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器和吹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75806发布日期:2020-12-22 11:02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加热器和吹风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器和吹风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家用电器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例如,吹风机,吹风机可将头发快速吹干,还可以通过吹风机制作发型等。吹风机的能够吹干头发的原理在于其内部设置有风机及加热器,风机将进风口的风送向加热器,经过加热器加热后从出风口排出,从而使得吹风机能够吹出热风。

在现有的技术中,加热器产生的热量损失较大,从而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方面提供一种加热器和吹风机,用以降低加热器的热量损失,从而提高热能转化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器,包括:外筒和设置于所述外筒内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至少一端设置有密封盖;所述外筒与所述支撑件之间设置有多层加热丝,所述多层加热丝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外筒与所述支撑件之间还设置有隔热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加热器,包括:外筒和设置于所述外筒内的支撑件;所述外筒与所述支撑件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层加热丝;

所述加热器还包括:第一温度保护电路、第二温度保护电路和控制系统;所述第一温度保护电路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保护电路用于采集所述至少一层加热丝的温度,将所述至少一层加热丝的温度提供给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至少一层发热丝与供电电源间的连接;

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一层加热丝的温度,通过所述第一温度保护电路控制所述至少一层加热丝与所述电源的连接状态;

所述第二温度保护电路串接于所述至少一层加热丝的两端,可在所述至少一层加热丝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目标温度时切断所述至少一层加热丝所在的回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吹风机,包括:机体外壳;所述机体外壳内设置有风扇组件以及加热器;所述加热器包括:外筒和设置于所述外筒内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至少一端设置有密封盖;所述外筒与所述支撑件之间设置有多层加热丝,所述多层加热丝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外筒与所述支撑件之间还设置有隔热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吹风机,包括:机体外壳;所述机体外壳内设置加热器和控制系统;所述加热器包括:外筒和设置于所述外筒内的支撑件;所述外筒与所述支撑件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层加热丝;

所述加热器还包括:第一温度保护电路和第二温度保护电路;所述第一温度保护电路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保护电路用于采集所述至少一层加热丝的温度,将所述至少一层加热丝的温度提供给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至少一层发热丝与供电电源间的连接;

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一层加热丝的温度,通过所述第一温度保护电路控制所述至少一层加热丝与所述电源的连接状态;

所述第二温度保护电路串接于所述至少一层加热丝的两端,可在所述至少一层加热丝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目标温度时,切断所述至少一层加热丝所在的回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器包含外筒和设置于外筒内的支撑件,外筒与支撑件之间设置有多层加热丝,提高加热效果,且外筒与支撑件之间设置有隔热层,隔热层可降低发热丝产生的热量向外扩散,进而有助于降低热量损失;另一方面,支撑件的至少一端还设置有密封盖,该密封盖可降低发热丝产生的热量扩散至空气中,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热量损失。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a和图1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翼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e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丝的展平结构示意图;

图1f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丝、支撑件以及外筒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g和图1h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温度保护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a和图2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a-图3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吹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针对现有加热丝热量损失较大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器,该加热器包含外筒和设置于外筒内的支撑件,外筒与支撑件之间设置有多层加热丝,提高加热效果,且外筒与支撑件之间设置有隔热层,隔热层可降低发热丝产生的热量向外扩散,进而有助于降低热量损失;另一方面,支撑件的至少一端还设置有密封盖,该密封盖可降低发热丝产生的热量扩散至空气中,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热量损失。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应注意到:相同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以及实施例中表示同一物体,因此,一旦某一物体在一个附图或实施例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和实施例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a和图1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a和图1b所示,加热器包括:外筒11和设置于外筒11内的支撑件12。在本实施例中,外筒11与支撑件12之间设置有多层加热丝13,多层加热丝13之间具有间隙。其中,多层是指2层或2层以上。图1a和图1b中仅以2层加热丝进行图示,并不对其构成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多层加热丝13之间具有间隙,是指:多层加热丝13在支撑件12的径向方向上具有间隙。其中,间隙的大小可由加热丝13的规格决定。

