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铁搭扣、背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6313发布日期:2018-12-05 18:59阅读:614来源:国知局
磁铁搭扣、背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包、服饰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磁铁搭扣、背包。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轻工业的迅速发展,生活用品的需求量大量增加,如服饰,背包等。搭扣在服饰以及背包的配件中应用较多,而且现有技术中的塑料搭扣或者插扣通常需要适当的技巧和较大的力道才能将搭扣扣合,这种搭扣不方便年龄较小的儿童、学生或者是年长的老人使用。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中的搭扣扣合时需要较大的力道才能完成对应的动作,不方便年纪小的学生、儿童或者年龄较大的老年人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铁搭扣、背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搭扣扣合时费力,不方便使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使用简便、结构简单)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优选的,包括公扣本体、母扣本体、卡扣结构和磁性结构,其中,所述卡扣结构包括卡合凸起和卡合槽孔,所述卡合凸起设置在所述母扣本体上,所述卡合槽孔设置在所述公扣本体上,所述卡合凸起能伸入所述卡合槽孔内,当卡合凸起伸入所述卡合槽孔时,所述磁性结构能为所述公扣本体相对于所述母扣本体发生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提供吸引力的作用,且所述公扣本体和所述母扣本体通过所述磁性结构连接在一起时,所述卡合凸起能卡在所述公扣本体上。

优选的,所述卡合凸起包括连接部和卡扣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母扣本体相连接,所述连接部的自由端与所述卡扣部连接,所述卡扣部存在突出所述连接部侧面的部分;

所述卡合槽孔包括大槽孔和与所述大槽孔连通的小槽孔,所述卡扣部能穿过所述大槽孔,所述连接部从所述大槽孔水平移至所述小槽孔。

优选的,所述卡扣结构的数目为4个,所述卡合凸起成矩形阵列的形式分布在所述母扣本体上。

优选的,在所述公扣本体的侧面设置有弧形凹陷,所述弧形凹陷能形成施力区间,便于将公扣本体推离母扣本体。

优选的,所述公扣本体包括主体部和卡块,所述主体部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卡块设置在所述通孔的内侧壁上,所述卡块的厚度小于所述通孔的深度,所述卡块的侧壁与所述通孔的侧壁形成所述卡合槽孔。

优选的,所述磁性结构包括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相互吸引,所述第一磁性件设置在所述公扣本体上,所述第二磁性件设置在所述母扣本体上,所述第一磁性件在所述公扣本体上的位置与所述第二磁性件在所述母扣本体上的位置相对。

优选的,所述公扣本体远离所述母扣本体的一端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磁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且所述第一磁性件不突出于所述母扣本体;所述母扣本体靠近所述公扣本体一端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磁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且所述第二磁性件不突出于所述母扣本体。

优选的,所述磁性结构还包括第三磁性件,所述第三磁性件设置在所述公扣本体上,所述第三磁性件能够与所述第一磁性件相吸,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斥。

优选的,所述通孔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所述卡块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所述卡块的两个侧面与所述通孔的两对应的两个侧面连接。

一种背包,包含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磁铁搭扣。

本实用新型的卡合凸起能够延伸进卡合槽孔中,当卡合凸起位于卡合槽孔中时,在设置于公扣本体和母扣本体上的磁性结构产生的吸引力的作用下,卡合凸起能够带动公扣本体沿着卡合槽孔水平运动,使卡合凸起卡在公扣本体上。通过卡扣结构和磁性结构之间的协同工作,使用者能够简便、轻松、省力的完成公扣本体和母扣本体的扣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正面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反面外观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公扣本体外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公扣本体与母扣本体配合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母扣本体与公扣本体配合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公扣本体的正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公扣本体的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公扣本体的后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公扣本体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母扣本体的正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母扣本体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母扣本体的后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母扣本体的俯视图。

图中1、公扣本体;11、第一固定孔位;12、卡块;13、通孔;14、第一磁性件;15、第三磁性件;16、弧形凹陷;17、第一主体部;18、卡合槽孔;2、母扣本体;21、第二固定孔位;22、卡合凸起;23、第二磁性件;24、第二主体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磁铁搭扣,包括公扣本体、母扣本体、卡扣结构和磁性结构,卡扣结构包括卡合凸起和卡合槽孔,卡合凸起设置在母扣本体上,卡合槽孔设置在公扣本体上,卡合凸起能伸入卡合槽孔内,当卡合凸起伸入卡合槽孔时,磁性结构能为公扣本体相对于母扣本体发生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提供吸引力的作用,且公扣本体和母扣本体通过磁性结构连接在一起时,卡合凸起能卡在公扣本体上。通过将卡合凸起延伸进卡合槽孔内,依靠磁性结构提供的吸引力的作用,使卡合凸起卡在公扣本体上,配合过程简便、轻松、省力。

