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的鞋跟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77942发布日期:2019-11-08 21:51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鞋的鞋跟罩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鞋的鞋跟罩(heelcover)。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鞋在每次使用时特别是仅鞋跟的部分磨薄,且能够使用的期间变短,这是一个问题。

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能够仅使鞋跟中磨损最明显的部分为可更换的鞋底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6-8290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那样的鞋底的结构中,仅能够应对特别定购的鞋,个人无法用自己的手容易地应用于市售的鞋等。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也能够容易地应用于市售的鞋等的鞋的鞋跟罩。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鞋的鞋跟罩,其特征在于,具有可装拆地嵌到由鞋主体和鞋后跟部构成的鞋的所述鞋后跟部的嵌入部。

发明的效果

这样的本发明的鞋的鞋跟罩因为是上述的结构,所以仅将鞋跟罩嵌入到鞋的鞋后跟部即可,因此,也能够容易地应用于市售的鞋等。另外,如果在鞋跟罩磨薄而到达鞋底之前进行更换,则能够使鞋更耐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实施例1的鞋的鞋跟罩嵌入到鞋的鞋后跟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鞋的鞋跟罩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图2中a-a线向视截面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嵌入部的侧面的一部分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将实施例2的鞋的鞋跟罩嵌入到鞋的鞋后跟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3的鞋的鞋跟罩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4的鞋的鞋跟罩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例4的鞋的图7中的b-b线向视截面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5的鞋的鞋跟罩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6的鞋的鞋跟罩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说明实施例6的空气槽的结构的说明图。(a)是空气槽的正面图,(b)是空气槽的截面图。

图12是说明实施例6的吸盘的高度的分布的截面图。

图13是说明实施例6的定位单元的结构的俯视图。(a)是直角三角形状的突出片,(b)是半圆形状的突出片,(c)是切口,(d)是部分的切口。

图14是对实施例6的鞋跟罩的形状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5是说明实施例6的嵌入部的底面部的形状的截面图。

图16是实施例7的鞋跟罩的外底部的俯视图。

图17是实施例7的变形例的鞋跟罩的外底部的俯视图。

图18是实施例7的变形例的鞋跟罩的外底部的俯视图。

图19是调整部件的立体图。

图20是由图16的c-c面切断的折皱部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例1~5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在此,本发明中“鞋跟罩”被定义为至少嵌入到鞋的鞋后跟部(鞋后跟部)并覆盖鞋后跟部的鞋跟罩,当然,也能够构成为覆盖鞋后跟部以外的部位。在该含义中,本发明的“鞋跟罩”也能够表达为鞋底罩、外底罩等。

实施例1

(结构)

首先,对结构进行说明。图1表示将实施例1的鞋的鞋跟罩1嵌入到鞋s的鞋后跟部s1的状态,图2表示实施例1的鞋的鞋跟罩1的概略结构。此外,在该实施例1的鞋的鞋跟罩1中,作为一个例子,表示应用于具有曲面部向后侧的半圆柱形的鞋后跟部s1的男性用的鞋s的例子。

该实施例1的鞋的鞋跟罩1为与鞋s的鞋后跟部s1大致相似形状的半圆柱形,如图1所示,被设为具有可装拆地嵌到由鞋主体s0和鞋后跟部s1构成的鞋s的半圆柱形的鞋后跟部s1的嵌入部11的结构。此外,鞋跟罩1的形状不限定于鞋s的鞋后跟部s1的大致相似形状,只要是具有适当的弹性变形性能,则能够对应于某种程度的形状的不同。

另外,该鞋跟罩1如图1及图2所示,在嵌入部11的后侧和左右的上端缘,具有挂于形成于鞋主体s0和鞋后跟部s1之间的阶差(在鞋后跟部s1的周围,比鞋主体s0的侧面更向外侧突出的部分的向上面)的向内侧突出的凸缘状的挂住部12。即,挂住部12为了挂于阶差而形成为向内侧弯曲的l字状截面或者钩状截面。

