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均匀磨损鞋跟的鞋底及鞋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69405发布日期:2018-09-18 19:56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均匀磨损鞋跟的鞋底及鞋子。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鞋子,其鞋跟大多是不均匀磨损,使用一段时间后,通常一边磨损的多,另一边却几乎没什么磨损。

通常的处理方式要么是加钉鞋掌,一双鞋的寿命中通常要加钉5-10次鞋掌,如此极不方便;要么则是磨损到一定程度直接抛弃掉,如此则极大的浪费资源,同时也对环境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均匀磨损鞋跟的鞋底及鞋子,能够尽可能均匀磨损鞋跟,用于提高鞋底及鞋子的使用寿命,以及提高鞋子的舒适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一种均匀磨损鞋跟的鞋底,所述鞋底的鞋跟位置开设有空位,所述空位设在所述鞋跟的易磨损部位,所述空位中装有滚轮,所述滚轮和所述鞋跟的底部着地面齐平,所述鞋跟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滚轮匹配的防卡死舌头。

可选的,所述空位的内壁与所述滚轮之间形成一缝隙,所述缝隙在底部的所述防卡死舌头处最小,且自底部向上逐渐变大。

可选的,所述防卡死舌头的舌头尖端向前靠拢接近所述滚轮。

可选的,所述滚轮具有自两端凸出的滚轮轴,所述空位的两个相对端设有轴孔,所述滚轮通过其滚轮轴安装在所述空位的轴孔中。

可选的,所述滚轮通过金属加强架安装在所述空位中。进一步的,所述滚轮具有自两端凸出的滚轮轴,所述空位的两个相对端设有轴孔,所述金属加强架的两端具有轴套,所述滚轮通过其滚轮轴安装在所述金属加强架的轴套中,所述金属加强架通过其轴套安装在所述空位的轴孔中。

可选的,所述易磨损部位位于所述鞋跟的后部外侧。

可选的,所述滚轮为圆柱型滚轮。

可选的,所述防卡死舌头与所述鞋跟为一体成型结构。

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包括如上文所述的均匀磨损鞋跟的鞋底的鞋子。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在鞋跟最易严重磨损部位开一空位,空位里边装有滚轮,将滑动摩擦转化为滚动摩擦;当行走时,最易磨损部位处滚轮最先落地与地面进行滚动摩擦而非滑动摩擦,从而达到提高最易磨损部位的耐磨性能而使整个鞋底均匀磨损进而提升鞋子整体使用寿命的目的。

并且,所设滚轮与鞋跟底部着地面齐平,可防止因高低不平引起行走不适和滑到;鞋跟底部着地面与滚轮齐平处设有防止地上泥砂卡死滚轮的防卡死舌头,防止滚轮卡死。

综上,本实用新型可以提升鞋跟最易磨损处耐磨寿命进而提升鞋子整体使用寿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创造性的运用防卡死舌头保护滚轮的正常运转而不被地面泥砂卡死而失去耐磨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和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鞋底的仰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鞋底的后视图;

图3是图1所示鞋底的C-C剖面图;

图4是图3所示鞋底的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鞋底的侧视图;

图6是图5所示鞋底的T-T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鞋底与滚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鞋底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滚轮与金属加强架的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分别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均匀磨损鞋跟的鞋底,所述鞋底的鞋跟1位置开设有空位4,所述空位4设在所述鞋跟1的易磨损部位,所述空位4中装有滚轮2,所述滚轮2和所述鞋跟1的底部着地面齐平,所述鞋跟1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滚轮2匹配的防卡死舌头3。可见,滚轮2装在开在鞋跟1最易磨损部位的空位4中,且滚轮2与鞋跟1底部着地面齐平,防卡死舌头3在滚轮2与鞋跟1底部着地面齐平处阻止底面泥砂卡死滚轮2而失去耐磨效果。

所述易磨损部位一般位于鞋跟的后部外侧。当然,不同设计风格的鞋跟也会稍有差别,可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所述齐平是指高度差在1mm以内。

一些实现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防卡死舌头3的舌头尖端向前靠拢接近所述滚轮2。所述空位4的内壁与所述滚轮2之间形成一缝隙41,所述缝隙41在底部的所述防卡死舌头3处最小,且自底部向上逐渐变大。换句话说,空位4的形状制作成离心泵壳式形状,即空间自底向上逐渐从小变大,这样,在下雨天缝隙41内打入泥浆后便于泥浆的排出,而不至于堆积在空位4内部干化而卡死滚轮2。

一些实现方式中,如图5-7所示,所述滚轮2具有自两端凸出的滚轮轴6,所述空位4的两个相对端设有轴孔5,所述滚轮2通过其滚轮轴6安装在所述空位4的轴孔5中。可见,滚轮2两端的滚轮轴6安装在开在鞋跟1最易磨损部位的空位4的两端的轴孔5中,可将最易磨损部位的滑动摩擦转化为滚动摩擦,减少磨损。

可选的,所述空位4具体设在所述鞋跟的后部外侧,该部位是通常最易磨损的位置。但需要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空位4及其内轮滚2的位置和数量。一些实现方式中,也可以在鞋底设多个空位4,装多个滚轮2。

可选的,所述滚轮2优选为圆柱型滚轮,或者,也可以是其它形状的滚轮。

可选的,所述防卡死舌头3与所述鞋跟1为一体成型结构。

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8,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均匀磨损鞋跟的鞋底,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基础上的改进,增加了金属加强架7。

本实施例中,所述滚轮2具有自两端凸出的滚轮轴6,所述空位4的两个相对端设有轴孔5,所述金属加强架7的两端具有轴套8,所述滚轮2通过其滚轮轴6安装在所述金属加强架7的轴套8中,所述金属加强架7通过其轴套8安装在所述空位4的轴孔5中。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滚轮2通过滚轮轴6装在金属加强架7中组成滚轮及金属加强架组合9。滚轮及金属加强架组合9通过金属加强架7两端的轴套8安装在开在鞋跟1最易磨损部位的空位4两端的轴孔5中。

鞋跟1底部着地面与滚轮2齐平处有防卡死舌头3阻止地面泥砂卡死滚轮2。空位4的形状制作成离心泵壳式形状,即空间自底向上逐渐从小变大,使之在下雨天打入泥浆后便于泥浆的排出而不至于堆积在空位4内部干化而卡死滚轮2。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鞋子,该鞋子可包括如实施例二或者实施例三所述的均匀磨损鞋跟的鞋底。

该鞋子可以是皮鞋、运动鞋、凉鞋等各种类型的鞋子。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均匀磨损鞋跟的鞋底及鞋子。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在鞋跟最易严重磨损部位开一空位,空位里边装有滚轮,将滑动摩擦转化为滚动摩擦;当行走时,最易磨损部位处滚轮最先落地与地面进行滚动摩擦而非滑动摩擦,从而达到提高最易磨损部位的耐磨性能而使整个鞋底均匀磨损进而提升鞋子整体使用寿命的目的。

并且,所设滚轮与鞋跟底部着地面齐平,可防止因高低不平引起行走不适和滑到;鞋跟底部与滚轮平处设有防止地上泥砂卡死滚轮的防卡死舌头,防止滚轮卡死。

综上,本实用新型可以提升鞋跟最易磨损处耐磨寿命进而提升鞋子整体使用寿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创造性的运用防卡死舌头保护滚轮的正常运转而不被地面泥砂卡死而失去耐磨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细描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上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上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