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手戴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88701发布日期:2020-09-29 17:52阅读:98来源:国知局
折叠手戴式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移动设备领域,尤指一种折叠手戴式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手环广泛使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用于与智能手机连接以监测健康指标等。现有的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一般壳体、组装于所述壳体上的屏幕组件与电子元器件及连接于所述壳体两侧的一对表带,所述表带结构多种多样,有皮质材料、铰链等等。因智能手环受限于人体手的尺寸,屏幕很小,而随着柔性屏的兴起,市场上开始尝试将柔性屏组装至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的整个展开长度上,即所述表带部分也作为壳体的一部分组装屏幕。但表带部分组装屏幕需要注意折叠弯曲时对柔性屏的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折叠手戴式设备,通过设计一体的可折叠壳体,将柔性屏整体贴装于所述可折叠壳体上以形成较大的屏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折叠手戴式设备,包括若干可折叠的壳体、若干可折叠的盖体、将若干所述壳体活动铰接在一起的同步组件及贴装于所述壳体上表面的柔性屏,所述盖体一一对应地固定于所述壳体上并在二者之间围设成有组装空间,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铰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纵向两侧的若干第二壳体及铰接于最外侧的第二壳体外的第三壳体,每个壳体均包括横向方向延伸形成的板体及一体形成于所述板体横向两端的侧壁,所述第三壳体还包括在纵向外侧一体形成的端壁,所述侧壁与端壁在所述板体下方与所述盖体围设成所述组装空间,所述侧壁与端壁顶部向上凸出形成凸缘,所述凸缘之间形成贴装所述柔性屏的贴装空间。

优选地,所述盖体包括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的第一盖体、链接于所述第一盖体纵向两侧且与所述第二壳体一一对应固定的第二盖体及链接于所述第二盖体纵向外侧并与所述第三壳体固定为一体的第三盖体。

优选地,每个所述壳体的板体底部设有固定条,所述固定条包括在横向方向上的两排固定孔,所述第一壳体的纵向两侧分别沿纵向外侧延伸形成有两组固定条,每组固定条上固定有一个同步组件,所述同步组件只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纵向外端,所述第一壳体中间部分没有所述同步组件,所述第一壳体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第三壳体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的纵向两端设有避让缺口,所述避让缺口连通所述组装空间与贴装空间以供传输线通过。

优选地,每个盖体包括横向延伸形成的盖板、自所述盖板横向两端朝向所述壳体凸出形成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固定于所述固定条的一组固定孔内,所述固定座包括向上延伸形成的延伸部、形成于所述延伸部顶端的固定部、自所述固定部向上凸出的定位柱及开设于所述固定部上的螺孔,所述固定孔包括与所述定位柱定位配合的定位孔及与所述固定部上的螺孔对应的螺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盖体的纵向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弧面部,所述第二盖体包括在朝向所述第一盖体一侧设置的第二弧面部及在远离所述第一盖体一侧设置的第一弧面部,所述第三盖体在朝向所述第二盖体一侧设有第二弧面部,所述第二盖体的第二弧面部配合于所述第一盖体的第一弧面部或另一第二盖体的第一弧面部,所述第三盖体的第二弧面部配合于最外侧的第二盖体的第一弧面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弧面部为凹弧面,所述第二弧面部为凸弧面,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二弧面部的边缘搭接于所述第一弧面部的边缘上方,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弧面部完全与所述第一弧面部重叠。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纵向两侧开设有容纳槽,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包括在朝向所述第一壳体一侧凸出形成有配合凸部、远离所述第一壳体一侧开设的容纳槽及沿横向外侧凸出的外凸部,所述容纳槽与所述配合凸部呈上窄下宽结构且相互匹配,所述外凸部呈上宽下窄的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的配合凸部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容纳槽配合或与另一第二壳体的容纳槽配合,所述第三壳体的配合凸部与最外侧的第二壳体的容纳槽配合,展开状态时,所述配合凸部边缘位于所述容纳槽内侧边缘且至少部分位置重合,折叠状态时,所述配合凸部完全容纳入所述容纳槽内并在横向方向上完全重叠,而所述外凸部之间的纵向侧面之间相互贴合。

