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磨防水鞋底、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2515发布日期:2019-01-14 19:15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磨防水鞋底、鞋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布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磨防水鞋底、鞋。



背景技术:

布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布鞋轻便、养生、并且价格低廉,在市场上非常常见,与一般皮革或塑料的鞋子相比,布鞋的鞋帮和布鞋千层底的透气性能更优。但是由于千层底本身的吸水性能太好,故在湿润的地面不宜穿着。为了增加千层底的防水性能,目前市面有布鞋通过在千层底上全部或部分地粘上橡胶底来达到隔离潮湿地面的目的,但是这样子会使得千层底原本的透气性能大打折扣。

2012年9月19日公开了一个名为《布橡胶结合鞋底》(申请公布号:cn102669875a)的发明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由橡胶鞋底外缘,橡胶内衬,橡胶突起,橡胶线槽和卡槽与布料鞋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鞋底,它兼有了橡胶鞋底和布料鞋底的优点,两者优缺互补,就使这种鞋底既有了橡胶鞋底的结实耐用美观的优点,又有了布料鞋底透气舒适的优点。

2011年11月2日公开了一个名为《一种防水千层底布鞋鞋底》的(授权公告号:cn202019866u)的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防水千层底布鞋鞋底,所述布鞋鞋底主要由透气层、隔水层以及防水层三部分结构经过缝合而成,其中防水层将鞋底分成隔水层和透气层两个区域,透气层占鞋底厚度的50%至70%,主要材质为棉布,承担鞋内湿热空气向外循环和排汗的功能,隔水层占鞋底厚度30%至50%,主要材质为棉布或其它防水材料,承担鞋外空气向内导入和水分阻挡的阻挡功能,通过将传统的千层底布鞋鞋底分为隔水层和透气层两部分,上层透气,下层隔水,从而保证了穿着舒适性。但其鞋底不具备耐磨防滑功能,且防水层的材料为户外材料(gore-tex或者sympatex处理),成本较高。

桐油是一种优良的带干性植物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轻、光泽度好、附着力强、耐热、耐酸、耐碱、防腐、防锈、不导电等特性,用途广泛。2010年12月22日公开了一个名为《一种过油处理的布鞋底》(公开号:cn201675128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过油处理的布鞋底,即在布鞋底外底面置一层经过桐油过油处理的棉布叠加过油层,用过油麻线,与布托纳底成形。完全过油处置后的棉布,不失本色、柔软特性,棉布表面油膜坚固不粘,达到提升布鞋鞋底防湿、防潮、放磨损的实用性能的目的。但是由于桐油本身的特性,经过多次桐油处理过后的布面干后会变得很硬,光泽度提升,因而千层底的防滑性能更低。

现有的鞋底、鞋存在的缺陷为:透气性好的,不防水、不耐磨;透气性好、又防水的,价格高昂;透气性不好的,防水、防滑、耐磨;湿地面行走时,容易吸水。缺少一种成本较低,防湿、防水、耐磨、防滑、透气、舒适等特性较好的鞋底、鞋,又具有千层底鞋类似的透气、穿着舒适,具有较好保暖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缺陷之一,本申请提出一种耐磨防水鞋底、鞋。

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申请公开一种防水千层底鞋底,包括透气层、防水层;

所述透气层位于所述防水层之上;

所述透气层的材质包括布,承担鞋内湿热空气向外传导和透气、排汗的功能;

所述防水层由具有透气功能的防水材料构成,承担隔绝潮湿地面的水分和空气的作用;

所述透气层、所述防水层粘接在一起,和/或使用纳底绳缝合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透气层占鞋底总厚度的10%-99%。

进一步的,所述透气层的材质包括棉布。

进一步的,所述防水材料包括经过防水处理的棉布。

进一步的,所述防水处理使用的材料包括桐油。

进一步的,在所述防水层,或,所述防水层和透气层的外周设置打蜡层,起到防水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纳底绳经过所述防水处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申请公开一种耐磨千层底鞋底,包括鞋底主体、耐磨块;