进一步,如图1b所示,外筒11与支撑件12之间还设置有隔热层1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限定隔热层14的组成材料。可选地,隔热层14可为玻璃纤维层、石棉层、岩棉层、硅酸盐层、气凝胶毡层或云母层等等,但不限于此。

进一步,为了防止多层加热丝13产生的热量扩散至空气中,如图1a和图1b所示,支撑件11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密封盖15。优选地,支撑件11的两端均设置密封盖15。

本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包含多层加热丝,其产生的热量较高,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仅在外筒与支撑件之间设置有隔热层,还在支撑件的至少一端设置密封盖。其中,隔热层可防止发热丝产生的热量向外扩散,有助于降低热量损失;另一方面,支撑件的至少一端还设置有密封盖,该密封盖可降低发热丝产生的热量扩散至空气中,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热量损失。

在本实施例中,隔热层14可设置在支撑件12的外壁上,也可设置在外筒11的内壁上;或者,隔热层14设置在支撑件12的外壁和外筒11的内壁上。

进一步,如图1a和图1b所示,支撑件可包括:内筒12a和设置于内筒12a上的高度不同的多个翼片12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筒12a的实现方式包括多种,例如,内筒12a可为管状结构、环形托架或者柱状结构中的一种。根据不同的形式的内筒12a,多层加热丝13的设置位置也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每层加热丝13缠绕在多个翼片12b中高度相同的部分翼片上。即翼片12b的一端与内筒12a连接,另一端用于为加热丝13提供支撑。例如,如图1a和图1b所示,加热丝13包括:第一层加热丝13a和第二层加热丝13b,则第一层加热丝13a缠绕在具有第一高度的若干第一翼片12b1上,第二层加热丝13b缠绕在具有第二高度的若干第二翼片12b2上。其中,第一高度大于第二高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限定每个高度的翼片的具体数量,且每个高度的翼片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不同。可选地,高度相同的翼片的数量为偶数。在本实施例中,不限定翼片的具体材质。可选地,翼片可为云母翼片、玻璃纤维翼片、石棉翼片、岩棉翼片、硅酸盐翼片或气凝胶毡翼片,等等,但不限于此。

多个翼片12b在内筒12a上的排布方式可以为:高度不同的翼片绕内筒12a交替间隔设置。例如,如图1a和图1b所示,第一翼片12b1和第二翼片12b2绕内筒12a交替间隔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筒12a与多个翼片12b可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在内筒12a与多个翼片12b为分体结构时,进一步地,为保证内筒12a与翼片12b之间的连接牢固性,如图1c所示,内筒12a上设有用于插接多个翼片12b的插接槽12a1。通过插接槽12a1可以使得内筒12a与多个翼片12b的连接更加牢固,同时可以使得多个翼片12b之间可拆卸连接,以便内筒12a适用于不同规格的翼片。

进一步,为使得支撑件与发热层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如图1d所示,可在每个翼片远离内筒12a的一端设置有多个固定凹槽a,发热丝13被固定在固定凹槽a内。固定凹槽a沿着翼片12b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布,每个固定凹槽a内固定一匝发热丝。其中,固定凹槽a的数量不进行限定。图1d仅展示的单个翼片的形式。可选地,沿内筒12a同一轴线上的翼片之间设置有通过口12c(如图1d所示),内层加热丝可通过通过口12c缠绕在对应的翼片上。其中,第二层加热丝13b穿过通过口12c缠绕在第二翼片12b2(如图1d所示)上。在图1b中,仅以两层加热丝为例进行图示。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b所示,内筒12a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密封盖15。可选地,密封盖15与内筒12a可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为分体结构。

进一步,内筒12a的一端设置有密封盖,另一端开口。其中,内筒12a可为中空的圆台结构,且密封盖15设置于圆台结构的小端面上。

进一步,对于一端设置有密封盖15,另一端开口的内筒12a,多个翼片的一端固定于密封盖15上,另一端固定于内筒的开口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增加加热丝13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加热面积,进而提高热量,加热丝可波浪结构,也可为螺旋结构。在图1b中仅以加热丝为波浪结构示出。其中,加热丝可为金属丝。例如铁铬等。