如图1~5所示,具体的,公扣本体1为一定厚度的板状结构,公扣本体1 上表面沿公扣本体1的厚度方向向公扣本体1的下表面进行剖切,形成有第一主体部17。相应的,母扣本体2为具有与公扣本体1相同厚度的板状结构,在母扣本体2上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剖切,形成有第二主体部24。公扣本体1和母扣本体2能够通过第一主体部17和第二主体部24扣合在一起。当公扣本体1 和母扣本体2扣合时,第一主体部17的厚度与第二主体部24的厚度之和等于公扣本体1或者母扣本体2的最大厚度。卡扣结构和磁性结构均设置在第一主体部17和第二主体部24上。

卡合凸起22包括连接部和卡扣部,连接部与母扣本体2相连接,连接部的自由端与卡扣部连接,卡扣部存在突出连接部侧面的部分;卡合槽孔18包括大槽孔和与大槽孔连通的小槽孔,卡扣部能穿过大槽孔,连接部从大槽孔水平移至小槽孔。

以下,总体上对卡扣机构的原理进行详细的介绍:

卡扣机构包括卡合凸起22和卡合槽孔18。卡合凸起22设置于母扣本体2 上,包括连接部和卡扣部,连接部的一端与母扣本体2相连,另一端为自由端,该自由端与卡扣部相连,且卡扣部具有突出连接部侧面的部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连接部为一根圆柱体的杆,卡扣部为一个直径大于圆柱体直径的圆球,圆球设置于圆柱体的自由端上,该圆球与圆柱体组合构成卡合凸起22。

卡合槽孔18设置于公扣本体1上,其包括大槽孔和小槽孔,以上面举例中的卡合凸起22为例:大槽孔为径向尺寸与圆球直径相同或者稍大于圆球直径的柱状槽孔,卡扣部和连接部能够一起延伸进大槽孔中。当卡扣部和连接部位于大槽孔内时,两者同时向同一侧进行水平方向上的平移运动,运动过程中形成有截面形状与卡合凸起22的外形轮廓相同的槽孔,称之为小槽孔。大槽孔与小槽孔的内腔相互连通,构成卡合凸起22的运动空间。当卡合凸起22延伸进大槽孔内,并在磁性结构吸引力的作用下向小槽孔内进行水平运动,即进入小槽孔的内腔中。由于小槽孔的截面形状与卡合凸起22的截面形状相同、卡扣部圆球的直径大于连接部圆柱体的直径,且在磁性结构的持续吸引力的作用下,圆球状的卡扣部就被卡在小槽孔中。正常使用过程中,未受外力作用下不能脱出,使卡合凸起22卡在公扣本体1上。

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公扣本体1包括第一主体部17和卡块12,第一主体部17上开设有通孔13,卡块12设置在通孔13的内侧壁上,卡块12的厚度小于通孔13的深度,卡块12的侧壁与通孔13的侧壁形成卡合槽孔18。

相应的,通孔13也可以是凹槽的形式,凹槽从公扣本体1的工作面(工作面指公扣本体1与母扣本体2扣合时,第一主体部17与第二主体部24重合的表面,下文提及的工作面均指该面)沿公扣本体1的厚度方向向公扣本体1的外表面延伸。通孔13截面形状可以是规则的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当然,其截面形状也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在通孔13的内部还设置有与第一主体部17一体成型的卡块12,也就是卡块12设置于通孔13的内侧壁上。卡块12可以是实心或者空心的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卡块12的侧壁与通孔 13的侧壁组合形成卡合槽孔18,卡合凸起22能够沿竖直方向延伸进卡合槽孔 18内。

为了使卡块12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避免使用过程中卡块12受力脱落,因此,将卡块12设置为正方体或者长方体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以正方体的卡块 12和正方体的通孔13为例。优选的,正方体卡块12的底面与第一主体部17 的工作面共面,且正方体卡块12的一个顶点与正方体通孔13位于工作面上的任一顶点重合。同时,卡块12的长宽高均小于通孔13的长宽高。相应的,卡合槽孔18自身不具有卡接的功能,需要与卡合凸起22配合使用。当卡合凸起 22卡在卡合槽孔18的卡块12上时,卡块12能够限制卡合凸起22的移动,进而使公扣本体1与母扣本体2相连。