优选地,所述同步组件包括相互铰接并一一对应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固定条上的铰接基座、与所述铰接基座叠置的若干铰链组及阻尼链,所述铰接基座、铰链组及阻尼链通过轴部件逐一固定为一体。

本申请通过将折叠手戴式设备的表带部分作为壳体的一部分,并通过多个相互铰接在一起的壳体实现可折叠弯曲,在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实现贴装较大尺寸的柔性屏,改变现有智能手表或手环屏幕极小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折叠手戴式设备处于中展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壳体的立体图;

图3为本申请壳体及其内的同步组件的立体图;

图4为本申请盖体的立体图;

图5为本申请盖体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盖体的第二盖体的立体图;

图7为本申请壳体的第一壳体的立体图;

图8为本申请壳体的第二壳体的立体图;

图9为本申请第二壳体与第二盖体的组合图;

图10为本申请折叠手戴式设备的处于折叠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1为本申请盖体的第一盖体与若干第二盖体之间处于折叠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2为本申请壳体的若干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3为本申请同步组件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4为本申请同步组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5为本申请同步组件处于折叠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6为本申请同步组件的铰接座的立体图;

图17为本申请同步组件的若干铰接座处于展开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18为本申请同步组件的若干组咬合块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9为本申请同步组件的第一咬合块的立体图;

图20为本申请同步组件的第二、第三铰接组的立体图;

图21为本申请同步组件的阻尼机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申请以图1所示x方向为前后方向(纵向方向)的前方,以y方向为左右方向(横向方向)的右方,以z方向为上下方向(垂直方向)的上方。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折叠手戴式设备包括可折叠的壳体10、装配于所述壳体10上的盖体20、控制所述壳体10同步折叠的同步组件30、组装于所述壳体10与所述盖体20围设成的组装空间40内电子元器件(未图示)及贴装于所述壳体10上表面的柔性屏(未图示)。

请参阅图4至图6、图11所示,所述盖体20包括第一盖体20a、位于所述第一盖体20a纵向两侧的若干第二盖体20b及位于最外侧的第二盖体20b外的第三盖体20c。所述第一盖体20a、第二盖体20b、第三盖体20c均包括有盖板21及自所述盖板21向上凸出形成的固定座22。所述盖板21上表面至少包括在横向方向延伸形成的水平面211,所述固定座22是自所述水平面211向上凸出形成的。所述固定座22包括延伸部221、自所述延伸部221顶部向上延伸形成的固定部222、开设于所述固定部222顶面上的螺孔224及自所述固定部222顶面向上凸出的定位柱223。所述固定部222的纵向宽度大于所述延伸部221的纵向宽度,并在所述固定部222与所述盖板21上表面之间形成回避空间225。

所述第一盖体20a还包括分别开设于所述盖板21纵向两侧上表面的第一弧面部23,所述第一盖板20a的上表面上在横向方向向上延伸形成有两对所述固定座22,两对固定座22的固定部222相对反向设置。所述第一盖体20a的纵向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第三盖板20b,20c,所述第一盖板20a与所述第二、第三盖板20b,20c的横向宽度一致。

所述第二盖板20b朝向所述第一盖板20a一侧的下表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弧面部23匹配的第二弧面部24,远离所述第一盖板20a一侧的上表面形成有所述第一弧面部23。所述第三盖板20c靠近所述第二盖板20b一侧的下表面设有第二弧面部24。所述第一弧面部23为凹弧面,所述第二弧面部24为凸弧面。

所述盖体20展开时,所述第二弧面部24的边缘搭接于所述第一弧面部23边缘的上方。在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弧面部24完全收入所述第一弧面部23内使所述盖体20处于弯曲折叠状态。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3、图7至图9、图12所示,所述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0a、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0a纵向两侧的若干第二壳体10b及位于所述第二壳体10b外侧的一对第三壳体10c。所述第一壳体10a、第二壳体10b、第三壳体10c均包括板体11、一体形成于所述板体11横向两端的侧壁12及设于所述板体11底面的两排固定条13。所述板体11的上表面为水平表面,所述第三壳体10c的纵向两端还一体形成有端壁15,所述侧壁12及端壁15包括向上凸出的凸缘127,151,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壳体10a,10b,10c的凸缘127,151围设成一个用于贴合柔性屏的贴装空间50。所述侧壁12与端壁15在所述板体11下方围设成用于组装电子元器件的所述组装空间40。每排所述固定条13分别在横向方向上排列的两组固定孔131,132。

