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滑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84683发布日期:2019-09-03 19:38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滑鞋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材,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滑鞋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鞋子的舒适性。为避免人们在泥泞、湿滑等地面行走时滑倒,通常人们在制作鞋底时会采用防滑材料或者设计防滑纹路来增强防滑效果。

目前,授权公告号为CN20448323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鞋底,包括底面层和粘在底面层的上表面的脚床层,底面层的底部设有前纹路区和后纹路区,前纹路区包括若干沿底面层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列且横截面为三角形的前凸块,后纹路区包括若干沿底面层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列且横截面为矩形的后凸块。该鞋底具有较好的防滑效果和结构简单合理的优点。

上述鞋底的前凸块沿底面层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列,当人们在地面向前行走时,前凸块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能够增大鞋底的前掌部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但是当人们向其他方向行走时,前凸块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小,使得人们向不同方向行走时鞋底的前掌部与地面的摩擦力不相等。为保证行走时不易滑倒,人们需要谨慎控制行走方向,导致人们的行走速度变慢。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防滑鞋底,具有当人们在地面行走时无需谨慎控制行走方向,不会降低人们的行走速度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滑鞋底,包括鞋底本体,所述鞋底本体的前掌部的下端面设有前防滑区,所述前防滑区包括若干单向防滑区,所述单向防滑区内设有多条防滑纹,不同单向防滑区的所述防滑纹的朝向不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人们在地面行走时,鞋底本体的前掌部的防滑纹使得鞋底本体的下端面不平整,起到增大鞋底本体的前掌部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不同单向防滑区的防滑纹的朝向不同使得人们朝各方向行走时,与人们行走方向朝向相同防滑纹与地面间的接触面积大,使得人们向不同方向行走时鞋底的前掌部与地面的摩擦力相等,防滑效果好,从而使人们行走时无需谨慎控制行走方向,不会降低人们的行走速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同一单向防滑区内的所述防滑纹呈高低错落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人们在地面行走时,厚度较大的防滑纹与地面直接接触与地面摩擦产生损耗,使其厚度变小。当该防滑纹的下表面磨损至与厚度较小的防滑纹的下表面平齐时,两者之间存在缝隙,仍能起到增大鞋底的前掌部和地面之间摩擦力的作用。并且当地面存在积水时,积水会顺着防滑纹的侧面进入相邻两条防滑纹之间的缝隙内,使得单向防滑区内不易堆积水分,保障了鞋底本体的前掌部的干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相邻两个所述单向防滑区之间设有一条排水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槽能够连通相邻两个单向防滑区,当地面存在积水时,各单向防滑区内的水分会向排水槽流动并通过排水槽向前防滑区的外侧排出,使得单向防滑区内不会堆积水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防滑区的边缘固定有若干防滑环,所述防滑环内周向均布有三个第一防滑块和三个第二防滑块,所述第一防滑块与所述第二防滑块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防滑块向所述防滑环的中心倾斜,所述第二防滑块向所述防滑环的内壁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防滑块和第二防滑块的倾斜方向不同使得第一防滑块和第二防滑块与地面的接触位置不同。并且第一防滑块和第二防滑块沿防滑环呈周向均布,使得第一防滑块和第二防滑块与地面的摩擦力的方向不同,进一步保证了人们向不同方向行走时鞋底本体的前掌部与地面的摩擦力的均等,提高了鞋底本体的防滑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鞋底本体的后跟部的下端面粘接有增高垫,所述增高垫和所述鞋底本体通过固定钉进一步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增高垫在长期使用后磨损较大时,人们可通过将固定钉取出后再将增高垫与鞋底本体分离,便于人们更换增高垫,使得增高垫受损后人们无需更换整个鞋子,减小了人们的更换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增高垫的下端面设有后防滑区,所述后防滑区内设有若干所述防滑环和所述防滑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防滑区内的防滑环和防滑纹能够增大增高垫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提高了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使得人们行走时不易滑倒。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鞋底本体的前掌部的下端面的内侧和所述增高垫的下端面的外侧均设有所述防滑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大多数人的行走状态,通常鞋底的前掌部的内侧和鞋跟部的外侧与地面接触产生的磨损相对其他位置更大,在该部位设有防滑纹能够在提高该部位的防滑性的同时增加其耐磨度,使得鞋底的该部位不易被磨平影响其防滑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鞋底本体的前掌部的下端面边缘设有倒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倒角使得鞋底本体的前掌部的侧壁不会直接与地面接触,从而使该部位不会被地面磨损得凹凸不平,保证了鞋底本体的前掌部的侧壁的整体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鞋底本体的上端面的边缘固定有包边,所述包边的上端面均布有若干定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包边增大了鞋面与鞋底的接触面积,使得鞋面与鞋底连接得更牢固。当人们将鞋面与鞋底连接时,定位槽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使得鞋面与鞋底能够实现精确定位,并且定位槽增大了鞋面与鞋底之间的摩擦力,使得鞋面不易与鞋底发生相对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包边的内壁的下端固定有若干尖部朝向所述包边内侧的防滑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人们将鞋垫放在鞋底本体的上端面时,鞋垫的侧壁与防滑齿的尖部抵接,防滑齿增大了鞋底与鞋垫之间的摩擦力,使得人们在行走时脚底不易带动鞋垫与鞋底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使人们行走时更加舒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当人们在地面行走时,第一防滑块和第二防滑块呈周向均布并且倾斜方向不同、不同单向防滑区内的防滑纹的朝向不同,使得人们向不同方向行走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相等,从而使得人们行走时无需谨慎控制行走方向,不会降低人们的行走速度;