进一步,考虑到加热丝是一种金属丝,刚性也是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加热丝的直径较小,波高太高,则容易被高速气流吹倒,导致加热丝变形。在加热丝13为波浪结构的情况下,可选地,加热丝的波高可以大于或等于3.5mm,且小于或等于7mm,但并不限于此。可选地,加热丝的直径可以大于或等于0.35mm小于或等于0.45mm,但并不限于此。这里给出的加热丝的波高和直径均为示例性说明。

可选地,多层加热丝的波高和波距可以均相同,或者,多层加热丝的波高和波距均不相同,或者,多层加热丝的波高相同,波距不相同;或者,多层加热丝的波距相同,波高不相同;或者,若干层(部分层)加热丝的波高和/或波距相同。值得说明的是,加热丝的波距是指波浪型的加热丝在缠绕在翼片之前的两个相邻的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加热丝的层数为2层,如图1b所示,第一层加热丝13a和第二层加热丝13b。其中,第一层加热丝绕制的直径大于第二层加热丝绕制的直径。加热丝绕制的直径,为加热丝缠绕在翼片上所形成的圆形或类圆形的直径。可选地,第一层加热丝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层加热丝的长度。其中,加热丝的长度是指:加热丝所使用的金属丝的总长度。例如,如图1e所示,第一层加热丝和第二层加热丝的波高分别为h1和h2,波宽分别为w1和w2,波峰数量分别为n1和n2,则,第一层加热丝的长度l1=2*n1*h1+(2*n1-1)*w1;相应地,第一层加热丝的长度l1=2*n2*h2+(2*n2-1)*w2。

进一步,第一层加热丝的波高和波距分别与第二层加热丝的波高和波距相同。当然,第一层加热丝的波高和波距也可以与第二层加热丝的波高和波距均不相同;或者,第一层加热丝的波高与第二层加热丝的波高相同,但两者的波距不相同;或者,第一层加热丝的波距与第二层加热丝的波距相同,但两者的波高不相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可应用于多种设备中,例如可应用于吹风机、干手器、烘干机等设备中。加热器所部署的设备不同,加热器的内筒和外筒的大小关系所有差异。下面以加热器应用于吹风机中,对加热器的内筒和外筒的大小关系进行说明。

加热丝13的工作时功率与其长度和线径有关,加热丝13的长度越大、线径越小,加热丝13的阻值越大,发热功率越小。加热丝13的长度又受外筒的长度和直径约束;波高受风阻及外筒内壁与支撑件之间的间距有关。综合这些因素,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外筒直径大于内筒直径,且小于或等于内筒直径的3倍。外筒直径与内筒直径之间的这种倍数关系是较为优选的实现方式,但并不限于此。

进一步,在多层加热丝为2层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外筒直径大于内筒直径,且小于内筒直径的2倍。

可选地,在多层加热丝为3层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外筒直径大于内筒直径的2倍,且小于内筒直径的3倍。

除了考虑外筒直径与内筒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之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对外筒直径和内筒直径的数值给出了示例性说明。可选地,外筒直径大于或等于40mm,且小于或等于80mm。可选地,内筒直径大于或等于20mm,且小于或等于40mm。

进一步,除了从内外筒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一角度来考虑内外筒之间的关系之外,也可以从内外筒之间的间隔来描述内外筒之间的关系。可选地,内筒与外筒之间的间隔可以大于或等于20mm,且小于或等于60mm,但并不限于此。更进一步,内筒与外筒之间的间隔可以大于或等于20mm,且小于或等于30mm。这里给出的内外筒之间的间隔范围均为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根据加热丝的规格,确定内筒和外筒的大小关系。下面以加热丝为2层加热丝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层加热丝和第二层加热丝的规格相同,且第一层加热丝和第二层加热丝并联。假设第一层加热丝和第二层加热丝的长度均为l,线径均为l,则第一层加热丝和第二层加热丝的截面积为:因此,第一层加热丝和第二层加热丝的电阻为:r1=r2=ρl/a(2),第一层加热丝和第二层加热丝的总电阻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f所示,第一层加热丝和第二层加热丝的安全距离s1至少为2mm。第二层加热丝与支撑件安全间距s2至少为1mm,第一层加热丝与外筒内壁的安全间距s3至少为1mm。可选地,s2可等于s3。