所述第一壳体10a的侧壁12纵向两侧分别开设有容纳槽121及在横向方向上贯穿所述侧壁12的按键孔19。所述板体11的纵向两端还设有避让缺口14,所述避让缺口14连通所述贴装空间50与所述组装空间40,将组装空间40内的信号通过线缆传输至贴装空间50内的柔性屏。

所述第二壳体10b的侧壁12在朝向所述第一壳体10a一侧凸出形成有与所述容纳槽121匹配的配合凸块122,所述第二壳体10b的侧壁12在远离所述第一壳体10a一侧开设有所述容纳槽121。所述第三壳体10c的侧壁12在朝向所述第二壳体10b一侧凸出形成有匹配所述容纳槽121的配合凸块122。

所述第二壳体10b的侧壁12的横向外表面形成有相对于所述配合凸块122向横向方向凸出的外凸部123,所述容纳槽121位于所述外凸部123内侧。所述容纳槽121与配合凸部122均呈上窄下宽结构,所述外凸部123则呈上宽下窄结构。所述容纳槽121与所述配合凸部122均呈匹配的弧面结构,具体地,所述容纳槽121为凹弧面结构,所述配合凸部122为凸弧面结构。在完全匹配时,所述配合凸部122完全容纳于所述容纳槽121内。

请参阅图1至图12所示,所述盖体20与所述壳体10为一一对应的关系,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盖体20a,20b,20c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壳体10a,10b,10c一一对应,所述第二盖体20b与所述第二壳体10b的数量依产品长度等因素来决定。

所述盖体20盖装于所述壳体10下方并将所述组装空间40下方封闭。所述盖体20的固定座22通过螺钉连接至所述壳体10的固定条13上,具体地,所述固定座22定位于所述固定条13的一组固定孔132上,通过螺钉从所述盖体20的底部拧紧于所述固定座22底面的螺孔224内,同时所述固定孔132还包括贯穿的螺孔及与所述定位柱223匹配定位的定位孔,所述盖体20先定位于所述固定条13上后再通过螺钉固定所述盖体20与所述壳体10。

当组装完成后,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盖体20的第二盖体20b的第二弧面部24的底部端缘搭接于所述第一盖体20a的第一弧面部23上侧端缘,所述第二盖体20b的第二弧面部24的底部端缘搭接于另一第二盖体20b的第一弧面部23的上侧端缘,依此类推,若干个第二盖体20b相互链接在一起。在所述者折叠手戴式设备折叠闭合时,所述第二弧面部24完全匹配至所述第一弧面部23下方,实现折叠弯曲。

所述壳体10的第二壳体10b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0a的纵向两侧,所述第二壳体10b纵向一侧的配合凸部122与所述第一壳体10a的容纳槽121配合,而当前第二壳体10b与所述配合凸部122相对另一侧的容纳槽121则与另一第二壳体10b的配合凸部122配合,以此类推,若干第二壳体10b链接配合,而所述第三壳体10c的配合凸部122与最外侧的第二壳体10b的容纳槽121相互配合。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配合凸部122的端缘位于所述容纳槽121内,所述外凸部123的下部之间存在间隙。而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配合凸部122完全容纳入所述容纳槽121内,且所述外凸部123均相互贴合,所述外凸部123上宽下窄的结构使其向下弯曲折叠。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壳体10的第一、第二、第三壳体10a,10b,10c的通过所述同步组件30链接在一起,所述同步组件30固定在所述固定条13的一个固定孔131上。同时所述盖体20通过所述固定座22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10的固定条13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0a的侧壁12的纵向两侧可以是设置为配合凸块122,而对应的所述第二壳体10b的容纳槽121与所述配合凸块122换位设置,所述第二壳体10c的配合凸块122替换为容纳槽121。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体20a的纵向两侧设置为凸弧面结构的第二弧面部24,所述第二盖体20b纵向两侧的第一、第二弧面部23,24换位设置,所述第三盖体20c的第二弧面部24替换为第一弧面部23。

