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器和干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75254发布日期:2020-05-19 20:42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扩散器和干发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干发器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扩散器和应用该扩散器的干发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干发器一般在风机本体的一端连通有扩散器,通过扩散器对空气流的导向作用而使得干发器具有更好的吹风效果。然而,相关技术中的干发器的扩散器吹出的空气流均呈线性状。而呈线性状的空气流由于与头发的接触面积较小,导致降低了干发器的吹风效果。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扩散器,应用于干发器,旨在提高干发器的吹风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扩散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进风端用以与所述干发器的风机本体连通,所述出风端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出风孔,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孔的出风方向围绕所述出风端的中心呈顺时针间隔分布或者逆时针间隔分布。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端形成有出风端面,所述扩散器还包括设于所述出风端面的至少两个第一凸柱,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凸柱均和所述出风端连通,一个所述第一出风孔设于一个所述第一凸柱的外侧周面。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孔呈长条状设置,并沿所述第一凸柱远离所述出风端面的一侧向靠近所述出风端面的一侧延伸开设。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柱远离所述出风端面的一侧还设有第二出风孔,所述第二出风孔的出风方向和所述第一出风孔的延伸方向呈平行设置。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扩散器还包括设于所述出风端面的第二凸柱,所述第一凸柱和所述出风端连通,所述第二凸柱的侧周面设有第三出风孔,所述第三出风孔的出风方向朝向所述出风端的中心。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出风孔呈长条状设置,并沿所述第二凸柱远离所述出风端面的一侧向靠近所述出风端面的一侧延伸开设。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柱远离所述出风端面的一侧和所述第一凸柱的侧周面呈圆滑过渡设置,所述第二凸柱远离所述出风端面的一侧和所述第二凸柱的侧周面呈圆滑过渡设置;和/或,所述第一凸柱和所述第二凸柱与所述出风端呈一体结构设置。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端面还设有第四出风孔,所述第四出风孔的出风方向和所述第一凸柱之中心线的延伸方向呈平行设置。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端面呈内凹弧面状设置。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干发器,包括扩散器,所述扩散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进风端用以与所述干发器的风机本体连通,所述出风端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出风孔,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孔的出风方向围绕所述出风端的中心呈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分布。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扩散器应用于干发器时,通过扩散器的壳体上的进风端和风机本体连通,使得风机本体所吹出的空气流由进风端进入壳体内,并经过扩散器的导向作用后从壳体上的出风端流出。由于本方案中的扩散器于出风端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出风孔,且至少两个第一出风孔的出风方向围绕出风端的中心呈顺时针间隔分布或者逆时针间隔分布。