到提高。日常使用的塑料袋存在难以降解、处理困难的问题,从而环保袋的使用也逐渐得到广泛的推广,但是目前的环保袋一般为一个简单的袋体,功能较为单一,例如,现有的环保袋一般体积均固定,其体积大小不能随存放物多少而变化,从而使用时其通常存在许多空余的空间,导致环保袋在携带时其内的物件不停的抖动,十分容易造成损坏,并且,有些时候,日常在外时所产生的垃圾当周围没有垃圾桶时不方便处理,随意丢弃很不文明,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便携式多功能环保袋,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便携式多功能环保袋,包括袋体,袋体自外而内依次设置为防水层、防霉层以及竹炭纤维层,所述袋体内底部固定设置有承重底座,所述袋体内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容纳袋,所述袋体内侧壁上对应容纳袋外侧位置固定设置有弹性束缚带,所述袋体外侧固定设置有调节带,所述袋体外侧固定设置有一荧光条,所述袋体顶部固定设置有手提绳,所述袋体一侧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有副袋体,所述副袋体开口处的两内侧壁之间固定设置有支撑件,所述袋体和副袋体的开口处均设置有拉链。

进一步而言,所述袋体外侧设置有耐磨包边。

进一步而言,所述荧光条内设置有荧光粉。

进一步而言,所述连接件为魔术贴或固定暗扣两者中的一种。

进一步而言,所述支撑件为压簧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到的一种便携式多功能环保袋,防水、防霉、吸湿透气性好且质感舒适,使用时可根据实际使用的容量通过调节带自由收缩袋体体积,承重底座可用于支撑放置物,避免放置物挤压袋体底部造成袋体损坏,容纳袋可用于单独收放一些易碎品或是重要物件等并可通过弹性束缚带收紧,外置的副袋体可便于携带者随时放置垃圾物,且副袋体通过连接件连接,易于更换,支撑件的设置能够在副袋体打开时使得副袋体保持张开状态,使得使用者在使用时不需反复拉开,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背面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袋体结构示意图

1-袋体;2-防水层;3-防霉层;4-竹炭纤维层;5-副袋体;6-拉链;11-承重底座;12-容纳袋;13-弹性束缚带;14-调节带;15-荧光条;16-手提绳;17-连接件;18-耐磨包边;51-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的一种便携式多功能环保袋,包括袋体1,袋体1自外而内依次设置为防水层2、防霉层3以及竹炭纤维层4,所述袋体1内底部固定设置有承重底座11,所述袋体1内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容纳袋12,所述袋体1内侧壁上对应容纳袋12外侧位置固定设置有弹性束缚带13,所述袋体1外侧固定设置有调节带14,所述袋体1外侧固定设置有一荧光条15,所述袋体1顶部固定设置有手提绳16,所述袋体1一侧通过连接件17固定连接有副袋体5,所述副袋体5开口处的两内侧壁之间固定设置有支撑件51,所述袋体1和副袋体5的开口处均设置有拉链6。

其中,所述袋体1外侧设置有耐磨包边18,所述荧光条15内设置有荧光粉,所述连接件17为魔术贴或固定暗扣两者中的一种,所述支撑件51为压簧。

本实用新型提到的一种便携式多功能环保袋,袋体1自外而内依次设置为防水层2、防霉层3以及竹炭纤维层4,其防水、防霉、透气吸湿性能较佳,且绿色环保,当使用袋体1时,使用者拉开袋体1上的拉链6打开袋体,然后将物品放置于袋体1内的承重底座11上,并且,对于一些易碎物品或是贵重物品等等可单独存放于容纳袋12内,而放置于容纳袋12内的物品可被弹性束缚带13收紧,避免损坏,接着,闭合拉链6通过调节带14上下收缩袋体1,然后便可通过手提绳16提起袋体1携带了,荧光条15可通过其内的荧光粉便于使用者在快速找出该环保袋进行使用,耐磨包边18能够有效地保护袋体1,减少磨损,延长袋体1的使用寿命,当需使用副袋体5时,使用者可拉开副袋体5上的拉链6,支撑件51则可使得副袋体5在打开时一直保持于开口张开状态,从而使得使用者不必反复拉开副袋体5的袋口,便于使用者的持续使用,并且,副袋体5通过连接件17与袋体1连接,从而便于使用者对副袋体5的更换和清洗,十分方便。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