鞋底主体的下部包含耐磨块。

进一步的,所述耐磨块,深入到所述耐磨防水鞋底内部的深度为鞋底厚度的98%以下。

进一步的,所述耐磨块的下端面的水平投影面积,为1平方厘米以下或0.5平方厘米以下或0.2平方厘米以下。

进一步的,同一个鞋底上的,所述耐磨块的数量为2个以上。

进一步的,所述耐磨块镶嵌于鞋底,或,在所述耐磨防水鞋底上设置镶嵌结构,所述耐磨块通过镶嵌结构镶嵌在鞋底中,所述镶嵌结构与所述耐磨块相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耐磨块,设置于鞋底的耐磨区;所述耐磨区位于鞋底面,包括对应于足掌部和/或足弓部和/或足跟部和/或拇指部和/或足趾根部和/或小趾根部的区域。

进一步的,每个耐磨区,设置2个以上的耐磨块。

进一步的,所述耐磨块的下端面,与所述耐磨防水鞋底的底面相平或高于所述耐磨防水鞋底的底面。(说明:当鞋底部设置的耐磨块高过鞋底面时,能够更好的防水、透气)。

进一步的,所述耐磨块的朝向外部的端面设有防滑纹路。

进一步的,所述耐磨块,粘接固定于鞋底内。

进一步的,所述耐磨块与所述镶嵌结构接触部分的表面,覆盖或部分覆盖热熔胶。

进一步的,所述防滑纹路包括人字形花纹和/或条状花纹和/或粒状花纹和/或网状花纹等。

进一步的,所述镶嵌结构为槽和/或洞和/或不规则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纳底绳经过所述防水处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申请公开一种耐磨防水鞋底,包括透气层、防水层和耐磨块;

所述透气层位于所述防水层之上;

鞋底的下部包含耐磨块;

所述透气层的材质包括布,承担鞋内湿热空气向外传导和透气、排汗的功能;

所述防水层由具有透气功能的防水材料构成,承担隔绝潮湿地面的水分和空气的作用;

所述透气层、所述防水层粘接在一起,和/或使用纳底绳缝合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透气层占鞋底总厚度的10%-99%。

进一步的,所述透气层的材质包括棉布。

进一步的,所述防水材料包括经过防水处理的棉布。

进一步的,所述防水处理使用的材料包括桐油。

进一步的,在所述防水层,或,所述防水层和透气层的外周设置打蜡层,起到防水的作用。

进一步的,同一个鞋底上的,所述耐磨块的数量为2个以上。

进一步的,所述耐磨块镶嵌于鞋底,或,在所述耐磨防水鞋底上设置镶嵌结构,所述耐磨块通过镶嵌结构镶嵌在鞋底中,所述镶嵌结构与所述耐磨块相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镶嵌结构为槽和/或洞和/或不规则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耐磨块,深入到所述耐磨防水鞋底内部的深度为鞋底厚度的98%以下。

进一步的,所述耐磨块的下端面的水平投影面积,为1平方厘米以下或0.5平方厘米以下或0.2平方厘米以下。

进一步的,所述耐磨块,设置于鞋底的耐磨区;所述耐磨区位于鞋底面,包括对应于足掌部和/或足弓部和/或足跟部和/或拇指部和/或足趾根部和/或小趾根部的区域。

进一步的,每个耐磨区,设置2个以上的耐磨块。

进一步的,所述耐磨块的下端面,与所述耐磨防水鞋底的底面相平或高于所述耐磨防水鞋底的底面。(说明:当鞋底部设置的耐磨块高过鞋底面时,能够更好的防水、透气)。

进一步的,所述耐磨块的朝向外部的端面设有防滑纹路。

进一步的,所述防滑纹路包括人字形花纹和/或条状花纹和/或粒状花纹和/或网状花纹等。

进一步的,所述耐磨块,粘接固定于鞋底内。

进一步的,所述耐磨块与所述镶嵌结构接触部分的表面,覆盖或部分覆盖热熔胶。

进一步的,所述纳底绳经过所述防水处理。

进一步的,鞋底的底部除耐磨块之外的面积为鞋底部面积的10-30%或30%-50%或50%-80%或80-90%或90%-95%。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一种耐磨防水鞋,包括鞋帮、鞋底;所述鞋底为所述防水千层底鞋底或所述耐磨千层底鞋底或所述耐磨防水鞋底。

