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摩擦生电的能量收集背包系统

文档序号:37375621发布日期:2024-03-22 10:28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摩擦生电的能量收集背包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包本体、背带、与所述背包本体连接的背包上板、与所述背带连接的背包下板以及连接于所述背包上板和背包下板之间的减振发电装置,所述减振发电装置包括减振部分和发电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收集背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轮组件的受力平面与所述弹性绳所在平面重合,所述棘轮组件包括由间隔固定于所述支撑板端部的两吊耳组成的棘轮基座、通过长螺栓连接于所述棘轮基座的棘轮件以及套设于所述长螺栓上的棘轮弹簧;所述棘轮件由共轴且固定连接的棘轮盘和棘轮杆组成,所述棘轮盘和所述棘轮杆的中轴线处设有供所述长螺栓穿过的通孔,在所述棘轮基座的一个吊耳上成型有棘轮卡槽,所述棘轮卡槽和所述棘轮盘具有相啮合的齿部并将所述棘轮盘内嵌于所述棘轮卡槽,通过所述长螺栓的松紧调整所述棘轮盘和所述棘轮卡槽之间的接触状态为彼此啮合或可相对旋转,所述弹性绳的一端缠绕于所述棘轮杆上,通过转动所述棘轮件改变所述弹性绳的工作长度,进而改变所述背包上板与所述背包下板之间的相对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收集背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供电单元包括动子部分和对称设置于所述动子部分两侧的定子部分,所述定子部分包括依次设置的电极基板、电极和摩擦层a1,且所述摩擦层a1相较于所述电极基板更靠近所述动子部分设置;所述动子部分包括与所述动子连接件固定连接的第一驱动板,在所述第一驱动板面向所述定子部分的两侧分别固定设有摩擦层a2,所述电极基板的尺寸应覆盖所述第一驱动板的运动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收集背包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电极基板上的所述电极呈格栅形式布设,所述第一驱动板面向所述定子部分的两侧设有相同的栅格式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电极的格栅形式的布设方式保持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收集背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摩擦供电单元包括定子部分和动子部分,所述定子部分包括与所述背包上板固定连接的基座以及固定设置在所述基座上背向所述第一摩擦供电单元一侧的所述第一极板组件和所述第二极板组件,所述第一极板组件和所述第二极板组件均分别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缓冲层、电极一和摩擦层b1,且所述第一缓冲层相对于所述摩擦层b1更靠近所述基座设置;所述公共极板组件作为第二摩擦供电单元的动子部分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二驱动板、第二缓冲层、电极二和摩擦层b2,且所述摩擦层相对于所述第二驱动板更靠近所述摩擦层设置,所述第二驱动板与所述动子连接件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能量收集背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板采用由上板、下板和连接于两板之间的腹板形成的箱型结构,使得所述第一摩擦供电单元、所述第二摩擦供电单元和所述第二驱动板的厚度之和与所述直线导杆和所述动子连接件的厚度之和相当,所述上板与所述背包上板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收集背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管理单元的交流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摩擦供电单元的第一交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路管理单元的直流正极输出端同时与所述第一固定电容器的正极端和所述第一极板组件连接,所述第一电路管理单元的直流负极输出端同时与所述第一固定电容器的负极端和所述公共极板组件连接,所述第二电路管理单元的交流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摩擦供电单元的第二交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路管理单元的直流正极输出端同时与所述第二固定电容器的正极端和所述第二极板组件连接,所述第二电路管理单元的直流负极输出端同时与所述第二固定电容器的负极端和所述公共极板组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收集背包系统,其特征在于,各电路管理单元均分别包括由至少两个第一二极管和与之相同数量的第一电容连接构成的主电路,以及并联于所述主电路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稳压二极管;各第一二极管依次首尾串联连接,各第一电容交错串联于相应的两个第一二极管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能量收集背包系统,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固定电容器与所述第二固定电容器的同极性极板进行相连作为所述发电部分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实现电能的并联输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能量收集背包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电部分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与负载之间设置开关和buck电路,使所述发电部分具有高压小电流输出模式和低压大电流输出模式。


技术总结
本公开提出一种基于摩擦生电的能量收集背包系统,包括背包本体、背带、背包上板、背包下板及连接于背包上板、下板之间的减振发电装置;减振发电装置的减振部分包括减振缓冲单元和一对单轴直线导杆单元,发电部分包括由减振部分同步驱动的两摩擦供电单元,连接于两摩擦供电单元之间的两个电路管理单元,及连接于第二摩擦供电单元与负载之间的两固定电容器;第一摩擦供电单元采用对称型独立摩擦层式摩擦纳米发电机;第二摩擦供电单元采用接触滑移式摩擦纳米发电机,具有彼此独立的第一、第二极板组件,及与两极板组件形成往复式滑移摩擦的公共极板组件,两极板组件分别与公共极板组件构成两可变电容器。本背包系统结构紧凑且能提高电能输出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程嘉,杨泽,赖哲民,沈君瑶,杨义勇,季林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清华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2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