如此设置第一出风孔使得空气流在从至少两个第一出风孔流出后可以形成漩涡状,相教于现有技术中扩散器所流出的呈线性状的空气流,形成漩涡状的空气流增大了和头发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干发器的吹风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干发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扩散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0干发器30a第一出风孔100扩散器30b第二出风孔10壳体50第二凸柱10a进风端50a第三出风孔10b出风端300风机本体10c出风端面310主体部10d第四出风孔330手柄部30第一凸柱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本发明提出一种扩散器100,应用于干发器100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扩散器100包括壳体10,壳体10具有进风端10a和出风端10b,进风端10a用以与干发器1000的风机本体300连通,出风端10b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出风孔30a,至少两个第一出风孔30a的出风方向围绕出风端10b的中心呈顺时针间隔分布或者逆时针间隔分布。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壳体10主要用于形成一个导风通道,以对风机本体300所吹出的气流进行导向作用而增大和头发的接触面积。具体而言,壳体10可以大致呈圆台形状,且壳体10的横截面的面积由进风端10a至出风端10b呈逐渐增大设置。如此使得从风机本体300吹出的气流在壳体10内可以沿其内壁的延伸方向流向至出风端10b而增大了出风范围;呈圆台形状设置的壳体10可以使得空气于壳体10内侧周面各处的流速相同,从而使得干发器1000于各处所吹出的空气流更加均匀以进一步地提高吹风效果。另外,为了降低干发器1000的质量,以使其便于用户手持。壳体10的材质可以为塑料材质,例如:abs、pom、ps、pmma、pc、pet等。进风端10a主要用于与风机本体300连通,具体可以是开设与风机本体300相连通的通孔实现两者的连通。其中,进风端10a和风机本体300可以是通过螺钉、卡扣或者是磁吸固定,以使得扩散器100和风机本体300两者在其中之一发生损坏时,可以将两者拆卸开来对损坏者进行维修更换,从而避免了局部损坏而需要对主体进行维修更换,降低了对干发器1000的维修更换成本。出风端10b主要用于供壳体10内的空气流流出,具体可以是通过第一出风孔30a实现空气流的流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扩散器100应用于干发器1000时,通过扩散器100的壳体10上的进风端10a和风机本体300连通,使得风机本体300所吹出的空气流由进风端10a进入壳体10内,并经过扩散器100的导向作用后从壳体10上的出风端10b流出。由于本方案中的扩散器100于出风端10b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出风孔30a,且至少两个第一出风孔30a的出风方向围绕出风端10b的中心呈顺时针间隔分布或者逆时针间隔分布。如此设置第一出风孔30a使得空气流在从至少两个第一出风孔30a流出后可以形成漩涡状,相教于现有技术中扩散器100所流出的呈线性状的空气流,形成漩涡状的空气流增大了和头发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干发器1000的吹风效果。请参考图2,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出风端10b形成有出风端面10c,扩散器100还包括设于出风端面10c的至少两个第一凸柱30,至少两个第一凸柱30均和出风端10b连通,一个第一出风孔30a设于一个第一凸柱30的外侧周面。可以理解,通过将每一个第一出风孔30a设于一个第一凸柱30的外侧周面,如此使得第一出风孔30a的朝向依次形成顺时针间隔分布或者逆时针间隔分布时,即可保证扩散器100吹出的空气流在第一出风孔30a的作用下形成漩涡状,从而能够降低扩散器100内的导风通道成型的复杂度,提高扩散器100的生产效率。同时,第一凸柱30的设置使得在用户吹风时,可以通过第一凸柱30的抵接作用避免扩散器100和头发之间的距离过近而导致头发贴附扩散器100的现象。而出风端面10c的设置使得扩散器100所吹出的空气流能够较为集中的从该处吹出,以提高空气流的速度。其中,为了保证扩散器100于轴周向上出风的均匀性,至少两个第一凸柱30围绕出风端10b的中心均匀间隔分布。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出风端10b内部形成至少两个弧形导风通道,使得扩散器100内的气流在弧形导风通道的作用下形成漩涡状,再由第一出风孔30a流出时形成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的空气流。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孔30a呈长条状设置,并沿第一凸柱30远离出风端面10c的一侧向靠近出风端面10c的一侧延伸开设。可以理解,如此设置增大了第一出风孔30a的出风面积,从而能够增大扩散器100于第一出风孔30a的出风量,进而能够可以提高扩散器100的吹风效果。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凸柱30远离出风端面10c的一侧还设有第二出风孔30b,第二出风孔30b的出风方向和第一出风孔30a的延伸方向呈平行设置。