外筒的内径用d表示,且支撑件的直径用d表示。则外筒内壁与支撑件之间间的距离(d-d)/2=h1+h2+s1+s2+s3=2h+s1+s2+s3(4)。

由于加热丝的功率p=u*u/r(5),由于功率p与电压u为定值,所以r为定值。因此,由公式(3)和(5)可得:进而得到:

进一步,根据公式(7)可得:

进一步,加热丝的长度l与外筒长度z的关系如下:其中,y为绕制后的波宽。可选地,y≥2mm。

因此,由公式(4)(d-d)/2=h1+h2+s1+s2+s3=2h+s1+s2+s3>2h+4mm。进一步,考虑到温度均匀问题,在本实施例中,h>s1=2mm;且s1>2s2>2mm,因此,h<7mm,(d-d)/2≥2h+4mm>8mm。

下面以加热丝发热功率为1400w进行示例性说明。假设外筒长度z<35mm,绕制后的加热丝在一个翼片纵向上的长度为20mm。则有:

d-d>16mm;

(138l+276)*a/ρ<=20π(d+d),即d+d>=(138l+276)*l*l/0.12。

因此,加热丝的线径l范围为(0.35mm-0.55mm)。所以d+d>=60。即外筒直径d至少为60mm。进一步,内筒直径d控制在44mm之内。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公式计算过程是根据理论数值推导得到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误差的存在,可适当调整内筒直径和外筒直径的大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方面为了提高加热器的安全性,防止加热丝温度过高而影响加热器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性,防止温度过高影响用户体验。如图1g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器还包括:第一温度保护电路16、第二温度保护电路17和控制系统18。其中,第一温度保护电路16与控制系统18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保护电路16可采集多层加热丝13的温度,并将多层加热丝13的温度提供给控制系统,控制多层加发热丝13与供电电源间的连接。其中,电源可为加热器的内置电源,也可为外接电源,例如,220v市电等等。

相应地,控制系统18可根据多层加热丝的温度,通过第一温度保护电路16控制多层加热丝13与电源的连接状态。这样,一方面控制系统可根据加热丝的温度控制多层加热丝与电源的连接状态,防止温度过高影响加热器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还可防止温度过高影响用户体验等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温度保护电路17串接于多层加热丝的两端,可在多层加热丝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目标温度时切断多层加热丝13所在的回路。第二温度保护电路17与第一温度保护电路16互为备用,可进一步提高加热器的安全性。在本实施例中,多层加热丝的两端为多层加热丝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即图1h和图1i中的出线1和出线2)。若多层加热丝并联,则多层加热丝的两端为并联后形成的并联结构的两端;若多层加热丝串联,则多层加热丝的两端为串联后形成的串联结构的两端。图1e和图1g中仅以多层加热丝为2层,且2层加热丝并联为例进行图示,并不构成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h所示,第一温度保护电路16包括:温度传感器16a和开关单元16b。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限定温度传感器16a的具体实现形态。可选地,温度传感器16a可为热敏电阻或温差电偶等,但不限于此。温度传感器16a和开关单元16b分别与控制系统18电连接;且开关单元16b连接于多层加热丝13和电源之间。其中,温度传感器16a可采集多层加热丝13的温度,并将多层加热丝13的温度提供给控制系统18。