该嵌入部11的侧面部优选由贴紧的紧固用的壁状的橡胶(合成橡胶)或树脂(合成树脂)形成,通过由侧面部紧固鞋后跟部s1,提高鞋后跟部s1和鞋跟罩1的接合强度。即,嵌入部11的内周长度形成为比鞋后跟部s1的外周长度短,因此,在将鞋跟罩1安装于鞋s时,用手拉伸嵌入部11并嵌入到鞋后跟部s1。

如上所述,鞋跟罩1整体由合成橡胶或合成树脂等原材料形成,但嵌入部11的某上侧使用伸缩良好的合成橡胶或合成树脂,即使鞋s的鞋后跟部s1的大小为某种程度不同,也能够应用鞋跟罩1。例如,优选使用硅橡胶作为伸缩好的合成橡胶的1种。

另外,鞋跟罩1的下侧的外底部优选使用如难以磨薄的那样硬的合成橡胶或合成树脂。能够使用通常作为鞋底使用的原材料来作为该鞋跟罩1的下侧的外底部的原材料。再有,在鞋跟罩1的下侧的外底部也能够配置险路、雪道、泥泞用的鞋钉或鞋底钉等。

当然,鞋跟罩1的上侧和下侧的原材料也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实施。如果像这样使用相同的材料,则能够通过1次的注塑成型制作鞋跟罩1整体。

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在嵌入部11的底面(内面、即在安装时朝上的面),为了提高与鞋后跟部s1的紧贴性,具备朝向上侧的多个吸盘13。此外,图示省略,但也可以以在嵌入部11的底面具备一个朝向上侧的大的吸盘13的方式实施。再有,在嵌入部11的侧面也能够配置单一或多个吸盘。此外,如图3中虚线所示,也能够在吸盘13的周围竖立设置缘部。再有,如图2所示,舌部21从鞋跟罩1的嵌入部11的前侧的侧面上部向前方突出,且容易用手指捏。由此,通过用手指捏舌部21并拉伸,鞋跟罩1的安装·卸下变得容易。此外,舌部21也能够配置于嵌入部11的后侧的侧面上部。

图4(a)~(c)中表示嵌入部的侧面的一部分的概略结构。此外,在各图中,在左侧表示正面图,在右侧表示截面图。再有,也能够在嵌入部11的侧面具备图4(c)所示的那样的朝向内侧的鱼的逆鳞型的吸盘14、……。因为该鱼的逆鳞型的吸盘14、……成为基部向下的鳞状(楔子形状)的突出部,在突出部的表面中央附近设置有半球状的凹部(吸盘部),所以嵌入鞋后跟部s1时,能够比较平滑地嵌入,但当卸下时,不仅吸盘部的吸附力,而且由于突出部的形状难以卸下。换言之,通过踏下脚,嵌入部11的侧面向压入方向移动,当抬起脚时(缓慢踏进时),逆鳞型的基部挂止于鞋后跟部s1并与鞋后跟部s1成为一体地进行移动。

另外,如图4(a)所示,也能够不设置逆鳞型的突起而在侧面内交错状地仅配置多个半球状的凹部(吸盘部)。再有,如图4(b)所示,也能够不设置半球状的凹部(吸盘部)而交错状地仅配置向下的鳞状的突出部。

另外,尽管图示省略,但也能够在嵌入部11的底面,作为与鞋后跟部s1的接合单元,不设置吸盘13而贴附设置双面胶带、或者在吸盘13的上面中央部追加双面胶带进行贴附设置。再有,也能够在吸盘13的周边(吸盘13和吸盘13之间)贴附设置双面胶带。

再有,作为该接合单元,也可以使用粘结剂等代替双面胶带进行实施。在使用粘结剂的情况下,具有接合强度大等的优点,但在更换磨损的鞋跟罩1的情况等下,需要小心地去除上次的粘结剂。此外,也能够使用大多用于地震时的家具的固定等的具有粘着性的硅胶。

或者,作为该接合单元,也可以以在嵌入部11的底面和鞋后跟部s1的任一方贴附设置金属板,在另一方贴附设置磁铁的方式使用磁力接合进行实施。再有,也能够在嵌入部11和鞋后跟部s1的两方配置磁铁。通过像这样使用磁力,能够增大鞋后跟部s1和鞋跟罩1的接合强度,而且在磨损时也能够容易地更换。