本实施方式中的卡合凸起22包括连接部和卡扣部,两者配合形成截面形状为L型的构件。卡合凸起22设置于母扣本体2的第二主体部24与卡块12 相对应的位置上,卡合凸起22的一端与第二主体部24的工作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卡合凸起22能够沿竖直方向延伸进卡合槽孔18内。同时,在磁性结构吸引力的作用下,卡合凸起22能够在卡合槽孔18内向着卡块12做水平方向的平移运动。而且,卡合槽孔18能够完全包裹卡合凸起22,即卡合凸起22的高度小于或者等于卡合槽孔18的深度。当卡合凸起22全部延伸进卡合槽孔18的内部时,第一主体部17能够与第二主体部24紧密贴合,进而使公扣本体1扣合在母扣本体2上。当磁性结构准确吸合时,卡合凸起22能够运动至与卡块12相卡合的位置上,卡合凸起22具有的拐角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能够与卡块12的外表面贴合,使两者形成卡接。

当卡合凸起22与卡块12卡接形成卡合体时,卡合体的高度和宽度等于或者稍小于通孔13的深度和宽度,卡合体的长度等于卡块12的长度,也就是卡合体全部位于通孔13内,卡合体的长度小于通孔13的长度,且卡合体的侧壁上至少具有两个侧面与通孔13的侧壁贴合。

优选的,卡合凸起22的自由端上设置有从外表面沿其厚度方向向卡合凸起22内表面剖切的倾角。

优选的,磁性结构包括第一磁性件14和第二磁性件23,第一磁性件14和第二磁性件23相互吸引,第一磁性件14设置在公扣本体1上,第二磁性件23 设置在母扣本体2上,第一磁性件14在公扣本体1上的位置与第二磁性件23 在母扣本体2上的位置相对。

也就是在公扣本体1上,设置有截面形状呈长方形的第一磁性件14,第一磁性件14的长边沿公扣本体1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当公扣本体1与母扣本体 2准确扣合时,在母扣本体2上,与第一磁性件14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规格和放置方式均相同的第二磁性件23。第一磁性件14和第二磁性件23的磁极相反,当两者的距离较近时,第一磁性件14与第二磁性件23能够相互吸引、迅速吸合,使得公扣本体1和母扣本体2能够扣合在一起。

优选的,公扣本体1远离母扣本体2的一端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磁性件14设置在第一凹槽内,且第一磁性件14不突出于公扣本体1;母扣本体2靠近公扣本体1一端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二磁性件23设置在第二凹槽内,且第二磁性件23不突出于母扣本体2。

简要的说,就是从公扣本体1的外表面沿其厚度方向向公扣本体1的工作面延伸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深度稍小于第一主体部17的厚度,第一磁性件 14设置于第一凹槽内。第一凹槽的长和宽与第一磁性件14的长和宽相同,第一凹槽的深度大于第一磁性件14的厚度,即第一磁性件14不突出于公扣本体 1。从母扣本体2的工作面沿其厚度方向向母扣本体2的外表面延伸有第二凹槽,第二磁性件23置于第二凹槽中,且第二磁性件23的长宽高与该凹槽的长宽高相同,即第二磁性件23不突出于母扣本体2。

优选的,磁性结构还包括第三磁性件15,第三磁性件15设置在公扣本体1 上,第三磁性件15与第一磁性件14相吸,与第二磁性件23相斥。

为了使公扣本体11与母扣本体2的分离更加省力,在公扣本体11上紧贴第一磁性件14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三磁性件15,第三磁性件15与第一磁性件14 具有相反的磁极,与第二磁性件23具有相同的磁极,即第三磁性件15与第一磁性件14相吸,与第二磁性件23相斥。

该第三磁性件15设置于母扣本体2的运动路径上,也就是当母扣本体2 的卡合凸起22延伸进通孔13内时,第二磁性件23与第三磁性件15处于正面相对的位置上,第二磁性件23与第三磁性件15相斥,母扣本体2与公扣本体 1不能扣合。此时,由于公扣本体1与母扣本体2的距离较近,第一磁性件14 与第二磁性件23产生相吸作用,母扣本体2带动卡合凸起22向着公扣本体1 的卡块12进行平移运动,当第一磁性件14与第二磁性件23准确吸合时,卡合凸起22能够与卡块12卡接,进而使得公扣本体1与母扣本体2扣合。