相应地,控制系统18用于根据加热丝13的温度,控制开关单元16b的工作状态,进而控制加热丝13与电源的连接状态。可选地,控制系统18可在加热丝13的温度大于或等于设定的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开关单元16b断开,进而断开加热丝13与电源之间的连接;相应地,控制系统18还可在加热丝13的温度小于或等于设定的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开关单元16b导通,进而导通加热丝13与电源之间的连接。其中,第二温度阈值小于第一温度阈值。

在本实施例中,开关单元16b可设置于控制系统18所在的pcb板上,也可设置于外筒内的其它位置,在此不进行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h所示,温度传感器16a可设置于支撑件上。可选地,温度传感器16a可固定于相邻的两个翼片之间;或者,也可固定于高度相同的两个相邻的翼片之间。其中,温度传感器16a靠近加热丝13,但与加热丝13不接触。进一步,温度传感器16a与控制系统18之间的引线b沿支撑件的外壁或外筒的内壁分布;或者,该引线b可部分沿支撑件的外壁分布,部分沿外筒的内壁分布。可选地,引线b可部分设置于支撑件的外壁,部分设置于外筒的内壁上。

进一步,如图1h和图1i所示,第二温度保护电路17可包括:温度保护器17a和温度保险丝17b中的至少一种。在第二温度保护电路17包括:温度保护器17a和温度保险丝17b时,温度保护器17a和温度保险丝17b串联,且串联后与多层加热丝13的两端串联。

在本实施例中,温度保护器17a可在多层加热丝13的温度大于或等于其动作温度(定义为第一动作温度)时关断,以切断多层加热丝13所在的回路,对加热丝13起到保护作用。相应地,温度保护器17a还可在多层加热丝13的温度低于其另一动作温度(定义为第二动作温度)时导通,进而温度保护器17a与多层加热丝13形成回路。其中,第二动作温度小于第一动作温度。即温度保护器17a的关断是可恢复的,其可在加热丝13的温度降低至第二动作温度时,恢复温度保护器17a的导通。

对于温度保险丝17b,温度保险丝17b可在加热丝13的温度高于其熔断温度时熔断,以切断多层加热丝13所在的回路。温度保险丝17b与第一动作温度不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熔断温度高于第一动作温度,温度保险丝17b的熔断不可恢复的;在另一实施例中,熔断温度低于第一动作温度,且高于第二动作温度,温度保险丝17b的熔断是可恢复的。

进一步,温度保护器17a和温度保险丝17b均可固定于相邻的两个翼片之间;或者,也可固定于高度相同的两个相邻的翼片之间,且二者形成的串联电路串接于多层加热丝13的两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可应用于各种需要对气流进行加热的设备中,例如吹风机、干手器、烘干机等等,但不限于此。下面以将加热器应用于吹风机中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图2a和图2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吹风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a和图2b所示,吹风机包括:机体外壳s10;所述机体外壳s10内设置有加热器s11以及风扇组件s12。其中,加热器的结构可参见图2a和上述图1b。如图2a和图1b所示,所述加热器s19包括:外筒11和设置于外筒11内的支撑件12。在本实施例中,外筒11与支撑件12之间设置有多层加热丝13,多层加热丝13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为了防止多层加热丝13产生的热量扩散至空气中,如图2a和图1b所示,支撑件11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密封盖15。优选地,支撑件11的两端均设置密封盖15。其中,关于加热器s11结构的具体结构的描述,均可参见上述实施例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中的加热器包含多层加热丝,其产生的热量较高,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仅在外筒与支撑件之间设置有隔热层,还在支撑件的至少一端设置密封盖。其中,隔热层可防止发热丝产生的热量向外扩散,有助于降低热量损失;另一方面,支撑件的至少一端还设置有密封盖,该密封盖可降低发热丝产生的热量扩散至空气中,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热量损失。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a和图1b所示,支撑件可包括:内筒12a和设置于内筒12a上的高度不同的多个翼片12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筒12a的实现方式包括多种,例如,内筒12a可为管状结构、环形托架或者柱状结构中的一种。根据不同的形式的内筒12a,多层加热丝13的设置位置也进行相应的调整。