(作用·效果)

接着,列举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这样的实施例1的鞋的鞋跟罩1被设为具有可装拆地嵌到由鞋主体s0和鞋后跟部s1构成的鞋s的鞋后跟部s1的嵌入部11结构。

因为是上述的结构,所以仅将鞋跟罩1嵌入到鞋s的鞋后跟部s1即可,因此,也能够容易地应用于市售的鞋s等。另外,由于仅嵌入到鞋后跟部s1,没有对上面部分造成影响,因此,也没有损坏鞋s的外观。

另一方面,由于能够容易地卸下,因此,例如在拜访客户时特别是想让看漂亮的鞋的外观的情况下,暂时地卸下也是容易的。另外,能够防止关于鞋后跟部s1的侧面的磨损及损伤。与此相反,因为鞋后跟部s1的外底部磨损,所以也能够应用于要废弃的鞋s,因此,也能够再生鞋s。

另外,如果在鞋跟罩1磨薄而到达鞋底之前更换,则能够使鞋s更耐用。即,由于鞋后跟部s1的外底部没有磨损,因此,如果应用新的鞋跟罩1来替代已磨薄的鞋跟罩1,则能够半永久地防止鞋后跟部s1的外底部的磨损。

再有,使用的原材料为廉价,且可以设为适于大量生产的单纯的形状,因此,比修理鞋s的情况便宜地多。

在此,鞋跟罩1具有挂于形成于鞋主体s0和鞋后跟部s1之间的阶差的挂住部12。因此,通过挂住部12对阶差的挂住力,能够使鞋跟罩1难以从鞋后跟部s1脱离。即,鞋跟罩1由伸缩的原材料形成,因此,在被拉伸的状态下将挂住部12挂于阶差,从而能够防止鞋跟罩1脱落。

另外,在嵌入部11的底面(向上的内面)具备一个或多个吸盘13。因此,通过吸盘13的吸附力,能够使鞋跟罩1更难以从鞋后跟部s1脱离。进一步说,对该吸盘13反复作用按压吸盘的方向的力,因此,在步行时每当踏下脚时,吸盘13的吸附力被提高。再有,在具备多个吸盘13的情况下,吸附于鞋后跟部s1的底面的区域分散为多个,因此,鞋跟罩1更难以从鞋后跟部s1脱落。

再有,在嵌入部11的侧面具备鱼的逆鳞型的吸盘14、……。如果这样构成,则通过鱼的逆鳞型的吸盘14、……的吸附力和返回力,能够使鞋跟罩1更难以从鞋后跟部s1脱离。此外,在嵌入部11中,吸盘13能够任意地配置。例如,能够在底面及侧面配置吸盘13,或仅在底面配置吸盘13,或仅在侧面配置吸盘13。再有,关于底面及侧面的吸盘13的平面的配置,也可以为交错配置、排列配置等任意的配置。另外,关于吸盘13的大小,也可以按场所设为不同的大小。

另外,优选在嵌入部11的底面设置作为与鞋后跟部s1的接合单元的双面胶带。如果这样构成,则通过作为接合单元的双面胶带的接合力,能够使鞋跟罩1更难以从鞋后跟部s1脱离。再有,在鞋后跟部s1具有凹凸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粘结剂将嵌入部11与鞋后跟部s1粘结。

实施例2

接着,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在实施例1中说明的内容相同或等同的部分的说明标注相同符号进行说明。

在该实施例2的鞋的鞋跟罩1中,与实施例1的鞋的鞋跟罩1主要的不同在于,如图5所示,具有将钩状的前端挂于鞋主体s0的放入脚的边缘的3根i字状的臂部15、……,通过臂部15、……对鞋主体s0的挂住力,能够使鞋跟罩1更难以从鞋后跟部s1脱离。

臂部15、……的前端以不弄伤穿鞋s的人的脚的方式被倒角。另外,臂部15可以仅使用仅挂于鞋主体s0的放入脚的边缘的后部的臂部15进行实施,也可以仅使用仅挂于后部和内侧部或外侧部的臂部15进行实施,也可以仅使用仅挂于内侧部或外侧部的臂部15进行实施。即,臂部15不限定于3根,可以为1根,也可以为2根,也可以为4根以上。再有,臂部15的形状不限于图示的i字状的形状,也可以为任意的形状。例如,臂部15可以为前端分支的t字状或y字状,也能够呈x字状交叉等。