当使用者将公扣本体1推离母扣本体2时,卡合凸起22与卡块12分开,第二磁性件23与第三磁性件15处于正面相对的位置上,且两者相互排斥,此时,公扣本体1与母扣本体2以较省力的方式分离。本实施方式中的磁铁搭扣的结构简单,扣合和解开都很方便。

优选的,在公扣本体1上与第一凹槽的设置方式相同的设置有第三凹槽,第三磁性件15位于第三凹槽内。且第三凹槽的长和宽与第三磁性件15的长和宽相同,第三凹槽的深度大于第三磁性件15的厚度。

第一磁性件14和第三磁性件15均设置于公扣本体1远离母扣本体2一端的侧面上,第二磁性件23设置于母扣本体2靠近公扣本体1的侧面上,这样的设计能够使磁性件之间相吸或者是相斥的磁力最大。当第一磁性件14与第二磁性件23相吸合时,第一磁性件14受吸引力的作用能够紧贴在第一凹槽的底部。当公扣本体1与母扣本体2分离时,第二磁性件23会与第三磁性件15相互排斥,使得第二磁性件23被压紧在第二凹槽内。能够有效的避免第一磁性件14 和第二磁性件23脱落。

因此,优选的,为了避免第三磁性件15因受第二磁性件23排斥力的作用脱落,或者沿第三凹槽的深度方向产生向外的滑动。将第三凹槽的设置形式变动为从公扣本体1的工作面沿公扣本体1的厚度方向向公扣本体1的外表面延伸,随后将第三磁性件15设置于第三凹槽中。当公扣本体1与母扣本体2相分离时,第二磁性件23与第三磁性件15相互排斥,又同时被压紧在对应的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内,能够有效避免第三磁性件15脱落。

无论是第一磁性件14与第二磁性件23,或者是第二磁性件23与第三磁性件15,它们的距离较近,磁性件之间能够产生的吸引力或者排斥力都能够满足使用的需求。

本实施方式中的凹槽设置的位置便于组装,同时外形时尚、美观。

优选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的长和宽稍小于对应的第一磁性件14、第二磁性件23、第三磁性件15的长和宽,这样的设计能够使凹槽和对应的磁性件之间形成紧配合,有效增加两者配合面间的摩擦力,避免磁性件从对应的凹槽内脱落。

优选的,卡扣结构的数目为4个,卡合凸起22成矩形阵列或者圆形阵列的形式分布在母扣本体2上。

优选的,在公扣本体1的侧面设置有弧形凹陷16,弧形凹陷16能形成施力区间,便于将公扣本体1推离母扣本体2,该弧形凹陷16的外形轮廓符合人体工学,也就是弧形凹陷16的外形轮廓符合人体食指及拇指的自然形态,使用舒适。

优选的,通孔13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卡块12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卡块12的两个侧面与通孔13的两对应的两个侧面连接,即长方体卡块12具有的一个顶点与长方体通孔13位于第一主体部17的工作面上的任意一个顶点重合。

优选的,在公扣本体1上还设置有第一固定孔位11,在母扣本体2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位21,第一固定孔位11和第二固定孔位21用于固定绳带。

优选的,在母扣本体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防滑纹,能够增加摩擦力,方便使用者向一侧滑动公扣本体1,促进其与母扣本体2相分离。

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背包,应用以上任意一项技术方案中的磁铁搭扣。当背包上安装有上述方案中的磁铁搭扣时,使用者可以省力、方便、快捷的将背包上需要系在一起的两段绳带相连,满足背包的使用需求。

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组公扣本体1和母扣本体2的设计数据,以供参考:

公扣本体1,如图6~9所示:

公扣本体1长44.6mm,宽36mm,第一主体部17厚度为5.3mm,总体厚度为11.4mm;第一磁性件14的尺寸与第三磁性件15的尺寸相同:长16mm,宽3mm;第一固定孔位11长26mm;卡块12的高度为3mm。

母扣本体2,如图10~13所示:

母扣本体2长53.4mm,宽36.1mm,总体厚度为11.4mm;第二磁性件23 的长为16mm,宽为3mm;第二固定孔位21的长为26mm;卡合凸起22的总体高度为5mm。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