请参阅图13至图21所示,所述同步组件30包括若干铰接基座31、第一铰链组32、第二铰链组33、第三铰链组34、若干阻尼链35及将所述铰接基座31、第一铰链组32、第二铰链组33、第三铰链组34与阻尼链35结合在一起的轴部件36。

每个铰接基座31包括基体部311、一体形成于所述基体部311横向第一侧上的固定部312、自所述基体部311横向第二侧底部凸出形成的卡位条314、在上下方向上贯穿所述固定部312的螺孔(未标号)、自所述固定部312底部向下凸出形成的定位柱313、开设于所述基体部311横向第二侧上的咬合槽316、自所述基体部311纵向第一侧凸出形成的咬合块317及横向贯穿所述基体部311的轴孔315。

所述咬合槽316包括在所述基体部311纵向第二侧形成的较窄的开口部3162及自所述开口部3162弧形向上延伸形成的宽槽部3161。所述宽槽部3161是自所述开口部3162以弧形向上的方向延伸形成的,所述宽槽部3161的宽度大于所述开口部3162的宽度。所述咬合块317包括弧形条3171及形成于所述弧形条3171自由端的卡持头部3172,所述卡持头部3172的宽度大于所述开口部3162的宽度,所述卡持头部3172的长度小于所述宽槽部3161的长度。所述弧形条3171的长度大于所述开口部3162的长度。在组装时,一个所述铰接基座31的咬合块317从横向一侧卡入另一个铰接基座31的咬合槽316内,且所述咬合块317可于所述咬合槽316内转动。依次类推,若干个所述铰接基座31相互铰接在一起形成一个链条,在若干所述铰接基座31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咬合块317的卡持头部3172位于所述宽槽部3161内并限位于所述开口部3162上,所述弧形条317至少部分露出于所述咬合槽316外;处于折叠弯曲状态时,所述卡持头部3172深入所述宽槽部3161内,所述弧形条317完全收容入所述开口部3162内,所述弧形条317至少部分进入所述宽槽部3161内。

所述第一铰链组32包括若干第一铰接件,每个第一铰接件包括第一主体部321、形成于所述第一主体部321底部的第一卡槽324、横向贯穿所述第一主体部321的轴孔325、开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321上且开口朝向所述第一主体部321纵向第一侧的咬合槽322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321纵向第二侧凸出形成的咬合块323。所述第一铰接件的咬合槽322与咬合块323与所述铰接基座31的咬合槽316与咬合块317结构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所述第二铰链组33包括若干第二铰接件,每个第二铰接件包括第二主体部331、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331底部的第二卡槽332、横向贯穿所述第二主体部331的轴孔335及开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331纵向第一侧的铰接槽333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331纵向第二侧凸出形成的铰接块334。若干所述第二铰接件通过一侧的铰接块334铰接于所述铰接槽333内形成链条结构。

所述第三铰链组34包括若干第三铰接件,所述第三铰接件与所述第二铰链组33第二铰接件的结构完全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所述阻尼链35包括若干阻尼块,每个阻尼块包括条状体351、设于所述条状体351纵向第一侧的轴孔352及设于所述条状体351纵向第二侧的阻尼槽353。所述阻尼槽353包括第一位置槽354、第二位置槽355、位于所述第一、第二位置槽354,355之间的阻尼凸部356及开设于所述条状体351上使所述第二位置槽355开放的缺口357。所述阻尼凸部356之间连通所述第一、第二位置槽354,355。所述阻尼块是通过若干片阻尼片叠加组合而成。

所述同步组件30通过若干轴部件36将一组铰接基座31、第一铰链组32、第二铰链组33、第三铰链组34、阻尼链35组合在一起。所述阻尼链35是通过将若干阻尼块首尾相连而成,所述第二、第三铰接件的长度大于所述铰接基座31及所述第一铰接件的长度。

具体地,所述铰接基座31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铰链组32的第一铰接件的数量相同。而所述第二、第三铰链组33,34的第二、第三铰接件的数量之和等于所述第一铰接件的数量,所述阻尼链35的阻尼块的数量比所述铰接基座31的数量少一个。