可选地,每层加热丝13缠绕在多个翼片12b中高度相同的部分翼片上。即翼片12b的一端与内筒12a连接,另一端用于为加热丝13提供支撑。例如,如图2a和图1b所示,加热丝13包括:第一层加热丝13a和第二层加热丝13b,则第一层加热丝13a缠绕在具有第一高度的若干第一翼片12b1上,第二层加热丝13b缠绕在具有第二高度的若干第二翼片12b2上。其中,第一高度大于第二高度。其中,关于翼片的具体结构和设置方式均可参见上述实施例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内筒12a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密封盖15。可选地,密封盖15与内筒12a可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为分体结构。

进一步,内筒12a的一端设置有密封盖15,另一端开口。其中,内筒12a可为中空的圆台结构,且密封盖15设置于圆台结构的小端面上。

可选地,如图2b所示,内筒12a设置有密封盖的一端朝向风扇组件;内筒12a开口的一端朝向吹风机的出风口,其目的是:一方面为了避免气流进入内筒12a的中空内腔内;另一方面可降低加热丝13产生的热量扩散在中空内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方面为了提高加热器的安全性,防止加热丝温度过高而影响加热器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性,防止温度过高影响用户体验。如上述实施例中图1g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器s11还包括:第一温度保护电路16、第二温度保护电路17和控制系统18。其中,第一温度保护电路16与控制系统18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保护电路16可采集多层加热丝13的温度,并将多层加热丝13的温度提供给控制系统,控制多层加发热丝13与供电电源间的连接。其中,电源可为加热器的内置电源,也可为外接电源,例如,220v市电等等。

相应地,控制系统18可根据多层加热丝的温度,通过第一温度保护电路16控制多层加热丝13与电源的连接状态。这样,一方面控制系统可根据加热丝的温度控制多层加热丝与电源的连接状态,防止温度过高影响加热器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还可防止温度过高影响用户体验等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温度保护电路17串接于多层加热丝的两端,可在多层加热丝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目标温度时切断多层加热丝13所在的回路。第二温度保护电路17与第一温度保护电路16互为备用,可进一步提高加热器的安全性。其中,关于多层加热丝的两端的描述可参见上述实施例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第一温度保护电路16部分设置于所述吹风机的出风口处。例如,如图1h所示,第一温度保护电路16第一温度保护电路16包括:温度传感器16a和开关单元16b。可选地,温度传感器16a可设置于吹风机的出风口处,开关单元16b可设置于控制系统18所在的pcb板上,也可设置于外筒11内的其它位置,在此不进行限定。

进一步,所述第二温度保护电路17可设置于所述吹风机的出风口处。例如,如图1h和图1i所示,第二温度保护电路17可包括:温度保护器17a和温度保险丝17b中的至少一种。在第二温度保护电路17包括:温度保护器17a和温度保险丝17b时,温度保护器17a和温度保险丝17b串联,且串联后与多层加热丝13的两端串联,且温度保护器17a和温度保险丝17b设置于吹风机的出风口处。

值得说明的是,关于第一温度保护电路16和第二温度保护电路17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设置方式均可参见上述实施例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图3a、图3b和图3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加热器包括:外筒31和设置于所述外筒31内的支撑件32;所述外筒与所述支撑件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层加热丝33。其中,关于外筒31、支撑件32和加热丝33的具体结构、设置方式以及相互位置关系等,均可参见上述实施例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3a和图3c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器还包括:第一温度保护电路34、第二温度保护电路35和控制系统36。其中,第一温度保护电路34与控制系统36电连接。其中,电源可为加热器的内置电源,也可为外接电源,例如,220v市电等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保护电路34可采集至少一层加热丝33的温度,并将至少一层加热丝33的温度提供给控制系统,控制多层加发热丝13与供电电源间的连接。