进一步的,所述鞋帮与所述耐磨防水鞋底的连接方式,包括胶粘和/或固定绳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鞋帮的制作材料包括棉布。

进一步的,所述鞋帮上靠近脚背的部位设置至少一个松紧带。

进一步的,所述鞋帮还包括保暖层,所述保暖层位于所述鞋帮的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保暖层包括棉花和/或丝绵和/或毛等保暖材料。

技术构思:

现有的千层底布鞋,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穿着舒适,但鞋底不耐磨、不防水。现有技术中有在千层底布鞋的鞋底的易磨损的区域设置大块的耐磨片的,有敷设一层耐磨层的;由于耐磨片、耐磨块透气性极差,大块的耐磨片或耐磨层,使得鞋底的透气性大大的降低。如果,在鞋底的易磨损的区域,设置多个相互分离的小耐磨块,能够在增加鞋底耐磨性的同时,较好的保持鞋底的透气性;而小耐磨块,与鞋底的附着性较差,容易脱落、容易磨损,为了使小耐磨块更好的附着在鞋底上,小耐磨块增加深度,并镶嵌到鞋底内部。镶嵌到鞋底内部的耐磨块,表面与鞋底面持平或略高或略低,且耐磨区内分布多个,整体耐磨性较好;其又具有一定的深度,耐磨性更好;由于同一个区域的小耐磨块相互之间分离,分离部分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小耐磨块,深入鞋底一定的深度,但不贯穿鞋底,使得鞋底较好地保持原有千层底布鞋的舒适性。

现有的千层底布鞋,鞋底的材质决定了,鞋底没有防水性能,且极易吸水。鞋底下层做防水处理后,鞋底自然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在湿地面或小水洼行走时,不易吸水。其防水处理方法,借鉴现有技术中的,布的桐油防水处理技术、其他防水材料、防水处理工艺等方式。使用桐油做鞋底的防水处理,具有材质天然、无污染、具有一定的透气性的优点。在鞋底或鞋底一周,做打蜡处理,也具有防水的效果。

过在耐磨块朝向地面的端面设置防滑纹路,提高了耐磨块的防滑效果。

使用该鞋底的鞋,也具有较好的耐磨性、防水性、舒适性。

技术效果:

所述耐磨防水鞋底上层透气性能良好,下层防水同时具有透气性,使得鞋底具有良好透气性的同时,具有一定的防水效果。

所述防水层使用桐油处理,成本低廉,工序简单,效果持久,天然材质,环保,且防水层具有一定的透气性能。

通过设置打蜡层,防止踩入小水洼的时候水从鞋底的外测浸入鞋底,打湿鞋子内部。

通过在鞋底易磨损部分包含耐磨块,提高了鞋底整体的耐磨性能,延长了鞋底的使用寿命;小体积的耐磨块,最大限度的保留的布质鞋底本来的透气特性;通过在耐磨块朝向地面的端面设置防滑纹路,提高了耐磨块的防滑效果。镶嵌进鞋底里边的耐磨块,与鞋底的接触面积大,不易脱落。