2.增高垫与鞋底本体采用粘接的形式,再通过固定钉进一步固定,使得当增高垫损坏时,人们可通过将固定钉取出再将增高垫与鞋底本体分离从而将增高垫取出更换,使得增高垫受损严重时人们无需更换整个鞋底,减小了人们的更换成本;

3.当人们将鞋面与鞋底连接时,定位槽能够增大鞋面与鞋底之间的摩擦力,使得鞋面不易与鞋底发生相对移动;当人们将鞋垫放置在鞋底本体的上端面时,鞋垫的侧面与防滑齿抵接,防滑齿能够增大鞋垫与鞋底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得鞋垫不易与鞋底不易发生相对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鞋底本体;2、增高垫;3、固定钉;4、包边;5、定位槽;6、防滑齿;7、前防滑区;8、后防滑区;9、防滑环;10、第一防滑块;11、第二防滑块;12、单向防滑区;13、防滑纹;14、排水槽;15、倒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防滑鞋底,如图1、图3所示,包括鞋底本体1,鞋底本体1的后跟部粘接有增高垫2,增高垫2和鞋底本体1通过固定钉3固定。当增高垫2在使用中受损严重时,人们可先将固定钉3从鞋底本体1和增高垫2中取出,再将增高垫2与鞋底本体1分离,使得当增高垫2受损时人们只需将增高垫2取出更换而不用更换整个鞋底,减小了人们的更换成本。

如图3所示,鞋底本体1的上端面的边缘固定有包边4,包边4的上端面均匀设置有若干定位槽5。包边4的内壁固定有若干尖部朝向包边4内侧的防滑齿6。防滑齿6位于包边4的下端且与鞋底本体1的上端面抵接。当人们将鞋面与鞋底本体1连接时,包边4增大了鞋面与鞋底本体1的接触面积,使得鞋面与鞋底本体1连接得更牢固。定位槽5增大了鞋面与鞋底本体1的摩擦力,使得鞋面不易与鞋底本体1发生相对位移。当人们将鞋垫放置在鞋底本体1的上端面时,鞋垫的侧壁与防滑齿6的尖部抵接,防滑齿6增大了鞋垫与包边4之间的摩擦力,使得人们在行走时脚底不易带动鞋垫与鞋底本体1发生相对移动,从而使人们行走时更舒适。

如图1、图2所示,鞋底本体1的前掌部的下端面设有前防滑区7,增高垫2的下端面设有后防滑区8,前防滑区7的边缘固定有七个防滑环9,后防滑区8内固定有三个防滑环9,防滑环9内周向均布有三个第一防滑块10和三个第二防滑块11,第一防滑块10和第二防滑块11呈间隔设置。第一防滑块10向防滑环9的中心倾斜,第二防滑块11向防滑环9的内壁倾斜。第一防滑块10和第二防滑块11沿防滑环9周向均布并且倾斜方向不同,使其与地面的接触点不同且与地面的摩擦力在不同方向上的大小不同。当人们在地面行走时,第一防滑块10与第二防滑块11能够增大鞋底本体1与地面在不同方向的摩擦力,提高了鞋底本体1的防滑效果。

如图1、图2所示,前防滑区7包括六个单向防滑区12,相邻两个单向防滑区12之前设有一条排水槽14,单向防滑区12和后防滑区8内均设有若干呈高低错落分布且呈波形的防滑纹13,不同单向防滑区12内的防滑纹13的朝向不同。当地面存在积水时,单向防滑区12内的防滑纹13之间的水分会顺着相邻两个高低不同的防滑纹13之间的缝隙向排水槽14流动,再通过排水槽14向单向防滑区12外排出,使得单向防滑区12内不会堆积水分。当人们向不同方向行走时,与人们行走方向朝向相同的防滑纹13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使得鞋底本体1与地面在不同方向的摩擦力相等,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向不同方向行走时的防滑效果,使得人们行走时无需谨慎控制行进方向,不会降低人们的行走速度。

如图1、图2所示,鞋底本体1的前掌部的下端面的内侧和增高垫2的下端面的外侧也设有波形的防滑纹13。根据人们行走的状态,一般鞋底的前掌部和后跟部与地面接触后的磨损相对其他位置更大,在鞋底本体1的前掌部的下端面的内侧和增高垫2的下端面的外侧设有防滑纹13,使得该部位与地面的摩擦力大,并且提高了该部位的耐磨性。

如图1、图2所示,鞋底本体1的前掌部的边缘设有倒角15。倒角15使得鞋底本体1的前掌部的侧壁不会直接与地面接触,使得鞋底本体1的前掌部不会被地面磨损得凹凸不平,保证了鞋底本体1的前掌部的侧壁的整体美观。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过程如下:当人们将鞋面与鞋底本体1连接时,包边4增大了鞋面与鞋底本体1的接触面积,使得鞋面与鞋底本体1连接得更牢固,定位槽5使鞋面不易与鞋底本体1发生相对位移。当人们将鞋垫放在鞋底本体1上时,防滑齿6增大了鞋垫与鞋底本体1的摩擦力,使得人们在行走时脚底不易带动鞋垫与鞋底本体1发生相对位移。当人们向不同方向行走时,与人们行走方向朝向相同的防滑纹13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使得人们向不同方向行走时鞋底的前掌部与地面的摩擦力相等,提高了鞋底本体1的防滑性,使得人们在行走时无需谨慎控制行进方向,不会降低人们的行走速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