臂部15也可以以不破坏鞋s本来的设计的方式,与鞋s同色或透明而进行实施,特别是考虑孩子或老人的夜间的安全性也可以作为荧光色等而进行实施。当然,除了臂部15之外,还能够进一步设置实施例1的挂住部12。

此外,因为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实施例3

接着,对实施例3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在实施例1、2中说明的内容相同或等同的部分的说明标注相同符号进行说明。

在该实施例3的鞋的鞋跟罩1中,与实施例1的鞋的鞋跟罩1主要的不同在于,如图6所示,延伸到鞋s的脚尖部,并在其前端具有脚尖罩16,能够防止脚尖部的磨薄。考虑磨薄,脚尖罩16的底面能够比其他的延伸部增加厚度。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防止鞋s的脚尖部的外底部的磨损。再有,通过以覆盖脚尖的方式进行挂住,提高鞋s和鞋跟罩1的安装强度,使鞋跟罩1整体难以从鞋s脱落。

此外,因为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实施例4

接着,对实施例4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在实施例1~3中说明的内容相同或等同的部分的说明标注相同符号进行说明。在该实施例4的鞋的鞋跟罩1中,与实施例1的鞋的鞋跟罩1主要的不同在于,如图7、图8所示,鞋跟罩1构成为覆盖鞋s的全周;及鞋跟罩1具备具有防水功能的伸出部17。

换言之,本实施例的鞋跟罩1构成为不仅覆盖鞋s的鞋后跟部s1,而且从脚心部分到脚尖部分覆盖鞋s的底(外底部)的整体。另外,如图8的截面图所示,本实施例的鞋跟罩1具备从l字状的挂住部12之上向内侧弯曲且呈帽檐状突出的伸出部17。伸出部17的前端的位置优选形成为在未嵌到鞋s的状态下,延伸到比鞋s的上部的假设位置更内侧,从而在嵌到鞋s的状态下,伸出部17变形且与上部无间隙地紧贴。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防止鞋s的底整体的磨损,并且通过防止来自鞋s的底的浸水而能够提高鞋s的防水性。再有,通过具备伸出部17,伸出部17与鞋s的上部等无间隙地相接,因此,通过防止来自上面部分等的浸水,能够提高鞋s的防水性。

此外,因为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实施例5

接着,对实施例5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在实施例1~4中说明的内容相同或等同的部分的说明标注相同符号并进行说明。

在该实施例5的鞋的鞋跟罩1中,与实施例1的鞋的鞋跟罩1主要的不同在于,如图9所示,鞋跟罩1构成为覆盖包含鞋s的上部18的整体。于是,在与脚的指甲对应的上部18设置有切入部18a,在切入部18a的两侧架设有鞋带19并能够通过纽扣19a紧固进行固定。换言之,本实施例的鞋跟罩1构成为不仅覆盖鞋s的鞋后跟部s1,而且覆盖包含与脚的指甲对应的上部18的鞋s的整体。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防止鞋s的底整体的磨损,并且通过防止来自鞋s的底及侧面的浸水,能够提高鞋s的防水性。再有,通过覆盖鞋s的上部18,防止来自上部18的浸水,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鞋s的防水性。另外,通过嵌入鞋s的整体,鞋跟罩1难以脱落,通过由鞋带19及纽扣19a进行固定,更难以脱落。

此外,因为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实施例6

接着,使用图10~图13,对实施例6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在实施例1~5中说明的内容相同或等同的部分的说明标注相同符号进行说明。