镶嵌到鞋底内部的耐磨块,表面与鞋底面持平或略高或略低,且耐磨区内分布多个,整体耐磨性较好;其又具有一定的深度,耐磨性更好。

小耐磨块,深入鞋底一定的深度,但不贯穿鞋底,使得鞋底较好地保持原有千层底布鞋的舒适性。

通过在所述鞋帮设置所述松紧带,适应了不同高度脚背人群的穿着需求,尤其提高了高脚背人群的穿着舒适感。

鞋底结合了橡胶与传统的布鞋千层底,将两者的优点进行互补,其结构合理,能明显改善鞋底防水性能,且耐磨、防滑、透气、穿着舒适。

所述耐磨防水鞋,鞋底防水、耐磨、防滑,透气性佳、穿着舒适,鞋帮透气性好,穿着舒适。

所述耐磨防水鞋,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

不同形状的镶嵌结构,不同形状的耐磨块,有利于增加鞋底的耐磨性能,也有利于鞋底的美观。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用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用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的所述的一种防水千层底鞋底的一种实施用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所述的一种耐磨千层底鞋底的一种实施用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述的千层底鞋底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述的千层底鞋底的一种耐磨区分布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所述的一种耐磨千层底鞋底的另一种实施用例的耐磨块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所述的一种耐磨防水鞋底的一种实施用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所述的一种耐磨防水鞋的一种实施用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所述的一种耐磨防水鞋的另一种实施用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所述的一种耐磨防水鞋的另一种实施用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鞋底,2-鞋帮,11-透气层,12-防水层,13-耐磨块,14-镶嵌结构,21-松紧带,31-耐磨区。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用例中的附图,在下文中更加充分地描述本申请。显然,所描述的实施用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用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用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用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用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附图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且未按比例绘制,相同的数字始终表示相同或者类似的元件或者部件。

实施用例一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的一种防水千层底鞋底的一种实施用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所述防水千层底鞋底1,包括透气层11、防水层12。

所述透气层11位于所述防水层12之上。

所述透气层11的材质包括布,承担鞋内湿热空气向外传导和透气、排汗的功能。包括纯棉布和棉占主要成分的纺织布。优选的,所示透气层11的材质为棉布。

所述防水层12由具有透气功能的防水材料构成,承担隔绝潮湿地面的水分和空气的作用。防水层12使用的材料包括经过防水处理的棉布或其他纺织物,或市场上常见的防水布,如防水帆布。防水处理方式使用桐油对防水层12进行防水处理,其处理凡是为桐油浸泡。优选的,防水层12为经过防水处理的棉布;使用桐油对棉布进行防水处理。

所述透气层11、所述防水层12粘接在一起,和/或使用纳底绳缝合在一起。

所述透气层11占鞋底1总厚度的10%-99%,二者的比例视功能性(防水性或透气性)的要求而定。优选的,透气层11占鞋底1总厚度的60%。

可选的,在所述防水层12,或,所述防水层12和透气层11的外周设置打蜡层,起到防水的作用;优选的,包括该处理。

可选的,所述纳底绳经过所述防水处理;优选的,包括该处理。

实施用例二

如图2所示,为本申请的一种耐磨千层底鞋底1的一种实施用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所述耐磨千层底鞋底1,包括透气层11、耐磨块13。

透气层11的材质包括布,承担着鞋内湿热空气向外传导和透气、排汗的功能,包括纯棉布和棉占主要成分的纺织布;优选的,为纯棉布。

耐磨防水鞋底1的下部镶嵌有兼具耐磨特性的耐磨块13,由非金属耐磨材料制成,如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仿皮、牛津材质、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热塑性橡胶(tpr)其他复合耐磨材料、高分子耐磨材料等。耐磨块13可直接镶嵌或通过在耐磨防水鞋底1上设置镶嵌结构14来包含耐磨块13。镶嵌结构14与耐磨块13的大小、形状、结构相适配(耐磨块13高度不低于镶嵌结构14的深度)。可选的,镶嵌结构14为槽和/或洞和/或不规则形结构。优选的,在耐磨防水鞋底1上设置圆洞形镶嵌结构14,耐磨块13粘接于镶嵌结构14内。可选的,使用热熔胶固定,耐磨块13与镶嵌结构14相接触的表面全部或部分覆盖热熔胶;优选的,使用热熔胶固定,耐磨块13与镶嵌结构14相接触的表面全部覆盖热熔胶。

为了避免硌脚,耐磨块13的深度为鞋底1厚度的98%以下;优选的,耐磨块13的厚度为鞋底1厚度的40%。

耐磨块13占鞋底1的面积影响着布质鞋底1的透气性能。耐磨块13的下端面的水平投影面积,为1平方厘米以下或0.5平方厘米以下或0.2平方厘米以下,优选的,为0.25平方厘米。

鞋底1的底部除耐磨块13之外的面积为鞋底部面积的10-30%或30%-50%或50%-80%或80-90%或90%-95%;优选的,为80-90%。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耐磨块13的横截面的形状不为三角形、圆形、四边形、梯形、长方形、不规则型、花鸟鱼果草树图形等;一个鞋底1上同时存在一个及以上形状的耐磨块13。优选的,耐磨块13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从便于加工方面考虑,当鞋底1上只使用一种形状的耐磨块13的时候,加工起来较简易。

