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洁型鞋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6191发布日期:2018-12-05 18:58阅读:690来源:国知局
一种简洁型鞋撑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撑领域,尤其是一种简洁型鞋撑。



背景技术:

目前,鞋撑广泛应用于各类鞋子中,以对鞋子进行定型,鞋撑是鞋子生产过程中必要的使用工具。现有的鞋撑中,鞋撑尾部具有手柄端,其手柄端与鞋撑的前端长度差不多,鞋撑实际应用中,手柄端不具有效用,其占用了大部分材料,造成浪费材料,增加了打包及运输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简洁型鞋撑,减少了尾部手柄部,使得鞋撑的尾部远小于鞋撑的前端,增大了鞋撑整体的有效作用比例,大大减少了鞋撑的使用材料,方便打包运输,极大的降低了包装及运输成本。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简洁型鞋撑,包括上部为支撑弧面的鞋撑本体,所述鞋撑本体包括正面呈拱形分布且侧面为倾斜结构的鞋撑面、设置在鞋撑面顶部的鞋轴部以及与鞋撑面底沿相连的衔接面;所述的鞋轴部为弧形结构,鞋轴部的背面为纵向断面。

作为优选,所述鞋撑面的侧面为弧形向上倾斜。

作为优选,所述鞋撑面的纵向断面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凹槽。

作为优选,所述的衔接面与鞋撑面周沿相切过渡。

作为优选,所述的衔接面底部设置有向内折弯的加强边,所述加强边的折弯角为90-180度。

作为优选,还包括加强板;所述的加强板与加强边相互卡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简洁型鞋撑,减少了尾部手柄部,使得鞋撑的尾部远小于鞋撑的前端,增大了鞋撑整体的有效作用比例,大大减少了鞋撑的使用材料,方便打包运输,极大的降低了包装及运输成本,增大边缘的稳定性,增大支撑力,使得边缘不容易变形,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简洁型鞋撑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简洁型鞋撑的实施2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简洁型鞋撑的实施3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简洁型鞋撑,包括上部为支撑弧面的鞋撑本体,所述鞋撑本包括正面呈拱形分布且侧面为倾斜结构的鞋撑面1、设置在鞋撑面1顶部的鞋轴部2以及与鞋撑面1底沿相连的衔接面3;所述的鞋轴部2为弧形结构,鞋轴部2的背面为纵向断面4。

本实施例中的鞋撑,减少了尾部手柄部,使得鞋撑的尾部远小于鞋撑的前端,增大了鞋撑整体的有效作用比例,大大减少了鞋撑的使用材料,方便打包运输,极大的降低了包装及运输成本。

实施例2

如图1、2所示的一种简洁型鞋撑,一种简洁型鞋撑,包括上部为支撑弧面的鞋撑本体,所述鞋撑本包括正面呈拱形分布且侧面为倾斜结构的鞋撑面1、设置在鞋撑面1顶部的鞋轴部2以及与鞋撑面1底沿相连的衔接面3;所述的鞋轴部2为弧形结构,鞋轴部2的背面为纵向断面4。

所述鞋撑面1的侧面为弧形向上倾斜。与鞋体结构适应,使用效果好。

所述鞋撑面1的纵向断面4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凹槽41。该凹槽41用于与外部治具配合,方便下一道工序的进程,并且包装层叠更加稳定,包装运输过程保持整洁不散乱。

所述的衔接面3与鞋撑面1周沿相切过渡。

所述的衔接面3底部设置有向内折弯的加强边31,所述加强边31的折弯角为90-180度。增大边缘的稳定性,增大支撑力,使得边缘不容易变形,使用效果好。

实施例3

如图1、3所示的一种简洁型鞋撑,包括上部为支撑弧面的鞋撑本体,所述鞋撑本包括正面呈拱形分布且侧面为倾斜结构的鞋撑面1、设置在鞋撑面1顶部的鞋轴部2以及与鞋撑面1底沿相连的衔接面3;所述的鞋轴部2为弧形结构,鞋轴部2的背面为纵向断面4。

所述鞋撑面1的侧面为弧形向上倾斜。与鞋体结构适应,使用效果好。

所述鞋撑面1的纵向断面4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凹槽41。该凹槽41用于与外部治具配合,方便下一道工序的进程,并且包装层叠更加稳定,包装运输过程保持整洁不散乱。

所述的衔接面3与鞋撑面1周沿相切过渡。

所述的衔接面3底部设置有向内折弯的加强边31,所述加强边31的折弯角为90-180度。增大边缘的稳定性,增大支撑力,使得边缘不容易变形,使用效果好。

还包括加强板5;所述的加强板5与加强边31相互卡合。其中,加强板5拱形纸板,进一步增大鞋撑边缘的稳定性及支撑力,在相同使用要求的情况下,可以做得更薄,节省材料。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简洁型鞋撑,减少了尾部手柄部,使得鞋撑的尾部远小于鞋撑的前端,增大了鞋撑整体的有效作用比例,大大减少了鞋撑的使用材料,方便打包运输,极大的降低了包装及运输成本,增大边缘的稳定性,增大支撑力,使得边缘不容易变形,使用效果好。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