相应地,控制系统36可根据至少一层加热丝的温度,通过第一温度保护电路34控制至少一层加热丝33与电源的连接状态。这样,一方面控制系统可根据加热丝的温度控制至少一层加热丝与电源的连接状态,防止温度过高影响加热器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还可防止温度过高影响用户体验等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温度保护电路35串接于至少一层加热丝的两端,可在至少一层加热丝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目标温度时切断至少一层加热丝33所在的回路。第二温度保护电路35与第一温度保护电路34互为备用,可进一步提高加热器的安全性。其中,加热丝的两端的内容的描述,可参见上述实施例的相关内容。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第一温度保护电路34包括:温度传感器34a和开关单元34b。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限定温度传感器34a的具体实现形态。可选地,温度传感器34a可为热敏电阻或温差电偶等,但不限于此。温度传感器34a和开关单元34b分别与控制系统36电连接;且开关单元34b连接于至少一层加热丝33和电源之间。其中,温度传感器34a可采集至少一层加热丝13的温度,并将至少一层加热丝13的温度提供给控制系统36。相应地,控制系统36用于根据加热丝13的温度,控制开关单元34b的工作状态,进而控制加热丝13与电源的连接状态。其中,关于控制系统36控制开关单元34b的工作状态的具体实施方式,均可参见上述实施例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开关单元34b可设置于控制系统36所在的pcb板上,也可设置于外筒内的其它位置,在此不进行限定。

进一步,如图3a所示,第二温度保护电路35可包括:温度保护器35a和温度保险丝35b中的至少一种。在第二温度保护电路35包括:温度保护器35a和温度保险丝35b时,温度保护器35a和温度保险丝35b串联,且串联后与至少一层加热丝13的两端串联。其中,温度保护器35a和温度保险丝35b的工作原理和设置方式均可参见上述实施例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可应用于各种需要对气流进行加热的设备中,例如吹风机、干手器、烘干机等等,但不限于此。下面以将加热器应用于吹风机中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吹风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吹风机包括:机体外壳s41;所述机体外壳s41内设置加热器s42和控制系统s43。其中,加热器的结构可参见上述图3a-图3c。如图3a-图3c以及图4所示,加热器s42包括:外筒31和设置于所述外筒31内的支撑件32;所述外筒与所述支撑件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层加热丝33。其中,关于外筒31、支撑件32和加热丝33的具体结构、设置方式以及相互位置关系等,均可参见上述实施例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4和图3c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器还包括:第一温度保护电路34、第二温度保护电路35。其中,第一温度保护电路34与控制系统s43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保护电路34可采集至少一层加热丝13的温度,并将至少一层加热丝13的温度提供给控制系统,控制多层加发热丝13与供电电源间的连接。其中,电源可为加热器的内置电源,也可为外接电源,例如,220v市电等等。

相应地,控制系统s43可根据至少一层加热丝的温度,通过第一温度保护电路34控制至少一层加热丝13与电源的连接状态。这样,一方面控制系统可根据加热丝的温度控制至少一层加热丝与电源的连接状态,防止温度过高影响加热器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还可防止温度过高影响用户体验等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温度保护电路35串接于至少一层加热丝的两端,可在至少一层加热丝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目标温度时切断至少一层加热丝33所在的回路。第二温度保护电路35与第一温度保护电路34互为备用,可进一步提高加热器的安全性。其中,加热丝的两端的内容的描述,可参见上述实施例的相关内容。

值得说明的是,关于第一温度保护电路和第二温度保护电路的具体结构、设置位置和方式均可参见上述实施例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系统可包括处理器及其外围电路。其中,处理器可以为任意可执行上述方法逻辑的硬件处理设备。可选地,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unit,gpu)或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unit,mcu);也可以为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可编程阵列逻辑器件(programmablearraylogic,pal)、通用阵列逻辑器件(generalarraylogic,gal)、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programmablelogicdevice,cpld)等可编程器件;或者为先进精简指令集(risc)处理器(advancedriscmachines,arm)或系统芯片(systemonchipsoc)等等,但不限于此。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第一”、“第二”等描述,是用于区分不同的消息、设备、模块等,不代表先后顺序,也不限定“第一”和“第二”是不同的类型。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实用新型是参照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