该实施例6的鞋的鞋跟罩1如图10所示为半圆柱形,并被设为具有可装拆地嵌到半圆柱形的鞋后跟部s1的嵌入部11的结构。此外,鞋跟罩1的形状如后面所述不限定于鞋s的鞋后跟部s1的大致相似形状。嵌入部11具有底面部31和侧面部32。于是,嵌入部11在该内侧面形成有从底面部31连通到侧面部32的用于通过空气的空气槽41。另外,为了提高与鞋后跟部s1的紧贴性,在嵌入部11的底面31(内面即安装时向上的面)设置有朝向上侧的多个吸盘13、……。再有,本实施例的鞋跟罩1具备稍大的三角形状的舌部21,在舌部21贴附设置有双面胶带210并与鞋底粘结。此外,除了双面胶带210之外,还优选通过粘结剂或吸盘等与鞋底粘结。再有,也能够在舌部21的上面的整个面贴附设置双面胶带或粘结剂或吸盘。

空气槽41从底面部31向侧面部32连续地形成。空气槽41如图11(a)、(b)所示,形成为在侧面部32的上方高度逐渐减少。通过这样构成,在吸盘13吸附于鞋底时形成有空气的排出通道,且使吸盘13内容易成为负压状态,因此,能够提高鞋跟罩1和鞋s的紧贴性。再有,空气槽41的上部在锥上变浅,且上端部没有开放,因此,能够防止雨水等从上方浸入到鞋跟罩1内。此外,侧面部32的上缘朝向内侧呈锥状变薄。

再有,本实施例的空气槽41具备从中央的空气槽41向左右分支并向斜上方延伸的多个空气槽41、……。通过这样构成,空气容易从分支的多个空气槽41、……排出。再有,分支的左右的空气槽41呈向下的楔子形状,从而在嵌入部11的内面与鞋后跟部s1的外面相接的状态下鞋跟罩1难以脱落。此外,空气槽41不限定于上述的分支形状,可以仅由中央的空气槽41构成,也可以为任意的形状。再有,分支的空气槽41也能够形成为向斜下方延伸,还能够形成为向横向(水平方向)延伸。

多个吸盘13、……如图12所示,在外周附近变高,并且在中央附近变低。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从鞋s的鞋后跟部s1受到的负载以面整体大致均匀地分配并接受,因此,更多的吸盘13有助于能够提高鞋s和鞋跟罩1的紧贴性。

此外,如图15所示,底面部31的立体形状还优选形成为中央附近事先向内侧凸起的凸状。这样,通过将底面部31形成为凸状,在拉长底面部31并嵌入到鞋后跟部s1时,整体的嵌合情况(收纳)提高。即,如果事先将底面部31形成为凸状,则在底面部31伸开时接近平面形状,因此,作为结果,相对于鞋后跟部s1收纳变得良好。

再有,如图15所示,多个吸盘13、……的高度优选配置成在底面部31内成为随机。即,在某个特定的一个吸盘13的周围配置有高度不同的吸盘13。通过这样构成,任意的吸盘13相对于各种的鞋后跟部s1的底面的图案吸附,因此,能够整体地均匀地提高鞋s和鞋跟罩1的紧贴性。

再有,在本实施例中,一个鞋底图案的凸部形成为与2个吸盘13、13对应。另外,一个凸部可以对应于3个吸盘13、13、13,一个凸部也可以对应于一个吸盘13。相反,一个吸盘13可以对应于2个凸部,一个吸盘13也可以对应于3个凸部。此外,吸盘13的数量和与其对应的凸部的数量的对应也可以为任意的。进一步说,吸盘的高度、深度、宽度及、鞋底图案的凸部的高度、宽度也可以为任意的。例如,如果吸盘13的高度为3种,深度为3种,宽度为3种,则存在3×3×3=27种的吸盘的组合,当考虑分别配置于鞋后跟部s1之中的任意位置时,考虑多种组合。再有,当考虑吸盘13和上述的鞋底图案的凸部的组合时,进一步考虑多种组合。另外,原材料也可以按鞋跟罩1的每个部位而不同。

此外,鞋的鞋跟罩1如图13所示,还优选将侧面部的平面形状形成为圆形或椭圆形。该情况下,圆形或椭圆形的鞋跟罩1由具有适当的弹性的原材料形成。另外,椭圆的大小被设为鞋跟罩1的外周长度比鞋后跟部s1的外周长度短一圈。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拉伸鞋跟罩1并无间隙地(正好)安装于鞋后跟部s1。

