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收伞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6229阅读:5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自动收伞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伞装置,特别是一种在中棒内设以连杆,配合弹弓挡卡上的侧斜面,而以单手操作即可自动收伞的自动收伞装置。
习知的伞具主要分为自动伞及非自动伞,非自动伞无论是开伞或收伞均需要使用者以一手握住握柄,而用另一手来开、收伞,使用上比较不方便;自动伞则在开伞时,只要一按压开关钮,即能自动开伞,但在收伞时则必须以双手来实施。但是,一般在开伞时,使用者是从室内到室外,此时,使用者比较从容,反之要收伞时则是从室外到室内,因为一般门的宽度比撑开后的伞为窄,必须收伞后才能进门,而这时伞上会留有大量的雨水,且使用者可能携带有其它物品,收伞时必须将所携物品置放在湿地上才能收伞,因此收伞不便才是大困扰,即自动伞自动开伞的实用性显然不比自动收伞的实用性大。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于克服现有伞具不能自动收伞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动收伞装置。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开伞剖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收伞动作示意图;请先参阅附
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中棒1,活动巢2,握把3,中棒1的上端设有一环凹槽11,可嵌固一U型帽4,于U型帽4下方中棒1外,套设以一弹簧5;中棒1上设有一长槽孔12,以供一弹弓6的挡卡61露出,挡卡61的上侧方为一斜面62向内侧上方延伸,末端形成一钩部63;中棒1的下段设有两相对的槽孔13,其外部套设一动作环7,并以一销杆穿过槽孔13及动作环7上的接孔将动作环7与中棒1相连接,此销杆71可在槽孔13内上下移动,即动作环7可沿中棒1作上下有限距离的位移;在动作环7的下方,套设有一弹簧72,弹簧72下部为一横向固定销73固结于中棒1上;一连杆8的上端呈倒L形,钩挂于弹弓6的斜面62,其下端连接于销杆71上。
开伞时,只要上推活动巢2即可。开伞后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弹簧5为压缩状,活动巢2由挡卡61固定于开伞位置,但因受弹簧5向下的弹力,仍具有下移的趋势。当欲收伞时,使用者只要以握在握把的手指,轻轻一拉动作环7(如图三所示),使动作环7下移,即可带动连杆8下移,并使连杆8上端的倒L形部沿斜面62下移,同时迫使挡卡61向内缩入中棒1,故活动巢2便不受卡制,立即下滑,且由于伞骨组在开伞时被布面撑成半圆形,此时伞骨与布面形成数公斤向下的弹力,此数公斤的力量有助于加快收伞的速度,且另一拉缩弹簧9在收伞时的回复力,也有助于下拉伞骨成收伞状,如此即完成了自动收伞。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新颖实用,可以实现自动收伞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收伞装置,包括有中棒1,活动巢2,握把3,U型帽4,弹簧5,其特征在于,中棒1内设有一弹弓6,该弹弓6的挡卡61的上侧方设为一斜面62向上延伸,末端形成一钩部63,一销杆71贯穿于中棒1下段所设的二相对槽孔13,并结合于一套于中棒1外的动作环7,动作环7及销杆71可在槽孔13内作有限距离的上下移动,动作环7下部设以弹簧72,弹簧72下为一固定销73固结于中棒1,一连杆8设于中棒1内,其上端呈倒L形,恰卡钩于弹弓挡卡的斜面62上,其下端则连接销杆7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自动收伞装置,主要是将弹弓挡卡部分的上侧方,设以一斜面,而末端形成倒钩,一倒L形连杆卡制于该斜面,下端连接于一动作环的销杆,另于中棒上部连设一U型帽,并套衬以弹簧;开伞时活动巢上端顶住该弹簧,使活动巢具有向下的趋势,当动作环下压时,可使倒L形连杆的上端沿斜面下移,同时迫使挡卡内缩,故活动自动巢下滑,完成收伞动作。
文档编号A45B25/14GK2074574SQ9022079
公开日1991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1990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1990年9月21日
发明者曾狮 申请人:曾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