布质鞋底1的本身的耐磨效果较差,通过设置具有耐磨性能的耐磨块13能一定程度的减缓在一定时间内布质鞋底的磨损。耐磨块13均匀分布于鞋底1或分布在鞋底1外圈或分布在鞋底1的耐磨区31。

如图4所示,耐磨区31位于鞋底1下部,包括对应于足掌部和/或足弓部和/或足跟部和/或拇指部和/或足趾根部和/或小趾根部的区域。耐磨块13形状多样,设置于耐磨区31。

耐磨块13的下端面与鞋底1底面平行,以利于整体平稳,耐磨块13在鞋底1下表面突出成凸起或是与鞋底1的下表面齐平。耐磨块13的下端面设置防滑花纹,如人字形花纹、条状花纹、粒状花纹、网状花纹等,起到提高抓地力的作用。优选的,耐磨块13突出鞋底1的底面2毫米;耐磨块13的下端面设置网状花纹。

耐磨块13密集区域内的相邻两个耐磨块13之间的距离较小,包括相邻两个耐磨块13之间的距离为其一的直径的0.2-1倍或0.5到1.5倍或0.5-3倍的两个耐磨块13;优选的,在一个耐磨块13密集的区域中,包括相邻的两个耐磨块13之间的距离为其直径的2倍的两个耐磨块13。

可选的,在鞋底1的外周设置打蜡层,起到防水的作用。优选的,在鞋底1的外周、底面设置打蜡层。

需要说明的是,耐磨块13嵌入鞋底部的方式有多种。除了在鞋底面挖深入到鞋底1的洞之外,还能够采用其他方式,如:向鞋底1里边注入融化的耐磨块13材料,冷却后,形成嵌入鞋底1的耐磨块13;使用带有螺丝纹的细的耐磨块13材料,象拧螺丝一样把耐磨块13安装到鞋底1内部。

实施用例三

如图5所示,为本申请的一种耐磨千层底鞋底1的另一种实施用例的耐磨块分布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用例与实施用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用例中的耐磨块13的形状只有一种,为圆形,且排列与实施用例二不同。

相比于实施用例二,本实施用例中在鞋底1的外圈和耐磨区31设置耐磨块13,以提供更好的防滑和耐磨性能。

实施用例四

如图6所示,为本申请的一种耐磨防水鞋底1的一种实施用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用例和实施用例一、二、三的不同在于,本实施用例是结合了实施用例一的防水层12,实施用例二、三的耐磨块13。

实施用例五

如图7所示,为本申请的一种耐磨防水鞋的一种实施用例的结构示意图;包括鞋底1、帮鞋2,鞋帮2与鞋底1配合固定连接。

所述鞋底1为实施用例一至四之一所述的鞋底1,优选的,为实施用例四所述的鞋底1。

鞋底1、帮鞋2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胶粘和/或固定绳固定;优选的,采用固定绳和粘胶共同固定。

鞋帮2的制作材料包括布,可为纯棉布或棉占主要成分的布或皮革或无纺布等。优选的,鞋帮2的材质为纯棉布。

可选的,鞋帮2还包括保暖层,保暖层位于鞋帮2的内侧,保暖层包括棉花和/或丝绵和/或毛等保暖材料,优选的,保暖层使用的保暖材料为丝绵,包括保暖层。

实施用例六

如图8所示,为本申请的一种耐磨防水鞋的另一种实施用例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用例六与实施用例五的不同在于,实施用例六的鞋帮2较高,制成的鞋为中口鞋。

实施用例七

如图9所示,为本申请的一种耐磨防水鞋的另一种实施用例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用例七与实施用例五的不同在于,实施用例七的鞋帮2上靠近脚背的部位设置至少一个松紧带21,为脚背较高的人群的穿/脱鞋提供方便和增加穿着的舒适度。在中间设置一个或是在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松紧带21。优选的,在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松紧带21(图中只能看到鞋帮2一侧松紧带21的情况)。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本实施用例”、“具体实施用例”等的描述旨在结合该实施用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等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用例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用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特点等都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用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只要不构成冲突,本申请中的各个实施用例以及各实施用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较佳实施用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任何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