于是,如图13(a)、(b)所示,在靠近嵌入部11之前的侧面部32的上缘附近,作为定位单元的多个突出片51、……形成为在圆周方向上相邻并排列。作为定位单元的突出片51配置于相当于鞋s的鞋后跟部s1的前方侧的角落部的位置附近,因此,能够规定相对于鞋s的鞋后跟部s1的位置关系。另外,突出片51还具有防止鞋跟罩1的相对于鞋后跟部s1的旋转的功能。另外,通过配置多个突出片51、……,能够与多种鞋s的鞋后跟部s1对应。

此外,在图13(a)中,描绘为将各个突出片51形成为直角三角形状,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任意的形状。各个突出片51例如如图13(b)所示,也可以形成为半圆形状。另外,如图13(c)所示,还优选在靠近嵌入部11之前的侧面部32具备多个切口52作为定位单元。该情况下,如图13(d)所示,还优选切口52不需要沿上下方向贯通侧壁,仅在侧壁的高度的一部分设置部分的切口52。通过这样构成,防止通过切口52的空气的出入,并能够保持真空度。对于该点,图13(a)、(b)中也同样,还能够遍及侧壁的高度的全高设置突出片51,还能够在侧壁的高度方向的中途部分地设置突出片51。

再有,在图13(a)中,对将侧面部的平面形状形成为椭圆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如图14的下图所示,还优选形成为“无角落部的半圆柱形”或“圆角的半圆柱形(或“圆角的四边形”)”。通过成为这样的“无角落部的半圆柱形”,能够将鞋跟罩1相对于鞋后跟部s1嵌到任意的位置。此外,“无角落部的半圆柱形”的前侧的边(图14中上侧的边)及侧方的边(图14中左右的边)也可以不具有直线部,前侧的边及侧方的边也能够形成为无直线部的圆弧状。

这是因为如图14的上图及中图所示,当形成为“(有角的、通常的)半圆柱形”时,如果鞋后跟部s1的大小和鞋跟罩1的大小不同,则半圆柱形的角落部有可能突出。具体而言,如图14的上图所示,与鞋后跟部s1相比,在鞋跟罩1的横宽窄且纵长的情况下,前侧的边的左右两侧向前方呈耳状突出。另一方面,如图14的中图所示,与鞋后跟部s1相比,在鞋跟罩1的横宽宽且纵短的情况下,靠近侧面的边之前的部分向左右呈耳状突出。这样的话,则与鞋后跟部s1不合适,而且空气从耳状的间隙漏出,或进入水,鞋跟罩1有可能容易脱落。另外,突出的耳状的部分容易挂于外部的结构物,因此,存在损害步行时的安全的担忧,且鞋跟罩1更容易脱落。与此相对,本实施例的鞋跟罩1通过事先将角落部圆地形成而能够防止突出。

此外,因为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实施例7

接着,使用图16~图18对实施例7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在实施例1~6中说明的内容相同或等同的部分的说明标注相同符号进行说明。

(结构)

该实施例7的鞋的鞋跟罩1的特征在于,如图16所示,在成为底面部31的外面的外底部60具备折皱部62。即,外底部60具备传统上用于防滑的图案部61和用于使底面部31整体沿面内方向延伸的折皱部62。

折皱部62如图20的截面图所示,具备从底面部31的中央朝向外周方向由多个凹凸构成的折皱状(手风琴状、z字形)的截面。于是,包含折皱部62的鞋跟罩1的整体由具有柔软性(弹性)的某种原材料形成,从而能够从中央朝向外周方向,沿着底面部31的面内方向延伸或收缩。

作为折皱部62的平面形状,优选为如图16所示与底面部31的平面形状(外周部形成的形状)相似形的形状。具体而言,如果底面部31的外形形成为圆角的四边形,则折皱部62也优选在底面部31的外缘附近形成为圆角的四边形。如后面所述,折皱部62的形状也可以不是沿着底面部31的外形的相似形。此外,关于折皱部62的形状·数量,如以下说明的那样能够考虑多种变形例。

(变形例1)