组装时,先将若干所述铰接基座31的咬合块317与咬合槽316相互连接形成一个铰接基座31组合链,将若干第一铰接件的咬合块323与咬合槽322相互咬合连接形成所述第一铰链组32;将若干第二铰接件的铰接块334与所述铰接槽333铰接形成所述第二铰链组33;将若干第三铰接件的铰接块334与所述铰接槽333铰接形成所述第三铰链组33。将所述铰接基座31的组合链、第一、第二、第三铰链组32,33,34叠置在一起,所述铰接基座31的组合链与所述第二铰链组32将所述第二、第三铰链组33,34夹持于二者之间。其中一个铰接基座31对应一个第一铰接件及一个第二或第三铰接件,即所述第二、第三铰接件错位一一对应一个第一铰接件与一个铰接基座31。一个所述铰接基座31的卡位条314卡合于一个第一铰接件上的第一卡槽324及一个第二铰接件或第三铰接件的第二卡槽332内,以此限位各自之间的位置关系。再通过轴部件36穿越所述铰接基座31、第一、第二、第三铰接件的轴孔315,325,335内,最后将所述阻尼链35套入所述轴部件36末端并通过螺帽锁定,其中,首个阻尼块的阻尼槽353的第一位置槽355套入第一个轴部件36自由端锁定,随后,首个阻尼块的轴孔352与第二个阻尼块的第一位置槽355重叠套入第二轴部件36的自由端锁定,依此类推,使所述阻尼块首尾相连而形成所述阻尼链35,最后一个阻尼块的轴孔355套入最后一个轴部件36内锁定,而在横向方向上首尾两个阻尼块不平整的问题则通过垫片的方式予以调整使纵向方向上的两排阻尼块保持平整。

所述铰接基座31的基体部311与第一铰链组32的第一铰接件的第一主体部321均呈上宽下窄的结构,大致为梯形结构。初始状态下,所述基体部311相互之间存在间隙,所述轴部件36位于所述阻尼块的第一位置槽355内;在折叠时,若干所述铰接基座31、若干所述第一铰接件的咬合块317,323深入所述咬合槽316,322内使所述铰接基座31的基体部311纵向倾斜侧面相互贴合处于而弯曲,所述第一铰链组32亦如此;所述第二、第三铰链组33,34的铰接块334深入所述铰接槽333内;而所述轴部件36自所述阻尼块的第一位置槽355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槽354内,并在通过所述阻尼凸部35施加阻尼力量给所述轴部件36,所述轴部件36从所述第一位置槽355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槽354后,使两个阻尼块之间的重叠距离增加,从而实现折叠并施加阻尼力量给所述轴部件36以使之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槽354内的阻尼力。

所述铰接基座31与所述第一铰链组32的咬合槽316,322分别反向设置;所述第二、第三铰链组33,34的铰接槽333反向设置,所述铰接基座31、第一铰链组32的咬合槽316,322与咬合块317,323相互配合;所述第二、第三铰链组33,34的铰接槽333与铰接块334相互配合,形成多个错位的轨迹槽来控制所述同步组件30的同步折叠,且一个第二或第三铰接件错位设置并对应每个铰接基座31使折叠时实现同步折叠。

本申请折叠手戴式设备的壳体10的第一壳体10a的纵向两侧均链接有若干第二壳体10b,纵向两侧的两个第二壳体10b的纵向外侧链接有第三壳体10c;纵向两侧的第二、第三壳体10b,10c分别通过两对同步组件30链接为一体,所述同步组件30通过所述铰接基座31的固定部312与所述壳体10底面的固定条13上的固定孔132实现对应固定,而所述第一壳体10a的纵向两端分别固定铰接基座31,所述同步组件30不会在纵向方向穿越所述第一壳体10a,使所述第一壳体10a具有较多的宽度及下方空间。

所述壳体10与所述盖体20一一对应固定,所述盖体20包括与所述第一壳体10a固定的固定座22,所述固定座22向上延伸并固定于所述固定条13的固定孔131内,使所述盖体20通过所述壳体10被所述同步组件30链接为一体。

本申请的壳体10还可以用于其他领域,仅对若干所述壳体10通过简单的铰链链接为一体即可,如所述同步组件40被替换为简单的铰链;同理,若干所述盖体20同样可以通过一简单的铰链直接链接为一体而被应用于其他领域。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