可以理解,第二出风孔30b的设置使得扩散器100于第一凸柱30处即可以形成漩涡状的空气流,还可以形成与第一出风孔30a的延伸方向呈平行的线性状空气流,也即第二出风孔30b的出风方向和第一凸柱30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呈平行设置。如此使得扩散器100的出风方向较为多样化,从而能够进一步地增大扩散器100所吹出的空气流和空气的接触面积,以进一步地提高扩散器100的吹风效果。其中,第一出风孔30a和第二出风孔30b可以是呈独立开设,以保证各自的出风量。当然,也可以是第一凸柱30从远离出风端面10c的侧端面沿靠近出风端面10c的一侧切除局部而形成相连通的第一出风孔30a和第二出风孔30b,以便于第一出风孔30a和第二出风孔30b的一次成型。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扩散器100还包括设于出风端面10c的第二凸柱50,第一凸柱30和出风端10b连通,第二凸柱50的侧周面设有第三出风孔50a,第三出风孔50a的出风方向朝向出风端10b的中心。可以理解,第三出风孔50a的设置使得扩散器100于第二凸柱50处可以朝向出风端10b的中心吹出空气流,如此进一步地增大了扩散器100的出风方向多样化的程度,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提高扩散器100的吹风效果。其中,第二凸柱50可以是设置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二凸柱50位于至少两个第一凸柱30的内侧,且至少两个第二凸柱50围绕出风端10b的中心均匀间隔分布。如此以提高扩散器100于第二凸柱50处的出风量,以及出风的均匀性。进一步地,第三出风孔50a可以是贯穿第二凸柱50的侧周面。也即,扩散器100内的空气流在经过第二处风孔后,既可以部分空气流朝向出风端10b的中心吹出,有可以部分空气流朝向出风端10b的周缘吹出,以进一步地增大了扩散器100的出风方向多样化的程度。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三出风孔50a呈长条状设置,并沿第二凸柱50远离出风端面10c的一侧向靠近出风端面10c的一侧延伸开设。可以理解,如此设置增大了第二出风孔30b的出风面积,从而能够增大扩散器100于第二出风孔30b的出风量,进而能够可以提高扩散器100的吹风效果。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凸柱30远离出风端面10c的一侧和第一凸柱30的侧周面呈圆滑过渡设置,第二凸柱50远离出风端面10c的一侧和第二凸柱50的侧周面呈圆滑过渡设置。可以理解,圆滑过渡设置避免了第一凸柱30和第二凸柱50在背离出风端面10c的一侧形成棱角,能够避免扩散器100在使用时第一凸柱30和第二凸柱50对头皮造成划伤,从而提高了扩散器100使用的安全性。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凸柱30和第二凸柱50与出风端10b呈一体结构设置。可以理解,如此设置增大了第一凸柱30和第二凸柱50与出风端10b连接强度,从而提高了第一凸柱30和第二凸柱50的固定的稳定性,避免第一凸柱30和第二凸柱50在受到碰撞后容易发生折断而降低扩散器100的使用年限。同时,如此设置避免了第一凸柱30和第二凸柱50与出风端10b的连接处形成间隙而影响密封性。另外,第一凸柱30和第二凸柱50内部可以均设置有过气通道以与出风端10b连通。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出风端面10c还设有第四出风孔10d,第四出风孔10d的出风方向和第一凸柱30之中心线的延伸方向呈平行设置。可以理解,第四出风孔10d的设置使得扩散器100内的部分空气流从第四出风孔10d流出,如此进一步地增大了扩散器100的出风量而提高扩散器100的吹风效果。其中,第四出风孔10d可以设于第一凸柱30和第二凸柱50之间的间隙内,以使得位于第一凸柱30和第二凸柱50之间的空气流可以从第四出风孔10d直接流出,而无需与出风端10b内壁发生碰撞后从两侧的第一出风孔30a和第二出风孔30b流出,从而减少了空气流的能量损耗,保证了吹风速度。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出风端面10c呈内凹弧面状设置。可以理解,出风端面10c呈弧面状设置对扩散器100所吹出的气流具有汇聚作用,保证了扩散器100于出风端10b投影下的区域具有较大的空气流,提高对位于该区域内的头发的干燥和整形效果。而且,如此设置使得也使得扩散器100于第一出风孔30a吹出的空气流在弧面状壁面的引导下更容易形成漩涡状而增大和头发的接触面积。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干发器1000,该干发器1000包括扩散器100,该扩散器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干发器10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扩散器100的进风端10a连通于风机本体300,而风机包括主体部310和手柄部330。主体部310内设有加热器;手柄部330的一端连通于主体部310的一端,且手柄部330内设有马达可以驱使外界空气流进入到手柄部330,并流入到主体部310内背加热器所加热;扩散器100的进风端10a连通于主体部310远离手柄部330的一端,主体部310内的空气流在经过加热器后可以流入到扩散器100内,进而被该扩散器100所导向而增大吹风面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