例如,如图17所示的变形例那样,还优选由第一折皱部62和第二折皱部62a构成双重的折皱部62、62a。具体而言,鞋跟罩1的外底部60优选由外侧的第一折皱部62和内侧的第二折皱部62a构成。于是,在第一折皱部62和第二折皱部62a之间、及与第二折皱部62a之间形成有图案部61。另外,作为其他的实施方式,仅具有内侧的(第二)折皱部(62a),也可以不具有外侧的(第一)折皱部(62)。如果这样构成,则具有能够避开容易磨薄的外周附近而配置折皱部(62a)等的优点。

(变形例2)

另外,如图18所示的变形例那样,还能够形成大致十字形的折皱部62b、62c。具体而言,鞋跟罩1的外底部60优选由保证横向的伸长的纵折皱部62b、保证纵向的伸长的横折皱部62c、及划分为4个的图案部61构成。此外,还能够组合相似形的折皱部(62、62a)和十字形的折皱部(62b、62c)。

(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鞋跟罩1所实现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1)在本实施例的鞋跟罩1的嵌入部11的底面部31的外底部60以底面部31容易沿面内方向伸缩的方式形成有与底面部31的平面形状大致相似形的折皱部62。因此,鞋跟罩1容易沿底面部31的面内方向延伸,且容易与鞋s的鞋后跟部s1配合。

该情况下,还能够配置双重的折皱部62、62a。由此,鞋跟罩1更容易伸缩,因此,更容易与鞋s的鞋后跟部s1配合。

(2)另外,还优选在嵌入部11的底面部31的外底部60以底面部31容易沿面内方向伸缩的方式,形成有大致十字形的折皱部62b、62c。因此,鞋跟罩1容易向底面部31的面内方向延伸,且容易与鞋s的鞋后跟部s1配合。

此外,因为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以上,参照附图,基于实施例1~6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具体的结构不局限于实施例1~6,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程度的设计变更包含于本发明。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例1~6中,作为例子,仅对将鞋跟罩1应用于男性用的鞋s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不用说还能够应用于女性用的鞋。此外,还能够应用于孩子用的鞋或长筒皮靴等。另外,还能够将鞋跟罩1应用于男性用或女性用的长筒靴。

另外,在实施例1中,对嵌入到鞋后跟部s1的鞋跟罩1具有l字状的挂住部1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没有挂住部的i字状的截面。相反,在实施例4中,对全周为带挂住部12的l字状的截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全周也可以为没有挂住部的i字状的截面。另外,例如,在应用于楔形后跟的凉鞋等的情况下,还能够将前侧设为l字状截面,将后侧设为i字状截面等在全周组合l字状的截面和i字状的截面。

另外,在实施例6中,对在侧面部设置有空气槽4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侧面部不设置空气槽41。该情况下,能够二阶段地保持真空状态。即,通过多个吸盘13、……能够将真空状态冗长化并进行保持,并且通过侧面部包围底整体而能够将底整体设为真空状态。另外,通过侧面部的内面和鞋后跟部s1的外面的摩擦力,鞋跟罩1也难以脱落。

另外,如图19所示,在鞋后跟部s1具有凹形状,或鞋后跟部s1和嵌入部11的大小不同的情况下,在鞋跟罩1和鞋后跟部s1之间会产生间隙。为了填埋该间隙,鞋跟罩1还优选进一步具备调整部件70。调整部件70由与嵌入部11相同的原材料形成为一方的侧面为平面且另一方的侧面为圆柱面的薄的半圆柱形的截面。调整部件70的高度优选为与鞋后跟部s1大致相同。此外,调整部件70的形状·大小也可以不是在此说明的形状·大小,还能够为其它的形状·大小。

另外,调整部件70还优选通过粘结剂等与鞋跟罩(主体)1粘结。再有,还优选作为另外的部件,不是具备调整部件70,而是具备事先与鞋跟罩1一体地成形的调整部件71(图19的点划线)。

符号的说明

1鞋的鞋跟罩

11嵌入部

12挂住部

13吸盘

14鱼的逆鳞型的吸盘

15臂部

16脚尖罩

17伸出部

18上部

18a切入部

19鞋带

19a纽扣

31底面部

41空气槽

51突出片

60外底部

61图案部

62折皱部

62a~62d折皱部

70调整部件

s鞋

s0鞋主体

s1鞋后跟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